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社戏-第一课时
第1课《社戏》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理 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 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难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 人民的深厚感情。(重点)
分角色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 :“偷”一般是“自私、遭人唾弃” 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 还是坏呢?
——“偷”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 热情和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纯洁无私 的心。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 私的、天真纯朴的“偷”,“偷”出了 情趣,“偷”出了欢乐。
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 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 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 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 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 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 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环境描写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 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 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午夜行船)
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 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 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船头看戏) 3、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 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 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 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午夜归航)
《社戏》教案
公开课教案《社戏》鲁迅岭集中学------陈夕路《社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字词积累2 掌握文学常识3理清线索感知课文内容4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课1、题解(见PPT课件)2、字词正音(学生黑板注音)-----PPT3、学生介绍作者PPT 教师再补充4、学生回忆小说常识PPT5、整体感知课文:(见PPT)①小说以什么为线索②小说按“平桥村小住--赵庄看戏--戏后余波”划分③“赵庄看戏”又可以划分四层6、探究课文第一部分(见PPT)三、布置作业(见PPT)四、板书设计:社戏鲁迅优待(游戏迁就我虾归我)(小)平桥村--我--乐土不用读书淳朴热情善良(钓虾放牛看社戏)第一种:没想到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同学们选择看戏,难怪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戏对“我”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第二种:根据同学们的选择看,没有什么人喜欢看戏了。
难道是我们的戏曲艺术不好吗?当然不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可以说,你们这一代是伴着电视出生、在游戏中成长,然而这些科技产品在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的同时,如果没有度的话,又何尝不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呢?请同学们说说过度的看电视、玩游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辐射伤身-腰疼-脖子疼、视力下降(现在很多近视眼与之有关,你们这代人带眼镜---,我们带眼镜就是学习累的)、甚至于游戏导致幻觉,引发暴力事件的也有发生。
(一次电视报道的:一中学生逃课长时间玩暴力游戏,后被母亲从网吧揪出打了几巴掌,该学生还以为是在游戏中被对方打了呢!随即猛烈回击,并拿出随身的刀具向母亲猛刺,直到母亲倒在血泊中他才回过神来,可一切都完了-----这与本节课的内容离得太远了,但这些危害还是需要我们切记!当这些东西没出现以前,我们农村一年能听到几场戏就很难得了,特别对孩子来说更是玩耍的机会。
下面我们共同看看现代大作家鲁迅是怎样写孩子们看戏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面。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社戏》第1课时
什么是社戏
2分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 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 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 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 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 学生阅读并做笔记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略
指名学生朗读,做笔记
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 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5分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⑺六一公公送豆。
详
略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 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 所以略写。
小结
•
1分
本文作者围绕社戏,浓墨重彩地写了 看戏的全过程,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对 于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 略带过。这种详略结合的写法十分高明,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 当然,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如 人物性格,景物描写等等。我们将继续在 今后学习。
作业布置
•
8分
完成《高效课堂》中的“字词疏通” 和“大意疏通”。
3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 心集》等。
学生阅读并做笔记
3分
•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社戏》展示课(第一课时)
7、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不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 出来。
好 看
最怕见“老旦”,他却不停的唱着。
“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
8、伙伴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伙伴们也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 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
(侧面描写) 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乐土 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可以钓虾、放牛
可以看“社戏”
4、第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 同去看戏的人物。
(2)由一般乐事(钓虾、放牛等)引 出最大乐事(看社戏),为下文作铺垫。
5.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可划分几个层次。
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月夜行船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层(14—21)去赵庄看社戏。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 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 的"歌吹"。
触觉: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5、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 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 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 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 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 回去看。
结构小结
随母归省省亲来到平桥 略
(1—3)
看社戏的波折(4—9)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社 戏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去赵庄看社戏 (10—13) 的全过程。 (4—30) 赵庄看社戏(14—21)
第1课《社戏》课件(共18张ppt) 第一课时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
2.认读下面的字词,并动手书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到赵庄看戏。
2.请根据线索划分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社戏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看戏前(1-3)】
写“我”随母亲 回平桥村省亲, 交代看社戏的时 间、地点、机缘 和人物。
第一层(1):交代看社戏的时间、 地点和机缘。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作者
鲁迅 生卒年 1881-1936 原名 周树人 籍贯 浙江绍兴
评价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作品风格
鲁迅的散文,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藏着深刻的思想 ,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中,表达对某种现状的不满。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等。
第二层(2):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和不拘礼教的民情风俗。
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钓虾、放牛—为看社戏做了铺垫。
【看戏中(4-30)】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在内容上,交代看社戏的时间、
略
地点、人物,是中心事件的环境和机缘;在结构上,为下 文去赵庄看戏做铺垫,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
盼望”的看戏自然更是乐趣无穷,吸引读者细读看戏部分。
四五.在.重读点课品文读,,探探究究详匠略心
1.“我”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 后来是如何解决的?(阅读课文4-9段)
夏夜行船 见闻——感受 船头看戏 仙境般的环境 月夜归航 偷豆的趣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件(共31张PPT)
三、析人物,解乡情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 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用什么语气读?)
