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东方世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乃至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词汇、名称概念等都源自佛教经文。

比如:烦恼、利益、因缘、境界、实际、傲慢、执著、勇猛精进、极乐、慈悲、忏悔、不可思议等等词语均出自佛教经典。

包括现在的日常用语,如果脱离了佛教,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了。

又比如,在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源自佛教节日。

可以这样说,不理解佛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佛教有机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我们都通常依靠中国的语境来理解佛教,这反而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从而导致很多不明究竟的人对佛教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佛教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了伦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另外还充实了思想,弥补了我国在精神世界某些方面存在的空白,并且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佛教善于以事物喻人的精神世界。

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须弥山的左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岸,中日韩是佛教的右岸。

要知道中国佛教是什么样,就必须回到源头中国的道教中去。

就像中国人千百年来锲而不舍寻找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一样。

佛教修行者都知道,东方人对佛陀所说“此岸”和“彼岸”的理解认知,并不是完全指一个地方、一种境界,也不是完全指人生最终的归宿,而更主要的是强调破除“执著”这个“此岸”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无漏智慧”——解脱这个彼岸。

这样讲的意思是更进一步说明此岸不一定是原地,“彼岸”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会心当处即是。

所谓善恶一念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意即在此。

比如在《坛经》中,六祖惠能所讲之净地,并不是具有八万四千里之遥,而是当下便是,即:“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

从某种意义上讲,净土也是彼岸,除去心中烦恼达到内心宁静也是彼岸,又如《心经》中所讲之“波罗蜜”,也是“彼岸”之意。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以其智慧,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语言、艺术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深受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经过冲突后融合:老庄学者取义佛经;而佛徒也常引用老庄语句阐明观点。

帝王多有奉佛,儒家为保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而吸收佛教思想。

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到顶峰。

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的参悟方法也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时至今日,国人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许多中国人。

文学方面,佛教离尘恬淡的观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诗佛”王维的诗画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内心宁静。

除王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号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难怪鲁迅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成为画家的创作源泉,吴道子、顾恺之等画家皆擅佛画;敦煌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如《大悲咒》流传广泛。

至于建筑,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作为反省人心的哲学思想对于躁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

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于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

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

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

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

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 陈*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学术、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思想、文学、艺术、风俗四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我想先引用梁启超先辈的话来说明。

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是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

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象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全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的传入及其教义1、佛教传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1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东汉以来,佛教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

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弛下来。

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东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佛教是由南下和北上两路传入的。

东吴佛教的开创,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中意义重大。

佛教从东吴一开始,便与江南学风之间有了微妙的联系,与儒学靠拢的倾向也很明显。

例如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有着对应的关系: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到唐代时期,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唐太宗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

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唐僧取经”。

随后的宋王朝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适当扶持佛教,“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另一方面又注意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不致脱离政权的束缚。

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领域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和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在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告学 15级一班谢方圆 1502010130内容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对中国宗教的影响(一)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道教与佛教在许多方面都是颇相类似而互为影响的,在用中文翻译佛教著作的过程中,译者随意地使用道教的名词,而道教的众神亦为佛教所承受。

总的来说,道教之所取尤多于其所给。

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之间,道教正发展着一种礼拜仪式,教会的组织及宗教性著作的规范。

在公元五世纪时,道教的寇谦之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了一个寺院,该寺院具备了僧侣制度的教制、规章,并规定了礼拜和斋戒的仪规,这一切都是仿照佛教的组织和寺庙的。

(二)佛教对儒教的影响周朝以后,儒家的学问,仅限于文字上的订正和文学著作的评注。

自南北朝以至唐朝,研究佛学之风盛,于是文字上的评注一变而为着重于内在的哲学意义。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宋朝产生了一种新儒学派—理学。

宋代的儒家学者,无不深研佛学,而后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研究佛学。

他们常常沉思默想,相信一个人借着“内省”,可以通晓其余的宇宙万物,佛教禅宗`.顿悟”一词,被新儒学派用以表示对真理的领悟。

佛教与儒教混合交融的典型产物就是中国所谓的“居士”。

居士是指那些过着佛教的隐居生活而不出家为僧的儒家学者。

这是中国特有的发明,它容许一个佛教徒过婚姻生活,并在方便的时候吃素。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轼首先以此名词自称,自号“东坡居士”,自他以后,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研究佛学,而成为苏轼式的居士。

二、佛教对中国的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印度原始的绘画与中国汉代以前的绘画,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因此风格各异,并无相似之处。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佛教思想与信仰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社会风俗、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信仰渐生疑惑。

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和信仰体系,迎合了人们对内心解脱和世俗苦难的渴望,因此开始在中国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追随。

