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款留学的 耻辱与希望

合集下载

论庚款留学

论庚款留学

论庚款留学
周棉;李冲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1909年,美国率先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此后,英、日、法、比、荷、等国也先后把部分庚款退还.这些退款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史称"庚款留学".中国派遣庚款留学生的谈判充满了争取主权的艰辛;庚款留学考试较其他留学考试严格;这一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对20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6页(P161-166)
【作者】周棉;李冲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2.庚款留学与中国近代化
3.庚款留学--耻辱与希望
4.庚款留学耻辱与希望
5.清末第一批庚款赴美留学生名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留学风云路

百年留学风云路

【链接】1872年,广东青年何启自费赴英,成为自费留英第一人。

他先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院学习,1879年又转入林肯法律学院学习法律;1882年回国,在香港成为一名律师。

此后他在香港捐建了一所医院。

为纪念早逝的英籍爱妻,他以妻子之名将医院称为“玛丽医院”。

他又在玛丽医院附近创设西医书院,孙中山正是从这所医学院毕业的。

何启还与孙中山成为密友,共同策划了广州起义。

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着美国的富强、中国时的贫穷、时无刻不在思索着当中的原因。

陈衡哲是清华第一届庚款女留学生,在1914年抵达美国,学界两件文化革新运动。

的科学救国运动,运动。

这两大运动发端于康奈尔大学内,后在国内掀起浪潮。

的地理环境同美国相似,的原因在于没有先进的科学。

个国家的盛衰1909年8月间,庚款留学第一次招考举行,从应考的630名学生放榜录取了47人,当年10月赴美。

这批学生中包括日后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

1910年8月,庚款赴美第二次招考在史家胡同再次进行,400多人应考中,70人获得录取资格。

其中,胡适名列第55名,与他同期渡洋的还有赵元任、竺可桢。

1911年,第三批庚款留学招考举行,63人赴美。

1911年4月29日,北京西郊清华园,礼乐齐鸣,468名青少年学生与身着朝服的游美学务处总办、会办、学生监督,以及美胡刚复(左三)与姐姐胡彬夏(左一)、堂弟胡宪生(左二)、弟弟胡明复(左四)在哈佛大学合影,姐弟四人均公费留美【链接】留学法兰西1907年,蔡元培与同学自费赴德,实行俭学,一时俭学风在留法界兴起。

但政府财政紧张,无法官费派遣,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之后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华法教育会,到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了20多个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极大促进了中国学生留法潮流。

留学莱茵湖畔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作为战胜国废除了过去与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于1921年重新签订平等的邦交协定。

庚款留学生

庚款留学生

谢谢观看
梅贻琦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分 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 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 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这一历史性的现象,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描绘了国际间的友好交流和知识的无私传递。这些留 学生,带着中国的希望和梦想,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他们的故事,如同诗 篇般流淌,描绘出一次次挫折与坚韧,一次次希望与进步。
这些庚款留学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是国际友谊的象征。他们不仅带回了知识和技术,更 带回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他们的存在,使得中国在历史的舞台上更加生动、更加立体。
1928年北伐胜利,8月17日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也归入中基会管理。之后,清 华系的留学活动仍在延续。
从1909~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名,1929~1932年选送104名,庚款赴 美留学生共计1000余名。又一说,1909~1929年间直接或间接受庚款资助的留美学生达1800余 人。由庚款留美所促成的留美潮流延续不断,到1917年留美学生已超过1500人,1925年达2500 余人。
留学批次
美国
英国
比利时
1909年农历8月,两部举行首次考选,录取47人,其中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 北京高等农校校长金邦正,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中国现代化学开山者张子高以及 曾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的徐佩璜等。
赵元任

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

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

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第一篇: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总司令将指挥部直接设在了故宫之中,因这一年正值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之乱”。

隔年,《辛丑条约》签订,英法美日等11国列强要求的赔款额极富侮辱性,清政府总共须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中国人口同为四亿五千万,平摊到每人头上正好一两。

有意味的是,在庚子赔款的耻辱下,却又走出了庚款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借退还庚款,扶助中国教育之名,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却也因此为中国打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那些借助庚款学成归来的文化精英们,随即成为推动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引擎。

庚款兴学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庚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意识到美国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

梁诚当即改变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他同时向清政府谏言,用这笔款子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他的判断是,美国政府和民间都会支持这个计划。

美国朝野的有识之士早有向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打算。

当列强在北京开会决定条约的内容时,海约翰就给了美国代表团两个有关索取赔款额的指示,一是美国提报损失索取额2500万美元,这个数额已将损失虚报了两倍。

其二,与列强协议总索取额不超过1.5亿美元。

作为此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希望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能成为它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而不希望中国被瓜分或分割。

