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比较-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研究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研究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
在实践中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强调媒体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例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 中国媒体会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实践,并引导公众舆论。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认为媒体应该独立于政府和社会权 力之外,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例如,在报道政治事件时,西方媒体通常会 关注人权、法治和民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 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分析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实践和理论构 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闻 专业主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理念、新 闻制作标准和新闻道德规范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政治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则受 到新闻自由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存 在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效果,但都追求 客观、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新闻传 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文献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对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比较,未来 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的实践差异及其原因。
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民 主政治和商业市场的影响,强调新闻的自由性、独立性和 客观性。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与共性
特点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政治正确和舆论导向,受到政府 和党派的影响较大。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 理念, 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 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 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 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 我国电视对外新闻的传播效果,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 象, 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 境, 应对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 挑战, 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受众和目 标定位并采取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 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独立, 主张 自由和平等。与中国重视伦理和人治的传统不同, 维系西方社会的主 要是法律精神。法律的支撑使西方新闻媒介得以独立于政府之外, 具 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战争
• 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天,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们连续实况播报17个小时。轰炸过后 ,那些信誓旦旦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CNN 工作人员相继撤离,只剩下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依靠一个四线电话进行声音播报。 战争第五天,所有外籍记者被强行要求撤 离,饭店周围开始不停遭到导弹轰炸,阿 内特的两位同事也撑不住了,偌大的拉希 德饭店,只剩下阿内特一个记者。他掏出 走私入境的卫星电话,同亚特兰大总社取 得联络,面向观众,传达这一举世瞩目的 事件。最终CNN声名鹊起。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新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个体 视点出发, 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社会意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VS 负面报道一.负面报道的定义以及中西正负面报道的比例1.定义: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

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和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者的政策;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

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空间地带,那就是“一般报道”,它是一种中性报道,它不提倡、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话直说,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报道样式。

2.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一般报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但它们在双方媒体中所占比例是很不同的。

其中,“一般报道”的分布,双方比较均衡,但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比例就非常失调。

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报道方式是负面报道: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日报最吸引观众的是事故、凶杀、自然奇观、政坛风云、税收事务和犯罪;再以美国普利策奖为例,2006年4月第90届普利策奖中,14项大奖中有11项颁发给了纯粹的负面报道新闻,占总比例的78.6%,其余三项颁发给了中性报道。

而在中国,举例在1995 年到1998 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节目《新闻纵横》中有60 %至70 %为正面报道, 国内的其他主要传媒也大体是这个比例。

尽管中国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不少类似“渤2 事件”、“商业部部长吃请”一类的暴露和批评的负面报道,但正面报道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种不平衡形成了区别中西新闻报道方法的重要分界。

二.西方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1.西方新闻理论基石——专业主义精神:“真实、客观、公正”2.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两大要素——反常和冲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纽约太阳报编辑John B. BogattGood news is no news, bad news is good news——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澳大利亚著名记者鲍勃加文在探讨新闻嗅觉时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报馆派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去采访一个婚礼,该记者按时赶到教堂后,发现教堂在婚礼前一小时被一场大火焚毁,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报馆,报告说一场糟糕的大火使婚礼改期举行,所以没有新闻。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

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

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

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

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

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

从历史纵向看中西新闻张伟1205031047不管是被标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还是被称作“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系统,在政治视野下,二者并无本质之差别,不过是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

新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称作社会舆论的“看门狗”,但是在政治视野下,所谓的“舆论”的狗其实是政治的私家犬,只给政治看门。

只是这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种类、秉性、性格大有差异,或哈巴狗,或恶犬,或忠犬,或狼犬,或势利狗。

但不管是什么狗,吃主人的饭,住主人的窝,那么无一例外就要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做事。

主人的话是一定要听,至于对与错,让它见鬼去吧,偶尔主人错得实在离谱的话,也会吠叫几声以示抵触,但也只是躲在背后或一边吠叫一边执行任务了。

但我们不论概而论之,我们应该将中西新闻放在历史长河中全面细致的做一番探讨,不管是政治方面,或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分而论之,纵而论之,最后横而论之,得到一个立体的中西新闻媒体异同的框架。

