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合集下载

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16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中专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各行各业输送技术型人才,而通过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水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他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相关概念概述(一)思政课程的内涵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国家和教育部门对思政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在新课改目标的指导下,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度,全面完成本专业的基础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仿佛只是调换了一下词语位置,但实际上却远远不止于此。

有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诸多学者提出的观点各不相同:其中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意义在于树立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既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在原有的教学活动中增加项目,而是要将思政教育理念全面融入各个学科和各个专业中,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将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笔者看来,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改革与创新,也不是将各个学科进行“思政化”,而是要基于中专院校的教学现状,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原有基础上,促进各个学科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相互融合,打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育人体系,为传统思政课程注入新鲜活力。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一)以生为本截止到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程仍然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和方法单一的问题。

为了能够尽快转变现状,应当积极朝向由“学生、经验、活动”三元素所构成的“三中心”模式所转变。

对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判断不再局限于教育者的主观感受,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量化输出和动态表现为基准。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难点,提出有效的实施方法,并针对这些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首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阐述,明确高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

随后,文章将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如教师思政素养不足、课程内容与思政融合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实施方法,包括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以期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文章将总结课程思政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分析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的推进虽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

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大难点。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要在高校中全面推广课程思政,首先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能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这是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

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政理论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强培训和提升。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主要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能力的不足等方面。

“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

“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

“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摘要: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时,应优先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推动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发展,为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提供可靠理论依据,以此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育人功效和价值,将专业课程信息过渡转变为具有价值性的德育元素,基于多种角度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

基于此,以下对“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破解思路引言课程思政本身促使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至上,而是在价值观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培养出怀有大爱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为了推进全国各个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迈向更高的台阶,更踏实地落实党中央设计的顶层规划图,探讨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课程思政本质上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指高校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针对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发掘与分析,并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在奠定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其中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持续渗透性。

专业任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通常需要基于宏观角度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知识教学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持续向学生渗透专业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道德素养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与专业认同相结合的思维转换。

第二,交叉互融性。

课程思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通过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下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元素,促使专业课衍生出自我育人功能,有效弱化专业课程分化对师生互动造成的陌生感,真正意义上推动理论教学与育人功能的融合发展。

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1.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深度思考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学生们接触到大量知识和信息。

然而,在一些课程中,尤其是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单纯灌输知识、重复概念的情况。

许多学生在上这门课时感到枯燥乏味,无法产生真正的兴趣或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内容脱离实际应用有些教材和授课方式往往只停留在书本或者传统理论上,并没有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及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案例引入其中。

出于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需求,需要将政治理论与日常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

3.培养意义不明确现行教育模式未能使得大部分学生获取到“如何做人”、“如何追求幸福”等关键方面昭示导向性粗浅简明准则和明确有望实际应用技巧,也没有使各类学生更好地追求自身内在价值与外部预期目标的所需引导。

问题二:解决课程思政问题的对策一、更新教材内容1.融入时事和热点话题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可以更多关注当下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进展带来的新问题,并通过案例及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

将需要锻炼的能力要求与关键任务起到积极有效连接。

2.提供具体案例以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使得抽象概念和原则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具体可行且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案例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案例可以涉及道德困境、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以帮助学生从实践角度理解并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

二、改进授课方式1.激发兴趣,培养探究精神授课人员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同时,增加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游戏、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2.强化实践环节授课人员可以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或社会组织代表来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思想政治问题,并与学生探讨解决方法。

此外,组织拓展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也能够使得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并启迪深层次认知。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

在当前形势下,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首先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其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需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与发展。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只有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需要进一步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而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课程。

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课程中,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推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深入学科本质,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

在历史学科中,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文学和艺术学科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变化,课程思政成为了中国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然而,课程思政的推进面临诸多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思想观念转变:在有些教师和学生中,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无关。

因此,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首要难点。

课程内容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如何确保课程内容既包含专业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难点。

