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教程笔记吐血全面总结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deucare,本意是“引出、导出”,对人实和引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村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

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明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最基本、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这一时期,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完整版)2017教师招聘《教育学》高分笔记大全最新记忆口诀(看这个就够了),推荐文档

(完整版)2017教师招聘《教育学》高分笔记大全最新记忆口诀(看这个就够了),推荐文档

心里起源:——美国孟禄美梦成真批判教育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起源,认为教育起源日常生活儿童对成年人一种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生物的本能很犀利生物的本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很犀(沛西·能)利(利托尔诺)心理的模仿特别猛心理的模仿(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特别猛(孟禄)一起劳动就开撕一起劳动(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就开(凯洛夫)撕(米丁斯基)教育的发展:古代社会教育:一般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春夏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阶级、专制、刻板。

古代中国: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弗教,教育的活动主要是北宋经典和钻研经义古代埃及:开设土文学校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体系即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产阶级为了魔球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反封建文化。

李玉叔叔射月李(礼)玉(乐)叔(书)叔(数)射(射)月(御)。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教育的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脚指头挑泡脚(角)指(掷)头(投)挑(跳)泡(跑)。

(奴隶社会时期斯巴达教育的内容:五项竞技,角、掷、投、跳、跑。

)基因下有头烈马基(击剑)因(吟诗)下(下棋)有(游泳)头(投枪)烈(打猎)马(骑马)。

(封建社会时期骑士教育的内容: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近代社会教育: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教育的世俗化,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二)学习者“规定”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教程笔记(陈寒版)

教育学教程笔记(陈寒版)

教育学教程笔记(陈寒版)教育學教程第一章人与教育第二章教育概述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

侠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侠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指直接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主要以教为职责,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和家长。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受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侠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播思想和观点,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和对象性的统一。

教育手段: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含义: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并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教育的演进: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上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原始形态的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无阶级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文化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中。

二、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此外教育还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社会属性。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他们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四、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的功能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本体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上帝、神创造的。

赞成者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赞成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赞成者:美国教育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赞成者: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俄国。

六、教育的基本形态1.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按教育的形式化程度);2.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按教育的正规程度);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教育的实施机构);4.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5.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七、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知识点比较碎,应该主要是考选择题)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笔记及教师招聘考试热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笔记及教师招聘考试热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总结版笔记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就其失者也”。

战国时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而作准备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在动物界中也存在。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育活动的本质: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定义:提到“教育”,实际上是指“学校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又被称为“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较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出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数“终身教育”。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论中。

比如中国古代的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到了近代,教育学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视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等重要的教育理念。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他强调教师的权威,提出了“四阶段教学法”。

而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流派,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等。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是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

其次是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文明,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公民;还能够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教育目的也各不相同。

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社会的需求、个体的发展需要、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等。

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常见的有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教师考编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教师考编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教师考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范畴、教育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等。

2.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

3.教育的规律和原理:教育的规律性、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的运作机制等。

4.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教育的基本过程、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

5.教育的评价和: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基于以上知识点,在七天的时间内背完《教育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学习计划:第一天: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学习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范畴,教育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读教育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籍来学习,理解和记忆。

第二天:学习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

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内容,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第三天:重点学习教育的规律和原理,包括教育的规律性、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的运作机制等。

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或相关论文,深入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第四天:学习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教育的基本过程、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

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天:重点学习教育的评价和,包括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中的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掌握这些知识点。

第六天和第七天:复习前面几天学习的内容,巩固记忆并进行加深理解。

可以通过做相关的练习题或总结和整理笔记来巩固知识点。

教育学教程学习笔记

教育学教程学习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程笔记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一、教育的产生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神话起源说:最早的观点。

认为教育如万物,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无疑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正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这种行为就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后来的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新的性质而已。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其著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社会现象,大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同时,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1 版重点笔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探索教育的价值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以下是对教育学第 1 版的重点笔记整理。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有目的:教育不是随意的、偶然的行为,而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计划进行的。

2、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3、社会活动:教育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通常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2、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教育手段则是教育者用来传递教育内容的方式和方法,如教材、教具、教学方法等。

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品德等方式,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个体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促进个体社会化: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成为社会的一员。

促进个体个性化: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点,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个体的独特个性。

0vtfgi20_11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笔记

0vtfgi20_11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笔记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新编教育学笔记

