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的鉴赏(共5篇)
![咏物诗的鉴赏(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d28f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4.png)
咏物诗的鉴赏(共5篇)第一篇:咏物诗的鉴赏咏物诗的鉴赏一、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四、咏物诗的鉴赏要点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咏物诗鉴赏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咏物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2a8a0d9ed630b1c58eeb53d.png)
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戳穿了剥削者残 酷无情、贪得无 厌的本性
1、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 2、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3、表达志向的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6、借事物讽喻的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小 试 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手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6、借事物讽喻的
表现手法
①主要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
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 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 形象的载体。
②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如何鉴赏咏物诗?
归纳: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 徒③玄鬓,指蝉
高唱、难飞
高洁的品性、 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花中最后凋谢
对菊花的喜爱
6、借事物讽喻的 金钱花 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你 的
舞
台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1、事物特征: 花开不并百花丛,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
独立疏篱趣未穷。 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决不被北风吹落。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疏:直元谏兵,南痛下陈,抗郑敌思肖之策上,2、所言之志:
被拒不纳。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三咏物诗鉴赏
![高三咏物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ea764c94028915f804dc2ac.png)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 高尚气节
作者不求高位、 不慕荣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 逢安史之乱,诗人一直戍守边关。 思乡 战 同情百姓 乱 图 渴望休战
蝉
虞世南
头部的触须像 下垂的冠缨, 饮着清露。
注:虞世南 原是陈隋旧臣, 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它伏在树枝上, 鸣声响亮,声音 蝉声悦耳远传 飘出树外。 但并非借助秋风。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蝉
小 试 身 手
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 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 但并非借助秋风。 诗人写蝉是托物自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 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 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 王朝,写作技巧 二、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感 情类别 三、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 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 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 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989869add88d0d233d46a74.png)
参考答案
(1)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 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 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 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 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 难归之情。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 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 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 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实战演练5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 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 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 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 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 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 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 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 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高考语文咏物诗鉴赏
![高考语文咏物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20ffb080066f5335a8121fb.png)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 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 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 和玩味的。)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 士 不甘埋没 人____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 目光短浅 的__________。
刺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___字显示其 出 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 的发展势头。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 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 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 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 成气候,才去重视。)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 心迹的词语是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 高洁 的心迹是____________ 。 举家清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 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 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 沉悲恨。
贬斥、嘲讽 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 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 由此联想到什么?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 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高考咏物诗的鉴赏PPT课件
![高考咏物诗的鉴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339692f90f76c660371a42.png)
咏素蝶诗
【南朝】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努力
天下清景无不为诗人设,然 而要使自然之景成为诗中之境,还 需依赖诗人的艺术匠心再创造
—— 【清】王国维
与诸君共勉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概念点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 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托物言志:在描述事物以尽其 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 作者的心志。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 咏物诗来表达情感?
• 社会个人的原因 • 诗歌的表达效果
•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
我也。——【清】刘熙载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继续
杨柳枝词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二句极写杨柳生机横溢,柔嫩多姿,秀色夺 目的美好;三四句写杨柳荒凉冷落的处境。前 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以柳自况,表达了对 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有才之士空有才情抱负, 却被埋没,不受重用的悲叹。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 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 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 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 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 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d0f43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9.png)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的一道必考题。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下面就对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咏物诗的类型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具体可分为: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的,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指导ppt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指导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640a79ad02de80d4d8405d.png)
咏物诗中,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 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 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 志的相通之处。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指要:情(志)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四句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即出山之难、不 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而作者也以 石灰作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
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 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 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 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 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 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 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 的精神品格。
答案:(1)坚明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2)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 恶劣的政治环境; 坚持民族气节; 元朝统治者。
练习:阅读王冕的《墨 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 、 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答: (1)高洁、清秀 、淡雅、素朴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 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ppt5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ppt5](https://img.taocdn.com/s3/m/46120e96f121dd36a32d8265.png)
4、渲染气氛
在李商隐的诗中,有不少诗句借用柳树,
或正衬,或反衬,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前者如《隋宫》中的两句:“于今腐草无萤 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正面渲染了隋朝亡 国后的凄凉景象。 后者如《二月二日》中的两句:“花须柳眼 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花、柳、蜂、 蝶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但它们却不会 顾及人的悲欢哀乐,这和失去了生命的春天 的诗人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而反条千缕绿相迎, 舞烟眠雨过清明。妆镜巧眉偷学样, 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这首诗是什么体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为咏物词。词中借咏和风细雨中盛极一时、风 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 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 达了词人对于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女子的同情 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 全词借助形象上的比拟与联想,将物与人的命运 浑然一体地交织一起.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首联写柳树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 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 出时间是春天。 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 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 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颈联、 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 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 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 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全诗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 却句句写柳,而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 女郎的身影,婀娜多情。咏柳实际是咏人,对 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情感:贬斥、嘲讽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 节操、反复无常的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小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 精妙之处 • (2)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中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 柳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表现手 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 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 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 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 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 诗人借物抒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 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1.单纯咏物,简单抒情
咏物诗的内容
病牛 • 宋· 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 • 力尽筋疲谁复伤? • 但得众生皆得饱, • 不辞羸病卧残阳。
2.托物言志: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 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 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物诗的内容
• 琴诗
• 苏轼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托物喻理
咏物诗的内容
• 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4.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 的不公平现象
常用手法
•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侧面烘 托。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双关、借代 • 抒情方法:主要是托物言志、
•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刘熙载《艺概》 • 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 不脱,不即不离”。 ——屠隆 《论诗文》
主要特点: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的内容
• 咏柳
• • • • •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B.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 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 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 然的情怀。
答题步骤
• 写了何物 —— 有何特点(描其形,求形似; 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寄托的 情感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 1、2007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 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 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 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 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
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 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 算对) •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
【参考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 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 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
• P92《咏素蝶诗》
• • • • •
•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参考答案】:A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自洁 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 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 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实战演练
•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咏 山 泉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 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辨手法
•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侧面衬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比喻、拟人、双关、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分析题的答题步骤:
•
点明手法——列举表现——分析作用
实战演练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 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的标题
• 【唐】骆宾王 《咏蝉》
• • • • • • • •
【元】王冕 《墨梅》 【明】于谦 《石灰吟》 【宋】王安石 《梅花》 【清】郑燮《竹石》 【唐】李贺 《马诗》 【唐】贺知章《咏柳》 【唐】骆宾王 《咏鹅》 【唐】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祝竹
•标题:①以物象为题; • ②咏(题、赠、赞)+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