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公式(倍角公式)_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a > 0时开口向上a < 0时开口向下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还有顶点式y = a(x+h)* + k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关于圆的公式体积=4/3(pi)(r^3)面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椭圆面积公式: S=πab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
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cot(A-B)=(cotAcotB+1)/(cotB-cot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四倍角公式:sin4A=-4*(cosA*sinA*(2*sinA^2-1))cos4A=1+(-8*cosA^2+8*cosA^4)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五倍角公式:sin5A=16sinA^5-20sinA^3+5sinAcos5A=16cosA^5-20cosA^3+5cosA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六倍角公式: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 nA^6)七倍角公式: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 anA^4+7*tanA^6)八倍角公式: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 anA^4-28*tanA^6+tanA^8)九倍角公式: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 nA^2+126*tanA^4-84*tanA^6+9*tanA^8)十倍角公式: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 -20*sinA^2+5+16*sinA^4))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 sA^2+1))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²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cosα=[1-tan^2(α/2)]/[1+tan^2(α/2)]tanα=2tan(α/2)/[1-tan^2(α/2)]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公式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图形周长面积体积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³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³4长方形的面积=长³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³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则S=√[p(p - a)(p - b)(p - c)] (海伦公式)(p=(a+b+c)/2)和:(a+b+c)*(a+b-c)*1/4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r/2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4r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S=√{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a b 1 |S△=1/2 *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³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³高÷2直径=半径³2 半径=直径÷2圆的周长=圆周率³直径=圆周率³半径³2圆的面积=圆周率³半径³半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³宽+长³高+宽³高)³2长方体的体积 =长³宽³高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³棱长³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³棱长³棱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³高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³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³高÷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³高平面图形名称符号周长C和面积S正方形 a—边长 C=4aS=a2长方形 a和b-边长 C=2(a+b)S=ab三角形 a,b,c-三边长h-a边上的高s-周长的一半A,B,C-内角其中s=(a+b+c)/2 S=ah/2=ab/2?sinC=[s(s-a)(s-b)(s-c)]1/2=a2sinBsinC/(2sinA)推论及定理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³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³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³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全总结
高中数学必考公式全总结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公式需要掌握,以下是一些必考的公式总结:1.二次函数相关公式:- 一般式:y = ax^2 + bx + c-顶点式:y=a(x-h)^2+k- 根的公式:x = (-b ± √(b^2 - 4ac)) / 2a- 判别式:Δ = b^2 - 4ac-顶点坐标:(h,k)-对称轴方程:x=-b/(2a)2.三角函数相关公式:- 正弦定理:a / sin(A) = b / sin(B) = c / sin(C)- 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C)- 正切定理:tan(A) = b / a- 余切定理:cot(A) = a / b- 二倍角公式:sin(2A) = 2sin(A)cos(A), cos(2A) = cos^2(A) - sin^2(A)3.平面几何相关公式:-面积公式:-三角形:S=(1/2)*底边*高-任意多边形:S=(1/2)*外接圆半径*周长-图形周长公式:-矩形:P=2(a+b)-圆:C=2πr-圆相关公式:-面积:S=πr^2-弧长:L=2πr*(θ/360°)-扇形面积:A=(πr^2*θ)/360°4.概率与统计相关公式:-排列组合公式:-排列数:A(n,m)=n!/(n-m)!-组合数:C(n,m)=n!/(m!*(n-m)!)-期望:E(x)=∑(x*p(x)),其中x为随机变量,p(x)为其概率- 方差:Var(x) = ∑((x - E(x))^2 * p(x))5.线性代数相关公式:-行列式:- 2阶:det(A) = ad - bc- 3阶:det(A) = a(ei - fh) - b(di - fg) + c(dh - eg) -n阶:通过拉普拉斯展开等方法计算-矩阵乘法:若A为m×n矩阵,B为n×p矩阵,则AB为m×p矩阵-基础矩阵求逆:若A为可逆矩阵,则A的逆矩阵为A^-1,满足AA^-1=A^-1A=I(单位矩阵)以上只是一部分高中数学中的必考公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公式需要掌握。
高中必背的数学公式(完整归纳)
高中必背的数学公式(完整归纳)高中必背的数学公式(一)两角和公式1、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2、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3、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4、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二)倍角公式1、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2、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三)半角公式1、sin(A/2)=√((1-cosA)/2)sin(A/2)=-√((1-cosA)/2)2、cos(A/2)=√((1+cosA)/2)cos(A/2)=-√((1+cosA)/2)3、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4、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四)和差化积公式1、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2、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3、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4、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5、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五)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平方根]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3、正方体:表面积:S=6a2,体积:V=a3(a-边长)4、长方体:表面积:S=2(ab+ac+bc)体积:V=abc(a-长,b-宽,c-高)5、棱柱:体积:V=Sh(S-底面积,h-高)6、棱锥:体积:V=Sh/3(S-底面积,h-高)7、棱台:V=h[S1+S2+(S1S2)^1/2]/3(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h-高)8、拟柱体:V=h(S1+S2+4S0)/6(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h-高)9、圆柱: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侧面积,S表—表面积)10、空心圆柱:V=πh(R^2-r^2)(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11、直圆锥:V=πr^2h/3(r-底半径,h-高)12、圆台:V=πh(R2+Rr+r2)/3(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13、球:V=4/3πr^3=πd^3/6(r-半径,d-直径)14、球缺:V=πh(3a2+h2)/6=πh2(3r-h)/3(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15、球台:V=πh[3(r12+r22)+h2]/6(r1球台上底半径,r2-球台下底半径,h-高)16、圆环体:V=2π2Rr2=π2Dd2/4(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六)椭圆公式1、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2、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3、椭圆面积公式:s=πab4、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成绩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
