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整理(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老师主讲)

合集下载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讲义课程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讲义课程

49
4
三.世界农业推广发展的发展动向及基本特征
——时代背景
▲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驱动 技术科学化、操作机械化、产销社会化、生
产高效化、农民知识化 、农业信息化等。
▲投入出现多元化
▲以农民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证书制度
▲环境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49
5
三.世界农业推广发展的发展动向及基本特征
1、发展动向 私人化、商业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联合、无偿
发挥推广人员 作用 组织多样化 与优化 工作与学习 环境宽松
农民特征与 需求的认识
农民素质提高 建立合理的 农村社区结构
生存与生产 环境的改善
畅通SMCRF 建立沟通网络 加强信息沟通 信息准确 收集与传播
克服沟通噪音 提高沟通技巧
政策环境 市场环境 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交通环境
9
(一)关于扩散效率
向有偿转化。 2、基本特征 ●立足点: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
农场、专业合作社或农家为中心; ●本质:体现推广的教育性; ●推广内容和服务:广泛性;社会化服务; ●理论基础 :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结合; ●推广方法:多样化。以沟通为基础且多侧重于农村教
育和信息咨询; ●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私人机构、商业机构、志愿机 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蔡加福(2005)则提出中国的农业推广服务组织形 式有八种:
即“国家、集体型”、“公司+协会+农户型”、
“协会+政府部门型”、“协会+事业单位型”、
“事业单位+公司+农户型”、 “服务组织+农户
型”、“农户+农户型”和“能人+农户型”等推
49 广服务组织
11

2024年考研大海大835考研农业推广学第一章、第二章背诵重点

2024年考研大海大835考研农业推广学第一章、第二章背诵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背)以科技为基础的推广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1.推广工作的内容已有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式与方法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背考过真题)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综合咨询模式。

第二节(了解)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推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推广方法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推广组织形式多元化;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

(背)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一)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第三节(背)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厂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以及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了解)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②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

③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④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第一节(了解)推广对象包括:1.农民家庭及其个体 2.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下属的集体经济组织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涉农企业5.国有农垦企业职工(背)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2.调控性3.差异性4.可塑性5.创造性(了解)动机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_高启杰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_高启杰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高启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4)[摘 要]我国大陆恢复农业推广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新的形势下学科发展面临很多新问题。

本文在对农业推广发展历史与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阐述了农业推广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探讨了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理论来源和理论体系,对于把握农业推广学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推广学;理论体系 一、农业推广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今各种文献上对农业推广的表述方式甚多,这是因为农业推广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差异性。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仅仅从若干实务经验当中推导农业推广的含义是不够的,要理解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必须了解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一般认为,自从有了农业,就有了农业推广,这无疑强调了中外农业推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与农业和农村生活相关的有组织的推广活动起始于19世纪中叶(高启杰,1997)。

“推广”一词的实际使用,起源于1866年的英格兰,当时剑桥大学和牛当大学首先采用“大学推广”系统。

“推广教育”一词,是剑桥大学于1873年首先使用的,用来描述当时大学面向社会,到校外进行农业教育活动的教育创新(S w a n s o n, 1984)。

后来,“农业推广”一词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的《史密斯—利弗法》,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也形成了美国赠地学院教学、科学试验和农业推广三结合的体制。

在我国,使用“农业推广”一词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许多大学的农科都学习美国赠地学院模式,设立推广部。

