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3)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来阅读并理解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文本的能力,但是,对于感情的把握能力不足,尤其是本文写于苏轼在经历多次浮沉之后,因此体现出来的复杂心境更难理解,这也是本节课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有不扫兴的朋友是一种什么体验?(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支持你的奇思妙想,理解你的情绪起伏,志趣相投、习惯一致!何其有幸,我们可以遇到不扫兴的朋友。
其实,苏轼也有一位不扫兴的朋友,他是谁呢?二、整体感知(1)不扫兴的他①知他们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PPT出示遂、寝、荇的读音),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对不扫兴的朋友做了什么?(8分钟)(要想解决本题,就需要对文本大意进行理解,教师在巡班过程中及时解决难点字词、明确字音、大意)生①:他们一起去赏月师:概括得很简练,但是不够具体,可以再具体一点吗?生②:他们一起在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兴起去赏月师:稍微具体了点,有了时间,还提到了赏月的一时兴起,很棒,但是,还不够,想想怀民怎么不扫兴了?生③:苏轼在晚上准备睡觉时,看到月亮便高兴地起身去赏月,但是想到没有人一起,所以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正好怀民没有睡觉,于是二人一起去赏月。
师:太完美了,有时间、地点、人物,更重要的是听完你的叙述,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有怀民这样的朋友真好呀!②品他们事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现“不扫兴”?生①:从时间上可以体现,已经是晚上了,但是苏轼去找怀民,怀民并没有拒绝;生②:从“亦”字体现,因为怀民也没有睡觉,说明二人心情相同师:厉害了,找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我们一起反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包含了什么感情?生突然喊道:惊喜师:对喽,还有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还有生:意料之中的情感。
师:恰恰体现二人的知音关系。
还有一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一、(幻灯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希望大家能欣赏到一幅画,一幅能静静垂于厅堂之侧,淡雅高洁的精品。
能略微地读懂一个人,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词人。
他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
却一生屡遭贬谪,他被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是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记承天寺夜游来读一读苏轼的内心。
二、(幻灯二)1、齐读学习目标2、接下来根据预学情况,请组长抽查总结。
组长督促组员订正一下本文的字音与朗读节奏幻灯显示朗读节奏(幻灯片3)A、组员对读,小组成员互评。
然后推荐同学朗读,可以多种形式。
可以单独朗诵。
也可小组朗诵。
(打分预习)第一步做到字音准,第二步停顿正确,第三步能有感情的朗读。
(找三个学生读,其他组点评,齐读)B、接下来请组长总结一下预学稿中同学们不能解决的疑难字词句方面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把疑难字词句书写在黑板上。
C、组间互助解决(打分预习)D、幻灯显示课文(4),合起书要求组员对译,如有错其他组员指正(尽量A帮B、B帮C组员)(打分小展示)------集体看着幻灯翻译。
三、同学们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不单是学习古代的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来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接下来让我们再走进苏轼,去读一读在这样一篇仅有八十五字的短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接下来老师先给每位同学5分钟时间初步思考一下下面三个问题.有什么想法写在导学稿上。
,(幻灯显示5)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打分小展示)1、按你们的理解给课文分成若干段,然后概括每段的内容(尽量用四字短语)。
(参考)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抒怀2、本文所描写的月夜小景有怎样的特点?景有什么特点,从那些字词感受到?分析好后读一读这个句子,舒缓的语气,读出景致的空明澄澈宁静清丽之美。
3、能欣赏到如此景致之人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呢、请谈谈你们能从本文哪些字词句感受到作者微妙的心境?(可结合资料助读的的内容)参考:欣然(赏月的欣喜)寻(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无与为乐(知音稀少的憾意,贬居的寂寞)遂至(不假思索,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亦未寝(有友相知的喜悦)步与中庭:漫步的悠闲盖:词人沉浸于月色中闲人:清闲悠闲别人是忙人,忙什么呢?为什么别人没能欣赏到如此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师:皎皎明月,撩拨着文人墨客的思绪,也因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月的佳句。
你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而今,苏轼望月,又会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苏轼。
师投影:苏轼,字“子瞻”,号,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生:东坡居士,宋朝。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师:请胡杨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有错音,若有,纠错。
(胡杨读课文)师:哪个字的音读得有误呢?生:吾应读(wú)。
师:藻荇交横的“横”读(héng),是纵横错杂的意思,不是蛮横残暴,所以读二声。
总体胡杨读得不错,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要把课文读得再有感情,还需要理解课文。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黑板上,标上组号,其他小组若能解决,将释义写在对应的位置并标明组号;共同明确。
(生互译课文,教师巡视,有学生板书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并给庭下加着重号,希望别的小组能帮解答词语翻译。
