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7: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两首》教案新部编本.pdf

《苏轼词两首》教案新部编本.pdf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轼词两首》闫红兵一、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__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__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新人教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指导思想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非常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朗诵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

总希望通过诗词的教学能让学生对诗歌阅读和诗歌鉴赏更感兴趣,更希望他们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总希望通过教学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诗人,更希望他们能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总希望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课堂去影响学生,更希望他们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课堂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解读文本,更在于合作、探究;情感的熏陶不仅在表达真情,更在于品味人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中“穿”“卷”“灰”“烟”等词语的含义。

2.鉴赏并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有感情朗读并成诵。

3.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词作的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学案》2.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件3.学生查阅苏轼有关资料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长江波涛汹涌、奔流向前的画面,背景音乐《三国演义》插曲,铃声响起,音乐停,上课。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刚才在想什么?生A:想孔子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B:想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C:想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生D:想苏轼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烟雨任平生”师:大家都思绪万千啊,有所想即有所悟。

老师也在想,在想我们必修一的课文《赤壁赋》(课件播放《赤壁赋》第3、4段的配乐朗读,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背诵起来)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语段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很是失意。

[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水平: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2、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豪放美。

2、使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的人生观,体会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二.教学设计:㈠教学重点及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英雄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图片。

㈢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导入语: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2、听录音,朗诵诗歌,注意诗歌节奏。

3、赏析探究:上阕:(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

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个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仅仅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

2.领悟《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

3.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轼词作的背景及情感表达。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苏轼词作的情感内涵。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3.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讨论其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分析两首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成短文。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领悟词的情感表达,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例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有“文坛领袖”之称。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富有创意。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海峰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作品他们可谓耳熟能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的《赤壁赋》一文,作者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在主客的对答中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深微曲折地透露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

这些都使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文风及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2、难点:能理解词人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设计思路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朗读。

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3、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1).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教案名称: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苏轼的两首词作品,了解苏轼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古代词作品的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苏轼的词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苏轼词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轼的两首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素材:苏轼的相关资料、词曲欣赏录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苏轼的词曲欣赏录音,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苏轼的词作品(30分钟)a.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如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与古代文化的关系等。

b. 分析苏轼的两首词作品,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押韵、格律等。

c.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作品,分析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并进行分享。

3. 文学鉴赏与写作训练(4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b. 学生根据苏轼的词作品,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c.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的质量。

4. 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苏轼的词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写作作品质量和创造力。

3. 学生对苏轼的词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苏轼的词作品,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文题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

“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

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

(2)“定风波”,词牌名。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背景探寻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两首词作品,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将能够分析苏轼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定义和特点,并提问学生是否熟悉苏轼以及他的作品。

2. 展示苏轼的两首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主体活动:3. 分组阅读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b.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该词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4. 分组阅读和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b.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该词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5.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词作品。

a. 学生根据所学的苏轼词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b. 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创作,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总结活动:6.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苏轼的词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b. 你在创作词作品时有哪些收获和困难?c. 学习苏轼的词作品对你的写作能力有何影响?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深入的文学研究和创作。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分析报告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个人或小组创作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两首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分组讨论和创作所需的纸笔和其他学习材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如他的散文和诗歌,以及他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词牌及作品特点。

掌握阅读这两首词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体会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析词牌的音韵特色、押韵格式和句式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美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学生听写导入环节,通过PPT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为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城子》、《东篱乐府》两首词。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组内思考结果。

3. 个别讲解+角色扮演抽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己亥岁、黄州、横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形式下,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两首词。

4. 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分享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表达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应该多读、多感、多思。

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同伴的解读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

5. 创作模拟+学生写作以课文为蓝本,对比分析《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词牌、押韵及语言风格等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仿写。

6. 评价汇报+学生检讨评价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赏析。

最后,让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尝试改进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听写环节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新课: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苏轼词两首教材:语文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3. 学习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4. 提高学生的词语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 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2. 运用词语鉴赏能力对苏轼词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苏轼的认识和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谈谈对词的理解和词的重要性。

Step 2 学习两首词1. 分发《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的课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词的内容。

2. 分组讨论两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

3. 学生逐句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音韵和节奏。

Step 3 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1. 引导学生回顾两首词的内容,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词的音韵、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Step 4 词语鉴赏和评价1. 分组讨论苏轼词的词语鉴赏和评价,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

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进行词语鉴赏和评价的交流和讨论。

Step 5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轼词的艺术魅力和词语的鉴赏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

二、作业设计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词的理解和感受,包括苏轼词的艺术魅力和词语的鉴赏能力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的一首宋词。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在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宋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境,采撷前人智慧、领略感人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

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开阔。

上阙写景,从眼前见到的壮阔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阙则由咏史进而抒情,由再现周瑜从容的儒将形象、赞美其年轻有为的英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清酒祭月的达观思想。

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豪放意境;同时领悟并学习苏轼在逆境中坚韧豁达、旷达洒脱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优秀的诗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