而不能一贯的将西方媒体看作是第四权力那样的自由存在,而将中国媒体粗暴概括为党的“耳目喉舌”。

中国作为世界上存在不多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又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又存在很多的不同而又所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互相交叉融合而分道扬镳,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而由迥然各异,相互借鉴而又十分对立。

抛开各种形态以及各种感情因素,不厚西方新闻也不薄中国媒体,也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的昏官办案似的奇巧,在这里,力图对政治视野下的中西新闻媒体作一个全面客观的剖析与探讨。

先谈中国。

新闻业是一门现代化的产业,从现代新闻业最开始从西方引进到发展至今的新闻媒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历史进程的先前推进,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期间产生了几次剧烈的革命,产生了文化的几次转型,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社会运动也层出不穷,不同的政府轮番执政,不同的政治领袖交替上台,使得政府对新闻制度的管理在不同时期存在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差异。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 有学者指出, 目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依然存在着英 语强势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英语媒体对外 传播的力度, 扩大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是有 关调查发现, 英文国际频道目前80% 以上是国内 以英语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受众, 这显然与我们以西 方主流社会为目标受众的初衷相差甚远。
• 根据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教授的报告, 中国的传媒实力相 当于美国的47% , 但是国际传播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14% 。 目前, 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主要控制在西方尤其是以美国 为主的新闻媒体手中, 美国的新闻理念和价值标准也自然 影响到全球。 CNN 的标准被全球很多媒体所崇尚, 法国 就称要建立与CNN 相似的全球新闻网与之抗衡, 阿拉伯世 界新近崛起的半岛电视台也自称是-阿拉伯世界的CNN 。 实际上, 中国也有领导人提出要把英语频道建成/中国的 CNN。
其中新闻传播又被看作是电视对外传播的主 要内容,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传媒体系, 有 无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电视新闻频道, 不仅可 以显示超越地缘国界的传媒力量, 更是一个 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CNN简介
• 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的英文缩写,由特纳广 播公司董事长特纳创办于1980年6月, 通过卫星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用户 提供全天候的新闻节目,总部设在美国 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 它是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进行每周 七天,每天24小时的全球新闻报道。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XX/01/01
汇报人: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目录
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方法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外媒体报道的差异比较
中外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分析
中外媒体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章节副标题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媒体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传播国际新闻方面存在差异和偏见
研究意义
比较中外媒体报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特点和差异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注重政治导向:报道内容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强调政治正确
强调正面报道:倾向于报道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较少报道负面新闻
注重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强调社会稳定,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强调集体主义:报道内容往往强调集体主义,较少强调个人主义
外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注重客观性: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重大事件报道等
数据来源
国内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国外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
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知乎等
学术期刊:新闻传播学、国际新闻研究等
政府报告:国家统计局、外交部等
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章节副标题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一、本文概述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全球化背景下,中西媒体在报道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通过对中西媒体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影响,以期增进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本文将首先概述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接着,将分别探讨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包括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角度的取向、报道风格的差异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促进中西媒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建议,以期推动全球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正面报道在中西方的表现正面报道在中西方的媒体中都有着广泛的存在,然而它们在呈现方式、内容选择、社会影响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正面报道往往被赋予极高的重要性,它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正面报道倾向于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这种报道方式在塑造公众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时这种报道可能会过于强调正面形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导致公众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

相比之下,西方的正面报道则更加注重个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

西方的媒体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够展示个人才能、勇气和智慧的故事,以此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西方的正面报道也更加注重问题的揭露和解决,他们通常会通过深入的调查报道,揭示问题的真相,推动社会的进步。

正面报道在中西方媒体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在表现方式、内容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国际新闻报道----中西媒体报道比较doc

