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养生学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中医养生学2

中医养生学2

(四)敬老养老
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传统大 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开始了。 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开始了。对老人的敬 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 养,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也是具有养生内客 涉及到情志、起居、饮食等生活诸方面。 的,涉及到情志、起居、饮食等生活诸方面。 礼记·内则 中说: 孝子之养老也, 内则》 《礼记·内则》中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 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 食忠养之”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 食忠养之”,“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侯 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可以看出, 可以看出,当时在老人养生方面积垒了丰富经 验。
(七)药物养生
在先秦的有关文献中, 在先秦的有关文献中,对于延年益寿的药物已 有不少记载,如在《山海经》 有不少记载,如在《山海经》中收集了药物百 余种。其中,有一类为补药,如櫰( 音怀) 余种。其中,有一类为补药,如櫰(huai音怀) 音怀 枥木、狌狌( 同猩猩) 木、枥木、狌狌(按:同猩猩)等,具有强壮 身体、增强记忆力、延年益寿的功效。 身体、增强记忆力、延年益寿的功效。这些药 物为后世养生家、医家探讨抗老防衰、 物为后世养生家、医家探讨抗老防衰、益寿延 年的药物,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年的药物,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三、《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内经》
(三)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内经》对人体生、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 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 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 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上古天真论》 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 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 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 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 天年》 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 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 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四)对衰老的认识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 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 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 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 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 上古 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 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 论基础。 论基础。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 寿命的影响因素:
中 医
☻精气不足 ☻营养不良 ☻五脏受损 ☻情志过极 ☻劳逸失度 ☻先天不足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西 医
☻自然环境污染 ☻体内污染 ☻心理刺激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营养失节 ☻疾病和意外伤害 ☻遗传 ☻性别 ☻职业
中国六个长寿地区
• 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作为中国六 大长寿之乡中的前3个(另3个为四川乐山市 、辽宁辽阳兴隆村、新疆克拉玛依),均超 过了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每10万 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 .
• 寿限与健康
• Buffon认为:动物,特别是哺 乳动物的寿命约为其生长期的 5-7倍,此称为Buffon寿命系 数,对于动物界几乎是完全适 用的。一般认为,人类的生长 期约在20-25岁之间,则人类 的最高可能寿命为100-175岁 。 • 人平均细胞分裂50次,每次细
• 本源: 源于 —— “人以天地之气生”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 源于父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 枢·决气》 • 时空特征: 随自然界阴阳变化变 ——“人以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 全形论》 生命生长壮老已的变化——“神转不回,回则不转” 《素问· 玉版论要》 • 本质:气及其运动变化。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动力 •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入,无器不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 。 • 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 • 外在表现:神——“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灵枢·天年》
裂传代50次左右,按平均每次分裂 周期2.4年推算,为120岁。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以下内容仅为考试整理,来自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养生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刘占文主编第一章绪论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

《中医养生学学》课件

《中医养生学学》课件

冬季养生:注意 保暖,多吃温补 的食物,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的应 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多喝热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咳嗽:多吃润肺食物,如梨、银耳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胃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食物 失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
气血津液:注重气血津 液的调和与平衡
运动养生:适度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睡 眠,提高睡眠质量
预防为主:注重预防疾 病,提高健康水平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 外环境的整体和谐
五行相生相克:运用五 行理论指导养生实践
饮食养生:合理膳食, 注重营养均衡
情志养生:保持心情愉 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中医养生的方 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 选择新鲜、 天然、无 污染的食 物
饮食平衡: 保持营养 均衡,避 免偏食
饮食规律: 定时定量,物
饮食与季 节:根据 季节变化 调整饮食, 如夏季宜 清淡,冬 季宜温补
饮食与体 质:根据 个人体质 选择适合 的食物, 如阴虚体 质宜滋阴, 阳虚体质 宜温阳
经络: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十五 络脉等
功能:脏腑经络 相互联系,共同 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
养生原则:调理 脏腑、疏通经络, 以达到养生保健 的目的
体质理论
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 特禀质等
体质特点: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体质影响:体质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中医养生理念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更多高效、便捷 的养生产品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房事养生作用 第二节房事养生措施 第三节房事禁忌
第一节音乐养生 第二节弈棋养生 第三节书画养生 第四节品读养生 第五节垂钓养生 第六节花鸟养生 第七节旅游养生 第八节品茗养生 第九节其他
第一节水浴 第二节药浴 第三节其他浴
第一节导引养生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导引养生要领 第三节导引养生原则 第四节常见功法
第十章沐浴养 2

