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动静结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动静结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积极地把其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
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循着这一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尝试、反思、体悟、探索。
一、创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是评优课,认真准备。
除了认真研读文本,熟练掌握教材,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既有赏心悦目的图片,也有优美动听的音乐。
在课堂中,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了个人才艺展示、小组竞赛、情景剧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快乐地掌握知识。
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
但是,到了期中考试,所教班的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班,这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头上,我是“透心凉”啊!快乐课堂一下子阴云密布,以往所作的努力都付诸东流,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二、以问题为导向。
反思总结快乐课堂低效原因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
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快乐学习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反思自己,想不明白就去看书,去听老教师的课,也请老教师来听我的课,给我提意见。
终于,发现了在我的“快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我和学生玩的太“快乐”了,课堂太“活跃”了,大家沉浸其中,都在积极地表现自己,却失去了思考的时间。
而思考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没有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没有思考,就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思考,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
我执教的“快乐课堂”需要思考,需要改变,需要安静一些。
三、课堂要动静结合,实现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总结了经验教训,我开始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改变。
以往太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课堂过于喧闹。
现在就应该静一些,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因为“静”是思考,是聆听,是阅读,是品味,是酝酿,是记忆,是想象,是巩固的一个过程。
小度写范文动静结合,完美课堂_动静结合的课堂模板
动静结合,完美课堂_动静结合的课堂尽管大班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有教学面广、时间经济等优点。
但它同时制约着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
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础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两者相辅相成,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所谓“静态”是指相对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
比如在每堂课上课前,我坚持让学生进行Dailv Report。
实践证明,一堂课上所学的语言材料。
要做到所有同学都能掌握,都能熟练地用在交际场合中,是很困难的。
现在,每堂课前固定的三分钟的Dailv Report,我不强求学生当堂进行表演,而是要求同学在课下做好练习和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演讲或与台下同学进行英语沟通。
这样一来,学生便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
学生准备的对话不仅要包括新学的语言材料,还必须包括过去学过的语言材料。
由于下一堂课每人都有可能被老师叫起来说,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做准备,去记、去背、去练。
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对话,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也发现机械性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机械重复、“静”得平淡乏味,尤其是对于一个大班的集体中那些对知识掌握较好较快的学生来说,这种现象经常发生。
但是对于知识掌握较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又需要大量充分的机械性练习,之后才可以过渡到意义性练习及新语言材料的输出活动。
因此,“静”出“新花样”,即“大量及多变的操练形式”是我教案设计和思考的注重点。
我采用了个别小组开小火车朗读,或两人一组开小火车。
以line或row为单位,依次朗读,注重了学生练习的密度及参与的量。
二、“动起来。
更精彩” “动态”则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
即丰富课堂教学,让每一节课都生动,让学生乐学。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中,动静结合是让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落地生根”的关键。
动,是指在课堂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在学习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学生们假设自己是一个记者,需要写一篇新闻报道。
他们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调查采访,收集素材,撰写新闻稿件等。
通过这样的动态活动,学生们既能真实地感受到作为记者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也能够理解、掌握写作技巧。
静,是指课堂中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静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来构建情境,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诗词欣赏时,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诗词的文字和插图,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诗意,领略其中的情趣。
动静结合的关键在于,将动态和静态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在情境教学中,动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而静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和记忆。
在语文课堂中,动静结合的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动态的活动和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深度。
通过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真实地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更能够通过静态的思考和反思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们往往需要合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和活动,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动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
动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作者:————————————————————————————————日期:动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陶腊梅(芜湖市芜湖县南湖中学,1289040371@)摘要:高效课堂是灵性的动与深度的静之统一,是思维的碰撞与心灵静悟的绝妙结合。
《新课标》凸现了“活动”的设计,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倘若一味的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忽略教学中静的方面,忽略动与静的优化组合,往往易使教学环节变成走过场,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只有做到课堂中几个方面的动静结合,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方能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动静结合,高效课堂引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课特别是公开课越来越“热闹”。
课堂上,教师激情澎湃,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闹非凡。
其实高效课堂不仅仅有动的一面,也应该有静的一面,做到动静结合。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做到动静结合呢?我在设计与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中找到了答案。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上一节校级优秀课例,经过一番挑选,我将目光锁定在七年级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我设计了竞猜游戏、人物采访、小品表演、观看视频等多种学生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兴奋,课堂十分热闹,我也比较满意,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课后,我校教研组全体教师都来议课,许多教师对我的课表示赞赏,认为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有一位老教师却提出“本节课很热闹,但我一直在思考,在这热闹中,学生是否真的体验到挫折?热闹后,学生面对挫折是否真的能做一名挑战者?还有在本节课中,你似乎很少引导学生去阅读书本。
