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
出凝血监测

生成增多
血小板功能缺陷
临 床 监 测 3、凝血因子缺乏 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 如血友病,常表现为关节、肌 肉等深部组织及手术部位出血,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
临 床 监 测
②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肝 病、白血病、大量库血输入。 其中DIC可表现为全身多个部位 的广泛出血及原发病的表现, 压迫不能止血,需补充凝血因 子。
临 床 监 测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主要见 于DIC纤溶期,常表现为大片状皮 下出血、肌肉等深部组织出血及针 眼样出血,手术伤口无血块形成。
临 床 监 测
(三)病情动态监测 病情动态监测包括: ①出血部位的监测:皮肤、粘膜、 伤口、消化道、泌尿道、鼻咽部等; ②凝血功能实验指标监测; ③生命体征的监测; ④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概
正常的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 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 系统三个部分。凝血和 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 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一 旦这种平衡失调,就会 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 形成。
述
概
述
围手术期,由于原发性疾病、 基础疾病、手术麻醉应激、手术大 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及术后严重并 发症等因素,可通过影响小血管功 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抗 凝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等几个 止血机制,造成出血或血栓形成。
实验室监测
2、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
(platelet factor 4,PF4) 为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正 常值:2.89~3.2μg/L。若> 正常值常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 血栓形成期。
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实验室监测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 验 1、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CT)又称凝血时间,主要反 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 常值5~10min。该法简单但敏感性 与特异性较差。
出凝血疾病概述

随后由组织产生的微量凝血活酶激活凝 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并将红细胞和 白细胞包绕其中,形成牢固的止血血栓 (红色血栓),血小板释放的血栓收缩 蛋白,使血块退缩,加强止血作用。
10
血栓
11
3. 凝血因素 凝血因子:共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因子 VI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
12
凝血因子 生成部位 Ⅰ 纤维蛋白 肝 Ⅱ 凝血酶原 肝 Ⅲ 组织因子 脑.肺等组织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肝 Ⅶ 稳定因子 肝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 肝脾血小板 Ⅸ血浆凝血活酶 肝 Ⅹ Stuart-Prower 肝 Ⅺ血浆凝血活酶 肝 Ⅻ接触因子 肝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 激肽释放酶原(PK) 肝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肝
半衰期(h) 90 60
12-15 6- 8 8-12 12-24 48-72 48-84 48-52 72-120 35 144
13
凝血过程:一系列蛋白质水解的过程,大 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凝血活酶生成期X→Xa B、凝血酶生成期 Ⅱ→Ⅱa C、纤维蛋白形成期Ⅰ→Ⅰa
14
⑴凝血活酶形成(第一期): ①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原性凝血 途 径 , TF 与 FⅦ 或 FⅦa 在 Ca2+ 存 在 下 形 成 TF/FⅦ或TF/FⅦa,可激活FⅩ成为FⅩa,反应 速度快(15s以内)。是凝血重要的始动机制。
5
当血管发生破损时,首先是该处血管发 生短暂地收缩,使血流变缓,同时因损 伤而暴露出来的胶原组织和受损红细胞 释放出ADP 和组织凝血活酶等物质,使 血小板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及释放反 应,最后形成血小板血栓而止血。
6
1. 血管机制: ⑴ 血管受损时,局部血管发生收缩,此过程需 要15~30秒。 ⑵ 内皮细胞释放vWF因子,导致血小板聚集。 ⑶ 受损的基底胶原暴露,激活Ⅻ,启动内源性 凝血途径。 ⑷ 内皮细胞表达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 凝血。 ⑸ 表达并释放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启动蛋 白C系统,防止局部血栓形成。
出凝血监测【2】

(四)DIC的防治
1、治疗必须个体化 2、原发病治疗 3、支持疔法 4、肝素 5、抗纤溶药物 6、其他药物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是一组严重 的出血综合征。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 首先出血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 蛋白沉着,形成广泛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 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 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急性型凶险, 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1、麻醉因素 几乎所有麻醉药都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渗血, 长时间或大量应用乙醚、氟烷可抑制血小板聚 集,引起纤溶亢进。 2、手术因素 多由手术原因引起 手术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升高,凝血因子消耗 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或渗血不止 肝移植术应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3、大量输血输液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 因子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 致出血;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 蛋白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 渗血。
(二)凝血因子评估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 性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 因子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 作为替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 凝血因子缺乏(表12-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 病的治疗。
表12—3 获得性凝血因手缺乏常见的 疾病
1、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原发疾病。 (2)有下列两顼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 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 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 肺、脑等器官功能障碍。
出凝血检测

(二)诊断标准