朗读指导:要读出偷的感觉,征求阿发的意见,因 为是偷,所以声音要低;也因为要偷,所以兴奋。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此处猜读)自私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大方版的阿发会怎么说?
再看,他嘴上和老六一说着话,心里还想着 水中的虾呢。双喜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呀! 可见,他坦然的很呀!内心坦荡荡。
三、析人物,解乡情
被偷者不觉得是偷,偷者也不觉得是偷,这 是一个怎样的平桥村?村民有怎样的共性?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善良无私……
一会儿的功夫,淳朴善良的平桥村民都成了大 家的好朋友了!
二、看社戏,谈感受
1我们先来到戏台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7----21 段,边看边画出迅哥儿最想看什么戏,再圈出他看到 了什么角色的戏。
铁头老生不翻跟头 小旦咿呀呀呀呀的唱 很老的小生 红杉小丑 老旦不断地唱
扮蛇精、 跳老虎
2、大家说这出戏好看不好看?从文中找出迅哥儿和同 伴们的感受的关键词。
疲倦、打哈欠、最怕的东西、扫兴、担心、忍耐、吁 气、熬不住
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还要哭骂的。 偷我们家的吧
三、析人物,解乡情
现实版的阿发呢,我们来看:“且慢,让我来 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动作“摸”。结 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版本的阿发呢?
淳朴无私、热情纯真的阿发
xǐnɡ xū 归省 吁气
hánɡ 行辈
fú 凫水
dài 怠慢
chán 潺潺
juàn xiànɡ jiū 家眷 旺相 纠葛
第1课 《社戏》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1918年5月, 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 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盼望看戏
八叔船回
伙伴同去
写包票
叫不到船
大人有工作
怕孩子不可靠
2.感受下列句子中的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心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 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 子的悲伤、失落的情绪。
5.通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并说说哪 几件事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月夜归航 再谈吃 豆
详写 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6.本文情节跌宕起伏,请指出下列情节的起伏情况,并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起
起 起 余波
平桥 概况
伙伴 游玩
无船 出行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 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可以去赵庄看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批注]作者在最开始便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桥村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批注]鲁镇人热情好客。
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批注]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斯:语助词,犹“之”。
干:通“涧”。
山间流水。
幽幽:深远的样子。
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全句意思为: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
这里指作者平时所要学习的枯燥的功课。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批注]为下文一起看戏做铺垫。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批注]平桥村民风淳朴。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批注]照应上文的“得到优待”。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件
06
总结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
寿,后改名
周树人 ,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
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 是他
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
兴 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
细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 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②“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 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貼照顾,尤其是在看杜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顾 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 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 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
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
写作背景
什么是添“加社标题戏暨”内容?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 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或商业相关的意义。代表地 区有绍兴社戏、黄冈社戏、安顺地戏等。
社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庙台 有两种:一为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庙台正对像;二 为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或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 看戏。社戏一般演3天,多到10天或10几天。
绍兴社戏
以绍兴社戏为例,绍兴乱弹(即绍剧,俗称绍兴大班)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 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常规分为3部分:彩头戏、突头戏和大戏。 彩头戏,也称“口彩戏”,主要为恭祝发财、晋官的吉利戏剧。 突头戏,当地称“骨子毁”,是为正戏作铺垫的戏剧。其剧目情节曲折,有较高艺 术性;演技上唱、做、念、打各方面均见功夫。著名剧目有《龙虎斗》、《英烈 传》、《双龙会》等折子戏。彩头戏和突头戏一般均在白天演出。 大戏即正戏,绍兴人称“平安大戏”,傍晚开始演出,著名的大戏如“目连戏”, 演出中根据剧情发展,插演鬼戏。
第1课《社戏》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品读“戏前波折”,体味童真童趣】
问题3: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心情的? 有哪些表现形式?
(1)直接表现。例如第五自然段中“我急得要 哭”,直接表现出我看不上社戏的焦躁心情。 (2)用幻想表现。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并且知道他们在戏台 下买豆浆喝。” (3)用行为表现。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受到影 响,表现自己的沮丧和难过。 (4)用对比展现。第七自然段中,看过戏的小伙 伴“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看社戏前的波折 3.夜航看戏所见所感 4.赵庄看社戏 5.归航偷豆 6.六一公公送豆
【完善情节,梳理事件】
问题3: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 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回航偷豆→六一送豆
【再读课文,回味“好戏”】
河流就是大川, 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 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大胆开麦】你在童年最喜欢、最期待的一件事是什么?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自豫才,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等等。本文选自《呐喊》。
【认识平桥村】
问题3:小住平桥村与后文写我去赵庄 看戏有何联系?能否删去?
