“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
语法化的认知语用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语法化的认知语用解读一、引言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语法化过程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人的认知规律探讨语法化的原因,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
二是从语用和信息交流的规律探讨语法化的原因,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或构词成分。
本文从认知语用角度谈谈导致语法化过程的原因,引起语法化的可能的语用因素而不是绝对的或必然的。
二、语法化的认知解释1.语法化的认知过程。
有许多基本机制导致语法化过程,其中主要是认知过程,而不决定于语言问题。
首先,发生语法化的词语和短语在发音上弱化了,如简约,同化和省略,产生使肌肉发力减少的序列(Browman and Goldstein 1992,Mowrey and Pagliuca 1995)。
例如,going to弱化为gonna,甚至在有些语境下,一步减弱为I'm(g)onna。
显然,这是人们做事时的省力原则在起作用。
其次,进入语法化过程的特定的、具体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后法则化了,变得更为抽象,这样可以适合更多语境,如以下三个例子。
第一句的本义是莎士比亚英语的唯一可能的解释,而今天另两式更为普通。
a.移动:We are going to Windsor to see the King.b.意图: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in June.c.将来:These trees are going to lose their leaves.将原为空间意义的词语语法化的情况,在汉语里也有:a.移动:他们去四川旅游了。
b.意图:他们去旅游了。
c.将来:等放假后他俩去旅游了。
再者,在没有渊源关系的诸语言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跨语言的相似性,往往是这些语言中同样的或非常相似的词汇意义能发生语法化,而且在总共几万字的一种语言中,只有少量的词可以参与语法化。
Heine等人(1991)注意到这些词往往是表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具体的基本方面,重点是空间环境,包括人体部分。
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
语法化现象在不 同层面 中的句法表现木
张 谊 生
( 海 师 范 大 学 语 言 研 究 所 ,上 海 2 03 ) 上 024
摘
要 :语法化过程 中的滞后与遗留,导致词类功能与句法结构呈现 出阶梯式 的降格虚化,据此 可以作为检
・
1 ・ 2
俘 、被害 >被动 、被迫 、被控/ 被告 、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 表 带括 号 的 “ + ”的各项 ,都 表示 尽 管存在 ,但 ()
都不 典型 、不 常见 。具体 解释 如下 :
再进 一 步 , 被 ” 成 了类 前缀 ,而近 年来 更 是成 了 “ 又
一
个 极 为活跃 的、表 非 自主 义 的特 殊 前缀 :
又 比如 ,“ ”本 来是 动词 ,先 降格为介 词 ,再 继续 给 虚 化 为助词乃 至一 个焦 点标记 词 :
( 给我 一本书 >交给我 一本书 >交一本书给我 > 2) 给
我 交 一 本 书 >那 本 书 给 他 弄 丢 了 >那 本 书 他 给 弄 丢 了 >那
中的 言语 小 句在 频 繁 使 用 中会 逐 渐 凝 固化 与 关 联
Eia e . ru ot1 9 , 家煊 19 ) l bt C Tagt 93 沈 z h 9 4 。滞后 是
本 书被他给弄丢 了/ 他把 那本书给弄丢 了 >/ 那本书我 给你 / 带来 了 >那本书我给 带来 了;
实 词和虚 词发 展到 一定程 度还 会成 为形态 成分 或进 入 词 内成 为构 词语 素 , 比如 “ ”的演 变就 经 被 历 了从名 词到 动词 、介 词 、助 词 ,进而 成为被 动标
从“看来”“看起来”的语法化历程看其差异
从“看来”“看起来”的语法化历程看其差异“看来”和“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用法上也有重合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者。
本文试图从其各自的语法化的不同过程,来解释其在共时平面上的语义、语用差别。
标签:看来看起来语法化句法位置语义一、前言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词形相近的词常常会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特别是一些词形相近,用法相似的词。
母语为汉语者可以凭借熟练的语感,轻而易举地分辨,而第二语习得者则常常会“百思不得其解”。
本文讨论的“看来”和“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汉语八百词》中,“看起来”的解释是“插入语。
揣摩、估计。
”“看来”的解释是“插入语。
依据客观情况估计。
”仅仅从解释我们都很难判断出这两个词的区别,更何况是一些第二语言习得者。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看起来”“看来”的词义、语用区别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仅仅只做一个共时平面的分析,恐怕很难探其根源,历时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共时的差异。
二、“看来”和“看起来”的语法化差异(一)“看来”的语法化历程古代汉语中,“看”出现较早,意义实在。
唐代,“看”和“来”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出现。
这时的“看来”还不是一个词。
“看”为动词,表示“观看、查看”义,“来”为事态助词,表示的是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动作已经发生过了。
如:(1)崔液《上元夜六首》之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全唐诗》卷五四)(2)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
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全唐诗》卷四五一)我们通过对唐代语料的考察,发现“看来”常出现的句法位置是“主语+看来+谓词性成分”,构成连谓结构。
在这些语料中,谓词性成分或者小句位于“看来”之后,在功能上充当连谓成分,在语义上是对“看来”动作完成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如:(3)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是汉语学习者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旨在探索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功能性因素,并分析它们在句子构成和语义表达中的作用。
功能语法是一种语法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而不仅仅关注句子的形式。
在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中,重点探讨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和语义角色,以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关系。
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汉语句子的动态结构。
在汉语中,动态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成分组成。
研究者们关注这些成分在不同句子类型中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例如,在汉语中,主语在陈述句中通常位于句首,但在疑问句中通常位于句尾。
