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意象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摘要: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许多译者没有对诗词意象进行深刻剖析,未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意象分析、文化分析为重点,研究诗歌意象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角度,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翻译文化分析传播文化1.引言诗歌传达情感,意象反映文化,准确传达意象是人们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在翻译过程中,仍有译者未能把握诗歌整体性,深入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文化,因而未能向读者传达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对诗词中的意象、文化的理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化意象,探究理解文化意象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化意象,从而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1.1文献综述1.1.1国内研究现状暨南大学翁显良教授曾经提出:意象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是保持英译汉诗本色的途径[1]。

他强调诗歌魅力在于意象[2]。

这对当时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中认为:在文学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当然,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扭曲现象是不可比避免的[3]。

其次,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三化”原则来处理文化意象。

在国内一些重要期刊上,张保红谈论了意象再现的广义、狭义问题;辛献云将意象划分为比喻型意象和非比喻型意象。

1.1.2国外研究现状1917年,阿瑟·韦利在意象翻译中注重采用直译法,并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后被文学集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诗派集”;美国诗人庞德将“意象”定位为:瞬间表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其注重“创法译”,认为检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与作者之间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心灵契合、意象传递三方面的契合程度,不再局限于内容上的忠实。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字幕翻译的文化意象再现_以_功夫熊猫_中文化意象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字幕翻译的文化意象再现_以_功夫熊猫_中文化意象为例

科技信息1、引言很多学者对于语言和文化提出过精彩的论述。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于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建构》(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文化语言学”这一名称,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这对于西方语言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创新意义。

在书中,帕尔默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意象,为其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的生成离不开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意象、语言、文化三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核心概念———意象出发,着重探讨其意象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意象的阐述帕尔默将人类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文化语言学,并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着重强调引入作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不过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而已,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为基础。

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如贝多芬的音乐、芒果的味道、香水的气味、海滨沙滩上的漫步等。

(Palmer,1996;3)。

帕尔默认为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最初感觉器官得到的是与现实有一定相似性的意象,这些直接的感性经验产生的一项逐渐成为认识加工厂的原材料。

特定的经验产生特定的意象,意象与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就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与文化相融合,即文化心象理论。

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实际上又是由文化决定的。

几乎所有意象都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的累积构建而成。

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意象的理解就不同。

在语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在社会文化构建起来的约定俗成的,人们互为预设的世界观意象,才能为人们理解话语提供可靠的参照。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周海云【摘要】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意象。

中国传统诗词多以词语精炼、意象丰富著称,其中尤以李白的诗歌最具代表,其深刻的意境常常令读者沉溺其中,流连忘返,故而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译文为蓝本,研究李白送别诗的意象传达。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意象;送别诗【作者】周海云【作者单位】蚌埠学院外语系,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对于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语言学家,还是文化学家早已认可,但是通过语言打通文化与心理认知的通道却时时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直到1996年,当代著名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Gary B. Palmer)在其出版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建构》(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首次提出将语言人类学研究中的三大传统学派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形成文化语言学理论,实现以语言为研究工具,探讨文化在心理的投射。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从认知这一研究视角,彻底打通了意象、语言与文化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成为构建文化语言学理论的三大基石。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并不仅仅只是传递声音的象征符号,其实际上是声音发出者内心心理活动的一种对外映射。

正如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建立在意象的基础上,语言本质上也是体现出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向外传递自身心理意象,以便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换信息。

那何为意象?帕尔默认为,意象就是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各种图像,但这种图像并不是凭空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听觉、味觉、嗅觉、动觉、视觉等五感来获取,其实质上是生物体在自有知识结构与共有文化规范的约束下,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实践性建构,是一种客观经验在脑海中的重构,如贝多芬的音乐,芒果的味道、香水的气味、海滨沙滩上的漫步等。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英译意象再造研究——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英译意象再造研究——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例
第2 6卷 第 7期 20 0 9年 7月
辽 宁 教 育 行 政 学 院 学报
J u nlo io ig E u ain lAd nsrt n I si t o ra fLa n n d c to a miitai n tue o t
Vo . 6 No7 12 .
J l2 0 u 0 9
[ 日期】 20 — 5 1 收稿 090—2 【 作者简介】 迟腾飞(9 1 ) 男, 18 一 , 山东蓬莱人, 沈阳理工 大学外 国语学院教 师, 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辽