”我很感谢这位教师的质疑,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定位: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努力营动“动感十足”的课堂,却忽视了课堂也需要静默沉思的一面。
课堂中的“动”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表现为教师恰当地引领点拨,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讲解等参与活动。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学科。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主,以文言文为重点,学生们在教室里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
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落地生根”呢?动静结合,将情境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或许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实际背景和情景的教学方法。
它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以真实的情景为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并理解所学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是通过阅读材料,组织讨论,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小组合作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
二、动静结合,丰富情景教学的形式1. 课内阅读:选择富有情感和情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情境,体验文字中的情感。
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情感的短篇小说或诗歌,让学生通过阅读进入故事情节中,感同身受地理解文本内涵。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进入情境中体验并理解。
让学生扮演某个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根据情节推演和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 实地写作: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社区、博物馆等地方,让学生在实地中感受情境,进行写作创作。
到公园中写春天的感受,到博物馆中写古代文明的感悟,让学生在实地中感受并记录下情境,进行创作。
4. 情景演绎:将语文知识融入情景中,进行情景演绎。
通过故事串讲、影视剧片段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语文知识,辅助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情景任务或者小型项目。
让学生分组创作小品,完成语文表演,编写语文广播剧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6. 情景演讲: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演讲,例如在自然中进行演讲、在社区中进行演讲等,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丰富多样的情景教学形式,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浅谈高效课堂如何做到“动”“静”结合
浅谈高效课堂如何做到“动”“静”结合作者:马国亮来源:《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05期一、问题的提出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经常听到有些低年级老师(尤其一年级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上课一点也不活跃,死气沉沉的,什么活动也搞不起来!”也有的说:“我们班正好相反,太活跃,一旦动起来就静不下来!真烦人!”我想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低年级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后又如何“静”下来,做到“动”“静”结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我以前教过一年级,对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动”“静”问题有如下策略:(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低年级学生正好处在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长发育的规律,学生能否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地学习,教师的煽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组织相关的语言,如:游戏的形式、故事的形式、问题的形式、生活中的实例等,配合相应的,具有煽动性的、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有效地学习做好铺垫。
1.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老师充当煽动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游戏,所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以此来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提高课堂效益。
2.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老师充当“傻子”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丰富与生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对一种学习方式很快就厌倦,鉴于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不断变换花样,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情境中提炼数学概念理解得快并不容易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以“外动”促“内动”课下,我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简单或汇报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动静结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动静结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中的动,常常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
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动静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怎样才能做到语文课堂的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呢?一、追求有效的“动”1、让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究。
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喜爱文字,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先动起来。
表现在语文课堂中,这种“动”是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
比如学生诵读体味,它可以是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也可以是高声诵读、轻声涵咏。
比如质疑讨论、探究对话。
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抑或教者与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应该是多样的全面的逐步深入的,更是见仁见智极具个性色彩的。
在这样的动态突显的“对话教学”中,常常进行着思想碰撞:教师或者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相互间碰撞出思想之火,生出更深层次的思想;然后双方或多方的思想、观点再次交流、碰撞;在反复交流中,新的信息、观点、理念在不断的影响着各方,不断的被接受或排斥,形成新的信息反馈,从而进行着思维、学识的不断完善与循环往复。
2、让学生心“动”起来。
“思考”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
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让学生感动、愤恨,忧伤、快乐,抑郁、开怀……这样,学生才会在探问、思索中拥有语文学习的参与感、成功感与快乐源,才会让自己的生命力得以华丽动态的彰显。
二、穿插有效的“静”古人曰:“静能生慧”。
小度写范文动静结合,完美课堂_动静结合的课堂模板
动静结合,完美课堂_动静结合的课堂尽管大班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有教学面广、时间经济等优点。
但它同时制约着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
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础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两者相辅相成,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所谓“静态”是指相对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
比如在每堂课上课前,我坚持让学生进行Dailv Report。
实践证明,一堂课上所学的语言材料。
要做到所有同学都能掌握,都能熟练地用在交际场合中,是很困难的。