第四组到黑板上写了“庭院中”,第二组写“月光洒在庭院中”;有学生板书“盖竹柏影也”,给“盖”加着重号,第七组解释为“原来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同学提到的问题,“庭下’第二组这样解释就可以了,“盖”在文章中表现的是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第七组解释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刚才翻译过程中哪个组掌握的准确而且记得熟。
师投影(13个小组,每组一句,有加黑字的还要解释词义再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生1:愿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始终寄托着文人的情思。
你记得那些关于月的诗词呢?生:《静夜思》。
师:苏轼有一首有名的词叫?生:《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生齐吟)师:一首《水调歌头》寄托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写月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来体会不一样的月色。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二、指导朗读。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按照要求初读课文,一会检查初读的成果。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刚才哪位读的好点?生:第二个。
师:第二个稍微熟练些,下面老师来读一遍,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句子的停顿。
(大屏幕出示题目,生读)(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翻译。
师:读的不错,在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大家翻译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举手提问。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什么意思?另一生: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吗?没有的话,我们这篇课文还要注意下面词句。
(大屏幕出示)字词:(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师:其中“遂”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生:“于是”,“遂迷”师:这两个遂一样吗?生:不一样,第二个是“最终”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谈论校园夜景导入:师:咱们的校园美不美?美丽校园的夜景你们有谁见到过?(请说一说)生:我回学校取作业时看到过,校园里的路灯都亮了,很美。
生:我是从我家楼下看到的校园的夜景,路灯都亮了起来,虽然很小的光却照亮了整个校园。
师:看来你们家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啊,其实,老师有很多机会见到校园夜景,在毕业班的时候,下晚自习市,天早已经黑了,但是由于对儿子的思念、江南江北的奔波,以及空空如也的肚皮,我却没有闲暇去欣赏校园的夜景,而当我再一次读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心中的遗憾加深了,原来我错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看来要向苏轼学习。
不知苏轼以怎样的心境赏得了怎样的美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二、配乐读美景师:良辰美景自然少不了什么?生:诗。
生:酒。
师:酒,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办法给你们准备了,不过我准备了音乐,下面来配乐朗读,在诵读中欣赏美景。
(学生配乐集体诵读)师:这一遍读音和停顿都很准确,下一遍再读的时候争取读出点文言味,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么?(要读出点快乐的味道。
)三、个性化赏读1、跟读师:初步感知课文后,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心境,下面大家跟着录音面带表情地读。
2、个性读师:全文不过84个字,却把一件事记叙得清清楚楚,下面请大家选取自己认为情感处理最好的语句来读。
提示:你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读出了放松心情的感觉。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读出了快乐的感觉。
作者和怀民一起散步心情很愉快。
师:这句中还有哪个词能表达出快乐?生:相与。
师:很好,两个人一起散步,要是一个人恐怕会有些孤寂。
生:亦。
师:很准,他和他的朋友多么心有灵犀。
请再来朗读这句。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
我读出了一点悲凉的感觉。
因为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知己。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我读出了一种遗憾,缺少知己。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第一篇: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艺术镜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课堂开始,余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本注释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创作环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同时也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材料选取的当,数量适中。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助于高效有序的课堂建设】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生齐读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
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
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老师: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千古名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背景材料,苏轼……读。
学生: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老师:这是一个基本情况的介绍,其实有四个字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东坡居士”,这个号与苏东坡流放的经历有关,他被贬到湖北黄州,由于生活艰困,他就在“东坡”那个地方耕种、生活,于是就有了这个诗意的名号“东坡居士”。
继续了解,元丰二年……读。