第二单元导读部分也提出了欣赏词作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同时结合本词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2.引导学生用炼字、对比的方法赏析上阕、下阕,并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开阔意境;3.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感,学习他旷达、认真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时,面对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和历史陈迹,不禁联想到历史上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及英雄周瑜而作,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且学生先学会鉴赏方法才能体悟情感,所以我将赏析眼前景、探析周郎的形象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具有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生不结合背景赏析探究,很难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因此我将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从而学习作者旷达、认真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在以往的教学,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思想。

另外高一学生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给他们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说教法(一)诵读法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

(二)情境教学法上阙即景怀古,用语言和图片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三)对话点拨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他们的思路进行引导点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主要是:问题探讨法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好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

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的探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加强对苏轼以清酒祭月、旷达洒脱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唤醒词情北宋豪放派的大文豪是谁,大家知道吗?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月夜思乡、黯然伤神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长江时,也会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多媒体配以图片)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运用炼字的方法赏析上阕赤壁壮丽景观,并通过诵读体会其开阔的意境和作者博大的胸怀、放达的性情;(二)温故知新,知人论世1.我们上学期在学习苏轼的散文《赤壁赋》时,对他已经有所了解。

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呢?预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

教师补充: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被贬至惠州、儋州,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2.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

他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

后仕途坎坷,几上几下。

43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2年有余,职位清闲,心中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1.诵读正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赏析诗词在于诵读,读准字音是赏析诗词的基础;读出韵律节奏,是入境悟情的钥匙;读出情感,是领悟思想内涵的体现。

那么开篇诵读,主要完成前两个任务。

)这首词读起来脍炙人口,下面请同学们集体诵读一遍。

点评容易出错的字音,并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听节奏,重音,情绪,然后老师领学生齐读。

故垒(lei)纶巾(guan)樯橹(qiang lu)还酹(lei)出嫁了(liao)2.整体把握(理清写作思路,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赏析时才能头脑清晰)(1)分析题目:赤壁怀古赤壁是地点,哪里?——黄州的赤壁矶怀古:怀故人、古迹或古事;目的是?——抒己怀,明己志。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词作,找出词中哪些语句是作者眼前的赤壁之景,哪些是由眼前景引发的怀古之事或人?明确:“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之景;“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人,追怀的是周瑜。

(3)那么,由此,我们分析出词上阕主要写赤壁之景,然后由眼前景回想到古时的哪件事呢?明确:赤壁之战!(带着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时期、人物、结果)小结:苏轼由景怀古,进而抒情,因此,下阙主要是:怀古抒情。

(四)合作探究,放飞想象1.苏轼一开篇便用自己开阔的视野和心胸为我们展示了他豪放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话也历来被人称道,请同学们自主品味:由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到了什么?(明确要求:3分钟留白思考时间,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好语言)(锻炼学生想象、联想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一句的分析方可初步把握词人的性情)预设一:看到了一望无际、奔流不息、波涛汹涌的长江,意境开阔。

预设二:由长江奔流不息,联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和永恒(联系学过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古的杰出人物被历史长河淘尽、冲洗得无影无踪(联系《赤壁赋》里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历史的杰出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就如同过眼云烟,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却永存人们心中,永留史册。

这句话既有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沧桑、无奈,又有被历史人物感召的激动。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大江东去是实景还是想象的?明确:实景。

“千古风流人物”为虚写,虚实结合。

(2)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的景观?(要求提示:请同学们以4人一小组合作讨论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颜色等角度进行分析)明确:长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浪花)(3)赏词讲究炼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话中,哪几个字用得妙呢?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山峰、山崖高耸入云两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惊——写江水的巨浪汹涌拍——突出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声响,力度之大拟人卷——突出浪涛的强劲有力雪——比喻,突出浪淘之大之高,浪花之晶莹(4)这三句话,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景,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由眼前长江景联想到赤壁之战呢?明确:赤壁之战和波涛汹涌的长江景一样,都具有激荡、壮阔的特点,作者由眼前的长江景联想到了凶猛激烈的赤壁之战。

(6)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词也一样,那么从这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性情?明确:因此,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话还暗示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作者下文追怀的英雄形象相吻合,还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心胸开阔,景才更壮阔,更何况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心中主张得不到支持反遭陷害,正是不得志时期,他没有抑郁徘徊,反而赏壮景怀古人,可见其豪迈洒脱的性情。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话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独立思考)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是对眼前波澜壮阔的长江景的概括总结,“一时多少豪杰”,大好河山孕育英雄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江山正式英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之处。

由景及人。

(五)读出味道,学有所得上阕小结:作者由眼前赤壁的雄奇壮丽之景引发对英雄豪杰的追怀,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1.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上阕,读出景之壮阔,情之豪放,读出我们的体悟,读出英豪气势!2.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上阕的学习中,得(体悟)到了什么?预设总结:写作时用词要精炼,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学习苏轼放达的情怀,遇到挫折不要抑郁惆怅,要心胸宽广,才能乘风破浪,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六)作业(七)板书上阕:即景怀古:江山如画——夸张、拟人、比喻,雄浑壮阔下阙:怀古抒情:豪杰辈出——周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