国际新闻报道----中西媒体报道比较doc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基于新华社英文网和CNN异同论述的延伸摘要:“透过国际新闻报道案例比较分析新华社24小时英文频道和CNN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优势与不足”,依据案例:胡锦涛出访亚欧三国,并出上合峰会关键词:新华社24小时英文频道 CNN 差异比较参考文献:《传播学》相关理论正文、从性质定位上来说,CNN的创办人特纳却认为CNN创办蓝图应该是:应该创办一家新闻台,将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新闻及时地、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CNN抢先在全球推出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滚动新闻是理所当然的。

时已至今,在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

相较而言,新华社24小时英文报道给自己化了一个框:“传播中国报道世界”。

2003年新华社24小时英文报道组建立。

依托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创建的新华网,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面对世界的重要窗口,使来自中国的声音在互联网这个国际舞台上更加响亮的的一个重要方式。

无疑这些就是两者在新闻的运作当中步调紊乱的基石。

另外从信息的拣取角度来说,其一,CNN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范围涉及的更广一些,在世界各国各地政治,经济,娱乐以及民生的声音在cnn上更加响亮,而在新华社这边本着和谐的面孔实际上压制了更多的不和谐因素。

以国内新闻为主要板块,国际新闻为辅助之外的辅助板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辅助之一在于,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窗口和通过报道让国民了解世界的前沿阵地,那么从版式布局来说,对于国际新闻无疑是主力之外的辅助。

另外,从内容择向来看,由于成立刚开始,正是一个媒体为自己打造“通路”的时期,不能冒进,不能犯险。

以亚洲板块为主要构成是新华社英文报道的立足点,加之作为区域内的大国和深厚历史积淀下的东亚汉文化圈的作用,这个时期对于亚洲区域的报道是重点,而对于那些现在谈有点飘渺的世界内的各个区域的国家的报道则会相应的减少。

另外再次同时,在辅助以盟国和友好国家的新闻报道,在政治协扶下的新闻就此诞生,从而面对,整个世界来说,报道范围也是”辅助”的当然,无可厚非,这也是新华社面对有色眼镜下的西方政客以及新闻媒体的一种“自我表现”的策略。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内容摘要:中西写作异中存同,其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事实报道的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时效的报道原则。

但是,两者在写作上有很多不同点,在新闻文体上、表达方法以及新闻职能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在不同文化下及政治体制下所形成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双方一改相互借鉴,完善新闻写作的技巧。

特别是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而言,几十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文体主要是“新华体”,写作风格较为古板,以宣传为主,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

而西方媒体写作可以弥补“新华体”这个缺陷。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写作差异新闻写作,就是记者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阐明某种现象、思想以及观点。

中西新闻写作受东西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下面,我从新闻文体、表达方法、时效性以及职能四个方面,阐述两者的不同,找出其中的规律。

一、新闻文体的比较中西方的新闻体裁基本一致。

如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深度报道等在中西方都是常用的文体,只是在体裁的具体划分上,二者存在差异。

中国的文体分类突出“细”字,西方则表现为宽泛、概略。

中国的新闻写作文体分类严密琐细,如新闻报道、简讯、动态新闻、综合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特写、专访、访问记、侧记、短评、专论、按语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种新闻文体的分类,反映中国新闻文体观念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往重体裁形式的层层分化,成为一种形式型的分类,具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程式。

比如写一篇人物通讯,首先,在脑海中,我们应排除其它通讯文体的写法,而使用人物通讯的具体模式,待形式确定后,再填充血肉。

这样一对的形式定内容的写法,可以直观地告诉读者新闻的内容。

换句话说,这里的文体形式已经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意味着内容。

西方新闻文体的分类比较宽泛和概略,各种文体之间交融流通,不拘一格,在文体探索上锐意求新,不受陈规束缚,大体上分为消息和专稿两大类。

凡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称消息。

中西方新闻评论之比较

中西方新闻评论之比较

目录一、中西当代新闻评论的原则差异 (3)(一)中国:党性原则 (3)(二)西方:独立性原则 (3)二、中西当代新闻评论的作用差异 (4)(一)中国:舆论引导,宣传政策 (4)(二)西方:赢得读者,帮助读者 (4)三、中西当代新闻评论的文本差异 (5)(一)评论议题的来源 (5)(二)评论写作格式 (6)四、中西新闻评论差异的原因分析 (6)(一)从历史渊源上看 (6)(二)政治体制不同 (7)(三)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 (7)(四)文化传统不同 (8)结语 (9)注释 (9)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新闻评论在其新闻报道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经济程度、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新闻评论呈现出很多差异。