学生: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老师:“乌台诗案”,就是朝庭里面一些对苏轼抱有成见的官员,从他的诗文里面摘取了一些内容,说他诽谤皇上,于是抓起来入狱,差一点给杀掉,最后流放黄州。
再来了解,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面的评价。
学生:(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老师:林语堂评价《记承天寺夜游》,《赤壁怀古》,《赤壁赋》都是绝世妙文。
这些内容我们在初高中的学习中都会学习到。
单以这些妙文来说,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这是一种很诙谐的说法,这个说法表现的是苏轼文学作品的伟大。
老师:给你们增加了一点补充注释,我读一读,你们把它记录在讲义上。
“解衣欲睡”的“解”,脱下,解开。
“月色入户”的户,指的是门,在这里我们不妨理解得宽泛一点,这里指门窗、居室;月色朗照进入了我的居室啊,进入了我的房间啊。
“遂”,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盖”,语气词,可理解为“原来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交横”:横斜交错。
“相与”,一起;一同漫步于庭院中,就是相与步于中庭。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我先听大家读,《记承天寺夜游》,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名师教你上好公开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名师教你上好公开课)一、激发阅读兴趣师: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齐):苏轼。
师:对!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成果,诵读文章之韵味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询问,表示没有。
)师:既然没有,老师就检查一下。
(屏显文中重点词句;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理解巩固,积累文言词汇。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游记的内容?(生沉默。
)师:还记得怎样概括文章的内容吗?生1: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请你按他的提醒概括一下。
生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散步。
师:你概括得非常全面。
我们就带着这些理解朗读课文,感受苏轼、张怀民承天寺月夜散步时的心情。
(生读课文。
)师:你读得很好!如果你能把语速放得再慢一点,语气再舒缓一些,相信会读得更有韵味。
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师伴随《高山流水》曲范读课文。
)师:你们听出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生3:我听出了苏轼轻松快乐的心情。
师:那文中有没有直接表明这种轻松快乐心情的句子?生4:我感觉是“欣然起行”。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生5:高兴的样子,愉悦的样子。
师:谁能带着这种欣然的、愉悦的心情,仿照老师的样子,再读一下这篇课文?(生读课文。
)师: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出这种古色、古香、古雅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随音乐体会。
(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作者之快乐师:朗读中,我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李娜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
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
(师生齐吟)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课件:配乐画面。
老师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点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
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欣然起行。
生答:高兴地起来走。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
师:我们学过生:……的样子。
生2:盖竹柏也。
生答:遮盖住竹柏。
生答:大概是竹柏。
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
生3:最后一句。
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注意“但”字。
还有疑问吗?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
学生回答。
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
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请同学们齐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生:(生齐背)明月几时有……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生:(看书、注音、做记号)师:有不认识的字吗?生:没有。
师:那好,我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请一生)1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错的。
生:有。
柏应读作băi。
师:(板书柏băi)再请一位同学读读,我想一定会读得更好了。
2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师:这回读得很好。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同时完成课后练习2。
如有不理解的请作出记号,等一会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看课文约4分种)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
生:(生讨论、交流)师:同学们在交流之后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咱们再集体讨论。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2生:高兴的意思。
师:对,《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
3生:“亦未寝”的“亦”是什么意思?4生:“亦”解释为“也”。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6生:作“散步”讲。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
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
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生:(齐读)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生:是月色。
