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法和准实验研究法共56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实验研究法

第九章 实验研究法

三、固定组实验
1.固定组比较设计 2.固定组前后测设计
四、轮组实验

把各个实验因素轮换作用于各个实验组,而各实验组条件 并不均等;然后,根据各个实验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变化总 和来决定实验结果。如表9-3所示:
其中C1=(YA1+YB1+YC1)/3, C2=(YA2+YB2+YC2)/3, C3=(YA3+YB3+YC3)/3。
第九章
学习目标:

实验研究法
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 以及变量的操纵控制;

了解几种实验研究模式;


了解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了解影响实验研究效度和信度的因素。
第一节 实验研究概述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含义
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 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 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 动。
(二)实验研究与自然观察的区别
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结果的实验




研究者的假设:人们对他人的行为的期望可导致他人向期望 的方向改变。 实验假设:在学校里,那些被教师认为成绩应该好的学生, 其成绩会由于教师的这种期望而在实际上变得比其他学生提 高得更快。 具体过程:研究者选择一所学校为实验室,让几百名学生参 加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并且告诉教 师说,这些学生是成绩最高的,因此是最有培养前途的。一 年以后,他们又对这几百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统计分析表明, 上述20%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的学生。 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没,即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学习成 绩的提高之。
在实验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时间序列设计师最简单而实用的准实验设计,它在实验前
后的若干时点进行重复测量,从实验前后的因变量变化趋
势发现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前测后测的次数可以不同,但
不宜少于三次,时间序列设计可将重复测量数据作图表示,
以显示因变量变化是否受自变量影响。
(2)不同群体时间序列设计 R O1 R O2 R O3 R O4 X R O5 R O6 R O7 R O 时间序列设计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测量同一实验组,这就 要求受测者合作。如达不到此要求,便可采用不同群体时 间设计,并不重复测量同一组而是随机选择若干实验组, 每个组在不同时点上只测量一次。例如商业调查中通过电 话定期向各种随机样本征询意见。
将实验分为纯实验与准实验。纯实验是指实验研究人员
能够随机地把实验对象分派到实验组或控制组,也可以
对实验误差来源加以控制,使得实验结果能够完全归因
于自变量改变的实验。准实验是指实验研究人员无法随 机分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或控制组,也不能完全控制实 验误差来源的实验。由于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控制性 以及传统实验的局限性,准实验在管理研究中越来越受 到重视。
四日工作周将提高办公室的工时效率
在实际研究中,很少有这种简单的一对一关系,通常还要 考虑其他变量。缓冲变量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变量,它会对
原来设定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上例中,年轻员工可作 为一个缓冲变量,从而研究假设可以表述为:引入四日工 作周将提高办公室的工时效率,尤其是对年轻员工。
中介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的媒介,它在理论上
能对结果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能被直接观察、测量或
操控,只能通过自变量和缓冲变量和对结果的影响推断出
来。在上例中,工作满意度可作为中介变量,从而研究假
设可进一步表述为:引入四日工作周将通过提高工作满意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局限:多次测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设计的方式
局限:被试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证被试的代
表性,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前后测验也可 能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准实验设计
2. 时间序列设计:
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非随机抽样
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
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些两个之间。
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从总体上理解实验处理的作用,
可以验证不同的自变量在实验中可能出 现 的不同结果。
有自然条件下的两个组,先对两个组进行
前侧,然后,对第一个组实施实验处理,第二 个组不接受实验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个 组再进行后侧。
不等控制组设计
优点:由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前后测
验,可以消除由于履历效应、被试成熟、测验 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对实验内在效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度。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验研究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 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 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重点在于论证因果关系 2.研究者可主动控制某些条件 3.具有可重复性
二者的比较
准试验研究 控制 水平 研究 环境 内在 效度 外在 效度 真试验研究

高 人工环境
现实和自然
差 好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
2. 与现实的联系密切. 3. 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
谢 谢 大 家!

