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选粹(第四辑)(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合集下载

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书名: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书号:ISBN978-7-311-04667-1定价:92.00元作者简介:梅维恒(Victor H. Mair)1989年起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研究系(后改称亚洲和中东研究系教授。

作为美国当代知名汉学家,他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俗文学),敦煌吐鲁番学,汉语语言学和词典编纂,中国和印度、伊朗文化交流史,中亚东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印欧语比较语文学等众多领域和课题。

编者简介:徐文堪,现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四川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古代中亚的历史和文明(特别是吐火罗问题)、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人类学、亚洲各族及其语言的起源等。

内容简介:“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种。

本书由梅维恒先生授权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徐文堪先生根据国内学界的具体状况辑编,所收12篇论文略依时代和主题排列。

1~3篇主要涉及新疆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和上古时期中西交通,包括吐火罗问题。

4~6篇为语言学论文,特别关注汉语语言史与梵语和佛教的关系。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即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

在南西伯利亚,该文化前接奥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600年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取代。

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分布甚广(插图001),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伏尔加河,并大举南下中国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近年有学者甚至提出,东南亚冶金术的产生也和塞伊玛-图宾诺文化相关。

1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双耳、单耳或倒钩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2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夫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铜斧形成鲜明对照。

3 1949年,阿尔泰山北麓特里特亚科夫(Tretyakov)矿区发现一组塞伊玛-图宾诺青铜兵器和工具,包括单耳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右)。

4 1992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 .E. Kirushin)最先提出塞伊玛-图宾诺文化起源于阿尔泰山,并将年代定在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

5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

在新疆昌吉州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我们考察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回族自治州两市五县博物馆藏文物,尤其是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

最近,我们还赴太原调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铜矛,不料却在该院保管部意外发现一件以前不知的塞伊玛-图宾诺倒钩铜矛。

据我们研究,这件山西铜矛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从器型看,其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草拟此文,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发现与研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材料相当零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称作“塞伊玛-图宾诺现象”(Seima- Tur b ino Phenomenon)。

兰大社出版《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兰大社出版《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兰大社出版《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王晓芳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由兰州大学出版社打造的学术精品丛书《欧亚历史文化文库》(著名学者余太山先生主编,共100种)第一批图书(14种)自2010年4月起开始陆续出版。

本文库旨在整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整体视角。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王晓芳
【作者单位】《出版参考》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2
【相关文献】
1.数字环境下的高校文库建设——以兰大文库为例 [J], 张继忠;吕娟
2.地方文库出版的观察与思考——以《湖湘文库》为例 [J], 杜恩龙
3.数字时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模式创新的思考——以西南师大社为例 [J], 周明琼;聂朝昭
4.出版界与医学界携手组织大型国家级出版工程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拓新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医学院士文库》《中国当代医学名家经典手术》编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J],
5.新出版“敦煌学博士文库”“敦煌学研究文库”系列专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LJC人文及语言学学科包简介-