3 第十一章导引
养生
4 第十二章针灸
推拿养生
5 第十三章药物
养生
第一节修德怡神 第二节积精全神 第三节怡情摄神
第一节社会环境与养生 第二节交际环境与养生
第一节饮食养生基本理论 第二节饮食养生作用 第三节饮食养生原则 第四节饮食养生的材料
第一节起居养生理论 第二节起居养生方法
第一节生命 第二节寿夭 第三节健康 第四节体质 第五节形神
第一节重生乐生 第二节形与神俱 第三节和谐一体 第四节动态权衡 第五节杂合以养 第六节五脏为本 第七节未病先防 第八节动静结合
第四章精神养 1

第五章社交养 2

3 第六章饮食养

4 第七章起居养

5 第八章房事养

第九章雅趣养 1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冠心病 第三节失眠 第四节高血压 第五节中风后遗症 第六节阿尔茨海默病 第七节慢性胃炎 第八节脂肪肝 第九节肝硬化
一科普传播媒介与要素 二科普传播规范与引导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 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总论3

中医养生学总论3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的进退,人的 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现代研究证明,人体的重要生命指标、 生化指数、物理参数、代谢水平都按照 昼夜的规律,极有节奏的增减变化着。
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疾病、 寿夭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地 理环境的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 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深入认识地域环境与体质的关 系、不同地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 关系等,均对不同地域环境的养 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二、 人体与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
人不仅是自然
的一部分,而且是 社会的一部分,不 仅有自然属性,更 重要的还有社会属 性。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 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 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 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 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 上的动态平衡。
论》说:“人以天地 之气生,四时之法 成”。
生命的运动形式 :
对于人体而言,升 降出入运动是气化
功能的基本形式,也
是脏腑经络、阴阳气
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
程。
维持人体生命的
气 基本动力,它充满
全身上下,运行不
精 血 津液
息,关系着人体的 健康与长寿。
维持生命 的物质基础
生命的物质基 础,也是构成人 体、促进人体正 常生长发育的基 本物质。
顺应自然
人们应当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 慎防异常自然变化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四时变化与人 体健康的关系
昼夜晨昏与 人体的关系
月亮盈亏与 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 人体的关系
四时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变化与情志、气血、脏腑、经络 及人体发病之间均有直接的关系。
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 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 化的幅度不象一年四季那样明显,但对 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3)衰老是生物的基本内在特征,同一种生物 具有共同的衰老过程。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2

《中医养生学》2
取其轻盈舒展。意守气海。增强呼吸,提高平衡。
太极拳
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正背
上下相随,运动圆活,用心感悟,日久必成
连绵起伏,动静相随
圆活自然,变化无穷 动以生阳,静以养阴 以意领气,气动带形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浑圆一体,阴阳合抱 拳形在太极,拳意在太极
《圣济总录》:“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
摇百关,疏通关节,然后气运神和,内外调 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 复壮,壮者益智。”
中医运动养生的特点
“中国”“中医”的灵魂:
以阴阳、脏腑、气血、经络为理论基础,以养 精、练气、调神为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形式。 用阴阳指导运动中的虚实动静;用升降指导运动中 的屈伸俯仰;用整体指导运动中的 形神气血表里的 协调统一。
中医养生学
傅杰英
2007.3
二、运动形体,新陈代谢
(养形之一)
“神”安居乐业必 赖健康的形体;健 康的形体必赖运动 饮食。运动促进新 陈代谢。
运动养生的机理
生命在于运动
促进循环 增加代谢
明显改善循环、消化、免疫、神经系统功能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 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派
陈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
技击防身健身医疗
意识(意)、呼吸(气)、动作(形)密切结合。 精神专注,神气内敛 气沉丹田,细匀长缓 体松沉坠,旋腰转脊 二十四式太极拳:
八段锦
八种动作组成。 属于古代导引法。 形体运动与呼吸 运动结合
武 八 段
静神动形的协调统一:
意守、调息、动形三者有机结合,达到调神、练 气、养精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02

中医养生学02

中医养生学02黄杰老师第一章绪论1.内涵,定义(简答题)①养生: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以及自然、社会运行法则,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健康长寿的理论和方法,所进行的涵盖物质和精神,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身心养护活动。

②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2.中医养生学的学科特点:①:根植传统文化,博集千家妙法②:强调“治未病”,重视预防疾病③:贯彻审因施养,方法广泛适用3.养生的目的:①:健康长寿②:康寿意义③:社会意义④:医学发展意义⑤:中医教育意义4.怎样养生,要求和方法:知行并重:①广求真知②坚持践行第二章理论基础要求1.掌握生命形成的场所、动力和来源,影响寿衰的后天因素,中医健康观,体质的概念和分类,形神关系。