3、疑难病例应有下列一项异常1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因 子Ⅷ:C/vWF:Ag比值降低;2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浓度 (TAT)升高或F1+2水平升高;3血浆纤溶酶和纤溶酶抑制物复 合物(PIC)浓度升高;4血(尿)纤维蛋白肽A水平增高。3血浆 纤溶酶和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4血(尿)纤维 蛋白肽A水平增高。
通过描记离体血液凝固过程图表来分析血小板与凝血功能, 后者较前者操作简单。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一)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评估 (二)凝血因子评估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一)麻醉因素 (二)手术因素 (三)大量输血输液 (四)体外循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n, DIC
凝血时间(celite activated clotting time),正常值:90~130s。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KPTT) KPTT主
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常值:32~42s。 4、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
血小板
血小板止血的两个阶段 初期止血功能:受损部位的血管发生收缩,局部
血流变慢。血小板在von willebrand因子(vWF) 的存在下粘附在暴露的内皮下组织,为凝血酶或 胶原激活分泌释放ADP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TXA2引起血小板的聚集,纤维蛋白原也参与其中 形成白色血栓。 二期止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也起重要作 用如血小板具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功能;表面 磷脂的促凝活性等。
2013实验诊断6、出凝血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吸入魏
氏血沉管 200mm 刻度处,将血沉管垂直室温放置至少
60min ,应避免振动、风吹、阳光直射,然后读取柱中 红细胞沉淀上透明血浆层约1mm处结果。
[方法学评价]
2.仪器法
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 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 ESR测定在30min或1min内得到检测结果,
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血沉增快,若
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3~4d可见血沉增快(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CRP所致),并持续1~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 多正常。
3)恶性肿瘤:
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的辅助指标。 通常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均增快(可能与肿瘤分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 系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RBC膜上缺乏抑制补体激活及膜
反应性溶解的蛋白质)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
时加重(补体作用最适宜的PH值是6.8-7.0,睡眠时呼吸中枢
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
大量消耗并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全身
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概念解读
必须存在基础疾病
微血管循环损伤
DIC只是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继发综合
征,其终末损害为多脏器功能障碍
主要临床特征:
1、凝血功能障碍
2、微循环障碍:休克、MODS
出凝血试题

A11.男性,17岁,双膝关节肿胀3月入院。
自幼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现无发热,头昏。
血常规WBC4. 2×109/L ,HBG120G/L,PLT98×109/L,BT正常,CT、APTT 延长,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风湿性关节炎B.白血病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血友病E.过敏性紫癜答案:D2.女性,24岁,反复皮下出血,月经过多3年入院,无头晕,发热等伴随症状。
体查见皮肤瘀斑。
实验室检查PLT100×109/L,BT延长,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不聚集,Ⅷ:C活性降低,该患者最可能诊断是: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过敏性紫癜C.血友病AD.血管性紫癜E.单纯性紫癜答案:DA21.女性,26岁,反复皮下出血2年入院,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列哪项检查不符合?A.多次查PLT减低B.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正常伴成熟障碍C.BT延长D.CT延长E.PAIgG阳性,PAC3阳性答案:D2.女性,20岁,全身皮下出血,黑便,血尿1天入院。
血像PLT10Χ109/L,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以幼稚巨核为主,CT示:颅内出血,下列哪项措施不宜采用?A.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注B.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输注C.绝对卧床D.单用免疫抑制剂E.血小板悬液输注答案:DA4女患者,22岁,反复皮下出血1年,尿黄,面色苍白2周。
体查:巩膜轻度黄染,皮肤散在瘀斑,肝肋下2厘米,质韧,脾肋下1厘米可扪及。
血象示WBC 8.0Χ109/L,中性分叶70%,RBC 2.8Χ1012/L,MCV,MCH正常,网织红细胞比例7%,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铁染色外铁(+),该患者诊断最可能是: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肝硬化C.Evan氏综合征D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缺铁性贫血E 原发性肝癌答案:C2为明确该诊断何种检查最有价值?A.肝、脾B超B.Coomb TestC.AFP,D.ALTE.骨髓活检答案:B3诊断被证实,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是:A.输注浓缩红细胞B.输注血小板悬液C.肾上腺皮质激素D.补铁治疗E.以护肝治疗为主答案:C4还需进一步排除的疾病中,首先考虑是:A.子宫肌瘤B.消化道溃疡C.SLED.胃肠肿瘤E.G-6PD缺乏症答案:CB1实验室检查:A.FⅧ:C下降B.FPA 增加C.F增加1+2D.D二聚体增加E.血小板数目减少1.男患,20岁,高热3天,X光:大叶性肺炎,血培养有金葡菌生长。
实验出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是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常用方法 。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了解血小板数 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通过一系列试验了解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是否正常。
04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通过在 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估内 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测定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 是否正常,从而了解血液凝固状态。
发展
目前,实验出凝血检查已经从单一的检测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检测体系, 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等多个项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出凝血检查将更加精准、快速和自动化。
