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二语文精品随堂课件教案(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宗旨 彰明 美好的德行 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心不妄动 性情平和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处事合适
思虑详细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百 姓 ,在于达到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 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平和,性情平和才能思虑精细,思虑 精 细 才能处事 合 适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 ,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识储备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礼”,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 礼”。孔子崇尚中庸,认为处理 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 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把握 做人与做事的分寸、尺度和火候 等。
知识储备
孔子在教育理念上首次提出 “有教无类”,从为世界上所有 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 实践上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 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
惊骇,恐惧
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哀痛,怜悯
通“纳”,结交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
状语后置句
厌恶
译文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如 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 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 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同乡朋友 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 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
目录
CONTENTS
贰
整体感知
叁
归纳总结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运用示例-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阅读默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素材应用示例(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①青年者,国之魂也。
我辈青年,应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坚守文化,钟芳蓉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科技强国,曹原仰望星空踏上《自然》;铸就重器,“神舟”团队将梦想写在浩瀚宇宙。
前辈尚有如此之势,我辈定当砥砺前行。
《论语•泰伯》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生于盛世,定当不负盛世,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必以青年之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浮舟沧海,立马昆仑!②心之所向,坚毅以往。
南仁东倾尽心血使中国睁开勘探宇宙奥秘的“天眼”;水保专家朱显谟固守二十余年,一生圆梦黄河清;“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大漠黄沙,守着中华文化……如果不是心中的狂热与执着,恐怕很难做到与山河同梦,与祖国共生了吧!尽管曾子已故去两千多年,但后世有无数中华儿女传承了其精髓,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兴国之任,置于肩上。
孙文先生曾寄予厚望:“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
”诚如是然。
奔腾向前的中华民族其背后的光芒离不开任何一个人的努力。
千万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造就青藏铁路横穿世界屋脊;无数科研人员夙夜匪懈的钻研,搏得“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反应的却是无数人的奉献与坚持……个人于历史不过如蜉蝣朝生梦死,但正是无数人投身兴国伟业,方有华夏之葳蕤蓬勃。
曾子已逝,但其留给我们的精神常驻心间,所谓“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二)朝闻道,夕死可矣①孔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追求真理胜过爱惜生命,在字里行间中向我们高呼:道义是我们应穷尽一生,拼尽全力所要追求的东西。
对道义的追求和领悟,犹如夸父追逐空中的太阳,即使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会热切地感受太阳留下的余光。
亚里士多德面对德高望重的尊师柏拉图,不顾身旁的言语,坚定地说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激励着同样追求道义,追求真理的人迈出每一步。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儒家思想:人性向善,修身以求仁、义、礼——《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文言知识,背诵相关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所选文段主旨,理解思想核心。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核心思想意蕴,感受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文化内涵,认识修身立德。
第一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近代学者辜鸿铭说得更夸张:“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
”《论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那么,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任务一:疏通文本意思,理解总结思想要义【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人的修养。
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劝导人们不要只贪图自己安居、饱暖,而要有远大目标、崇高追求;第二层是要勤勉做事,少耍嘴皮子;第三层是要积极向善向上,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
做到以上三层,这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修身之道。
孔子的好学指学习做人做事。
【联想】第一层:想要饱食安居,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但人如果只追求饱食安居,那和动物有什么两样?人生在世,总要有点追求,总要有个梦想。
孔子是提醒人们,眼里不能只有吃住两件事,只为了谋生而忙碌,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要努力去做一些比自己饱食安居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追求:动荡时代追求和平,和平时代追求个人成功。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及《孟子》,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欣赏文中“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师生合作示范探究《论语十则》。
教学过程一识经典,知概貌1.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2.知人论世《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语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乍:突然。 孺子:小孩子。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所以:用来。 内交:结交,“内”通“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恶其声:厌恶孩子的哭声。
