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12-1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 脑卒中(stroke)是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 疾病。 • 发病急、恢复慢、病人在瞬间由“健康状态”变 为“疾病状态”,易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 应。 • 情感障碍:左脑特定部位损伤与抑郁情绪有关, 右脑特定部位损伤与病人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有关。 • 抑郁:情绪低落、对康复缺乏信心、悲观、失望、 无助感,甚至绝望。过分关注自己的疾病,对周 围事物缺乏兴趣,少言、懒动,失眠、食欲下降, 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
与其说是解开衣扣,不如说是由于手颤抖, 把扣子震得脱掉。当时,我立刻甩开他胸前 的手,以免他乱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感到他的手传来挣 扎的抵抗力,他似乎用尽全身的力气一下一 下地抓着胸前的皮肤。我顿然醒悟,原来他 在抓痒,他不是乱动!于是,我便推着他的 手,用另一只手为他抓痒。我感到他手心的 颤抖,似乎传达着他对我的感谢,那一刻, 我除了感动,再也说不出话来。
(五)环境因素(2) 家属探视的时间受限制,医护人员谈心的 时间不多,导致患者孤独、抑郁、度日如 年、烦躁不安。 ICU的特殊环境、持续24小时的治疗、监 护及照明,可频繁干扰患者的睡眠。 调查显示,50%的ICU患者认为医护更关心 身旁的机器,患者有受冷落之感。
一、心理特点 焦虑、恐惧 否认 孤独、忧郁 愤怒 依赖
三、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慢性病人的心理评估:
1、心理应激评估:
• 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
量表。
2、心理特质评估:
•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
A性行为类型问卷。
3、心理状态评估: • BECK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 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生活 满意度评定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 4、认知能力评估: • Halstead-reitan神经成套测验,Wisconsin卡片分 类测验、认知能力筛查量表等。
(三)加强护患沟通 心理支持,安慰、鼓励。 尊重和同情患者,亲切的语言、礼貌诚恳 的态度进行交谈。 对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及其 他语言沟通有困难的患者,观察面部表情、 手势及身体姿势,主动询问,了解患者心态 与需求。 通过书写与之沟通,满足需求。
(四)对不愿离开ICU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二)认识因素 由于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患者毫无 心理准备,对严重的病痛、迅速的角色 转变等难以接受和适应,出现激烈的内 心冲突、惶恐不安,丧失安全感。 (三)意外伤害因素 当创伤导致肢体瘫痪、截肢、脏器摘除 或头面部毁容等,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
(四) 治疗因素(1) 有的药物影响脑功能,出现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治疗心律紊乱,当静脉滴速太快 出现认知功能的改变,谵妄等。 连接多根导联线或留置导管,如吸氧管、 气管插管、鼻饲管、导尿管、持续性静脉 通道,产生强迫静卧和捆绑感,无助感、 绝望感、反应淡漠,沮丧,抑郁等不良情 绪反应。
(三)抑郁期
进入ICU5天之后开始出现。 约33%患者出现抑郁、沮丧、悲观的情绪 反应。 因认识到病势已成定局,身体状况、社会 功能受损无疑,躯体与心理上的损失感 导致了抑郁情绪的出现。
(四)撤离ICU病室的焦虑 当危险期已过,通知可离开ICU时,患者对 出去的心理准备不足,担心再次出现病危 得不到及时救助,表现为不安、烦恼、心 慌、依赖、不愿轻易离开病室。
天使之心—痛病人之所痛
• 一天早上,护士们交班说:那位做了气管切 开手术的伯伯的手一整夜都在胡乱挥动,不 知为何,却找不到原因,于是护士便认为伯 伯是神志不清,意识模糊。交完班后,我去 为伯伯清洗气管套管,他也是一直胡乱地挥 动着手,并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要告诉我 什么。我心想,难道他真是神志不清?洗完 气管套管后,我站在他床旁,静静地看着他, 这时,他缓缓地从被褥里举起颤抖而无力的 手,停留在胸前,准备解开衣扣。
50%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