新高考数学A版讲义:三角函数第6节 倍角与辅助角的恒等变换公式
第6节 倍角与辅助角的恒等变换公式知识点一 二倍角公式思考 倍角公式中的“倍角”仅是指α与2α吗?答案 倍角公式不仅可运用于2α是α的二倍的情况,还可运用于4α作为2α的二倍,α作为α2的二倍,3α作为3α2的二倍,α+β作为α+β2的二倍等情况. 知识点二 半角公式 sin α2=±1-cos α2,cos α2=±1+cos α2,tan α2=±1-cos α1+cos 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知识点三 辅助角公式a sin x +b cos x =a 2+b 2sin(x +θ).⎝⎛⎭⎫其中tan θ=ba题型一、给角求值例1 求下列各式的值:(1)2cos 225π12-1;(2)1-tan 2π8tan π8;(3)cos 20°cos 40°cos 80°.解 (1)原式=cos25π6=cos ⎝⎛⎭⎫4π+π6=cos π6=32. (2)原式=2⎝⎛⎭⎫1-tan 2π82tan π8=2×12tan π81-tan 2π8=2×1tanπ4=2.(3)原式=2sin 20°cos 20°cos 40°cos 80°2sin 20°=2sin 40°cos 40°cos 80°4sin 20°=2sin 80°cos 80°8sin 20°=sin 160°8sin 20°=sin 20°8sin 20°=18.反思感悟 对于给角求值问题,一般有两类:(1)直接正用、逆用二倍角公式,结合诱导公式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对已知式子进行转化,一般可以化为特殊角.(2)若形式为几个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式相乘,则一般逆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在求解过程中,需利用互余关系配凑出应用二倍角公式的条件,使得问题出现可以连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的形式.跟踪训练1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 π6cos π6;(2)cos 2π8-sin 2π8;(3)2tan 15°1-tan 215°.解 (1)原式=12×2sin π6cos π6=12sin π3=34.(2)原式=cos π4=22.(3)原式=tan 30°=33.题型二、给值求值例2 已知cos ⎝⎛⎭⎫α+π4=35,π2≤α<3π2,求cos ⎝⎛⎭⎫2α+π4的值. 解 ∵π2≤α<3π2,∴3π4≤α+π4<7π4.∵cos ⎝⎛⎭⎫α+π4>0,∴3π2<α+π4<7π4. ∴sin ⎝⎛⎭⎫α+π4=-1-cos 2⎝⎛⎭⎫α+π4=-1-⎝⎛⎭⎫352=-45. ∴cos 2α=sin ⎝⎛⎭⎫2α+π2=2sin ⎝⎛⎭⎫α+π4cos ⎝⎛⎭⎫α+π4=2×⎝⎛⎭⎫-45×35=-2425, sin 2α=-cos ⎝⎛⎭⎫2α+π2=1-2cos 2⎝⎛⎭⎫α+π4=1-2×⎝⎛⎭⎫352=725. ∴cos ⎝⎛⎭⎫2α+π4=22cos 2α-22sin 2α=22×⎝⎛⎭⎫-2425-725=-31250. 延伸探究1.若本例条件不变,求cos 2αsin ⎝⎛⎭⎫π4+α的值.解 原式=cos 2α-sin 2αsin π4cos α+cos π4sin α=2(cos α-sin α)=2cos ⎝⎛⎭⎫α+π4=65. 2.若本例条件变为:若x ∈⎣⎡⎦⎤0,π2,sin ⎝⎛⎭⎫x -π6=35,求sin ⎝⎛⎭⎫2x +π6的值. 解 由sin ⎝⎛⎭⎫x -π6=35,得sin x cos π6-cos x sin π6=35,两边平方,得12sin 2x +14-34sin 2x =925, ∴12·1-cos 2x 2+14-34sin 2x =925,即sin 2x ·32+cos 2x ·12=725,∴sin ⎝⎛⎭⎫2x +π6=725. 反思感悟 解决给值求值问题的方法给值求值问题,注意寻找已知式与未知式之间的联系,有两个观察方向: (1)有方向地将已知式或未知式化简,使关系明朗化;(2)寻找角之间的关系,看是否适合相关公式的使用,注意常见角的变换和角之间的二倍关系.(3)注意几种公式的灵活应用,如:①sin 2x =cos ⎝⎛⎭⎫π2-2x =cos ⎣⎡⎦⎤2⎝⎛⎭⎫π4-x =2cos 2⎝⎛⎭⎫π4-x -1=1-2sin 2⎝⎛⎭⎫π4-x ; ②cos 2x =sin ⎝⎛⎭⎫π2-2x =sin ⎣⎡⎦⎤2⎝⎛⎭⎫π4-x =2sin ⎝⎛⎭⎫π4-x cos ⎝⎛⎭⎫π4-x . 跟踪训练2 已知sin ⎝⎛⎭⎫π4-x =513,0<x <π4,求cos 2xcos ⎝⎛⎭⎫π4+x 的值. 解 原式=sin ⎝⎛⎭⎫π2+2x cos ⎝⎛⎭⎫π4+x =2sin ⎝⎛⎭⎫π4+x cos ⎝⎛⎭⎫π4+x cos ⎝⎛⎭⎫π4+x =2sin ⎝⎛⎭⎫π4+x . ∵sin ⎝⎛⎭⎫π4-x =cos ⎝⎛⎭⎫π4+x =513,且0<x <π4,∴π4+x ∈⎝⎛⎭⎫π4,π2, ∴sin ⎝⎛⎭⎫π4+x =1-cos 2⎝⎛⎭⎫π4+x =1213,∴原式=2×1213=2413. 题型三、化简与证明例3 (1)化简:sin 2x 2cos x ⎝⎛⎭⎫1+tan x tan x 2.(2)求证:3-4cos 2A +cos 4A 3+4cos 2A +cos 4A =tan 4A . (1)解 sin 2x 2cos x ⎝⎛⎭⎫1+tan x tan x 2=sin 2x2cos x ⎝⎛⎭⎪⎫1+sin x sinx2cos x cosx 2=2sin x cos x2cos x ·cos x cos x 2+sin x sin x 2cos x cos x 2=sin x ·cosx2cos x cosx2=tan x .(2)证明 因为左边=3-4cos 2A +2cos 22A -13+4cos 2A +2cos 22A -1=⎝ ⎛⎭⎪⎫1-cos 2A 1+cos 2A 2=⎝⎛⎭⎫2sin 2A 2cos 2A 2=(tan 2A )2 =tan 4A =右边,所以3-4cos 2A +cos 4A 3+4cos 2A +cos 4A =tan 4A .反思感悟 证明问题的原则及一般步骤(1)观察式子两端的结构形式,一般是从复杂到简单,如果两端都比较复杂,就将两端都化简,即采用“两头凑”的思想.(2)证明的一般步骤是:先观察,找出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本着“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变量集中”等原则,设法消除差异,达到证明的目的. 跟踪训练3 (1)化简:1cos 2θ-tan θtan 2θ.(2)求证:sin 3αsin 3α+cos 3αcos 3α=cos 32α. (1)解 1cos 2θ-tan θtan 2θ=1cos 2θ-sin θsin 2θcos θcos 2θ=cos θ-2sin 2θcos θcos θcos 2θ=1-2sin 2θcos 2θ=cos 2θcos 2θ=1.(2)证明左边=sin 2αsin αsin 3α+cos 2αcos αcos 3α=1-cos 2α2sin αsin 3α+1+cos 2α2cos αcos 3α=12(sin αsin 3α+cos αcos 3α)+12cos 2α(-sin αsin 3α+cos αcos 3α) =12cos(α-3α)+12cos 2αcos(3α+α)=12cos 2α+12cos 2αcos 4α=12cos 2α(1+cos 4α) =12cos 2α·2cos 22α=cos 32α=右边. 题型四 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问题例1 已知函数f (x )=4cos ωx ·sin ⎝⎛⎭⎫ωx +π4(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 (1)求ω的值;(2)讨论f (x )在区间⎣⎡⎦⎤0,π2上的单调性. 解 (1)f (x )=4cos ωx ·sin ⎝⎛⎭⎫ωx +π4=22sin ωx ·cos ωx +22cos 2ωx =2(sin 2ωx +cos 2ωx )+2=2sin ⎝⎛⎭⎫2ωx +π4+ 2. 因为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ω>0,从而有2π2ω=π,故ω=1.(2)由(1)知,f (x )=2sin ⎝⎛⎭⎫2x +π4+ 2.若0≤x ≤π2,则π4≤2x +π4≤5π4. 当π4≤2x +π4≤π2,即0≤x ≤π8,f (x )单调递增;当π2<2x +π4≤5π4,即π8<x ≤π2时,f (x )单调递减. 综上可知,f (x )在区间⎣⎡⎦⎤0,π8上单调递增,在区间⎝⎛⎦⎤π8,π2上单调递减. 反思感悟 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和最值问题,通常是把复杂的三角函数通过恰当的三角变换,转化为一种简单的三角函数,再研究转化后函数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利用辅助角公式,将y =a sin x +b cos x 转化为y =A sin(x +φ)或y =A cos(x +φ)的形式,以便研究函数的性质.跟踪训练2 已知函数f (x )=sin 2x -sin 2⎝⎛⎭⎫x -π6,x ∈R . (1)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2)求f (x )在区间⎣⎡⎦⎤-π3,π4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1)由已知,有f (x )=1-cos 2x2-1-cos ⎝⎛⎭⎫2x -π32=12⎝⎛⎭⎫12cos 2x +32sin 2x -12cos 2x =34sin 2x -14cos 2x =12sin ⎝⎛⎭⎫2x -π6. 所以f (x )的最小正周期T =2π2=π.(2)因为f (x )在区间⎣⎡⎦⎤-π3,-π6上是减函数,在区间⎣⎡⎦⎤-π6,π4上是增函数, 且f ⎝⎛⎭⎫-π3=-14,f ⎝⎛⎭⎫-π6=-12,f ⎝⎛⎭⎫π4=34, 所以f (x )在区间⎣⎡⎦⎤-π3,π4上的最大值为34,最小值为-12.倍角与辅助角的恒等变换1.设5π<θ<6π,cos θ2=a ,则sin θ4等于( )A.1+a 2 B.1-a2C .-1+a2D .-1-a2解析 ∵5π<θ<6π,∴5π4<θ4<3π2,∴sin θ4=-1-cosθ22=-1-a2. 2.设a =12cos 6°-32sin 6°,b =2sin 13°cos 13°,c =1-cos 50°2,则有( ) A .c <b <a B .a <b <c C .a <c <b D .b <c <a解析 由题意可知,a =sin 24°,b =sin 26°,c =sin 25°,而当0°<x <90°,y =sin x 为增函数,∴a <c <b ,故选C.3.已知函数f (x )=2cos 2x -sin 2x +2,则( )A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最大值为3B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最大值为4C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最大值为3D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最大值为4 解析 易知f (x )=2cos 2x -sin 2x +2=3cos 2x +1=32(2cos 2x -1)+32+1=32cos 2x +52,则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当x =k π(k ∈Z )时,f (x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4. 4.化简⎝⎛⎭⎫sin α2+cos α22+2sin 2⎝⎛⎭⎫π4-α2得( ) A .2+sin α B .2+2sin ⎝⎛⎭⎫α-π4 C .2 D .2+2sin ⎝⎛⎭⎫α+π4 解析 原式=1+2sin α2cos α2+1-cos ⎣⎡⎦⎤2⎝⎛⎭⎫π4-α2=2+sin α-cos ⎝⎛⎭⎫π2-α=2+sin α-sin α=2. 5.设函数f (x )=2cos 2x +3sin 2x +a (a 为实常数)在区间⎣⎡⎦⎤0,π2上的最小值为-4,那么a 的值等于( )A .4B .-6C .-4D .-3解析 f (x )=2cos 2x +3sin 2x +a =1+cos 2x +3sin 2x +a =2sin ⎝⎛⎭⎫2x +π6+a +1.