英法日德等列强的贪婪没有使美国做成“好人”,但退还部分庚款的种子就此埋下。

1905年海约翰的突然逝世令退款一事暂时搁浅。

美国的民间力量开始发挥作用,1906年3月,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传教士明恩溥回到美国,他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

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

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因这一年是中国夏历的庚子年,所以在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称为“庚子赔款”或简称“庚款”。

这次赔款,帝国主义国家勒索白银达四亿五千万两,成为中国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

美国在庚子赔款中索取白银三千多万两,由于索款过多,因此才有交涉退还之举。

此举最初始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倡议核减赔款之事:“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

”美国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款,作为教育之用,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其主要形式。

这一提案在参议院顺利通过。

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此案,并于7月11日通知清政府。

这一重大举措,在中美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一片赞美之声。

美方规定:美国原收受赔款总额为24,440,778美元,现减为13,655,492美元,退还10,785,286美元,从1909年至1937年逐年退还,数额不等。

具体实施办法是:(1)从1909年1月1日退款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留学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创办清华学堂作为学生留美前的预备学校;(3)在京设留美学务处,负责选拔留学生;(4)在华盛顿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宜。

为此,清政府将荒芜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作为学生留学前预备训练的“留美肄业馆”,并改为清华学堂。

选拔后的学生在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后来,这一天定为校庆节)。

此外,为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还制订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规定80%的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农业、矿业、机械、铁路等自然科学,至1911年已达650余人。

虽然清政府灭亡,但庚款留美活动继续发展。

据统计,1924年留美学生共计1637人,其中65%为自费生。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退款兴学”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 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

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 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

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在旧中国,留学被视为是一种叛逆行为,因为这些留学生往往能够接触到西方民主思想和科技先进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可能会激发他们对中国现有政治体制的不满和对未来改变的渴望,而这些又可能对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构成威胁。

因此,旧中国政府对留学采取了限制、禁令和打击等一系列措施,这使得许多留学生不能够及时回国或赴国,带来了很多的历史之痛。

一、留学的禁令和限制早在清朝晚期,旧中国政府就对留学进行了限制和禁令。

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留学条例》,规定留学生需承认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隔绝,以此来维护清政权稳定。

而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条例,如《中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留学生归国管理实施规定》等,试图控制着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其进行监管。

二、留学的打击和扣押由于旧中国政府对留学的限制,许多留学生往往在海外闲置许久,未能得到有效的政府支持和保障。

而且随着中国政局的动荡,留学生也屡屡遭遇政治迫害。

如1927年,国民政府下令逮捕大量的共产党留学生,许多人被判处死刑或长期监禁。

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某些租界不时有国民政府和盟军军官殴打中国留学生的血腥事件发生。

三、留学的不归和思乡之痛由于旧中国政府对留学的打压和限制,加上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得很多留学生不能够按时回国或赴国,甚至连家信都无法传递,带来惨重的历史之痛。

无数的留学生思念家乡,时常犹如流离失所的孤魂野鬼,几十年的时间内无法与家人、亲戚和朋友相见,身处异乡,对祖国的关爱情怀只有用笔墨和歌喉来表达。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学是一道重要的风景线,留学生也是中国先进思想的重要代表。

然而,旧中国政府对留学的限制、禁令和打击,不仅损害了中国留学生的人权自由,而且削弱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不可弥补的历史之痛。

即便在今天,回忆起那些留学不归者的过往,依然令人揪心。

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心得7篇.doc

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心得7篇.doc

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心得7篇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心得【篇1】我是一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即将毕业的这几个月里,我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办公室文秘。

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公司文秘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告中首先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是北京驻乌的一个办事处,是一家私企,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并不忙,没有感觉到很累。

只是每天都要守在电话和传真机旁。

很耗时间,第一天就因为坐了一天腰酸背痛的。

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向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学习一些办公知识。

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

现在在办公室,有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会计方面的书,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我觉得应该多学点,有几个技能在以后找工作也可以给自己我几个选择。

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朋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

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

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

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

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

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

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

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

旧中国他为什么反对留学那些留学不归的历史之痛当年胡适为什么反对留学?纵观近代中国历史,仁人志士恒河沙数,能称得上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人恐怕屈指可数,当时就被誉为世界文化学者的胡适先生无疑是其中比较中肯的一位。

胡适早年在上海公学读书,后来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考试,成为横跨晚清民国两代留学学生之一。

