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一.价值取向上不同的主体依据受众意识与舆论导向受众本位。

在西方,新闻媒体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商业性经济实体。

它们拥有自己的私有产权,充分的经济自由选择。

传者本位。

在我国,新闻媒体在国家运作和社会稳定中扮演者关键角色,意识形态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宣传教化,政策的事实讲解成为它的主要功能。

两种不同的主体依据就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1、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受众意识;2、以传者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传者意识。

受众意识的表现:1、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2、要尊重受众的自觉能动性;典型性和传神性3、重视对受众的调查。

二.题材表达上的主客差异——客观报道与主观认知我国新闻失实现象的表现浮夸溢美,拔高事实捕风捉影,凭空捏造以微观的真实掩盖宏观的不真实三.表达方法上的层次区别——表现和陈述1)在语言技巧上的区别:中国的新闻写作主要采用的是陈述的方法;西方的新闻写作则是变现的方法中国: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纪实的风格,特点是讲究字词的锤炼和结构的严谨。

陈述用于反映客观内容的概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进程,能给人以总的印象,比较富裕概括性。

没有陈述,就看不到客观内容的总体和发展,便没有广度。

外国:知和感要统一。

任何一条新闻,都必须具有传播的事实,也必然会在接收对象身上引起某种程度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的目的性和受众的感受性要结合起来,要做到知和感的统一。

表现的方法:白描、细描(细节描写)表现的基本构成——画面、形象和细节2)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四.结构安排上的风格异趣曲折和朴直直: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顺序写来,整个结构是一条直线,如河水平顺地流过宽阔的河道。

曲:是讲求记叙层次的变化无定,忽断又续,造成起伏不平的结构格局,似一泓山泉,在嶙峋怪石间跌宕流淌。

由于宣传职能的作用,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事实,因而有意无意地损害了结构的逻辑性。

定势我国的新闻写作,历来讲究结构上的严整,层次分明,但缺少变化。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 理念, 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 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 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 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 我国电视对外新闻的传播效果,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 象, 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 境, 应对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 挑战, 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受众和目 标定位并采取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 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独立, 主张 自由和平等。与中国重视伦理和人治的传统不同, 维系西方社会的主 要是法律精神。法律的支撑使西方新闻媒介得以独立于政府之外, 具 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战争
• 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天,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们连续实况播报17个小时。轰炸过后 ,那些信誓旦旦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CNN 工作人员相继撤离,只剩下阿内特和他的 同事,依靠一个四线电话进行声音播报。 战争第五天,所有外籍记者被强行要求撤 离,饭店周围开始不停遭到导弹轰炸,阿 内特的两位同事也撑不住了,偌大的拉希 德饭店,只剩下阿内特一个记者。他掏出 走私入境的卫星电话,同亚特兰大总社取 得联络,面向观众,传达这一举世瞩目的 事件。最终CNN声名鹊起。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中国新闻奖的获 奖作品几乎每一届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 事之中, 重要性和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 政治意义 重大就等于新闻意义重大。而西方的新闻其重要性与社会 • 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新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个体 视点出发, 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社会意义重大 就等于新闻价值重大。就新闻的显著性而言, 中国的新闻 往往离不开对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而西方的新 闻偏重于事件而非人物本身。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新闻理 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 人,对个体人格的注重只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主观外推的 认识论方法,逐渐形成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绝对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思想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宗法人伦的道德观具备同一性
▪ 内倾性格、模糊直觉、伦理关系、整体意识、乐感心态
▪ “礼”
▪ “唯礼是从” “礼”对中国新闻传播的约束
a
11
“天人分裂”
➢ “天人分裂”文化倾向的意义在于,肯定存在一个外在的绝对价 值体系,以上帝言行为绝对真理的信仰体系
➢ 创世神化、宗教萌芽、文艺复兴 ➢ 约翰·洛克《政府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阐述政治学,极力反
对“君权神授”认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 ➢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公众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 “天”所代表的终极理性世界的存在,渐渐造就了公众心中的科
a
14
“善在个体”
▪ 柏拉图思想曾是西方封建社会控制新闻事 业的理论根据
▪ 西方的群体意识是与个人对立的、外在的, 往往体现在一个超越于一切个人之上的法 律或暴君身上,最终成为一个高悬于人世 之上的人格神——上帝
▪ “个人主义的原始契机”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
a
15
中国传播者
▪ “士志于道”传统道德对中国记者的投射 ▪ 慷慨——何多 梁启超、范长江 ▪ 崇“善”而伤“真”中国新闻道德的历史
▪ 中国哲学艺术语言注重心理时空,注重时间,空 间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心理视点动态延展的时间 流,心理视点是散点透视 。平面化
a
9
中西新闻传播的文化制约力
▪ 中西新闻传播背后的“天人合一”与“天 人分裂”的文化观念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2.1 文化背景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