现在,每堂课前固定的三分钟的Dailv Report,我不强求学生当堂进行表演,而是要求同学在课下做好练习和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演讲或与台下同学进行英语沟通。
这样一来,学生便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
学生准备的对话不仅要包括新学的语言材料,还必须包括过去学过的语言材料。
由于下一堂课每人都有可能被老师叫起来说,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做准备,去记、去背、去练。
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对话,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也发现机械性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机械重复、“静”得平淡乏味,尤其是对于一个大班的集体中那些对知识掌握较好较快的学生来说,这种现象经常发生。
但是对于知识掌握较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又需要大量充分的机械性练习,之后才可以过渡到意义性练习及新语言材料的输出活动。
因此,“静”出“新花样”,即“大量及多变的操练形式”是我教案设计和思考的注重点。
我采用了个别小组开小火车朗读,或两人一组开小火车。
以line或row为单位,依次朗读,注重了学生练习的密度及参与的量。
二、“动起来。
更精彩” “动态”则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
即丰富课堂教学,让每一节课都生动,让学生乐学。
动静结合构造高效语文课堂
动静结合构造高效语文课堂话说中国太极拳: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它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
其实,万事万物皆为相通。
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动静结合,体现高效。
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同时,我们要安排“静读”“静品”与“静悟”三种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而高效。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什么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动”?什么是语文高效课堂的“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
之于教学亦是如此。
静与动是相对的。
高效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是基于“听说读写”之上的言语能力的积累、感悟、品位和运用。
而“静”亦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
1、语文高效教学,要静中求动。
“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
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
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
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
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
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2、语文高效教学,要动中求静。
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
静,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
在高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安安静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
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
动静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动静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摘要:动静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
让学生收获丰富的数学课堂学习体验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探讨动静结合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入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静结合;学习效率;学习习惯;应用能力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这就需要激活学生关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该目标。
例如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游戏竞赛等用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培育,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这就体现出动静结合教学策略应用的价值。
一、运用动静结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动静结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活动、问答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采用静态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练习、练习等,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动态和静态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时,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创建学生自学的安静学习空间,首先展示课前准备的矿泉水瓶,随后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提供方向指引:1. 计算矿泉水瓶包装纸的面积?2. 将包装纸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3. 开后的包装纸和圆柱侧面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做到脑动、眼动、手动,顺利实现动静结合,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有关圆柱侧面积的求解技巧。
要求学生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实现思维碰撞,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二、运用动静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动静结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动态教学法是通过活动、游戏、实验、演示等形式,以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兴趣和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打造“动”与“静”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堂
打造“动”与“静”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堂摘要: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
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
关键词:动静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可替代,举手投足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抑扬顿挫的语言更会让学生达到听觉上的享受。
教师的每一次板书,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端庄清秀,心思缜密。
教师每一次正确引导,都会让学生思维开阔,充满想象。
教师连珠妙语更会让学生得到教益,受到感染。
就连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也会让学生心领神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例如: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让学生边听边概括,理清文中叙述的事件,体会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之情。
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描写山水的景貌,从中体会到桂林的壮丽。
二、培养学生“读”,让课堂动静互补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
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读者所能体会到的情感,只能从朗读中获得体验,从朗读中进行表达,体会到向上的精神动力,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刚刚接触一篇课文,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也是先从朗读开始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获得感知。
也只有通过朗读中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语气和节奏,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别出心裁,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
读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放声朗读可以把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用自己的理解来体验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自主源于动静结合 规则造就高效课堂冯玉霞
自主源于动静结合规则造就高效课堂会宁县东关小学冯玉霞这次去河南洛阳西下池小学学习,虽然只是匆匆而过,但留给我的感受还是比较深刻的,下面我浅谈几点:第一、很有特色的自主课堂我先说说我了解到的心课堂三环节:小组活动,讨论展示,当堂检测。
各班成立高效自主学习小组,人数以6人。