ALJC人文及语言学学科包简介-

ALJC人文及语言学学科包简介包含如下96种期刊:期刊名称中文参考译名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语言与文化的跨越》Acta Historiae Artium 《美术史学报》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学报》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东方学报》Hungarian Studies 《匈牙利研究》Studia MusicologicaStudia Slav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匈牙利科学院斯拉夫语研究》Sprachkunst 《语言艺术》Wiener Slavistisches JahrbuchWiener Studien 《维也纳研究》East Central Europe 《中东欧洲》Journal of Arabic Literature 《阿拉伯文学作品杂志》Journal of Persianate Studies 《波斯教研究杂志》Oud Holland 《荷兰艺术史季刊》Russian History 《俄罗斯历史》South Eastern Europe 《东南欧洲》The Soviet and Post Soviet Review 《苏联与后苏联评论》Zutot 《Zutot:犹太文化展望》Translations and Literature 《翻译与文学》Gender and Language 《性别与语言》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国际言语、语言和法律杂志》Jazz Research Journal 《爵士乐研究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杂志》Linguis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语言学与人类科学》ReformationSociolinguistic Studies 《社会语言学研究》Writing & PedagogyEuropean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欧洲美国人文化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ncophone Studies 《国际法语研究杂志》AILA Review 《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评论》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年评》Babel 《巴伯尔》Constructions and Frames 《建筑与结构》Diachronica 《历史语言学》English Text Construction 《英语语篇建构》English World-Wide 《世界英语》EUROSLA Yearbook 《EUROSLA 年鉴》Functions of Language 《语言的功能》Gesture 《手势》Historiographia Linguistica 《编史语言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国际素材语言学杂志》Interpreting 《口译》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亚洲和平传播杂志》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 《历史语用论杂志》Journal of Language & Politics 《语言与政治杂志》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混杂语言和克里奥尔语杂志》Language Problems & Language Planning 《语言问题与语言计划》Languages in Contrast 《语言对比》Linguistics in the Netherlands (AVT) 《荷兰语言学》Lingvisticae Investigationes 《语言学研究》Mental Lexicon 《精神词典》Narrative Inquiry 《记叙文探究》Pragmatics & Cognition 《语言实用学和认知》Revue Romane 《罗曼语评论》Sign Language & Linguistics 《手势语和语言学》Spanish in Context 《西班牙语的来龙去脉》Studies in Language 《语言研究》Target 《目标;国际翻译研究杂志》Terminology 《术语学》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翻译与解释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国际双语杂志》Language and Speech 《语言与口语》Bulletin of Hispanic StudiesMusic, Sound and the moving ImageRomani StudiesSculpture JournalThe Byron JournalCritical Studies in Television: scholarly studies in small《电视评论研究》screen fictionsGothic Studies 《哥特式研究》Literature & History 《文学与历史》Nineteenth Century Theatre and Film 《十九世纪剧场与电影》EriuIrish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爱尔兰国际事物研究》Arcadi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terary Studies 《普通文学和比较文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Communications 《传播》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语言学文集与语言学理论》Folia Linguistica 《语言学报; 欧洲语言学会学报》Humor 《幽默》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文化交流实用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国际语言社会学杂志》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国际应用语言学教学评论》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非洲语言和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文学语义学杂志》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 《文学理论杂志》Linguistic Typology 《语言类型学》Linguistics 《语言学》Multilingua 《多种语言杂志》Nahareim 《Naharaim:德国犹太文学与文化历史杂志》Probus 《国际拉丁语和罗曼语语言学杂志》Semiotica 《符号语言学》Text & Talk -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Discourse《文字和语言》The Linguistic Review 《语言学评论》Theoretical Linguistics 《理论语言学》Zeitschrift fuer Sprachwissenschaft 《语言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德语语言学杂志》。

20世纪20年代前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

20世纪20年代前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

2019年8月第46卷第4期西伯利亚研究SIBERIAN STUDIESAug.2019Vol.46 No.4•文化与教育•20世纪20年代前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郭宇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所,哈尔滨150028)摘要:鸦片战争前,俄国的汉学研究始于俄国的传教使团。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汉学研究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比丘林是最大的贡献者。

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成俄文的不多,19世纪下半叶后,中俄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俄国人在搜集中国图书资料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获取其他有价值的 人文资料。

瓦西里耶夫对俄国汉学的发展及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十月革命后,苏俄更加 重视对中国的研究,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进入了 一个新时代。

关键词:中国文化;俄罗斯;俄国汉学家;俄东正教传教使团;比丘林;瓦西里耶夫;托尔斯泰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0961(2019)04 -0067 -05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由来已久,最早可以 追溯到八百年前13世纪的元朝。

鸦片战争后,随 着中俄两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俄国对中国先秦诸 子百家著作的研究和翻译明显增多。