新编教育学笔记

推荐书目:《学记评注》高时良、《爱弥儿》(法)卢梭、傅任敢译、《教学漫话》(英)约翰·洛克、《教育学概论》朱德全报刊和杂志:《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教育研究》最权威、《人民教育》、《教育艺术》、《全球教育展望》电影:《美丽的大脚》、《乡村女教师》、《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叫我第一名》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源起一、“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1.我国古代的教育概念(1)我国甲骨文中的“教”与“育”(2)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教”与“育”《学记》:“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发扬学古的长处,弥补他的过失。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便做善也。

”所以,我国古代的教、育概念是分别概述的。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育”是由“教”引起的。

2.西方有关教育的概念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特质引导出来。

(成人引导,帮助儿童发展成成长。

)3.现代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其对象多层次,其形式多样化。

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2.学习者(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三、教育的类型教育目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内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年龄阶段: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四、教育的本质特征及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物一样,都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其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缺乏科学根据。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母鸭教小鸭(英)沛西·能: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评价:否定了神话起源说;没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新编教育学教程笔记吐血全面总结

新编教育学教程笔记吐血全面总结

导论:时代、教师与教学古代社会中教师职业的出现与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积累自有人类社会出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存在了。

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却是在教育有了相对独立形态——学校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在努力社会中形成的。

在中国和古埃及等东方国家中,最早的一批教师是由掌握文字和计算等技能、懂得各种祭祀、礼仪的巫师、祭司等。

历史记载,中国古代首创私学的是孔子,古希腊第一个收取学费并宣称自己是教人智慧的教师的是普罗泰格拉。

近代社会中师范教育的出现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教育学之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现代社会中教师职责的变化与教育学的发展⑴提高师范教育的基础文化要求。

⑵相对扩展师范教育中教育学科的门类与加强教育实践。

⑶开辟多种渠道的师资在职培训和脱产进修,第一编学校教育功能论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极其功能的演变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其中,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又是各种教育的共同的点。

<理解>人: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区别于其他非意识的活动(教育效果或教育影响);直接:专门的教育活动必须以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同时,教育还有其他间接目标。

狭义的定义: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更为专门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目的性与组织性。

教育行为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存在,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

远古时代:原始人对教育的需要产生在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互相协调的需要。

群体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也创造了教育活动的条件,形成了教育的雏形。

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

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

青岛教师在编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概述:(一)教育的定义:广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特点:1对象是新生代,2任务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3教师指导,4有组织(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对象)3教育影响(内容、方法、手段、联系总和)(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二、起源:1、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教育原理》)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遗传模仿)3、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三、发展历程:(一)原始状态的教育特点:1、存在于生产生活中2、内容简单3、手段方法简陋4、权利平等(二)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成为完备的形式,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汉武帝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

明,八股。

清,废科举、开学堂。

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手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军人特点: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肯定幸福享乐反对禁欲主义。

(四)近代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建立公立教育系统。

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五)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20’60’法’保罗.朗格朗)两大特征:全体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地学习之中;社会能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_学习笔记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_学习笔记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_学习笔记(总4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部分中小学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时代、教师与教学古代社会中教师职业的出现与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积累自有人类社会出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存在了。

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却是在教育有了相对独立形态——学校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在努力社会中形成的。

在中国和古埃及等东方国家中,最早的一批教师是由掌握文字和计算等技能、懂得各种祭祀、礼仪的巫师、祭司等。

历史记载,中国古代首创私学的是孔子,古希腊第一个收取学费并宣称自己是教人智慧的教师的是普罗泰格拉。

近代社会中师范教育的出现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教育学之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现代社会中教师职责的变化与教育学的发展⑴提高师范教育的基础文化要求。

⑵相对扩展师范教育中教育学科的门类与加强教育实践。

⑶开辟多种渠道的师资在职培训和脱产进修,第一编学校教育功能论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极其功能的演变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其中,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又是各种教育的共同的点。

<理解>人: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区别于其他非意识的活动(教育效果或教育影响);直接:专门的教育活动必须以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同时,教育还有其他间接目标。

狭义的定义: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更为专门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目的性与组织性。

教育行为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存在,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

远古时代:原始人对教育的需要产生在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互相协调的需要。

群体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也创造了教育活动的条件,形成了教育的雏形。

原始人传播经验和沟通过程中蕴含了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创造和发现经验的人;受教育者-学习经验的人;教育内容-经验。

但这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该行为不是有意识的且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是自发的、以满足生存需要为直接目标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建立在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基础之上。

再生产离不开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在代与代之间的有意识的传递,完成这种传递与继承的任务以实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人类需要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联系的最根本的原因。