当x ∈⎣⎡⎦⎤0,π2时,2x +π6∈⎣⎡⎦⎤π6,7π6,∴f (x )min =2·⎝⎛⎭⎫-12+a +1=-4.∴a =-4. 6.若3sin x -3cos x =23sin(x +φ),φ∈(-π,π),则φ=________. 解析 因为3sin x -3cos x =23⎝⎛⎭⎫32sin x -12cos x =23sin ⎝⎛⎭⎫x -π6, 因为φ∈(-π,π),所以φ=-π6.7.若θ是第二象限角,且25sin 2θ+sin θ-24=0,则cos θ2=________.解析 由25sin 2θ+sin θ-24=0,又θ是第二象限角,得sin θ=2425或sin θ=-1(舍去).故cos θ=-1-sin 2θ=-725,由cos 2 θ2=1+cos θ2得cos 2 θ2=925.又θ2是第一、三象限角,所以cos θ2=±35. 8.化简:sin 4x 1+cos 4x ·cos 2x 1+cos 2x ·cos x 1+cos x=________.解析 原式=2sin 2x cos 2x 2cos 22x ·cos 2x 1+cos 2x ·cos x 1+cos x =sin 2x 1+cos 2x ·cos x 1+cos x =2sin x cos x 2cos 2x ·cos x1+cos x=sin x 1+cos x=tan x 2.9.已知cos θ=-725,θ∈(π,2π),求sin θ2+cos θ2的值.解 因为θ∈(π,2π),所以θ2∈⎝⎛⎭⎫π2,π,所以sin θ2=1-cos θ2=45,cos θ2=-1+cos θ2=-35,所以sin θ2+cos θ2=15.10.已知函数f (x )=3sin ⎝⎛⎭⎫2x -π6+2sin 2⎝⎛⎭⎫x -π12 (x ∈R ). (1)求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2)求使函数f (x )取得最大值的x 的集合.解 (1)∵f (x )=3sin ⎝⎛⎭⎫2x -π6+2sin 2⎝⎛⎭⎫x -π12=3sin ⎣⎡⎦⎤2⎝⎛⎭⎫x -π12+1-cos ⎣⎡⎦⎤2⎝⎛⎭⎫x -π12 =2⎩⎨⎧⎭⎬⎫32sin ⎣⎡⎦⎤2⎝⎛⎭⎫x -π12-12cos ⎣⎡⎦⎤2⎝⎛⎭⎫x -π12+1=2sin ⎣⎡⎦⎤2⎝⎛⎭⎫x -π12-π6+1=2sin ⎝⎛⎭⎫2x -π3+1,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T =2π2=π.(2)当f (x )取得最大值时,sin ⎝⎛⎭⎫2x -π3=1,有2x -π3=2k π+π2(k ∈Z ),即x =k π+5π12(k ∈Z ), ∴所求x 的集合为⎩⎨⎧⎭⎬⎫x ⎪⎪x =k π+5π12,k ∈Z .11.函数f (x )=sin 2x +3sin x cos x 在区间⎣⎡⎦⎤π4,π2上的最大值是( ) A .1 B .2 C.32D .3解析 f (x )=1-cos 2x 2+32sin 2x =sin ⎝⎛⎭⎫2x -π6+12, ∵x ∈⎣⎡⎦⎤π4,π2,∴2x -π6∈⎣⎡⎦⎤π3,5π6,∴sin ⎝⎛⎭⎫2x -π6∈⎣⎡⎦⎤12,1,∴f (x )max =1+12=32,故选C. 12.化简:tan 70°cos 10°(3tan 20°-1)=________.解析 原式=sin 70°cos 70°·cos 10°·⎝⎛⎭⎫3sin 20°cos 20°-1=sin 70°cos 70°·cos 10°·3sin 20°-cos 20°cos 20° =sin 70°cos 70°·cos 10°·2sin (-10°)cos 20°=-sin 70°cos 70°·sin 20°cos 20°=-1. 13.设0≤α≤π,不等式8x 2-8x sin α+cos 2α≥0对任意x ∈R 恒成立,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Δ=(8sin α)2-4×8×cos 2α≤0,即2sin 2α-cos 2α≤0,所以4sin 2α≤1, 所以-12≤sin α≤12.因为0≤α≤π,所以0≤α≤π6或5π6≤α≤π.14.函数y =sin 2x +sin x cos x +1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 解析 y =sin 2x +sin x cos x +1=1-cos 2x 2+sin 2x 2+1=22sin ⎝⎛⎭⎫2x -π4+32. 最小正周期T =2π2=π.令-π2+2k π<2x -π4<π2+2k π,k ∈Z ,解得-π8+k π<x <3π8+k π,k ∈Z .所以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 π-π8,k π+3π8(k ∈Z ).15.已知sin 2θ=35,0<2θ<π2,则2cos 2θ2-sin θ-12sin ⎝⎛⎭⎫θ+π4=________.解析 2cos 2θ2-sin θ-12sin ⎝⎛⎭⎫θ+π4=⎝⎛⎭⎫2cos 2θ2-1-sin θ2⎝⎛⎭⎫sin θcos π4+cos θsin π4=cos θ-sin θsin θ+cos θ=1-sin θcos θsin θcos θ+1=1-tan θtan θ+1.因为sin 2θ=35,0<2θ<π2,所以cos 2θ=45,所以tan θ=sin 2θ1+cos 2θ=351+45=13,所以1-tan θtan θ+1=1-1313+1=12,即2cos 2θ2-sin θ-12sin ⎝⎛⎭⎫θ+π4=12.16.如图所示,已知OPQ 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π3的扇形,四边形ABCD 是扇形的内接矩形,B ,C 两点在圆弧上,OE 是∠POQ 的平分线,E 在PQ 上,连接OC ,记∠COE =α,则角α为何值时矩形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面积.解 如图所示,设OE 交AD 于M ,交BC 于N ,显然矩形ABCD 关于OE 对称,而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在Rt △ONC 中,CN =sin α,ON =cos α,OM =DMtan π6=3DM =3CN =3sin α,所以MN =ON -OM =cos α-3sin α,即AB =cos α-3sin α,而BC =2CN =2sin α, 故S 矩形ABCD =AB ·BC =()cos α-3sin α·2sin α=2sin αcos α-23sin 2α=sin 2α-3(1-cos 2α)=sin 2α+3cos 2α-3=2⎝⎛⎭⎫12sin 2α+32cos 2α-3=2sin ⎝⎛⎭⎫2α+π3- 3. 因为0<α<π6,所以0<2α<π3,π3<2α+π3<2π3.故当2α+π3=π2,即α=π12时,S 矩形ABCD 取得最大值,此时S 矩形ABCD =2- 3.。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1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a-b|≥|a|-|b|-|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_x2=c/a注:韦达定理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判别式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cosa)/2)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2/41_2+2_3+3_4+4_5+5_6+6_7+…+n(n+1)=n(n+1)(n+2)/3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1集合一、集合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高中数学3_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材梳理素材苏教版必修4
高中数学 3.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材梳理素材 苏教版必修4知识·巧学 1.二倍角公式在两角和三角公式中,令α=β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sin2α=2sinαcosα,cos2α=cos 2α-sin 2α, tan2α=αα2tan 1tan 2-,由于sin 2α+cos 2α=1,所以公式cos2α=cos 2α-sin 2α还可以变形为cos2α=2cos 2α-1,cos2α=1-2sin 2α.上面的几个等式称为倍角公式.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记忆要诀 在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深化升华 倍角公式的推导,是化一般为特殊的化归思想的具体运用. 对于倍角公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二倍角的正、余弦公式中,角α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全体实数,在二倍角的正切公式中,α≠2πk +4π,α≠kπ+2π(k ∈Z ).特别地,当α=2π+kπ(k∈Z )时,显然tanα的值不存在,但tan 2α的值是存在的,这时求tan2α的值,可用诱导公式进行,即tan2(2π+kπ)=tan(π+2kπ)=tanπ=0.公式中的角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和代数式.(2)二倍角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4α是8α的倍角,α±β是2βα±的倍角,在公式中角α可以是数、字母或代数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运用倍角公式对半角的三角函数进行变换时,无论正用还是逆用,都可直接使用这一公式.例sin 3α=2sin 6αcos 6α,cos3α=cos26α-sin26α=2cos26α-1=1-2sin 26α;sin3α·cos3α=21(2sin3αcos3α)=21sin6α;cos 22α-sin 22α=cos4α;21sin 63αcos 63α=41sin3α;tan3x=23tan123tan22x x -;︒-︒35tan 135tan 22=tan70°等.应熟悉倍角公式的结构特点,加强训练.(3)二倍角公式的几种变形形式:(sinα±cosα)2=1±sin2α;1+cos2α=2cos 2α;1-cos2α=2sin 2α;cos 2α=22cos 1α+;sin 2α=22cos 1α-. 其中升幂换半角公式是1+cosα=2cos 22α,1-cosα=2sin 22α,利用该公式能消去常数项,便于提取公因式化简三角函数式;降幂换倍角公式是cos 2α=22cos 1α+,sin 2α=22cos 1α-,利用该公式能使之降次,便于合并同类项化简三角函数式. 深化升华 由二倍角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可得sin2α=αα2tan 1tan 2+、cos2α=αα22tan 1tan 1+-,利用这两个公式我们可以用单角的正切表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2.二倍角公式的应用利用倍角公式可以求值、证明三角恒等式和化简三角函数式.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审查公式成立的条件,要做到三会:会正用;会逆用;会变形应用.公式的正用是常见的,但逆用和变形使用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公式的逆用和变形使用更能开拓思路.只有熟悉了公式的逆用和变形应用后,才真正掌握了公式的应用.学法一得 运用二倍角公式的先决条件是认识它的本质,要善于避开表面的东西,正确捕捉公式的原形,更好地运用公式. 典题·热题知识点1 二倍角公式 例1 已知sinα=135,α∈(2π,π),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思路分析:本题是倍角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应用及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其他三角函数值的方法.思路一:可根据已知条件求出cosα,再利用倍角公式求出sin2α,cos2α,进而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求出tan2α.