例如,金陵大学农林科于1920年成立棉作推广部,聘请美国农业部的一位棉花专家进行指导,从事中棉育种和美棉驯化工作,开始推广棉花良种,还到各省宣讲农业改进方法,并于1924年正式成立推广部,以安徽和县乌江为据点,推广爱字棉,为后来在该地成立农业推广实验区打下了基础。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讲义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讲义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绪论 (2)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涵义 (2)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性质、作用和功能 (3)第三节农业推广学 (5)第二章农业推广发展简史 (7)第一节中国农业推广简史 (7)第二节世界近代农业推广简史 (12)第三章 农业推广的行为改变理论 (16)第一节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17)第二节农民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22)第四章 农业推广中的传播学理论 (27)第一节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27)第二节农业技术的传播模式 (32)第三节农业科技创新的采用 (34)第四节农业科技创新的传播---------创新扩散过程 (39)第五章 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43)第一节 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 (43)第二节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原则 (45)第六章农业推广教育 (49)第一节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与原则 (49)第二节农业推广教育的对象 (52)第三节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56)第七章农业推广的方式方法及程序 (61)第一节农业推广方式 (61)第二节我国农业推广方法及其发展 (64)第三节农业推广程序 (71)第八章农业推广组织及管理 (75)第一节世界农业推广组织形式 (75)第二节我国推广组织的管理 (78)第九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81)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概述 (81)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概念 (83)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88)第四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 (91)第五节提高推广对象成果分布 (96)第十章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103)第一节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103)第二节评价的的内容和标准 (104)第三节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105)第四节农业推广方法的评价 (106)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涵义一、农业推广的起源概念“推广”一词在我国的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

南朝梁太子肖统在他的《文选》序言中说“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农业笔记

农业笔记

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学:将有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而且也是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4、农业推广基本概念含义: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供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与自我绝对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5、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6、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念、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7、农业信息系统:指农业信息产生、传递、整理、接收和反馈的一个系统。

8、农业技术管理系统:指试验、研究和管理系统。

9、推广干预:推广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即制定推广目标,设计推广策略,资源配置,执行、检验和评价,目的在于达到令人满意的推广效果和对干预的社会效果作出准确的反映。

10、沟通: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并通过沟通影响别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11、农业推广综合效益:是指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做到整体效果最佳。

12、农业推广经济效益:是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相同所得到的劳动成果比较。

现代农业推广理论

现代农业推广理论

《现代农业推广学》考试大纲及复习资料教材:选用由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教授(博士)编著的《现代农业推广学》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农村发展与农业推广一、农村发展的涵义1、农村人口中各个阶层的综合发展;2、农业和农村中其他非农产业的综合发展;3、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二、农业推广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节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一、农业推广的历史发展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第三节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一、农业推广工作的任务1、本职任务;2、附加任务;3、冲突任务二、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1、直接功能;2、间接功能第四节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Ⅲ、考核要求一、识记:农村发展,农业推广,农业推广模式,农业推广学。

二、领会: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农业推广工作的任务;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对象。

三、应用:农业推广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概念Ⅱ、课程内容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第二节沟通一、人际沟通过程二、沟通网络三、沟通的一般准则1、维护和提高信息源的信誉;2、信息的内容对推广对象而言应具有相关性;3、信息的组织与处理应当做到编码简单、意义明了、逻辑结构合理;4、适当重复信息的关键内容;5、运用比较和对比;6、加强信息反馈;7、改善沟通环境,克服沟通过程的主要障碍;8、重视沟通网络。

第三节行为改变一、需要与动机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需要;4、尊敬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二、行为改变模式三、农民行为的改变1、面向行为主体的策略;2、面向行为环境的策略第四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策略1、目标团体导向;2、参与;3、阶段性项目计划与实施二、系统解决问题的步骤Ⅲ、考核要求一、识记: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目标团体系统,沟通,沟通网络,问题解决策略(问题导向策略),目标团体导向。

二、理解:决定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因素;沟通的基本要素;沟通网络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沟通的一般准则。

三、应用: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

已打印:农业推广学全部的笔记

已打印:农业推广学全部的笔记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通过说服、培训、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2/世界农业推广涵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类型。

1)“劝农式”农业推广封建时期,“以农立国,以农为本”,不断推行劝农政策,劝导和监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旨在开辟新的农业。

周代有专门的劝农组织机构和人员。

2)“指导式”农业推广一种单纯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技术推广。

1847年的马铃薯大饥荒,爱尔兰进行了技术机构服务,是近代指导性农业推广的典型。

3)“教育式”农业推广始于英国,发展于美国。

1886年,牛津、剑桥创立了推广教育。

1776年,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农业教育,农业推广迅速兴起。

4)“咨询式”农业推广主要指发达国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与教育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需要的是提供科技、市场、金融、价格等信息和咨询服务。