教育在原始社会产生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时产生教育的众多条件中最具基础性的条件(劳动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活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传递交往方式创造了教育产生的基础-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和原型);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原始人的生命期的延长和具有接受、加工外界各种传递方式的能力,尤其是言语和思维的能力,是教育之所以能进行的、个体方面提供的条件(语言和思维能力是接受经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是不是生产劳动本身。

(目标不同)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内容和形态上都还未达到独立的专门化的状态,主要在生活中进行。

(三)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的出现时教育从生活过程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依然在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埃及。

文献记载:夏朝学校名曰“庠”和“序”(未得到证实);殷朝学校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

世界不同地域国家的学校都出现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

从社会方面看,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不同角度为学校的但是提供了土壤;在经济上,努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体脑分工的水平。

(生产力提高,部分劳动力投身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维持统治必须设立专门培养官员的机构)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奴隶社会最重要的进展是出现了文字;从教育方面看,原始社会后期教育活动已经在局部方面表现出专门化的领域。

(教育产生的内部条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校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政权需要而设立的。

具体表现为培养某些服务于社会上层的成员的需要。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不同于原始社会的教育。

享受教育的人是统治阶级及其子女,而劳动者主要是奴隶及其子女且他们根本无权享受教育。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了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总体社会功能的第一次大的分解: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它的功能是通过人才的培养维护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连续性和巩固性,而非学校教育承担起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服务的功能。

学校教育的阶级性与脱离社会生产劳动,程雷奴隶社会完全不同与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两种状态在古代社会中并存着知道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生变化。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

孔子以“仁”的教育为中心内容。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体现的观念:教育史选拔各种人才,把他们安排带适当的位置,从而维护已有奴隶制秩序的最好手段。

他强调必须从国家整体的利益来考虑教育的问题。

强调指出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并不意味学校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只产生这一种功能,它只是指出了办学校的人、掌握学校领导权得人,对教育活动本身可能具有的诸多功能的一种选择以及权重的区别。

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受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指挥而被掩盖了。

第二节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中心功能没有大的变化。

但在规模的扩大,内不知道的形成、健全和层次化,教学内容的课程化,以及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的积累等方面不断发展,整个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中与其他部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它在形成了的内部结构与传统的支配下运转并与社会相互作用着。

2、资本主义社会:跨入了以商品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确立以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和谐被打破。

进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与传统也随之变化。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取决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

资本家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已获取最大的利润。

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劳动力自身素质要有所提高,因而导致了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功能要求的变化:学校不仅要满足统治阶级对巩固政权的需要,还要满足发展生产的需要,要培养懂得科学技术的、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出能正确使用机器、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

3、由于对教育功能要求的变化,普及基础教育的要求首先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义务教育制)。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含生产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内的不同于古代学制的近代学制。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和近代学制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增加了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

4、义务教育制的形成和推行并非完全是生产力发展所导致,也不是资产阶级的自觉行为。

它还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人物也始终把为工人机器自己争取教育权的斗争看作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组成部分。

5、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必然性;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欧洲国家义务教育制形成过程中,主张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为宣传自己的教义也提倡普及教育,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义务教育制的出现和推行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结果。

6、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功能的需要,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只是使它表现的形式变得隐蔽而已。

7、欧洲资产阶级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是以反封建的面目出现的。

打着全人类的旗号,实际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需要,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卢梭:以人之天性、需要的合理性,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提出了在要求个体完全从属于社会阶级与等级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不可能提出的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功能的全面思考。

这种理论在当时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但也迷糊了人性中的阶级性和教育需求的政治方面的实质。

)8、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义务教育逐渐实现了一定期限的普及,但各方面都不能与为资产阶级设立的学校相比,学校教育制度中出现了明显或隐蔽的“双轨制”。

“双轨制”指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为资产阶级和其他有产阶级的子弟的服务的,它的顶端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个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此类学校的起点是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而开设的公立学校,终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

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沟通。

英国最为典型。

9、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被强化,其中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传递尤为突出。

一方面,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近代已完成了从这些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群。

因此,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逐渐进入基础教育,在高一级的学习中也增设了专门培养从事科研活动人才的系科和专业。

这使近代大学与只设文学、神学、医学、哲学四科的中世纪大学有了很大差别。

10、综上所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在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对学校教育功能的需求发生了大的变化: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而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

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此外,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也被鲜明地提出来了。

它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对封建社会学校压抑人的个性和合理需要的教育传统产生了猛烈冲击,把教育对于个体来说的价值问题作为引人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但在现实中这种主张并没有得到完全贯彻。

(二)进入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功能的新发展1、20世纪:人类对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多和越高,对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渐趋向于全面和辩证。

教育和社会同时告诉发展并成为和人类社会事业与物质生产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基础性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