本文主要从遵循的原则、地位和作用、文本写作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中西方当代新闻评论的不用点,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新闻评论;当代;差异中西方新闻评论的区别由于中西方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评论,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新闻评论是整个媒体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在中外都是一样的:美国普利策称评论为“报纸的心脏”。

而在中国,更是将评论定义为“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权威性言论。

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或重大问题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

”[1]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经济程度、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新闻评论呈现出很多差异。

政治体制赋予评论形式某种规定性,经济程度影响评论运作的目的,文化传统对评论形式进行渗透,因此,中西方新闻评论不管是在遵循的原则上、所起的作用上以及写作形式上都大相径庭。

一、中西当代新闻评论的原则差异(一)中国:党性原则在中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

而新闻评论,又是各种宣传形式中最重要、最权威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党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报纸的立场、观点和它的党派性。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分类号密级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戈巍03272005288指导教员姓名:王清清人文教研室学员系队:四系59队专业名称:新闻学论文提交日期:2009-4-30论文答辩日期:评阅人:2009 年4月11日内容摘要在中西方新闻发展的历程中一向有着各自泾渭分明特点与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本文重点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与中西方新闻自由思想两大代表思想体系的研究,从而对中西方新闻思想的差异作出比较,本文先以社会平衡发展的观点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分析中西方新闻媒体文化价值差异和自由思想的现状并探讨产生中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异同与文化价值差异的成因,总的来说,新闻自由思想的进步或停滞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衰是同步的,而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新闻思想走向的不同,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和新闻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中西新闻写作报道上也存在差异并各具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可以得出, 中国新闻报道的思想重点在于报道具有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 注重国家整体形象, 厚爱稳健保守的“硬新闻”, 用整体思维、普遍价值取向观照个体的特点; 而西方新闻写作报道的思想注重体现个人价值, 揭露性的报道, 厚爱变化求新的“软新闻”, 从不同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价值与原则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索引关键词: 文化价值差异新闻自由思想社会平衡发展中西方媒体目录绪论 (1)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 (2)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及西方新闻自由思想比较 (5)一、中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发展的现状 (5)二、对新闻自由观的理论思考:中西方不同的新闻自由思想源于中西方各不相同社会环境 (8)三、社会平衡发展原则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启示:新闻自由观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平衡发展原则 (9)结论 (11)后记 (12)参考文献 (13)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绪论自王韬发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起,中国新闻理想或新闻思想发展史已近一百又三十载了,中国新闻事业自诞生起,就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闻理论的研究领域就涉及众多层面,而且随着众多研究层面的被关注,后来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研究领域。