02
实验出凝态转变为凝固态的生 理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03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在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 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总结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检测内 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抗凝治疗的监测
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评估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出凝血监测

谢谢
缺发的因子
Ⅱ、Ⅶ、Ⅸ、Ⅹ
3、DIC(各种导致DIC的疾病和诱因)
4、大量输血和输液
Ⅺ、Ⅻ
Ⅳ、Ⅴ、Ⅷ
术中术后出血分析(3)
(1)原有凝血功能障碍加重 (2)麻醉因素 (3)手术因素 (4)大量输血输液 (5)体外循环对凝血的影响 (6)DIC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常见原因 (1)感染 (2)手术和创伤 (3)产科的病理情况 (4)癌肿与白血病 (5)其他如休克、肺梗塞、坏死性胰腺炎
血栓弹性图:
血栓弹力图几种凝血病的图解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应用(1)
一、术前对凝血功能的评估
(1)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病史和筛选实验)
(2)若有异常,是什么样的异常?
(3)是否影响麻醉的选择和手术的进行。 (4)术前是否需要纠正或治疗
术前对凝血功能的评估(3)
血小板量的异常:正常>100×109/L。若小 于5 0×109/L,椎管内麻醉禁忌;手术中和术后 可有明显的创面渗血,危险很大,术前应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术前应输注新鲜血、血浆、 浓缩血小板。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2)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微循环衰竭休 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抗凝治疗有效。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3)
(2)实验室表现:血小板降低, 纤维蛋白原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 性,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优 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4)
治疗 (1)去除病因 (2)抗凝剂的使用 (3)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4)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5)抗纤溶治疗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凝血检查
疾病 ⅡⅤⅦ因子 BT 正 血小板计数 正 PT 延长 KPTT 正 TT 正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5、肝脏移植
1. 肝脏在机体的出凝血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维持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相互平 衡;晚期肝病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损 害,包括肝脏的合成与清除能力下降,血小板 数量功能不足以及纤溶现象;
2. 新肝早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类肝素样物 质及肝素大量释放,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和抗 凝药物使用均可引起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24
• 血小板<10×109/L,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危险, 包括颅内出血;
• 血小板增多症:这类患者应采取血小板去除术 (p1ate1etpheresis)、化疗、放疗等方法,使 术前血小板计数降至(200~400)×109/L。
25
(二)凝血因子评估
•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作为替 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 缺乏(表11-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病的治疗。
3、大量输血输液
•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因子 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 血;
•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渗血。
29
4、体外循环
1. 体外循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引起出 血的原因也较多。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 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以及鱼 精蛋白过量等因素有关,尤其以后者引起的出 血最为常见。
10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
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表示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出凝血inr的正常值

出凝血inr的正常值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用来衡量血液凝血的一种指标。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INR值通常在0.8至1.2之间。
然而,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目标INR值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目标INR值会在2.0至3.0之间,具体的目标值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目标INR值可能会更高,一般在2.5至3.5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INR 值的正常范围和目标范围可能会因国家、地区或医疗实践而略有不同,因此患者在了解自己的INR值时应该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总之,INR值的正常范围取决于个体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情况,因此在了解INR值时应该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
方法 血小板具有粘附于损伤的血管表面或人工异物 表面的特性。循环血液与相当表面积的异物表面 接触后,就有相当数目的血小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 测定接触前后血小板数量之差为粘附于异物表面 上的血小板数量,因此求出粘附血小板占血小板总 数的百分率。检测血小板与并物表面或损伤内皮 粘附的能力,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化。
疾病。
第五节 凝血第三阶段的实验室 检查
定量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测定法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在血栓前
状态其血浆含量增加;当其被严重消耗时血浆含 量则降低。 双缩脲法为2—4g/L,<2g/L或>4g/L为异常
三、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1.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果急性心肌
