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极化机制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分析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分析摘要:电介质是一种以特殊电极化方式储存、传递和记录电的影响与作用的一种形式,本文主要针对电介质的极化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介质;极化机制;分析电介质直观的说就是由大量的带电粒子组成的电荷体系。
电子极化就是原子核在电场的作用下跟负电子云进行相对的位移,导致二者之间的等效中心从重合状态转变到分开一定距离的状态给。
客观上说一切的物质都具有介电性质,本文主要对电介质的介电常量这一概念进行了叙述,同时对电介质的极化机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比较并详细分析了电介质的介电常量的变化规律,也对电介质的静态介电常量和光频介电常量相等的微观机制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1 电介质极化机制简介复合粒子是组成宏观物质的一些由基本粒子组合成的亚原子粒子,如原子、离子合分子都属于复合粒子。
每一个宏观的物体其内部就够都是由许多的离子组成的,这些离子受到热运动的影响,运动轨迹处于混乱状态。
因此粒子本身受到热运动的平均作用,不管自身有没有电距,都能使这个宏观物体的极化强度始终保持为零。
但是如果加以外电场的作用,粒子就会沿电场方向贡献一个电距,促使电介质在宏观程度出现极化。
粒子对极化的贡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原子核外电子云的畸变极化的过程。
在很短的时间内电子云就可以完成极化过程,在内层电子的极化时间只需要10-19s,介电子只需要10-14—10-15s,它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光区的行光震动周期相对应,电子极化率包含有10-40Fm2量级。
由此看来,原子核中心与电子云的中心相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是非常小的。
2)从分子的正、负离子的相对位移极化来分析。
晶格震动周期跟离子位移极化的建立所需时间相比,有着相同的数量级。
在这段时间内它们与红外光驱的震动周期相对应,如果频率恰好处在了红外范围之内,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就可以产生剧烈的共振吸收和色散。
粒子位移极化率的数量级大体上与电子位移极化率相近。
一些诸如氯化氢等共价键结合物分子就能够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键长的变化,这一变化就能够使分子的固有偶极矩随之产生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一般非离子型介质分子中的原子还是不容易发生位移的。
1.08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3)其它计算αe模型
单原子模型:
①球状原子模型 ②圆周轨道模型 ③介质球模型
①双原子分子的简化模型 非球状分子模型:
②回转椭球分子模型
讨论 单原子模型: 球状原子模型 ①同族元素随原子系数增加而增大。
讨论
讨论 球状原子模型:
②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与电子位移极化率的变化情况。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半径为x球内电子云对原子 核的库仑引力为?
计算
- - +-
-
参考均匀带 电球壳电场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原子核受到有效电场Ei的电场力为: 原子核与电子云平衡时有:
即: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结果
电子位移极化率:
意义: ①已知原子半径a,就可计算出αe; ②电子位移极化率αe与温度基本无关。
1)电子位移极化
以单原子为例,如右图所示:
原理
Ei x
μe
当Ei=0,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重合, μ示意图
当Ei≠0,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距离为x, 距离x与外电场??
1)电子位移极化
特点
特点:
①极化μe不是原子固有,在外电场Ei作用下感应产生;
②所有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均会产生电子极化;
电介质物理基础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
第五节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曾敏
概述
极化机理
根据电介质的极化微观机理,极化可分为:
①电子位移极化αe ②离子位移极化αa ③偶极子转向极化αd ④热离子松弛极化αT
⑤夹层(界面)极化
说明:在实际介质中,往往是多种极化并存!