1.交代了去看社戏的时间(夏天)、地点(离 平桥村不远的赵庄)、缘由(春赛); 2.引出了一同去看社戏的小伙伴; 3.表现出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愉快,为下文看 社戏的期待做铺垫。 小住平桥村一段与后文看社戏有紧密联系,不 能删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新版部编教材《社戏》初中语文1
按表现的 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等
类 内容 别
按体制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语言形 式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字词学习
◆生难字
惮( dàn )
踊跃(yǒnɡ)
归省(xǐnɡ) 行辈( hánɡ)
凫水( fú ) 皎洁(jiǎo)
絮叨(xù dɑo) 屹立( yì )
棹(zhào) 撺掇(cuān duo) 旺相(xiànɡ) 宛转( wǎn )
看社戏—夏夜行船
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1)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 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 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文章写于1922年。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 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 在这期间,
【教学学生 过活程动:二鲁】整体迅感知 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
社戏 鲁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2.概括文章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文章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
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 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第1课《社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出处
时间 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5年版)。有删节。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 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 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 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 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 中一篇。
比喻/比拟 以“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两岸连山,化静 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跑” 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从侧面生动地写出了 航船前进之快,与上文的“飞”字照应。
文中表现童真童趣的语句有很多,请你举出一例,体会“我” 的心理。
【示例一】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景物描写/衬托 “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 觉、触觉和视觉角度写两岸景物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 水乡月夜美景图,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扑”字, 暗示了船行之快。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 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 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悲伤、失 落的情绪。
【示例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也就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 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的沮丧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 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愿望得以实现的自由 欢快心情。
第1课《社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 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这段往事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 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 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 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从词语运用角度)
本句写“我”的陶醉之感。 “沉静”表明“那声音”使“我”急切的心情 平静下来,“自失”和“弥散”生动地表现了 “我”的沉醉之态。
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 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 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 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从感官角度)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 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 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 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少 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 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重点字词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 动听。
第1课《社戏》课件(4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平
得到优待
桥 村
免念古书
是 乐
钓虾放牛
土
好戏好豆
老人孩子 纯朴善良
这一部分写“我”随 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 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 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 “趣事”,为下文详写 “看戏”中的趣事作铺 垫。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看戏前 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来, 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1.我在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
视 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
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
觉 ,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
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
听 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 觉 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
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 也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 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 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 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 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连 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
—— 高 尔 基
社戏
鲁迅
江南水乡——乌 镇
鲁迅故乡——绍兴
◆背景介绍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浙江绍兴, 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 所演的“年规戏”。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 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 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赵庄) 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 的外婆家是浙江附近的平桥村,因此童年的 鲁迅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 民的生活。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 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 的名篇。
早上叫不到船 央人去邻村问,也没有闲船 母亲不允许我和别人同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件
细节探究:第一部分 文本细读
• 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 ①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 ②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 的小朋友;
• ③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 “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作 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 “我”所深深怀念的。
•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字词积累
• 归省(x ǐ ng ) • 惮( d à n ) • 怠慢( d à i ) • 凫水( f ú ) • 蕴藻( y ù n ) • 皎洁( ji ǎ o ) • 纠葛( g é )
行辈( h á ng) 絮叨( x ù ) 撺掇(cu ā n ) 潺潺( ch á n) 家眷(ju à n ) 漂渺(mi ǎ o)
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考虑事情周到
•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
虑好对策。 细致、聪明
•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
票的!” 做事有始有终 •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话。 反应灵敏
• 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 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第三部分:文本细读
• “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 那夜似的好豆,——也 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戏了。”
拓展延伸
•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 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 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 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的农民 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 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 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 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 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2.理解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熟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中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总是诱人流连追思,恰如一首小诗所吟唱的(多媒体显示):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
伴我在床头玩耍
童年是弯弯的小船
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张开翅膀的小鸟
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
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
不管春与夏、秋与冬
永在我记忆深处
放声歌唱……
小说《社戏》便是作者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划分小说的情节结构。
看戏前:(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1)戏前风波;(2)月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下归航。
看戏后:六一公公送豆。
三、整体把握,讨论探究
思考:小说开篇段的哪个词是全文的文眼?(乐土)
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明确:(1)村民们热情好客,“我”成了公共的客;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民风淳朴,自由快乐。
(2)朋友相伴去钓虾、放牛,生活多彩,充满情趣。
(3)免读难懂之书,暂离了令人厌恶的封建教育。
2.放牛时,小朋友全都嘲笑“我”,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是“乐土”?
明确: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可见“我”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跟着小朋友放牛,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3.本篇课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为什么前三段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明确:写小住平桥村的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由于第二部分开头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然更加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的乐事“看戏”做了铺垫,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四、比较阅读,加深体味
“迅哥儿”在平桥村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鲁迅本人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自然纯真的生活。
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7段,体会鲁迅先生在两文中表达的共通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童年最有意思的一件趣事,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社戏
第一部分:看戏前(第1-3段),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看社戏的盼望。
第二部分:看戏中(第4-30段),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看戏后(第31-40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梳理文章的字词,同时给部分没有看完文章的同学留出一定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课堂教学进展得十分顺利,特别是在讲解字词的时候,同学们的方言都很积极,不仅有提出问题的,更有解答问题的。
另一个重点则是以梳理文章内容为主,并辅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梳理文章的内容是难点,因为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所写的事情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
因此,我事先把每一个部分的起止段落都标了出来,然后让同学们据此概括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即便这样,最终还是没有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这让我意识到我自己引导得不够,同时也与一些同学课前没有认真预
习,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