二、佛教思想的渗透1. 以般若、涅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般若观念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倡导通过超越表象和看似现实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涅槃则是指超越生死、解脱轮回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中国深深影响了哲学思想,例如唐代玄奘以般若、涅槃为主题的翻译佛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2. 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修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禅定和敬畏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佛教的修行观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1. 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盛唐文化时期,佛教与诗歌、绘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唐代的佛教壁画和佛经文学的出现。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强调慈悲、无私和平等的精神,对中国社会风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普渡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济世行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济众生”的观念。

此外,一些佛教仪式和节日,如盂兰盆节和佛诞节等,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对中外宗教概论的学习,我认为在所有宗教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佛教,虽然佛教不像道教那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但是佛教自魏晋传入中国以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使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佛教功不可没。

首先是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

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

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

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其次,佛教对古代的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以后译文的丰富,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和欣赏。

可以说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使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开始写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我国文学上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来 的 ,而 反 切 又 是 根 据 把 梵 文 佛 经 翻 译 成
形 式 ,更 容 易 进 入 封 建 时期 知 识 文 化 水 平
较 低 的 平 民 中 , 使 其 更 易 于 推 广 。《 大 悲 咒 》 等 佛 教 音 乐 ,传 世 至今 ,受 到很 多 人 喜 爱 ,尤 其是 当下 ,对 于 许 多 白领 、 学 生 , 这 是 一剂 保 持 内心 平静 的 良药 。至 于建 筑 ,
塑 , 到 建 筑 , 都渗 透着 佛 教 的 内涵 。 就 美
术 而 言 , 佛 教 典 故 常 成 为 历 代 画 家 的 刨 作 源 泉 ,观 音 、 文殊 、如 来 等 佛 教 至 高 无 上 的被 崇 拜 者 总 是 画 家 们 的绘 画对 象 。吴 道 子 、顾 恺 之 等 著 名 画 家 皆 以擅 长 佛 画 闻名 于世 ,例 如 吴 道 子 的 《 松 子 天 王 图》 讲 述 了 释 迦 摩 尼 降 生 的 故 事 ;敦 煌 石 窟 的 壁 画 不仅 画 工优 秀 ,而且 反 映 了许 多 佛 学道 理 。 就音 乐 方 面 ,佛 教 音 乐 作 为音 乐 这 种 娱 乐
这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一 点 , 因 为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文 化 通 过 语 言 文 字 表 达 出来 ,
所 以语 言 的变 化 会 影 响到 文 化 。佛 教 对 于 中 国 的语 言 有 极 大 的影 响 。如 果 没 有 佛 教 传 入 的话 ,大 概 也 就 不 会 有 我 们 现 在 的 拼 音 。 因为 拼 音 是 根 据 我 们 过 去 所 谓 的反 切
国 的 通俗 文 学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来 源 于 佛
教 。从 敦 煌 遗 书 里 面 可 以看 到 有 不 少 的唱 经 文 ,或 者讲 经文 ,它 们 其 实 都 是 对 于 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答:民俗文化是流传于世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它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而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后逐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结合,从而植下了弘扬佛法的牢固根基,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有佛教影响的痕迹。

以下针对三种具体的民俗内容,分析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民间信仰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已相当丰富!而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大大增加了信仰的神秘性、复杂性、系统性!在俗神崇拜中,中国汉族民众重生育,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福寿占有首要位置。

因此对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泰山娘娘或碧霞元君普遍崇拜!其中“送子观音之说”就源于佛教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最早于魏晋随佛教盛传时进入我国,因原菩萨有梵文名多音节长不易记,意译为观世音。

取其观世人苦难音声而施以救助之意!菩萨原是大慈大悲救世人于苦难之佛,为男性,但至南北朝北齐时,此菩萨渐变为女性受人供奉,到了明清两代,在救苦救难的职司中,民间突出了招财送子的内容,于是在观音庙中多以求子为崇拜目的,改变了原佛教要旨,成为广泛的俗信,称为送子观音了。

(二)民间习俗中国文化不仅接受了佛教的理论,还接受了各种礼佛的仪式,尤其是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以隆佛为目的的节日。

这些崇奉佛教礼节或成为民间固定的节日,或渐渐融入传统风俗之中。

其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于固定的场所,如集镇、寺庙,组织一些传统集会,举行各种仪式,并表演与之相应的节目,以示庆祝。

元宵节的来历就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东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其二,百姓在遇到天灾时,拜菩萨以求消灾。

其三,举行佛教仪式。

如佛像塑成时的“开光”仪式。

(三)民间传说佛教故事伴随教义的宣讲活动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文艺的一类主题。

民间传说就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流派和思想体系,其中佛教文化是其中之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其传入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

佛教文化的传入让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和思想体系。

佛教的“无我”、空性思想在中国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思想体系,甚至包括中医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里所谓“不惑”,是指通过学习来除去对世界的偏见和主观感受,接近事物本身的本质,以达到“知天命”,而佛家的无我思想也是去除主观视角,追求客观真理的思想体系之一。

对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君子不器。

”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拥有一个庞大而独特的文学体系,其中包括经典、论述、传记、诗歌、小说等各类文体。