其中,比丘 林、瓦西里耶夫和托尔斯泰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13 世纪上半叶。

1237—1240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 在攻占了梁赞、莫斯科和基辅等地后,蒙古人便把 先进的中国文化带到了俄国国家形成前的罗斯诸 公国。

但在最初的几百年间,中国文化在俄国的 传播还是偶然的、少量的。

17世纪下半叶,随着俄国东渐,辽阔的西伯 利亚被俄国所占有,中俄壤地相接后,两国间的交 往迅速频繁起来。

1724年,彼得大帝下谕旨建立 帝国科学院,聘请德国汉学家拜耶尔为院士,试图 建立俄国的汉学,但由于远离中国,脱离实际,收 效甚微。

真正对俄国汉学做出贡献的是俄国东正 教驻北京传教使团。

内陆亚洲史地求索(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内陆亚洲史地求索(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书名:内陆亚洲史地求索(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书号:ISBN978-7-311-03665-2定价:83.00元作者简介:王颋,别名王新民,原籍浙江宁波市,1952年9月生于上海市。

1978年至1981年,师从韩儒林教授为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元史方向研究生;并于1982年获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89年,师从谭其骧教授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历史政治地理方向研究生,并于1989年获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LJ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亨利-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Henry M.JacksonSchool of Interaaational Studies)为博士后研究员,学术指导和学术合作者为陈学霖(Hok-lam Chan)教授。

回国后,转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93年,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调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为研究员。

内容简介:“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根据相关古籍史料,考证了上自隋以前,下至明之初内陆亚洲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

古代中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古代中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古代中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亚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区,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

中亚历史悠久,许多古代文明源自此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讨论中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探索其独有的文化理念以及对全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中亚的文明与历史演进中亚地区包含了中国西北、蒙古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多个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

在早期中亚古代历史中,一些众所周知的文明如帕提亚、丝绸之路、蒙古、库梅克、金帐汗国等相继涌现。

中亚地区的历史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青铜时代。

随后,中亚地区的众多文化逐渐进化,在早期的文化演进中,印度文明与雅利安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在中亚的山区,一些部族开始建立城市,并创建了一些强大的国度。

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帝国开始向中亚发起进攻,征服了当时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地区。

中亚沙漠与荒原区域人口稀少,政治感性也不稳定。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并开始向东进军。

他进军中亚,并打败了波斯人。

公元前328年左右,亚历山大将军普鲁塔克成为了塔吉克斯坦地区的主政者。

在随后的余生中,阿历山大政府相对稳定,进一步加强了中亚的政治实力。

在中亚历史的后续时期,未统一的蒙古帝国不断扩张,成为蒙古帝国。

这个时期的中亚政治和文化发展以及它们与欧洲、中东和亚洲东部式样的交流和影响,对全球文明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二、中亚文化的特点中亚文化是一个多元化、包罗万象、独特的文化区域。

它是由马尔科·波洛和其他随行者发现的。

中亚历史上的多种文化和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火教、突厥族原始信仰等等,都对这个地区的文化与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亚文化中,由突厥语系创立的经典文学体裁很重要。

