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汉代儒学)
• 【答案】C
•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 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 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 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 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 的先河。
• 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 【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 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 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 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 发展:更加分)
• (2012·天津高考·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 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 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主要不同

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主要不同

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摘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相应的社会环境对思想理论有一定的阻碍或推动作用,主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于先秦时的儒学与汉代儒学就又很多不同。

【关键词】儒学;社会环境;主要不同作为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还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到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改变了自己的理论形态,符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才被确立了在封建思想中的统治地位。

但是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无论在学术内涵,还是在与当政者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1)在学术内涵上: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德治”“仁政”,提倡以民为本。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和“礼”的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他所谓的“礼”,指的是依照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

前者是“亲亲”,后者是“尊尊”,二者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

一方面,仁受礼的制约,行仁不能超出礼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上下不分,贵贱不明;另一方面,仁又规定着礼,只有与仁结合的札才是合理的,否则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战国时期,对儒家思想理论贡献较大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着重阐发了仁政学说。

在天人关系上,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只有施“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安定,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荀子发展了孔子将天自然化的倾向,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并阐发了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

汉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他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学为骨架构建了自己的神学理论体系。

提出“天人合一”说。

董仲舒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董仲舒的学说
▼王国问题
“屈民而仲君, ▼土地兼并 ▲限制土地 屈君而伸天” 兼并 ★民族矛盾 ▲缓和阶级
阶级矛盾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 授” (“君 天人合 天 = 一””天人感 应”) ◇发挥“仁政”;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 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实质: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 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积极: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 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 的进步。
天 人 感 应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 定于天.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 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 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史料3: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 所予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大乱。 ——《春秋繁露》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神化君权,加强君权与对君权的有限限制相结合
史料4: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 也。 ——《汉书·董仲舒传》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本文导读: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经历了四位皇帝(高祖、惠帝、文帝、景帝)。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这句话是说从汉初至汉武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使得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国家国力空前强盛。

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给朝廷积累了丰厚实力,因此解决国内国外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匈奴和诸侯),所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成为当务之急。

这时候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就闪亮出场了。

到这里各位看官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的先秦儒学吗?不,不是。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

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这就是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神化神权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控制人们。

所以,什么叫天子,天子就是天之子。

天之子,代天行道,行和道,行生生之道。

那天子无道,怎么办呢,这就提到了天人感应。

你就该祈祷了,祈祷老天爷,你这个选的天子不怎么样啊。

那帝德不德会怎么样呢。

就会出现伤败,洪水啊、地震啊、涝灾啊都进联系起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汉代儒学是跟先秦儒学万万不同的,孔夫子曾说过:子曰,怪力乱神,敬而远之。

所以这个时候董仲舒的儒学就夹杂了神学色彩。

他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适应了统治者中央集权思想发展的需要。

三纲五常更是成为以后世人沿袭的标尺。

同时也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后来汉宣帝也说,吾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一轮复习必修三汉代儒学

一轮复习必修三汉代儒学
“大一统”“罢 黜百家,独尊儒 术” 基本 内容 “君权神 评 授”“天人感应”价 “三纲五常”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是一种 思想文化 专制政策,禁锢 了思想 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 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 迷信的色彩
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 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孝道”“礼 仪”。但在本质上维护 封建统治 秩序
太学的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 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 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 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 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 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知识小结
孔子的创立,孟子 荀子的发展 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 秦朝 汉代
成体系,遭冷遇 沉重打击 兴起 ,成正统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创建太学郡国学
隋唐
……
科举制
正统地位强化
重点3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 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联系这几个特点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荡平匈奴,安定边疆 消灭诸侯,中央集权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提醒: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要求。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第32讲汉代儒学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注意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

(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儒学地位的提高,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请思考太学的建立对儒学的影响?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并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是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新发展 明清之际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四、儒学面临的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儒学新发展(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儒家经典标准读本:《五经正义》
1、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第一篇: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阅读内容“‘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基础知识一.罢黜百家 1.背景:(1)中国的“ ”局面得到巩固,政治体制大致定型;(2)以为主题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4)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推行,养士求贤等;其“ ”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的自由发展;(2)积极:地位上升,对于民族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太学的出现 1.太学的创立:(1)创立者是;性质是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是儒学教育和的标志;带动了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权贵的情形。

2.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时期,除了建立太学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问题提升1.儒家思想能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自身顺应时代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直接是统治者的推崇。

2.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其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君主权力受天制约,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01儒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家经典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表现(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博士官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之外,其他各国史书,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等通通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02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03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3)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对□影响。

思维点拨“焚书坑儒”是秦朝专制政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这一措施自汉代开始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罢黜百家1.背景0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1)汉武帝时,中国“□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新儒学(1)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4)“大一统”思想: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02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4.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维点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同时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单元 第6讲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单元  第6讲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 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 之外的学说。 问题 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 征。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C 【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 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 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 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 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 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 远的
解读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 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对整段史料的引领作用,也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 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 外衣。 问题 上述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 神学化、宗教化,应了 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 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