跨代留学的背后也蕴含着新旧、中西两种文化,在胡适这一个体内的结合。

对此,胡适是比较成功的,而这种成功也是他功成名就的主要学理原因。

也就是,留学经历成就了胡适。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胡适在留学期间,确切说是留学初期的1912年,抛出了其大作《非留学篇》,一开始就说了似乎下了很大决心才说的话: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而后,洋洋洒洒数千言,最后总结说:若徒知留学之益,乃恃为百年长久之计,则吾堂堂大国,将永北面受学称弟子国,而输入之文明者如入口之货,扞格不适于吾民,而神州新文明之梦,终成虚愿耳!毫无质疑,无论就字面来看还是内里的意思,胡适先生都是在反对留学的。

只是,与我等凡胎俗子的僵化思维不同,胡适先生在留学和非留学之间隐含众多玄机。

应该承认,胡适反对留学,不错,非留学就是反留学,甚至说留学是国耻,和二十一条一样可恶。

遥想胡适当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堕落,晚清中国失却了国家尊严的最后一点遮羞布,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是一般的不平等条约,据此中国人要用两代人的血肉还债。

在这种情况下,昔日的天朝尊长不仅蜕化为新世界秩序中的普通一员,而且是处于受辱欺负的一个小学员,即受学弟子国。

而留学的产生便是弟子国这个可耻地位的一种象征。

而胡适先生留学海外的资金来源是《辛丑条约》中庚款,虽然美国基于一点的善意退还,但这种善意背后的司马昭之心也是路人皆知的。

纵然留学条件特别犹豫,美国民众也是非常友善,但炎黄子孙的内心怎能忘记那本质的耻辱。

即,胡适认为留学是国耻的着眼点是对近代中国落后态势的一种无奈,饱含着他中国人被迫留学海外的历史根源的清醒认识,而不是固执地反对学子留学海外的行动,而是悲愤地承认这种不得已的行为和现象。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摘要:庚子赔款是中国近代遭受的深重灾难,需要向帝国主义列强支付巨额赔款,但美国政府在权衡自身利益后,率先决定退还部分赔款作为兴学之用。

通过对美国退款的缘由,款项资助的留学人群,及最终学成归来的人才所做出的贡献的研究可得出,各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资助中国的教育及留学事业,积极运作为自己国家投资未来中国的过程中,无意中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近代教育的道路,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成长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导,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近代教育培育了成长的沃土。

关键词:庚子赔款;近代教育;留学生;近代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34-02收稿日期:2016-06-30通讯作者:雷大星。

一、庚款留学的缘由1900年,由于义和团与帝国主义的激烈冲突,列强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发动了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11个列强国家签定了《辛丑条约》,其中要求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作为战争赔偿,这就是近代耻辱的“庚子赔款”。

其中,美国获赔白银3200多万两,超出实际战争支出1500万两白银。

1904年中国驻美国公使梁成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退还部分战争赔款,后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议将退款用于兴办学校、资助游学之用。

梁成还广泛进入美国各大高校进行游说,争取了一些大学校长的支持,因此美国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校长给总统提出建议,利用“庚子赔款”资助中国留学生,使得美国培养出可支配影响未来中国的优秀留学生,使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最大化。

并且当时中国青年前往日本留学的队伍十分壮大,使美国感到十分不安,因此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美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资助中国学生留美的议案。

中美协定,从1909年开始,前四年每年派100名学生到美国留学,学生总数的80%学习工、商、农、矿等自然科学,20%学习文、史、师范、哲学等社会科学。

以后每年的留学人数都规定在协议里,这就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庚款留学”。

对庚款兴学的叙述

对庚款兴学的叙述

对庚款兴学的叙述1. 庚款兴学的背景和意义庚款兴学是指庚子赔款用于兴办学校的一项重要举措。

庚子赔款是中国清朝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一项赔偿,由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支付了巨额赔款。

为了有效利用这笔赔款,清政府决定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兴办学校,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举措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庚款兴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新阶段。

在此之前,中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普及率低。

而通过利用庚子赔款兴办学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其次,庚款兴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建立更多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人们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这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庚款兴学的具体举措庚款兴学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兴办新学校庚款兴学首要任务是兴办新学校。

清政府决定将一部分赔款用于新建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

这些新建的学校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2.2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除了兴办新学校外,庚款兴学还通过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来改善中国教育状况。

这包括增加教师队伍、改善教育设施、更新教材等方面。

通过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3 培养优秀人才庚款兴学还注重培养优秀人才。

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这样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4 推动教育改革庚款兴学也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通过引进先进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革创新。

这些改革举措包括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综合评价制度、鼓励学校自治等。

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庚款留学

庚款留学

“庚款留学”寻踪清华大礼堂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

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

这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我国物理学奠基者胡刚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航天航空学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彭桓武等等,为中国科教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庚款留学的提起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按中国的干支纪年,这个新百年的开始为“庚子”年。