梗死、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 硬化等。 2.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肾 小球疾病、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 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 溶解症、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液稀释 等。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实 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13个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二、抗凝机制
分为细胞和抗凝因子两部分 细胞的抗凝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有抗栓功能。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促凝 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抗凝因子的作用 抗凝因子在抗凝功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 有三个体系:抗凝血酶-III;蛋白系统;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1 方法: 37℃下,用活化剂 白陶土、硅藻 土等 激活因子XI、XII,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 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离子 参与下,观察贫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 验。
实验 出凝血检查.ppt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44
实质:
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 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 VII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 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 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45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测定 APTT
2019-6-30
缩短:高凝状态(DIC早期)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37
凝血酶原时间 PT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38
原理:
在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组织因 子和钙离子(钙凝血活酶)后,血 浆发生凝固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 间(PT)。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39
步骤:
取空腹静脉血1.8ml加入含有 0.2ml109mmol/L枸橼酸钠的试管中 混匀备用。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2019-6-30
谢谢您的观赏
36
评价:
凝血时间曾用玻片法测定,但由于 毛细血管采血,易混入组织液而使 凝血时间正常,属于淘汰方法。
延长:严重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 子有缺陷;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 素治疗
预温活化 0.1ml血浆+APTT试剂0.1ml混匀, 37℃准确孵育3min(其间轻轻摇动数次)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2019-6-30
出凝血监测

❖ 国内标准
DIC诊断成立3条件:
引起DIC原发病 ≥1
相关的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指标
≥3
1.临床表现
❖ (1)存在易引起DIC的原发疾病。 ❖ (2)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 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 脑等器官功能障碍。
2.实验室检查( ≥ 3)
❖ ⑴ 血小板<l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或有下述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增高: ①β血小板球蛋白;②PF4;③ TXB2 ④颗粒膜蛋白(GMP)140
❖ ⑵ 血浆Fg异常 >4g/L 或 <1.5g/L 或 进行性下降 (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
㈢ DIC监测*
❖ 1. 监测DIC基础疾病的变化。 ❖ 2. 观察出血进展及全身各处有无出血。 ❖ 3. 判断DIC的分期
①高凝期: ②消耗性低凝期: ③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 低凝期 继发性纤 溶亢进期
DIC 的分期
临床表现
CT KPTT Fg Plt
3P
其他
test
↓ 微循环障碍 血栓
出凝血监测在围 手术期的应用
❖ 围手术期出血原因分析:多为手术所致,但 止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往往易被忽略
➢ 术前:止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 术中/术后渗血不止: 止血不彻底?
原止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加重?
大量输血、继发性plt与凝血因子↓?、 DIC?、原发性纤溶?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除了解症状、体征、病史、家族史、既往史外, 还应评估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㈠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评估 血小板功能正常: ①血小板≥ 100×109/L 大手术无异常出血 ②血小板(50 ~100)×109/L:严重外伤时 出血倾向
临床常见出凝血问题的处理

监测凝血功能
定期检测凝血指标
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以评估凝血功能。
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根据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以保持凝血功能的平衡。
注意观察出血倾向
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 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预防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 出血、关节腔出血等。
诊断方法
血浆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检测 ,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活性测 定等。
疾病风险与预后
疾病风险
出凝血问题可能导致严重出血事件,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
出凝血问题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治疗方案,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 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或遗留长期并发症。
预防感染发生。
血栓形成
总结词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预 防血栓形成
02
抗凝治疗
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 等,抑制血栓形成和扩展。
01
预防血栓形成
针对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 措施,如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戒烟 等,预防血栓形成。
05
03
溶栓治疗
在血栓形成早期,使用溶栓药物如尿 激酶、链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复血 流。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适当的运动、保暖等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 风险。
控制血脂水平
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控制血脂水平,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 形成。