代表国家有美国、英国和丹麦。

农业推广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基础性、公益性、持效性作用:1、农推促进农业发展2、农推与新农村建设第二章.中国农业推广史中国农业推广史:详见PPT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第一节创新采用与扩散原理一、创新的含义: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二、创新的五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三、创新扩散的要素1、创新2、传播渠道3、时间4、社会系统四、影响创新采纳的因素1、创新的特性先进性:创新的优越于现有的技术或成果一致性:创新与采用者的价值观、经验、需要等的一致程度复杂性:可试验性:在有限的条件下创新可被试验可观察性:创新的效果易于观察效益性:经济、社会、生态2、意见领袖的影响意见领袖指群众意见的代表人物,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并得到其他成员的信任和尊重。

考研农业推广第二章背诵要点

考研农业推广第二章背诵要点

农业推广第二章背诵要点第二章农民行为的产生与改变1.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行为的构成要素有行为的主体、行为的客体、行为产生的状态、行为的结果。

2. 行为的特征目的性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

人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调控性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差异性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和个体生理、心理特征的强烈影响,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性别之间、年代之间,人们的个体行为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可塑性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得的,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影响,可以成为不同职业行为和不同道德行为的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造性人的行为是积极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个人的行为受其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总是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中,此时若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寻求满足的动机。

在动机的驱使下,产生满足需要的行为,向着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进行。

当他的行为达到目标时,需要就得到了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有新的需要和刺激、引起新的动机。

产生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这就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

4.行为科学在农业推广作用的具体做法(6点)1.了解农民实际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推广目标。

2.分析农民诸多需要中最迫切的需要,引发其优势动机。

3.帮助农民分析、认识推广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引发其采用新技术的动机。

4.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5.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某一技术对其生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产生需要。

农业推广学 高启杰

农业推广学 高启杰

1,推广一词起源于1866年英格兰,1914年美国出现农业推广2,狭义农业推广: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

特点:以“技术指导”为特征的产中培训。

3.广义的农业推广:是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农业推广概念,它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成为主导因素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的产物。

特征:教育为主要特征。

4.现代推广方式:沟通与咨询5农业推广的成果示范是农业推广常用的方法之一。

6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7农业推广对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服务对象8行为的特征:目的性、调控性、差异性、可塑性、创造性。

9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大作用: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强化作用11农民经济行为的特征:趋同性,保守性,短期性,个体性12一个人追求某一目标的行为动机的强度。

决定了他对可能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对目标效价的重视程度13人的动机是由内在需求和外来刺激引起的14人的行为一部分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15正式沟通: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横向交缠的沟通16沟通的过程:S-M-C-R-F;S为传递着或信息来源;M为信息;C为途径或渠道;R为接收者;F为反馈17沟通模型:通用的沟通模型、主导控制型农业推广沟通模型、参与式农业推广沟通模型。

18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1)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性、指导操作性(2)沟通媒介相对单薄和脆弱(3)接受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4)沟通需要在了解农村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5)沟通主题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双方互相影响单作用和性质不同。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二00二年七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二00二年七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6.“混合体”理论:推广必须与市场、信贷、劳力、资本、 教育等相关支持服务系统组成“混合体”,促进农业发展。
7.“农业推广框架”理论:框架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 标团体系统及外部宏观环境。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特点、规律; (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扩散---接受的形式、特点
农业推广方式方法:大众传播法、集体 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1986年,受国家教委和农业部的委托,首次在北农大 举办了有42所农业院校46位教师参加的“全国农业推 广学理论教学研讨班”。
1987年杨士谋编写《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出版。
1989年许无惧主编《农业推广学》出版
近十年来编写、编译了10余部关于农业推广的著作。
(二)农业推广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农业推广是由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
第二,农业推广对象---农民的职能及其需要的变化。
第三,农业推广的目标,农业推广的理论指导。
“农业推广是一种活动。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 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手段,根 据农民的需要传播、传授、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 促使其行为的自愿变革,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其 生活环境,提高产品产量、收入,提高智力以及自我 决策的能力,达到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终目的 的一种活动。”(张仲威,1996)
它重视的首先是技术本身,而不是农民。
从实际看,我国的农技推广主要是技术普及,在 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能源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这并不被看作属农业推广范畴,至于组织农民、 家政服务等方面,几乎尚未起步。
可见,我国的农技推广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充 其量只是农业推广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农业 推广的区别,不仅在内容的宽窄!而更重要的 是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