从这年年初起,慈禧太后和一些亲王企图借助北方的民间义和拳组织去“灭洋”,随之而来的便是八国联军的疯狂报复。

8月14日,北京被攻陷,慈禧仓皇西逃,整个京津地区遭受了骇人听闻的蹂躏,史称“庚子事变”。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日、美、意等11国公使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条约——《辛丑条约》,其中“赔款”一项规定:中国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为9.822亿两白银。

这笔赔款因是针对“庚子事变”而设,故称“庚子赔款”,简称为“庚款”。

为瓜分这笔赔款,列强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后来总算按所谓“受损多少”、“出力大小”列出清单,其比例为(取小数点后两位):俄国占28.97%,德国占20.15%,英国占11.24%,日本占7.73%,美国占7.31%,意大利占5.91%,比利时占1.88%,奥地利占0.83%,荷兰占0.17%,西班牙占0.03%,葡萄牙占0.02%,挪威与瑞典各占0.01%。

这笔赔款数额如此巨大,连数字本身都带有国耻色彩(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5亿,合人均摊罚白银一两),且分39年偿付,这样算下来,清政府每年须筹措支付2200万两该项赔款,约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国年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庚子赔款与游美学务处 百年前的公派留学生们

庚子赔款与游美学务处 百年前的公派留学生们

Moment留学史话701901年,辛丑年。

这一年的9月,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需拿出4.5亿两白银赔偿各国,赔款以4%年利息计算,分39年还清。

因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这项无理而屈辱的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更为沉重的负担。

为筹措赔款,清政府向国内人民施压,年赔款均分摊入省,各省分摊入州县,州县再分派税务于各色人等,其结果是当时国民的田赋、丁漕、契税﹑厘金、统税等愈发沉重,中国民众无论男女长幼,都承受着庚子赔款之苦。

在债务偿付的过程中,这项巨额赔款在不经意之中成为了促成一些人命运变化的推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点。

赔款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列强开始向中国退还一定款项,并要求将这笔钱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美国便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

于是,自1909年起,中国陆续、分批向美国派出留学生,这便是历史上的“庚款留学生”。

回看他们远渡重洋的身影,百年前中国苦涩命运与留学生们的特殊机遇相互映照,那段历史的一个侧面被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中国的苦涩命运1900年,世界上只剩中国和墨西哥两个国家还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英美等大国都已放弃银本位制度,改用金本位制度。

白银的使用量大幅减少,导致了1873年到1900年期间,白银价格大幅下跌,跌至从前的一半左右,且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下跌势头依然不减。

而条约所定4.5亿两赔款数额本已含有水分,并非各国实际花费,赔款时各国还要求以记者_张影 编辑_刘薇禛平 设计_张禹庚子赔款与游美学务处百年前的公派留学生们“庚款留学生”的留学生涯中,隐藏着近代中国的影子。

71“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即将白银以下跌前汇率折算成金子付给,此举导致清廷债务进一步增加,赔款数额也水涨船高。

在4.5亿两的赔款中,美国所获数额占比为7.32%,合计近3300万两白银,以当时汇率计算,约合2400多万美元(不包括利息),美国采取了另一种形式发挥这笔款项的作用。

对庚款兴学的叙述

对庚款兴学的叙述

对庚款兴学的叙述摘要:一、庚款兴学的背景与起源1.庚子赔款的产生2.退款兴学的倡议3.清政府的态度与举措二、庚款兴学的主要内容与实施1.庚款兴学的资金来源与分配2.庚款兴学的教育改革举措3.庚款兴学的主要成就与影响三、庚款兴学的意义与启示1.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2.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3.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正文: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庚子赔款的产生。

庚子赔款是指1900 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向各国支付的一笔巨额赔款。

这笔赔款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也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抗议。

在此背景下,一批有远见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利用庚子赔款发展中国教育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庚款兴学的资金,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包括增设学堂、改革课程、聘请外国专家等。

庚款兴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庚款兴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还在于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成为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佼佼者,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庚款兴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和推动。

其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最后,教育应该面向世界,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报告

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报告

摘要:庚子赔款,又称“辛丑和约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庚子赔款留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特殊的实习经历,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体验。

本文将详细记录我在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所思所感。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庚子赔款留学生项目是中国政府为了偿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赔款而设立的教育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一员,我有幸前往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提高我的专业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同时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为将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学术研究:在实习期间,我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学会了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进行有效沟通。

2. 实践活动:除了学术研究,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实践活动。

例如,参加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志愿服务活动等。

这些活动使我更加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文化交流:在国外实习期间,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学会了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1. 学术成果:通过实习,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