这种差异反映了句子类型和信息结构的语法化特征。
此外,汉语功能语法研究还关注汉语句子中的话题和焦点结构。
话题是句子中已知的信息,而焦点是句子中新出现的信息。
研究者们探索话题和焦点在汉语句子中的表达方式和位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句子的语义和信息传递。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汉语句子中的语义角色和论元结构。
语义角色指的是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或状态的参与者,而论元则是与动词相关的成分。
通过分析汉语句子中动词和宾语、谓语和主语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揭示汉语中各种动作和状态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与句子结构、语义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汉语功能语法研究还包括对固定搭配、语序、语言变体和语用规约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如语料库语言学和实验语言学,来获取真实使用情况下的语言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意义在于加深我们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理解,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汉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另外,该研究也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总之,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探索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功能性因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汉语句子的构成和语义表达。
这对于汉语学习者和语言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看来"和"看起来"的语法化历程看其差异
语法 化历程看 其 差异
口潘玉华 饶 春
摘 要: “ 看来”和 “ 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 ,而且用法上也有 重合之处 ,很容 易让人产 生混淆,特别是第
●
二语 言习得 者。本文试图从其各 自的语法化的不同过程,来解释其在共 时平面上 的语义、语 用差别。
只 小狗 。 ”也 可 说 成 “ 小狗 ~勒 一 只 来 。”
意义上来说 ,作 为动 词的 “ [s t] 捉 to s ”可以表 达 “ 给与 ”
③据王福 堂先生 书面告知 ,绍兴方言也具有 “ ”的上述用法。 捉
拨”字句不仅表示被动 ,还可以表给与和处置。 的意义 ,比如 :捉 侬给 你。作为介词 的 ‘[s 7] ‘t 9s ”,也经 ④ 宁波方言的 “ 捉”字用为表示处置者的介词 ,唐代始见,例 常 表 达 “ 予 ”义 , 比如 : 捉 侬 吃 给 吃。 词 汇 意 义 有 虚 化 ⑤马贝加认为 , “ 给 你
句式 就 印证 了这句 话 。
[] 6夏俐 萍. 益阳方言的处置式 [ . 南省政 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湖 】
( 合 版 ), 2 0 , ( ). 综 02 i
( 文为 宁 波大 学s I 项 目 “ 东宁波 方言 比较研 本 RP 浙
究 [ 号:2 1 O 3 ”;宁 波大学科研基金 “ 编 15 】 0 0 余姚方 言研
①据宁波大学教师阮咏梅告知,在温岭方言中, “ 捉… 柯”都是
动词 ,表示 “ 抓”的意思。
( 吕昱 雯 肖萍 浙江宁波 宁波 大学人文与传媒 学院
中文系 351 ) 1 2 1
2 l .2 0 2 0
语 言本体研 究
( 1)崔 液 上 元 夜 六 首 》 之 一 : “ 漏银 壶且 莫 催 , 玉
语法化和语法研究
语法化和语法研究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句型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固定的
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律和语义功能。
语法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成为语言变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语法研究是对语言规则和结构的研究。
语法研究主要包括句法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法研究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语法化和语法研究方面,有着很多有意义的命题。
比如,语法化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语法化现象的语法特征和语用意义、语法规则的建立和运用、语法变化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等等。
此外,语法化和语法研究还与人类语言认知和交流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语法化和语法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语言本质、推进语言学科学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1 -。
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
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连动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其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和语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连动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语义最为常见的结构之一。
文章首先对连动结构的定义和类型进行了界定,指出连动结构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动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一定的语法关系连接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文章分析了连动结构的语义特征,认为连动结构所表达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其所包含的动词及其组合方式,不同的动词组合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义关系和情感色彩。
在句法功能方面,文章发现连动结构在句子中可以进行多种句法分析,如主谓宾结构、定状补结构等。
这种灵活性使得连动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句法环境,从而在表达丰富的意义时保持结构的简洁性。
文章还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连动结构的表达功能,认为连动结构能够有效地传达礼貌原则和社会规范等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地上弥补了语言的三大干枯——经济原则、交际原则和美学原则。
文章指出了目前对于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对连动结构的性质和语义功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未来需要加强对连动结构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应用价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结构特点鲜明、类型多样。