农业推广第十章 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背诵要点

农业推广第十章 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背诵要点

农业推广背诵要点第十章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1.农业推广项目概念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或有关团体、组织机构或科技人员,为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体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组织的某项具体活动。

2.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意义(7点)1.可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2.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3.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投资效益4.可以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效率5.能有效提高推广人员和劳动生产者的素质6.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7.有利于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3.农业推广项目的基本特征(5点)1.项目产品的需求性通过项目实施的产品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加工产品,必须满足农民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或国家发展的需要。

2.实施区域的相似性在实施某一项农业推广项目之前,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或成果本身的生产有效性已经被生产实践所证明,并被权威机关所认可。

因此,可以在相似生态直接推广应用。

3.推广项目的先进性如果某一项成果还未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具有创造性,通过项目实施,可以达到改造传统产业或调整产业结构或能使产业升级的目的,则可在当地实施。

4.学科上的综合性在开展农业推广项目过程中尽可能将各个单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技术规范后再加以实施。

4.学科上的综合性在开展农业推广项目过程中尽可能将各个单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技术规范后再加以实施。

5.农业推广项目的周期性一方面,某一推广项目在某地实施,一般要经历试验示范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另一方面是由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新成果的推广更具潜力,开展新的推广项目成为必然,就如同创新扩散的S型曲线变化一样,由此,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水平发展。

4.农业推广项目的类型(4点)1.按管理属性分类。

作为国家级应分为包括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种子工程、丰收计划、沃土工程、跨越计划、科技入户工程等重大推广项目。

2025年农学考研大海大835农业推广学第三章、第四章题库背诵要点

2025年农学考研大海大835农业推广学第三章、第四章题库背诵要点

第三章第一节(了解)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形体语言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是社会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的过程。

(背)沟通的作用: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决策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背)沟通的分类(一)根据沟通者之间有无组织关系依托进行分类1.正式沟通:(1)自上而下的沟通(2)自下而上的沟通(3)横向交叉的沟通2.非正式沟通(二)根据沟通所采用的媒介不同进行分类1.语言沟通:(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2.非语言沟通:(1)有声沟通 (2)无声沟通(三)根据信息传送者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交换进行分类1.单向沟通2.双向沟通(背考过多次真题)沟通的要素:1.传送者2.接收者3.信息4.渠道5.反馈6.关系7.环境第二节读一下书即可第三节(背考过真题)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一)了解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农业推广的内容要传播给推广对象,必须是推广对象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够被他们所接受的同意推广内容,会遇到农民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只有通过交流和沟通才能了解不同农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生产需求及存在问题(二)建立情感,产生合力效应农业推广人员以平等的态度和农民相处,同时,通过各种沟通技巧,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谈话,甚至闲聊环境,让农民敞开自己的心扉,也可以利用各种文娱活动创造出和谐亲密的气氛,使推广人员的心与农民贴在一起,推广人员与农民产生和睦相处的氛围时,农民会情绪高涨,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并且反映意见,并提出建议,帮助推广人员监测和评价推广效率,修正错误(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办公室咨问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管理中存在中的问题,科学的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通过与农民沟通,农业推广工作者可以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咨询,为农民解实际问题(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农业推广人员在仔细倾听农民的表述意见和想法之后,帮助农民正确的分析应用中的问题,对应用的结果及其前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帮助农民做出自己的决策,对农民不理解的问题,不能够发号施令强制命令,而是要利用人际沟通技巧,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五)监测评价,修正错误(背考过真题)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性、指导操作性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存在差异,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然受到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支配,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同时,农业技术的使用,不仅使农民受益,同时也是社会受益,国家受益,甚至具有政治意义,农业信息指导操作,农业技术信息一般应同时提供指导操作信息(二)沟通媒介相对单薄和脆弱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环境封闭,现代传播媒介进入困难,社会变动缓慢(三)接收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的经验主义,二是社会体制原因,三是利益观念的原因(四)沟通需要在了解农村社杜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一项新的技术,一般与农民的习俗有一定的差异,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技术变革难度是很大的,因此,了解和研究当地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后再来确定适宜的技术和沟通媒介(五)沟通主体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1.语言障碍2.习俗障碍3.观念障碍4.角色障碍5.心理障碍6.组织障碍7.现有推广体系的障碍(背考过真题)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1.正确的行政引导2.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3. 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4、农民的参与和互动5.技术推广应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6,积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7.善于发挥其他组织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沟通网络(背)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8.强化信息反馈第四章第一节(背)创新扩散: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农业推广学第1章导论

