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法制、文治
学习学生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文治的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天下最小的主任,却拥有天下最大的世界,因为它承载着众多孩子心灵的梦想,而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琐碎繁多。
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学生的思想纷繁复杂,学生的信息包罗万象,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认为:做好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有三种境界,一是基于儒家文化的“人治”,强调班主任的个人魅力与权威意志;二是基于法家思想的“法治”,强调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对学生的约束与管理;三是“自治”,基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强调班级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律发展。
下面从这三种管理境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的方法读点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与大家共勉。
境界一:人治——事必躬亲,引导督促初当班主任,大多选择的是这一路线。
这种人治的管理模式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它强调班主任是权威、发号施令者;学生是服从者、被动接受者。
班级管理模式是注重管,疏于理;注重人治,少德治;注重急功近利,少长远眼光。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班级管理会有初步的成效。
尤其是“严厉、凶狠”的班主任,能让学生在敬畏中无条件地顺从。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往往疲于应付,学生也叫苦不迭,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与紧张,更不利于班集体建设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可否认,班主任工作非常繁重,特别是初当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事事过问,凡事包办,对学生以命令和管教为主。
班级事务需要处理,老师家长需要联系,安全事故需要防范,学生成绩需要考虑,文体比赛参加,评比考核需要注意等等,日复一日,身心疲惫,班级日趋稳定,付出总有回报。
但凡不在场时,比如临时开会,班级的自修纪律就不尽人意,通此情景,逮住几个学生,批评教育一番。
学生看似信服,更多却是口服心不服。
一有空当,调皮学生扰乱纪律现象复燃如初,有时像“保姆”,苦口婆心,千叮万嘱,有时像“警察”,威严指责,简单惩罚,有时像“消防员”,万分火急时来赶场。
总之,凡事都一管到底,缺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人文教育,一定范围内只能保证短期的班级平稳,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班级的自主发展。
对法治和人治的理解
对法治和人治的理解
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各界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管理事务、依法办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制度。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最高准则,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国家机构和领导人。
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体现了一种秩序、规则和程序的理念,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解决争端,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人治则是指以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权力为依据,支配和决定国家和社会的运行。
在人治社会中,领导者或者特定的个人可以操纵权力,而不受法律限制,这可能导致滥用权力、腐败和不公正。
人治强调个人的意志和权力,而非法律和制度。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利益和意志可能会凌驾于整体社会和公共利益之上。
总的来说,法治强调依法行政、依法执政,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权力的行使;而人治则强调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权力至上,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治往往被视为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法治人治德治三者的关系
法治人治德治三者的关系法治、人治和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通过法律、人的意愿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三种不同方式。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来管理社会。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可以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法治的实施需要依靠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以及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法治的核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事,不得违法乱纪。
法治的实施不仅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需要有健全的法治机制和法治文化的培育。
人治是指以人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人的智慧和能力来管理社会。
人治的核心是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来解决社会问题。
人治注重领导者的作用和决策能力,侧重于个别人的行动和决策。
人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以及有效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人治的实施需要有权威性的领导和有效的组织机构,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
德治是指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引导和自觉来管理社会。
德治的核心是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质。
德治注重个人的自律和自觉,鼓励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德治的实施需要有正确的道德导向和道德教育,以及社会舆论和道德评判的引导。