使用抗凝药物
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等,以预 防血栓形成。
出凝血采血量的标准

出凝血采血量标准一、样本类型和容器出凝血采血样本类型通常为静脉血。
容器应使用具有合适尺寸和密封性的无菌、干燥、透明的一次性试管或类似容器。
建议使用含有惰性抗凝剂(如EDTA-K2、EDTA-Na2、肝素锂或肝素钠)的采血管。
二、抗凝剂使用根据所使用的采血管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通常使用的抗凝剂包括EDTA盐(EDTA-K2、EDTA-Na2)、肝素锂、肝素钠等。
抗凝剂的使用量应按照制造商的推荐进行,以保持适度的抗凝效果。
三、采血量范围出凝血采血量应根据所使用的检测项目和采血管类型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来说,每个检测项目所需的采血量应符合制造商的推荐。
通常,出凝血检测所需的采血量为1.5-2.5ml。
四、采血次数在满足检测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采血次数。
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和临床需求,制定合理的采血计划,以减少对患者的不便和痛苦。
对于需要多次采血的检查项目,应注意合理安排采血部位和时间间隔,以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多的压力和不适。
五、采血部位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前静脉或桡静脉。
在选择采血部位时,应注意避开炎症、损伤、瘢痕等异常部位,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采血时应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和传播疾病。
六、患者状态患者在接受采血前应处于平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因素。
如果可能的话,建议患者在采血前休息10-15分钟,以稳定身体状态。
另外,患者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或特殊药物,应提前告知医生或护士,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七、仪器校准用于出凝血检测的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过程应按照制造商的推荐进行,并使用经过验证的标准品进行验证。
此外,还应定期对仪器进行质控检测,以确保仪器的性能符合临床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因子测定 FG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测定:参考值2-4g/L, 增高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 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急性感染,大手术后,恶 性肿瘤等。 减低 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 症肝炎,肝硬化等。
纤溶监测
FDP:血浆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物 参考值:<5mg/L 增高 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 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肺梗死,DVT,溶栓治疗,白血 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于 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启动因子为FIII。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限速因子
在凝血过程中,FVIIIa和FVa是FXa和凝 血酶激活的限速因子,(FVIIIa作为辅因 子,使FIXa对FX的激活速度提高20万倍; FVa作为辅因子可使FXa对凝血酶原的激 活速度提高10000倍)
凝血因子测定 TT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测定:受检血浆中 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 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参考值:16-18s,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为异常 延长 见于DIC纤溶亢进期(合成大量纤溶酶),低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血 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肝脏疾 病,SLE等。
抗凝溶栓治疗简易监测方案
实验方法 PT APTT 抗凝 TT 溶栓 FG DD 实验的临床意义 口服抗凝剂(OAT)监测的经典方法,以INR 值为判断标准。 肝素治疗时延长,延长到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为安全。 本试验对肝素敏感,安全范围为正常对照值 的1.5-2.5倍。 溶栓治疗时纤维蛋白原有明显改变,小于 1.0g/L可有出血危险。 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的指标,可以判断疗效。
除FIII、F IV 、FV以外,几乎所有的凝血 因子均在肝脏内合成,其中FII 、FVII、 FIX 、FX的合成需要VitK的参与,故它们 又称为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 凝血三个期
凝血过程的三个期: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 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凝血活酶)形成期;2. 凝血酶形成期;3.纤维蛋白形成期。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的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在 血小板的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在2-3 微米,而红细胞的直径为7-8微米 微米。 微米,而红细胞的直径为 微米。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分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当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经 vWF介导,迅速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组织, 激活的血小板经纤维蛋白原(Fg)介导相 互粘附(即聚集),此为血小板第一相聚 集,呈可逆反应。
血液凝固
第二期与第三期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的 共同途径: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 生成。 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原即FI,在凝 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 激活FXIII,生成FXIIIa,FXIIIa在Ga2+ 的 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 溶于水的交联蛋白多聚体凝块
抗凝
抗凝 血管内皮的作用
降解纤维蛋白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降解已形成的 纤维蛋白,保证血管的通畅。
抗凝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及单核巨嗜细胞的吞噬作用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度的亲和力,在凝血 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血酶,85%-90%可被纤维蛋 白吸附,这不仅有助于加速局部凝血反应的 进行,也可避免凝血酶向周围扩散。 进入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可被血液稀释,并 被血液中的抗凝物质灭活并单核巨嗜细胞吞 噬。
Blood coagulation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种,其中已经按 照国际命名法依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 字编号的有12种,即凝血因子I~XIII, (简称FI~FXIII),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 酶、高分子激肽原
血液凝固
DD:D-2聚体 参考值:<200ug /L