此外,也可以求出tanα的值利用倍角公式求tan2α.思路二:也可以只求出sin2α,cos2α,tan2α中的一个,其余的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求解.解:方法一∵sinα=135,α∈(2π,π), ∴cosα=-α2sin 1-=-1312.∴sin2α=2sinαcosα=-169120,cos2α=1-2sin 2α=169119,tan2α=-119120. 方法二∵sinα=135,∴cos2α=1-2sin 2α=169119.又∵α∈(2π,π),∴2α∈(π,2π).∴sin2α=-α2cos 12-=-169120,tan2α=-119120.方法归纳 在三角部分经常用到“凑公式”的方法解题,但要注意已知条件和所求式子中角之间的关系.当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而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时,一定要注意角的范围,若角的范围没给,这就需要分类讨论. 例2 求证:θθθtan 24cos 4sin 1-+=θθθ2tan 14cos 4sin 1-++.思路分析:可将等式进行等价变形,再利用倍角公式进行证明.证明:原式等价于θθθθθθ2tan 1tan 44cos 4sin 14cos 4sin 1-=++-+=tan2θ, 左边=)2cos 2(sin 2cos 2)2sin 2(cos 2sin 22cos 22cos 2sin 22sin 22cos 2sin 2)4cos 1(4sin )4cos 1(4sin 22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tan2θ=右边.方法归纳 在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中,如果原等式不易证明时,可将等式进行适当的等价变形,转化为较易证明的等式. 例3 若23π<x <2π,化简x 2cos 21212121++. 思路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将根号下的式子化为完全平方式以便于去掉根号.根据本题的式子特点,可重复利用二倍角余弦公式的变形. 解:由于23π<x <2π,则43π<2x <π. 所以原式=2cos 2cos cos 212122cos 121212xx x x -==+=++. 方法归纳 解答这类题,在实施脱根号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符号的选取.深化升华 对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要明确化简的目标和标准.化简的最后结果,三角函数的个数应最少,次数应尽可能地低,能化为常数的一定要化为常数,能不用分式就尽可能地不用分式.例4 求sin6°cos24°sin78°cos48°的值.思路分析:将78°的正弦值化为12°的余弦值,重复利用二倍角公式化简求值. 解:由于sin78°=cos12°,所以原式=sin6°cos12°cos24°cos48°=︒︒︒︒︒︒6cos 48cos 24cos 12cos 6cos 6sin=21·︒︒︒︒︒6cos 48cos 24cos 12cos 12sin =41·︒︒︒︒6cos 48cos 24cos 24sin =161·︒︒6cos 96sin =161. 方法归纳 形如cos αcos2αcos4α…cos2n-1α(n ∈N 且n >1)或能够化为cos αcos2αcos4α…cos2n-1α(n ∈N 且n >1)的三角函数式,由于它们的角是2倍关系,可将分子、分母同乘以最小角的正弦,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化简. 例5 求(tan10°-3)sin40°的值.思路分析:利用切割化弦,再逆用差角公式和倍角公式. 解法一:(tan10°-3)sin40°=(︒︒-︒10cos 10cos 310sin )sin40°=︒︒-=︒︒︒-=︒︒︒︒-︒︒10cos 80sin 10cos 40sin 50sin 210cos 40sin )60sin 10cos 60cos 10(sin 2=-1.解法二:(tan10°-3)sin40°=(tan10°-tan60°)sin40°=(︒︒-︒︒60cos 60sin 10cos 10sin )sin40°=︒︒︒︒-︒︒60cos 10cos 60sin 10cos 60cos 10sin ·sin40° =︒︒-=︒︒︒-10cos 80sin 10cos 2140sin 50sin =-1. 方法归纳 (1)根据本题的特点,采用切割化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步,它为逆用差角公式和倍角公式铺平了道路.(2)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或求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它可将三角函数式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式,为化简或求值提供方便. 例6 已知tanα=71,tanβ=31,α、β均为锐角,求α+2β的值. 思路分析: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正切函数,先求出α+2β的正切值,再根据题设条件求出α+2β的范围,并使正切函数在此范围内只有一个值,然后即可求α+2β的值.解:∵tanα=71,tanβ=31,α、β均为锐角, ∴0<α,β<4π.∴0<α+2β<43π.又∵tan2β=ββ2tan 1tan 2-=43,∴tan(α+2β)=βαβα2tan tan 12tan tan -+=437114371⨯-+=1.∴α+2β=4π. 方法归纳 在给值求角时,一般是选择一个适当的三角函数,根据题设确定角的范围,利用三角函数的值求出角的大小,其中确定角的范围是一个关键,一定要使角在此范围内和三角函数值是一一对应的.此外也可根据角的范围来选择三角函数的名称. 问题·探究 交流讨论探究问题 是否存在三个内角都适合方程cos2x+2sinxsin2x=2cosx 的三角形? 探究过程:师:这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题时可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探求结论.如果能求出,则结论存在,否则不存在.对于这个问题考查的知识是什么? 学生甲:由于所给的等式中既有单角又有倍角,则用到了二倍角公式.处理这个问题可先从已知条件cos2x+2sinxsin2x=2cosx 入手,将二倍角的正弦展开建立关于x 的三角方程,再结合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π这一性质即可. 师:处理这个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乙:我知道,显然方程可化为cos2x+4sin 2xcosx=2cosx, 即cos2x(2cosx-1)=0,解得cos2x=0或cosx=21. 但接下来怎样求x 的值我还不清楚.学生丙:可以三角形这一前提条件,在这一前提下可得x 的取值只能是4π,43π,3π.而在这些值中只有3π+3π+3π=π,所以存在三个内角都适合cos2x+2sinxsin2x=2cosx 的三角形,它是一个正三角形.探究结论:存在,它是一个正三角形. 思维陷阱探究问题 在处理问题“已知cos(x+4π)=53,2π≤x<23π,求cos(2x+4π)的值”时,一个同学给出了下面的解题过程: 因为cos(x+4π)=53,所以cos(2x+4π)=2cos 2(2x+4π)-1=2×259-1=-257.上述解法是否正确?探究过程:二倍角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公式中角α可以是数、字母或代数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上面的解题过程中以为2x 是x 的二倍,则2x+4π也是x+4π的两倍了,说明片面地理解了二倍角的概念.而事实上x+4π的二倍应是2x+2π. 探究结论:上面的解法不正确,正确的解法如下: cos(2x+4π)=cos2xcos 4π-sin2xsin 4π=22(cos2x-sin2x). 因为2π≤x<2π,则43π≤x+4π<47π,又cos(x+4π)=53>0,则sin(x+4π)=-54,则cos2x=sin(2x+2π)=2sin(x+4π)cos(x+4π)=-2524, sin2x=-cos(2x+2π)=2cos 2(x+4π)-1=257,所以cos(2x+4π)=22(cos2x-sin2x)=-50231.。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高二数学公式总结一、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y = kx + 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2.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3. 反函数:若y = f(x),则x = f^(-1)(y)。
4. 三角函数:正弦函数sin(x),余弦函数cos(x),正切函数tan(x),余切函数cot(x)。
5. 幂函数:y = x^a,其中a为常数。
6. 对数函数:y = loga(x),其中a为底数。
7. 指数函数:y = a^x,其中a为底数。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
3.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 n/2 * (a1 + an),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第n项。
4.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 a1 * (1 - q^n) / (1 - q),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q为公比。
5. 数学归纳法:若能证明当n=k时命题成立,且当n=k+1时,命题成立,则对于所有自然数n,命题均成立。
三、几何1. 相似三角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则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2.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3. 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C为夹角。
4. 钝角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C。
5. 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垂直射影等于斜边与直角边的乘积。
6. 平行四边形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互相交于中点,对角线长度平方和等于边长平方和的两倍。
7. 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 * a * b * sinC,其中a、b为两边长,C为夹角。
高二数学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3 (1) 当m=0时,求 f x 在 , 上的取值范围; 8 4 3 (2) 当 tan a 2 时,f a ,求m的值。 5
真题试炼
2.(2010山东文)已知函数
f ( x) sin( x)cos x cos2 x ( 0)
的最小正周期为 (Ⅰ)求 的值; 1 (Ⅱ)将函数 y f ( x) 图像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 g ( x) 的图像,求函数
2
y g ( x) 在区间 0, 上的最小值. 16
海贼王论坛 / 海贼王论坛
二倍角在三角函数性质中的应用
例1 已知函数 2 2 f ( x) (sin x cos x) 2 cos x (1)求f(x)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减区 间; p (2)当 x Î [0, ] 时,求f(x)的最大值和 2 最小值. p 5p [k p + , k p + ](k ? Z ) T=π 8 8
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a 0) 对称,求a的最小值.