教师队伍培训: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如何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又一难点。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改进课程内容: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贴近实际的案例,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教师素质: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推进过程中的难点,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改进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以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广泛。

本文将从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摘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变化,高校要因势而进,守正出新,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探索新路径,提高育人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改进路径1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层面往往会偏重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素养方面的教育,由此产生了对思政课的认同危机,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

除了学校层面外,高校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的兴趣也不强,甚至表现出轻视、排斥的态度。

高校的多数学生并没有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就业需求,反而更倾向于在企业就业,如此一来,专业课通常就被认为是最有用的课程,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由于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形成价值认同,导致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学生翘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司空见惯,思政课教学效果堪忧。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在一些高校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略显陈旧,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没有讲出思政课应该有的理论深度和高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时有限,通常会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重组,开展专题式教学。

但由于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反而容易将各个理论彼此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出现知识结构碎片化的现象。

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常常为了提高抬头率而盲目地迎合学生,让教学变了味,学知识变成看热闹、看节目,思政课的综艺氛围愈发浓厚,但却失去了课程的政治高度。

2高校思政课建设现实困境2.1高校思政课建设缺乏刚性约束正如前文所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如何建设高校思政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出台了许多纲领性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生比例、班额大小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当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本文期望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全面融合与深化发展:思政课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理论教育,而是逐渐与其他专业课程实现有机融合,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上。

注重实践与体验: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改革后的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

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积极拥抱新技术。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突出国际化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引入国际前沿的思政理论、案例和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注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正朝着全面融合、注重实践、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突出国际化视野以及关注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等方向发展。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一、本文概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一文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文章首先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困境,如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包括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等。

本文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各高校普遍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推动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

同时,随着教师思政素养的不断提升,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一些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思政元素难以真正融入课程中。

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些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这一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材内容衔接不紧密、教学方法单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期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材内容的不连贯、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师资源的不足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破解路径。

包括加强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等。

本文还从政策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如完善教育政策、加强教师培训、推广先进教学经验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教材编写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教材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相互衔接,逐步深入,形成了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各学段教材的编写也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然而,在教材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一、引言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为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可否认,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二、关键问题1.定位模糊定位模糊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对思政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课程思政的方向不够明确。

一些学校把课程思政建设仅仅视为一门教学科目,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另外一些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简单地定位为学生的思政思维培养,又忽视了知识的教授。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其质量。

然而,目前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普遍问题。

首先是教师思政素质方面的问题,包括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觉悟不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等。

其次是教学能力方面的问题,包括授课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等。

这些问题都给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不端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也是该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抱有消极的态度,将其视为一门索然无味的课程,缺乏学习的动力。

还有一些学生不重视课程思政的学习,只顾追求功利性的知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态度的存在会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三、解决路径1.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我们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授,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只有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明确清晰,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培养教师的思政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推行相关培训,促使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目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言: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思政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一、学科建设不够系统当前思政课程体系并不够科学完备,缺乏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文件。

这导致了教材选择单一、知识点覆盖不全面、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等问题。

此外,在某些地区和高校内部,对于思政课专业化建设还存在欠缺,缺乏相应人才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策略: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思政课程体系的研究和规范制定工作,并加强与大学各院系之间的沟通协作。

其次,每个高校都应该制定自己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内容不够生动活泼当前思政课大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存在着内容枯燥、抽象晦涩等问题。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他们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入、记忆不牢固甚至产生误解。

此外,思政课中还存在一些过分注重历史、宣传性较强、创新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

解决策略:为了使思政课更加吸引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采取多样化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可以结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或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注意突出时事热点和前沿问题,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有待优化目前在思政课教学中,“灌输式”仍占主导地位。

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主体性,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得不到充分发展。

同时,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较少,教学手段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解决策略: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应该采取探究式、实践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点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概述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明确其在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如教师思政素质不足、教学内容与方法单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教师思政培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也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课程思政的推进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难点。