2.熟悉生命属性、生命节律,天年和禀赋的概念,健康的表现,体质的影响因素、九种体质的表现,体质的分类,形体以精气为本,神为生命之主的内涵。

3.了解夭亡,衰老,健康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西方学者对体质的认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量表的运用。

1.生命形成的场所、动力和来源自然是生命形成的场所天地运动是生命形成的动力个体生命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父母之精影响寿衰的后天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如地域、气候等,长期作用于人体,使人的体质呈现地区差异性,是影响寿夭的因素之一。

(2)社会环境战争、饥荒、秩序混乱、社会生活水平、文化知识水平(3)行为因素个人在饮食、起居、劳逸、嗜好、欲望等各方面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适度则有利于健康,不适度则有损于健康,甚至导致夭亡中医健康观●承认疾病与健康的对立关系,疾病破坏健康,健康不容疾病●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永恒的●健康与疾病都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共存于人体●“带病延年”体质的概念和分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表现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九种体质学说: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体质形神关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合一2.生命属性(1)生命具有物质性(2)生命具有恒动性(3)生命具有社会性生命节律四时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天年和禀赋的概念天年:“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生存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禀赋:先天禀赋所形成的体质特点,决定了人体的寿夭健康的表现形与神俱、形体强健、精神康乐、适应环境、道德高尚体质的影响因素➢先天禀赋•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体质不同➢环境•东、北部气虚、阳虚较多,西部气虚、阴虚、痰湿较多,南部湿热较多➢心理因素•形神之间互相影响➢年龄•“稚阴稚阳”“气血渐充”“阴阳充盛”“五脏衰弱”➢性别•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九种体质的表现,体质的分类(一)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二)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三)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四)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五)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六)湿热质 (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七)血瘀质 (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八)气郁质 (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九)特禀质 (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形体以精气为本,神为生命之主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2

中医养生学2

第一节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 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 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 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 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 出来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 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 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
《素问· 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 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 具有生命力。 元气 气化 气机 气、血、精、津液 神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 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 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 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在“生气通 天”的观念指导下,把人体看成是与天 相应相通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 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 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 要环节。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 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食它 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 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 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 于是死就来到”。 ——恩格斯
第二节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 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 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 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一 百二十岁之间。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6039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xx专业一、课程理念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最新:第二讲中医养生学-文档资料

最新:第二讲中医养生学-文档资料
– 广东的汤拿到黑龙江去喝,不出三天,头上就起包了。
– 为什么喝鸡汤但要吃烤鸭呢?
– 鸭子在水里长成,其性偏寒,是凉性的。把鸭子放到烤炉里一烤, 去掉寒性,变成平性,北京有烤鸭。南方炖老鸭汤,是因为那个老 鸭的寒性已经下去了。
– 鸡是温性的,炖鸡汤,喝了没事,有进补的功效。
– 南京有咸水鸭,用盐把那个鸭子的寒性佐治了,盐是热性的,盐能 够把鸭子的寒性中和。
阳虚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护前胸和后背,出门一定要 戴帽子。(头为諸阳之汇)
2、多吃一些性温的食物,烹饪方式最好选用炖、蒸、焖、煮。 补阳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生姜,辣椒,腰果,韭菜。
少吃性寒的食物:如柚子,绿豆,绿茶,海带,苦瓜,黄瓜。冬季出门 一定要带帽子,防止阳气发散。
5、阴虚体质
• 概念:阴虚体质的人一般偏瘦,面膜色潮红,口燥咽干
– 大豆中起码有5种抗癌物质,特别是饴黄酮,能预防 、治疗乳腺癌。
– 多吃大豆、豆浆、豆腐脑。
饮食养生原则—全面膳食—豆类
• 牛奶好还是豆浆好?
– 牛奶里含的是乳糖,而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吸收 乳糖,在亚洲黄种人中有70%不吸收乳糖。
– 豆浆有什么优点?豆浆里含的是寡糖,它100%吸收。 – 豆浆里还含有钾、钙、镁等,钙比牛奶含量多。 – 牛奶里没有抗癌物质,而豆浆里有5种抗癌物质。
– 苦瓜也能分泌胰岛素物质,常吃苦瓜的人也不得糖尿病。 – 南瓜、苦瓜,一定要常吃。
饮食养生原则—全面膳食—菜类
西红柿
大蒜
怎么吃 ?
生吃唄
白吃啦
煮了吃
西红柿抗癌,可预防子宫癌、卵 巢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
起作用的是西红柿里面蕃茄素, 必须加温。
生吃西红柿不抗癌。 西红柿炒鸡蛋最值钱了,还有蕃 茄汤,或西红柿鸡蛋汤也是好的。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
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在长们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懂得了 采取一些措施,讲究卫生,以增进健康,防止疾病。
✓ (一)提倡讲究个人卫生
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如 甲骨文中既有表示洗脸的“沫”字和表示洗澡的“浴”字。
✓ (二)注意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调摄的养生实践,大概在夏商时代已经开始, 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对于食物的分类已经很细致。据 《周礼》记载,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食医, “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酱、八珍之齐”。同时,对 病人的营养和临床结合起来,创造了“食治学”。对于饮膳 烹饪,也注意到五味调和。《吕氏春秋 本味篇》中云: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多后少,其齐甚 微,皆由自起。”
✓ (二)道家养生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 、庄为代表的。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 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
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 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以修身自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则名配尧禹”的境界
✓ (五)先秦杂家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 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 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全书计一百六十篇, 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现将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 术观点简述如下。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 艮为首,兑为口”
✓ 4、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
✓ 恰如《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先秦杂家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 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 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全书计一百 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现将其养生思 想的主要学术观点简述如下。