在现代汉语的各类句子结构中,连动结构以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和韵律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连动结构在语法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它的系统研究和深度分析仍然较为匮乏。
连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理解。
传统的句法理论往往将句子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意义单位进行逐一分析,这使得人们在理解复杂句式时可能遇到一定的困难。
通过将连动结构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揭示其内部机制,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句式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深对汉语句法的全面理解。
连动结构的研究对于提高汉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语法化理论
• 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说:“语法化理论 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 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 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 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特别重视从词语的 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 语史上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从人类 语言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更宽 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 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 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 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法化概念
西方“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 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如现代英语中助动词do在古英语中原 是实义动词,有“行动”之义。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耶) 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中使用。他认为研究语法化 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 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 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Mileelt以后的欧美学者给出了许 多语法化定义,其中以Hoppre 和Truagtot的定义最为经典。单向性是语 法化理论最激进的假设去范畴化、斜坡和主观 化是单向性的重要表现。
•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 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 •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 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 • 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是当今“语法化”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大家在这一点上还未达成共识。 • 沈家煊(1994)提出了四条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用原因、心 理原因、语言接触因素、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 • 1、语用原因,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 原因。例如语言交流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理解两个条件,因 此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 2、心理原因,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比如说人的认知规律 就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是认知的主要方式,用虚化成分来表现 语法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 3、语言接触因素,语法成分的借用和仿造现象。 • 4、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从结构类型上看,像汉语这样的分析型语 言,实词虚化到一定程度后似乎不再继续下去,没有像屈折型语言那 样虚化为屈折形态。 • 跟原因和条件相关的问题是语法化的实践跨度。实词虚化的速度有快 有慢,有的要经历漫长的世纪,有的好像在短期内就可观察出来。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语法化研究
“使”的语法化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 B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 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孟 子》) C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
since
Be going to
单向性原则
Text Text Text
语法化在单向的道路上是永不休止的,一个实 词一旦开始“语法化”,那么它就踏上了语义 虚化、句法泛化、语用淡化、语音弱化的不归 路。由不足“语法化”(保留部分实义的半虚 化)、到充分“语法化”,到过度“语法化”。
“她在厨房” 。 “她在做饭” 。 “她喜欢做饭,不在吃 而在消遣”。(方位说) “人心向背”“门脸 儿”“报头”“山脚”、 “圆心” (“人类中心说”)
语义演变机制
Text Text Text
隐喻是根据语境中没有出现的另一个事物而去 说明更复杂的一个事物。转喻则是通过在语境 中出现的一个事物(即便这个事物是隐性的)来说 明一个意义。
如“be going to”的将来时意义是转喻而来的。 再如,汉语中的“吃食堂”、“吃火锅”等是 将“食堂”、“火锅”这种容器转喻内容物— ——“食物”的一种转喻方式。(“阳”“披坚 执锐”)
语法化的规律
渐变原则
Text Text Text
语法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渐变, 没有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原则 意味着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 以找出一个中间阶段既有A义又有B义,整个 虚化过程一环接一环,相邻的两环是具有相 交关系的两个集合,其交集部分即重合部分 体现了虚化过程的连续性。
如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有些是较地道的介词(如 “从”、“被”),有些带有很强的动词性以口 “到”),有些则介于两者之间(如“给”)