农业推广学第1章导论

第三节 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
农业推广学产生及其理论发展
•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 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 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 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 我国对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和 40年代就已开始。从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农业推广后 来对台湾省的农业推广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在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计 划、组织与管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信息服务。
• 教学难点在于学员对农业推广实践缺乏了解,需要进 行较多的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
教材及参考书目
• 所用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 推广学》(高启杰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后来,农业推广一词在美国得到广 泛使用。1914 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 合作推广的《 史密斯-利弗法》,给 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
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史
• 在我国历史上,劝农课桑(意思是鼓励与督责 种地与养蚕,泛指鼓励与督责农业生产),历代都有记载 ,但多为提倡,而 未切实推行。从事推 广现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直到19世纪 后期的清末洋务运动才见萌芽。
• 主要参考书目: 1 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 高启杰.现代农业推广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 中国农技推广协会等.中国农业推广改革与发展.中国农
业科技出版社,2004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 解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模式,科学地理解推 广的涵义与功能,熟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进展
• 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实践问题,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文 献,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认真对待研讨、案例研究、 作业及考试。

第三章 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高启杰)

第三章 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高启杰)

(四)个体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文化因素:
內部因素
4.自然环境因素:
5.经济环境因素: 外部因素
6.社会环境因素:
2、改变农民行为的策略
Kurt. Lewin曾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 B=f(P·E) B—人类的行为;P—个人特性;E—环境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人特性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要一般不会起主导作用。
2 安全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需要。当人 的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后,就产生了第二层次的需要—安全 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保障、防止意外事故和经济损失以及 医疗保证、养老保险等。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 社交需要
1
又叫情感和归属需要,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并希望被某一团体接纳为成员, 有所归属。
1.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
(1)共同的目标利益 (2)合理的奖惩制度 (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 (4)亲近和友爱
需要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源泉,动机是开始行动达到目标的内在动 力。外来刺激和外部环境是实现行为目标的保证条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如下三大作用:
(1)始发作用
(2)导向作用
(3)强化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 为的动力。行 为之所以能产 生,是由动机 驱使的。
动机是行为的指 南针。动机对行 为的导向,是在 反馈中不断进行 的。
强化作用是加速 或减弱行为速度 的催化剂。可以 分为正强化作用 和负强化作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四、激励理论
1.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Skinner)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 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 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

《农业推广学》第13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策略

《农业推广学》第13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策略
• (二)农业推广策略的内涵及类型
• 农业推广策略通常就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 所采用的一切工作策略和方法技巧的综合。凡 是能够促进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措施和方法, 都可以视为农业推广策略。
• 就农业推广活动而言,改变目标群体(或 称目标团体,即推广对象,下同。)的基本 策略有以下3种:
• 1、以改变目标群体为中心的策略;
第十三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策略
•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熟悉 和掌握以下4个方面内容:
• 1.了解农业推广方式与策略的内涵及类型,认 识在现代条件下对农业推广方式分类及其应用 的意义;
• 2.认识和了解服务式农业推广、行政式农业推 广以及教育式农业推广3种推广方式的类型与 特点;
• 3.掌握3种推广方式的基本推广策略;
• 方式通常指方法和形式的综合。比如工作 方式,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方式等等。
• (二)农业推广方式
•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农 业推广部门、具有推广职能的组织
• 及推广人员,为达到预期的推广目标所开展 的推广工作(服务)形式及途径。
• 二、农业推广策略的内涵及类型
• (一)策略
• 策略一般是指善于灵活运用适合当时情况的 工作方式和方法。
• 4、技术转让方式 是指在生产者具有自行开 发、应用新技术的素质和科技购买愿望的前 提下,在推广人员的中介和协助下,向技术 发明人购买新技术。即特定的现有技术在不 同法律主体之间的转移。
• 5、技术入股方式 是指高校和科研单位将具 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作价按股份的 形式投入到生产应用单位,将自身的技术优 势和对方的资源生产优势结合在一起,互利 互惠的推广过程。
• 1—6在不同推广方式的策略运用中,可以 独立使用或交叉运用。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1、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是构成农业发展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农业推广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之变成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3、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教稼、劝农、课桑。