试验研究方法

试验研究方法
? 四、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 (四)其他实验类型
? 准实验研究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 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 量。
? 双盲实验(d在
?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 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 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作解析、预测
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测人 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实验刺激是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 的第三方指定的。
? 新药实验、安慰剂效应
实验研究方法
? 五、实验法的基本模式
? (一)单组实验
? 这种研究设计中只安排一个被试组,进行方法是:在一个时间 段中,按固定的周期对被试组成员进行一系列的某种测试,然 后让被试组接受实验处理(如某种与测试内容有关的训练或指 导等),之后又按原来的周期安排同样的一系列测试。单组前 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程序模式如下表所示。
其中C1=(YA1+YB1+YC1)/3, C2=(YA2+YB2+YC2)/3, C3=(YA3+YB3+YC3)/3。
实验结果为分别比较X1、X2、 X3 各因素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差异 情况,即比较C1-C2或C2-C3 或C3-C1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实验研究方法
? 六、实验法的效度
? 内在效度。是指因变量产生的变化来自于自 变量的程度。如果一个实验设计,除了研究 者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外,还有其它变量也影 响反应变量的变化,使研究者无法正确解释 所得的实验结果,则该项实验设计的内在效 度就很差。 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生长和成 熟;前测的影响;测量手段;取样偏差等。
? 要素 ? 组成 ? 步骤 ? 类型 ? 模式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联系的真 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 量。 如果一项实验研究能够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因 变量的变化确由自变量所引起,而不是由其他未 加控制的因素所引起,那么



例1:假设一位体育教师对两种不同的练习方案可能对初中三年级男 生体育技能测试成绩产生的影响感兴趣。于是任意选择了2个上午上 课的体育班,并随机在每个班级选择了28个学生。他将这两种训练方 案分别运用到两个班级中,时间同为16个星期。最后,由他本人负责 对这两个班级进行同样的体育技能测试。这项研究的内在效度高吗? 学校I


例:假设有一项关于视觉时 间的长短对回忆无意义符号 的影响的研究。无意义符号 可以是任意排列的字母。研 究对象是来自教育心理学专 业的10个研究生志愿者,每 2人一组。呈现时间长度共 分5种,每个学生分别被呈 现20个无意义符号,呈现后 需回忆符号。根据回忆正确 性给予记分。

6 实验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统计假设:两个处理组得到的平均数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第二节
实验的变量控制
一、何谓“变量控制”?
二、实验的效度
三、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四、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一、何谓“变量控制”?
二、实验的效度

坎贝尔(Donald T﹒Campbell)和斯坦利(Julian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实验研究法概述
实验的变量控制 实验的设计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概述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二、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


三、实验研究法的逻辑结构
四、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五、实验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实验控制: 检查各班的相似性 30位老师,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 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 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 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 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 经历的长短。 •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 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准实验研究
• • • • •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三、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四、准实验研究的效度 五、单一个案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 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 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 本来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已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中, 为了能在教育技术领域运用这种方法,这 里特对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方法进行阐述。
• 准实验设计图解: 原始教学班 前测 G1 第1班 O1 … 第10班 G2 第11班 … 第20班 O3
实验变量 新方案(X1)
后测(因变量) O2
新方案(X2)班
O5
传统方法(—)
O6
教学时间:18周 一项新阅读方案对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 • • • • •
• 案例1: • 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 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 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 的教学的影响。 •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 学方法。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 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 研究问题的陈述: • 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 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布地区 • 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 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 案影响相混淆。 • 理想的安排方法: • 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 种方案。 •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会因 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 据的“污染”。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