这6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称为AA、BB、CC。
每节课的前一天都有一节对应的准备课,在这节课上学生要学习和完成的学习目标,各小组还要推荐展示问题的人选。
在教师上课的课堂上,若通过展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老师不再讲,若展示后达不到预期目的,小组通过讨论后再展示,若仍未实现目标,老师再点拨。
然后再说说课堂。
那是真正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课堂几乎可以说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教师微笑授课,真正成为“导师”,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他们在课堂上轻松地组织、诱导、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勇于自我表现,为了看清楚其他同学的展示,没有规规矩矩地正襟危坐,而是呈现出蹲在地上、站在座位上的场面,时而几个脑袋凑在一块激烈讨论,时而一哄而散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
他们动得令人眼花燎乱,我们的视线应接不暇。
而我们听课的教师也可以随意走动,也可把头伸进学生堆中去听听。
我发现只要围绕完成学习目标,他们可以不注意其它细枝末节,不限制学生、不压抑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无拘束地学习,热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
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培养了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了独立思维的习惯。
从听课和交谈中我也发现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是“我想说、我要说、抢着说”,真正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的境界,在一个完全自主、开放的环境中,学生们主动积极,没有任何思想压力,任何一个学生都在抓住点滴机会展示个人的才华。
这样小组内组长带头、组员随后,优劣互补,共同提高。
他们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这样每个学生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受,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动”“静”结合,促成有效课堂
“动”“静”相宜、促成有效课堂读《打造高效课堂----教师的宣言》有感暑假里有幸研读了郭力众,冉小琴主编编著的《打造高效课堂——教师的宣言》。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六单:呵护课堂中的环境——培养“我的”合作意识。
----课堂是动态课堂,又是静态课堂,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催生课堂教学之美。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有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引导学生在合谐、轻松的环境中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才能主动获取知识。
“动”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静”能让学生有更深层的思考,更能达成自我修养的提升。
原来的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
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
这是一种“静”得让窒息的课堂,是老师一人主宰的课堂。
应该说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师生生命对话自由交流的平台,是师生个性得以发挥和展示的空间。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情感。
一、“动“而不乱。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课堂秩序,是课堂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是一种动态平衡。
让课堂自然而生“动”,“动”的课堂是学生思维灵动的课堂。
是让学生在该动时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老师就必须走进学生身边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收集学生共同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个别指导,这样就更好把自主和个性还给学生,把体验和感受还给学生,把尊严与成功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激情的舞场、让课堂成为学生青春飞扬的草地。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让情境教学“落地生根”,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我们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进行课文导入。
在学习一篇记叙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听音乐等方式进入情境,感受文中的情绪与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当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在课前播放夜晚的荷塘景色和蛙鸣等音频,并展示荷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夏夜的清凉和荷塘的宁静。
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对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具体情境进行词语、句子的解释和应用。
在学习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与用法时,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在一系列相关的情境中进行语境推断和运用。
在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时,可以提供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用自己的理解解释词语的意思,从而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新学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进行写作指导。
在写作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以一个刺激学生兴趣的情境为起点,通过引导学生表达和描写,帮助他们构思文章的脉络和内容。
当学习叙事写作时,可以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借助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写一篇有情节的作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写作技巧,而且能够体会到写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进行阅读理解。
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方式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学习一篇古文时,可以先介绍文中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再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意义。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理解和解答,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在仿古装束中朗诵古诗,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意境;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可以创设古代读书会的情境,让学生在古典家具环绕中品味散文的魅力。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度。
二、结合实践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吟诵古诗词、表演古代话剧、写作情景交际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
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演绎古代诗词的意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散文,感受古代文人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三、角色扮演促进语文知识的内化在情境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重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和对话,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参观游学拓展语文知识的外延情境教学还可以通过参观游学的方式拓展语文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院、博物馆、古迹等地,让他们感受文学名家的故居、文物的韵味、历史遗迹的沧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我们都知道,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造和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要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就需要动静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一、动——创设情境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实践体验。
当我们讲解文言诗词如《将进酒》时,可以让学生们扮演李白,深入思考李白在写这首诗时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诗词的美妙之处。
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实现。