我国推广一词用于农业活动最早记载是在宋代;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

4、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合作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的专用词。

5、我国农业推广一次的应用食欲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农业技术推广。

6、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7、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有关理论渗透而形成的形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

农业推广学与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农业推广的涵义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收入。

这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

重心为产中指导,工作范围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以农村发展需要为依据,主要包括: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储藏的指导;市场信息价格指导;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对农村青年进行手、脑、身、心的四健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农业推广学》教学大纲 Microsoft Word 文档 (16)

《农业推广学》教学大纲 Microsoft Word 文档 (16)

《农业推广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1、学习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认识、掌握农业推广的本质和规律,主要是农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改变规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规律。

2、掌握农业推广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农业推广体系的变革趋势。

3、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推广素质与技能。

4、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方法与研究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 (4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1、中国古代的农业推广活动2、清末至明初时期中国的农业推广活动3、新中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4、欧、美的农业推广活动第二节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1、农业推广的涵义2、与农业推广有关的几个概念第三节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农业推广学的性质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3、农业推广学的内容4、农业推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的目的、意义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1)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4学时)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1、创新的概念和特性2、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3、创新采用者分类4、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者的影响5、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第二节农业创新扩散1、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2、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3、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4、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习题要点:(1)创新和农业创新的基本概念。

(2)农业创新的扩散。

(3)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

本章重点、难点: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过程和影响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农民对创新的采用过程,掌握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过程和影响因素。

农业推广学第1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第1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第1章绪论农业推广学(Agricultural Extension)第1章绪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们应当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现代农业推广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对农村发展实践的价值;熟悉国外农业推广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推广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要求你们密切关注实践问题,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认真对待研讨、案例研究、作业及考试。

农业推广发展很快,把农业成果交给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象过去那样只知道死种田,不管农产品到哪里去,现在农民不仅要种田,而且要懂管理善经营,农业推广人员怎样把学的技术交给农民,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农业推广人员应该既是技术人员,又是信息人员,这是今后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农业推广学这门课程研究的是怎样把技术,信息交给农民,并发挥作用,改变农民的行为和态度。

这门课是你们的学位课,最终要考试的。

希望你们重视起来,并把这门课学好。

教材➢主讲教材:为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主要参考书目:➢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1第2版➢第2版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第1版➢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8.5第1版➢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6.1第1版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学期应该要学的一些的知识点,方法,基本知道农业推广学是怎么一回事,我初步设想这几个方面,你们记好笔记,有的书上有的,有的书上没有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组织与管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信息服务。

2.教学难点在于学员对农业推广实践缺乏了解,需要进行较多的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推广概念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第三节农业推广学含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业推广理论重点

农业推广理论重点

农业推广理论重点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1.农民的年龄2.户主文化程度3.家庭关系的影响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2.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3.政治因素的影响5、简述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的特点一.大众传播法: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特点:权威性:人们对媒体有信任,对越权威的媒体越信任。