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准实验研究
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实验组: O1 X O2 对照组: O3 O4 例如:自然班中开展实验——独立样本T检验(没 有明显差异)
准实验研究
时间序列设计
对一个实验组或个体做周期性测量,将引进实验处理后的一 系列测量结果与处理前的一系列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发展趋 势。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的类型
1.判断性实验
2.对比性实验
3.析因性实验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为解答研究问题,说明如何分组、选样、
控制干扰变量等的一种扼要的计划或策略。
主要功能是「变异数的控制」,它遵照Max、Con、Min原则: Max是指操控自变量产生最大变化、Con是指控制外生变量的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
Eg:“教师称赞行为与学生创造力之关系”
清楚而明确的界定「称赞」、「批评」、及「创造力」三项变数。 研究者将学生以随机分派方式分为接受「称赞」的实验处理组及接受 「批评」的控制处理组,经实验后,以测量创造思考力之测验分别测 量两组学生的创造力,然后比较两组学生创造力分数的差异显著性。 研究者所操纵的变数为「称赞」和「批评」,此变量称为实验变量, 通常又称自变量;因这个变数的操纵而发生改变的变量 ( 创造力 ) 则称 为依变量。
干扰、Min是指随机误差要最小化。
目的:增加实验的内外部效度。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1.进行实验设计时设法使实验处理(变数X)的几个条件之间尽可能的彼此
有所不同。例如,二种教学方法愈不同,则实验变异量就愈大。 2.控制(Con)无关变异量 1) 恒定法(排除法 ):把无关(干扰)变量去除或保持恒定,例如 选择相同的外部变量之样本。此种控制方法最有效,但其缺乏普遍的推论 性。 2)纳入法:将无关变量一齐纳入实验设计中,即将无关变量视为一个 自变量来「控制」,使实验设计变成多因子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目次壹、绪论 4 贰、实验研究法的意义 4 参、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5一、随机化 5二、控制变项 5三、周详的观察 7四、精确数量的记载 7五、反复实验 7 肆、实验研究法理论基础 7一、实验心理学 7二、逻辑经验论 9三、方法统一论 10 伍、提升实验研究设计具有内外在效度 11一、具有内在效度 11二、精确性 15三、具有外在效度 25 陆、实验研究法进行程序 29 柒、实验误差控制 30一、实验控制的因素 30二、实验控制的方法 31 捌、实验设计类型 33一、前实验设计 33二、真实验设计 34三、多因子实验设计 36四、准实验设计 37 玖、实验研究法适用的统计工具 41一、各量尺适用之统计工具 41二、实验研究法常用的统计 42 拾、实验研究伦理问题 45一、研究伦理的原理原则 45二、遇到限制时,因应之道 46 拾壹、实验研究法在教育研究应用的限制 46一、优点与限制 46二、使用实验研究法应注意事项 48 拾贰、论文评析 49一、论文搜寻来源 49二、课程与教学领域中运用实验研究法之论文 49三、实验研究法近期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趋势 59四、论文评析 60 拾参、参考书目 69表目次表1 统计检定的可能结果 24 表2 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模式范例 36 表3 非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模式范例 37 表4 各种前、真实验设计的内外在效度39 表5 各类型准实验研究设计的内外在效度40 表6 各量尺适用之统计工具41图目次图1 三个自由度不同的t分配 18 图2 图2:当μ=68、σX =2时之95%及99%推估信赖区间 (19)图3 假设检定的信赖水平与拒斥区22壹、绪论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真正考验有关因果关系之假设的方法,也是解决教育上理论与实际的问题及推动教育成为一门科学的最有效途径。

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至少操纵一个自变项,控制其它有关变项,以及观察一个或多个变项的结果。

实验研究法最早运用在物理界的研究观察,十九世纪引入生物科学,十九世纪末将之应用于实验心理学,1890年代将之应用于教育情境问题的研究,尔后便大量运用于教育领域中(王文科,1999)。

第六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六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外部有效性不是关于研究结果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关 于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外部有效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 的研究目标。 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或目标环境的研究 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常常较低。 对于一般性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理论上的假 设是否成立,研究结论从实验室推广到其它方面的过程 不是直接的。研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理论的真实性, 而不是研究发现是否可用于特定环境。因此,在以检验 一般性理论为目标的研究中,实验室环境与目标环境的 相似性并不重要。这类研究较适合于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就是将设置各种变量状态的实验者与收集结果的实验者分开。

实验研究中,受试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迎合试验者的需要,这会对 研究的有效性带来影响。消除或削弱这种影响的最好办法是注意实验背
景和实验程序的细节,尽量隐藏自变量,使自变量看起来像是无关的事
件。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何时使用实验室-3

如果研究有特定的目标,研究成果要应用于特定的具体环 境、人群和时间段。例如,我们可能并不关心一种新的管 理技术是否在其它地方都能产生良好效果,而只关心它是 否有益于某一个公司,是否适合于该公司特定的生产方法、 公司文化和工人群体。 我们需要的是针对这一特定目标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个 一般性的理论。这种特定目标的研究不太适合于在实验室 进行。因为针对特定目标研究的问题本来就是特殊的,这 些问题是以某种特定的人群、环境和其它条件为前提的, 对问题的回答需要包含目标环境和人群的实质性细节。 而在实验室里构造的环境很难与实验室以外的现实环境完 全符合,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

何时使用实验室-2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2.研究目的

探索性实验:提出新问题、验证新假设 如果要发现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就需要对各种 可能引起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重复研究,验证一项研究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域或不同研究对象中是否会取得同样的结果; 研究课题明确,有具体的假设和方案,实验是为了验 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案有怎样的效果。 如:如果通过访谈了解到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因 素是缺乏关爱和成就感,那么就可以以这两个因素为 自变量来设计实验,以验证其真伪。
(2)无关变量的控制



随机化 消除法 平衡法 恒定法 抵消法 纳入法 盲法 统计处理
四、实验模式设计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根据实 验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实验研究所具备的主 客观条件,对有关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自 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测量、无关变量的 控制等问题所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 实验设计符号说明:X—一种实验处理; O—一次测试或观察;R—被试被随机选 择分配和控制;G—表示组,实验组或控