法治、人治和德治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实践中,法治、人治和德治不应被孤立地看待,而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管理社会。
人治是法治的补充和完善,通过人的意愿和能力来解决法律无法覆盖的问题。
德治是法治和人治的基础,通过道德的引导和自觉来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质。
法治、人治和德治的结合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在具体实施中,法治、人治和德治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法治不能完全取代人治和德治,法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
法治和人治的理解
法治和人治的理解
一、定义与特点
法治,即依法治国,是指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法律来规范和限制公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法治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和权威性,要求政府和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并通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
人治,即以人来治理,是指治理者根据自己的意志、经验和智慧来管理和规范社会。
人治强调个人权威和领导魅力,重视治理者的个人品质和领导能力。
二、运行基础
法治的运行基础是法律制度,它要求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治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司法体系来保障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
人治的运行基础是领导人的品质和能力,它依赖领导者的智慧和魅力来引领社会。
人治强调领导者的个人权威和决策能力,但也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个人崇拜。
三、决策过程
在法治中,决策过程是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强调公开、透明和参与。
法律通常规定了决策的程序和标准,政府必须依法制定政策、行政法规等。
在法治中,司法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来裁决纠纷,维护公正。
在人治中,决策过程更多地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和判断。
决
策过程可能缺乏透明度和参与度,领导者通常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四、公民权利
在法治中,公民权利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
法治强调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通过司法保障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法治中,公民可以依法行使权利、参与社会事务。
在人治中,公民权利的保护取决于领导者的意愿和政策。
人治可能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或者对特定群体进行歧视。
公民在人治下可能缺乏平等的权利保障。
学生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文治学习心得
学生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文治学习心得幽默风趣,在笑谈中透露出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他提出面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变化的学生,我们老师如果不适应这一切的变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会落伍。
王教授不仅从几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改变的观念和方法,而且还从一些细枝节稍具体叙述了班主任教师面对一些问题时的应该采取的做法。
王教授说,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理念上应该有“五变”:一、变人治为法治;二、变“不许”为“许”;三、变“师爱生”为“生爱师”;四、变“否定”为“接纳”;五、变“我认为”为“你认为”。
在讲到变“师爱生”为“生爱师”时,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缠绕在诸多教师心头而感到迷茫的问题:“我这是为你们学生好,为什么你们学生就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好心没好报)?”,王教授对此做了精彩的分析:没有尊重和自由为前提,爱的越深伤得越重,帮助孩子之前首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我们在付出师爱的同时要引导孩子的爱师行为,给孩子提供爱师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感恩,不懂得感恩就不会理解别人的爱。
不做班主任的长工。
是说教师要敢于承担更大的教育和管理责任,敢于迎接挑战。
只有在和学生不断的接触和磨合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付出的心血越多,回报才越多。
这种回报,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舍得,有舍才有得。
一味的抱怨和逃避,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同时也提醒领导者在工作中要照顾到踏踏实实、态度端正、甘于奉献的,和班主任密切配合的长工们的利益。
要问谁是这样的长工,领导只有问班主任,因为鞋合不合脚,只有脚最知道。
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班主任管理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项班主任培训,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班级实际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更主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呵护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和人治都有局限性和优势,应该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法治的学理基础是法学,强调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人治的学理基础是管理学,强调科学有效的管理技巧,法学和管理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单独的强调以法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制度而否定管理学的合理性,也不能单独强调以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技巧而否定法学的合理性。
现代的科学管理强调科学有效的管理技巧,也重视制度的作用,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现代的法学理论强调良法善治,管理学和法学的理论目标是相通的,不能割裂的看待两者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法治、人治的概念。