第五课中西新闻传播观比较

第五课中西新闻传播观比较

• 课外作业: • 思考为什么中外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 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从近代报业问世到国民党报业,新闻真实 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但另一方面,新闻 学术界和一些正直报人对于真实性还是有 不少正确的论述。 • 梁启超:评论应同消息分开。提出新闻报 道五条标准“博、速、确、直、正”。 • 徐宝璜《新闻学》:相当全面地为真实性 进行了理论论证。“新闻为事实,故凡凭 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均非新闻。”
• 20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关于新闻真实性 的认识以及对这一问题的阐诠已有长足进 步,这集中体现在陆定一关于这一问题的 论述上。 • 毛泽东: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 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 实。“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 刘少奇:你们的工作,第一要真实,不要 故意加油加醋,不要带有色眼镜,群众是 反对我们就是反对我们,是欢迎就是欢迎 ,是误解就是误解,你们不要害怕真实地 反映这些东西。
• 法西斯头目希特勒等人,主张视真实如泥 团,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可以任人揉 捏。“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新闻从业者 、新闻学者对于真实性是严肃的,是努力 追求的,“像爱护眼珠和少女贞操那样爱 护新闻真实性”,便是他们的口号。“真 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观点体系的 基石。但也有人在真实性问题上不严肃、 不认真,而法西斯新闻学更是将这个具有 根本意义的问题引入了谬误的死港,从而 将新闻传播引向了死胡同。
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新闻是人们在创 造未来生活中的一种强有力的杠杆……它 促使读者主动地判断问题。正因为它有这 种职能,所以绝对不时并不一定必须如实地把真相发 表,有的甚至还需要歪曲真相加以发表。 国家的作用若真正是为国家,为国民整体的 利益着想,那么这作用可以说是妥当的。在 这种情况下,消息报道中剔除、歪曲和夸 张某些事实,应当认为是合理的。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中写作特色比较【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

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

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

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

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在比较分析中,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

【关键字】:人物报道新闻比较中西方【正文】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

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以固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我国的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

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

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我们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摘要: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为例,探讨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找出西方媒体为何妖魔化中国的原因,得出中国媒体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妖魔化中国;中西新闻传播;差异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88-01一、从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中寻找“妖魔化中国”的原因西方“妖魔化中国”由来已久,这其中有诸如意识形态差异,历史遗留问题,东西方对话交流薄弱等复杂因素。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寻找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原因,具体来说,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加以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传媒社会控制的差异。

不分中西,无论古今,国家、政党、各种压力集团,都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着强制的管理和有效的引导。

比较起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调控,表面上是通过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新闻记者法以及关于新闻的其他立法与判例对传媒的调控,实质上仍然是由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府在进行控制。

容易欺骗公众的是,美国针对新闻的控制主要是软性控制,没有实施新闻检查的权利。

然而,政府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传播的若干环节施以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新闻的质量、数量、流向和导向。

利益集团也常常通过对政府直接进行影响,来调控新闻媒介,而且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新闻媒介容易受到广告商的掣肘。

因此,美国的新闻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

这是任何表面现象掩盖不了的。

(二)新闻传播动力机制的差异。

中国新闻传播主要以政治为本位,而西方新闻传播主要以经济为本位。

“政治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媒体承担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评价一个媒体的质量好坏是以政治价值为标准;“经济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媒体的压力主要来自市场竞争,评价一个媒体质量好坏的标准是经济营利的多少。