一.电子位移极化及电子极化率αe
Ei=0
04-圆极化的旋向判断PDF
圆极化的旋向判断
谭阳红教授
左旋、右旋圆极化波的判断方法
1)判断该电磁波是否圆极化波:场矢量的两个分量
振幅相同,相位差90度相差
2)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哪个分量的相位超前、哪个
分量的相位滞后;
3)确定旋向:将大拇指指向传播方向,四指从相位
超前的分量转向相位滞后的分量,符合右手螺旋关系的为右旋圆极化,符合左手螺旋关系的为左旋圆极化。
例1说明均匀平面波的极化方式。
解:左旋圆极化
以余弦为基准传播方向为z x y z sin()cos()x m y m E t kz E t kz ωω=−+−E e e ,2
xm ym y E E πφ=∆=0,2y x πφφ==−圆极化的旋向判断
例2右旋圆极化
传播方向为x (kx /3)(kx /6)y e e
j j m z m E E ππ−−−+=+E e e y z x
y 分量比z 分量相位超前90度
y ,2m zm E E π
φ=∆=
谢谢!。
《电化学极化》课件
05
电化学极化的未来发展
新材料的应用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电化学材料不断涌现 ,为电化学极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性。
详细描述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新型的电极材料、 电解质材料和隔膜材料等,以提高电化学极 化的效率和稳定性。这些新材料具有更高的 电化学活性、更好的导电性和更强的耐腐蚀 性等特点,能够显著提升电化学极化的性能
。
新型电极的设计
要点一
总结词
新型电极的设计是电化学极化技术发展的关键,能够提高 电极的效率和寿命。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科研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电极的结构和组成,以优化电极表 面的反应动力学和电荷传递过程。通过改变电极的形貌、 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参数,可以显著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和稳定性,进一步推动电化学极化技术的发展。
注意事项
由于电极电位进行周期性的扫描,因此适用于可 逆和半可逆体系,避免极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需要注意扫描速度和扫描路径的选择,以获 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04
电化学极化的实际应用
电池技术
电池性能优化
通过研究电化学极化现象,可以深入 了解电池内部的反应机制,从而优化 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能量密度和循环 寿命。
电化学极化的影响因素
金属的性质
不同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极化程度 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金属的电子结构和表面 特性。
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对电化学极化有重要影响 ,例如离子种类、浓度、溶液的酸碱度等。
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是影响电化学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电极电位下,金属的电化学极化 程度会有所不同。
电化学极化的动力学模型
01
建立电化学极化动力学模型需要 考虑金属表面电荷分布的变化速 率以及界面反应速率等因素。
04磁力仪原理与结构
磁力仪的原理与结构4.1磁力仪概述通常把进行磁异常数据采集及测定岩石磁参数的仪器,统称为磁力仪。
为利用磁力勘探研究和勘查矿产资源,必须准确测量磁异常的量值,这就需要有高精度的仪器。
从20世纪至今,磁力勘探仪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利用机械原理到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
按照磁力仪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应用的物理原理,可划分为:第一代磁力仪。
它是应用永久磁铁与地磁场之间相互力矩作用原理,或利用感应线圈以及辅助机械装置。
如机械式磁力仪、感应式航空磁力仪等。
第二代磁力仪。
它是应用核磁共振特性,利用高磁导率软磁合金,以及专门的电子线路。
如质子磁力仪,光泵磁力仪,及磁通门磁力仪等。
第三代磁力仪。
它是利用低温量子效应,如超导磁力仪磁力仪按其测量的地磁场参数及其量值,可分为:①相对测量仪器,如悬丝式垂直磁力仪等,它是测量地磁场垂直分量的相对差值;②②绝对测量仪器,如质子磁力仪等,它是测量地磁场总强度的绝对值;不过亦可测量梯度值。
若从磁力仪使用的领域来看,它们可分为:地面磁力仪、航空磁力仪、海洋磁力仪以及井中磁力仪。
下面为几种型号磁力仪照片CS2-61型悬丝式垂直磁力仪Scintrex公司ENVI质子磁力仪G858便携式铯光泵磁力仪G856F高精度的智能便携式磁力仪PMG-1质子磁力仪SM-5高精度铯光泵磁力仪4.2机械式磁力仪原理机械式是磁法勘探中最早使用的一类仪器。
1915年阿道夫·施密特刃口式磁称问世,20世纪30年代末,相继出现凡斯洛悬丝式磁称,其后它们成为广泛使用的二种地面磁测仪器。
它们都是相对测量的仪器。
因其测量地磁场要素的不同,又分为垂直磁力仪及水平磁力仪。
前者测量Z的相对差值,后者测量平面矢量H在二个方位上的相对值。
CS2-61型悬丝式垂直磁力仪基本结构——内部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1.磁系;2.光系;3. 扭鼓和弹簧;4.夹固开关磁系受到地磁场垂直强度磁力(Z)、重力(g)及悬丝扭力(τ)三个力矩的作用,当力矩相互平衡时,磁棒会停止摆动。
04极化恒等式(含经典例题+答案)
8.(2016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15题)已知向量 若对任意单位向量 ,均有 则 的最大值是.
四、处理长度问题
9.(2008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9题)已知 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 满足 则 的最大值是 ( )
A.1 B. 2 C. D.
10.(2013年高考重庆卷理科第10题)在平面内, 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
7.A;取AB中点F,连接EF, ,根据几何条件,当 时, 最小,过B作 交CD于G, , ,此时 ,选A。
8. ;设 = , = , = ,则 = + , = ﹣ ,由绝对值不等式得 ≥| • |+| • |≥| • + • |=|( + )• |,于是对任意的单位向量 ,均有|( + )• |≤ ,由题设当且仅当 与 同向时,等号成立,此时( + )2取得最大值6,由于| + |2+| ﹣ |)2=2(| |2+| |2)=10,于是( ﹣ )2取得最小值4,则 • = , • 的最大值是 .
14.(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黑龙江预赛题)设P是椭圆 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意一点, 分别是其左右焦点,O为中心,则 .