9 ・ 8
语言是文化 中一个很重要 的符号 系统 , 文化包含并 影 响着语 言的发展 , 而语 言也是保持 和影 响文化发展 的
与认知语言学结 合起来 ,便可 以构建一种有别 于 以往 的描写来抒发 自己真实的情 感。[ 2 1 的、 对语言现象更具 有解释力 的新 的综合性理论 , 即文
因此 , 意象是抽象 的 、 部分 的 、 变化不定 的 , 人们 主
化语言学理论 。 文化语 言学理论 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关 注 要通过心理意象交流 , 而由于不 同的人对 于同一件事物
[ 词】 帕 尔默 文化语 言 学; 象再 造 ; 关键 意 诗歌
【 中图分类 号】 10 .2 27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7 — 0 2 2 0 )7 0 9 — 3 6 2 6 0 ( 0 9 0 — 0 8 0
类 压 分 美 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于 19 96年 出版了他 的力 组 、 比 、 缩 、 析等认 知 过程 。所 以意 象的 实质是

Myy u hfl n o o tn c mmo i g , o t et oc mfr o i nt n s h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以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以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一、引言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 首次将“文化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提出。他将语言人类学研究中
的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帕尔默文
化语言学的本质是关于意象的理论,而在诗歌的创作中意象的使用随 处可见。本文将从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人手来探讨帕尔默文化语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何琴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中意象的翻译 200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由具体的意象生发而来的,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
译的重点和难点。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蕴涵着各种丰富的意象。目前已有许多针对唐诗英译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迅速兴起的以帕尔默为代表
诗的颔联主要是集中在“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上,并使用了 “无边”和“不尽”对其修饰,并在后面用“萧萧下”和“滚滚来”对其描述, 使人产生一种广袤无垠的动态感。译文一将长江译为“Yangtze”,译文二 用了专有名词“River”来特指长江,从语义上来说读者都可以理解。但是 译文一的句首将“无边”译为‘'everywhere”则并没有表达出作者所用的“无 边”这个暗示时间无限的词的本意。译文二中使用了“shower by shower”和 “hour by hour”这两个状语词组,保留了原诗中叠词的运用。但是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的张力。
漫步等。
帕尔默认为语言的生成离不开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文化决定的,在 语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约定俗成的,人们共享共知的意象才
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可靠依据。 三、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登高》英译分析 杜甫,字子美,盛唐大诗人。《登高》是他于大历二年秋流离到夔州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英译的意象图示探析——以送别诗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英译的意象图示探析——以送别诗为例
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认知的经验和知识是在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
语 文 学刊
2 0 1 3年 第 1 2期
帕 尔默 文 化语 言学 视 角下 唐 诗 英译 的意 象 图 示探 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 花 三 月下 扬 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 见 长 江 天 际流 。
S e e i n g Me n g H a o r a n o f fa t Y e l l o w C r a n e T o w e r
M y #i  ̄ n d h a s t h e w e s t w h e r e t h e Y e l l o w C r a n e t o w e r s ;
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 是反 复 出现 的对 知识 的组织形式 , 是
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 本结 构 , 认 知的经验和知识 是在 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 和关 系之上 的” ( 赵艳 芳 2 0 0 1 ) 。意 象
文化语言学的理论 。帕尔默将语 言和文化的三 大传 统分支 ,
即博厄斯语言 学 、 民族语 义学 和话语 民族 志有机 地结 合起
游戏 而已 , 而所有 的象征符号都是 以意象 为基础的。传统 的
意象概念是指人脑对事 物的空 间形象 和大小所 作 的加工和 描绘 。帕尔默 提出的文 化语言学 为语言 学研 究增加 了新视 角,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它 的出现对 人类学 和语 言与文 化的研 究来说是一个量变 大于质变 的发展 。它 将认 知语 言学 中的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论文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论文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浅谈摘要本文主要以杜甫诗作《房兵曹胡马》的两个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诗歌翻译方法,以实现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诗歌翻译一、前言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所开创的文化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扬,在其著名的《文化语言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1996)一书中,帕尔默指出“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根本上都是大脑意象理论”。