情态标记词“看”的语法化
用法在认识 域的投射缩合 发展而来 , 提示 ” 看 ” 是“ 义“ 的言语 行为域 用法。 【 但原 文主要侧重对情态标记 “ 语法化历程 2 看” 的探讨 , 对其语 法化的表现涉猎很少 。本文将分别从语义 的 虚化、 语法搭配 的复杂化 、 用功 能的专一 化等方 面探讨情 语 态标记 “ ” 法化 的具体 表现。为便于与原 文比较 , 看 语 本文使 用 的符号与原文一致 。仍 分别 用 l 、 、 c表示现实 域“ < l a ( 提
宾语 常为书 、 电视等具有强 [ +内容性 ] 特征 的东 西。刀枪等
器械或招式 的[ +内容性 ] 特征 显然 弱于书 、 电视等 。可 以想
见, 人们可能会连续看 书、 看电视几 个小 时甚 至半 天、 一天 ,
( 下文简称为“ 态标 记 ‘ ”) 情 看 ’ 。高增 霞在论述 “ 、怕 ” 看” “ 、 “ 共通 的衍 生线路时把这种 “ 称 为“ 别” 看” 担心—认识情态标
例 ( ) ( ) 以发 现 ,< 5一 7 可 l a的宾语 常 为器械 或招 式 。而 K的
肯定性推测 的“ 。如下文例 () () 看” 2 一 4 中的“ ” 分别表示 看 , 言者对箭要到对方 面前 、 我非揍 死你 、 青苔滑倒 你 的可 能或 肯定性推测 。我们 把这 种 “ ” 看 称作 “ 识情态标 记词 ‘ ” 认 看 ’
“ !我曾见到有些青 城弟 子佩带 双剑 , 可忘 了。看招 ! 对 这 ”
芹《 红楼梦》金 _ 兰陵 笑笑生《 , 金瓶梅>天一 栗全 中《 良> , 天 。
文字后 面的数字表示具体章 回) :
( ) 特别 喜欢看电视 。 1他
在K 0内部 , a 、 c l 、 K 的动作性强弱表现在它 们对宾语 <
语法化机制
语法化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法化机制是一种语言规范化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语言的使用者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法化机制包括语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对语法规则的遵守和应用。
在语言学中,语法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它规定了词汇如何组合成句子以表达意思。
语法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语言的规范和结构。
语法化机制的形成主要受到语言的演变和交流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和协作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语法机制也随之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
通过语法化机制,人们能够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语法化机制在语言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语法规则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学家能够发现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语法化机制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法化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对于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示例:语法化机制是指语言规则和结构在人类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法化机制在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效果。
在语法化机制中,包含了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规则和原则,帮助人们检索、组织和理解语言信息。
本文将从语法化机制的概念、特点、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语法化机制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语法化机制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属性,它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随着语言演化和发展而形成的,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语法化机制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它规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结构,决定了语言信息的组织和传递。
语法化机制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语法化机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语法化机制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
它促进了语言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语言信息。
现代汉语介词框架_P_X_看来_研究综论_王晓平
语言理论研究odern chineseM21XIANDAI YUWEN2008.12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固定格式,介词在前,其它词语在后,介词所介引的对象被夹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框架,我们称之为“介词框架”,“P+X+看来”就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格式。
由于它表现复杂,形式多样,意义灵活,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拟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语法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论述。
一、介词框架概念的提出及分类“P+X+看来”是介词框架的一种格式,要综述学者对它研究的历史,首先要溯源到介词框架概念的提出。
语法学者在研究介词的过程中早已注意到了介词性结构的存在。
《马氏文通》注意到了“自……至/至于/讫……”“自……以下/以上/以往”一类的结构。
黎锦熙(1998)认为,时地介词与所介引的词有时连着其他词而构成一种“副词语”,如“在……以内/以后”表示一定范围的充实性;“从……到……”表示“所从”至“所到”的起讫关系等。
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介词框架的形式。
张寿康(1978)提出:“‘来说、说来、看来、来看’等一类词附在介词结构后面,起一种强调着眼点的作用……[介词结构+来说]一类复合介词结构,在句中多做状语。
[1](P241)可见,张先生已经对框架的结构特点、分层情况和语义特征等方面有了初步的思考,并将这样的结构命名为“复合介词结构”。
不过他未给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崔希亮(1996)曾把不属于介词性结构的“在……呢”叫做“框架”[2](P40)。
詹卫东(1998)在研究“N的V”结构时,把“在……下/上/中”称为“介词槽”[3](P18)。
可见,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语言中的一些前后搭配的结构,而且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类似于框架的概念,只是未对它们进行系统化考察。
到了21世纪后,随着汉语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通过借鉴格语法等国外语言学理论,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汉语介词的语法化、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以及与介词有关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解释。