在这个体裁中,奇幻故事、传奇、寓言等形式的精致故事和诗歌广泛流传。

该体裁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学形式,而是揉合了一系列外来文化,构成独特的中亚文化。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作者: 郭物, 北京市, 1007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56( 总 344) #
考古
集中在库班和北高加索中部, 受当地文化影 响较少。公元前 7 世纪, 一部分斯基泰人进 攻近东地区, 吸收了很多亚述、乌拉尔图和 米底的文化因素。公元前 6 世纪, 这些人返 回北高加索, 北高加索东部的文化对他们的 影响加强, 同时斯基泰社会的中心转移到黑 海北岸, 发展成强大的游牧王国, 公元前 4 世纪末开始受到希腊文化的强烈影响 [ 4]。
一、三道海子文化遗存 )) ) 寻找 斯基泰亚洲居地的重要参考
一定程度上说, 斯基泰来自东方的问题 因文献而起。在5希波战争史6中, 希罗多德 引述公元前 7 世纪末的希腊诗人阿里斯忒
# 57( 总 345) #
图一 希罗多德世界地图中的欧亚草原
阿斯( Ar ist eas) 5独目人6 叙事诗, 记述在欧 亚草原的旅行见闻, 说他曾在阿波罗神鼓 励下远游伊塞顿 ( Issedones) , 过了伊塞顿 就是独目人( Arim aspi) , 然后就是看守黄金 的格里芬 ( Griff ins) , 最后直到海滨的希伯 尔波利安人( H y perbo rean) 。除希伯尔波利 安人外, 这些民族均在独目人统领下侵犯过 他们的邻邦。伊塞顿人被独目人驱赶出他们 的故地, 而伊塞顿人又赶走了斯基泰人。原 来住在南海 ( 指黑海) 的金麦里人 ( Cim merians, 也译作/ 钦麦里人0) , 又为斯 基泰人逼迫而放弃了他们的领土。5历史6 ( Ô . 11) 还引述了另一个传说, 说斯基泰游 牧人原来住在亚洲, 在战争中被马萨革泰 人 ( M assag et ae) 击败, 渡过锡尔河 ( 原文为 Arax es River, 也被考订为伏尔加河) , 进入 金麦里人领地。而斯基泰人现在住的地方原 来是金麦里人的土地。这说明斯基泰人可能 因为游牧部落间的弱肉强食而西迁。

兰州大学出版社六年磨一部《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兰州大学出版社六年磨一部《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兰州大学出版社六年磨一部《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作者:冯健来源:《全国新书目》2015年第11期历时六年时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高华担任主任,31位中外知名学者担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余太山担任丛书主编。

呕心沥血完成国内外唯一一套覆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带的系列历史文化出版物《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这套丛书已被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收藏,并连续几年有多种图书进入高校出版社书榜,各种图书评论已在国内外学术与读书网站出现,其社会效益必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而彰显出来。

“欧亚”(Eurasia)指内陆欧亚,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到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除了中欧和东欧之外,主要包括我国的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

欧亚草原(Eurasian Steppes)构成了这一区域的核心地带。

文库主编余太山研究员认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以及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的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与交涉。

由于内陆欧亚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他还表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的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

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

内陆亚细亚研究的新刊_西域文史_池田温

内陆亚细亚研究的新刊_西域文史_池田温

内陆亚细亚研究的新刊 西域文史池田温由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中心创办、朱玉麒氏主编的 西域文史 第一辑,于2006年12月在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刊16开,324页(附有彩色图版4页),是装帧堂皇的学术集刊。

该辑卷首登载有编委会名单,共18人,其中新疆有8人,北京有5人,陕西、湖北、四川、上海、广东各有1名,是一个全国性的编辑委员会。

该编委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除了年轻的余欣氏以外余者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即三十八九岁或四十几岁的年富力强的人士的聚合。

这一点与一般的学报编委多是五十几岁、六十几岁的大家组成的情况完全不同,它给人以充满蓬勃活力的印象。

第一辑的内容由论文17篇与动向类的文章3篇构成,现揭示如下:新疆考古、文物资料概述(上) 王炳华;唐代玻璃及其西来东传 齐东方;舞象 小史 彭杰;龟兹石窟塑像调查和塑像风格研究 王征;于阗:西域的一个早期佛教中心 施杰我撰,文欣译;从比较语言学看 三威蒙度赞 与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的联系 陈怀宇;高昌诸壁、诸垒的始终 王素;北凉高昌初期的内争索隐:以法进自杀事件为中心 孟宪实;唐西州天山府的官吏 李方;明成化弘治年间土鲁番侵夺哈密与明朝对策 施新荣;新疆识略 成书考 朱玉麒;巴拉第与满清西北史地学家的学术因缘 陈开科;诗史之间:唐代 楼兰 语汇的文化阐释 盖金伟;优素甫 哈斯 哈吉甫与刘熙载文学价值观之比较 宋晓云;新疆近代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周伟洲;刀郎维吾尔人的渊源、人种和语言特点:兼论 刀郎文化 的内涵与外延 李树辉;狼叙事与西域诸民族 刘振伟;苏摩-豪麻问题:有关这个讨论的导言性概说和评论 霍本撰,陈昊译;和田考古发现与文物收藏现状 广中智之;中山大学西域研究的传统 刘文锁。