师:很好。
(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再齐读。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群文阅读教学实录一、朋友谊师:当你完成了作业后,你想出去玩,你会去找谁?生:同学!生:朋友!师:朋友,就是感情很好,有共同语言而经常交流,相处起来很舒服,双方有时间就相约在一起聚一聚的人。
今天我们来看这对朋友的情谊。
(摘自百度)板书课题。
(一)了解课文大意师:好文一半题。
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在这篇课文的文题中可以读到哪些信息?生:主要事件:游玩。
生:游玩的地点:承天寺。
生:游玩的时间:夜晚。
师:那么作者跟谁游玩?看到了怎样的夜景?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雨涵,你来读课文,大家首先看看这几个加点字词的意思。
(屏显课文,指名读)师:读得非常有感情。
请大家说一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生:户:这里指门。
生:念:考虑,想到。
生:相与:共同,一同。
生: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师:空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师:对!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
生:但,只是。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刚才的三个问题。
作者苏轼跟谁游玩?看到了怎样的夜景?有什么感受呢?生: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庭院散步。
生:欣赏月下庭院的美丽景色。
生:感慨世上人们都在忙碌,只有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悠闲赏景。
师:根据以上散步、赏景、感慨三层意思,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各层次分别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生:第一层,从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院散步;第二层,到盖竹柏影也:描写月下美景;第三层到文章结束:抒发闲人感慨。
师:庭院散步,月下赏景,抒发闲情,概括很好,三部分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生:记叙生:第二层描写了月下赏景。
生:最后一部分是抒情。
师:请齐读课文,再次感知各部分内容。
生:齐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品读闲景闲情师:我们通过一则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3)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投影:张怀民,名梦得。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guà ài佛教语。
谓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脱)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品夜游之悟师:请用原文说说: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这两位心意相通同病相怜的文人,明白了什么道理?投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以苏轼和张怀民的当时的心境和处境为出发点,用“闲”字组词,说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从“闲人”这两个字里品味出了苏轼的什么心情?生:清闲的人,他当一个小官,没有什么事情做。
生:空闲的人,团练副使嘛。
师:清闲和空闲,其实都是因为他是一个贬官,贬官用一个带闲字的词语来说,就是赋闲。
从赋闲的人,你品出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情?生:悲凉,他其实并不想这么闲。
生:有闲情逸致的人。
他在有月亮的晚上,半夜里跑出来和朋友赏月。
师:半夜,你们一般在做什么?生:睡觉。
看电视。
上网。
做梦......师:而且是深秋的晚上,按农历来说,也就是星期天的晚上,如果那天有月亮,你们一定要出来看看,而且要想一想苏轼。
所以,老师给你一个建议,有月亮的晚上,不要总是睡得太早,以免辜负了如水的月色。
生:我觉得说成是闲情雅致更好。
我认为半夜赏月,是一件很高雅很文雅的事情。
生:悠闲的人,他们在庭中散步,可能还边走边聊文学啊,人生啊的话题呢。
生:我觉得苏轼在庭中散步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就和那轮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没有关系。
即使被贬官了,也觉得很快乐。
就像我们学《老王》时候说过的一样,无论怎么样,日子都要过得像鲜花,一朵一朵绽放!生鼓掌。
师:在221班上课,最让我期待的一点就是,我常常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3)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投影:
张怀民,名梦得。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guàài佛教语。
谓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脱)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品夜游之悟
师:请用原文说说: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这两位心意相通同病相怜的文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投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以苏轼和张怀民的当时的心境和处境为出发点,用“闲”字组词,说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从“闲人”这两个字里品味出了苏轼的什么心情?
生:清闲的人,他当一个小官,没有什么事情做。
生:空闲的人,团练副使嘛。
师:清闲和空闲,其实都是因为他是一个贬官,贬官用一个带闲字的词语来说,就是赋闲。
从赋闲的人,你品出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情?
生:悲凉,他其实并不想这么闲。
生:有闲情逸致的人。
他在有月亮的晚上,半夜里跑出来和朋友赏月。
师:半夜,你们一般在做什么?
生:睡觉。
看电视。
上网。
做梦......
师:而且是深秋的晚上,按农历来说,也就是星期天的晚上,如果那天有月亮,你们一定要出来看看,而且要想一想苏轼。
所以,老师给你一个建议,有月亮的晚上,不要总是睡得太早,以免辜负了如水的月色。
生:我觉得说成是闲情雅致更好。
我认为半夜赏月,是一件很高雅很文雅的事情。
生:悠闲的人,他们在庭中散步,可能还边走边聊文学啊,人生啊的话题呢。
生:我觉得苏轼在庭中散步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就和那轮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没有关系。
即使被贬官了,也觉得很快乐。
就像我们学《老王》时候说过的一样,无论怎么样,日子都要过得像鲜花,一朵一朵绽放!