固化结构_说是_的演化机制及其语用功能
在此谨致衷心谢意。文中尚存的错谬、 疏失均由作者负责。 升, “语法化 ” “词汇化 ” “固化” 为明确文中几个相关概念的所指, 我们对 的使用作如下说明:单纯指陈 ① grammaticalize) 成分向语法性的( grammaticalize) 成分的演化时称语法化, 非语法性的( non泛指性指陈非词 lexical) 成分向词汇性的( lexical) 成分的演化时称为词汇化, 汇性的( non而具体指陈某些由非词汇性成分 、 “固化” 。 向词汇性成分演化但尚未定型为词而其中又包含词汇化 语法化两个方面的个案演化过程时使用
“N” “N ” 不出现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承前省略, 此时 可以从前面 ⑤ 匿名审稿专家提示说明这一句式 “N ” 某个小句中找回;二是 表示泛指, 一般没有明确表征的必要, 有时也不好明确表征。 第二种情况下, “ N” “说是” 的语义比较空泛, 从而使得 更像一个直接成分结构 。
507
世界汉语教学 第 24 卷 2010 年第 4 期
〇
引言
世界范围的语法化 ( grammaticalization ) 、 词汇化 ( lexicalization ) 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题研究不断深入。近些年来, 在不同语言的研究中, 学者们陆续注意到, 虽然语法化和词汇 化是语言演变过程中两条不同的道路 , 但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 词汇化通常伴随着语法化。 “固化结构” 2002 ;储泽 汉语中某些介乎词和短语之间的 的存在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 董秀芳,
③
, , 蒋绍愚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错斩崔宁》 见《 话本小说选》 焦中栋、 裴兴荣注析, 山西古籍出版 坚、 , , 社 2008 年版;《 今古奇观》 徐翠兰评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宋世嘉点校,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施公案》 秋谷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 康熙侠义传 》 中国文史出 , , 版社 2003 年版;《 官场现形记》 李伯超标点, 岳麓书社 2003 年版;《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是” “富与贵, 。由 句子主语后面常常用代词 复指, 然后加上判断语, 如 是人之所欲也 ” ④ 先秦时代, “是” 1980 :353 ) 于 经常处在主语和判断语的中间, 高频使用, 指代义弱化, 逐渐演化出判断词性质 。( 王力,
“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
“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一、本文概述“就是”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汇,其话语标记功能和语法化现象在语言学界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以期深化对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解。
我们将对“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在话语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的词或短语,它们对于理解和分析话语结构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就是”在话语中作为标记语的功能,包括其对话语连贯性的贡献、对信息焦点的凸显、以及对听话者理解过程的引导等。
我们将对“就是”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或结构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失去其原始意义,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我们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就是”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揭示其语法化背后的动因和机制。
我们将对“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和语法化现象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就是”在现代汉语中,除了作为常见的连接词表示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外,还具有显著的话语标记功能。
话语标记是语言中用于组织言谈、表达说话者意图和态度的一类特殊词汇或短语。
它们并不直接参与句子的命题内容,而是为听话者提供理解话语结构、把握说话者意图的线索。
作为话语标记的“就是”,在语境中起着多种作用。
它可以用来引发话题或对话题进行限定。
例如,在对话中,说话者可能会使用“就是”来引入一个新的讨论点,或者对之前提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和说明。
“就是”还可以用来强调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或情感。
例如,当说话者想要强调自己的某个观点或情感时,可以使用“就是”来加强语气,使听话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说话者的立场和情感。
“就是”还具有连接功能,可以将前后的话语片段连接起来,使整个话语更加连贯、流畅。
这种连接功能不仅体现在句子内部,还体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甚至是段落与段落之间。
“看”的语法化现象
文化长廊“看”的语法化现象周晨 渤海大学摘 要:“看”在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频繁使用,伴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发生了语法化。
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看”的基本用法是作表示视觉行为的感官动词,发生语法化后,可以作助词、情态标记词、近将来时态标记词、语用标记语、话语标记语使用。
关键词:看;语法化作者简介:周晨(199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82-02表示视觉行为的动词是“看”的基本用法,“看”是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的一个高频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发生了语法化。
一.助词“看”在现代汉语中,助词“看”多用于口语表达中。
助词“看”是虚化而来,不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同时丧失了句子中心语的地位,只有语法意义。
在语音形式上,助词“看”已经变成了轻声。
能进入助词“看”组合的一般为动作动词,而且是持续的自主动词。
1.助词“看”的组合形式(1)动词重叠形式后VV看:此类为最常见的形式,“V”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
[1]等我想想看。
[2]所以我才下达了这个指令,就是暂时我不要捐了啊,暂时也不死,让我研究研究看怎么处理。
(2)短时动词形式后V一V看:“V”为单音节动词。
[3]既然大人认为我干得了,我就试一试看。
(3)动宾词组后VO看:“V”为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如:朗读两段看。