执笔者除5名编委外,有王炳华(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伟洲(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等学界铮铮有名的学者,还有刘振伟(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怀宇(美国西来大学宗135西域研究 2007年第4期教系助理教授)、文欣(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陈昊(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等崭露头角的新人。

千年之前的欧亚大陆文化流动

千年之前的欧亚大陆文化流动

千年之前的欧亚大陆文化流动在千年之前的欧亚大陆上,文化的流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当时,旅行和货运的交通都比较繁忙,这种情况促进了文化在这个大陆上的传播和混合。

欧亚大陆上截然不同的文化得以互相影响、交融和发展。

本文将以多个方面来探索千年之前欧亚大陆文化的流动。

一、手工艺在古代时期,手工艺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在欧亚大陆上,不同文化之间的手工技艺很容易通过贸易和旅游而传输。

一些手工艺品在不同的文化中影响很大。

例如,汉朝时期,中国青铜器技术使用到了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地区,而受到希腊和罗马传统影响的亚麻制品也在中国的盛唐时期传入。

在中亚地区,高超的纺织和染色技术被宽泛使用,又通过旅行和贸易传到更远的地方。

从古希腊开始,雕刻技艺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广泛传播,西藏的佛教雕刻也以高超的工艺著称。

各地不同的手工技艺使得千年之前欧亚大陆上的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二、科学技术的流传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重要。

由于欧亚大陆各地的贸易和旅游活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非常普遍。

例如,尼科曼迪斯通过希腊走向中亚,误差理论的发展对彼得大帝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比如,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学说,影响了整个南亚地区,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印刷术到火药,不同的科学技术在欧亚大陆上得以传播。

科学技术的交流让欧亚大陆变得更加先进,也带来了不同领域的革命性进展。

三、园艺与农业的传统交流古代欧亚大陆的园艺与农业在植物的品种改良、种植和繁殖上也充满了交流。

例如,扁桃树、杏子和苹果树最初来自中亚地区,并在欧洲被培育出更多的品种。

番茄和玉米在南美洲被培植出来之前,它们在欧洲和中亚地区就已流传,而农业亦反着影响了其它产业,因为世界各地的手工艺人将染色和纺织技术应用于纺织品和壁毯的生产。

园艺与农业的传统交流是文化互联的重要方面之一,因为各地的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地域植物的限制,而种植也同样严格遵循区域。

历史文献:亚洲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历史文献:亚洲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历史文献:亚洲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引言1.1 概述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大洲,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明遗产。

数千年来,亚洲各地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

这些文明以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探讨亚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重点关注各个主要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此外,文章还将探讨文字与历史记载在亚洲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第一部分将回顾古代亚洲文明的概况,包括其起源、主要时期和特点。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各个主要亚洲文明如何形成并表现出其独特之处,并分析这些文明之间共同存在的因素和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将聚焦于贸易、交通联系以及亚洲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同时介绍政治和经济联盟对于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探讨古代亚洲文字系统及其演变历程,并强调历史文献在了解亚洲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本文将总结亚洲文明发展与交流的重要意义,并探讨未来亚洲文明可能的趋势,同时分享个人对于亚洲文明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亚洲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区、种族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与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增进对于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进程中所取得巨大成就与困难等方面的理解,为推动更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