f ( x) [2sin( x ) sin x]cos x 3 sin x 3
2
例4 已知函数
amin
12
真题试炼
1.(2010江西理)已知函数
2
f x 1 cot x sin x m sin x sin x 4 4
f (x )max =
2+ 2
f (x ) min = 1
例2 已知函数
f (x ) = 2a cos x ( 3 sin x + cos x ) + a (a > 0)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数学公式是数学知识的精华,是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在高二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众多数学公式,这些公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我将对高二数学中常用的公式进行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代数公式1. 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2. 平方和公式:a²+2ab+b²=(a+b)²3. 二次求和公式:(a+b)²=a²+2ab+b²,(a-b)²=a²-2ab+b²4. 二次差公式:a²-b²=(a+b)(a-b)5. 三次求和公式:(a+b)³=a³+3a²b+3ab²+b³,(a-b)³=a³-3a²b+3ab²-b³6. 三次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7. 二次立方和公式:(a+b)³=a³+3a²b+3ab²+b³,(a-b)³=a³-3a²b+3ab²-b³8. 二次立方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9. 二次立方和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10. 四次求和公式:(a+b)⁴=a⁴+4a³b+6a²b²+4ab³+b⁴11. 四次差公式:a⁴-b⁴=(a²+b²)(a²-b²)=(a²+b²)(a+b)(a-b)12. 二次求差公式:a²-b²=(a+b)(a-b)二、函数公式1. 一次函数:y=kx+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2. 二次函数:y=ax²+bx+c,其中a,b,c为常数,a≠03. 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x=-b/2a,y=-Δ/4a,其中Δ=b²-4ac为二次函数的判别式4. 二次函数对称轴公式:x=-b/2a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5. 二次函数焦点公式:(x,y)=(h,k±√p),其中(h,k)为二次函数顶点坐标,p=(1+4a)为焦距的倍数6. 二次函数直角坐标系内接公式:y=a(x-h)²+k,其中(h,k)为顶点坐标7. 二次函数直角坐标系外接公式:y=a(x-h)²+k,其中(h,k)为顶点坐标,a的正负决定了抛物线开口方向8. 已知一次函数两点坐标求解公式:y-y₁=k(x-x₁),其中(x₁,y₁),(x,y)为一次函数的两个点坐标9. 已知一次函数斜率和一点坐标求解公式:y-y₁=k(x-x₁),其中k为一次函数的斜率,(x₁,y₁)为一点坐标三、几何公式1. 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d=|x₂-x₁|2. 二维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d=√((x₂-x₁)²+(y₂-y₁)²)3.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d=|ax₀+by₀+c|/√(a²+b²),其中(a,b)为直线的法向量,(x₀,y₀)为点的坐标,c为常数4.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其中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5.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四、三角函数公式1.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R为外接圆半径2. 余弦定理:c²=a²+b²-2ab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C为对应的角度3. 正切定理:tanA=(a/b) ,tanB=(b/a)4. 半径公式:R=a/(2sinA),R=b/(2sinB),R=c/(2sin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5. 二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cos2A=cos²A-sin²A=2cos²A-1=1-2sin²A,tan2A=(2tanA)/1-tan²A6. 三倍角公式:sin3A=3sinA-4sin³A,cos3A=4cos³A-3cosA,tan3A=(3tanA-tan³A)/(1-3tan²A)7. 和差化积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总结:高二数学中的公式众多,覆盖了代数、函数、几何和三角函数等四个部分。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5篇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5篇已经进入高二上学期的同学们,在我们顺利度过高中的适应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逐步形成了自我学习模式,初步拟定人生规划后,要将自我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应将自己的学业做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了。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公式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数学公式总结11.万能公式令tan(a/2)=tsina=2t/(1+t^2)cosa=(1-t^2)/(1+t^2)tana=2t/(1-t^2)2.辅助角公式asint+bcost=(a^2+b^2)^(1/2)sin(t+r)cosr=a/[(a^2+b^2)^(1/2)]sinr=b/[(a^2+b^2)^(1/2)]tanr=b/a3.三倍角公式sin(3a)=3sina-4(sina)^3cos(3a)=4(cosa)^3-3cosatan(3a)=[3tana-(tana)^3]/[1-3(tana^2)]4.积化和差sina_osb=[sin(a+b)+sin(a-b)]/2cosa_inb=[sin(a+b)-sin(a-b)]/2cosa_osb=[cos(a+b)+cos(a-b)]/2sina_inb=-[cos(a+b)-cos(a-b)]/25.积化和差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cos[(a-b)/2]cosa-cosb=-2sin[(a+b)/2]sin[(a-b)/2]高二数学公式总结2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2)不等式的性质(略)(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31.单位向量: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2.P(x,y)那么向量OP=x向量i+y向量j|向量OP|=根号(x平方+y平方)3.P1(x1,y1)P2(x2,y2)那么向量P1P2={x2-x1,y2-y1}|向量P1P2|=根号[(x2-x1)平方+(y2-y1)平方]4.向量a={x1,x2}向量b={x2,y2}向量a_量b=|向量a|_向量b|_osα=x1x2+y1y2Cosα=向量a_量b/|向量a|_向量b|(x1x2+y1y2)根号(x1平方+y1平方)_号(x2平方+y2平方)5.空间向量:同上推论(提示:向量a={x,y,z})6.充要条件:如果向量a∈向量b那么向量a_量b=0如果向量a//向量b那么向量a_量b=±|向量a|_向量b|或者x1/x2=y1/y27.|向量a±向量b|平方=|向量a|平方+|向量b|平方±2向量a_量b=(向量a±向量b)平方高二数学公式总结4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高二数学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cos2 cos sin
2 2
tan tan tan( ) 1 tan tan tan tan tan( ) 1 tan tan
2 tan tan 2 1 tan 2
一、倍角公式
sin 2 2 sin cos (S2 )
公式左端的角是右端角的二倍
在这两个公式中分别 2a和cos2a 求出sin 2
1 cos 2 cos 2 2 2 cos 1 sin 2 2 sin 1 cos 2 2 2 2 cos2 cos sin (1 sin ) sin 2 2 2 cos (1 cos ) 1 2 sin 2 2 cos 1
三、公式应用:
例1、(公式巩固性练习)求值
1、 sin 22。 30, cos22。 30,
2 2、 2 cos 1 8 2
2
2 4
2 3、 sin cos 8 8 2
2 2
试试看 伴你学134页8题
1 4、 8 sin cos cos cos 2 48 48 24 12
3.2.1倍角公式
复习回顾:
• 完成下列和角公式
sin cos sin cos cos( ) cos cos sin sin tan( ) tan tan 1 tan tan 思考:
若 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cos10 3 sin10 sin 50 cos10 2 sin 40 sin 50 cos10 2sin 40 cos 40 cos10 sin 80 1 cos10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变形公式整理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变形公式整理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变形公式整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cos(+)=coscos-sinsincos(-)=coscos+sinsinsin()=sincoscossintan(+)=(tan+tan)/(1-tantan)tan(-)=(tan-tan)/(1+tantan)三角和的三角函数:sin(++)=sincoscos+cossincos+coscossin-sinsinsincos(++)=coscoscos-cossinsin-sincossin-sinsincostan(++)=(tan+tan+tan-tantantan)/(1-tantan-tantan-tantan)辅助角公式:Asin+Bcos=(A+B)^(1/2)sin(+t),其中sint=B/(A+B)^(1/2)cost=A/(A+B)^(1/2)tant=B/AAsin-Bcos=(A+B)^(1/2)cos(-t),tant=A/B倍角公式:sin(2)=2sincos=2/(tan+cot)cos(2)=cos()-sin()=2cos()-1=1-2sin()tan(2)=2tan/[1-tan()]三倍角公式:sin(3)=3sin-4sin()=4sinsin(60+)sin(60-)cos(3)=4cos()-3cos=4coscos(60+)cos(60-)tan(3)=tan a tan(/3+a) tan(/3-a)半角公式:sin(/2)=((1-cos)/2)cos(/2)=((1+cos)/2)tan(/2)=((1-cos)/(1+cos))=sin/(1+cos)=(1-cos)/sin 降幂公式:sin()=(1-cos(2))/2=versin(2)/2cos()=(1+cos(2))/2=covers(2)/2tan()=(1-cos(2))/(1+cos(2))万能公式:sin=2tan(/2)/[1+tan(/2)]cos=[1-tan(/2)]/[1+tan(/2)]tan=2tan(/2)/[1-tan(/2)]积化和差公式:sincos=(1/2)[sin(+)+sin(-)]cossin=(1/2)[sin(+)-sin(-)]coscos=(1/2)[cos(+)+cos(-)]sinsin=-(1/2)[cos(+)-cos(-)]和差化积公式:sin+sin=2sin[(+)/2]cos[(-)/2]sin-sin=2cos[(+)/2]sin[(-)/2]cos+cos=2cos[(+)/2]cos[(-)/2]cos-cos=-2sin[(+)/2]sin[(-)/2]推导公式:tan+cot=2/sin2tan-cot=-2cot21+cos2=2cos1-cos2=2sin1+sin=(sin/2+cos/2)其他:sin+sin(+2/n)+sin(+2*2/n)+sin(+2*3/n)++sin[+2*(n-1)/n]=0cos+cos(+2/n)+cos(+2*2/n)+cos(+2*3/n)++cos[+2*(n-1)/n]=0 以及sin()+sin(-2/3)+sin(+2/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cosx+cos2x+...+cosnx= [sin(n+1)x+sinnx-sinx]/2sinx。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通用10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通用10篇)高二数学公式总结篇一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2)不等式的性质(略)(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篇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过程与方法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篇三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
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
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公约数。
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公约数的方法。
