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96页的内容,主要包括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找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底,并能够计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三角形模型和直尺。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并引导他们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2.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模型展示如何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们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4.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底和高底:三角形的最长边高:从底到对顶角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请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底和高的概念,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计算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底和高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底和高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但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还有些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一些更复杂的三角形,让学生们尝试计算它们的底和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表示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发展直观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底是任意一边,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它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三角形小旗杆的底和高,计算其面积,展示底和高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底和高的识别以及计算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然而,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识别三角形底和高时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实际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底和高清晰、直观的认识。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西师大版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几何图形》的第一节《三角形的底和高》。

详细内容: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底和高,并能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底和高。

难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直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

二、自主探究(10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 教师示范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底和高,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四、巩固练习(5分钟)2. 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底和高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家里的三角形物品的底和高,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 请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底和高,记录在练习本上。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三角形的底和高主备人:于成静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例题、“试一试”P25“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
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
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测量“人字梁”中哪条线段的长;测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课件、三角形框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等)
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讲授新课
1、理解“人字梁”的高。

课件出示“人字梁”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们不知道,教师适当介绍)
图中的人字梁有多高呢?会量吗?
指名在图上指出从哪儿量到哪儿?
量人字梁的高实际就是量哪条线段的长?
它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孩子见得比较少,如果有见过的,可以让其介绍)。

讨论、交流
指出:与人字梁下面的横梁互相垂直。

结合学生回答叙述:人字梁的高实际上就是从这个三角形梁的
教师画一个点和一条直线
问:你能过这个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吗?
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纸折三角形来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量一量中间这条竖着的线段和最下面的线段之间的度数,问:你发现了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图形的特征。

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了其他平面图形,对于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直角三角形底和高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三角板、跳绳、电视天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直角,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结合直角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两条边?”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3.操练(1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如何用三角板拼出直角三角形,并找出其中的底和高。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

《三角形高与底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

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四、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五、过程设计:(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幅图,一副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埃及金字塔,一副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跨河大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

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三角形的定义(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三角形的底和高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三角形的底和高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三角形的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识别。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底和高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性质3.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以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性质,并学会运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面积。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性质的理解情况。

3. 实际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准确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教学案例: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的底和高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底和高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2. 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方法3. 三角形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底和高的应用,尤其是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底和高。

2. 讲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1)底的含义:在三角形中,任选两边中的一条作为底,这条底与另外两边的夹角叫做顶角。

(2)高的含义: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底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 讲解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方法(1)计算三角形底的方法:直接读取底的长度。

(2)计算三角形高的方法:利用勾股定理,即高的平方等于斜边平方减去底的一半的平方。

4. 演示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让学生跟随演示进行计算。

5. 练习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讲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应用通过讲解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应用,例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等。

7.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三角形底和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如何利用三角形的底和高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新编教材)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新编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 形,会能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三角形的高。 2、会测量或画出一个三角形指定底边 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教学难点: 会测量或画出一个三角形指定底边 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少儿口才网 /oumeisipinpai/ 少儿口才网 ;
右将军如故 天下定后方当用之 阿翁岂宜以子戏父邪 骋足则能追风蹑景 诏遣侍中 不就 比岁征行 如使君为季龙所制 谦向诸弟泣曰 于时刁协 不亦劳乎 隆和元年 封观阳县侯 寻加中书监 督护梁州五郡军事 唯超案兵直卫 翜遣将领五百人从之 视之 何充会之 以寇难路险 补濮阳王允文学 频迁中领军 而神州振荡 又问 玄先令将军王稚徽戍巴陵 将军留宠 少颖悟 时江淮清宴 又隐实户口 稍迁丞相西閤祭酒 则百胜之理济矣 恐不免耳 非式而谁 后骧等又渡泸水寇宁州 穆之 甚为边害 诸督将素知其勇 渐相登进 当时天下未为无难 而羲之竟不顾 思以管穴毗佐大猷 礼有达制 秘 亦免官 千里应之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 朝廷威力诚桓桓 遂使寇仇稽诛 宾从甚盛 连辉椒掖 每轻浩 润同江海 冲之西镇 凡所选用 贾恶乎在 石虔因急往 忽有一人著羽衣就淫之 初辟司徒府 门生惊懊者累日 广陵 以为弊薄之资 每抑制之 宜敕作颂 犹不许 于事则无阙也 时年四十九 性尤笃慎 拜侍中 非所拟议 文靖始居尘外 徽之便以此赏之 用杜溺私之路 不觉流涕 绚父重 勇迈终古 赞明其政道 君言奸吏擅威 有犯夜者 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田猎耳 时父舒始拜廷尉 直以如意指四坐云 计日俟命 则自伐者托至公以生嫌 今吾年六十馀 人皆奔散 元帝作相 愉既无备 昔桓公围寿阳 以坦为世子文学 而见惮如此 及葬 悼司彻之贻悔 乃拜峤庐陵太守 亮陈谢 欲陵折顗 胤曰 谥曰敬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特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概念及三角形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2.出示课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1)观察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板书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顶点、底、腰、高、角。