急危重症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一)疾病因素 急危重症患者伴有心理活动异常。 心功能代偿不良而导致继发性脑供血不足 及脑缺氧或脑自身的病变所致。 临床表现:谵妄,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 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 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减低、依赖性 增强等。
松弛疗法
• • • • 有意识控制生理、心理活动 减低机体唤醒水平 身心松弛状态 体操、散步、游泳、静坐、 洗热水澡、听音乐、看漫画 • 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
方法
• 环境:安静、舒适、温暖、光线柔和,通风好 • 顺序:足部 小腿 大腿 腹部 胸部 上 肢 头顶 全身肌肉
【案例分析】糖尿病人的焦虑抑郁
5、认知调整: • 消除不合理信念:如自己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干扰家人日常生活,无用,无助,生活一团糟, 依赖等。 • 引导正确认识疾病及自我,改变不合理信念。 • 明确自己配合治疗及康复的责任,积极参与治 疗。
6、心理健康教育: • 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等知识,提高 认知水平; • 教会自我护理的知识与技术; • 集体心理健康教育:视频、专题讲座、咨 询、座谈。 • 个别辅导。
• 分析: • 病人是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有自杀意念,给 予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社会支持,健康宣教,早晚 各作一次放松训练,医护及家属配合,严密观察防 止病人自杀。 • 请精神科医生会诊,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效果明显,情绪大为改善,血糖控制有效。 • 对慢性躯体疾病伴发情绪障碍时,在做好躯体疾病 治疗护理时,必须针对心理问题,积极干预,才能 达到预期的疗效。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奥斯卡影后
哈莉·贝瑞
全球最漂亮的人
郭宝昌
《大宅门》著名导演
教学目标
• 掌握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 熟悉慢性病人心理的影响因素; • 了解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一、慢性病概述
• 指病程长达3个月以上,无特效治疗的疾病; • 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疗效不显著; • 对患者生活、工作、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 情绪不稳定:无原因的哭或笑,不能正确理解 他人的情感,从而做出异常反应。 • 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学习、记忆、思维和感 知功能。 常见思维方式: ①以自我为中心,各种观念前后矛盾、互不联系。 ②思维刻板,当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 不能及时转移到另一方面。 ③情境性,心情依情境改变,行为受情绪左右。 ④不能接受批评性语言。
• 某女,58岁,退休,因Ⅱ型糖尿病2年,加重1月入 住内分泌科。入院后,精神萎靡,愁苦面容,整天 唉声叹气,坐立不安,自觉肌肉经常不自主的跳动, 紧张焦虑,头晕,心慌,夜间睡眠不好,入睡困难, 有时早醒。空腹血糖11.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3.8mmol/L,其他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护士与其 交谈,病人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情这样不 好,感觉心理很难受,夜间睡眠不好,真不如死了 算了”。经过调整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情绪 也无改善。
• 行为方式改变:行为退行与冲动,性格改变。 主动性差、惰性增强、意志力减退。依赖他人, 要求家人陪住、喂饭、喂水,有时不能控制自 己的情绪,暴躁易怒。 • 病人有严重的瘫痪或失语症时,对病人家属的 影响大。家庭不能很好适应,病人及其家属的 社会接触及娱乐活动受限,次数减少,婚姻的 质量及和谐性下降。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
1、震惊: • 疾病诊断早期发生; • 表现:不知所措、行为不受自己控制。 2、抑郁: • 忧心忡忡、沉默寡言、悲观失望、愁眉苦脸、怨 天尤人,生不如死,轻生念头。 3、敏感多疑: • 怀疑治疗方案及医护水平;要求其他医生会诊, 擅自到院外治疗、自行换药或拒绝接受治疗。 • 猜疑患上不治之症,夸大身体不适。
三、慢性病人心理的影响因素
1、疾病本身: • 慢性病引发的疼痛、致残、致畸,威胁生命, 可引发心理反应; • 复杂的治疗方案干扰日常活动、药物副作用、 生活方式及习惯不得不改变。 2、年龄与性别: • 慢性病对男性的心理影响比女性大。