2. 亚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1 古代亚洲文明概览亚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高度文明的地区之一。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许多重要的古代亚洲文明已经兴起。

这些文明包括但不限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华夏文明、雅利安人文明等。

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开始兴盛,它以尼罗河的氾濫而繁盛。

美索不达米亚古国则位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

《2024年二十世纪前半叶语言类蒙古文古籍出版研究》范文

《2024年二十世纪前半叶语言类蒙古文古籍出版研究》范文

《二十世纪前半叶语言类蒙古文古籍出版研究》篇一一、引言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蒙古文古籍出版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蒙古文古籍的出版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语言类蒙古文古籍的出版情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和影响。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地区也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

随着新文化的兴起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蒙古文古籍的出版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事业。

这一时期的蒙古文古籍出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推动蒙古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蒙古文古籍出版的发展脉络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蒙古文古籍的出版经历了从传统的手抄本到机械印刷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出版机构和出版物的数量逐渐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

主要出版机构包括官方出版社、民间出版社和学校出版社等。

出版的古籍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宗教经典等,内容广泛而丰富。

四、主要特点与影响1. 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蒙古文古籍的出版对于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籍记录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为后人研究蒙古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推动文化交流:通过蒙古文古籍的出版,促进了汉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有助于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

3. 促进学术研究:蒙古文古籍的出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这些古籍,深入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五、具体案例分析以某一具体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蒙古文古籍出版为例,分析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点、影响和价值。

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出版环境变得困难。

然而,仍然有一些出版社积极投入蒙古文古籍的出版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出版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

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

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一、亚洲音乐的史料及其性质东西方音乐的历史记载,在其形态的表述中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于音乐本身的性质与叙述音乐史料的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实际上也是构成音乐史特征的重要依据。

乐谱、传记、手稿等在欧洲的音乐史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它们在亚洲音乐史中却并非如此,乐谱在音乐演奏和实践中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与西方音乐相比可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其数量也十分微少(相对来说中国和日本较多一些)。

但不同的是理论书籍、美术、戏剧却相当丰富。

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朝鲜在一般的史书中以音乐制度、乐律理论、历史沿革以及音乐美学等的记录得到了充分地整理和叙述。

它与音乐家的传记不同,音乐史叙述的整体与音乐的本身同时得到记录。

在亚洲,除文献史籍外,考古资料也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竽、瑟,三号墓出土的筑等乐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陶埙等。

除了出土文物外,美术上的壁画、浮雕等也十分丰厚多量,我国新疆地区的库车、吐鲁番,甘肃的敦煌、麦积山,以及柬埔寨的吴哥(Angkor)、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Borobudur)遗址等都记录了丰富的音乐历史资料。

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大量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丝绸之路乐器实物,从公元752年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们都是现在世界上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音乐文献史料在亚洲的历史文献中,中国的史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春秋战国便有了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

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

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马迁首创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五史”,被称作正史。

它以纪传体编辑,体例上分为三大类:①以天子、国家大事的编年记录为中心的“本纪”;②记录文物典章制度的“志”;③重要人物的传记,其身份从皇后到奴隶兼有的“列传”。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欧亚考古研究”海外名家系列讲座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欧亚考古研究”海外名家系列讲座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欧亚考古研究”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第三讲从材料、技术与类型窥看公元前一千纪年欧亚游牧族群在西北边境的动向2021年11月6日周六上午 9.30-11.30 AM(北京时间)Jenny F. SO苏芳淑(香港中文大学)扫描腾讯会议号加入会议 ID:509 911 642会议密码:369741主讲人:Jenny F. SO苏芳淑198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是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艺术史学家。

在返回香港之前,她是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的Freer Gallery of Art和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的中国艺术高级策展人,曾参与各项展览策划和图录出版项目。

苏教授于200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艺术学讲座教授。

她讲授中国玉器史、中国古代青铜器和艺术史研究方法。

2001年至2008年任系主任,2002年至2011年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2013年至2015年任文物馆馆长。