在研究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波厄斯派语言学、人类语义学及言语人类学的三个传统分支过程中,帕尔默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

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意象、语言、文化。

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意象包括人们从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取来的具体意象,包含相关于具体意象但更为抽象的认知概念;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则是由文化决定的。

因此,意象的理论是文化语言学的根本所在,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本文主要以杜甫诗作《房兵曹胡马》的两个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诗歌翻译方法,以实现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二、《房兵曹胡马》英译文本中的文化解析原诗为: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本诗的英译本选取的是许渊冲版(简称许译)和任治稷与余正合译版(简称任译)。

许译:general fang’s steed (du fu)/the steed from the barbaric west/has angular frame andstrong chest./like pointed bamboo its sharp ear/as swift wind its fleet hoofs,o hear!/the way it runs will never end/life or death on it may depend/when you have such a fiery steed/you can ride where you will indeed. 任译:sergeant fang’s tartar horse (du fu)/the tartar horse, a famous breed from dawan/sharp and pointed joints set our by a bony frame/its whittled bamboo-stick ears spirited and steep/and the four winged hoofs light in flat-out sprints/it charges as if no space is ever spacious/a truly trusted friend through life and death/such a brawny-powered and swiftsteed/tyrannizes in and around ten thousand li.。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古诗中酒的意象传达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古诗中酒的意象传达
21 0 1年 4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版 ) 人
A r 0 p. 1 2 1
第 8卷 第 4期
J rl b n ry o ao u i i s u H eU io n f t
i c !
塑 兰 墨! ! !坐 !里 1 ! !2
总 之 。 言 的 生成 离不 开 意 象 。 言 是语 言符 号 基 于意 象 语 语 的排 列 . 而意 象 实 际 上 又 是 由文 化决 定 的 。 乎所 有 意 象都 是 几
由社 会 文 化 和个 人 经 验 的累 积 构 建 而 成 ,不 同 民族 的 文化 背 景 不 同 , 意 象 的 理解 就不 同 。 对
1: ! ! 1 : 1 !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古诗中酒的意象传达
周 海 云
( 州 师 范 大 学 大学 外 语 教 学部 , 贵 贵州 贵 阳 5 0 0 ) 5 0 1
摘 要 : 国语 言人 类 学家 帕 尔默 在 (96 T w r A T er f utrl ig ii 美 19 ) o ad hoyo C l a Ln u ts一 书 中将 认 知 语 言 学和 人 类 u sc
层 面 上达 到对 等 。意 象 理 论 指 导 下 的 翻译 可 以使 目的语 读 者
缘, 在许 多古 诗 中 文人 雅 士 都 借 用酒 的意 象 来 传 达 感 情 。 文 本 拟 以 帕尔 默 文化 语 言 学 的 中 的意 象 理 论 为 基 础 。探 讨 译 者 该
如 何传 达 古 诗 中酒 的 意象 , 期 为古 诗 翻译 带 来 一 些 启示 。 以
声 音 的象 征 符号 的游 戏 而 已 。所 有 的象 征 符 号 都是 以意 象 为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情感意象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情感意象
言理论 。 诗歌 翻译 可 以说 是翻译 中的一 个难点 。 因为语
言和文 化传统 的不 同 ,导致 所表达 的情感难 以做 到 完 全对应 。所 以在诗 歌翻译 的过程 中 ,大多 只能 力 求神似 ,而不 能做到形神兼备。诗歌之所 以难翻 译 ,很大 程度上 是诗 歌 中所 包含 的神韵 、意 境 以及 情 感 很 难 用 另 一种 语 言 去 表 达 。英 国汉 语 学 家 阿 瑟・ 韦理曾说 “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没有意象 , 就 没 有诗 歌” 。由此可见 意象 在诗歌 翻译 中的重要性 。 本 就从 情感 意象人 手 ,分 析在汉 诗英译 中情感 意 象 的表达 方法 。
三 、 帕尔默文化语言 学对情 感意象的解 析
帕尔默 文 化语 言 学 中有许 多 基本 的理 论 观点 : 首先 ,帕尔默将 “ 意象”这一概念作为其文化语言 理论的核心概念 。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试图 利用 各种 相关 的意象 概念去 探寻说 话者是如何 使用 言语 的 ,听者是 如何理 解言语 的 ,这 些意象 概念包 括认 知模 式 、象 征性符 号 、意象 图示 等 。单词 的惯 常的含义大多都是由与其相关的意象形成的,这些 意象还是认知模式的主要成分,而认知模式的特点
帕 尔 默 文 化 语 言 学 视 角 下 汉 诗 英 译 的 情 感 意 象
孙贵兵
( 辽宁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 言文化的文学再创造过程,其中的情感意象是必不可少的。英汉两种 文 化
差异很 大,这就导致 两种语言在 文学表达上有很 大的不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 象为核心概念 ,所 以它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作者:王筱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1期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在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人类语言文化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意象作为其研究的重点。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