“O”必须是一个前有修饰成分的复杂宾语,修饰成分一般表示数或量,或“O”是一个数量短语。
[4]我看就行了!你走两步看!(4)动词重叠加宾语后VVO看:“V”为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动词,如:考验考验他看。
动词重叠表示微量,在此类格式中,名词前没有表示数或量的修饰成分。
[5]你说是不是,你自己摸摸良心看!(5)动补短语后VC看:“C”限于动量、时量和趋向补语。
[6]“你反省一下看,”他说,被头发遮住的眼睛催眠似地看着我。
“看来”与“想来”的传信功能对比分析
第34卷 第5期2019年9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Vol.34, No.5Sept. 2019“看来”与“想来”的传信功能对比分析杨思宇(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摘 要 “看来”“想来”均为表推测的语气副词,由动词逐渐虚化而来,但虚化的时间、程度不尽相同,其用法、搭配亦存在着差异。
就传信功能而言,“看来”表推测时,往往有一定的依据,对事实真实性更肯定,对事件的确信程度较高;而“想来”倾向于表示纯主观推测,对事实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猜想成分,对事件的确信程度较低。
关键词 看来;想来;传信功能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8X(2019)05-0078-04王晓平认为,“看来”经历了一个“看来1(动词)→看来4(推度副词)”的渐变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但这个过程还未彻底完成[1]。
樊城呈认为“看来”“想来”都有动词和副词两种用法,作副词时都表示“大概、估计”的意思[2]。
综合上述研究,同时参考部分字典辞书可以得知,在现代汉语中,“看来”“想来”的词性大致可分为动词和副词。
二者作为动词,意思有所不同,但在用法上亦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研究其作副词时所具备的传信功能的差异。
1 推论认识立场传信功能离不开语言的主观性。
沈家煊认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3]。
陈颖认为,与传信范畴密切相关的主观性的一个子域就是“认识立场”,是说话人通过信息是如何获得的来对它进行的评估[4]。
语言的认识立场包括不同的类型,“看来”“想来”包含在推论的认识立场中,即说话人在一些证据的基础上通过主观推论对信息进行表达。
收稿日期:2019-09-07作者简介:杨思宇(1994-),女,辽宁鞍山人,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作者:陈颖/万鸣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D05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3b005)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31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颖,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万鸣,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
○ 陈颖1万鸣2(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话语标记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和主观性的增强,固化结构“看来”也是这样,而且它还进一步演变为一个介词框架的后置词。
另外,不论是独用的“看来1”,还是作为后置词的“看来2”,都具有传信功能,是体现主观判断的传信语。
[关键词]语法化;话语标记;传信[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6-0001-04“看”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视觉动词,由视觉动词到认证义动词再到情态标记词,对于它的语法化及主观化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对由“看”构成的一些结构的语法化问题却鲜有论及。
本文从由“看”构成的固化结构①“看来”入手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不仅单个的视觉动词易发生语法化,由其构成的结构也会发生语法化。
一、“看来”的语义变化及主观化最初的“看来”并不是一个词、短语或结构,而是动词和表“动态完成”[1]的助词的连用形式,最早见于唐代:(1)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唐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2)李夫人病已经秋,汉武看来不举头。
(唐王涣《惆怅诗十二首》)这里的“看”是“观察”义,而“来”是表示“动态完成”的助词,“看来”作为一个结构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完成。
由于“看”是“观察”义,而人们在“观察”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想法,这就为“看来”像“看”一样发生“身心隐喻”提供了可能。
从“吃不吃”看“X不”结构式的产生及其语用功能
从“吃不吃”看“X不”结构式的产生及其语用功能王艳萍【摘要】本文从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现象着手,以"吃不吃"为例,描述"不"后"X"的意义虚化过程和"不"的语法意义变化,阐释了"X不X"结构式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介绍"X不X"结构式不能省略为"X不"结构式的情况。
最后,介绍"X不"的特殊语用功能。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73-,75)【关键词】“X不”;“X不X”;吃不吃;语法化;省略【作者】王艳萍【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近年来,学者们一般认为,“X不”结构式是由表达疑问语气的“X不X”结构式省略而来。
然而,“X不”结构式不等同于“X 不X”结构式。
“X不”结构式的产生涉及“不”和“不”后“X”成分的语义虚化,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具有研究价值。
“X不X”结构式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大体用于疑问句中,表示提问者对听话者提供正反两个选项并要求对方做出选择。
如:这件裙子漂亮不漂亮?“X”能由实词和短语充当。
下面根据“X不X”结构式中“X”的成分进行分类①:(1)形容词。
如:亮不亮热不热美不美漂亮不漂亮紧张不紧张合适不合适(2)实义动词。
如:去不去喝不喝打不打关心不关心惦记不惦记想念不想念(3)偏正短语。
如:快走不快走难办不难办好吃不好吃(4)述补短语。
如:打开不打开烧开不烧开卖完不卖完(5)述宾短语。
如:浇水不浇水吃饭不吃饭读书不读书(6)连动短语。
如:来看不来看翻开看不翻开看分开放不分开放(7)助动词。
如: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行不行(8)离合词变化而来的结构式。
如:放不放假清不清楚请不请客从形式上看,这些结构式都可以转变为“X不”的形式。
按照语法规范要求,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经济明快,省略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成分,或者只省略某个成分的中心语,这一个或两个被省略的成分,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并且随时都可以把它补出来,叫句子成分的省略。
浅论连词“及其”的篇章功能
浅论连词“及其”的篇章功能连词“及其”所具有的连接和指代的篇章功能是导致“及其”在语言学界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简单分析了“及其”的连接—指代功能,探讨了“及其”的两种篇章连接方式:指代连接和单纯连接,论述了指代连接的4种连接方式。