中西方深度报道的异同作为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度报道已经被国内新闻学者探讨和研究了近20年。

其实,一种报道形式之所以能够受到垂青成为主流或重要的报道形式,与这种报道形式所能承载的报道功能密切相关,而这种报道功能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事实上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西深度报道的相同之处在于:(一)产生于社会动荡与变化的时代中西方深度报道产生和勃兴,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20世纪初的西方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处于转型阶段,都面临着社会阶层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问题,但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均有迥然差异,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也非常不同。

中国深度报道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同样处于开始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过的新情况……正是中国社会变化与思想解放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出现、成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间的起伏涨落均与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二)反映受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心里需求作为继政党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在西方的出现同样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土壤。

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颠峰。

中国的深度报道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批优秀的记者也因此脱颖而出,可谓“时势造英雄”。

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是“中国深度报道的发源地”。

(三)体现出传媒深深的责任意识中西方对深度报道的理解和界定都强调将新闻置身于背景和关联中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新闻的本质、意义和趋势。

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比较

浅析国内外新闻类网站对同一类新闻的报道的差异今年,世界灾难战争频发,而作为媒体报道,中西方媒体因思维方式不同,存有文化差异,从而导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的存在差异。

一、灾情的报道:在对死伤人数的报道中,美媒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含糊,因为美国媒体旨在尽可能减少对受众的心理创伤的加剧,而中国媒体则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灾情的严重,这是因为中国媒体作为党的媒体,追求的是严谨的报道。

二、救灾过程的报道:1、社会反应:中国媒体偏向于表现民族团结这一面,列出具体的措施,如红十字会启动救灾预案,社会各界发动捐款,捐款数量等等,以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众志成城”的状态;而西方媒体则爱从细微处寻找设计人权、民族的问题,企图从中挖出新闻点做稳重。

两者存在这样的差别是因为西方存在着对中国的偏见,例如“人权”问题一直是中西方各界讨论的焦点,现在西方媒体想拿这个炒作,无非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妄图找出爆点,提高自己的关注度。

2、政府反应:中国媒体以客观、全面、准确的观察角度报道政府做出的反应,如政府各机构紧急做出实施预案,将事情的前后经过完完整整的表现在受众面前,而西方媒体则在报道政府反应的得力的同时挖掘民族人权问题,想找到就在瑕疵,以此做文章。

两者报道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反差,是因中西方的价值取向不同,美国媒体总在挖掘不利于人民团结的新闻,试图去曲解领导人的意图,而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坚持党性原则,以国家利益为重,强调党和政府在灾难面前反应迅速,决策正确。

三、语言方式中国媒体报道一般不带自己的个人情感入内,客观公正的报道事实,看重的是事实报道,而西方媒体喜欢加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用很多的形容词,一次增加新闻文章的耐读性,但这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等原则。

存在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写作语言的应用也存在差异,中国以大局出发写,西方以小见大。

四、媒体配合西方在报道的过程中各个媒体有不同见解,而中国媒体呈现一种声音。

这是因为西方媒体是私人创办,没有政府的监控;而中国媒体一般采用“通稿”形式,各个站点一个声音,显示报道权威。

中西新闻比较论纲读后感

中西新闻比较论纲读后感

中西新闻比较论纲读后感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好奇的探险家,要去挖掘中西新闻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以前看新闻吧,就单纯看看热闹,哪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呢。

这本书让我发现,中西新闻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小伙伴。

西方新闻啊,就像是一个特别爱自由、爱创新的“小潮人”。

他们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那风格特别多样化,角度也是千奇百怪的。

感觉就像是一群无拘无束的小鸟,在新闻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说啥就说啥。

有时候这种自由奔放的风格能挖掘出很多独特的新闻故事,可有时候呢,也会有点太放飞自我,让读者看了都有点晕头转向,不知道到底啥是重点。

再看看咱们中国新闻呢,就像是一个沉稳可靠的“老大哥”。

总是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报道的内容那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严谨核实的。

特别注重传递正能量,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无论是大事小事,都想着怎么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且中国新闻在报道国家大事的时候,那真是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整个事情清楚地展现给读者。