唐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本文分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意象翻译一、引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蕴涵着各种丰富的意象。

这就要求译者从整体上深入分析和透彻理解原诗的整体意境,同时设身处地地,细致入微地揣摩、体会和捕捉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1]由于诗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由具体的意象产生的,因此,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以帕尔默为代表的文化语言学,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将文化因素与意象研究结合在一起。

他引用语言学家Ronald A.Finke曾提出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知觉对等原则、空间对等原则、转换对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归纳出了理解意象的基本原则。

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唐诗翻译的成果,对英译唐诗中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分析了所选唐诗的英译本中意象再现的得与失。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帕尔默在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语言是根植于意象的语言符号演绎。

”[2]他认为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构成了心理意象的理论基础。

它们主要研究说话人和听话人怎样通过相关的意象使用和理解语言。

根据注意力分配的不同,我们对意象的识解可以通过图形、背景,侧面和基体,详细程度和视角对意象进行范畴化。

在文化语言学中意象是具体的、图示化的,它源自于感官体验。

除了视觉意象外,还包括听觉、动觉、嗅觉、温度意象,同时还有源自我们情感的复杂意象——情感意象。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英饮食类意象探析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英饮食类意象探析

2020年5月May. ,2020第□卷第3期Vol. 11, No. 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英饮食类意象探析李芳芳(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意象是一种语言表达中的精华,是一种表达中熔铸了主要意蕴的客观事物。

“民以食为天”,汉英两种语言中饮食类词语也是相当丰富的,在生活交流中饮食词语的使用非常频繁。

帕尔默文化理论视角 下的意象的运用是能够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揭露的一种媒介。

意象的使用能使人们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各自的主流文化,从而折射出汉英双方的主流价值观以及文化背景因素。

本文以文化语言 学研究角度入手,通过对“汉英饮食类意象”进行对比浅析,揭示出影响汉英饮食类意象的因素。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英汉词语;饮食类意象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20)03 -144 -03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各国之间在政治,经 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为紧密。

于此同时,各国之 间在各方面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凸显岀来。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词语的使用也会存在一些差别,而这些小别迥异则会从侧面映射出使用该种语言的人们不同的生活 习性和文化观念。

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汉英饮食类意象的对比及其产生的因素,可以较 为直观地发现其特点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能掌握 该类词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1996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出版了《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一书,它的出现对语言和文化的 研究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文化语言学”从此成 为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最赋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主要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如何对语言的存 在形式和演变产生影响的。

要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就 必须把语言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的历史、文化结合起 来。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框架下的汉诗英译语篇情节分析——以《节妇吟·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框架下的汉诗英译语篇情节分析——以《节妇吟·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框架下的汉诗英译语篇情节分析——以《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例作者:卢冬梅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3期卢冬梅(大连财经学院商务外语系,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作为帕尔默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语篇情节的研究渗透到各个领域。

本文从整个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结合的理论出发,对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的隐喻衔接是这首诗的要点。