标签:“及其” 连接指代篇章功能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及其”一词的关注可谓是寥寥无几,极少对其作专门的研究。
我们查阅了近30年来所有与“及其”相关的专题研究,只检索到了李宗江(1988)《浅说“及其”》和张谊生(2007)《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这两篇文章。
而语言学界的大多数学者以及几乎所有已出版的权威辞书都不承认“及其”的连词地位,如《汉语大词典》(1991)、《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没有为“及其”立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6)、《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1992)、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和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1),也都没有将“及其”列为词条。
只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和《新华多功能字典》(2006)认可了“及其”作为连词的地位,前者对其作了简短的说明:“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后者对于前者有从属关系(其:代指前面的人或事物),如:全国人大~常委会/介绍这几位作家~作品。
”而后者只是提及并没有解释。
为何“及其”一直不受学界的重视,其词类地位难以被认可呢?张谊生认为是“由于汉语的短语和词的界限本来就十分模糊,而‘及其’又具有双重的连接——指代功能”,这里的“连接——指代功能”就是连词“及其”所体现的篇章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及其”所具有的篇章功能导致的。
本文对连词“及其”所具有的连接和指代的篇章功能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看“及其”的连接——指代功能(一)从句法的角度看连词“及其”只能连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不能连接小句和句子。
语用语法化与反语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语法化与反语语用功能分析
田延明;王淑杰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反语是语用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并用它们来分析反语的产生的动因.反语的语法化是一种很难具体化的语法化现象,它更不能像常规语法化那样固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因为反语语法化受很多动态变量的制约,这里有语言变量,也有非语言变量.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所决定的.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田延明;王淑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反语语用机制再考察——传统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对反语语用机制考察对比浅析
2.反语的复现性--论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
3.反语的语用理据与语用功能
4.反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5.语法化和语用化的认知-语用和语用-翻译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摘要]话语标记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和主观性的增强,固化结构“看来”也是这样,而且它还进一步演变为一个介词框架的后置词。
另外,不论是独用的“看来1”,还是作为后置词的“看来2”,都具有传信功能,是体现主观判断的传信语。
[关键词]语法化;话语标记;传信“看”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视觉动词,由视觉动词到认证义动词再到情态标记词,对于它的语法化及主观化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对由“看”构成的一些结构的语法化问题却鲜有论及。
本文从由“看”构成的固化结构①“看来”入手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不仅单个的视觉动词易发生语法化,由其构成的结构也会发生语法化。
一、“看来”的语义变化及主观化最初的“看来”并不是一个词、短语或结构,而是动词和表“动态完成”[1]的助词的连用形式,最早见于唐代:(1)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唐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2)李夫人病已经秋,汉武看来不举头。
(唐王涣《惆怅诗十二首》)这里的“看”是“观察”义,而“来”是表示“动态完成”的助词,“看来”作为一个结构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完成。
由于“看”是“观察”义,而人们在“观察”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想法,这就为“看来”像“看”一样发生“身心隐喻”提供了可能。
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看来”这个结构之前都出现了施事主语,它们的基本结构框架可以概括为“NP(施事主语)+看来+VP(谓词性短语或小句)”,这为“看来”的进一步虚化提供了条件。
另外,在这个框架之外还有一个“看”的对象x,这个x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或者通过上下文可以推知,如例(1),或者直接说明,如例(2)中的李夫人。
x还可以用来指称一种情况,如:(3)白玉花开绿锦池,风流御史报人知。
看来应是云中堕,偷去须从月下移。
(唐吴融《高侍御话及皮博士池中白莲因成一章寄博士兼奉呈》)从结构上看,处于“NP+看来+VP”结构中的“看来”由于长期连在一起使用,“来”作为助词的功能逐渐衰退,“看来”由语法性成分的自由组合逐渐变成了词汇性结构,语义也由表示实际的视觉转变为体现用来表明说话人的看法,这种演变既与“身心隐喻”有关,又与“看来”常与施事主语合用,句法位置使其更易于表达施事的主观感受有关,如:(4)旁人冷眼,看来大似弄巧成拙。
(宋《五灯会元》)(5)左传说魄先魂而有,看来也是。
(宋《朱子语类》)在这两个例子中,“看来”都是用来表现一种主观猜测,主语或者出现,如例(4);或者隐含,如例(5),这种主语隐含的猜测者一般都是指向说话者本人。
另外,这种主观的估计是有事实依据的,那就是判断主体对事态进行的观察,这是“看”的“观察”义的残留,这可以是显性的,如例(6);也可以是隐性的,如例(7):(6)当时我还以为他认错了人,据今日这情形看来,北路里做买卖的,都是这副伎俩的了。
(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7)这人当差使,看来还在行。
(清《官场现形记》)这里例(6)中的证据是“今日的情形”,而例(7)中并没有提供显性的证据,但其实在上下文中已经隐含了说话人能够作此判断的原因。
因此,“看来”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二、“看来2”的形成“看来”除了像上文所述那样独立使用,还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一些结构,如“在我看来”、“由此看来”等,用来表达某人的主观看法,如:(8)它的主要效果在我看来就是亵渎了人类健康的需要,颇似宗教经典中为了劝诫世人,使信民畏惧对炼狱烈火煞有介事的描述。
(9)军事是门艺术,是门科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操作,由此看来,这几个军官有点坐井观天的意思。
这种由“看来”构成的格式可以概括成“P+X+看来”,刘丹青(2002)把这样的结构叫做“框式介词”,陈昌来则把这样的结构叫做“介词框架”。