文意疏通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wù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止于至善 (终极目标)
(内圣) 明明德
内修
★★ ★ 格致 诚 物知 意
★★ 正修 心身
亲民 (外王)
外治
★ ★★ 齐 治平 家 国天
观点概括
《大学之道》
“三纲”与“八目”
明明德(内圣) ↓
亲民(外王) ↓
止于至善(终极目标)
查
阅
资
任 务 一
料 , 回 顾
儒
学
经
典
诵
读
吟
任 务 二
咏 , 疏 通
文
儒
家
观
点
1.诵读《大学之道》,明确“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 物的关键部分”。
,
本义:本义指眼睛, 目也指从大项分出 来的小项,或按顺 序开列的目录。
三纲: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结合注释,理解“八目”的具体内涵及内在联系。
儒家经典:《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战国中 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 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共十一篇,现存 七篇十四卷。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高中语文复习 板块五 学案3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然也。 译文:_这__不__是__因__为__跟__那__孩__子___的__父__母__结__交__,__不__是__因__为__在__同__乡__朋__友__那___里__博__ 取___名__誉___,__也__不___是__因__为___厌__恶__孩___子__的___哭__声__才___这__样__。___(_得__分___点__:__“___所__ 以__”__,__…__…__的__原__因__;__以__“__于__”__为__标___志__的_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内__交__”__,__结__ 交__;__“__要__”__,__求__取__;__“__然__”__,__这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⑥ 未成一篑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比喻功败垂成。
⑦ 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
⑧ 一篑之功 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活 动 二 重点巩固
1.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北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 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2)《论语·泰伯》中,“_士__不__可__以__不__弘__毅__,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说的是士人不 能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案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读准字音文质彬彬..(bīn bīn)弘毅.(yì)未成一篑.(kuì)不惑.(huò)迩.之事父(ěr)二、辨识通假知者不惑 (同“智”。
)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纠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3.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词用作动词,符合礼节) 五、古今异义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 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礼节。
今义:调戏;猥亵(妇女)。
六、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宾语前置句)译文: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七、文白对译子曰:“君子 食 无求饱, 居无求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敏 于 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 而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正焉,可 谓好学 也已。
”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正:匡正、纠正。
敏于事、慎于]言:状语后置。
(《学而》)子 曰:“ 人 而不 仁, 如礼 何? 人 而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不 仁, 如乐何?”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如礼何: 怎样对待礼呢?(《八佾》) 子 曰:“朝 闻 道, 夕死 可 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道:道理, 指真理。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高二语文群文阅读优质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文内容比较
《<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 第七则:理想、责任、意志; 第八则:坚持、自主、毅力、决心; 第九则:智慧、仁爱、勇敢; 第十则:约束、克制; 第十一则:待人接物、沟通、人际关系、尊重、平等; 第十二则:学习、交往交流;
选文内容比较
《<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 第七则:理想、责任、意志; 第八则:坚持、自主、毅力、决心; 第九则:智慧、仁爱、勇敢; 第十则:约束、克制; 第十一则:待人接物、沟通、人际关系、尊重、平等; 第十二则:学习、交往交流;
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 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 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 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 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 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 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 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并积累文言重点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诵读课文,理解选文各章节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分析鉴赏《〈论语〉十二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部书,凝聚儒家思想精华,充满智慧,读之让人获益匪浅;一部书,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鲜活生动,在现代社会依然能为迷茫的人们指导人生,并让中华民族重新看到文化复兴的希望。
这就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一《论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品读它的魅力。
二、晓孔子,识背景1.请三名学生分别介绍孔子、《论语》及孔子生活的时代特点。
作家作品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入。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核心思想是“仁”。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
相关知识《论语》的体式《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20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每章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②问答体,即先指出问者及其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③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④议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请两名同学谈谈他们理解的孔子学说。