举个例子,当我们教学句法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语法检察官,在一篇文章中寻找句子成分的错误,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法意识。
二、静——提供实践机会动静结合中的静,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
这样的实践机会可以是课堂内的小组讨论、学生演讲等,也可以是课外活动,比如写作比赛、课外阅读等。
在课堂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或话题。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在课外,学生可以参加写作比赛或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实际写作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三、动静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动静结合既包含了创设情境的动,也包含了提供实践机会的静。
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提供实践机会可以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语文教学是一门注重思维、情感和文化熏陶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课文背诵和填鸭式的记忆,缺乏实际的情境体验和动手操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们需要借助情境教学的手段,让语文课堂“落地生根”,使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情境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情境教学是指把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美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情境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情境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境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落地生根”,在实际情境中得以应用和体现,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
二、动静结合,丰富情境教学的形式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丰富情境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语文的魅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在意境丰富的作品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作品,增强对语文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文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文游戏,如成语接龙、诗词倒排等,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积极参与,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一些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情境教学的形式。
动静结合 灵动课堂
动静结合灵动课堂近年来,“动静结合灵动课堂”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个理念将动态的学习方式与静态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具活力和灵活性。
本文将从动静结合的定义、特点、应用、意义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静结合的定义“动静结合灵动课堂”指的是在教学中将动态的学习方式和静态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具活力和灵活性。
动态的学习方式包括讨论、实验、游戏、实践等,而静态的传统教学则是指传统的讲授、习题操作和笔记等。
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灵活教学方式: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2. 提高学习兴趣: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动静结合,让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构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让情境教学更好地“落地生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在情境教学中,动态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短片、音频,或者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情境中。
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古装剧中的古诗片段,或者用歌曲的方式演唱古代文人创作的诗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的文化氛围和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静态的教学方式也非常重要。
静态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或图片等静态的媒介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文字练习或图片解析。
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动静结合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实现。
在教授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从实际写作中引入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写作的技巧和要点。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情境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作用,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问、适时的点拨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还需要注意与学校课程、社会实践等结合,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既满足了学校课程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动静结合是让情境教学更好地“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
通过动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通过静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动静结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作者:李敏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认真反思,特别是对自己低效教学工作的反思。
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动静结合,动即师生互生,生生互动,动手实践等。
课堂离不开活动,但动须有度。
静即静则学,学则思,静思促进学生多维度思考,但静而有节。
辩证的动静结合,是实现高效快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快乐教学;动静结合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积极地把其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
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循着这一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尝试、反思、体悟、探索。
一、创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是评优课,认真准备。
除了认真研读文本,熟练掌握教材,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既有赏心悦目的图片,也有优美动听的音乐。
在课堂中,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了个人才艺展示、小组竞赛、情景剧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快乐地掌握知识。
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
但是,到了期中考试,所教班的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班,这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头上,我是“透心凉”啊!快乐课堂一下子阴云密布,以往所作的努力都付诸东流,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二、以问题为导向。
反思总结快乐课堂低效原因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師。
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快乐学习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反思自己,想不明白就去看书,去听老教师的课,也请老教师来听我的课,给我提意见。
终于,发现了在我的“快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我和学生玩的太“快乐”了,课堂太“活跃”了,大家沉浸其中,都在积极地表现自己,却失去了思考的时间。
而思考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没有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没有思考,就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思考,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
我执教的“快乐课堂”需要思考,需要改变,需要安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