五、解决综合性问题
15.(2012年高考江西卷理科第7题)在 中,点D是斜边AB的中点,点P为线段CD的中点,则 等于 ( )
A.2 B. 4 C. 5 D. 10
16.(2013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7题)已知在 中, 是边 上一定点,满足 ,且对于边 上任一点P,恒有 ,则 ( )
A.1 B. 2 C. 3 D. 5
解:由极化恒等式,即得
例2:(2014江苏)在平行四边形 中,已知 则 的值是.
极化作用
(1)结构相同的阳离子,正电荷量越高,变形性小,(Na+)>(Mg2+)>(Al3+)>(Si4+)
(2)对于外壳结构相同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变形性越大Li+<Na+<K+<Rb+<Cs+;F-<Cl-<Br-<I-
(3)电荷和半径相近时;18e-,18+2e-;9~17e->>8e-变形性:Ag+>K+;Hg2+>Ca2+等子晶体;如AgF→AgI;NaF→SiF4→PCl5 (2)键型转变:离子型→共价型 (3)结构转变:共价性增强,配位数减小。如AgF(NaCl型)→AgI(ZnS型) (4)熔、沸点变化:降低 (5)溶解性变化:减小 (6)颜色变化:颜色加深
解释现象
(1)MgO的熔点高于Mn2O7; (2)AgCl,AgBr,AgI颜色依次加深; (3)HgS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 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分类
电子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云相对原子核发生微小位移,使电中性的原子形成一个很小的电偶极子。
离子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构成分子的正负离子发生微小位移,使分子形成一个很小的电偶极子。
规律
(1)电荷:阳离子电荷越高,极化力越强。 (2)半径:阳离子外壳相似电荷相等时,半径小,极化力强。如Li+>Na+。 (3)离子构型(阳离子):18e-,2e-,18+2e-,(Ag+、Li+、Pb2+等)>9~17e-(Fe2+、Ni2+、Cr3+)>8e(Na+、Mg2+等)。 (4)电荷高的复杂阴离子也具有一定极化作用,如SO42-、PO43-等。 相互极化作用的一些规律: (1)18与(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容易变形,容易引起相互极化和附加极化作用; (2)在周期系的同族中,自上而下,18电子构型的离子附加极化作用递增,加强了这种离子同负离子的总 极化作用; (3)在具有18或(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化合物中,负离子的变形性越大,附加极化作用越强。 总之,正离子所含有的d电子数越多,电子层数越多,这种附加极化作用一般也越大。
极化与去极化
极化与去极化极化与去极化第四节极化与去极化以上己节讨论了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倾向,并未涉及腐蚀速度和影响腐蚀速度的因素等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电化学过程中的极化和去极化是影响腐蚀速度的最重要因素,认清极化和去极化规律对研究金属的腐蚀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一、极化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电化学腐蚀是由于腐蚀电池的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电池产生的腐蚀电流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电化学腐蚀的速度。
根据欧姆定律,腐蚀电流c a V V I R-= (2-7)式中 I ——腐蚀电流强度(A );c V ——阴极电极电位(V );a V ——阳极电极电位(V );R ——腐蚀体系总电阻(包括R R 外内+)(Ω)。
按理将此带入式(2-5)或(2-6)就可算出理论腐蚀速度,然而通过试验测定的腐蚀速度与计算值相差甚远,计算值可以达到实测值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造成这一差别的结果是腐蚀电池的阴、阳极电位的电流通过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阴极电位变负而阳极电位变正,使得阴、阳极间的电位差(c a V V -)急剧缩小。
如果把无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位叫做电极的起始电位,以平衡电位的符号e V 表示,那么腐蚀电池的起始电位差远大于其变化以后的电位差(ec ea c a V V V V ->>-),如图2-10所示,正因如此,计算所得腐蚀速度远大于实测的腐蚀速度。
极化就是指由于电极上通过电流而使电极电位发生变化的现象。
阳极通过电流电位向正的方向变化叫阳极极化。
阴极通过电流电位向负的方向变化叫阴极变化。
无论阳极极化或阴极极化都能使腐蚀原电池的极间电位差减小,导致腐蚀电流减小,阻碍腐蚀过程顺利进行。
极化又称极化作用、极化现象。
二、极化曲线试验证明,极化与电流密度关系密切,电流密度越大,电位变化幅度也越大。
所谓极化曲线就是表示同一电极上电极电位与电流密度之间变化关系的曲线。
利用图2-11的装置,就可以测定腐蚀电池的阴、阳极极化曲线。
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极化现象对于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具 有重要意义。
03
极化现象对于优化电化学反应条件和控制电化学过 程具有指导意义。
02
CATALOGUE
电化学极化的影响因素
电流密度的影响
总结词
电流密度是影响电化学极化的重要因 素,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电极表面 的反应速率加快,极化程度增强。
详细描述
电流密度的大小决定了电极表面反应 的速率,当电流密度增大时,电子和 离子的传输速率加快,电极表面的反 应速率相应提高,导致活化极化程度 增大。
电解质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总结词