法治: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知乎用户:法律与政治的关系?20 赞同·0 评论回答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法治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法治包含着多种内涵和意义:(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的意义是依法办事;(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无论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作为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4)法治代表某种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而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
人治:与法治对立的治国方略。
这种对立在古代和近代史上,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在古代中国,法治论者强调把社会关系纳人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这种法治论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实际上属于法制的范畴。
人治论者则认为“为政在人”(出自《论语·为政》),强调重视人的作用。
在古希腊,法治强调法律的理性及其一般的指引作用,人治则强调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
其次,要理解法治、人治的区别。
人法文三名治
人治.法治.文治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人治、法治、文治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1. 人治——经验管理(经济人)所谓经验管理是指没有成型的管理规律、成文的管理制度可以遵循,组织完全按照领导者自己的设想,跟着感觉,凭经验、直觉去管理。
所以,在经验管理条件下,组织的兴衰成败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权力,这包括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凝聚人的个人魅力、良好的感觉和直觉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2. 法治——科学管理(机械人)科学管理强调系统的规范性、制度性、科学性,系统就像一台有生命的机器一样在运转,它的运转靠的是精心设计的机制、流程、程序、制度,它不会因个人好恶而轻易偏移方向,也不会因某个人的离职而停止运转,重奖、重罚、金钱刺激是提高组织成员工作热情的最重要的手段,这种管理模重物轻人,仅仅把组织成员当作工具,对成员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
3. 文治——文化管理(价值人)文化是一整套由一定的集体共享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的,被个人行为能力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模式的整合。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实与历史的特点,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显示出来。
文化管理模式下,人是核心,制度是基础,文化是导向,发展策略及价值观是重点,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控制是自我控制,领导靠教育培训。
人治法治与道治问题探讨
人治法治与道治问题探讨
人治、法治和道治是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
人治是依靠领导人或者政治家的个人能力和魅力来治理国家或地区。
法治是依据法律规则来治理国家或地区,法律是最高的权威,司法部门是分立的,拥有独立的权力。
道治则是依照道德伦理和文化传统来治理国家或地区,透过文化价值观来灌输人民的思想观念。
不同的治理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文化中存在,得益于其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也受到其当前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对于这三种治理模式,各自有优点和缺点。
人治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政治领袖快速地进行决策,并在短时间内采取行动。
但其缺点在于,如果领袖的个人品质不好,或者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中,就会导致权力滥用,更加强调“人治”模式的恶劣影响。
相比之下,法治的优点在于,通过法律规则对权力进行约束和平衡,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法律的存在使人们能够预见社会将如何运作,并减少对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法律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公平和公正的机制,解决争议和冲突。
道治比起法治和人治而言更强调对个人行为的内心约束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道治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加强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更加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综合来看,不同治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互补。
理想的治理模式应该结合人治、法治和道治的优点,寻求平衡以便于最大程度地服
务于国家和人民。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在自身国情和具体政治制度
条件下,充分利用这三种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把其优点发扬光大,而把缺点控制在危害程度之下,以构建一个稳定、健康、民主和富
强的社会。
法制、法治、人治区别
一直以来都很困惑,我们的国家到底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一个法治社会还是一个人治社会呢?首先来看看人治,人治比较好理解。
我从网络上搜了一些人治的解释,跟大家一起来看看。
人治的解释: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1.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
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儒家重视人治,主张为政在人;法固然不可缺,但执政者“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行不正,虽令不从”。
主张君主以身作则,施德行仁,并尚贤使能,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礼治,以达“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境界。