1 毕敬之务,在乎去害 先秦杂家认为,人活 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 寿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 害和干扰。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 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 这即是“毕其数”。
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 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 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 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 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 乡党》中 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 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 消化吸收。并且,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鲜、清洁的 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 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仍有其实用价值。
中医养生学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 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 一、上古时期(萌芽) 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 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求因、趋利避害、 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

3 动形以达郁 《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 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 生,在《达郁》篇中指出:“凡人七窍、五脏、六 腑、肌肤;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 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 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 也”。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 障生命活 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 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 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尽数》)。经常运动形体, 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吕氏提出的这种动形达郁 的主张是对养生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四)儒家养生思想 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大 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 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 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尽心下》)。
1. 强调精神调摄

2. 注意身体护养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原始社会,人 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 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劳动是 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 有目的的活动。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 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了智慧、保护了生命、 强壮了身体。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 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 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 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 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老子:《道德经》
提倡“反朴归真”、“清静无为”、“无欲”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1.归真返朴,崇尚自然

道法自然
尊道贵德 清静无为 养生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2.清静无为 ,虚静养神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 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这 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 方面。 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

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 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


4、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
恰如《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 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 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5、奠定了正确的养生理念
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即源于易理。养 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 于易理。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
这一学术观点阐明了人的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 寿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 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

2 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 的原则。《吕氏春秋· 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 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 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此其一, 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 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 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 壮,年寿得长。”

(三)管子的养生思想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 想,但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在养生方面,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 指出,“精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 脏以为泉源”(《管子· 内业》)。

《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 的养生原则。如《管子· 形势篇》云:“起居时,饮食节,寒 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 则形累而寿命损”,这些养生原则是很实际的。
第一节 上古时期(萌芽)

1. 食养文化的起源
火的发现:生食——熟食——易于消化、杀菌消毒取暖御寒 彭祖——长寿--中华寿神

2. 居住环境的选择 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 殷王墓(河南安阳)——全套盥洗用具。 3. 传统健身术的萌芽 --针灸按摩



灸、熨、砭石、石针
孔子:《论语》
主张养生重在“修身养性”
“仁者寿” “仁者,爱人。”
“大德必得其寿”
孟子:
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的养生观,以其 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
荀子:《修身篇》
主张“修身自强”,反对单纯“治气养 生” “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
“以修身自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则名配尧禹”的境界
养生观:淡泊无为,虚静静养。

3.重人贵生,贵柔 重人贵生 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争取天年。 贵柔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 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柔弱者, 生之徒”(《道德经》)。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 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 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一、先秦养生思想
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 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 诸子论述甚众,难以求全,现仅就易经、 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 作简要介绍。

先秦时期(起源)
一、先秦养生思想: 1、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顺应自然”、“贵柔”、“动形达郁” 2、儒家养生思想:强调精神调摄,注意身体护养,倡 导饮食卫生。 3、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毕数之务,在乎 去害”;“趋利辟害,顺应自然”;“动形以达郁”


第二节 先秦时期 (文化奠基) 一般认为,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 的历史时期,统称为先秦时期。为与上古时期区别, 以夏朝的建立作为其上限。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 朝——夏。经过商到周,奴隶制得到较大发展。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相应发展,其突 出的标志是知识分子数量空前增加,出现了“诸子 蜂起,百家争鸣”。在先秦的学术争鸣中,人们关 于世界本源、生命学说及人生现象等方面,有了较 为客观的认识。由于金属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 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养生保健方 面,则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 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 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 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 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 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 防病。
庄子:《天道篇》
主张清净养神。
“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 长矣。”

主张形神兼养 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 的养形作用。《庄子· 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 乃可以长生”。《庄子· 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长寿者所好也”。从而 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 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导引吐纳--模拟兽舞


第一节 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 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 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 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 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 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 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 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 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