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及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及总结高中的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三角函数公式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平方关系:tanα ·cotα=1sinα ·cscα=1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sin(-α)=-sinαcos(-α)=cosα tan(-α)=-tanαcot(-α)=-cotα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sin(2π-α)=-sinαcos(2π-α)=cosαtan(2π-α)=-tanαcot(2π-α)=-cotαsin(2kπ+α)=sinαcos(2kπ+α)=cosαtan(2kπ+α)=tanαcot(2kπ+α)=cotα(其中k∈Z)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tanα+tanβtan(α+β)=——————1-tanα ·tanβtanα-tanβtan(α-β)=——————1+tanα ·tanβ2tan(α/2)sinα=——————1+tan2(α/2)1-tan2(α/2)cosα=——————1+tan2(α/2)2tan(α/2)tanα=——————1-tan2(α/2)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sin2α=2sinαcosα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2tanαtan2α=—————1-tan2αsin3α=3sinα-4sin3αcos3α=4cos3α-3cosα3tanα-tan3αtan3α=——————1-3tan2α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α+β α-βsinα+sinβ=2sin———·cos———2 2α+β α-βsinα-sinβ=2cos———·sin———2 2α+β α-βcosα+cosβ=2cos———·cos———2 2α+β α-βcosα-cosβ=-2sin———·sin———2 2 1sinα ·cosβ=-[sin(α+β)+sin(α-β)]21cosα ·sinβ=-[sin(α+β)-sin(α-β)]21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21sinα ·sinβ=— -[cos(α+β)-cos(α-β)]2化asinα ±bcosα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集合、函数集合简单逻辑任一x∈A x∈B,记作A BA B,B A A=BA B={x|x∈A,且x∈B}A B={x|x∈A,或x∈B}card(A B)=card(A)+card(B)-card(A B)(1)命题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 p则 q逆否命题若 q,则 p(2)四种命题的关系(3)A 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 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A 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1)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2)单调性对于任意x1,x2∈D若x1<x2 f(x1)<f(x2),称f(x)在D上是增函数若x1<x2 f(x1)>f(x2),称f(x)在D上是减函数(3)奇偶性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的任一x,若f(-x)=f(x),称f(x)是偶函数若f(-x)=-f(x),称f(x)是奇函数(4)周期性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的任一x,若存在常数T,使得f(x+T)=f(x),则称f(x)是周期函数(1)分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2)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loga(MN)=logaM+logaNlogaMn=nlogaM(n∈R)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y=ax(a>0,a≠1)叫指数函数(2)x∈R,y>0图象经过(0,1)a>1时,x>0,y>1;x<0,0<y<10<a<1时,x>0,0<y<1;x<0,y>1a> 1时,y=ax是增函数0<a<1时,y=ax是减函数(1)y=logax(a>0,a≠1)叫对数函数(2)x>0,y∈R图象经过(1,0)a>1时,x>1,y>0;0<x<1,y<00<a<1时,x>1,y<0;0<x<1,y>0a>1时,y=logax是增函数0<a<1时,y=logax是减函数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基本型logaf(x)=b f(x)=ab(a>0,a≠1)同底型logaf(x)=logag(x) f(x)=g(x)>0(a>0,a≠1)换元型 f(ax)=0或f (logax)=0数列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1)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2)数列的递推公式(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an+1-an=dan=a1+(n-1)da,A,b成等差 2A=a+bm+n=k+l am+an=ak+al等比数列常用求和公式an=a1qn_1a,G,b成等比 G2=abm+n=k+l aman=akal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重要不等式a>b b<aa>b,b>c a>ca>b a+c>b+ca+b>c a>c-ba>b,c>d a+c>b+da>b,c>0 ac>bca>b,c<0 ac<bca>b>0,c>d>0 ac<bda>b>0 dn>bn(n∈Z,n>1)a>b>0 >(n∈Z,n>1)(a-b)2≥0a,b∈R a2+b2≥2ab|a|-|b|≤|a±b|≤|a|+|b|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1)要证明不等式a>b(或a<b),只需证明a-b>0(或a-b<0=即可(2)若b>0,要证a>b,只需证明,要证a<b,只需证明综合法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由因导果)的方法。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高二数学是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知识点和公式繁多,需要我们认真掌握和理解。
以下是对高二数学常见知识点及公式的详细梳理。
一、函数部分1、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 f(x)的定义域为 I,如果对于定义域 I 内某个区间 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 x₁、x₂,当 x₁< x₂时,都有 f(x₁) < f(x₂)(或f(x₁) > f(x₂)),那么就说函数 f(x)在区间 D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设 x₁、x₂是给定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且 x₁< x₂,函数 f(x)在给定区间上具有单调性时,作差 f(x₂) f(x₁),然后判断其正负。
(2)导数法:若函数 f(x)在区间 D 内可导,当 f'(x) > 0 时,f(x)在区间 D 上单调递增;当 f'(x) < 0 时,f(x)在区间 D 上单调递减。
2、函数的奇偶性对于函数 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 f(x) = f(x),那么函数 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 f(x) =f(x),那么函数 f(x)就叫做偶函数。
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1)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计算 f(x),并与 f(x)进行比较。
3、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 = a^x(a > 0 且a ≠ 1)。
指数函数的性质:(1)当 a > 1 时,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当 0 < a < 1 时,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减。
(2)函数的图像恒过点(0, 1)。
4、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 =logₐx(a > 0 且a ≠ 1)。
对数函数的性质:(1)当 a > 1 时,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当 0 < a < 1 时,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减。
(2)函数的图像恒过点(1, 0)。
5、幂函数幂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 =x^α ,其中α 为常数。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整理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整理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整理11、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a=(x,y)b=(x,y)则a-b=(x-x,y-y).4、数乘向量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第1页共5页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
②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3、向量的的数量积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b〉,且〈a,b〉∈[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
若a、b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高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第一部分:三角恒等变换 1.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βαtg βαβαtg tg tg tg ⋅± 1 注意正用、逆用、变形用.例如:tanA+tanB=tan<A+B><1-tanAtanB>2.二倍角公式:sin2α=ααcos sin 2⋅,cos2α=αα22sin cos -=1cos 22-α=α2sin 21-tan 2α=αα2tan 1tan 2-.3.升幂公式是:2cos 2cos 12αα=+2sin2cos 12αα=-.4.降幂公式是:22cos 1sin 2αα-=22cos 1cos 2αα+=.5.万能公式:sin α=2tan 12tan22αα+cos α=2tan 12tan 122αα+-tan α=2tan 12tan22αα-6.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基本策略:〔1〕常值代换:特别是用"1〞的代换,如1=cos2θ+sin2θ〔2〕项的分拆与角的配凑.如分拆项:sin2x+2cos2x=<sin2x+cos2x>+cos2x=1+cos2x ;配凑角:α=〔α+β〕-β,β=2βα+-2βα-等.〔3〕降次与升次.2sin2cos 12αα=-,22cos 2sin sin 1⎪⎭⎫ ⎝⎛+=+ααα,sin α ,cos α可凑倍角公式;22cos 2sin sin 1⎪⎭⎫ ⎝⎛-=-ααα等.〔4〕化弦〔切〕法.将三角函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化成弦〔切〕.注意函数关系,尽量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5〕引入辅助角.asin θ+bcos θ=22b a +sin<θ+ϕ>,ϕ所在象限由a 、b 的符号确定,ϕ角的值由tan ϕ=a b确定.7.注意点:三角函数式化简的目标:项数尽可能少,三角函数名称尽可能少,角尽可能小和少,次数尽可能低,分母尽可能不含三角式,尽可能不带根号,能求出值的求出值. 第二部分:解三角形1.边角关系的转化:〔ⅰ〕正弦定理:A a sin =B b sin =C csin =2R<R 为外接圆的半径>;注:〔1〕a=2RsinA;b=2RsinB;c=2RsinC;〔2〕a:b:c=sinA:sinB:sinC;<3>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12bcsinA=12acsinB;〔ⅱ〕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A cos ,bc a c b A 2cos 222-+=2.应用:〔1〕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求三角形中的边或角;〔4〕求三角形面积S ;注:三角形中 ①a>b ⇔A>B ⇔sinA>sinB ;②内角和为180︒;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④在△ABC 中有-tanC B)+tan(A -cosC B)+cos(A sinC=B)+sin(A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3.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1〕已知两角和一边〔如A 、B 、c 〕,由A+B+C = π求C,由正弦定理求a 、b .〔2〕已知两边和夹角〔如a 、b 、C 〕,应用余弦定理求c 边;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 π,求另一角.〔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 、b 、A 〕,应用正弦定理求B,由A+B+C = π求C,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 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4〕已知三边a 、b 、c,应用余弦定理求A 、B,再由A+B+C = π,求角C .〔5〕术语: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以特定基准方向为起点〔一般为北方〕,依顺时针方式旋转至指示方向所在位置,其间所夹的角度称之.方位角α的取值X 围是:0°≤α<360. 第三部分:数列 证明数列{}n a 是等差〔比〕数列〔1〕等差数列:①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da a nn =-+1<常数>,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②等差中项法:对于数列{}n a ,若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注:后两种方法仅适用于选择、填空:③n a pn q =+〔形如一次函数〕④2n S An Bn=+〔常数项为0的二次〕〔2〕等比数列:①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0(1≠=+q q a a n n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②等比中项法:对于数列{}n a ,若212++=n n n a a a )0(≠n a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通项公式na 方法 <1>公式法:等差数列中an=a1+<n-1>d 等比数列中an= a1qn-1; (0)q ≠<2>⎩⎨⎧≥-==→-)2(,)1(,11n S S n a a S n n n n 〔 注意 :验证a1是否包含在an 的公式中〕 〔3〕递推式为1n a +=n a +f<n> <采用累加法>;1n a +=n a ×f<n> <采用累积法>;例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n n a a n n ++=--111(2)n ≥,则n a =________〔答:1n a =〕〔4〕构造法;形如n n a pa q =+,1nn n a ka b -=+〔,k b p,q 为常数且p ≠q 〕的递推数列,可构造等比数列{}na x +,例 ①已知111,32n n a a a -==+,求na 〔答:1231n n a -=-〕; 〔5〕涉与递推公式的问题,常借助于"迭代法〞解决:an =〔an -an-1〕+<an-1-an-2>+……+〔a2-a1〕+a1 ; an =1122n 1n 1n n a a a a a a a ---⋅〔6〕倒数法形如11n n n a a ka b --=+的递推数列如①已知1111,31n n n a a a a --==+,求n a 〔答:132n a n =-〕;3.求数列前n 项和n S .常见方法:公式、分组、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倒序相加.关键找通项结构.〔1〕公式法:等差数列中Sn=dn n na 2)1(1-+=2)(1n a a n + ;等比数列中 当q=1,Sn=na1 当q≠1,Sn=q q a n --1)1(1=q q a a n --11〔注:讨论q 是否等于1〕. 