三、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自读选文,勾画出自己读不准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小组间交流,解决勾画出的字词,有争议的地方记录下来,待解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更正读音和断句。
八佾(yì) 一篑(kuì) 迩(ěr) 怵(chù)惕恻(cè)隐内(nà)交要(yāo)誉羞恶(wù)4.学生齐读选文。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案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读准字音文质彬彬..(bīn bīn)弘毅.(yì)未成一篑.(kuì)不惑.(huò)迩.之事父(ěr)二、辨识通假知者不惑 (同“智”。
)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纠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3.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词用作动词,符合礼节) 五、古今异义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 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礼节。
今义:调戏;猥亵(妇女)。
六、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宾语前置句)译文: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七、文白对译子曰:“君子 食 无求饱, 居无求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敏 于 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 而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正焉,可 谓好学 也已。
”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正:匡正、纠正。
敏于事、慎于]言:状语后置。
(《学而》)子 曰:“ 人 而不 仁, 如礼 何? 人 而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不 仁, 如乐何?”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如礼何: 怎样对待礼呢?(《八佾》) 子 曰:“朝 闻 道, 夕死 可 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道:道理, 指真理。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品先贤哲思,悟立身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每篇课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不同点。
2.思考儒家思想的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明确儒家传统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对自己的指导作用。
4.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核心任务: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通过研读每篇课文,查阅资料和讨论反思,理解三篇课文侧重体现了儒家的哪些重要思想观点,品味探究三篇文章在睿智哲思、行文风格和个性魅力等角度有何特点,领会先贤对人生的洞察,思考其哲思对于今天中学生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回报社会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儒家思想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价值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品先贤哲思,悟立身处世之道。
学习活动一:概括梳理,把握核心思想学校开展读书报告会,请你作报告,为同学们简介《<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三篇课文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引导同学们探究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请组织好你的介绍词。
学习活动二:谈古论今,悟立身处世之道任务一:校文学社开办“我眼中的XXX”一栏目,要求用儒家思想智慧解读中华名人的精神品质。
你能从三篇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观点或者句子解读示例人物(任选其一)吗?人物示例:诸葛亮、宋濂、范仲淹、焦裕禄、袁隆平、谢军、张定宇、叶嘉莹......任务二:学习上、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当你的同学遇到问题时,请你做个小小心理咨询师,预设问题情境,并引用课文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来作为开解同学的“处方”。
示例:问题:对自己的发展感到失望,想要放弃。
处方: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问题:很多同学重视数理化的学习,却忽略阅读。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名师教学课件
连词,表假设
本课例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任重而道远 就有道而正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而不仁,如礼何
词语
意义或用法 代词,它
本课例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之
结构助词,的
行不忍人之政
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词语 其
以
意义或用法 副词,表示揣测语气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 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大学》是后 世弟子对儒家思想的细致阐释。思想的脉 络像水,有激流有暗流,同中有异,异中 有同。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请大家一 起交流讨论,思考三篇课文中的思想观点 有何异同。(建议以表格形式呈现)
观点异同
比较
涉及篇目
同
对象
异
联系
仁
《〈论语〉 1.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获得不同。孔子 十二章》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认为的仁需要“克 《人皆有 人”,孟子以“孺子将入于 己复礼”养成,孟 不忍人之 井”来论述仁,都指向外部 子认为人天生具有
重点实词
词语 喻 质 弘
意义或用法 知晓,明白 质朴、朴实 广、大,指志向远大
本课例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词语 毅 篑
格物 庶人 壹是
意义或用法 坚强
盛土的竹筐 推究事物的原理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本课例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字词梳理完成后,我们进一步拓展 到对重点实词和句子的理解中。大家是否 发现,有一些词语今天还会出现,但以今 天的意思却不能解释文中的句子,这就是 文言文学习中所谓的“古今异义”,请调 动你的语文经验,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 列词语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课件18张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
具备“四端”,他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1.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 追求目标,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善于掌握并 且利用规律为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强调 了“闻道”的重要性。
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编辑文字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编辑文字点击此处更换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本文选取人们对看见小孩掉进井里时的反应为例,得出结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阐述了“四端”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PART 02
阅读鉴赏
学习活动一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 2. “修、齐、治、平”四者有什么关系?