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实践中难以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但现实中,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思政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的推进还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缺乏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也尚未完善,难以对教师的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之一,其参与度和接受度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一。

当前,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这些课程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关系不大,因此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程思政的推进面临着教师观念、教师能力、学校支持和学生接受度等多方面的难点。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政策支持、完善评价体系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等。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2015年10月,我国实施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的重大战略,政府对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大高校竞相发力,争取进入“双一流”行列。

与一流高校相比,普通高校无论是建设资源还是经费方面均不如前者,但这并非意味普通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始终只扮演“跟跑”角色,而是可通过聚焦优质课程逐步提升学科实力。

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立足于培养对象特点及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变革,除知识性目标外,还兼具“立德树人”目标及政治目标。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政课应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时代特点,运用其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双线发展,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却存在着若干问题。

一、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与重点高校相比,普通地方高校存在经费受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类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

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时期,国家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纯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完成理论到现实的转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想要在高校开展好思政课,就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然而教师参与程度不足、课程形式单一、现场教学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阻碍了实践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多数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即使走出教室也依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未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仅达成了教学地点的转换。

此外,部分学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师生互动,有些教师未能真正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仅在最终评价环节予以点评。

由于地方高校经费受限,教师诸多构想无法实现,使基地建设缺乏现代技术和资源支撑,从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

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
1、思想观念转变
1、思想观念转变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但一些教师对此理念 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无关,或者存在“应付差 事”的现象。同时,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难以将思政内 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2、课程设计难度
三、案例分析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相互 学习,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 教育水平,还能使思政课程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需求。
三、案例分析
4、评价体系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除了传统 的考试成绩外,还引入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编程作品等方面的评价。同时, 还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纳入评价体系中,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一、背景介绍
思政课程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地教授马克思主 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在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领导讲话的指引下,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课程的建设, 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二、协同效应
二、协同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首先,教学目标方面的协同 效应表现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专业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 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案例分析
综上所述,该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展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 程协同教育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汤苗苗董美娟摘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充分挖掘通识课、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考核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应紧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同时以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主动力”,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问题;路径作者简介:汤苗苗,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董美娟,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江苏南京211167)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核心素养体系研究”(2018SJA0409)、南京工程学院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工程伦理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YZKC2019099)、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工科’视域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2020ZC13)的研究成果。

DOI :10.19865/ki.xxdj.2020.22.01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0)11-0054-02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为:通过充分挖掘通识课、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性内涵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

通过梳理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目标,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同时,分析课程思政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揭示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将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同时,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在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课程思政在未来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提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理解和全面把握上。

它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理性内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即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悟思政精神。