是纤溶酶作用域交联纤维蛋白的 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 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 纤溶时不增高,是鉴别二者的重 要指标。
监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主要看血小板计 数及出血时间。 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凝血因子缺乏所 致的出血性疾病,检测可分为筛选试验 和诊断试验。在此仅介绍筛选试验,选 用APTT及PT作为筛选试验。
筛选试验
APTT和PT均正常,正常人,遗传性和获得 性XIII缺乏症。 APTT延长,PT正常,多数是内源性凝血途 径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 友病B,和第XI因子缺乏症,血循环中有 凝血因子抗体存在,DIC,肝疾病和口服 抗凝剂。
筛选试验
APTT正常,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 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 性因子VII缺乏症。 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凝血途 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 获得性因子X、V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 乏症。此外,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 和PT也都相应延长。
屏障作用: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 下的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和血小板 的活化。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合成前列环素PGI2、 一氧化氮NO,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抗凝 血管内皮的作用
灭活凝血因子作用:还可合成分泌硫酸乙酰 蛋白多糖(覆盖在内皮细胞表面,血液中的 抗凝血酶III与之结合之后,可灭活FIIa、 FXa等多种活化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凝血酶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TM)通过蛋白质C系统 参与对FVa、FVIIIa的灭活;
凝血 与 抗凝
甄晓敏 2010年8月18日源自止血 止血的三步与三大要素:
第一步 血管收缩 内皮细胞 第二步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 第三步 凝血因子参加的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管收缩
当血管壁受到损伤时,血管收缩为最迅速的止 血反应。 内皮细胞的内皮素以及血管紧张素等活性物质 使血管收缩。 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使血小板粘附于暴 露的血管内皮下胶原,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 释放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 TA2),5-羟 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使血管 收缩。
凝血因子测定 APTT
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参考值32-43s,较正常对 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延长:见于VII,IX,XI明显减少,如血友病(血友病A,血友 病B,和第XI因子缺乏症),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 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重症肝病,新生儿出血症, 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血循环 中有抗凝物质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抽血不顺利使 血液中混有大量组织液时。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 发性纤溶两种。 可选用FDP和DD判断。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FDP和DD均正常 表示纤溶活性正常,临床的出 血症状可能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无关; FDP阳性,DD阴性 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原被 降解,而纤维蛋白未被降解,即原发性纤溶。 实际上多数情况属于FDP的假阳性,见于肝病、 术后大出血、重症DIC、纤溶初期等 FDP阴性,DD阳性 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 解,即继发性纤溶、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解, 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
凝血因子测定 PT
参考值11-13s,病人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延长 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及纤维蛋白原 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K缺乏、严重 肝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 物如肝素和FDP等。 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早期, 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长期口服避 孕药等。
抗凝 II 蛋白质C系统
主要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 蛋白质C抑制物。 在凝血过程中,FVIIIa和FVa是FXa和凝血酶激活 的限速因子,当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凝血酶 调节蛋白结合后,可以激活蛋白质C,而后者可以 水解灭活FVIIIa和FVa,从而抑制FX和凝血酶原激 活。
抗凝 II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感谢各位住院医师共同交流学习!
学以致用
抗凝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肝素
抗凝 I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主要为抗凝血酶III,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通过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FIXa、FXa、FXIa、 FXIIa活性,起到抗凝作用; 在缺乏肝素的情况下,抗凝血酶III的直接抗凝作 用慢而弱,但它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强 2000倍。但正常情况下,循环血液的血浆中几乎无 肝素存在,抗凝血酶III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 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强内皮的抗凝功能。
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产生, 肝素具有强抗凝作用 但在缺乏抗凝血酶III的条件下,肝素的 抗凝作用很弱。
凝血因子测定 APTT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 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测定: 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INR
PTR,即被检测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正常血浆的凝 血酶原时间(s),参考值1.0±0.05。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根据检验试剂敏感度对PTR的校正。参考值 1.0±0.1 PT 和INR 是连在一起的,监测PT必有INR结果,而PT是 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试验。口服抗凝药过程中,PT在正 常值的1.5-2倍为最佳,而INR在2.0-3.0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