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在2005年的9月,我来到了杨庄中心小学。那美丽、纯朴的田野,让我嗅到了大自然的味道,神清气爽。想象着即将和自己共同努力的孩子们,一定也是那么淳朴,一定有渴望的眼神,一定有善解人意的笑容。

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随着对学生的了解加深,我越来越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

的学习现状:

现象1:上课不听讲,不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上课偶尔开小差,是可以理解的,但上课时全然不理会教师,自顾自地玩,无论你使出浑身解数就是吸引不了他;无论你怎么教育,他是一百个不说话,这就不能原谅了。班级中大部分的学生是这样,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听课。

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让他们朗读课文,他们嫌太累,嘴都不张;让他们回答问题,他们不举手;让他们思索问题,他们就趴在桌子上;让他们动笔写一写,他们就嘟囔:“又写,烦不烦?”一句话,最好什么也别来烦我。

讲解题目时,你想让他们听得明白些,仔细讲解,他们说:“老师,你累不累,答案写黑板上,我们抄抄就行了。”

现象2:天天抄作业,有的干脆就是没作业。

班级中稍好一些的同学能坚持做作业,但人数不多,大部分学生一大早来到学校就是抄别人的家庭作业。这还是好的,有几个天天没作业,一让他们补家庭作业,他们就躲进男厕所,这下你一个女老师没办法了吧。

对于一个不写作业的学生,师生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作为学生,来到学校,写作业是你必须做的事。不写作业,不学习,还来学校干什么呢?”老师耐心教育。

生:“我到学校来玩,顺便学一点,学不着也没关系。”生满不在乎地回答。

师:“那回家玩岂不更好,自由自在,学校还有人管着。”

生:“那哪行,家里又没人陪着一起玩。”

……老师无语。

不思学习的现象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典型。

为什么班级中有这么多不学习的同学,难道他们的父母从不过问他们的学习吗?

带着疑问,我简单做了些调查,原来班级63人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这其中有的是自己一人住,附近有亲戚。我曾经到过一位学生的家中,她一个人住在两层楼中,爷爷在附近住,这不光是没有约束,更平添了危险。63人中天天可以见到父母的只有十几个人,大部分是半年见一次,也有的是一周见一次,更有的同学一年才能和父母团聚一次。

此时,我明白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没有文化,也无力教育他们,学不学习没人问,偶尔见面的父母也只是问问。

由学生上课的不听课、放学不写作业,我了解到了班级中有这样的一群学生——留守儿童,此后我特别关注他们,因此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的几个难题。

一难------学习成绩提高难。

班级中的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任其发展,有的孩子回家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无心无力学习,放下书包不是干活,就是玩,要么看电视。班级中晚上看电视到凌晨的大有人在,因为没人提醒,没有约束。

另外,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们自己甚至是孩子也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没有什么文化,也能赚大钱,而大、中专毕业生却面临就业的困境,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学习没有什么大用处”的思想。

与此同时,“打工潮”也带来了“拜金主义”。班级中的这些孩子家中有钱者不乏其人,吃、穿、用,并不比别人差。

这些因素使他们学习动机薄弱,成绩上不去,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难------行为习惯改变难。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班级中的这些留守儿童们缺失了来自家庭的教育,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学校想教育,但间接监护人很少到校,这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上发生了“短路”:要求作业签字,家中无人识字;想和家长沟通,家中无人能来;开家长会,更是头疼,来的人中,放眼一望,全是爷爷奶奶,你说你的,说完走人。老师想找个“告状”的人都找不着……这些让他们有持无恐,一些监护人自身性格暴躁、嗜好赌博、语言粗鲁、出口成脏,也有反面的示范作用。

三难------性格缺陷相处难。

留守儿童长期被托养或借养,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他们的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关爱和交流,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关爱、帮助,需要正确的引导。但他们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他们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有心事时,他们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但一般他们多选择同龄人作为倾诉对象。有的甚至于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

这样的性格、心理,别人很难和他们相处,他们自己也并不和谐,同学之间互不相让。

性格、心理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影响、纠正、引导的过程会更长,甚至是一生。

四难------思想道德教育难。

老师们勤奋、认真、努力,想让他们能够改变,但一经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道德观,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得了的。

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及思想、行为和心理教育时发生的偏差,让他们的思想中还搀杂着一些落后的封建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

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 金钱成了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及时享乐成了人们的座右铭,孩子们睁眼便会看到大人们对金钱、权利、感官欲望等赤裸裸的追逐, 这种社会环境对他们思想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身上蔓延。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学校周围环境的混乱,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

另外,大多数农村学校是临村而建,村民的素质和行为也会把学生带入误区。社会的闲杂人员也时不时混入校园“偷鸡摸狗”、拉学生下水,学校已非净土。

……

对这样的他们谈价值观、人生观、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怎能不难。

倡议:

行动,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美丽而又灿烂的花朵,花儿是需要精心呵护的。现在,他们的问题已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切实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难点,作好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家庭要担起重任,家庭、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学校要负起责任,教师更要投入百倍的爱心,真情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

行动,迫在眉睫。

结束语:

留守儿童,在杨庄小学,不光是一个班有,也不只是一个两个我努力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行为上、思想上的改变,效果并不明显。我想,我所看到的这些问题,这里有,别的地方肯定也有。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他们,正迅速发展成教育上的“真空地带”。

生活中,我们总希望生活必需品是纯天然绿色产品,因为我们害怕受到危害。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上,我们不应当让他们成为“纯天然”的。田间的幼苗需要施肥,拔草,浇水,捉虫……需要人们的精心护理,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们像这田间的幼苗一样,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更需要人们为他们“施肥,拔草,浇水,捉虫……”,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新一代的接班人。

同在蓝天下,同享关爱,共同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