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我的学术地位,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2. 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3. 文化素养:在国外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这使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事务,为将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习感悟与体会1. 珍惜机会:作为庚子赔款留学生,我深知这次实习机会来之不易。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近来读程新国先生著作《庚款留学百年》,对庚款的退还有了大致了解。

现做笔记,留日后再阅。

心得:1900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

那个时候慈溪太后还在,她控制着朝政,疲惫且无能地应对着列强各国。

各地兴起的义和团组织成为中西文化冲突的参与者,他们拔电杆、拆铁轨,毁教堂,逢洋必反。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一个血腥的时代。

难以确却计数的中外人士都参与了这一事件。

这一年的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溪仓惶出逃,史称“庚子事变”。

这年后,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

清政府向参与战争的列强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9亿多两。

当我还在读中学时,第一次学到中国近代史看到这方面内容的时候,真是气愤至极点。

有时竟然不愿意看这部分的内容。

但是考试偏偏考什么时候签订了几个《条约》,《条约》的内容是什么,给中国社会造成了那些影响,基本上都归纳为清廷统治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已经过去,一百年后的人们大部分是经历那场浩劫先人们的孙子或曾孙子辈。

对于“庚子赔款”等历史事件可以从多视觉去考察,得出更多的启示。

以美国为首,首先倡导在中国“退款助学”,随后其他国家效仿。

这也许是良心发现。

(以下内容以《庚款留学百年》程新国著,东方出版中心为准)一、11国获得的赔款份额及国内各省摊派的赔款额度1901年9月7日,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德、俄、英、法、日、美、意等11国公使在《议和大纲》上签字,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条约——《辛丑条约》随之订立。

为瓜分这笔本息9.822亿两白银赔款,11国列强争吵得面红耳赤,后来总算按所谓“受损多少”、“出力大小”列出清单,其比例为:俄国占28.97%,德国占20.15%,法国占15.75%,英国占11.24%,日本占7.73%,美国占7.31%,意大利占5.91%,比利时占1.88%,奥地利占0.83%,荷兰占0.17%,西班牙占0.03%,葡萄牙占0.02%,挪威与瑞典各占0.01%。

浅议庚款留美生的影响——以康奈尔大学留学生为例

浅议庚款留美生的影响——以康奈尔大学留学生为例
对 中 国 的友 谊 。 10 9 6年 , 国伊 利 诺 大 学 校 长 詹 姆 士 ( .. 美 EJ
S Jme) 给 总 统 的 备 忘 录 中提 到 “ 果 美 国在 三 十年 以前 .e s在 如
订 , 清 政 府 赔 款 白银 4 5亿 两 , 3 年 还 清 , 息 合 计 9 8 使 . 分 9 本 . 亿 两 , 即 是 令 国人 蒙 耻 的“ 子 赔 款 ” 这 庚 。其 中美 国从 庚 子 赔 款 中分 得 3 3 5 29 90 5两 , 占总 数 的 7 3 , 1 4 本 息 共 . 到 9 0年
《 遣 游 美 学 生 办 法 大 纲 》 要 求 设 游 美 学 务 处 , 责 考 选 和 派 , 负
派 遣 学 生 , 时 还 制 定 了 考 选 办 法 等 。 同 [ 2
10 年 , 9 7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将庚 款余额 退还 给中 国, 出 提
“ 款 办 学 ” 9 8 5 , 国 国会 通 过 了《 免 中 国 部 分 退 。1 0 年 月 美 豁 赔 款 》 决 议 。 中 美 双 方 议 定 , 10 的 自 9 9至 14 9 0年 , 款 分 批 庚 退 还 中 国 , 于 中 国 留美 学 生 教 育 , 政 府 前 四年 每 年 至 少 用 清
政 治 需 建 设 , 律 须 建 设 , 路 、 矿 、 业 及 一 切 之 事 莫 非 法 铁 开 实
建 设 问 题 。 故 吾 人 生 于 今 日 … … 不 可 不 注 重 实 用 之
1 0 年 1 , 过 考 选 , 应 试 的 6 0人 中 , 99 0月 经 在 4 录取 第 一 批 留美 学 生 梅 贻 琦 等 4 7人 正 式 赴 美 。 1 1 9 0年 8月 , 4 0 在 0 余 应 试 者 中 录取 赵 元 任 、 适 等 7 胡 O名 学 生 第 二 批 赴 美 。第

庚款留学

庚款留学

庚款留学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打了败仗。

在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美、英、德、法、日、奥等11各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要求清政府向他们赔偿白银,这就是“庚子赔款”。