〔2〕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 〔3〕错位相减法:nn n c b a ⋅=,{}{}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n n c b ,如an=<2n-1>2n ;〔注1q ≠〕〔4〕倒序相加法求和:如①在等差数列{}n a 中,前4项的和为40,最后4项的和为80,所有各项的和为720,则这个数列的项数n=______;<答:48>;②已知22()1x f x x =+,则111(1)(2)(3)(4)((()234f f f f f f f ++++++=___〔答:72〕〔5〕裂项法求和:)11(1))((1CAn B An B C C An B An a n +-+-=++=,如求和:1111122334(1)n n ++++⨯⨯⨯+=_________〔答: 1n n +〕〔6〕在求含绝对值的数列前n 项和nS 问题时,注意分类讨论与转化思想的应用,总结时写成分段数列.4.nS 的最值问题方法〔1〕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从项的角度求解:①当01>a ,d<0时,满足⎩⎨⎧≤≥+0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取最大值.②当01>a ,d>0时,满足⎩⎨⎧≥≤+0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取最小值.〔2〕转化成二次函数配方求最值〔注:n 是正整数,若n 不是正整数,可观察其两侧的两个整数是否满足要求〕.如①等差数列{}n a 中,125a =,917S S =,问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大?并求此最大值.〔答:前13项和最大,最大值为169〕;②若{}n a 是等差数列,首项10,a >200320040a a +>,200320040a a ⋅<,则使前n 项和0n S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是___ 〔答:4006〕5.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函数思想〕:①an+1-an=……⎪⎩⎪⎨⎧<=>000如an= -2n2+29n-3②⎪⎩⎪⎨⎧<=>=+1111 n n a a <an>0> ,如an=n n n 10)1(9+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1562+n n6.常用性质:〔1〕等差数列的性质:对于等差数列{}n a ①.dm n a a m n)(-+=〔n m ≤〕②.若q p m n +=+,则q p m n a a a a +=+.③.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k S S 23-成等差数列.④.设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奇S 是奇数项的和,偶S 是偶数项项的和,n S 是前n 项的和,则有如下性质:<i>奇数项da a a 2,,,531成等差数列,公差为⋯<ii>偶数项da a a 2,,,642成等差数列,公差为⋯⑤.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等差数列{}n b 的前12-n 项的和为21n T -,则2121n n n n a S b T --=.〔应用于选择、填空,要会推导,正用、逆用〕 〔2〕等比数列性质:在等比数列{}n a 中①.mn m n q a a -=〔n m ≤〕;②.若m+n=p+q,则aman=apaq ;如〔1〕在等比数列{}n a 中,3847124,512a a a a +==-,公比q 是整数,则10a =___〔答:512〕;〔2〕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若569a a ⋅=,则3132310log log log a a a +++=〔答:10〕.③.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q≠-1,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比数列.如:公比为-1时,4S 、8S -4S 、12S -8S、…不成等比数列7.常见结论:〔1〕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 ;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 〔3〕若{an}、{bn}成等差,则{kan+tbn}成等差;〔4〕若{an}、{bn}成等比,则{kan}<k≠0>、⎭⎬⎫⎩⎨⎧n b 1、{anbn}、⎭⎬⎫⎩⎨⎧n n ba 成等比;〔5〕{an}成等差,则 <{}na c c>0>成等比. 〔6〕{bn}<bn>0>成等比,则{logcbn}<c>0且c ≠1>成等差.第四部分 不等式1.两个实数a 与b 之间的大小关系—作差法或作商法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2〕综合法.〔3〕分析法注:一般地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3. 解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0(≠>a b ax 的解法①⎭⎬⎫⎩⎨⎧>>a b x x a ,0②⎭⎬⎫⎩⎨⎧<<a b x x a ,0〔2〕一元二次不等式)0(,02>>++a c bx ax 的解法〔三个二次关系〕 判别式ac b 42-=∆0>∆0=∆0<∆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 相异实根相等实根没有实根21x x <a b x x 221-==02=++c bx ax 的根02>++c bx ax 解集{}12x x x x x <>或⎭⎬⎫⎩⎨⎧-≠a b x x 2 R 02<++c bx ax 解集{}21x x x x <<φφ注:)(02≥>++c bx ax 解集为R,〔02>++c bx ax 对R x ∈恒成立〕 则〔Ⅰ〕⎪⎩⎪⎨⎧≤∆<∆>)0(00a 〔Ⅱ〕若二次函数系数含参数且未指明不为零时,需验证0=a若02<++c bx ax 解集为R 呢?如:关于x 的不等式04)2(2)2(2<--+-x a x a 对R x ∈恒成立,则a 的取值X 围.略解〔Ⅰ〕成立时,042<-=a 〔Ⅱ〕 ⎩⎨⎧<=∆<-002a 〔3〕绝对值不等式 如果a >0,那么|x|a x a a x a 22<<-<<;⇔⇔ 〔4〕分式不等式若系数含参数时,须判断或讨论系数00<=>,化负为正,写出解集.主要应用: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解分式不等式;3.解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先因式分解,分类讨论,比较两根的大小〕;4恒成立问题〔注:①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②开口方向与判别式〕;5.已知12x y -≤-≤,3235x y ≤-≤,求45x y -的取值X 围;〔①换元法;②线性规划法〕.4.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应用:〔1〕会画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与取得最值时的最优解〔注:可行域边界的虚实〕;〔2〕求可行域内整数点的个数;〔3〕求可行域的面积;〔4〕根据目标函数取得最值时最优解〔个数〕求参数的值〔参数可在线性约束条件中,也可在目标函数中〕;〔5〕实际问题中注意调整最优解〔反代法〕.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互逆互否5.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1〕ab b a R b a 2,,22≥+∈则〔2〕+∈R b a ,,则ab b a 2≥+;注: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ab ba 2〔3〕),()2(222R b a b a b a ∈+≥+〔4〕),(22222+∈+≤+≤≤+R b a b a b a ab b a ab ;6.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求最值〔可能出现在实际应用题〕设,0x y >,则2x y xy +≥〔1〕若积P y x P xy 2(有最小值定值),则和+=〔2〕若和22()有最大值(定值),则积S xy S y x =+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注:运用均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技巧:①凑项,例122y x x =+-〔x>2〕②凑系数 ,例 当时,求的最大值;〔答:8〕③添负号,例12(2)2(2)y x x x =-+>-;④拆项,例 求2710(1)1x x y x x ++=>-+的最小值〔答:9 〕⑤构造法,例 求22()(0)1xf x x x =>+21x x =+的最大值〔答:1〕.⑥"1〞的灵活代换,若0,0x y >>且191x y +=,则x 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16>〔3〕若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号取不到时,需用定义法先证明单调性,后根据单调性求最值,例 求2211y x x =++.第五部分 简易逻辑逻辑联结词,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2、"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1〕"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 的真假相反;〔2〕"p 且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3〕"p 或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4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原结论 否定词 原结论 否定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不大于至少有n 个至多有〔1n -〕个小于不小于至多有n 个至少有〔1n +〕个对所有x ,成立存在某x ,不成立p 或q p ⌝且q ⌝ 对任何x ,不成立 存在某x ,成立p 且qp ⌝或q ⌝5、四种命题: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6、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关系:<原命题⇔逆否命题>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7、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8.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否命题是条件和结论都否定.9、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与性质 〔一〕椭圆 1.定义:若F1,F2是两定点,P 为动点,且21212F F a PF PF >=+ 〔a 为常数〕则P 点的轨迹是椭圆.注:〔1〕若2a 小于|1F 2F |,则这样的点不存在;〔2〕若2a 等于|1F 2F |,则动点的轨迹是线段1F 2F .<3>21F PF ∆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有关线段1PF 、2PF 、2c,有关角21PF F ∠结合起来,建立1PF +2PF 、1PF •2PF 等关系求出1PF 、2PF 的值.注意题目中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还是在y 轴上.2.椭圆的标准方程:12222=+b y a x 〔a >b >0〕,12222=+b x a y 〔a >b >0〕<注:222a b c =+>.〔1〕.椭圆的标准方程判别方法:判别焦点在哪个轴只要看分母的大小:如果2x 项的分母大于2y 项的分母,则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反之,焦点在y 轴上.〔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⑴ 定位——正确判断焦点的位置;⑵ 定量——设出标准方程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a 、b.3.椭圆的几何性质:线段1A 2A 、1B 2B 分别叫做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 和2b,a 和b 分别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 所以椭圆和它的对称轴有四个交点,称为椭圆的顶点.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a ce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它的值表示椭圆的扁平程度.0<e <1.e 越接近于1时,椭圆越扁;反之,e 越接近于0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4.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1〕点00(,)P x y 在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内部2200221x y a b ⇔+<. 〔2〕点00(,)P x y 在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外部2200221x y a b ⇔+>〔二〕双曲线 1.定义:若F1,F2是两定点,21212F F a PF PF <=-〔a 为非零常数〕,则动点P 的轨迹是双曲线.注:〔1〕若2a=|1F 2F |,则动点的轨迹是两条射线;〔2〕若2a >|1F 2F |,则无轨迹.〔3〕若去掉绝对值号,动点M 的轨迹仅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222=-b y a x 和12222=-b x a y 〔a >0,b >0〕注:〔1〕222c a b =+〔与椭圆比较〕〔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判别方法是:如果2x 项的系数是正数,则焦点在x 轴上;如果2y 项的系数是正数,则焦点在y 轴上.对于双曲线,a不一定大于b,因此不能像椭圆那样,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断焦点在哪一条坐标轴上.〔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应注意两个问题:⑴ 定位——正确判断焦点的位置;⑵ 定量——设出标准方程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a,b.3.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双曲线12222=-b y a x 为例 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离心率a c e =>1,离心率e 越大,双曲线的开口越大.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1〕若双曲线方程为12222=-b y a x ⇒渐近线方程:⇒=-02222b y a x x a b y ±= 〔2〕若渐近线方程为x a by ±=⇒0=±b y a x ⇒双曲线可设为λ=-2222b y a x 〔0λ≠〕〔3〕若双曲线与12222=-b y a x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λ=-2222b y a x 〔0λ≠,若0>λ,焦点在x 轴上,若0<λ,焦点在y轴上〕.特别地当⇔=时b a 离心率2=e ⇔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x ±,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λ=-22y x 〔0λ≠〕.〔4〕方程221x y m n -=(0,0)m n ≠≠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是0mn >.〔5〕注意21F PF ∆中结合定义aPF PF 221=-与余弦定理21cos PF F ∠,将有关线段1PF 、2PF 、21F F 和角结合起来.〔三〕抛物线 1.