3、人格因素: • 坚强乐观者,有长期抗病的勇气和毅力,积极 应对,寻求希望,继续追求生活质量和人生目 标; • 悲观消级者,不良心理反应重,感到无助、绝 望。 4、环境因素: • 医院环境令患者紧张、抑郁和焦虑。 • 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强有力者,可减轻不良心 理反应;社会支持不足,影响患者应对,易于 加重不良心理反应。
(二)慢性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1、提高对疾病的适应能力: • 客观评估自我状况,调整心态,选择合适职业, 科学地工作、学习、饮食,选择良好的生活方 式,提高生活质量。 2、提供心理支持: • 初次、急发病者,安慰解释; • 病程长、反复发作者,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相 结合,创造舒适安全环境,丰富住院生活,安 慰鼓励,示范法,提高抗病信心。
临床常用的心理疗法
• 认知行为疗法 • 暗示疗法 • 松弛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 矫正患者认知与行为 • 建立合理的认知系统 • 阳性强化治疗
步骤
• • • • 确定靶行为 告知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 设计新的行为模式 出现适宜的行为时给予奖赏、鼓励
暗示疗法
• 引导患者顺从,被动接受医生意见 • 常用的暗示疗法 治疗经验暗示 环境暗示 语言暗示
(一)焦虑期
进入ICU后1-2天内。 恐惧与焦虑情绪反应(分离性焦虑,阉割 性焦虑)、睡眠障碍,严重者可有惊恐发作 或精神病性症状。 合理的心理反应,原始心理防御机制。
(二)否认期
进入ICU第2天出现,第3-4天达到高峰,约 50%患者出现。 对疾病缺乏心理准备,不承认生命已危在 旦夕、不愿继续住ICU。 保护性心理防御反应,避免过度焦虑。 经耐心解释,多数患者可以接受现实。
二、心理护理 (一)入ICU前做好解释工作 介绍ICU的基本情况,入住ICU的必要性和 暂时性,监护仪使用目的,术后注意事项, 入住ICU的感受和治疗护理程序, 解除恐 惧、焦虑心理。
(二)改善环境 采用柔和的灯光。 视野范围内安置时钟和日历。 干预性的操作安排在白天患者清醒时执行。 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将噪 音降至最低。 音乐疗法可以减轻或预防ICU综合征。
• 恐惧、焦虑:表现为烦躁、紧张不安、注意力不 集中、坐卧不宁、头晕、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症状。原因如下: —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预后不良。当出现口眼 歪斜、肢体瘫痪、言语不畅、二便失禁等症状时, 负性情绪更为突出。 —对脑卒中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过分担忧, 担心疾病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担心给家庭造 成经济、人力上的负担。 —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
4、紧张焦虑: • 因病友病情恶化或死亡而深受刺激; • 表现:烦躁、失眠、易怒、度日如年; • 对疾病敏感,向医护刨根问底,向病友取经,阅 读医书及杂志,渴望了解疾病病因、发展趋势、 治疗效果,期望得到灵丹妙药,药到病除。 5、安于病人角色,角色强化: • 病后免除原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医护照顾中 “继发获益”,在病情好转后,不愿承担力所能 及的事情,不利于康复与治疗。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 教学目标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 理措施。
急危重症的原因
心脏骤停、急性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大出血、休克、 脑疝、昏迷、各种急性中毒和各种意外造成的 躯体损伤。 起病急剧,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患者没有足 够的心理准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心理反应 激烈而复杂。
3、情绪疏导: • 真诚交流,给予关爱,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 鼓励倾诉、宣泄负性情绪:交谈、哭泣、写文 章、记日记。 • 纠正负性情绪:积极暗示,转移注意力,自我 调控技术。 4、社会支持: • 亲友支持,避免患者担心家事、费用等问题。 • 特定群体支持:医护、社区服务机构、工作单 位等。 • 病友支持:相互交流、鼓励安慰,消除孤独, 建立信心。
(四) 治疗因素(2)
患者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常出 现精神紧张,感觉喉头阻塞、胸部重压、 “气”不够用; 语言表达和体位变动受限,影响他人 交往的需求,导致不安全感,表现忧郁、 焦虑和恐惧。
(五)环境因素(1) ICU与外界隔离,患者面对的是天花板、 监护仪、除颤仪、输液的导管吊瓶和吸氧 用具等。 看到的是医护人员紧张而严肃的表情。 听到的是单调的仪器工作声、监护仪器的 报警声,医护人员严肃的谈话声以及其他 患者的痛苦呻吟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