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考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35卷㊀第5期2019年10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Vol.35㊀No.5Oct.2019㊀㊀收稿日期:2019-04-30㊀㊀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 理工类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研究 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捐赠财产使用与监管机制研究 (15BJY146)㊀㊀作者简介:杨守金(1963 )ꎬ男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ꎬ博士ꎻ夏家春(1963 )ꎬ女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ꎬ硕士ꎮ课程思政 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杨守金ꎬ㊀夏家春(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㊀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具有重要意义ꎮ首先ꎬ高校 课程思政 建设要明确分工协作育人的理念ꎮ高等教育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是教书育人ꎬ所有课堂都必须具备发挥育人功能ꎬ分工协作是关键ꎮ其次ꎬ确立 课程思政 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制度ꎮ要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ꎬ教务部门搞好统筹ꎬ学院重点落实 课程思政 建设ꎮ最后ꎬ要抓好 课程思政 协作育人的关键环节ꎮ整合 课程思政 人才队伍ꎬ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ꎬ积极拓宽㊁创新 课程思政 教学ꎬ才能促使 课程思政 建设全面提升ꎮ关键词:课程思政ꎻ分工协作ꎻ思政课程ꎻ育人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018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98-04㊀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ꎬ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ꎬ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ꎬ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㊁种好责任田ꎬ [1]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ꎬ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 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ꎬ做好整体设计ꎬ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ꎬ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ꎮ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课程思政 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ꎬ 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㊁课程思政㊁网络思政 三块硬骨头 ꎮ[3]本文仅讨论 课程思政 ꎬ所谓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ꎮ [4]高校专业课所有课程要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ꎬ必须系统探索和设计 课程思政 的生成路径ꎬ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ꎮ一㊁ 课程思政 分工协作育人的理念1.高等教育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是教书育人只有发现问题并且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ꎮ近年来ꎬ一些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ꎬ就在于立德树人意识出现了偏差ꎮ这主要表现为:第一ꎬ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ꎬ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变成:课堂常相见ꎬ教书不育人ꎬ见面不交心ꎬ下课就走人ꎻ第二ꎬ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自恃清高㊁我行我素ꎬ缺乏自觉地教书育人思想意识ꎮ所以ꎬ针对这种状况ꎬ专业课教师必须强化立德树人意识ꎬ树立 课程 育人的新理念ꎬ才能取得专业课与思政课分工协作的育人实效ꎮ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㊁思想家㊁政治家㊁哲学家韩愈作«师说»曰: 师者ꎬ所以传道㊁授业㊁解惑也ꎮ 教师ꎬ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ꎬ还要教导学生与人为善㊁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难能可贵品质ꎮ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第5期杨守金等: 课程思政 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ꎬ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ꎬ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有足够的认识ꎮ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ꎬ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ꎬ关键在教师ꎮ [5]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指出了对当前及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是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ꎮ[6]发展与否的重要考量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能否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ꎮ人才的培养ꎬ离不开大学生对国情㊁党情㊁社情的充分理解㊁把握ꎬ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ꎮ2.所有课堂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教学活动是高校最基本㊁最经常㊁最大量的活动ꎮ课堂是大学育人的主阵地ꎮ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应该贯穿和体现在高校的所有课程当中ꎬ而不仅仅局限在思政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ꎮ学校的育人职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ꎮ 课程思政 的内涵可以具体理解为: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贯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ꎬ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㊁社会正义感㊁社会责任感㊁文化自信㊁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ꎮ«教师法»总则中有明文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ꎬ承担教书育人ꎬ培养授予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ꎬ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ꎬ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ꎮ 在«教师法»第八条规定中ꎬ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作了具体说明ꎬ其中包括思想品德教育 和 促进学生在品德㊁智力㊁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ꎮ[7]这就要求所有课堂都要具备育人功能ꎬ所有教师都要发挥育人作用ꎮ3.