生鼓掌。
师:在221班上课,最让我期待的一点就是,我常常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是啊,做人,就该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
也要放射出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该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这样一种人生的态度,就是闲淡,淡泊名利,淡泊明志!我们把刚才的讨论总结一下,就会发现,闲人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内涵。
投影:
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
悠闲之人——漫步的自在;
闲适之人——赏月的欣喜;
闲淡之人——人生的感慨。
师:我们前面说过,苏轼是最有才华然而最倒霉的文人。
投影:
最有才
最倒霉
师:不过,历史上有才华而倒霉的文人,屡见不鲜。
杜甫不得志,哀歌致死;李白不得志,转而求仙访道;但是,苏轼与他们都不同,苏轼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始终都活泼泼华丽丽地生活着。
所以,苏轼还应该添上一最——他是中国文人里边最乐观豁达人。
投影:
最豁达
师:他被贬在岭南这样的蛮荒之地,随时有可能感染瘴气,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比如,有一天晚上他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
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倒地就睡,感到自己像挂在钩子上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
这个最有才,最倒霉,最豁达的人,自己称自己是一个——
投影:
闲人
五、寻人生之美
师:当然,谁也不希望摊上苏轼那样一个倒霉的人生,我也是。
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我们像苏轼那样,拥有一种“闲人”的心态,那就能在最寻常的地方发现最称意的风景,在最不幸的日子里品咂幸福的味道了。
我们凡人怎样才能拥有这种“闲”的心态呢?
投影:
凡人怎样拥有闲人的心态?
师:老师给出四则探究材料,都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作品,请同学们任选一则材料,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们的感悟。
投影:
材料一:苏轼《临皋闲题》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材料二:苏轼《浣溪沙》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材料三: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材料四: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二则材料,休将白发唱黄鸡,我觉得要有闲人的心态,就要像苏轼一样,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即使年纪很大了,也要很乐观很豁达地生活。
师:这也类似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一则材料,闲者便是主人,对于江山风月,我们要抱着一种闲的心态,而不是一种占有的心态,这样就能欣赏到更多美景。
师:想想,我们以前学过一篇什么类似的文章。
生: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当白兔占有了月亮,心情就不再闲适了。
师:是啊,不占有,也就不会失去,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了,就能得闲了。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一则材料,我觉得,要拥有闲人的心态,必须“自闲”,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放空,才能心容天地!
师:这种感觉,就是庄子所说的“独往天地精神相往来”!
生:我又想起了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他说,现在的人,总是很忙,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喝茶也忙,吃饭也忙,喝咖啡也忙,我觉得,拥有闲者的心态,必须有自己独自的生活空间,有自己放松的地方。
师:是的,忙这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忘心啊。
拥有闲者的心态,必须有自由的时间,以及由自由的时间所决定的自由的心灵。
生:我们组探究是是第三则材料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诗既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他觉得,在以后看起来,人生现在的风风雨雨,贬官也好,升官也好,都是过眼云烟。
师:这,会过去;这,也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在乎,这就是闲淡,这就是淡定。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思考都很深入,而这些思考,都是由“闲人”苏轼引发的。
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进一步理解苏轼,理解闲人。
投影:
清闲空闲闲逸安闲闲淡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
他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闲淡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闲情;生活穷困不堪,他闲逸自在;这样的人,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
921年前的昨天晚上,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师:有了这样的审美态度,即使在茫茫黑夜,我们也能在俯仰之间,独独在乎那一缕月色,而忽略那无边的黑暗!
投影:
春江月色图,画面明亮。
闲——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总是相通的!
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作品是永生的!
《记承天寺夜游》的艺术魅力在此,
所有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活力也在此!
师:今天,是公元2012年11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我们在岳阳县第八中学多媒体教室上了这样一堂课。
这个时空坐标系上的这一点,也会成为历史,那么,这一点,将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重点,拐点,还是焦点,还是什么也没有留下,这些,留给你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