案例: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 “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 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假设: 运用“情景作文”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作文质 量 处理:在作文课上,教师运用“情景作文”法进行教 学 因变量测定:作文测验 实验设计:单组后测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概述
实验研究法设计
实验研究的质量评价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概述

一、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研究法的意义与局限 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阶段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1一、实验研究法的原理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够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hip)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藉由随机抽样、随机分派的过程,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然后在严谨的实验设计之下,系统且客观的操弄自变项,且将影响依变项的各个干扰变项予以控制或维持恒定,再观察依变项的反应,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判定。

实验研究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自变项与依变项、实验组与控制组以及结果的测量,藉由对此三部分的操弄、控制与观察,研究者获取了最后的研究结果。

二、实验研究法的特征(一)随机化所谓的随机化(randomization)它需包含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机抽样;第二阶段是随机分派。

实验研究中之所以要控制变项,是为了要确保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只剩实验处理一项,亦即自变项,如此才能够推论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二)变项的控制针对这些干扰变项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六种:1.随机化2.将干扰变项保持恒定不变3.将变项纳入实验设计之中4.配对5.以受试者本身作为控制6.共变量分析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步骤(一) 决定研究题目与目的(二) 提出研究假设(三) 界定变项(四) 准备实验或测量器材(五) 控制干扰变项(六) 选择实验设计(七) 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八) 决定实验步骤并依计划进行实验(九) 资料的统计分析(十)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一、真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一)区别标准1.能否操弄自变项。

2.对于受试者能否随机抽样、随机分派。

3.能否依照研究计划般地控制实验误差。

(二) 真实验研究真实验研究(true experiment)最大的特征在于能产生等组的受试者,而这些受试者是以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产生。

(三) 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quasi experiment)是指无法达到真实验研究的标准,只能尽可能地以真实验研究的精神进行研究,其中最显著之处是无法使用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选取受试者。

实验研究法——精选推荐

实验研究法——精选推荐

第九章实验研究法第一节实验研究法概述任何一项教育或教学改革的基础就是教育实验,也就是说,只有在经过教育实验之后才能推行有效的教育改革。

世界教育史上任何一项大的教育改革都伴随着著名的教育实验的诞生。

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研究人员也进行了很多著名的实验,比如,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实验、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姜乐仁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法、顾冷沅先生在上海青浦县进行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实验、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等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教育实验。

一、有关概念虽然我们经常说到教育实验,但真正要给教育实验下个定义还是很难的。

这里我们先了解几个概念:1、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属于自变量的范畴,是实验者要操纵的变量,实验者希望通过实验变量来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

比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对照班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这里“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实验变量;又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采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实验,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研究性学习”就是实验变量;再比如,有的学校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教师,这与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也有根本的差别,这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实验变量。

要进行教育或教学实验,首要的问题就是选择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和现存的变量有本质的区别以及显著的差异,比如,传统的教学是“注入式”的,你的实验变量如果采用“讲授式”就不太好了,因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实验结果也肯定不会有显著的差异。

其次,实验变量应该是可以操作的,即研究者可以进行操纵。

第三,实验变量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即人们可以观察到实验变量的变化。

2、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伴随实验变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变量,也就是实验的结果。

实验变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因变量却需要研究者进行选择。

比如,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用什么来衡量实验的结果呢?还是用高考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高考本身也可以改革)。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维度比较角度
控制水平、现实性环境外部效度内在效度
实验研究
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
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
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
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
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实验研究的环境
与实际生活中的
情况相差很大,
完全是一个“人
工制作”的环境,
与现实的联系较
难。

准实验的环境自
然而现实,它在
外部效度上能够
且应该优于真实
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
计利用原始组
进行研究,缺少
随机组合,无法
证明实验组是
否为较大群体
的随机样本,同
时任何因素都
可能对原始群
体起作用,所以
因被试挑选带
来的偏差将损
害研究结果的
可推广性,从而
影响了准实验
研究的内在效
度,因此在内在
的效度上,实验
研究优于准实
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
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
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
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
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
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
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
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

因此
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
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
现实性较强。

进行实验的环境
是现实的和自然
的,与现实的联
系密切得多。

第六章准实验研究

第六章准实验研究

第六章准实验研究一、准实验研究的涵义及效度人们常常把实验研究称为“真”实验设计,这是因为它们具有随机安排被试(组)进行实验处理的特征。

这样,实验对等组的获得及其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波动都归结于随机安排。

然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被试的挑选和组合不可能总是随机的。

在教育领域中,有许多被试是既定的,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自然而完整地形成被试群体。