佛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给了中国一种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取材的来源,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内涵。

佛教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诗歌和小说。

在佛教流传的经典中,有许多诗歌作品,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优美的诗句,开创了佛教诗歌的先河。

而佛教小说则有《佛本生故事》和《西游记》等经典,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此外,佛教文化也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舍利子”思想,是一种不求有功利目的,以个人的精神追求为主要特点的奉献精神,对中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6年12月12日 10:52 【文章字体:大中小】我记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

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

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

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

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

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06年12月12日 10:52 【文章字体:大中小】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

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

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

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

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

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

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

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

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
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

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

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可以说,在人类宗教的传播史上,唯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是从来没有采用过武力的宗教,这一点是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不同的地方。

佛教初传的时期并没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大多是王公贵族、有钱人家,商人们进行的“舍宅为寺”,比如广州的光孝寺,就是汉朝时期南越王的玄孙施舍的。

后来,僧人们有了一定的供养后开始修建自己的活动场所。

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在佛塔的周围修建僧舍,以供奉佛舍利的塔是主要的标志和象征,所以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塔的旁边建寺。

这也是继承了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不像过去只是在有钱人家施舍的一个空间里进行佛事活动。

唐代著名的和尚道宣法师制定了一套关于修寺建塔的方案,制定了《戒坛图经》,明确规定了寺院的建筑要求与标准,特别规定应以殿为主,为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理由是因为佛殿这里是供奉佛像,佛经和僧人们念经说法的主要地方,这样就把传统的殿堂和塔分离开来。

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

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盛行“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元明以后,中国的寺院布局和建筑风格基本定型,其特点是寺院的布局是坐南向北,寺院修建在南北的中轴线上,讲究对称组合,但不同地区的寺院修建总是因地制宜,借势而建,给人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

汉传佛教的禅宗寺院,其建筑风格大体相同,规划严格,布局合理,一般是山门、然后是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配殿,一般是祖师堂,西配殿伽蓝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是法堂,两边一是禅堂,一是斋堂,最后是藏经楼。

北京的广济寺,大钟寺、戒台寺,还有河南河北的禅宗寺庙建筑都是这样。

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由几重院组成,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层层递进,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感,由于空间比较大,还有不少寺院修建有放生池等设施。

有的寺院建筑在构想上非常的巧妙,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把整个寺院互相连接起来,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小路常以鹅暖石铺成,不仅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而且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他们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达到了一种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禅境与画意。

这些地方如今都成了中国各地著名的历史名胜和文化旅游的景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缘起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当年的僧人们的努力的结果。

如果有机会去佛教的四大名山,比如清凉山,也就是五台山,你能有许多的感受和收获,但是你必须用心体验五台山佛教建筑的美学情调。

例如,台怀镇象征性的建筑是元代的覆钵式的藏传佛教喇嘛塔,
塔下面的建筑是塔院寺,以塔为中心修建了几个寺院,最顶上是菩萨顶,下来时,有著名的女众道场普寿寺,塔的傍边不远是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也叫十方堂,一路走下来所欣赏到的美,及在四季,或是烟雨中的景致全都不一样…,实在是,慢慢走,欣赏吧!
此外,我们要到这些佛教圣地到底是看什么?拜什麽?我所理解的拜佛,拜一尊佛到底是在拜什麽?这绝对不是偶像崇拜,而是通过这个象征形式唤起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和思想。

比方说,我们拜观音菩萨,是要拜她的慈悲精神,是要把这种慈悲的精神化在我们的心里,把慈悲的种子埋藏在我们的身心里,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信仰者来进行拜观音菩萨最终目的;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是拜他的行愿精神,因为他曾向佛祖发誓一定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和实现他成佛的心愿;拜文殊菩萨,是拜他智慧地通达地看待生老病死的人世态度,开启我们智慧人生的大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精神,与西方耶稣基督的“我不被钉十字架,谁被钉十字架”的精神很象,他曾向佛发誓,在佛圆寂后未来佛还没有诞生时,他要度尽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人们,即“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想这也是佛教和基督教精神可以沟通和呼应的地方,它闪耀着一种伟大的全人类思想的魅力和光芒,以这种伟大精神为基础才能在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找到一种大家可以共同遵守的东西,才能建立一种周先生所谓的新的世界秩序,和共同信仰。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吉普林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东西方对立观念,例如:“嗷,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那老哥俩再难聚首,永远也不回头。

”但同样是一位西方的作家,比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也曾有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却表达了东西方和睦相处的、更高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

他的大意是:
无论东方,无论西方,我们都要结合在一起就象兄弟姐妹一样。

为什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能够遵从歌德的思想和观念呢?我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歌德要比吉普林伟大的多,因为他表达了一种更为深远,更为博大,更为和谐的人类美好理想。

(中国佛教艺术信息中心提供文/《佛教文化》尘中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