西方媒体的“经济本位”决定了他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必然追求高收视率。

中英文新闻报道的对比

中英文新闻报道的对比
手法差异中西体育新闻报道的差异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中西新闻比较中西新闻比较体育赛事中西新闻报道的个案比较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中外新闻作品特色比较中西经济报道比较中西新闻传播差异比较探讨新闻英语的特点及中外新闻报道的差异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从报纸配图和报道视角比较中西会议新闻中美房地产新闻中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缺陷 ▪ 新闻道德活动呼唤科学理性
a
16
▪ 个人至尊 西方记者的人格追求 ▪ 追随科学理性,西方记者的职业精神 李普
曼 ▪ 崇“真"而伤"善",西方新闻道德的现实樊篱
a
17
中西新闻人物报道中的道德追求
▪ “这一类”
➢ 典型人物集中了所在集团、阶级、民族乃至国家的利 益要求
➢ 穆青的人物通讯
典型报道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是时代的需要 典型报道的基本主题是体现时代精神 正确处理党、群众、和先进人物的关系
a
14
“善在个体”
▪ 柏拉图思想曾是西方封建社会控制新闻事 业的理论根据
▪ 西方的群体意识是与个人对立的、外在的, 往往体现在一个超越于一切个人之上的法 律或暴君身上,最终成为一个高悬于人世 之上的人格神——上帝
▪ “个人主义的原始契机”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
a
15
中国传播者
▪ “士志于道”传统道德对中国记者的投射 ▪ 慷慨——何多 梁启超、范长江 ▪ 崇“善”而伤“真”中国新闻道德的历史
▪ 中国哲学艺术语言注重心理时空,注重时间,空 间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心理视点动态延展的时间 流,心理视点是散点透视 。平面化
aLeabharlann 9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制约力
▪ 中西新闻传播背后的“天人合一”与“天 人分裂”的文化观念
➢ “天人合一”文化倾向 ➢ “天人分裂”文化倾向
a
10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文化倾向的意义在于,人世万物相通相融, 价值体系在于个人心中,内在于人与万事万物的贯通之中, 注重个人修养、注重人伦关系
➢ 中,主观色彩浓厚,僵硬 ➢ 西,生活色彩浓厚,罗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理性意识,形成社会契约意识 ➢ 注重沟通、维护社会成员的知晓权,成为西方文化背景下新闻信
息交流活动的重要特征 ➢ 惟利是图在西方新闻传播中的正负效应
12
中西新闻道德意义的描述和理解
▪ “善在人伦” ▪ “善在个体”
13
“善在人伦”
▪ “诚”、“言”、“公”、“实” ▪ “仁学” ▪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走向道德自觉
▪ 中国 ➢ 戏剧 接近抒情文体,写情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 ➢ 中国新闻叙事讲究抒情,事实承载意义和情感,强调抒情性细节 ➢ 《诗经》注重韵律与抒情,抒情是人的品质抒发,强调物我合一,情景 交融 ➢ 新闻报道过于让情感外化,与客观叙述产生矛盾时,情感受阻;戏剧文 化注重事务的线性因果关系,忽视事务的多样化联系,情感类型化
缺陷 ▪ 新闻道德活动呼唤科学理性
16
▪ 个人至尊 西方记者的人格追求 ▪ 追随科学理性,西方记者的职业精神 李普
曼 ▪ 崇“真"而伤"善",西方新闻道德的现实樊篱
17
中西新闻人物报道中的道德追求
▪ “这一类”
➢ 典型人物集中了所在集团、阶级、民族乃至国家的利 益要求
➢ 穆青的人物通讯
典型报道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是时代的需要 典型报道的基本主题是体现时代精神 正确处理党、群众、和先进人物的关系
▪ 欢乐题材
➢ 西方报道狂热、神秘恐怖等,个人享受,感官欢愉 ➢ 中方报道欢畅热烈和理性伦理
5
诗学、戏剧文化观念的影响
▪ 西方 ➢ 西方戏剧注重表现“事件中心原则”,追求动作、冲突、悬念、高潮 ➢ 西方记者叙事强调“戏剧性细节”, 事件中心原则,注重事件表达 ➢ 《荷马史诗》《圣经》建立在叙事创作实践上,强调模仿并着重冲突、 结构、情节、人物个性的描写。 ➢ 新闻报道情感隐藏在事实中表达出来。
11
“天人分裂”
➢ “天人分裂”文化倾向的意义在于,肯定存在一个外在的绝对价 值体系,以上帝言行为绝对真理的信仰体系
➢ 创世神化、宗教萌芽、文艺复兴 ➢ 约翰·洛克《政府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阐述政治学,极力反