不过呢,有时候可能就会显得稍微有点“严肃”,不像西方新闻那么“调皮”。

在新闻价值观这一块,区别也特别明显。

西方新闻有时候特别强调个人主义,什么事都先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个人转似的。

而中国新闻更看重集体利益,总是把个体放在集体这个大框架里面去考量,感觉这样更能体现出一种团结和凝聚力。

书里还讲到新闻的传播方式和媒体管理方面的差异。

西方媒体的管理比较松散,各种各样的媒体就像一片大森林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参差不齐。

而中国的媒体管理则是有条不紊的,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为的就是给大众提供准确有用的新闻信息。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个刚刚参加完一场知识派对的人,脑袋里装满了关于中西新闻的各种新鲜事儿。

我觉得吧,虽然中西新闻有这么多不同,但其实都有各自的闪光点。

就像世界上有不同的美食,西方的汉堡披萨有它的美味之处,中国的饺子包子也别有风味。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从一般性报道语言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

从一般性报道语言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

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吴建清1(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内容提要: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政论语言等一样,是一种书面语言。

本文通过对大量报刊新闻的阅读和分析,发现中西方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遵循了简短精悍、准确具体等共性,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新闻语言必定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各自的风格。

本文拟就一般性新闻报道这一手段,运用比较法来探讨中西方语用的异同。

关键词:语体语用比较新闻报道1. 引子“语言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邵培仁,2000),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

语言运用得好与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新闻语言是指与文学语言、政论语言、科学语言等行业语言相区别的,专门用于表达新闻事实的特殊语言。

它既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

因此,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

语言是事实的载体,是新闻报道的直接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的语言是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将直接影响事实的表达,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和可读性。

对于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中西方各具特色,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 从一般性新闻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色2.1 西方新闻语言的报道与特色:2.1.1 西方新闻记者写新闻似乎是“惜墨如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要点突出、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是西方新闻写作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色。

为了使报道短小精悍,他们把句子和段落尽量缩短,但每个段落必须做到统一、连贯、有力;短的句子还是要通顺。

其次是简练。

美联社(AP, the Associated Press)专门把“简短”(shortness)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章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

”(程道才,2004)其他西方国家也莫不如此。

简洁明快的风格,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而在导语(lead)中则体现得最为明显。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一、本文概述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全球化背景下,中西媒体在报道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通过对中西媒体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影响,以期增进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本文将首先概述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接着,将分别探讨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包括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角度的取向、报道风格的差异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促进中西媒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建议,以期推动全球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正面报道在中西方的表现正面报道在中西方的媒体中都有着广泛的存在,然而它们在呈现方式、内容选择、社会影响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正面报道往往被赋予极高的重要性,它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正面报道倾向于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这种报道方式在塑造公众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时这种报道可能会过于强调正面形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导致公众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

相比之下,西方的正面报道则更加注重个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

西方的媒体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够展示个人才能、勇气和智慧的故事,以此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西方的正面报道也更加注重问题的揭露和解决,他们通常会通过深入的调查报道,揭示问题的真相,推动社会的进步。

正面报道在中西方媒体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在表现方式、内容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西灾难新闻比较

中西灾难新闻比较

中西灾难新闻比较灾难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是社会大众最普遍、最急切关注的问题,所以灾难新闻价值极大。

本文将就中西方灾难新闻的报道进行比较,以期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

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种灾难频发,国内外的媒体也是加大了灾难新闻的报道力度。

但由于中西方长期以来存在意识形态、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媒体功能认定等方面的冲突和差异,还有对灾难新闻报道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灾难新闻的报道方式与角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中西方报道的视角差异中国新闻立足于整体事实的报道,而西方追求读者更加关注的点。

新闻传播者以什么样的身份、怎样的立场去报道灾难新闻,这在中西方灾难新闻传播中是有很大差异的。

当灾难事件突发时,中国的新闻传播者总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党政国民的社会立场去看待,以社会整体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采用整体事实报道的方式报道灾难新闻。

一般是事件发生和灾难情况,现场的救灾,政府的关心、关注和救灾、抗灾,事件的发展原因和发展状态,这是对灾难事件全面考虑的相关信息传播,是灾难性新闻的整体事实报道。

而西方新闻传播者的第一反应是事件的新闻价值,抢先确立在媒体竞争中的亮点。

然后再考虑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追求新闻的“卖点”,以获得最大的媒体集团利益。