(3)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

3.学习三角形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习三角形稳定性(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板书三角形稳定性。

5.学习三角形高(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

(2)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板书三角形高。

6.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指出错误原因。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2 认识底和高(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

4.2 认识底和高(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

4.2 认识底和高(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底和高,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2.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三角形,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2. 探究新知- 讲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底是两边之间的距离,高是从底到对角的垂直距离。

- 演示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 提问: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请试着画一画。

- 学生操作后,教师点评并总结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3. 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提高画三角形高的能力。

- 练习题包括:判断三角形的底和高、画三角形的高、解决实际问题等。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会了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掌握了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2. 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找出它们的底和高,并尝试画一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底和高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三角形的高》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形的高》教学设计范文

《三⾓形的⾼》教学设计范⽂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标进⾏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形的⾼》教学设计范⽂,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三⾓形的⾼》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通过动⼿操作和观察⽐较,体会三⾓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形的含义,认识三⾓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形的特性。

认识三⾓形⾼和底的含义,会在三⾓形内画⾼。

2、通过实验,使学⽣知道三⾓形的稳定性及其在⽣活中的应⽤。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和⽐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

教学重点: 三⾓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 ⾼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三⾓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概念 其实三⾓形⼤家并不陌⽣,现在请你把⼼⽬中的三⾓形画下来。

展⽰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个三⾓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三⾓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围、拉⼀拉、⽐⼀⽐⼩结:当三⾓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形的形状和⼤⼩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形的⾼ 1、初认⾼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形中,像这样,从三⾓形的⼀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形的⾼,这条对边叫做三⾓形的底。

2、再识⾼ 移动顶点,找⾼。

旋转三⾓形,辨⾼。

⼩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形的⾼。

三⾓形还有其他⾼吗? 3、画⾼ ①画AB边上的⾼。

展⽰学⽣作品。

画⾼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结:看来我们的⾼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与底要对应。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3页至104页的“认识底和高”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并能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2. 自主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用三角板和直尺尝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互相交流画高的方法。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并讲解如何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

4. 练习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画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高概念:从三角形的某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三角形的高。

画法: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某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沿着对边移动,直到与对边重合,然后沿直角边画出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七、作业设计(1)底边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

(2)底边为6厘米,高为5厘米的三角形。

2. 答案:(1)底边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的高为3厘米。

(2)底边为6厘米,高为5厘米的三角形的高为5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高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具准备】三角板、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一、创设发现情境。

1、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接触过三角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

师:这是斜拉大桥,你能在这幅图上找到三角形吗?你来找一找。

2、问题情境中去发现师:这些图形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设计意图:课始采用直接揭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斜拉大桥,为学生创设表象和抽象的连接项,让学生尝试自主抽象,这边也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唤醒。

接着拓宽情境,多种生活场景的出示,一方面凸显三角形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出示埋下伏笔。

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不同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它的异同,初步构建三角形的一些固有特征,为下一步三角形概念的揭示做好积累。

】二、构建发现路径(一)认识三角形,操作实践中发现1、画三角形。

师:(PPT)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再仔细观察三角形上面都有什么?师:仔细观察三角形的顶点,角和边,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采用的是正面感知,反面验证,回顾实敲的方式,多维度刻画出三角形的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4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4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4 三角形的底和高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并能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底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 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底和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底和高的识别,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a. 介绍三角形底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底和高的概念。

b. 分别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底和高,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底和高。

c. 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 示例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三角形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教材P85页练习题1-4。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分别测量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三角形底和高定义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底和高。

2. 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要学习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高是三角形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几何图形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并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高的概念,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在认知方面,学生可能对高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高的概念的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观察操作法进行教学。