对“君权神授”认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 ➢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公众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 “天”所代表的终极理性世界的存在,渐渐造就了公众心中的科
➢ 西方记者描摹事实,强调行动的强度和力度情感宣泄合毁灭感。悲剧人 物产生于性格在冲突中的毁灭,落眼人生苦难等从而激起崇高感情
➢ 中国记者“哀而不伤”弥和询问和疑问,默察的态度超然看情感与意识 的挣扎,用人的精神消解悲剧事件的悲。人物描写对集体无意识的趋同, 强调悲剧性格的自我完善和理性感悟化解悲剧冲突。
14
“善在个体”
▪ 柏拉图思想曾是西方封建社会控制新闻事 业的理论根据
▪ 西方的群体意识是与个人对立的、外在的, 往往体现在一个超越于一切个人之上的法 律或暴君身上,最终成为一个高悬于人世 之上的人格神——上帝
▪ “个人主义的原始契机”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
15
中国传播者
▪ “士志于道”传统道德对中国记者的投射 ▪ 慷慨——何多 梁启超、范长江 ▪ 崇“善”而伤“真”中国新闻道德的历史
新闻专题报道
西方新闻报道写作
1
西方奥运报道选读
➢链接文件夹文章 ➢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评论等
➢ 西方报道的倾向性 ➢ 注闻思维的相似与歧异
▪ 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 哲学观念的渗入 ▪ 诗学、戏剧文化观念的影响
▪ 文化观念的影响 ▪ 时空观念的影响
▪ 中国哲学艺术语言注重心理时空,注重时间,空 间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心理视点动态延展的时间 流,心理视点是散点透视 。平面化
9
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制约力
▪ 中西新闻传播背后的“天人合一”与“天 人分裂”的文化观念
➢ “天人合一”文化倾向 ➢ “天人分裂”文化倾向
10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文化倾向的意义在于,人世万物相通相融, 价值体系在于个人心中,内在于人与万事万物的贯通之中, 注重个人修养、注重人伦关系
▪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 人,对个体人格的注重只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主观外推的
认识论方法,逐渐形成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绝对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思想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宗法人伦的道德观具备同一性 ▪ 内倾性格、模糊直觉、伦理关系、整体意识、乐感心态 ▪ “礼” ▪ “唯礼是从” “礼”对中国新闻传播的约束
▪ “这一个”,强调人的个性
➢ 西方人物特稿把人物个性的握作为起点和终点 ➢ 索尔·佩特展现"活生生的人"
18
中西道德哲学制约下的内在尺度
▪ 重大人物报道
➢ 中 道德崇拜 报道对象让人仰视,高不可攀 ➢ 西 英雄崇拜 个性特意,普通人的一面
▪ 非重大人物报道 ▪ 非人物性报道
➢ 中 严峻峭拔,少见人的色彩,概念化,可读性 差
➢ 西 人情味,可读性强,流域浅薄,轻飘
19
中西新闻道德派生的新闻写作模 式
▪ 中,侧重于写意意境感、概括性强 ▪ 西,侧重写实,可感性强 ▪ 事实运用模式
➢ 中,整体性,连贯性,概括性,构成较大的新闻场景和新闻背景 ➢ 西,片段性,跳跃性和细节性
▪ 情感运用模式
➢ 中,站在阶级、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情感表达慷慨多气 ➢ 西,用事实排列组合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 ▪ 价值判断表达模式 ➢ 中,主题先行;西,模糊性,言外 ▪ 语言模式
▪ 举例
7
文化观念的影响
▪ 叙事文体
➢ 中国报道 叙事单一化和平面化“写什么” ➢ 西方媒体人追求独创性、随意性和丰富性“怎
么写” ➢ 举例
8
时空观念的影响
▪ 西方哲学艺术语言注重自然时空,偏重空间的自 然真实性,空间型构造,心理视点是焦点透视
➢ 西方新闻思维注重从时空定势中给予新闻事件和人物 以真实感,新闻事件界限鲜明,善于截取片段,用细 节、氛围、对话等重构 新闻事件相对独立的构件,甚 至让新闻事件在一个场景中完成。立体化
4
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 举例 ▪ 中国记者偏重新闻的教化功能,表达共有情感 ▪ 西方记者偏向于新闻的信息功能,表达一种个体精神极强的情感 ▪ 西方“酒神”文化“酒神精神”个体生命的酣畅放纵,富于非理性、
情感意味。 ▪ 中国《诗经》“兴”“同”“天人合一”,富于理性,伦理意味。 ▪ 悲剧性事件和人物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