电解质种类和浓度对电化学极化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电解质 对电极表面的吸附和反应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详细描述
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决定了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反应过 程,不同的电解质对电极表面的作用力、离子传输和电子传 递过程产生差异,从而影响电极的活化极化程度。
反应机理研究
通过测量和计算电化学极化,可以深入了解电极反应的机理和动力 学过程,有助于揭示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04
CATALOGUE
电化学极化的应用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电池技术
电化学极化在电池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通过控制电极的 极化状态,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燃料电池
极化现象的物理意义
01
极化现象反映了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与电子传递之间的动力学 过程。
02
极化现象揭示了电极反应速率与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即反应
速率随电极电位的增加而增加。
极化现象对于理解电化学反应机制和优化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
03
意义。
极化现象的化学意义
01
压电陶瓷的极化详解
压电陶瓷必须经过极化之后才具有压电性能。
所谓极化(Poling),就是在压电陶瓷上加一强直流电场,使陶瓷中的电畴沿电场方向取向排列,又称人工极化处理,或单畴化处理。
1.极化机理测试技术与理论分析表明,压电陶瓷的极化机理取决于其内部结构。
压电陶瓷是由一颗颗小晶粒无规则地“镶嵌”而成,如图1所示。
每个小晶粒可看为一个小单晶,其中原子(离子)都是有规则(周期性)的排列,形成晶格,晶格又由一个个重复单元—晶胞组成,如图2, 3所示。
晶粒与晶粒的晶格方向不一定相同,从整体看,仍是混乱、无规则的,如图4所示。
因而称其为多晶体。
晶胞在一定温度下(T<T c),其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产生自发极化Ps,极化方向从负电荷中心指向正电荷中心,如图5所示。
为了使压电陶瓷处于能量(静电能与弹性能)最低状态,晶粒中就会出现若干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晶胞自发极化有相同的方向,但邻近区域之间的自发极化方向则不同。
自发极化方向一致的区域称为电畴,整块陶瓷包括许多电畴如图6所示。
人工极化处理的作用,就是在压电陶瓷上加一足够高的直流电场,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迫使其电畴转向,或者说迫使其自发极化作定向排列。
图7示意陶瓷中电畴在极化处理前后的变化情况。
极化前,各晶粒内存在许多自发极化方向不同的电畴,陶瓷内的极化强度为零,如图7(a)所示。
极化处理时,晶粒可以形成单畴,自发极化尽量沿外场4方向排列,如图7(b)所示。
极化处理后,外电场为零,由于内部回复力(如极化产生的内应力的释放等)作用,各晶粒自发极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按原外电场方向取向,陶瓷内的极化强度不再为零,如图7(c)。
这种极化强度,称为剩余极化强 2. 极化条件极化过程进行是否充分,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
因此要合理选择极化条件,即极化电场、极化温度和极化时间,简称极化三要素。
(1)极化电场只有在极化电场作用下,电畴才能沿电场方向取向排列,所以它是极化条件中的主要因素。
极化电场越高,促使电畴排列的作用越大,极化越充分。
实验二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的测定
实验二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恒电位法测定电极极化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通过测定Fe在H2SO4、HCl溶液中的阴极极化、阳极极化曲线,求算Fe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和钝化电势、钝化电流等参数。
2. 了解Cl-离子,缓蚀剂等因素对铁电极极化的影响。
3. 讨论极化曲线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铁在H2SO4溶液中,将不断被溶解,同时产生H2,即:Fe + 2H+ = Fe2+ + H2(a)Fe/H2SO4体系是-个二重电极,即在Fe/H+界面上同时进行两个电极反应:Fe Fe2+ + 2e (b)2H+ + 2e H2(c)反应(b)、(c)称为共轭反应。
正是由于反应(c)存在,反应(b)才能不断进行,这就是铁在酸性介质中腐蚀的主要原因。
当电极不与外电路接通时,其净电流I总为零。
在稳定状态下,铁溶解的阳极电流I(Fe)和H+还原出H2的阴极电流I(H),它们在数值上相等但符号相反,即:(1)I(Fe)的大小反映Fe在H+中的溶解速率,而维持I(Fe),I(H)相等时的电势称为Fe/H+体系的自腐蚀电势εcor。
上图是Fe在H+中的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曲线图。
当对电极进行阳极极化(即加更大正电势)时,反应(c)被抑制,反应(b)加快。
此时,电化学过程以Fe的溶解为主要倾向。
通过测定对应的极化电势和极化电流,就可得到Fe/H+体系的阳极极化曲线rba。
由于反应(c)是由迁越步骤所控制,所以符合塔菲尔(Tafel)半对数关系,即:(2)直线的斜率为b Fe。
当对电极进行阴极极化,即加更负的电势时,反应(b)被抑制,电化学过程以反应(c)为主要倾向。
同理,可获得阴极极化曲线rdc。
由于H+在Fe电极上还原出H2的过程也是由迁越步骤所控制,故阴极极化曲线也符合塔菲尔关系,即:(3)当把阳极极化曲线abr的直线部分ab和阴极极化曲线cdr的直线部分cd外延,理论上应交于一点(z),z点的纵坐标就是腐蚀电流Icor的对数,而z点的横坐标则表示自腐蚀电势εcor的大小。