她于2015年退休,继续担任艺术系兼职教授。

苏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艺术和考古学,以及中国与邻国历代的文化和艺术交流。

她最近的研究项目包括美国收藏的中国玉器、中国古代黄金和中国艺术品的古物学。

讲座介绍:司马迁(145-86 BCE)曾提及秦人先祖与西戎并居,公元前9世纪,周王因他们善于养马,将西部领土付托给秦国。

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东迁洛阳,秦国被赋予了保卫西部边疆(今陕西和甘肃南部)的责任。

本次讲座将重点介绍这些所谓“西戎”的艺术和文化特征,重点探索活跃在先秦西北边境的草原地带、延伸到中亚和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族群的艺术文物,时代自西周中晚期直至公元前三世纪秦大统一之前。

参考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相关博物馆收藏的资料,尤其关注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和器物类型,本讲座期望通过这些文物艺术的研究分析,了解早在两汉“丝绸之路”凿通之前,古代欧亚大陆上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注意事项:请您届时提前进入T encent会议室,在讲座过程中请将话筒调至静音模式。

视野所窥永是西方_德意志帝国早期和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中国文明热[新版]

视野所窥永是西方_德意志帝国早期和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中国文明热[新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一一年第六期55●文学·文化收稿日期:2011-09-1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2011jyte138)作者简介:陈从阳(1965-),男,湖北汉川人,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国史、20世纪史、中外关系史研究。

视线所窥永是东方———德意志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中国文化热陈从阳(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19世纪末期以来,欧洲文明面临危机。

在德意志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量被译介;中国文化成为德国文学家的创作源泉;老庄学说风行一时;宣传东亚和中国文化的刊物和组织纷纷涌现,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著作。

“借东方之智慧,释西方之焦虑”,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热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德国;魏玛共和国;中国;文化热中图分类号:K516.4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11)06-0055-06Chinese Culture Vogue in the Late GermanEmpire and the Period of Weimar RepublicCHEN Cong-yang(School of Humanities ,Xianning College ,Xianning 437100,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European civilization was faced with a serious crisis.Chinese culture voguesprang up in the late German Empire and the period of Weimar Republic.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s were transla-ted into Germany in great number ,Chinese culture became the sour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Germany ;Lao-tzu and Chuang-tzu were fashionable for a while ;Journals and organnizations disseminating the East Asian andChinese Culture emerged constantly ;A lot of high-quality sinology works on Chinese culture were published.“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Eastern wisdom to calm down the anxiety of the Western.”,the Chinese culture Vogue had astrong pragmatic values at that time.Key words :Germany ;Weimar Republic ;China ;culture vogue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欧洲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社会急剧转型,欧洲陷入巨变的阵痛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20世纪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选粹(第四辑)(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657-6
定价:86.00元
作者简介:
李锦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
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
史研究室主任,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主任。


有《唐代财政史稿》、《唐代制度史略论稿》、《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隋
唐审计史略》、《〈通典〉西域文献要注》等专著多部。

余太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

专治
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
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
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
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
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
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
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
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我国20世纪的古代内陆欧亚史研究虽然是按照传统的概念分地区(如中亚、
北亚和东北亚)等进行,但拉开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序幕。

百余年来,我国学者在
局部研究中卓有成绩。

为适应打造学术精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要求,推
进欧亚学的深入,精选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欧亚领域论文40篇左右,编辑成书。