美国获得的赔款2400万美元,超过义和团运动对他们造成的损失,约1100万美金。

而后,美国决定从1909年—1940年逐步退还部分庚款并用于中国的教育方面,特别是留学方面。

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在华传教士罗斯福,他认为有改变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要从精神上开始。

在合同中要求前四年每年至少100人,接着每年至少50人,直到庚款用完,设立相应的留美办事处,还要求请政府建立留美学堂。

当时,美国关于退还部分庚款是由孟禄博士负责的,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他到中国后于中国政府共同组建了管理这笔庚款的董事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

董事会共15人,都是社会层上有地位的人。

对于如何使用者些教育经费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原则,孟禄还提出了“四不当用”和“三当用”方案。

这些钱主要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利用这些钱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款留学”。

派遣留美的学生要经过考试选拔,都是当时的一些知识文化、有斗志的青年。

从清末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有庚款留美学生选拔。

清末派遣的留美学生有三批共计180名。

考试的科目有国文、英文、中国历史、地理等科。

第一次选拔是在1909年的9月4日,当时有140人报名,最后是47个人录取。

同年,还创办了专门复制选拔留美学生和派遣工作的办事处,在1911年辈改名为清华学堂,此后清华学堂就成了培养庚款留美学生的地方,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改名为清华大学。

第二次选拔是在1910年7月,当时赵云任、胡适等人也在70各录取人之中。

第三次选拔时在1911年7月,录取了63个人。

这使得留美的风气高涨。

在民国时期,共派遣1059人留美,而在1929年庚款留学停止。

在南京政府时期,1933年清华大学在南京、北平两地举行第一届留美考试,180人参加,最后25人被录取。

论庚款留学_周棉

论庚款留学_周棉

论庚款留学周 棉 李 冲内容提要 1909年,美国率先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此后,英、日、法、比、荷、等国也先后把部分庚款退还。

这些退款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史称“庚款留学”。

中国派遣庚款留学生的谈判充满了争取主权的艰辛;庚款留学考试较其他留学考试严格;这一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对20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庚款留学 缘起 影响庚款留学缘起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美、英、德、法、日、奥、意、俄、比、荷、西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清政府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限期39年,本息共达9.822亿两。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

庚款留学是由庚子赔款的退赔部分用作到国外学习的留学项目,它最早是由美国所引起,此后,英、法、比、日等国也先后仿效。

(一)庚款留美的缘起美国从庚款中获得3200万两白银,外加年息,到1940年本息将达5300多万美元。

如何看待和使用这批赔款,美国国内有人提出,赔款数目过大,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应把部分还给中国。

中美之间就退还庚款的交涉始于1902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赴任以后。

他赴任以后,首先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就庚款“还金”还是“还银”①问题会谈。

他提出,中国财政支拙,若要一概还金,民间负荷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美国政府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海约翰觉得梁诚的话极有道理,并觉得美国所得庚款“原属过多”。

梁诚则趁机建议“核减庚款”,海约翰同意将此事禀告罗斯福总统。

1906年,在天津和冀鲁交界处传教已30余年、深知中国民众“仇洋”心理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借回美国本土募捐的机会,设法拜见了罗斯福总统,提出“不是完全退还这笔钱,而是要把这笔钱用在使类似事件(按指义和团运动)难以再生”②。

此议得到了罗斯福的赞许。

同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罗斯福的一封备忘录中说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庚子赔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庚子赔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生庚

赔 化对
的中
款 国影
留 学

代响
.
1
历史背景
.
2
.
3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 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 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 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 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 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创办清华学堂, 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 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 的由来。
2、留学科目的改变: 学习理工科的人数进一步激增
3、留学层次的改变: 社会上层人士比重增加
.
17
(2)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2、科学技术的近代化 3、思想政治的近代化
.
18
以史为鉴
.
19
一百多天以后今天的中国,经过了举世瞩目的30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已 经以利于世界大国、强国之林,但是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醒地 牢记,民族复兴的道路依然漫长,我们不能沉醉在哪怕是巨大成就当中, 我们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复苏感到 骄傲,但是我们依然必须面对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战,我们依然必须踏踏实 实老老实实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所以,新的时代实际上在呼唤着新一代 的中国留学生,而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假如能够不辱他们的使命,也必定 会在新的时代留下属于他们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谢谢大家。
6
首批录取47人名单:
程义法 罗惠桥 张福良 裘昌运 何杰 金邦正 陈熀 袁钟铨 高仑瑾 李进嶐
邝煦堃 吴玉麟
胡刚复 李鸣龢 吴清度 戴济 张廷金 徐承宗 张准 戴修驹
金涛 朱 复 范永增 魏文彬 邢契莘 程义藻 陆宝淦 朱维杰 徐佩璜 王世杰 严家驹 秉 志 陈庆尧 卢景泰 梅贻琦 邱培涵 王长平 曾昭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总司令将指挥部直接设在了故宫之中,因这一年正值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之乱”。