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国媒体以以往没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报道的角度大体都是在全国全民族的整体利益之上,全国媒体步调一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媒体在报道中着力反应党和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营救灾区人民的努力,以及全国人民的慷慨解囊对灾区的大力援助,抗震救灾在当时成为全社会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

这些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极大地增强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时的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而西方倾向于描摹灾难对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毁,表现人类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痛苦悲催的处境和不加掩饰的毁灭感,凸显自己在灾难面前无助挣扎的。

中西报道比较【例:海地大地震】

中西报道比较【例:海地大地震】

• XINHUA
SANTO DOMINGO, Jan. 12 (Xinhua) -- A Magnitude-7.0 earthquake rocked Haiti on Tuesday, collapsing a hospital and damaging several government buildings, including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in its capital city.
Headline标题
Washington:Haiti Earthquake had made at least 20 million death, $7.2 billion loss ——标题强调总体大概的损失。 Xinhua: Magnitude-7.0 earthquake hits off Haiti ——标题强调海地地震震级。
• 此导语中除了3W(what: earthquake, where: Haiti, when: 5 p.m. on Jan. 12 )作为主体强 调之外,还包含了官方人士给予的数字说明作 为额外说明。(who: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what: a study of total loss.) • 后续性报道(developing story),并且带有 社 论(editorial report)色彩。 • 由于与事件间隔时间较长,首句导语可看成是 对地震事件的大体回顾。作者选用了多元素导 语,在导语中即包含了大量背景信息供读者回 顾。而第二句则是报道侧重内容。
• State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world. • 此部分陈述了地震后各方
帮助海地重建所作出的努 力。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11051摘要: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利益冲突下的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对“‘中国制造’广告投放CNN”新闻事件的分析

利益冲突下的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对“‘中国制造’广告投放CNN”新闻事件的分析
媒 , 民 网 、 方 网 、 凰 网 等 各 大 新 闻 门 户 网 站 在 二 十 多 天 的 时 间 内均 以 不 同 篇 幅 报 道 了 此 则 新 闻 , 告 人 南 凤 广
视频在该星期也 抢占了国内各大视频 问户 网站 的首页 。而西 方以美联 社、 路透社 为代表 的主流媒体 对这一
业 协 会 ( 国纺 织 品 进 出 口商 会 、 国机 电产 品 进 出 口 商 会 、 中 中
中国商务广告协 会、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 出口商会) 同委托制 共
作 。该 广 告 围绕 “ 国 制造 , 界 合 作 ” 中 世 这一 中心 主 题 , 强调 了
“ d h a到 “ d Ma ei C i ” Ma ewi h a” n n t Ci h n 的理 念 升 级 , 示 着 昭
都 是 经 由对 广 告 事 件 的 陈述 引 出 评 论 , 在 中媒 的 报 道 中 , 和 风 波 。 在 涉 及 到 产 品 的 案 件 报 道 中却 基 本 不 关 注 案 件 的 但 陈 述 多 、 论 少 , 西 方媒 体 的 陈 述 少 、 论 多 形 成 了 鲜 明 发生原 因与最后 的判决结果 ,也不提及 中国政府与 中国制 评 与 评
争的事实。
三 对西方媒体报道的综合分析
综 合 以 上种 种 细 节 的检 视 ,不难 看 出西 方媒 体 在 以 下 ( ) 点 的聚 集 与扩 大 化 一 焦
最 后 就 是 广 告 的 目的 就 是 为 了提 升 中 国产 品 在 国 际 上 几 个 方面 “ 做 文 章 ” 大 : 的地 位 并 拓 展 其量 , 这就 直 接 涉 及 到 了中 美 及 中 欧 的 贸易 而 摩 擦 , 而 进 一 步 关 系 到 中 西 方 民族 利 益 的 分歧 与 国 家形 象 从 的经 营 , 此 类 新 闻事 件 历来 都 是 世 界媒 体 聚 焦 的 舞 台。 而 二 、 闻 文 本 分 析 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2、报道内容的差异性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

中国媒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灾区灾情的报道。

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少人和大牲畜渴死。

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佣人或者是做新娘。

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我们都快要死了。

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人。

”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了。

3、表达方式的不同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2005年6月黑龙江局部地区连续暴雨引起沙兰镇洪水肆虐,《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样写道:“灾难来得那么突然。

一场猝不及防的山洪,在大地上留下了淤泥与悲恸。

但在灾难中,有一样东西却没有被淹没,那就是爱,就是职责,这种爱,这种职责,不仅使受难者得以获救,更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情。