抓住整个语篇情节的复杂意象间的微妙联系,加入对文化的解读能使译诗更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关键词:语篇情节;意象;隐喻模式;翻译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3-0107-03收稿日期:20141013作者简介:卢冬梅(1983-),女,满族,辽宁丹东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正逐步融合为一体,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存在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要更好的促进文化融合,在语言上下的功夫不可或缺。

GaryPalmer,美国语言人类学家,于1996年出版了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TowardaTheoryofculturalLinguistics)[1],该书探讨了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

GaryPalmer借鉴了许多语言学家(如Lan�gaker,Searle,Hymes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对语篇情节的理论见解,对语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对语篇情节的研究都集中于话语分析上。

本文通过对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的结合的研究,将它应用到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以探讨其对翻译的解释力。

1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的结合帕尔默以博厄斯语言学(Boasian1inguistics)、言语人类文化学(theethnographyofspeaking)、人类文化语义学(ethnosemantics)为理论基础,大量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linguistics),形成了文化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

浅析文化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

浅析文化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

浅析文化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摘要: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探讨文化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

心理空间理论是由Fauconnier提出的,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

语篇情节理论是由帕尔默提出的,是认知的,也是文化的。

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两种理论,试图探讨两种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否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问题。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汉诗英译Abstract:Mental spaces theory was proposed by Fauconnier. It is very useful in discourse analysi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Discourse scenarios theory was proposed by Palmer, it is cognitive and cultural. It is concerned with how different culture constrains different discourses, and gives them different meaning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his paper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se two theories together in translation practice.Key words:cultural linguistics;cognitive linguistic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认知语言学中,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人们是通过基础空间和知识储备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意义的传递就在心里空间不断地构建中形成,一些心理空间出现次数多就固化成为知识储备,在构建新的空间时也是需要文化要素限制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的开题报告Research Proposal: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Introduction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 prominent part of Chinese literary heritage that has been appreciated worldwide for its subtle elegance and exquisite artistic skill for centuries. Chinese poets showcase their creativity, imagin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by using various literary devices like metaphors, similes and symbols to express their poetic vision. The essence of Chinese poetry lies in its imagery, which allows us to have a glimpse of the poetic world these poets created.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s crucial to reveal the beaut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is research aims to apply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o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 imagery into English.Significance of Research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well-known for its elaborate imagery, which is a fundamental fea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ystem and reflect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such imagery requires expertis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to avoid losing the meaning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Existing studies on this topic are limited but lack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herefore, applying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magery in poetr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ry used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context.Research Objectives1. To identify the essential linguistic features of imagery found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2. To interpre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 imagery.3.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 imagery.4.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xist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 imagery from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Research MethodologyThis research will u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using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his perspective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is approach will provide 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sepoems were written. The selected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will be analyzed for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at help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he imagery used in the poe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imagery will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us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o ensure cultural accuracy and language quality.ConclusionThe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task due to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apply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to identif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in turn, to provide accurate English translations that conve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poems.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an excellent reference for future translators to conve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o English readers.。

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煜诗词译本的意象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煜诗词译本的意象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煜诗词译本的意象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煜诗词译本的意象翻译研究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词人。

其中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李煜是南唐天子,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的诗词意境深邃,意象丰富,能够深入人心,让人陶醉其中。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翻译的限制,李煜的诗词在西方世界中难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因此,研究李煜诗词的翻译策略,提高李煜诗词的国际传播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李煜诗词翻译的研究,可以提高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弥补中西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增强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力。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究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在李煜诗词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李煜诗词中的意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李煜诗词的国际传播效果和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实证研究法进行词汇、句法、意象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深入探究李煜诗词的意象翻译策略和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在其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李煜诗词中的意象特点分析:通过对李煜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探究其特点和应用情况。

2. 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在李煜诗词意象翻译中的应用:介绍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其在李煜诗词中的应用情况。

3. 李煜诗词翻译策略分析: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李煜诗词的翻译策略和特点。

4. 基于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李煜诗词意象翻译策略分析:结合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并总结李煜诗词的意象翻译策略和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和建议。