电解和极化作用
金属型电解质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金 属氧化物,如氧化铝、氧 化铁等。
电解质的导电性
电离程度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与其电离程度成正 比,电离程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带电粒子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导电依赖于带电粒子的运动, 带电粒子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离子迁移率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率决定了电解质的 导电能力,迁移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对物质导电性的影响
01
极化作用可以改变物质内部的电子分布,从而影响物质的导电
性能。
对物质介电常数的影响
02
介电常数是表征物质电介质性能的重要参数,极化作用可以显
著改变物质的介电常数。
对物质光学性质的影响
03
由于极化作用可以改变物质内部电子云的分布,因此对物质的
光学性质如折射率、反射率等也有重要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随着对电解和极化作用认识的深入,未来研究将更加 关注复杂电化学体系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以揭
示更广泛的规律和现象。
输标02入题
新型电化学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研发将为电解和极化 作用提供更多可能性,有助于提高电化学过程的效率 和稳定性。
01
03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电解和极化作用在 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储存、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将得
当物质处于外电场中时,物质中 的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产 生相对位移,导致极化现象的产
生。
热运动的影响
在热运动的作用下,物质中的原子 或分子的电子云分布会发生不规则 的涨落,从而导致极化现象的产生。
晶体结构的作用
物质的晶体结构对其极化性质也有 重要影响,不同晶体结构的物质具 有不同的极化率。
04_极化机制
e x f 2 cos() 3 a
2
wangcl@
16
根据力学平衡条件,并考虑到f1与f2cos()方 向相反,故有:
f1 f 2 cos() 0
即:
e x eE 3 0 a
wangcl@ 17
2
故得:
a E x e
所以:
wangcl@ 2
电位移和极化强度的关系:
D 0 E P P 0E, D 0 rE
极化强度的定义:
P
p
i
i
V
wangcl@
3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要产生极化。从微观 来看,介质极化的形成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形 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原子 的或离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即带正电的 原子核与其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不重合,因而 产生感应偶极矩,称为电子位移极化。
wangcl@ 45
电场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准弹性 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即准弹性力 起着阻碍极化的作用。电场力与准弹性力是矛 盾的两个方面。 在取向极化的情况中,电场的作用是使分子的 固有偶极矩转到沿电场的方向排列;而妨碍定 向排列的阻力是介质中分子的热运动。
wangcl@ 37
最后应该指出,在上述氢原子的举例中,当电 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电荷中心的偏离x很小,利 用 x<<a (原子半径)的条件,将氢原子核对 壳层电子的作用力简化为
e fH 3 x a
wangcl@ 38
2
同样,在上述异性离子的举例中,也曾利用 r <<(r++r-)条件,将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简化为:
wangcl@
1 r 2 1 2r 1 2r 2 (1 ) 2 (1 ) 2 (1 ) a a a a a a
极化现象资料
• 利用极化测量设备测量极化强度、极化方向等参数,分析极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 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推测极化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极化现象的诊断技巧
• 选用合适的极化测量设备,根据极化现象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 • 合理安排测量方案,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综合分析极化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极03化现象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 用
极化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极化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利用极化现象提高通信信号的传输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 例如,极化分集技术、极化匹配技术等