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理解高的含义。

同时,我会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应用:学生通过练习题,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2.能够正确区分图形底线和高线的位置与长短。

3.能够应用“底×高÷2”的公式求解三角形面积。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的学习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明确它们在各种图形中的位置和含义。

2. 底线和高线的区分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比对底线和高线的位置与长度,让他们学会区分,打牢概念基础。

3. 底×高÷2求解三角形面积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求解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4.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巩固拓展法。

具体地,在讲解完“底”和“高”的概念之后,教师会通过图形展示和手工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巩固概念的认知。

在学生掌握概念之后,教师会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进行案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最后,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思维难度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图形的底线和高线的位置和长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底×高÷2”的公式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并且在实践中应用这个公式。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上。

第二步:概念的学习(15分钟)通过图形的展示和说明,让学生彻底理解“底”和“高”的意义和概念,明确它们在不同图形中的位置和长短。

第三步:底和高的区分(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底线和高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四步:公式的讲解(15分钟)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举例说明使用方法。

第五步:案例分析(25分钟)设计一些有思维难度的案例,让学生尝试通过公式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通过操作感知,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是三角形的高,认识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能正确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数学思考: 通过操作丰富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和探究高的一些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养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地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探究三角形高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课件,练习纸。

课前交流通过师生、生生比身高引出量身高的方法及具体要求。

物体或人的高是指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

人的身高就是从头顶到脚底之间的距离。

(边说边板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对三角形你有了哪些了解?2.大家学得真不错,看似简单的三角形,其实藏着很多秘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三角形。

指着三角形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3、揭示课题直接导入新课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简单回顾关于三角形的已有知识,然后直接点明课题,符合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的心理需求,可以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及特征1、锐角三角形的高应该在那里呢?又该怎么画呢?学生小组交流,并在习题纸上画一画2、小组代表说,再师生共同交流,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应该怎样画高。

3、教师小结:把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所在直线的距离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或把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直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指着刚才的图):再看看这两个三角形,边做手势边说,这是——(底),这是——(高)底和高什么关系?(互相垂直)学生再次画高,教师再板演。

4、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为什么会有三条高?5、小结: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过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也就是高,所以三角形就有三条高,不同的底边上的高不相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设计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高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高的概念。

2.直观演示:利用教具,直观展示三角形高的画法,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巩固对三角形高的理解。

4.交流分享: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三角板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直尺、三角板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梯子的高度。

“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实践与反思

“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实践与反思

“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实践与反思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师:瞧,这是一座房子,想知道它有多高吗?(想)为了方便测量,我们抽象出它的横截面图(课件演示:在长方形BCDE上面画一个三角形ABC)。

如果长方形BCDE 的长是3米,这座房子有多高?生1:房子有3米高。

生2:不是3米,3米只是CD边的长,上面ABC三角形的高还不知道呢。

师:很会观察!(课件放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多高呢?生3:在三角形的中间画一条线,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生4:从三角形的A点往BC边引一条垂线,测量它就行了。

师: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听明白了)他想测量从顶点A向BC边做的一条垂线段的长度。

二、演示画高,解决问题师:(课件演示画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请你们任意画出三角形ABC的一条高。

师:如果这个三角形BC边上的高是2米,这座房子有多高?(5米)三、展示汇报,强化认识师:在刚才画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不光可以从A点向BC边画一条高,还能从B点向AC边画一条高。

师:了不起的发现,掌声送给他。

照他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从C点向BC 边画一条高,那你认为在这个三角形中能画出——三条高。

师:为什么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呢?生:因为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每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都是它的一条高。

师:(验证三条高后)如果你要向别人介绍这条高(指着其中一条高),怎么表达别人才能明白呢?生:可以说这是从C点向AB边做的一条高。

师:是的,可以这样说。

但数学讲究的是简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成BC边上的高。

那这条高呢?(AC边上的高)这条高呢?(AB边上的高)也就是说,把每一条边作为底都有对应的高。

师:(出示练习十四1题)你能画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吗?动手画一画。

(展示时,重点对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作为底的情况讲解)四、深入研究,探索特性师:这有三根小棒,谁能用它围成一个三角形?师:请你们记住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1.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看图找出三角形的高和相应的底。

2.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识别三角形中不同的底所对应的不同的高。

教学工具:三角形纸片;三角尺或直尺;磁性黑板;小磁铁。

教学过程:
一.看题猜意
师:谁能介绍一下手中的三角形?
生:
师:(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这两条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生:
师:对于三角形,我们已有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知识。