定义:到定点F 与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定点F 叫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抛物线的准线.注:〔1〕点F 在直线l 外,〔2〕点F 在直线l 上,其轨迹是过点F 且与l 垂直的直线,而不是抛物线.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类型:px y 22=、px y 22-=、py x 22=、py x 22-=.注:〔1〕方程中的一次项变元决定对称轴和焦点位置;〔2〕一次项前面的正负号决定曲线的开口方向;3.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以标准方程22y px =(0)p >为例:p :焦准距〔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焦点: )0,2(p 准线: 2p x -=通径p AB 2= 焦半径:,2px CF += 过焦点弦长p x x p x p x CD ++=+++=212122 y1y2=-p2,x1x2=42p ;注:只适合求过焦点的弦长,对于其它的弦,只能用"弦长公式〞来求.4.直线与抛物线的关系:直线与抛物线方程联立之后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 2+bx+c=0,当△≠0时,两者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椭圆、双曲线相同,用判别式法即可;但如果直线和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除相切外,还有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或是和对称轴平行,此时,不能仅考虑△=0. 注意:>抛物线px y 22=上的动点可设为P ),2(2y p y 或或)2,2(2pt pt P P px y y x 2),(2=其中5.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x 、y 之间的关系,构成F<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2〕待定系数法: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若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1,y1>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1,y1>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 、y 的代数式表示x1、y1,再将x1、y1带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4〕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5〕点差法,处理圆锥曲线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主要用于求斜率.〔注意:验证判别式大于零.〕〔6〕参数法:当动点P 〔x,y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 、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注:①轨迹方程与轨迹的区别,②限制X 围,③根据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类型时注意椭圆与圆的区别,注意次数和符号,④.涉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勿忘用定义解题. 〔四〕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1.两点间距离:若)y ,x (B ),y ,x (A 2211,则212212)()(y y x x AB -+-=特别地:x //AB 轴, 则=AB |x2-x1| . y //AB 轴, 则=AB |y2-y1| .2.平行线间距离:若0C By Ax :l ,0C By Ax :l 2211=++=++则:2221B A C C d +-=注意点:①x,y 对应项系数应相等,②方程化成一般式.3.点到直线的距离:0C By Ax :l ),y ,x (P =++ 则P 到l 的距离为:22B A CBy Ax d +++=4.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0)y ,x (F b kx y 消y :02=++c bx ax 〔务必注意0∆>,k 为直线的斜率.〕.若l 与曲线交于A ),(),,(2211y xB y x 则:2122))(1(x x k AB -+==或AB12||y y =-="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特殊的直线方程: ①垂直于x 轴且截距为a 的直线方程是x=a,y 轴的方程是x=0.②垂直于y 轴且截距为b 的直线方程是y=b,x 轴的方程是y=0.注: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优先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然后再考虑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第七部分 能力要求能力主要指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与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运算求解能力:能够根据法则和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方法;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2.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解决所给问题.3.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图形中的基本元素与其相互关系;能够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能够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4.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具体、生动的实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能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5.推理论证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实性.6.应用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解释.7.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灵活和综合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总结1. 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在三角函数中,常用的是弧度制和角度制两种表示方式。
弧度制是以圆周上的弧长作为单位度量角的大小,而角度制是以圆周角的度数作为单位度量角的大小。
1.1 弧度制到角度制的转换弧度制到角度制的转换公式是:$$ \\theta(角度) = \\frac{\\theta(弧度)}{\\pi} \\times 180 $$1.2 角度制到弧度制的转换角度制到弧度制的转换公式是:$$ \\theta(弧度) = \\frac{\\theta(角度)}{180} \\times \\pi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中,常用的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2.1 正弦函数正弦函数的定义为:$$ \\sin(\\theta) = \\frac{{\\text{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长度}}}{{\\text{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长度}}} $$2.2 余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为:$$ \\cos(\\theta) = \\frac{{\\text{直角三角形中的邻边长度}}}{{\\text{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长度}}} $$2.3 正切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为:$$ \\tan(\\theta) = \\frac{{\\sin(\\theta)}}{{\\cos(\\theta)}} $$3. 基本三角函数的性质3.1 周期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为 $2\\pi$,即:$$ \\sin(\\theta + 2\\pi) = \\sin(\\theta) $$$$ \\cos(\\theta + 2\\pi) = \\cos(\\theta) $$3.2 奇偶性正弦函数是奇函数,即:$$ \\sin(-\\theta) = -\\sin(\\theta) $$余弦函数是偶函数,即:$$ \\cos(-\\theta) = \\cos(\\theta) $$3.3 正切函数的无穷性当 $\\cos(\\theta) = 0$ 时,正切函数为无穷大,即:$$ \\tan(\\theta) = \\frac{{\\sin(\\theta)}}{{\\cos(\\theta)}} = \\pm\\infty $$4.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1 余弦与正弦的关系余弦与正弦的关系式为:$$ \\sin^2(\\theta) + \\cos^2(\\theta) = 1 $$4.2 正切与余切的关系正切与余切的关系式为:$$ \\tan(\\theta) \\cdot \\cot(\\theta) = 1 $$4.3 正切与余弦的关系正切与余弦的关系式为:$$ \\tan(\\theta) = \\frac{{\\sin(\\theta)}}{{\\cos(\\theta)}} $$4.4 正弦与余切的关系正弦与余切的关系式为:$$ \\sin(\\theta) \\cdot \\cot(\\theta) = 1 $$5.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5.1 正弦的和差化积公式正弦的和差化积公式为:$$ \\sin(a \\pm b) = \\sin(a)\\cos(b) \\pm \\cos(a)\\sin(b) $$5.2 余弦的和差化积公式余弦的和差化积公式为:$$ \\cos(a \\pm b) = \\cos(a)\\cos(b) \\mp \\sin(a)\\sin(b) $$5.3 正切的和差化积公式正切的和差化积公式为:$$ \\tan(a \\pm b) = \\frac{{\\tan(a) \\pm \\tan(b)}}{{1 \\mp\\tan(a)\\tan(b)}} $$6.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6.1 正弦的倍角公式正弦的倍角公式为:$$ \\sin(2\\theta) = 2\\sin(\\theta)\\cos(\\theta) $$6.2 余弦的倍角公式余弦的倍角公式为:$$ \\cos(2\\theta) = \\cos^2(\\theta) - \\sin^2(\\theta) $$6.3 正切的倍角公式正切的倍角公式为:$$ \\tan(2\\theta) = \\frac{{2\\tan(\\theta)}}{{1 - \\tan^2(\\theta)}} $$7. 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7.1 正弦的半角公式正弦的半角公式为:$$ \\sin\\left(\\frac{\\theta}{2}\\right) = \\pm \\sqrt{\\frac{{1 -\\cos(\\theta)}}{2}} $$7.2 余弦的半角公式余弦的半角公式为:$$ \\cos\\left(\\frac{\\theta}{2}\\right) = \\pm \\sqrt{\\frac{{1 +\\cos(\\theta)}}{2}} $$7.3 正切的半角公式正切的半角公式为:$$ \\tan\\left(\\frac{\\theta}{2}\\right) = \\pm \\sqrt{\\frac{{1 -\\cos(\\theta)}}{{1 + \\cos(\\theta)}}} $$8. 总结本文总结了高中数学中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包括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三角函数的定义、基本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
浙江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
浙江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在浙江高二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需要掌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和公式进行总结,帮助高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内容。
下面将按照数学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介绍。
一. 代数1. 二次函数- 顶点坐标公式:顶点坐标为(-b/2a, f(-b/2a))- 对称轴公式:对称轴为x = -b/2a- 判别式:b^2 - 4ac,用来判断二次函数的根的性质2. 指数和对数- a^m * a^n = a^(m+n)- (a^m)^n = a^(mn)- log_a (mn) = log_a (m) + log_a (n)- log_a (m/n) = log_a (m) - log_a (n)3.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x) + cos^2(x) = 1-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sin(x ± y) = sin(x)cos(y) ± cos(x)sin(y) -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sin(2x) = 2sin(x)cos(x)- 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sin(x/2) = ±√((1 - cos(x)) /2)4. 等比数列与等比函数-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 r^(n-1)- 等比函数表达式:f(x) = a * r^x二. 几何1. 平面几何- 同位角定理:同位角互等,即两条平行线被截取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外错角互为对应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 立体几何- 圆锥的体积公式:V = 1/3 * π * r^2 * h- 球的表面积公式:A = 4πr^2-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A = 2πrh-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 = a^3三. 概率与统计1. 概率- 事件的概率:P(A) = N(A) / N(S),其中N(A)为事件A的样本点数目,N(S)为样本空间的大小- 互斥事件的概率:P(A∪B) = P(A) + P(B)- 独立事件的概率:P(A∩B) = P(A) * P(B)2. 统计- 均值的计算:平均数 = 总和 / 观测次数- 样本方差的计算:方差 = (观测值 - 均值)的平方和 / 观测次数以上只是浙江高二数学课程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和公式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复习和巩固数学知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