极化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优势
• 提高通信信号的传输质量,减少信号衰减和干扰 • 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通信系统的稳定性
• 利用极化现象研究电磁波的传播和散射特性 • 例如,极化电磁兼容测试技术、极化电磁屏蔽技术等
极化技术在电磁兼容领域的优势
• 提高电磁兼容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提高电磁屏蔽的效果,减少电磁干扰
04
极化现象的测量与诊断方法
极化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极化测量技术的发展
• 从早期的静电计、电流表等简单测量设备,发展到现代 的自动极化测量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高精度测量设备 • 极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扩大了极 化现象的应用领域
• 利用极化现象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信号传递 机制等问题 • 通过测量极化强度,监测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
其他领域中的极化现象及其应用
其他领域中的极化现象
• 极化现象在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 例如,研究材料的介电性能、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等
极化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
P 4πε 0
cos 2 θ sin θdθdϕ
例题三
P 4πε 0
cos θ sin θdθdϕ
整个球面在球心O处产生的退极化场
E ' = E ' z = ∫∫ dE ' z = − P 4πε 0 S
∫
π
0
cos 2 θ sin θdθ ∫ dϕ
0
2π
=−
P 3ε 0
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S,间距为 d,充有各向同性均匀介质,求充 介质后的E 和电容C 设:两极板上所带的自由电荷为 ± σ e σ 未充介质时 E0 = e ⎯ ⎯→ ε0 p = σ 'e σ ' 充介质后,退极化场 E ' = e ← ⎯⎯ ε0 = χ eε 0 E σ e − σ 'e 总场强 E = E0 − E ' = = E0 − χ e E ε0
感应、极化 自由、束缚
感应电荷:导体中自由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宏 观移动使导体的电荷重新分布——感应电荷、感 应电场
铁电体 极化的 微观机 制
特点:导体中的感应电荷是自由电荷,可以从导体的 一处转移到另一处,也可以通过导线从一个物体传递 到另一个物体 特点:极化电荷起源于原子或分子的极化,因而总是 牢固地束缚在介质上,既不能从介质的一处转移到另 一处,也不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若使电 介质与导体接触,极化电荷也不会与导体上的自由电 荷相中和。因此往往称极化电荷为束缚电荷。
出现正电荷
出现负电荷
极化强 度矢量 在介质 表面的 法向分 量
猜测E与P可能成正比(但有条件)——两者成线性 关系(有的书上说是实验规律,实际上没有做多少 实验,可以说是定义) 电极化率:由物质的属性决定
3.1 介质的极化
3.1 介质的极化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Physics Properties
1
3.1 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一切物质。通常是指 电阻率大于1010· cm的一类在电场中以感应而并非传导的方 式呈现其电学性能的物质。 陶瓷电介质的主要应用:电子电路中的电容元件、电绝缘体、 谐振器。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具有压电效应、铁 电效应、热释电效应等特殊功能的电介质材料在电声、电光 等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介质的主要性能: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介电强度。 目前的发展方向:新型器件的研制、提高使用频率范围、扩 大环境条件范围,特别是温度范围。
8
3.1 介质的极化
二、介质的极化机制
介质的总极化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偶 极子转向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 极化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位移极化----弹性的、瞬间完成的、不消耗能量的 极化。(如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 第二种:松弛极化----该极化与热运动有关,其完成需要一 定的时间,且是非弹性的,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电子 松弛极化、离子松弛极化)
Materials Physics Properties
17
偶极子转向极化的特点:
a) 极化是非弹性的,消耗的电场能在复原时不可能收回。 b) 形成极化所需时间较长,约为10-2 ~ 10-10 秒,故其εr与电 源频率有较大的关系,频率很高时,偶极子来不及转动, 因而其εr减小。 c) 极化率较高,比电子极化率、离子极化率(10-40 F· m2) 高得多,约为10-38 F· m2左右。 d) 温度对极性介质的εr有很大的影响:温度过低时,由于分 子间联系紧(例如液体介质的粘度很大),分子难以转向, εr 也变小(只有电子式极化 ),所以极性液体、固体的εr在低温 下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热运动变得较强烈时,εr又随 温度的上升而减小。
极化能微观机制的探究