”这里作者还没有讲述事实,就用先声夺人的抒情议论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同时这样的抒情和议论不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更加强了文章在抗灾救灾期间对人们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思想性,能够激发抗灾救灾的自豪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

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纽约时报》在9月3日的头版刊登《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把水抽干》的报道写到:“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

哪儿都没有秩序,成千上万目光茫然的幸存者,带着不过装了几只垃圾袋的物品,排着长得没有尽头的队伍等着逃离的机会。

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

在一个候机厅里建起了一个太平间。

”这段话里完全是在描写和叙述,并没有对事件做观点鲜明的评价,也没有明显的抒情议论,作者的感情只是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出来。

<二>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共同点1、都注重人文关怀分析对5·12地震灾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西媒体较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通过对灾难的探索与诠释,使事件报道成为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中介,显示出对生命的关爱,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精神在于为灾民提供人性化的援助信息和帮助。

灾难发生后,媒体立足于提供给灾民真正关心的信息,如哪里可以得到援助,哪里更安全等信息;同时,也给非灾区的人们提供“去何处给予帮助”的信息,从而为社会和灾民搭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沟通渠道。

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福克斯晚间新闻播报中为灾民寻找失踪的亲人,母亲泪流满面地呼唤失踪的孩子,丈夫寻找被洪水冲散的妻子。

中国传媒在5·12地震报道中也以寻亲、心理援助、领养孤儿等形式向灾民传递温情,无不彰显人性的光辉。

2、都注重客观事实由于灾难性新闻的突发性,重大性,以及人们对灾难新闻信息的关注度,致使中西新闻都十分注重客观真实性,如实的报道,真实的揭露事件实质,体现了中西方新闻的客观性。

如2010年8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国新闻针对其受灾程度,伤亡人数,灾后应急措施,进行了真实详细的报道,使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重大泥石流事件。

同样西方媒体对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也具有同样的新闻特性,新闻的客观事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

中西媒体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必须得遵循客观事实。

摘要: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有着制约作用,规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对报道行为进行规范与评价。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其新闻报道观念分歧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念文化传统一、中西新闻传播理念比较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之一,承载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的功能。

由于历史地域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的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从近代开始,中国就以政党报纸为主,新闻传媒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新闻事业也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因而也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报纸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政治宣传和意见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传达作用。

在今天,新闻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倡导新闻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的新闻媒体是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产生的,是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媒介,因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传递情报、交流信息、获得广告、赚取利润成为其最初的重要功能和任务。

而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新闻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娱乐共享的作用,又在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西方学者曾形象地将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节作用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

但从根本上说,西方新闻媒体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工具,由于其追逐利润的本能,为吸引更多受众,它必须不断改革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与兴趣。

(一)报道理念比较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

中西新闻传播报道理念的分歧在于新闻报道的观念不同,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之后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式。

中西方都强调在新闻报道中要用事实说话,但就这一点,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双方都将新闻的真实性置于重要地位,肯定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在表现手法上中西新闻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善于从整体来看待问题,抓事物的总体特征,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整体概貌而非事实细节的真实,中国的新闻传播对待新闻事实时有“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之说,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只满足于事实层面的真实,而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去探究事实背后意义的真实,也就是本质真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考察事实、挖掘事实的内涵和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国新闻善于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的文化传统。

中国新闻传播注重的是“事实背后的真相”,“用事实说话”,中国强调的是“说话”,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事实,强调事实的客观性。

西方新闻报道经常将真实性与客观性联系起来考察,从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时在其出版宗旨里表达的“刊载每天所有的新闻”的态度,第一次明确了新闻在报纸出版过程中的优先性地位之后。

从此,以事实报道为核心,西方传媒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观念。

西方传媒强调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细节的准确观察和描述,要求站在客观中性的立场。

中国新闻传媒在“用事实说话”时,与西方所持的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同,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事实”只不过是“说话”的一种手段或方式,用事实说话,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和观点。

新闻报道大都是在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上,渗入了新闻发布者的思想观念,把无形的意见寓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中,受众在接受事实报道的同时,也于无形之中接受了报道者的意见和观点。

借用“事实”来“说话”,意见先于事实,事实被意见选择,这也体现了我国新闻传播工作历来的“喉舌论”功能,新闻传播是我国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写作理念比较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

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和宗教;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个人自由;中国文化重统绪,西方文化重分殊。

中国新闻在人物写作上,中国记者重在以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去表现人物,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有什么意义,达到群体精神的代表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