主张把人治与礼治、德政结合起来。
2.与“法治”相对。
主张“人治”者认为国之治乱,不在法而在统治者的贤能与否。
所以从儒家的思想来说,他们推崇人治为主,法治辅助。
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社会主流思想。
社会发展到今天,儒家的思想在继续发扬它的作用,但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已经摈弃了人治的内容,加强了法治的部分,因此我相信没有一个执法者承认现在是一个人治社会。
再看看我搜到的对法治的解释。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
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
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
要真真彻底实施法治,很难,所有的法律都是人来制定和执行,只要有人参与就会有感情和思维在里面,就不会像机器一样毫无思维的执行。
最后来看看法制,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 法制 人治 德治
顾名思义,法制这一词汇正体现着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运行的一套以法律作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而这种制度成为了各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外在的框架,成为了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相比较于法制一词,和它同音不同字的“法治”则可以概括为我国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针,“依法治国”,其区别在于“治”而非“制”。
倘若说法制成为了我们的框架和保障,那么法治则是我们如何运行法制的一种手段,它作为一种治国方针,必将使国家在法律的治理下变得昌盛,必将使社会充满正义。
人治一词较于法治更体现了主观性,人作为法律的制定者,是法律的实施者,同样也为法律所约束着。
可是,人治一词从人类社会开始便存在着,无论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以及不断发展到现在,人治成为了一条不可避免的线路,在法律还未成型的时候,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思想成为了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方式,故而产生了像孔子一样的贤者,像汉武大帝一样杰出的君王,以及像商纣王一样的无能暴君。
而现如今,人治成为了法治的一种渠道,如何实现法治,要靠每一个人去遵守,去实现,而人治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德治一词可谓治理国家方略当中的最高级。
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一直是以仁德治国,德治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君王一直所崇尚的一种治国之道,现代社会下的德治,就是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共产主义。
人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人所追求德治是天下大同,今人追求德治一为民族复兴,二为盛世清平,三为世界如一家,实现真正的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人治与法治辨析
人治与法治辨析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类型,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看,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二者的含义来看,人治与法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指以人治人,后者指以法治人;从二者的基本特征来看,人治与法治都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都强调权力的独断性和权威性,但人治强调权力的独断性和权威性,法治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和统一性。
本文将从人治与法治的概念、区别、意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法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人治与法治的概念人治与法治的概念源自于西方,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
实际上,法治与人治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范畴。
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治思想,它不仅为法治的确立提供了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而且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治是一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都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治国方式。
但是,必须坚持人治与法治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人治与法治相统一的原则就是既要反对人治,又要反对法治。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治与法治是人治与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法治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人治与法治都要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理念;人治与法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它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法律来治理国家,从而保障人权和限制权力。
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基本方式和最高阶段。
从历史上看,人治与法治是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概念。
中国古代的人治与中国现代法治都是一个历史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治与法治都不可能在完全意义上等同。
实现中国现代法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是一个既有理论层面也有实践层面的问题,它在我国既不可能简单地从正面回答也不可能从反面回答,只能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法治与人治的联系
法治与人治的联系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1、\t概念不一样
2、\t历史背景不一样
3、\t与人治联系不一样
法治治外,德治治身内,二者具备互补性。
1、概念不一样:
德治,建议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特别注意五育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召促进作用;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法治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