极化能微观机制的探究理科实验一班周小龙PB13000669朱勉PB13000705content•引言•位移极化的微观机制•取向极化的微观机制•小结•参考文献一、引言•电介质中的静电能与极化能•极化能的正负–负:极化过程是静电场对极化电荷做功(课本P7)–正:极化能密度:一、引言•极化能的一些解释–在极化过程的中,电场对介质做功,使其发生形变,转化为极化能;–在介质中建立电场,要克服分子内部(对位移极化情况)或分子之间(对取向极化情形)的相互作用做功,转化为介质的极化能。
•缺少微观机制–目前已有的解释都是宏观定性的解释;–要更好地理解极化能,需要微观机制及定量的公式推导。
•基本观点–无极分子在电场中,电子会被“拉”向一边而核被拉向另一边,从而感生了一个偶极矩,这偶极矩在介质内的平均效果,就是极化强度P 。
–极化的过程中,电场对分子做功,转化为分子的内能,表现为分子的静电势能和动能。
所有分子增加的内能之和即极化能。
二、位移极化的微观机制•公式推导–由波动力学理论,在有策动外力的情况下,电子的行为如同被弹簧栓着一样,而核对其的作用效果如同线性恢复力。
–电子的运动方程:其中:m 为电子质量,为共振频率,x 为负电荷重心相对正电荷重心的位移,E i 为考察分子感受的外场,称为有效电场。
二、位移极化的微观机制•公式推导–(1)式对dx积分得:其中v0和x分别为极化完成后电子的速度及位移。
–(2)式的物理意义:静电场对分子做功,转化为分子的动能及势能。
二、位移极化的微观机制•公式推导–极化完成后为静态其中E和p分别为极化后的总电场和分子偶极矩。
–带入(2)式:二、位移极化的微观机制二、位移极化的微观机制•公式推导–有效电场对单位体积介质做功:即:有效电场对介质做功,转化为介质的极化能。
三、取向极化的微观机制x2•基本观点—有极分子可抽象为电偶极子。
无外场时,分子的取向分布完全无序,不体现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的取向趋向于外场的方向,取向变化在介质内的平均效果即为极化强度P。
离散数学 极化
在离散数学中,极化(Polarization)通常指将某个对象分解成两个互补的部分。
在向量空间中,极化可以将一个向量分解成两个正交向量,例如将一个二维向量分解成水平和垂直的两个分量。
在布尔代数中,极化可以将一个布尔函数分解成两个互补的函数,例如将一个二元布尔函数分解成取反和否定的两个函数。
极化在离散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编码理论中,极化码是一种通过极化将原始码字转换为具有更好性质的编码方式。
在图论中,极大匹配理论使用极化技术来求解最大匹配问题。
在逻辑学中,极化可以用来证明布尔代数中的重要定理,如德摩根定理和布尔等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结果与实验相比较,两者数量级相同。应该 指出,上式是从最简单的氢原子得到的,对于 较复杂的原子,电子位移极化率与轨道半径的 立方成正比的关系仍然成立。 从这个关系还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wangcl@
20
因为原子内层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较大,所以 内层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的位移较小,因 而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也较小;原子的外 层电子,特别是价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较小, 在外电场作用下,这些电子产生的位移最大, 因而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也最大。可以认 为原子中价电子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最大。
e x f 2 cos() 3 a
2
wangcl@
16
根据力学平衡条件,并考虑到f1与f2cos()方 向相反,故有:
f1 f 2 cos() 0
即:
e x eE 3 0 a
wangcl@ 17
2
故得:
a E x e
所以:
wangcl@ 37
最后应该指出,在上述氢原子的举例中,当电 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电荷中心的偏离x很小,利 用 x<<a (原子半径)的条件,将氢原子核对 壳层电子的作用力简化为
e fH 3 x a
wangcl@ 38
2
同样,在上述异性离子的举例中,也曾利用 r <<(r++r-)条件,将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简化为:
35
即得离子位移极化率为:
a i n 1
可见离子位移极化率i与正负离子半径之和a的 立方成正比。
wangcl@ 36
3
若将离子间的距离看成离子半径之和,并用r+、 r-代表正负离子的半径,上式可写成
(r r ) i n 1
3
因为离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8厘米,n的数量级 在6-11之间,所以离子位移极化率与电子位移 极化率同一数量级;或者说,离子位移对极化的 贡献与电子位移对极化的贡献同一数量级。
wangcl@
1 r 2 1 2r 1 2r 2 (1 ) 2 (1 ) 2 (1 ) a a a a a a
34
由这些结果可得
r eE e (n 1) 3 0 a
2
故有
a E r e(n 1)
3
wangcl@
wangcl@
4
组成介质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离 子产生相对位移。因为正负离子的距离发生改 变而产生的感应偶极矩,称为离子位移极化。
wangcl@
5
组成介质的分子为有极分子(即分子具有固有 偶极矩),没有外电场作用时,这些固有偶极 矩的取向是无规则的,整个介质的偶极矩之和 等于零。当有外电场时,这些固有偶极矩将转 向并沿电场方向排列。因固有偶极矩转向而在 介质中产生偶极矩,成为取向极化。
wangcl@
9
另一方面,壳层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中心重合。就是在这 二各力的作用下原子处于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在这个新平衡状态中该原子具有一个有限大 小的感应偶极矩,用Pe表示感应偶极矩的大小, Pe与电场之间的关系为:
Pe e E
wangcl@ 10
图2-2在外电场E的作用下氢原子的壳 层电子轨道位移示意图
X=
ex e E
wangcl@
13
ex e E
式中电荷e和电场E是已知量,如果把x也用已 知量表示出,e的大小即可解决。现在就来 求x=?