时效性:信息来得快,传播速度快。

廉价性:尽管把信息制作成媒体信息成本不低,信息复制和广泛传播成本被分摊。

单向性: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应用:广播的用处: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等及时信息,市场信息电视在推广上的应用:介绍信息、品种和成果,改变观念和行为,固定频道固定时间针对特定人群的较长时间培训电影和录像:改变观念和行为习惯,推广技术网络的应用:农业推广人员与推广机构的信息互动,快速查找相关信息二、集体指导法:集体指导方法,是推广人员对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条件和经营方式的生产者,推广相同的项目,集中进行统一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集体指导法的特点:1、高效性: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较高2、双向性: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3、统一性: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形式:1.小组会议(讨论)2.短期培训班、讲座3.实地参观4.示范三、个别指导法: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和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个别指导法的特点:针对性:针对每个农民的具体问题。

双向性:在谈话中不断呈现和讨论,感情与信任。

指导成本高:一对一7、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一)试验的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二)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三)试验数据要翔实,结果要准确可靠(四)试验结果要能够重复农业推广试验误差含义、来源及控制途径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有偏差,或者其他环境因素而造成的误差,总是相对于真实值偏向一个方向;偶然误差是由于读数或其他时候时造成的读得的值与真实值存在误差,在真实值左右,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过失误差是一种与实际事实明显不符的误差,误差值可能很大,且无一定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3、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4、农业推广组织框架模型。

6、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1)直接功能:增进农村人口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生产及生活技能;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 )间接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第二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1、对创新、采用、扩散三个概念的理解。

(1)创新: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2)创新的采用:创新的采用是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它通常是指个体农民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行为。

(3)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四要素:创新、传播的渠道、时间、社会系统。

)2、两种扩散曲线及其表示方法。

3、创新采用过程及其阶段。

1)认识阶段:农民初听到或通过其他途径意识到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未获得此项创新详细的信息,农民不一定相信创新的价值。

从未知到意识到阶段。

2)兴趣阶段:农民看出该创新同其自身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与问题相关,对他有用且可行,,从而对创新表示关心并产生兴趣。

3)评价阶段:农民利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联系自己的情况对创新进行初步评价,并对其利弊加以权衡。

4)试验阶段:经过初步评价,确认了创新的有效性,农民在农场进行小规模的试验。

5)采用阶段:农民根据试验结果决定对创新的采用还是放弃。

4、采用者的类型。

创新者:见多识广,敢于冒险。

早期采用者:较有威望,受人尊敬他人乐意向其咨询事情。

早期多数:深思熟虑,审慎决策,是晚期多数的重要联系对象。

晚期多数:资源不足,对创新持有怀疑态度,一般是出于压力才采用创新。

落后者:资源短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5、采用率的决定因素1)、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理解——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2)、创新决策的类型——个人选择、集体决定、权威决定;3)、沟通渠道的选择——大众媒介、人际沟通;4)、社会系统的性质——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沟通网络;5)、行为变革者的努力程度。

6、创新精神及相关因素:社会经济特征、个性特征、沟通行为特征……7、扩散过程及其阶段:突破阶段(出现创新者)、关键阶段(出现早期采用者)、自我推动阶段(早期多数者出现)、浪峰减退阶段。

8、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

9、创新决策的类型:个人选择,集体决定,权威决定。

10、沟通渠道的选择:大众媒介,人际沟通。

11、社会系统的性质: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沟通网络。

第三章农业推广基本方法1、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1)个别指导: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双向沟通、信息发送量小、费用高。

对交通和通信条件,推广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

2)群体指导:指导范围相对较广,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双向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利于信息反馈;有利于展开讨论或辩论,达到意见一致;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要。

对推广对象、时间、规模等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成果示范、方法示范、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座谈会、小组讨论、现场参观、科技竞赛、科技信息发布会等。

3)大众传播: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的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信息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好的时效性,传播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单向沟通不利于信息反馈、信息易被遗忘。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文字印刷品媒介和视听设备媒介和网络媒介计算机多媒体媒介等。

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以下情况: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预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介绍推广成功经验等。

2、常用群体指导方法。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由小组成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法。

2)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指在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下,农业生产者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把经过在当地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某项技术成果或综合组装配套技术,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将其优越性和最终成果展示给周围的农民,以引起周围农民的兴趣和采纳激情,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鼓励、敦促他们仿效的过程。