隔年,《辛丑条约》签订,英法美日等11国列强要求的赔款额极富侮辱性,清政府总共须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中国人口同为四亿五千万,平摊到每人头上正好一两。

有意味的是,在庚子赔款的耻辱下,却又走出了庚款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借退还庚款,扶助中国教育之名,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却也因此为中国打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那些借助庚款学成归来的文化精英们,随即成为推动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引擎。

庚款兴学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庚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意识到美国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

梁诚当即改变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他同时向清政府谏言,用这笔款子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他的判断是,美国政府和民间都会支持这个计划。

美国朝野的有识之士早有向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打算。

当列强在北京开会决定条约的内容时,海约翰就给了美国代表团两个有关索取赔款额的指示,一是美国提报损失索取额2500万美元,这个数额已将损失虚报了两倍。

其二,与列强协议总索取额不超过1.5亿美元。

作为此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希望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能成为它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而不希望中国被瓜分或分割。

英法日德等列强的贪婪没有使美国做成“好人”,但退还部分庚款的种子就此埋下。

1905年海约翰的突然逝世令退款一事暂时搁浅。

美国的民间力量开始发挥作用,1906年3月,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传教士明恩溥回到美国,他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而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经过多方推动,1907年12月3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施政报告中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推进教育,援助的方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使他们修业成才,希望我国教育界能够理解政府的美意。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有关议案,并通知清政府外务部,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将美庚款之半数1078.5286万美元,逐年逐月“退还”中国。

清政府马上做出回应,命外务部与学部拟定《派遣留学生规程》,规程确定,初四年,每年至少派留美学生100人,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受美国引领,除日本将庚款用于侵华战争,苏联自动放弃,德国,匈牙利,奥地利因一战战败而对战胜国中国取消庚款外,英国,比利时等庚款受益国也因国际形势的变幻逐步实施退还庚款助学的策略,轰轰烈烈的庚款留学潮就此拉开了闸门。

开科取士1908年中美签署庚款留学协议后,中国即开始留美学生的甄选工作。

1909年到1911年的三年间,清政府三次在全国范围内招考庚款留学生。

考试地点设在北京的史家胡同。

自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之后,遴选庚款留学生是再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这使恪守“学而优则仕”的无数学子从“学习新学,争取留学”中看到了读书给人生带来的新的希望,许多老派学人更是把此项选拔考试视为新的开科取士。

这是一场恒古未有的考试,一个在近代饱受列强欺侮的古老民族聚全国青年才俊于一堂,将其最优者送往海外,以求与现代文明接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而作为留学经济支柱的庚款,不可避免的为此项留学活动打上了国耻的烙印,深深的刻在每一个赴美留学的中国青年心底。

史家胡同见证了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历经七八天的初试复试之后或品尝胜利喜悦或吞咽落榜苦涩的情景。

当年招考的要求极为严苛:考生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要求“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庚款留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国。

1909年8月间,庚款留学的第一次招考举行,应考的学生达到630人,两次考试后,只剩下47人。

这47名佼佼者在当年10月赴美,只是出发时,3名贵胄子弟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50名学生中包括日后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

一年之后,1910年8月,仍旧是史家胡同,庚款赴美第二次招考进行,考试科目及顺序一如上年,后人来看那一年的考题仍觉得蛮有趣味。

初试中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

”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

这一年的考录比上年大幅提高,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

胡适参加了这次考试,他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只是考国文时,对“规矩”这一命题,考生都是作策论,唯独胡适别出心裁的作了考证,谁知歪打正着,主考官是个考证迷,对胡适的文章极为赞赏,打了100分。

当其他陪考官提意见说国文没有打100分的道理时,这位主考官却说:“100分还打少了,依我的意见要打120分!”最终胡适名列第55名,他赴美后初学农,后改哲学,最终多有建树。

与他同时渡洋留学的还有赵元任和竺可桢。

1911年,第三批庚款留学招考举行,63人得以赴美。

10月间,武昌的炮声打碎了清政府虚弱的外壳,清帝逊位,随后,中国进入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军阀混战时期,庚款留美计划就此搁置。

胡适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所叙及“十年之后,赔款学生当遍于新大陆矣”的盛况,被炮火打得粉碎。

但这三批赴美留学的学子大多学有建树,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现代科教文化的开拓者,如胡适、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秉志、过探先、姜立夫、吴宪、孙学悟等。

