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的ICU感染与防控
![医院感染的ICU感染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2212ec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5.png)
医院感染的ICU感染与防控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危重病患提供高度监护和专业护理。
然而,在ICU环境中,医院感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ICU感染的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ICU感染的定义和原因ICU感染是指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发生的与住院相关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医源性感染:ICU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长期的住院和手术操作等医疗活动会破坏患者的防御机制,增加感染的风险。
2. 患者易感性:ICU中的患者通常因为疾病的严重性而入住,免疫力较弱,易受到感染侵袭。
例如,重症烧伤、器官移植、癌症治疗等情况,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
3. 医护操作:ICU中的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导管插入、静脉输液、切口处理等,这些操作可能引入致病微生物,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ICU感染的常见类型ICU感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的感染具有不同的病原体、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ICU感染类型:1. 呼吸道感染:其中包括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等操作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 尿路感染:ICU中使用导尿管的患者易患尿路感染,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尤为常见。
3. 血液感染:血液感染是最为严重的ICU感染之一,可能由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败血症等引起。
4. 切口感染:ICU患者常接受各种手术操作,这些切口容易感染,特别是手术后的感染。
三、ICU感染的防控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ICU感染,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防控策略:1. 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应经常进行手卫生,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使用手套等装备后。
正确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
2. 导管使用的合理管理:对于需要置入导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无必要的导管使用,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63f78cda76e58fafbb0039f.png)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6-08-29T15:27:10.1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作者:李文娟[导读] 进行有效消毒隔离,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视频监控等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
山西省肿瘤医院ICU 山西太原 030013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ICU2014.1-12月送检的146份细菌培养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多重耐药菌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结果:共培养出46株致病菌,其中耐药菌比例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
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
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我科2015.1-12月送检的140份细菌培养标本中共培养出26株致病菌,明显低于2014年。
结论:进行有效消毒隔离,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视频监控等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原因分析;护理对策【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ICU multidrug-resistant infection causes and nursing.Methods:ICU2014.1-12 month 146 parts by bacterial culture samples for the study,analysis of various types of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and the number of distribution. Results:A total of 46 pathogens cultured,wherein the ratio of the highest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The site of infection i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is the most common. After take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our department 20151-- December submission of the bacterial culture samples of 140 out of 26 co-cultured bacter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2014. Conclusion:Effective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hand hygiene,aseptic technique,video surveillance and other intervention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multi-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Key words】ICU;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cause analysis;Nursing Strategy多重耐药菌是指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呈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1】。
ICU 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论文
![ICU 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78686e783e0912a2162a5e.png)
ICU 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摘要】目的探讨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方法对我院今年来icu病房中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合医院感染管理长期监测.监控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监管力度,是决定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定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强化监控.监测工作,可有效地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病房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75-01目前,院外感染中细菌的耐药突变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院内感染几乎均由耐药菌导致,并且常为多重耐药菌株。
近年来icu 病房中,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
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1 患者因素急症重症衰竭或年龄大长期卧床院外非正确使用抗菌药物1.2 医源性因素1.2.1 大量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给人类防治感染性疾病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但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造成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促进了耐药菌株的出现,而且还促使了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1.2.2 医务人员的概念缺乏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加之诊治过程中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部分医务人员对新技术的使用及操作尚未熟练掌握,环境设施的滞后。
1.2.3 管理因素各项制度滞后仅停留在纸面上,监督.监控不力,管理人员水平不专业。
环境及设施不配套或缺项,工作服和部分器械更换不及时等。
2 预防与控制2.1 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修改全文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修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e07f7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1.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应实施手卫生。
医务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临床科室应安装完善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
3.临床科室应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4.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是同类病原菌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5.隔离房间、床头及病历夹上应有隔离标识。
6.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性伤口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应有广谱抗菌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7.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8.限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活动范围。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限制陪护人员人数,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11.医务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1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3a455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5.png)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1.有效的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控制MDR感染的基础。
医护人员应使用适量的洗手液或洗手皂进行充分的手部清洁,并遵守正确的手卫生程序。
2.感染控制委员会:医院应设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控制政策和措施,并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