法治特别强调务要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备最低的地位。
2、历史背景不一样:
德治就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就是儒家学说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制度统治
者长期遣为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是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
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环境治理中的权威地位。
3、与人治联系不一样:
德治就是人治的理想模式。
要想充分发挥人治的优点,政府官员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法治相对于人治更平衡;法治特别强调的就是权力分权、法律救济。
一个企业的治理是人治、法治和文治的结合
一个企业的治理是人治、法治和文治的结合其实,企业管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相同的,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管理模式又是不相同的。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管理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人治、文治、法治。
无论是人治、法治,还是文治,都有优点和不足。
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完全取决于企业发展的阶段。
从人治到法治,再从法治到文治,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企业从诞生、成长到成熟所经历的三种管理模式。
第一阶段:人治人治的管理模式强调使用强人治理,看重的是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管理能力,多具有英雄主义色彩。
管理者在整个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威力犹如古言所描述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人治管理模式一般是在企业的初期阶段实行的。
此时的企业员工少,部门少,没有健全的制度与流程,执行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推动。
在人治模式下,维持企业运转的人缘、情面,管理凭经验、人际关系,控制靠随机和自觉,管理靠威信等。
人治管理看似灵活,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因为没有统一的流程,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很容易造成前后标准不一致,执行者没有规章可循,形成管理者一人说了算的“一言堂”现象。
在人治环境中,三鹿从1956年只有32头奶牛和170只奶羊的合作社,发展到品牌价值曾达1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先后用了半个世纪。
然而,三鹿迅速走向破产,却只用了短短几个月,这就是人治的“负力量”。
在人治模式下,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靠管理者的个人的魅力、能力;但是,如果管理者稍有不慎,企业便会迅速走向崩溃。
第二阶段:法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部门和员工的不断增多,管理层级也在不断增多,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此时,管理者即使有三头六臂管理起来也会觉得吃力了,这样就必须靠制度来约束员工,这就是法治。
在人治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求法治。
法治的关键不是做制度,而是要执行制度。
法治、法制和人治的区别与联系
法治、法制和人治的区别与联系一、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司法、法律监督的总称,它包括静态的法律规则、制度系统和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及过程。
社会主义法制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基本要求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法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二、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要素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实质是依法办事。
三、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
法治讲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稳定、普遍、公开、平等,而法制不具这些内涵,只要求严格依法办事。
法治与人治截然对立,其基础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宪政的表现,而法制和人治并不对立。
“法治”与“法制”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 “法治”和“法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
一方面,要实行“法治”,必须以完备的“法制”为基础;另一方面,在“法治”国家中,“法制”的运行要以“法治”原则为指导。
此外,两者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服务,都与民主相联系。
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国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2.区别:(1)“法治”与“法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本身的含义来说,“法治”是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这一原则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有良法,良法的含义是:1法律完备;2法律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3法律体系协调、统一,无矛盾和抵触;④法律的表述准确、简洁,易于理解。
二是遵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这一点又包含四层含义:1法律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严格依法办事;④有效的法律监督。
企业发展管理的三阶段
企业发展管理的三阶段凡是一个企业都是由小到大到强,均要经过第一阶段的“人治”,第二阶段的“法治”和第三阶段的“文治”,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一、“人治”阶段所谓“人治”,就是老板一人统治管理企业。
一般情况下是企业规模小,人员少。
老板一人来看护管理,即一人统治的公司初始化阶段。
在这个时期,老板独断专横、霸道,没有协商象样的决策,一切指令都是命令式,从来不听副手们的鼎力协助言行,无视中层管理者们的存在,对员工的要求“三紧”,即活儿紧、时间紧、工资紧。