[2]在这个框式介词中,“看来”不再能够独立使用,而是必须与“P+X”这个介词结构共同出现,并且后置于介词结构。
如果把前面能够独立使用的“看来”叫做“看来1”,那么作为后置词的这个“看来”就可以叫做“看来2”。
我们说“看来2”必须与介词结构同现且后置于介词结构,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前文已经谈到,“看来”作为一个结构出现是在中古时期,这一时期“看来”作为主观判断的标记语的功能还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标记一个主观判断并不是它的优势用法。
后来,随着这种用法的逐渐定型,有时候就要强调这种主观推断是由谁发出的,于是在宋代就出现了“X看来”的用法,X就是这一主观判断的发出者,如:(10)某看来,诗三百篇,其说好底,也要教人“思无邪”;说不好底,也要教人“思无邪”。
(宋朱熹《朱子语类》)(11)问:《林放问礼之本》一章,某看来,奢、易是务饰於外,俭、戚是由中。
(宋朱熹《朱子语类》)这里的“某看来”就是“我看来”的意思,“看来”也还是独立的“看来1”。
X的出现就是为了说明这是某人的主观看法,也就是强调这一主观判断的依据。
有时为了强调信息的来源,还会加入提示信息来源的“据”引介入判断的发出者,如:(12)据某看来,易本是个卜筮之书,圣人因之以明教,因其疑以示训。
(宋朱熹《朱子语类》)随着明清时期表示依据的介词用法的定型[3],为了强调“看来”的内容是动作发出者X的主观判断,“P+X+看来”结构逐渐形成,能够出现在格式中的介词P也逐渐增多起来:(13)黄生道:“老翁是局外之人,把这事看得校依小生看来,比天更高,比海更阔,这事大得多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14)依我看来,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
(明冯梦龙《陈御史巧勘金钗钿》)(15)如此看来,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6)以此看来,可见凡事只要有缘:妹子同他有缘,所以一望而知。
(清李汝珍《镜花缘》)(17)由此看来,请教还是有才的做官害大,还是无才的做官害大呢?(清刘鹗《老残游记》)这个格式中的P都是具有引介作用的介词,用来引入能够得出“看来”所引导的内容这个结论的原因,而X则有不同的两类,一类是指人的,如例(13)、例(14),侧重说明判断的来源是人的主观推测;另一类则是指一种情况,如例(15)、例(16)、例(17),侧重说明判断的缘由是一种情况。
到这个时候,“看来”已经发展为不独立的后置词“看来2”。
我们对后置词“看来2”语法化历程的分析也符合史金生对“起见”的分析。
[4]史金生谈到,无论名源后置词还是动源后置词,都经历了去前景化这样一个过程。
[4]它们本来都是核心成分,是凸显的重点,由于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其核心地位发生了动摇,逐渐由前景转化为背景,成分本身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名词或动词重新分析为后置词。
此外,由于“看来”中的“来”原本就是一个表“动态完成”的助词,这导致这个结构更容易成为后置词,而不是前置词。
我们认为,“看来1”原本是核心成分,用来表示原因,它前面介词结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做出“看来”这一推断的依据,而且这一介词结构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加到“看来”之前的,而是逐层叠加,逐步形成“P+X+看来”这一框式介词的。
先是出现了指人的X,后来随着介词用法的成熟,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证据的来源,介词P 也出现了,并且这种带有介词的用法逐渐成为优势用法,取代了原有不带P的用法,所以,在现代汉语中,要突出信息来源,一定要使用“P+X+看来”这一框式介词,如果不使用介词P则很难理解,如:(18)*我看来,这件事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看来2”逐渐由凸显的重点变为背景,与此同时由固化结构重新分析为后置词,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另外,史金生将汉语的后置词分为三种类型:a言语义动词>范围义后置词;b起止义动词>起点终点义后置词;c思考义动词>目的义后置词,我们大体同意这样得分法。
[4]但通过我们对“看来”的分析,我们认为,表示思考义的动词,演变为后置词不一定都是表目的义的,也可以表原因义,后置词“看来”就是这样。
三、“看来1”是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学者们对话语标记语的范围或数量仍是众说纷纭。
但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这些词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
” 这实际上已涉及它们的语用功能。
它们的使用离不开交际主体的语用意识,因此也被称为元语用指示语(metapragamtic indicators)(Verschueren 1999)[5]。
通过上面对“看来1”来源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共时层面上,“看来1”在句子中往往不具有真值条件意义,不受句法结构的制约,它的作用只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从而起到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意义。
如:(19)看来,明天必须得回趟家了。
a 明天必须得回家。
b 根据情况看,我认为能够得出这个结论。
c 不能去踢球了。
是因为什么不能去踢球了呢?是因为明天必须得回家,还是因为根据情况看我得出这个结论?显然是前者。
可见,“看来”是没有真值条件意义的。
它在话语中只具有程序意义,引导听话人对话语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只具有语用功能,是一个话语标记。
四、“看来1”的语用功能人们对话语标记语在交际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分歧,目前还很难实现对其功能的统一界定。
H lker(1991)指出,话语标记语或语用标记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这样四个方面:(a)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任何影响;(b)不会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c)与说话时的情景有关;(d)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
[6]前文我们已经论述了“看来”不具有真值条件意义,所以它也不可能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来”还具有多功能性。
下文我们将结合实例,归纳分析“看来1”用作话语标记语时的几个主要功能。
(一)语篇组织功能话语标记语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手段,根据于国栋等,话语标记语可以分为承上型话语标记语、当前型话语标记语和启下型话语标记语三种类型。
[6]我们认为,“看来1”属于承上型话语标记语。
承上型话语标记语体现说话人当前的话语与前面的话语在逻辑或语义上紧密相关,话语标记语之后的话语是前面话语的必然发展。
(20)你什么都知道,看来真是无密可保。
(21)看来,这事儿还是得跟《大众生活》去解释一下,跟他们好好儿谈谈,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跟他们说说。
这里的“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来”的情况都是说话人根据前面的内容所做的推理。
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中出现,如例(20),因为“你什么都知道”,所以“无密可保”;也可以存在于上下文语境中,如例(21),之所以得出“这事儿还是得跟《大众生活》去解释一下”的结论,是因为根据前文,他们被法院判了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