3.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跟踪MDR感染的发生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隔离措施:对于已知或疑似感染MDR菌株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包括单独病房、戴口罩等,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5.良好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医院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于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室、ICU等,要注意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6.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医院应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得当,以防止MDR菌株的传播。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器械,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
7.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应制定和执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政策和指南,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从而防止MDR菌株的产生。
8.定期培训和教育: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MDR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其识别和处理MDR感染的能力。
9.感染控制审计和回顾:医院应定期进行感染控制的审计和回顾,对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10.增强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医院应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参与,提高其对MDR感染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防控MDR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
医院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加强感染控制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ICU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ICU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b817f0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1.png)
ICU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uli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导致多重耐药菌(MORO)的感染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多重耐药菌存在对多种抗菌药物无效的特征,且常定植于患者体内形成潜在感染源,故一旦在医院内出现感染或传播,将十分难以控制,给治疗和防控带来很大压力。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已引起医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ESBLs)*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MDR/PDR-PA)上述耐药菌的防御措施如下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分布MRSA主要来源于痰,占83.19%,研究表明下呼吸道是MRSA感染的主要部位[1]。
主要集中在儿科、ICU,呼吸内科最多见。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有多重耐药。
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1):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者,早期发现,对长期住院的病人定期进行MRSA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新入院的病人进行MRSA检测。
(2):MRSA检测阳性时,24小时内填写院感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感染较多时,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并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4):接触MRSA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必需实施手卫生后用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09a320d240c844768eaeed8.png)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6ed83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c.png)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为加强我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使医护人员都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多重耐药菌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强化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控意识,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防控相关国内外新观点、新方法,制定重症医学科在职医护人员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制度如下:
1.医务人员
学习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耐药机制方面的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消毒隔离、手卫生、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方式: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科内学习、现场指导等。
每年不少于4学时。
2.工勤人员
不断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所处环境的消毒、清洁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手卫生知识、个人防护的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方式:讲课、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现场指导等,每年不少于2次。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攻略2024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攻略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fd0268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c.png)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攻略2024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专门用于治疗危重患者的特殊医疗部门,同时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焦点。
ICU环境内存在大量的多重耐药菌,这是导致ICU内医院感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根据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20年的数据JCU中耐药细菌的检出率最高的有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ICU患者通常具备多种特征,如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体内各类管路的存在、病情严重且复杂、需要大量有创,然作等。
这使得他们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一旦患者在ICU内感染了多重耐药菌,将使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甚至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预防和控制ICU 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显得尤为关键,所有ICU工作人员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下面小编围绕人、机、环、料、法、测六大方面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份详细的防控攻略。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组成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其中不仅包括本科室的员工,还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生,如内科医生进行会诊,外科医生进行查房和更换伤口的敷料,康复技师负责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超声诊断医师进行床边超声检查以及前来探视的家属等外部人员。
这使得ICU的人员构成相对复杂,这对于日常管理带来了额外的挑战,特别是在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方面。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ICU内各类人员的有效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1.1应严格落实手卫生和标准预防,根据操作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隔离衣、手套、防护面屏。
1.2为使用呼吸机、大便失禁、排泄物或伤口分泌物难以控制等情形的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患者/定植者实施诊疗照护时,应规范佩戴手套、穿隔离衣。
13如进行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等喷溅的有创操作时,还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大家时刻牢记〃戴手套。
洗手〃,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摘除手套后一定记得进行手卫生。
1.4实施序贯诊疗护理操作,除紧急操作外,把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查房、治疗和护理相对安排在其他患者之后进行,以降低多重耐药菌在ICU内传播的风险。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基本状况及防控措施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基本状况及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12009f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e.png)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基本状况及防控措施
刘慧敏;黄斌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重症监护室(ICU)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发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进行风险识别、严格落实各环节是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的关键。
近年来,医院感染问题层出不穷,管理层对在持续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防控。
本文介绍了ICU患者多重耐药菌的种类,MRDO感染类型及危险因素,简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和防控措施。
旨在为ICU患者多重耐药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2627-2634)
【作者】刘慧敏;黄斌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提高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力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影响