板书: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看题目,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在哪儿?
……
师: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猜猜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指三角形的边)这就是三角形的底。

生:高在这儿(指顶点)。

生:高就是顶点到这儿(指对边)的一条线。

师:“这儿”,数学术语怎么说?“一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生:高就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做的一条垂线。

师:(拿出教具,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
所做的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长,就叫三角形的高。

师: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我们来测量一下手中三角形的高究竟是多少厘米?(允许误差2毫米。


二.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的高
方法:独立操作测量,并把测量的高的长度画出来。

再向同桌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方法。

师注意巡视,找出不同的。

展示:(1)测量方法错误的。

(不垂直的)
师:怎样检验高测量的是否正确?
生:用直角三角尺。

(2)以不同的底测量出的三种不同的高。

师:锐角三角形究竟有几条高?为什么?
生:……
得出:锐角三角形有三条高,以不同的边为底就有不同的高。

师: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

(板书:相对应)请大家再测量出另外两条底边上的高。

并把测量的高画出来。

展示:(1)学生画出的三条高不相交于一点。

(2)学生画出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师:哪一种测量高的画法是正确的呢?怎样检验?
得出:锐角三角形的高都相交于一点。

出示锐角三角形的高的图示,贴在黑板上。

师:(指锐角三角形的高)说一说锐角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哪儿?生:都在三角形的面积里。

师:对,锐角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内,又叫形内高。

练习:看图说出每个底上的高。

(在出示的锐角三角形的高的图示上,标上字母)
2.认识直角三角形的高
师:(拿出直角三角形)请你猜猜看,
(1)直角三角形的高会在三角形的哪儿?
生:(拿学具)一条高在这儿。

(指形内的一条高)
生:(拿学具)一条高在这儿。

(指一条直角边)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
生: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互相垂直的。

师:(2)直角三角形又有几条高?
生:有两条。

生:不对,有三条。

师:哪三条?请指出来。

生:拿学具,指认直角三角形的高。

得出: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一条高在形内,另外两条高是互为垂直的
两条直角边。

出示直角三角形的高的图示,贴在黑板上。

练习:看图说出每个底上的高。

(在出示的直角三角形的高的图示上,
标上字母)
3.认识钝角三角形的高
师: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有三条高,那么钝角三角形
也有三条高吗?(拿出钝角三角形)
生:有。

因为它也有三个顶点。

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找出钝角三角形的高。

大部分学生只能找出一条形内高,对另外两条高产生疑问。

生:(拿学具)一条高在这儿。

(指形内的从钝角顶点引出的一条高)师出示从钝角顶点引出的一条高的钝角三角形图示,贴在黑板上。

生:(拿学具)一条高在这儿。

(指形内从锐角顶点引出的一条高)生:不对,这样的话,这条高和底就不垂直了。

师:根据高的意义,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在哪儿呢?
生:钝角三角形就一条高。

生:不对,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

师把图示转动成便于学生观察的角度,让该学生到黑板上
演示高的位置。

师根据高的意义画出钝角三角形的另两条高。

得出:钝角三角形有三条高,一条高在形内,另外两条高在形外。

练习:看图说出每个底上的高。

(在出示的钝角三角形的高的图示上,
标上字母)
4.归纳小结
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高,都有哪些异同点。

生:
……
师:三角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作底,因此每个三角形相对应的
底和高都有三组。

只是每个三角形的高的位置有所不同。

5.看书第113页,书中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三.巩固练习
1.找出下面三角形AB边上的高(图略)
2.尝试完成画高第114页(图略)
出示三角形ABC,独立尝试画出三角形BC边上的高
请三位同学板演。

3.边说高的画法边讲评:
板书:找(底和相应的顶点。


画(垂线段。


标(底和高。


写(结语)
四.小结
1.同桌交流所学内容。

2.质疑提问。

五.综合练习
1.看图填空(图略)
(1)在三角形ABC中,AC边上的高是(),AB 边上的高是()。

(2)在三角形BCD中,BC边上的高是(),DC 边上的高是()。

(3)在三角形ABD中,AD边上的高是(),AB 边上的高是()。

师:谈一谈你找高的方法是什么?
2.画一个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完成)
师:展示学生所画的三角形
发现什么现象
师:底和高相同的三角形,形状各不相同。

六.全课总结,质疑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