分工协作是提高育人效果的关键手段分工协作是人类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ꎬ 课程思政 建设亦是如此ꎮ相互协作是同向同行育人的核心和关键ꎮ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能够形成分工协作育人联动机制ꎬ其根本在于这两类看似不同的课程目标具有自然的协作基础ꎬ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ꎮ因此ꎬ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机制ꎬ符合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ꎮ特别强调指出ꎬ努力建设好 课程思政 ꎬ目的不是为了削弱ꎬ也不是用 课程思政 去取代思政课程ꎬ而洽洽是为了要从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和重大作用ꎮ在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ꎬ必须要明确二者之间谁占主导地位和谁处于从属地位问题ꎮ当然ꎬ思政课程的这个主导地位不是说要去主导其他课程ꎬ而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凸显出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分工协作联动机制ꎬ更好地促进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ꎬ真正能够做到二者同向而行ꎮ要建立多渠道的分工协作运行联动机制ꎬ其中思政课程为主渠道ꎬ 课程思政 系列课程为分渠道ꎮ围绕 课程思政 建设所形成的其它系列课程ꎬ则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ꎮ在思想政治理论的重大问题上思政课程要发挥示范效应㊁起到引领作用ꎬ并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ꎬ引导 课程思政 建设ꎮ要建立二者之间的联动机制ꎬ形成协作效应ꎮ㊀㊀二㊁ 课程思政 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制度㊀㊀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宏观制度和体系上全面深化改革ꎬ中观上做好各个环节的交互连接ꎬ微观上把工作落到实处ꎬ于细微之处下功夫ꎮ也就是说ꎬ不但在理念上纠正偏差ꎬ机制上补齐短板ꎬ还要在联动制度上填补漏洞ꎮ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育人功能ꎬ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制度做保障ꎮ制度建设过程当中ꎬ要坚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ꎬ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ꎬ整合其它文史哲学科ꎬ融合学校教务处㊁宣传部㊁团委㊁学工处等职能部门ꎬ探寻 课程思政 一体化管制路径ꎬ将专业课教师㊁思想政治教育课专职教师㊁辅导员及其他社会资源打造成 育人联动共同体 ꎬ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㊁优势叠加ꎬ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ꎮ一方面ꎬ要体现科学㊁正确的立德树人意识ꎻ另一方面ꎬ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支撑和保障ꎮ唯有如此ꎬ方能真正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分工协作育人联动运行机制ꎮ1.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构建自上而下的㊁多层次的㊁权威高效的 课程思政 建设领导管理体制ꎮ高等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ꎬ制定和实施不同的 课程思政 建设培养方案㊁选用和修订教材㊁管理好教学环节ꎬ参照而不是盲目攀比985或211院校的具体做法ꎬ要适度参照㊁量力而行ꎮ同时ꎬ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度ꎬ构建导向鲜明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ꎬ把 课程思政 建设的好坏纳入考评机制99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中ꎬ 课程思政 发展的最终结果ꎬ寄期望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ꎮ2.教务部门搞好统筹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落实ꎬ需要教务统筹ꎮ没有教务的具体指挥㊁协调ꎬ 课程思政 难以顺利实施ꎮ教务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ꎬ处理好各专业学院的 课程思政 协调工作ꎮ一是加强 课程思政 工作监督检查ꎮ将协作育人联动工作作为日常的教学检查和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ꎬ要形成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制度ꎬ确实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真正在所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包括网络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ꎮ二是要继续重点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 课程思政 建设ꎮ通过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ꎬ搭建协作育人联动工作平台ꎬ整合全校人力㊁物力资源ꎬ重点打造横跨院系的具有品牌效果的 课程思政 精品课程ꎬ先行在校内树立典型ꎬ形成示范效应ꎮ使得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日趋完善ꎬ在教育的源头上解决问题ꎮ3.学院重点落实 课程思政 建设学院是 课程思政 的重心ꎬ每个学院都努力ꎬ 课程思政 才能出成绩ꎮ各个学院重点落实 课程思政 建设ꎬ首要工作为具体遴选试点课程ꎮ具体的操作过程取决于各个学院的师资储备情况ꎬ制定课程遴选机制ꎬ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㊁遴选ꎬ挑选出最为适合 课程思政 的课程ꎬ进行加工改造ꎬ有机结合ꎮ组织教师集体备课ꎬ研讨 课程思政 方案ꎬ在具体确立的 课程思政 中ꎬ编好教学日历㊁设计教学内容㊁组织好课下辅导㊁发掘思政元素㊁交流教学经验ꎮ搞清楚具体有哪些课程可以纳入 课程思政 范围ꎬ成熟一门课发展一门课ꎬ避免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课程进入 课程思政 ꎬ从而引发 课程思政 的泛滥ꎬ有损于我们的 课程思政 建设工作ꎮ三㊁ 课程思政 协作育人的关键环节1.