藉以展示中国20世纪欧亚学研究历程,同时为新时代的欧亚学研究示以轨则。

本辑主要收录的是中国第四代欧亚学者的论著精选。

目录
1 可萨汗国——东西方贸易的枢纽/龚方震 / 1
1.1 可萨汗国的起源 / 1
1.2 可萨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 9
1.3 可萨人的宗教信仰 / 10
1.4 可萨与各国关系 / 13
2 试论北魏洛阳城的形制与中亚古城形制的关系
——兼论丝路沿线城市的重要性/孟凡人 / 20
2.1 北魏洛阳城的形制 / 20
2.2 6世纪前贵霜和中亚城市的形制 / 23
2.3 邺城形制变化的外因 / 29
2.4 北魏平城洛阳城形制变化的外因 / 32
2.5 余论 / 37
3 关于吐火罗人的起源和迁徙问题/徐文堪 / 40
4 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 / 58
5 隋朝与高丽关系的演变/韩昇 / 72
5.1 研究的回顾与问题的提起 / 72
5.2 高保宁勾引外族作乱及其影响 / 75
5.3 契丹、靺鞨问题 / 79
5.4 势力均衡的变动与隋朝的战略目标 / 84
5.5 胜利者的挽歌 / 88
6 大蒙古国兀鲁思封授问题管见/王颋 / 92
7 中国古代“胁生”的传说/饶宗颐 / 110
7.1 从rta说起 / 110
7.2 胁生神话在中国 / 112
7.3 坼疈与感生说 / 117
8 Tabγac语源新考/芮传明 / 124
8.1 前人观点简述 / 125
8.2 “大汉”在域外闻名最久,影响最大 / 128
8.3 “大汉”与“Tabγac”等名的语音比定问题 / 131
8.4 “大家”、“宅家”的语源推测 / 134
9 高昌回鹘先世传说论释/刘义棠 / 137
9.1 以往学者对高昌回鹘先世传说之意见 / 140
9.2 高昌回鹘先世传说论释 / 155
9.3 结论 / 180
10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田余庆 / 184
10.1 《魏书》“子贵母死”所据的汉典和旧法 / 185
10.2 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 / 189
10.3 君位传承中后妃的部族背景 / 197
10.4 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 / 203
10.5 子贵母死制度的几个问题 / 218
10.6 小结 / 228
11 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荣新江 / 231
11.1 新发现的波斯人李素及夫人卑失氏墓志 / 231
11.2 李素先人的来历 / 234
11.3 李素任职司天台与希腊波斯系天文著作的翻译 / 236
11.4 李素诸子的入仕唐朝 / 240
11.5 李素与长安景教 / 242
12 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王希隆 / 245
12.1 明末清初的吐鲁番察合台后裔及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
与清朝贡使关系的建立 / 245
12.2 河西回民反清起义中赛伊特〃巴拜汗的活动及影响 / 247
12.3 察合台后裔争取恢复通贡的活动 / 249
12.4 沦为附庸的察合台后裔与清朝的联系 / 252
12.5 投归清朝的吐鲁番察合台后裔 / 255
12.6 结语 / 256
13 清代满族的妾与妾制探析/定宜庄 / 258
13.1 前言 / 258
13.2 满族初兴时期“妾”之辨析 / 259
13.3 亦婢亦妻群体的产生 / 264
13.4 入关后妾制的建立及妾的来源 / 269
13.5 旗人纳妾的普遍性:补偿与调节 / 280
13.6 妾的地位与生活 / 284
13.7 结语 / 287
14 麴氏王国末期三府五郡二十二县考/王素 / 289
14.1 三府 / 292
14.2 五郡 / 296
14.3 二十二县 / 300
15 叙利亚文和回鹘文景教碑铭文献在中国的遗存/牛汝极 / 306
15.1 引言 / 306
15.2 叙利亚文碑铭文献 / 309
15.3 回鹘文也里可温碑铭文献 / 314
16 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邢义田 / 317
16.1 前言:左衽的孔子像 / 317
16.2 中国古代文献中“戎狄”、“胡人”的外貌 / 322
16.3 汉代图像资料中的胡人外貌 / 328
16.4 斯基泰文化和汉画中胡人形象的关系 / 356
16.5 从考古资料看被发、左衽与帽式 / 365
16.6 结论 / 427
编后记 / 4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