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2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含2019届新题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2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含2019届新题新人教版

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
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 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 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读史指导】 (1)史料一说明汉武帝尊崇儒学的目的及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注意画线部分对整段史 料的引领。画线信息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 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 35 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 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_____________
2.主观:董仲舒 ______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考纲
高考真题
考查内容
素养立意 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 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
汉代儒学 成为正 统思想
2014· 全国 卷Ⅱ· T25
汉代儒学 手,分析儒家伦理纲常对法 成为正统 律规定的影响,考查学生透 思想 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涉及 家国情怀及唯物史观等学科 核心素养
命题立意: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是高频考点,非选择题占的 比重较大。近几年来通过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的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联系社会热点从 古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化、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等角度来考查。 备考复习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注意两点:第一、董仲 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 以后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刑罚、科 技文化等。另外也要重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4期总第181期齐鲁学刊QI/UIOURNALNo.4GeneralNo.181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摘要:儒学在汉代与政治权力相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

有的儒学学者刻意迎合当权者的需要,将儒学改装为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

后来“儒教”说法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神学化色彩的浓重有关。

汉代儒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反映民间巫术影响的痕迹,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关键词:汉代;儒学;董仲舒;神学化;宗教化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4)04—0108—06儒学在汉代同时经历了政治地位提升和社会影响普及的过程。

其神圣化和世俗化的演进,都体现出神学色彩愈益浓重的特征。

考察相关现象,当有益于深化对儒学史和汉代文化史的认识。

一、儒学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汉武帝时期,中国文化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

汉武帝时代是英才荟萃的时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在这一时期都有繁盛丰实的创造性的成果。

当时的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当时的思想与学术,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又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这宣示了儒学地位的上升,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公孙弘作为齐鲁儒生的代表,建议各地荐举热心学问、尊敬长上、政治形象完好、乡里关系和顺,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加以培养,充实政府机构,“以文学礼义为官”,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认可。

从此之后,“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13(P3118),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2](P212)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令后学者有所统一”[2](P2523—2526)。

这一历史性转变,开创了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局面,儒学之士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极作用。

但是,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主张“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3](《精华》),从而对中华民族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在百家争鸣时代形成的平民主义风格有所消退,开始出现为政治服务的倾向。

所以,被司马迁称作“汉家儒宗”的叔孙通有“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名言[1](P2722)。

在汉王朝巩固和完善专制统治的时收稿日期:2003一i0—31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08代,儒学发挥了“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贵贱之差”[3](《保位权》),为“度制”,为“礼节”,以使“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3](《度制》),为执政者“守成”提供理论架构和政策设计的作用。

叔孙通曾经批评不予合作的儒生:“若真鄙儒也。

不知时变。

”而他的弟子则赞美他:“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1](P2724)对于时势之变化“知”与“不知”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分流。

而所谓“知时变”、“知当世之要务”者,是西汉儒学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儒学借助政治威势,出现了推行文化霸权的趋势。

《史记·儒林列传》所谓誓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就体现了这一情形。

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P2523)现在看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体制变革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合理基础和积极意义的。

但是,思想统一于儒学,“儒术以外的诸子百家就没有发展的前途,从事这些学问的人就没有进身的机会,自然会日渐衰微,,[4](P24)。

“儒家处于独尊地位,不是在平等的地位上与百家展开争鸣。

虽然没有要毁灭百家的意思,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压抑了百家的发展”[5](P341)。

“独尊儒术”的政策严重抑制了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因而依然不能逃脱文化专制主义的指责。

与此相关的另一变化,是儒学开始与源远流长的神秘主义文化相结合,被改装成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

董仲舒的学说,是经历这种时代变化的新儒学的集中代表。

二、董仲舒天人说的神学特色董仲舒的理论建树,突出表现为将原始的对“天”的崇拜信仰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天…‘人”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尊与卑的关系,主与从的关系,统治与顺服的关系。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说: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日受,由天之号也。

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时,而必忠其受也,则尧舜之治无以加,是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故日:非道不行,非法不言。

此之谓也。

传日: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故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之谓也。

[3]可以看出,董仲舒天人理论的基点,是对“天”的绝对崇拜,其理论的终点,则是对“天子”的绝对服从。

从这一点说,《春秋繁露》继承了《吕氏春秋》的天人思想,而又将其推演到一个特殊的层次。

所谓“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的观点,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又有更详尽的说明:“人受命乎天也……唯人独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胍,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弁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其中以为人的骨节、五脏、四肢都和天数相合的说法,显然已经将孔子以来的天命思想庸俗化了。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又说,人“十月而生”,“十月而成”,正与“天之大数毕于十”相符,因此,“合于天数”,“合于天道”。