整合 课程思政 人才队伍优先搞好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ꎬ选拔一批骨干教师能够以学贯中西㊁通古论今的渊博学识和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或者某一专业特长支撑 课程思政 高水平教学ꎬ要在认真教书的同时ꎬ做到善于育人ꎮ整合 课程思政 人才队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ꎬ要善于利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及育人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ꎬ将散布于全校范围内各学科教师资源在 课程思政 的引导下ꎬ加以聚集整合ꎮ所谓 闻道有先后ꎬ术业有专攻 ꎬ理工㊁思政㊁哲学㊁艺术㊁体育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ꎬ在分工协作育人机制建设及运行中各负其责ꎮ最终使得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㊁交相呼应ꎬ建设好以 课程思政 为特点的大思政体系ꎬ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ꎮ第二ꎬ培育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课程思政 建设ꎬ发挥其专业特长对学生引导上的潜在影响魅力ꎬ尤其要强化新入职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养ꎬ保护认真从事 课程思政 教师的积极性ꎮ我们不否认专家在 课程思政 建设中的作用ꎬ但是不能仅仅强调少数专家的作用ꎬ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励教师ꎬ尤其是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 课程思政 建设ꎮ第三ꎬ利用分工协作育人机制ꎬ寻找校外人力资源助力 课程思政 建设ꎮ把 请进来 的工作认真做好㊁坐实ꎬ对符合任课条件的各级党政领导㊁知名企业家㊁专家㊁学者㊁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请进校园ꎬ聘请他们担任学校 课程思政 名誉教授ꎮ吸引具备条件的感动中国优秀人物加入到 课程思政 之中ꎬ学校可以用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ꎬ使之能够长期运行ꎬ永续发展ꎮ2.完善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评价制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ꎻ能够提供反馈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为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ꎻ能够促进教师㊁学生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ꎬ调动他们的潜能ꎬ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ꎮ [8]因此ꎬ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ꎬ奖惩分明ꎬ导向明确ꎮ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作育人联动机制真正得以实施ꎮ健全绩效考核管理机制ꎬ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ꎮ把 课程思政 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ꎬ对 课程思政 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ꎬ这种奖励要体现在评定职称㊁晋级㊁评优等各个环节和层次之中ꎮ改革教师评聘标准ꎬ淡化论文数量㊁项目数量的计算方式ꎬ强调教学质量为中心ꎮ否则ꎬ 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ꎮ [9]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 课程思政 育人的考评制度ꎮ将教书育人确立在科学㊁可靠的制度安排之上ꎮ专业课教师的 课程思政 的考评体系主要包括:第一ꎬ学生评价机制ꎮ学生对任课教001第5期杨守金等: 课程思政 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师公正评价是 课程思政 评价机制重要指标ꎬ 课程思政 建设的标准需要学生的参与ꎻ第二ꎬ教务评价机制ꎮ校院两级组成教学督导ꎬ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督导检查ꎬ形成惯例㊁常抓不懈ꎻ第三ꎬ 课程思政 教学比赛ꎮ定期举办 课程思政 教学大奖赛ꎬ评委除了邀请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外ꎬ还要有一定人数的学生代表做评委ꎬ以更加体现比赛的全面性㊁合理性和公正性ꎮ比赛有利于交流 课程思政 经验ꎬ提高教师 课程思政 教学水平ꎮ第四ꎬ线上课程思政 建设考评ꎮ利用网络手段辅助 课程思政 建设ꎬ开发网络资源ꎮ相对来讲ꎬ利用这种评价机制ꎬ使 课程思政 建设ꎬ更具有目标性和系统性ꎮ3.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待开发的 课程思政 元素ꎬ都暗含有启迪人们智慧㊁激发爱国热情㊁拥有社会正义感㊁负有社会责任感㊁具有文化自信㊁充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的思政元素ꎬ 课程思政 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元素ꎬ需要专业教师在传道㊁授业㊁解惑过程中ꎬ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来ꎮ相对于思政课ꎬ专业 课程思政 更能感染学生ꎬ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ꎮ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引人以大道㊁启人以大智的能力ꎮ因此ꎬ激发培养专业课教师的 课程思政 意识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ꎮ第一ꎬ专业课教师需要有主动参与 课程思政 的意识ꎮ第二ꎬ专业课教师需要有 课程思政 的能力ꎬ这需要专业课教师自身提高和外部强化相结合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ꎮ另外ꎬ我们要利用思政课教师特有的政治优先思维方式ꎬ结合科技发展史的相关资料ꎬ引导教师在加强课堂专业教学的同时ꎬ根据自身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ꎬ加大实践育人力度ꎬ积极拓展 课程思政 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开发和建设ꎮ专业课教师在具备德育意识和能力后ꎬ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提高研究 课程思政 水平ꎮ例如ꎬ展开科技人物传记的研究ꎬ探讨专业学科课程中 课程思政 应用的方法等ꎮ在工程制造专业课可以给学生讲大国工匠精神ꎻ可以在讲社会保障时加入慈善精神ꎻ可以以华为公司的实际案例为内容ꎬ讲科技立国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拼搏精神ꎮ4.积极拓宽㊁创新 课程思政 教学手段高校推进 课程思政 的改革ꎬ绝不是增设几项学生参与的活动ꎬ或者是在大学课堂上讲几句口号式的语言那样简单ꎮ需要把思政教育元素通过 转基因 方式植入所有专业课程ꎬ重新改造专业课程的方式㊁方法ꎬ将教书育人所蕴含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得以贯彻㊁落实ꎮ要遵循课程固有的逻辑性ꎬ遵循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ꎬ再具体结合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殊性ꎬ满足大学生对接国家和社会最需要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ꎬ提炼 课程思政 ꎬ创立新课程ꎮ让立德树人教育能够达到 随风潜入夜ꎬ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ꎮ汲取现代教育方式的创新理念ꎬ采用课堂的最新教学形式ꎬ运用 超星学习通 等信息工具ꎮ课堂主讲ꎬ现场回答ꎬ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的教学模式ꎮ教师应该做到 扩展纵向历时维跨时代的历史视野㊁横向共时维跨文化的国际视野㊁交叉互动跨学科的学术视野ꎮ [10]高校要积极开拓㊁更新现场教学模式ꎬ提升 课程思政 的亲和力和说服力ꎮ参考文献[1]㊀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ꎬ2016-12-09(1). [2]㊀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㊀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be9cc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1.html.