(制定示范计划、举行示范、示范后总结)3)方法示范:方法示范是向一个群体或一个小组介绍某项新技术措施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

在示范过程中,最好能让每个参加示范的人都有机会操作这项新技术,获得“边看边学,在做中学”的效果。

(制定示范计划、举行示范、示范后总结)4)短期培训:短期培训的目的主要有2种:一种是实用技术的培训,这类培训主要结合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另一种是对农民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如“绿色证书”培训也属于短期培训。

5)实地参观:实地参观就是组织农民小组到某一地点考察其本地所没有的农业技术措施或项目。

实地参观是一种通过实例进行推广,集讨论、考察、示范于一体的推广方法。

其不足之处是费用较高。

3、个别指导的基本形式和应用。

个别指导法主要有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形式。

1)农户访问: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深入到特定农民家中,与户主进行沟通,了解其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和需求,传递农业创新信息的过程。

访问的类型主要有友谊性访问和技术性访问。

提高农户访问的效果——访问要有计划有准备、选择好访问对象、做好访问记录等。

缺点:费时,投入经费多,受推广人员人数限制不能满足多数农户需求;访问时间有时与农户休息时间冲突。

2)办公室咨询(访问):指推广人员在办公室接受农民的访问(咨询),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或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资料的推广方法。

其特点是:访问者有备而来,效果较佳;有利于建立密切的来往关系;节约推广资源;来访者数量有限;来访时间不定。

鼓励农民来访,做好办公室咨询——方便而固定的咨询地点与时间、咨询点环境布置、交谈方式与气氛、来访登记、许诺与回访。

3)信函咨询:目前我国应用较少。

主要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低;推广人员回复信件要占用许多时间,效率低;函件邮寄时间长等。

4)电话咨询:及时、快速、高效。

缺点是:电话费用高;受环境限制,不能面对面的沟通。

4、农业推广方法选用要领。

根据推广的目的选择推广方法;根据农业技术创新的类型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技术创新采用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推广方法;根据采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及其他特点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推广机构的资源条件选择推广方法。

第四章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1、农业推广组织的特性。

组织既有静态的含义还有动态的含义。

静态的含义表示的是一种机构,一种人员和部门的集合形式;动态上是表示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活动。

因此,组织具有二重性。

作为静态的组织它是动态组织活动的依托,而动态组织活动正是静态组织职能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承,分合统一。

1). 组织的外部环境: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组织从事各种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也表现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包括一般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和任务环境(如服务对象、资源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利益代表)。

2). 组织的内部环境:指组织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和,或者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能力、组织文化等因素,也简称为组织的内部条件。

3). 组织的内部结构:指组织内部的关系网络,是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横向各个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

组织结构大致包括三个部分:①分工,即横向部门结构;②等级划分,即纵向层次结构,包括权力的层级系统和职责的划分;③协调机制,即整体组织体制,包括制度规则、沟通网络与程序等。

4). 组织的运作过程:组织的运作过程是指组织结构内各个工作单位或人员在执行组织计划、实施组织预定工作活动时的决策和控制过程。

5). 组织的运作表现:组织的运作表现是指组织呈现的活动结果。

也被称为运作绩效,组织的运作表现既涉及单项活动也涉及综合活动的结果。

2、农业推广组织的主要类型。

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3、中国的政府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回顾: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办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但国家公办的推广体系始终占主导的地位。

现状:我国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公办部门很多,如农林水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农用物资生产与销售系统、金融信贷系统等。

曾经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纽带,村农技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推广服务体系。

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服务网络。

农业部系统的推广体系: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其他推广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组织等……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系统: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是农村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合作推广组织。

它是以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产前生产资料供给、产后农产品储运销售服务为主要职能,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技术经济合作民间组织。

5、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与职责农业推广行政管理人员:拟定推广机构内的工作方针和制定推广政策;对推广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编制经费预算;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活动;评估并报告工作成果。

农业推广督导人员:帮助农业推广指导员与推广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之间之间建立良好联系;为农业推广指导员提供信息,帮助其拟定工作计划;提高农业推广指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激励农业推广指导员;评阅推广指导员的工作报告,考核和评估推广指导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