脚本理论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及其翻译研究

脚本理论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及其翻译研究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Approach to Script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ir Translation 作者: 吴欣欣[1]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0-82页
主题词: 脚本理论;翻译过程;静态性和动态性
摘要:Sanford & Abelson的脚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会在大脑中建构一个心理模型,激活用于理解语篇的认知脚本。

在认知脚本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中,脚本理论具有动态性和静态性。

译者的翻译过程是认知脚本被激活的过程,译者应采取脚本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结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遵循几点原则。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情感意象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情感意象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情感意象
孙贵兵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造过程,其中的情感意象是必
不可少的。

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在文学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象为核心概念,所以它对汉诗英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通过对汉诗英译情感意象的分析,立足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试图探讨汉诗英译中情感意象的传达。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孙贵兵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诗英译意象翻译研究 [J], 许佳欢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字幕翻译的文化意象再现——以《功夫熊猫》中文化意象为例 [J], 徐卓
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傩面具意象解读 [J], 李曼曌
4.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 [J], 周
海云;
5.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再现--以许渊冲译文为例 [J], 周海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典籍意象英译探微

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典籍意象英译探微

龙源期刊网 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典籍意象英译探微作者:曹微微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意象、语言、文化三者的关系,认为意象根植于文化之中。

在该理论视阈下,文章以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为分析语料,用定性的个案分析方法辅以定量阐释,剖析该译本中的意象,通过解读林先生在翻译中处理这些意象的文化传递的方法与策略,以此探索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应用于中国典籍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有效传播其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意象;文化传递;汉语典籍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4-0003-031.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业已是我國的国际战略之一。

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实现真正的走出去,不仅要将现当代文化送出去,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译介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科学技艺层面,也涵盖了伦理价值层面,这两个层面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典籍中。

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离不开汉语典籍的翻译研究,而意象又是汉语典籍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从古代殷周之际的卦画符号演变而来,承载了重要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汉语典籍的翻译研究中绕不开意象的翻译研究。

关于意象的翻译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借用不同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或探讨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方法[1](P75-79),或从归化异化的统计分析入手,探究电影意象的翻译策略[2](P157-158),或探析实用广告、旅游文本中意象的翻译研究[3](P169-172)。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译者形成正确的翻译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发挥意象的实际用途。

而关于非诗歌典籍的英译研究则较为欠缺,从文化语言学视角进行的典籍意象英译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笔者从美国语言学家加利·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我国清代学者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之译介研究为例,对汉语典籍中意象的英译与文化传递进行了策略性思考,以此探索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应用于典籍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意象翻译研究摘要:唐诗是中华文化的明珠瑰宝,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诗人借助一些意象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

可以说鉴赏和评价唐诗的思想价值主要是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入手,通过细致分析领会意象的寓意,体味出意象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孟郊的《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来说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英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唐诗;意象1996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 palmer)出版了他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palmer, g. b., 1996) [1] 帕尔默借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精髓--意象作为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结合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即波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及会话民俗学,构建了文化语言学。

本文通过对孟郊的《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的分析,试图探讨其对于唐诗意象翻译的解释力。

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意象帕尔默认同文化研究中的三大传统的优点并用认知语言学弥补他们的不足,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

意象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精髓。

同时,意象和文化密不可分,意象是特殊的认知模式的实解,这些认知模式大部分是由文化构成的。

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人们传达文化和意象的载体,意象、语言和文化三者的关系构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文化语言学试图利用各种相关的意象概念去探寻原语的使用,并且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语,因此,所有的意象都是由文化构成的,由于各种不同的意象因视角不同、场景不同、范围不同、情感价值等种种不同而相互区别,所以当某些情景或对话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便会对本就各有特点的意象有不同的理解。

虽然不同的语言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人类的语言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构成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

诗歌离不开意象,诗人一般是通过客观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

然而,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是没有情感的,当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便产生了意象。

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国度同一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有共同点。

这就是本文对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意象的理解。

二、《游子吟》原文及两个英译本1、原文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孟郊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

46岁才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阳尉。

《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的作品。

在任时徘徊赋诗,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清寒,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诗人一生饱尝清苦,与老母相依为命,情深义重,以其抒情悲苦的一贯诗风,叙说慈母典型形象,歌颂了人间最质朴伟大的感情。