[4]㊀成桂英.推动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ꎬ2018(9):67.[5]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4. [6]㊀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7:16.[7]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sohu.com/a/273879485_671905.[8]㊀王彦才ꎬ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2:310.[9]㊀黄磊ꎬ葛仕豪. 课程思政 之绊脚石与催化剂[J].科技风ꎬ2019(5):11.[10]㊀徐奉臻. 视野要广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ꎬ2019(3):60.[责任编辑:孙㊀皓]101。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摘要:要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贯穿于高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当中,文章首先从教师教学、管理理念和改革措施三个方面分析说明了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具有关键性质的问题,然后就课程思政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路径,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与顺利进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问题;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350-02收稿日期:2019-03-02作者简介:王丹(1979-),女(汉族),辽宁喀左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王坤容(1986-),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1.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是开展教育事业的力量之本,因而建立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师资队伍并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加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由于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未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很好地发挥自身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高校急需加紧对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另一方面,就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与示范性作用的集体备课制度,以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指导。

此外,鉴于当前高校中的其他专业课,如法学、经济学等的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价值判断、选择及塑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督导。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并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话语能力,使其善于将教材话语转化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话语,从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2.管理理念方面。

首先,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而言,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有关于思想政治课的管理理念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作为高校领导,在落实与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宣传工作时,首先要不忘立足于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定位,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及思想引领作用,使其能够有机地融入其他各专业学科的课堂与教材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

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

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

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

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

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

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

武汉大学面向大学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

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30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课”。

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

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

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

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

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途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4.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

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化于行。

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

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武汉大学提供50万元经费资助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6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

“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

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

高校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

2.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

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