如何实现修身? 3.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 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编辑文字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编辑文字点击此处更换
孟子的思 想为什么 会被后世 介绍呢? 谈谈你的 看法。
学习活动二
结合“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 话,结合成长中的经历, 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犯错, 不要怕;即便犯了错,也不要遮掩。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对自己的过错 及时进行检讨与反思,勇于改正; 以别人的过失为警示,完善自己的 品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活动二
《大学之道》所展示的 “三纲、八目”在现代 社会是否仍有意义?
明确:“三纲、八目”对现代社 会仍有意义。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敦促我们 积极入世,关心民生疾苦,自觉维护 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学习活动二
孟子的思想为什么会被 后世介绍呢?谈谈你的 看法。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 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 画卷。对于我们当下稳定社会安定, 安抚百姓,增强国力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并积累文言重点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诵读课文,理解选文各章节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
教学要点分析鉴赏《〈论语〉十二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部书,凝聚儒家思想精华,充满智慧,读之让人获益匪浅;一部书,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鲜活生动,在现代社会依然能为迷茫的人们指导人生,并让中华民族重新看到文化复兴的希望。
这就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一《论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品读它的魅力。
二、晓孔子,识背景
1.请三名学生分别介绍孔子、《论语》及孔子生活的时代特点。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入。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核心思想是“仁”。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
相关知识
《论语》的体式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20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每章长短
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②问答体,即先指出问者及其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③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
④议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请两名同学谈谈他们理解的孔子学说。
三、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自读选文,勾画出自己读不准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小组间交流,解决勾画出的字词,有争议的地方记录下来,待解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更正读音和断句。
八佾(yì) 一篑(kuì) 迩(ěr) 怵(chù)惕恻(cè)隐
内(nà)交要(yāo)誉羞恶(wù)
4.学生齐读选文。
四、细读课文,品读文意
1.齐读选文。
2.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己翻译选文各章,勾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古今异义词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整的地方。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
今义:一天。
(3)非礼勿视
古义:不符合礼节。
今义:调戏。
(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贤德的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就有道而正焉(匡正)
见贤思齐焉(与…看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彰明)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整齐有序)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使……纯正)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真诚)
(4)名词用作动词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
(5)名词作状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早上,在傍晚)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2)状语后置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宾语前置句
仁以为己任
(4)定语后置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教师就巡视发现的问题集中讲解。
5.讨论探究。
(1)选文各章的文意是什么?
(2)选文第一章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3)选文第二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4)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5)在孔子看来,什么是“仁”?
(6)孔子认为如何做到“仁”?
(7)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修养品质?
(8)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弟子学习《诗》?
明确:(1)第一章:对君子的道德要求:重精神轻物质。
第二章: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第三章:反映了孔子一生对“仁义之道”的执着追求。
第四章: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第五章: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第六章:君子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
第七章:读书人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要以“仁”为己任。
第八章: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九章: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才能不惑、不忧不惧。
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
第十一章:君子要宽容待人,要关心体贴他人。
第十二章: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孔子认为,一个人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勤于做事而言行慎重、厚积而薄发,选择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向其求教以求其指正,才算是好学。
(3)孔子在“人而不仁”这一章论述了“仁”对礼乐的重要性。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仁”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
在这一章中,孔子把礼、乐、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4)“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甚至为了捍卫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5)孔子认为,“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克己复礼”。
(6)孔子认为,做到“仁”,要从处世和自处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从处世的角度,要想做到“仁”,就要“恕”人,对人要宽容,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爱护别人,要推己及人。
其次,从自处的角度,要做到克服一己之私,遵循礼的规定。
具体而言,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孔子认为,君子要重义轻利,要好学。
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做事要勤勉,谨慎小心,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匡正自己的言行,见贤思齐。
君子要经常检讨自己,“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要有责任感,要勇于担当,要“以仁为己任”。
(8)在孔子看来,学习《诗》有六个方面的好处:学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设计意图: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清楚选文文意的前提下,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儒家“仁”“义”“礼”的观点,便于学生把握孔子的“君子”观。
)
五、布置作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1.请联系现实,结合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话题,写一个完整的作文提纲。
2.选几句你最有感触的《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段。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经典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