当这种保持原样的组运用于一个实验中时,我们便称此实验为准实验研究。

这种研究能够为教育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但有一点很重要: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该特别慎重。

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缺少随机组合本身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效度。

在第5章中,我们就被试的不同挑选方式对内在效度的威胁作了说明。

假设在一个实验中,采用5年级2个现成的教学班,其因变量是自然科学的成绩,操作性地定义为一次自然科学测验的分数。

这些班级在先前已经按能力进行了分班,一个班级属高材生班,另一个班属普通水平班。

两个班级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假如,一种实验效果产生在高材生班,就很难证明这个效果归因于实验处理。

因为能力水平和实验处理是混淆不清的,我们就没有把握对其结果做出解释。

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组起作用,同时我们无法证明这些组是否属于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

随机的挑选或组合是一个过程,它或者做得到,或者做不到。

对于准实验来说,它没有做到,因此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一名采用不加处理的试验组的研究者要做些什么呢?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

出于对内在效度的考虑,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

例如,假设现在的班级运用于一个数学教学实验中,年级水平将很可能作为一个常量,或者作为一种需要控制的变量。

研究者也想得到表明这些班级具有同等能力水平的证据,假如像IQ测验分数这样的实证资料可以提供的话,这会极有助于对等组的检验。

第五章实验研与准实验研究

第五章实验研与准实验研究
例如: O1 X O 2 (前测) (后测) √ O1与O2难度不同 √ O1与O2难度相同,但评分标准不同
二、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1、前实验: (1)单组仅后测设计: X O (2)单组前后测设计: O1 X O2 2、准实验: (1)不等组前后测设计:O1 X O2 O1 X1 O2
----- 或 ----- O3 O4 O3 X2 O4 3、真实验: (1)等组前后测设计: O1 X O2 O3 O4 (2)等组仅后测设计: X O1
例4:所罗门四组设计
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两组有前测,两组无前测, 一前测组和一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四个组 均有后测。把前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是较理想 的设计。
实验设计:
R O 1XO 2 R O3 O4 a R XO 5 R O6 b
例子:参考真实验设计举例 1的例子
给例1(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的实验) 另加上两个班,不进行前测,其中一个班与例 1实验班进行同样的实验处理,另一个班按照 常规教学,对每班均进行后测。进行相关的统 计分析。
(一)前实验设计 (Pre-experimental Design)
特点: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 变量。
分类: 【A】单组后测设计: X O 【B】单组前后测设计: O1 X O2 【C】固定组比较设计: X O
O O1, O2 分别代表前测 (pretest) 和后测(posttest), X代表实验处理
O2
“单组前后测设计”示例:
课题名称:范文在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研究问题:范文模仿在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作用及小学
生在写作训练中模仿的特点。 研究假设:利用范文仿作的小学生写作水平要高于不用
范文仿作的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实验处理:给学生提供范文模仿,让学生独立阅读、分 (自变量设计) 析、理解范文,然后进行仿作。 样 本:浙江黄岩解放路小学三(下)、四(下)年

实验与准实验

实验与准实验

第七章实验与准实验一教学目的1、了解实验研究的概念、特点、过程2、了解准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2、理解实验研究的三种类型二教学重点理解实验研究的三种类型三教学难点理解实验研究的三种类型四教学时数:2学时实践学时五操作练习结合资料分析实验类型六教学反思第七章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研究的概念和特点实验研究最早在物理学研究中运用,后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广泛采用,然后以生理学的实验研究为一个发展中介,以心理学实验为首端开始向社会科学领域内逐渐推广。

教育实验从一开始的尝试性的实验到今天建立较成熟的教育实验理论,许多教育家的努力不可磨灭,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学校里的操作已有了教育实验的意识,但是把教育与严格的科学实验相连,还离不开梅伊曼、拉伊、桑代克及麦柯等人的大力提倡。

教育实验发展至今,已在教育研究中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研究的概念实验研究就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的事实进行比较,以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称为实验室实验法,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称为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可以随着教育实践的正常进展而进行,能反映教育过程的真实情况,方便易行,也便于成果的推广,在可行性和实效性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是自然实验法。

二、实验研究法的特点1.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状态进行研究没有控制,也就没有实验。

实验研究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与控制,可以使人观察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情况,扩大研究的范围。

2.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探究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等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而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共变关系、时间顺序、控制无关变量。

在实验法中,实验者操纵着一个或几个因素,这些因素是经过判断之后以假设的形式被确认为是影响教育结果的原因,实验者同时控制与这些因素无关的其他因素,使之不影响教育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