2.探讨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效果
3.ICU患者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特点与集束化干预措施防控作用分析
4.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现状与防控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a4f0981af45b307e87197cd.png)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的诊断:多重耐药菌株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1)护士接到多重耐药菌的危急值报告后,立即通知医生开“接触隔离”医嘱,护士在床头放置“接触隔离”标识(蓝色)。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
(4)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5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6)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7)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特别要做好ICU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ICU内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病因素及护理对策
![ICU内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病因素及护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6080515a8114431b90dd811.png)
2、护理对策 2.1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护理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 管、留置尿管、吸痰等操作时,极力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主要来源于以上各种导管,待 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在ICU内指定责任组长专人每天换药, 穿刺处皮肤用洗必泰消毒液(葡萄糖酸氯已定皮肤消毒荆)消毒,连接管末端用酒精棉球包裹,以螺旋式 反复旋转10一15次时间约10秒钟,消毒后更换新的肝素帽。这种方法可降低深静脉导管的感染率。
道、湿化器每周更换1次、湿化液244,时更换1次,防止频繁更换而增加污染机会。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 是污染物,集水罐应在管路最低位,及时倾倒冷凝水,防止体位变化时冷凝水流入管道,必要时可在翻身 前将管路上提,使冷凝水流入集液瓶,勿使冷凝水倒流而引起患者误吸。处理冷凝水原液前应戴手套,之 后应换手套并消毒手。 2.4.3防止生物膜形成生物膜可以明显降低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甚至产生耐药,从而为微生物提供 了一个逃脱免疫系统和抗菌疗法的适当环境。一些细菌如假单胞菌属更容易形成生物膜,如气管插管表面形 成的生物膜就可作为一个细菌库不断向下气道播散细菌。全身应用的抗菌药因为难以渗透进生物膜,使得其 疗效有限,渗透进生物膜的少量抗菌药物则可能导致出现耐药细菌的产生并随之定植在患者的气道。抑制生 物膜的形成可使用管道表面粘附抗菌剂阻止细菌的粘附和使用雾化抗菌药物等。Adair等【I 9】尝试应用庆大霉 素喷雾疗法清除细菌生物膜,发现导管腔内的庆大霉素浓度越高,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医院感染【7】。
1.1.2各种侵入性操作项数多ICU患者常常进行介入性治疗,如静脉输液管、中心静脉测压管,留置导管、 胃肠减压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病原菌可粘附在这些导管表面,当导管插入人体后,病原菌也进入体 内,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例如导管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有的患者使 用呼1吸机辅助呼吸后还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ced8d3e83c4bb4cf7ecd154.png)
[ 8 ] 袁 素平.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睡眠质量影响 [ J ] . 护士进修 杂志,
I C U患者 多重 耐药菌感染危险 因素分析及防控对 策
于 世 荣 甄 文 华 张 玉
( 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 民医院 山东青岛
[ 关键词] i c u患者
篾
2 6 6 1 0 0 )
系及运动指导 [ J ] . 泸州医学 院学报 , 2 0 0 7 , 3 0 ( 4 ) : 2 9 8
[ 9 ] 柯
洪. 门诊 心血管 病 患者 合 理用 药指 导 [ J ] . 西 南 国防 医药 ,
( 2 0 1 2—1 2—1 0 收稿 ) ( 岳静玲 编辑 )
2 0 0 3, 1 3 ( 2 ): 2 1 0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 . 1 一般资料
对I C U患者各类标本进行病 原学检查 , 对结果
3 讨 论
为多重耐药/ 泛 耐药铜绿 假单 胞菌( MD R / P D R—P A) 、 产超 广谱
B一内酰胺 酶( E S B L s ) 细菌 , 耐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肠杆 菌科 细
株产生造成感染 。 3 . 1 . 4 I C U床单位不仅与人体频繁接触 易被污染 , 同时也是 培 养、 贮存 、 播散 细菌 的污 染源 , 因此床 单位 的消毒 , 病室 的通风 ,
2 . 1 医院感染率
住院 2 5 1例患者 , 其 中社 区感染 3 7例 , 发 生
医院感染 2 3例次 , 医院感染 率为 1 0 . 7 %, 其 中住 院 <2周 , 医院 感 染率为 4 . 3 %, 住院 >2周 , 医院感 染率 为 1 3 . 2 %; 应 用抗 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845b764915f804d2b16c1d1.png)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的诊断:
多重耐药菌株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医嘱,做好ICU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精心整理
(8)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9)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精心整理。
预防与控制ICU患者的感染风险
![预防与控制ICU患者的感染风险](https://img.taocdn.com/s3/m/91d8f2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1.png)
预防与控制ICU患者的感染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功能日益完善,为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然而,ICU环境对患者而言也存在着感染风险。
因此,预防和控制ICU患者的感染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预防与控制ICU患者感染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一、环境与设备管理在ICU中,环境和设备的管理是防止感染传播的重要环节。
首先,保持ICU的整洁和清洁是非常关键的。
定期的清洁消毒工作能够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ICU内的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等,也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维护。
采用一次性材料,如一次性导尿管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手卫生与个人防护手是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定期、正确地进行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应该进行手卫生,并采取正确的手卫生方法。
此外,医护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患者隔离与风险评估对于ICU中的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措施是必要的。
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和传播途径,采取适当的隔离策略,如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可以有效地避免感染的传播。
同时,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如避免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等,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感染耐药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ICU中,医护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感染监测和抗生素使用指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以减少对患者的药物负担,同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菌的传播。
五、教育与培训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感染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使其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
此外,患者和家属也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以增强感染防控的自我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第一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结论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
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
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2.1危险因素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
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
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2.2.1隔离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
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
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
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
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
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
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
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
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
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
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
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1]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2-954.[2]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12-3014.编辑/孙杰第二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
(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
(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
(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
二: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