水木清华民国初年流行着一个笑话,据说,当时在北京近郊的一个山村里,有个学子考中了清华大学,消息传开,整个村子沸腾了,一个老学究为表示自己有学问,就问乡民:“你们知道什么是清华吗?”大家摇头,他就摇头晃脑的说:“清,是大清,华,是华盛顿。

”虽然是笑话,但也反映出清华大学与美国的关系。

由于当时符合直接送美留学条件的学生并不多,为使这一留学教育保质保量,学务处奏请清政府设立留美预备学堂,因学堂设在清华园,故称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学生皆由各省选送,再经选拔录取,首届毕业生中有金岳霖、侯德榜、叶企孙、杨石先、汤用彤、吴宓等人,后来也都成为各自学科的奠基者。

辛亥革命后,庚款留学中断,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却并未停止选送优秀学生赴美留学的重任,更于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截至1949年,清华大学共派出6批庚款留学生,达1000多人。

美国庚款助学的半殖民地色彩在清华大学身上彰显无遗。

按照美国大使馆的要求,清华学堂一定要开设美国历史,地理和公民课。

美籍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求中国学生将美国历任总统,历史上的伟大人物,48个州的州名等都一一背下来。

英国哲学家因此说清华好似一座“从美国移植来的学校”。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剩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

但必须由中国和美国共同成立一个基金会掌管此款项,这就是“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简称中基金”。

中基会的成员是国际国内极有声望的社会名流,蔡元培、司徒雷登、胡适、丁文江、韦罗贝、翁文灏、汪兆铭、李煜瀛、位朝枢、任鸿隽、孙科、赵元任等都曾先后替补为董事会成员。

在基金会的账面上,有着1254.5万美金。

还给中国的钱中国却不能自己做主使用,这既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同时也由于美国的干预,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不敢将庚款挪为他用,保证了中国留学教育的经济基础。

清华大学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个基金会所提供的相当部分的奖学金,基金几乎可以算是清华当时的经费来源。

有历史学家评价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

”英国是美国之后庚款助学做的最好的国家。

与庚款留美不同,庚款留英的宗旨是要为中国科学教育培养出一批高端专家学者,所以留英考试是所有留学考试中难度最大,竞争最激烈的。

但也因此凡是被英庚款录取的留学生,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领军人物。

如我国数理统计学和概率学的奠基人许宝騄,原中科院院长,著名化学家卢嘉锡,与钱学森一起成为美国“火箭之父”冯·卡门助手的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等。

当然,还有钱钟书。

1933年,钱钟书毕业后,校方有意留他任教,或者在西洋文学系读研究生,钱钟书却回之以“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他不久参加了第三届英庚款留学考试。

当年共有24个名额,但英国文学专业仅一名。

据说,那年清华大学准备报考的一些人听说钱钟书也去考,吓得自动退出,成绩出来后,钱钟书果然名列榜首,去牛津大学读书了。

高瞻远瞩为了培养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的认同与感情,美国政府下了大力气,当时正值美国社会排华的高峰期,美国政府将庚款留学生们安置在笃信基督教的体面人家里,感受温良的家庭之爱。

在经济上同样给以大额资助,庚款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相当富足,不仅学杂费不用自己操心,每月还发生活费八十美元,相当于两百银元。

那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张恨水当时在芜湖做编辑月薪才六银元,还要养家糊口。

胡适开始学农,一年半后改学哲学,按规定须补缴学农期间的学费,从生活费中分期扣除。

他当时还寄钱补贴寡母,为此还为《大共和日报》翻译了一些东西,都德《最后一课》就是其中之一,稿酬由报社径寄母亲。

但不管如何,胡适在美留学期间的生活是不会清苦的。

但美国粉饰太平,大搞中美亲善的伎俩还是被美国社会欺压华人的现实无情的粉碎了。

1912年7月,侯德榜等16名留美生乘美国油轮抵达檀香山后,遭到美国海关的无理刁难,侯德榜当即作诗一首:“闻道轮船到檀山,华人登岸万般难。

伤心最是中华国,到处亏人冷眼看。

”他的这种感触,后来与时俱增。

即使一向被视为亲美派的胡适,后来也认为美国的庚款助学“怀着诡计”。

由梅贻琦、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曾昭抡等领衔的庚款招生考试委员会同样懂得用长远眼光看未来。

他们从整体战略出发,通盘考虑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国防需要,以此设置学科,推选人才,在许多领域填补了学科空白,从而为中国相应的科技发展造就了领军人物。

1932年清华首次招考公费留学生时,一共只有20个名额。

此前“九一八”事变刚爆发,他们从应付未来战争考虑,设置了一个应用光学名额,一个弹道学名额,一个地球物理名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