原诗如下: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①自创乐府诗题。

吟,诗体的一种。

②寸草心:小草柔嫩的芽心。

比喻子女对慈母的报答极其微小。

③三春晖:比喻慈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

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2、《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简介译本1:许渊冲,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歌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xu yuanchong’s versionsong of the parting sonby meng jiaofrom the threads a mother’s hands weaves,a gown for parting son is made.so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300 tang poetry a new translation, 1988, 80)译本2:著名外国译者科特瓦尔robert kotewell,美国人,与史密斯norman smith非常热爱中国传统诗歌,他们合作译有the penguin book of chinese verse(《企鹅丛书·中国诗词》1962)。

version translated by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 wanderer’s songby meng jiaothe thread from a fond mother’s hand,is now in the jacket of her absent son.as his departure came near, closer and closer was the stitching.her mind fearing that his return would be delayed and delayed.who says that the heart of an inch-long plantcan requite the radiance of full spring?(http:///article-676-9.htm)l三、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游子吟”两英译本比较分析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塑造了一个动人的贫家母亲的典型。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生动的画面,”一针一线”和”密密缝”来描述母亲的动作,”衣”和”线”是贯穿全诗的意象。

二者之间的关系暗指”母亲”和”儿子”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合了动作和心态,描述母亲的担忧她的儿子将有一个漫长的旅程,这也增加全诗更真挚的感情。

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句,以含蓄地方式描写游子的内心感受,以寸草难报阳光的恩惠作比喻,表达了赤字炽烈的情意。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

这两个译本都高度评价了母亲的伟大,从孩子的角度赞扬了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思想感情。

使用了相同的词”fear”的表达母亲的内心感受。

不过,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版本有很多不同之处。

1、文化不同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比较含蓄而西方人比较直接,许渊冲的版本的长度较短,是典型性的中国诗歌形式,而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译本,直率的描述了诗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句子较长,采用直译的方式。

通过这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在中国有”意境说”,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境界,让读者去想象、揣摩和体会。

而西方奉行”典型说”,直接表达主观意识,给予读者的空间较小。

许渊冲的版本,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草”和”三春晖”象征儿子和他的母亲。

在这里,儿子的形象缩小,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母爱的温暖如春天般的阳光,使全诗的情感更广泛和深远。

而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的意象是不明显的,它主要是集中在通过情感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意象。

”草”和”三春晖”与上文联系不紧密。

2、语言不同诗人是按照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创作诗歌的。

唐诗的特点是每一节长度相同,每一行字数相同。

而西方诗歌往往每节长度不同,字数不同,而且中西诗歌语言上诗律不同,中国诗是押韵而西方诗是轻重律,读不出押韵之感。

我们可以从上述两个关于《游子吟》的英译本了解这一区别。

中国诗讲究语言的对偶,上下联两句诗歌中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且相互是有联系的。

许渊冲的英译本中”慈母”对”游子”,”密密”对”迟迟”,”对偶的十分严整。

而在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中,则无明显对偶或是对偶的十分不严整。

许渊冲的英译本没有时态的变化,可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

而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用的是过去式,没有”意无穷”的意境。

3、意象所传译的情感不同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表达出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最后一句中表现出了作为子女的忧伤之情即无以报答母亲的付出悔恨之意。

这种表达不仅让诗歌在情感上有了转折,也升华了诗歌的整个情感主题。

所以,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最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而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只是描写了母亲赶制衣服的动作和母亲的担心和假想,和最后的两句并没有构成呼应。

只是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没有将全诗的感情升华,是作者享受爱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出一丝愁绪。

四、结语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意象作为其核心理论,对中国唐诗意象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译者充分理解意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外还要学会揣摩和领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译本与原诗意象的对等。

参考文献:[1]palmer,g.b.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linguistic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46.[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3]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9.[4]孟郊.《游子吟》英译[eb/ol].http:///article-676-9.html.[5]孟郊[eb/ol].百度百科,http:///view/16988.htm.作者简介:陈敏(1983-),女,黑龙江绥化人,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