总是加班加点多干活、多出活;想方设法延长工作时间(不顾工作效率)少休息或无休息;给员工的待遇,能省则省,尽量少付工资(一旦挣不到钱,老板还要自掏腰包)。
老板本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夜里盘算、白天算计。
事事不放心,生怕出漏洞。
于是就出现了亲自打电话,亲自到场、亲自干、亲自过问,并且爱听小报告,致使一件事没想好,没想细,没想完,又来一件事,一件接一件,离不开又走不出去,静不下心,干不成事。
整天昏头涨脑,精力不够用,身体疲劳不堪。
结果走向人倒了,企业也倒了的局面。
之所以人们概括“忙、茫、盲、莽、亡”,就是企业法人初始阶段的缩影。
1、忙:忙手忙脚、事多事繁、紧张忙碌、忙个不停、茫然若有所失;2、茫:忙乎其若迷、迷蒙不明、模糊不清、目标在哪茫然无知、不知所措;3、盲:目无牟子、茫茫无所见、晦暗不明的样子、盲盲撞撞、不知干什么好、像瞎子一样;4、莽:粗鲁冒失、行动粗率不审慎,决策偏激、不计后果、结果会像瞎子一样掉进井里;5、亡:灭亡、死亡、意为“无”,企业法人如果决策不当,瞎子一样走进井里,不是死亡,就是头破血流。
二、“法治”阶段“法治”即企业内部立法,建立规章制度,以制度行管理,老板退居第二位,起到决策后的规章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
流程是:老板与决策层的决策力中层管理者的推行力基层的执行力老板的监督力。
如能顺畅的保持管理下去,企业会逐渐做大,当这种管理理念达到相当程度,“企业文化”雏形基本形成。
现代社会文治大于法治
作为反方当今社会人治大于法治的一辩立论陈词: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法治大于人治,还是人治大于法治?”我方认为当今社会人治大于法治。
首先,大家先明确一下三个概念: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形式,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
人治,是国家的主人任用贤能来管理国家。
大于的判断标准则是其各自在社会中的影响大小。
法治与人治,两者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共同组成治国的基本手段。
在我国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任用的贤能是人民代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人治大于法治。
人治大于法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今社会人治在社会中的影响大于法治。
法不是自己产生的,必须由人制定,法律不可能主动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都要靠人主观能动性被执行。
同时,应对新的问题,法律的完善、监督,必须由人去酌情处理和随机应变。
因此,在社会的改造过程中,人居主导性地位。
明显人治影响大于法治的影响。
第二,我国社会的人治是民主法制基础上是人治。
人治的过程简而言之便是人判断人或事物是否道德,并采取对应措施的过程。
在以前,判断道德与否的主体是君主、候王、将相等少数人,即专制的人治,而现在这一主体是人民大众这一多数人,判断标准不仅局限于社会道德,更包涵了法律道德,是大多数人的民主的人治,可见人治在当今社会是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第三,社会文明的政治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封建社会的专制,到资本主义的法治,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人治,最后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德治,不正是体现了人治的影响更加悠久深远么?法治,要求法律这一最低道德的制定者、执行者、被执行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和人治的最高境界德治殊途同归。
当今社会无论是各种案件中所呼吁的道德要求还是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都表明当今社会人治大于法治。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当今社会人治大于法治。
举例说明“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举例说明“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
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
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
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
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治组词组词
治组词组词
治组词有很多,比如:
治安、治水、治理、治病、医治、政治、惩治、治疗、统治、治学、治装、省治、治本、调治、主治、疗治、诊治、吏治、治标、收治、根治、处治、治印、治丧、治罪、县治、没治、同治、治乱、顺治、治保、大治、整治、法治、矫治、文治、人治、救治、摆治、自治1,治教(zhìjiào)
治理、改变教育事业的落后面貌。
2,治阿之宰(zhìēzhīzǎi)
之治:治理。
治理东阿的地方官。
后泛指有才能,治理有方的官吏。
3,治不忘乱(zhìbùwàng luàn)
治:安定。
国家太平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防止可能出现的动乱。
4,治释(zhìshì)
惩治与赦免。
借指审理狱讼。
5,治辨(zhìbiàn)
①亦作"治辩"。
亦作"治办"。
②谓处理事务合宜。
③治理。
④备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治、法治、文治
人治就是使用强人治理,人治依靠的主要是管理者的个人影响力,其人缘、风格等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管理者变更,换成其他人来管理公司,被管理者可能出现不服,公司就会陷入混乱。
同时人治模式前后标准难免不一致,管理上随意性很大,权力主要集中在上层,执行者没有规章可循,需要见机行事,遇事必须请示上级。
法治就是建立制度,淡化人治,通过制度化管理来提高效率。
对企业管理来讲,建立制度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执行,谁去执行。
当企业再进一步发展壮大,部门和员工进一步增多,法治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
此时就需要有一种意识、思维来引导员工的行为,这就是文治,以文化来管理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文治强调以人为管理的核心,建立学习型组织,领导靠教育培训来引导员工,对员工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我认为我自己、收银员、本部门都处在法治阶段,在执行制度时,遇到不熟悉的人,员工基本上能坚持按原则办事,但一遇到自己的上司、领导、知心朋友来办事,我们就很容易就走了捷径,人为改变了制度和流程的刚性,久而久之,制度和流程就成了虚设。
这也是日后我需要反思和改正的地方。
人治是依赖领导的影响力来管理员工,一旦领导不在或领导变换,管理的难度就加大,而且新领导很难复制这种管理方法,必须重塑影响力才能有效管理。
法治是依赖法律、制度的刚性来约束员工、堵塞漏洞,但法律和制度需要依赖强有力的队伍去执行才能见效,一旦遭遇法律、制度真空或执法缺位,管理就会出现漏洞。
文治就不同,它依赖的是强大的文化,文化的范畴非常广,它是无形的,不处不在,无孔不入,伴随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作为管理者,做到明察秋毫,适时推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