wangcl@ 14
因为壳层电子-e是在电场力f1=-eE和原子核的 吸引力 f2=-e2/(a2+x2)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力 学平衡状态的。 f2在f1方向上的分量为:
wangcl@
43
P
wangcl@ 44
当电场 E=0时,介质中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的 取向是无规则的,所以各偶极矩的矢量和为零, 介质不存在极化。当电场 E0时,在电场作用 下,这些固有偶极矩将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各 偶极矩的矢量和不为零,介质产生极化。在离 子位移极化和电子位移极化的情况,位移极化 的产生是由于电场力与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下出 现与电场方向平行的感应偶极矩。
wangcl@
30
作用在正负离子的电场力为:
f1 eE
负离子对正离子的作用力有二个。其一为离子 间的吸引力,
e e f2 2 2 r (a r )
wangcl@ 31
2
2
另一是离子间壳层电子的排斥力(即电子云之 间的排斥力)
a a e 2 f 3 n 1 e n 1 r (a r )
wangcl@ 28
因离子位移而产生的感应偶极矩为:
Pi er
由上两式可得;
i er / E
wangcl@ 29
可见只要把r也用已知量表示出来,i的大小 即可知道。现在来计算r =?求离子位移极化 率的方法与求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方法类似,因 为正负离子也是电场力和正负离子间相互作用 力的共同作用而达到新的力学平衡态的。
wangcl@ 2
电位移和极化强度的关系:
D 0 E P P 0E, D 0 rE
极化强度的定义:
P
p
i
i
V
wangcl@
3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要产生极化。从微观 来看,介质极化的形成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形 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原子 的或离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即带正电的 原子核与其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不重合,因而 产生感应偶极矩,称为电子位移极化。
Pe e E
其中e称为电子位移极化率。为了估计一下 电子位移极化率的大小,我们以氢原子为例 说明如下。
wangcl@
11
设电场E的方向与氢原子轨道平面垂直,电子 轨道半径为a,如图2-2。若电子轨道平面偏离 原子核的距离为x,则感应偶极矩为:
Pe ex
wangcl@ 12
33
当电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离子间的相对位移r 很小,即r <<a。利用这个条件,可使上式简 化。因为:
1 2 (a r ) 1 (a r ) n 1 1 a 2 (1 r 2 ) a 1 r ( n 1) 1 r n 1 (1 ) n 1 [1 (n 1) ] a a a a
wangcl@ 45
电场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准弹性 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即准弹性力 起着阻碍极化的作用。电场力与准弹性力是矛 盾的两个方面。 在取向极化的情况中,电场的作用是使分子的 固有偶极矩转到沿电场的方向排列;而妨碍定 向排列的阻力是介质中分子的热运动。
e fi 3 (n 1)r a
2
wangcl@
39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弹性力的特点是:弹性力 felas的大小与位移x成正比,方向与位移的方 向相反,即:
felas K x
式中比例系数K为弹性系数。
wangcl@
40
与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中力的表达式 相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完全相似,故称准弹 性力。这样一来,在氢原子的例子中可以认为 壳层电子是在电场力和准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下, 达到新的平衡态的;在二个异性离子组成的分 子的例子中,正负离子也是在电场力和准弹性 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平衡态的。
wangcl@ 41
电 子 位 移 极 化 率 e=a3 和 离 子 位 移 极 化 率 i=(r++r-)3/(n-1)都是正负电荷(或正负离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简化为准弹性力的条件 下得到的。
wangcl@
42
固有偶极矩取向极化
如果组成介质的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称为有 极分子),例如,水分子H2O,其中氧离子与二 个氢离子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分布在三角 形的三个顶点上。因此水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存在固有偶极矩,如图所示。
wangcl@
6
电子位移极化
wangcl@
7
E
P
nuclear
wangcl@
electron
8
当电场为零时,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其 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与原子核(正电中心)重 合,不存在偶极矩。当电场不为零时,壳层电 子沿电场相反方向移动,原子核则沿电场方向 移动(或者说电子云发生畸变)。可见电场的 作用是使正负电中心分离。
e2 e2 x e2 x f 2 cos() 2 cos() 2 2 2 2 2 2 1/ 2 a x a x (a x ) (a x 2 ) 3 / 2
wangcl@
15
当电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电荷中心的偏离x很 小,即有x<<a,于是上式可简化为:
wangcl@
21
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性质与原子的电子位 移极化率的性质大致相同。因为原子得到了电 子就成为了负离子,原子失去了电子就成为正 离子,所以一般负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大于 正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
wangcl@
22
因为介质的极化强度等于其单位体积中的偶极矩之 和。可见极化强度的大小,不仅与偶极矩有关,而 且也于单位体积中的偶极矩数目有关(或者说与单 位体积内的粒子数有关)。因此,常用e /a3来衡 量此离子的电子位移对介质极化率(或介电常数) 的贡献的大小。如果希望得到介电常数大的材料, 就应在该材料中设法加入e /a3大于1的离子,例如 O2-、Pb2+、Ti4+、Zr4+、Ce4+等离子。
第二章:介电性质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
常见的三种极化机制:电子位移、离子位移和固 有偶极矩取向极化 其它极化机制:热离子弛豫极化,空间电荷极化
wangcl@
1
电介质的特点是,在电场作用下要产生
极化或极化状态改变,它以感应的方式 而不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电的作用。 不同晶系的晶体对称性不一样,这个不 一样反映在介电性质上,就是他们的独 立介电常数(或极化率)的数目不同, 或者说,晶体的独立介电常数的数目与 晶体的对称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