以人事和“天数”、“天道”强相牵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侯外庐等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是“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而董仲舒是“中世纪神学体系的创造人”。

“按《春秋》一书,自孟子以来即为儒家所推崇。

但过去儒家,只从政治观点以推崇《春秋》的微言大义。

自董仲舒起,始援阴阳家之言解说《春秋》,始为天道人事相互影响之说开拓了新土,始使《春秋》成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经典,始使其政治范畴的微言大义兼有了哲学神学的内容。

这是董仲舒在中世纪思想史上别开生面的东西,也是他在中世纪发端期所以取得正宗的合法地位的秘密”[6](P84一PgO)。

徐复观对于董仲舒的思想,有“向天的哲学中升进”的评价。

他指出董仲舒《春秋》学的特色之一,是】09雨,命巫祝而曝之,曝之不雨,神山积薪,击鼓而焚之。

”《艺文类聚》卷一oo引董仲舒日:“广陵女子诸巫,毋小大皆相聚其郭门外,为小坛,以脯酒祭,便移市,市使门者无内丈夫,丈夫无得相从饮食,又令吏各往视其夫,皆言到即赴,雨澍而已。

”又日:“遣妻视夫,赐巫一月租,使巫求雨。

复使巫相择挈净易教者祭。

祝日:‘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敬进清酒甘羞,再拜请雨。

”更为具体地说明了女巫求雨的情形。

这一说法,虽不见于《春秋繁露》,但看来也是董仲舒所赞同的求雨仪式。

止雨时的仪式,也带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春秋繁露·止雨》中说:“凡止雨之大体,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也。

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火。

以朱丝萦社十周,衣赤衣赤帻,三日罢。

”又说:“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

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八十离乡,及都官吏干石以下夫妇在官者,咸遣妇归。

女子不得至市,市无诣井,盖之,勿令泄。

鼓用牲于社。

祝之日:‘雨以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以请社灵,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

阴灭阳,不顺于天,天意常在于利民,愿止雨,敢告。

’鼓用牲于社,皆壹以辛亥之日,书到即起。

县社令长若丞尉官长,各城邑社啬夫,里吏正里人皆出,至于社下,铺而罢,三日而止,未至三日,天喔亦止。

”所说止雨仪式,完全是巫术的操演。

《春秋繁露》中的有关内容,体现了当时儒学贴近民俗的平易近人的一面,也说明儒学宗教化、神学化的早期过程带有原始的、世俗的特征。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E4]钟肇鹏.董仲舒的春秋学[A].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周桂钿.董学探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徐复观.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A].两汉思想史:卷二[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8]于首奎.董仲舒评传[A].两汉哲学新探[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0]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周桂钿.秦汉思想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12]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4]周桂钿.董仲舒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15]黄朴民.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学思潮[M].长沙:岳麓书社,1999.[16]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刘师培.国学发微[A].刘师培全集:第1册E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明蔡邕.蔡中郎集[M].四库全书本.[19]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王子今.汉代民间的“苍天”崇拜[J].学术月刊,1998,(6).TheTheologicalAspectofConfucianismintheHanDynastyWangZi—jin(DepartmentofHistor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责任编辑:李观澜Abstract:ConfucianismintheHanDynastywascombinedwithpoliticalpowerandgraduallyexpandeditspoliticalinfluencedifferentfields.SomeConfucianscholarssedulouslycateredtOtheneedsoftherulers,SOrepackeditintoschoolwithpo—liticaltheologicalconnotation.Thelateremergenceoftheterm“Confucianism(asreligion)”hassomethingtOdowiththetheologizationofConfucianism.WereadsomeshredsoffolkwitchcraftfromthehistoricaldocumentsoftheHanDy—nasty,whichworthyofbeingnoticedbyresearchers.Keywords:theHanDynasty;Confucianism;Dongzhongshu;theologization;religionisation113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作者:王子今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刊名:齐鲁学刊英文刊名:QILU JOURNAL年,卷(期):2004,(4)被引用次数:5次1.司马迁史记 19592.班固汉书 19623.董仲舒春秋繁露 19954.钟肇鹏董仲舒的春秋学 19875.周桂钿董学探微 19896.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 19577.徐复观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 19768.于首奎董仲舒评传 19889.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198710.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199511.周桂钿秦汉思想史 200012.钱钟书管锥编 197913.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199414.周桂钿董仲舒评传 199515.黄朴民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学思潮 199916.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 200217.刘师培国学发微 199718.蔡邕蔡中郎集.四库全书本19.晋书 198220.王子今汉代民间的"苍天"崇拜 1998(06)1.期刊论文刘丁豪汉代官吏群体的儒学化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汉代官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文化结构上经历了由"少文多质"、儒道法等多家官吏并存到儒学化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又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积极的影响.2.学位论文陶新宏汉初复兴儒学之先驱——陆贾思想探析2006汉代儒学的发展,不论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汉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