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 (2)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章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章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课堂教学一、填空题:1.清末著名改良主义教育家提出趣味教学思想,主张“乐知”,推行自主、自动、自治、自立的教学方法。

2.著名教育家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3. 教学理论是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4. 学习理论是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

5. 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6.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和捷克教育家。

7. 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尝试的典范。

8.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著名五段教学法,即、、、、。

9.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0.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目的观是。

11. 在他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反对体罚等。

二、选择题:1.下列哪些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A教育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策略、教学媒体D教学评价2.教学设计常用的模式有()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效果果模式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人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卢梭 D 亚里士多德4.关于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之间的关系,北美的观点是()A大教学小课程B大课程小教学 C 胎连式关系D二者等同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6.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奥苏贝尔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7.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8.下列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有()A抛锚式教学B支架式教学C探源式教学 D 随机进入式教学9.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和时间设计C教学措施设计 D 教学评价设计10.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评价模式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后说明理由。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8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8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8章第八章教学(上)[单选]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

[单选]熬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单选]先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教学任务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前苏联。

[单选]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的教育家是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

[单选]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的我国学者是叶澜。

[单选]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杜威。

[单选]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范例教学模式。

[单选]美国教育家布鲁提出的教学模式是发现学习模式。

[单选)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是教学模式。

[单选]在东西方都是最古老的,有较长的历史,并且经厉了一次次的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单选]在对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中,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于《教学模式》。

[单选]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4类教学模式,共25种。

[单选]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等属于值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退堂会议模式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属于个人类的教学模式是意识训练模式。

[单选]脱敏模式、训练模式和减轻紧张模式属于行为修正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直不雅性教学原则的具体手段有3种。

[单选]提出“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赞可夫。

[单选]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

[单选]“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罗杰堑。

[单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单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接知如接蕉”,表现的教学原则是直不雅性原则。

[名解]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单掌握了必然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必然的发展,并形成了必然的思想品德。

[名解]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必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必然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力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13.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班主任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教 师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15.1 复习笔记
15.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6章 学校管理
16.2 课后习题 详解
16.1 复习笔记
16.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绪论
0.2 课后习题详 解
0.1 复习笔记
0.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2 课后习题详 解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王道俊《教育学》(第 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详解》
思维导图P章 教育的概念
03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 展
04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 展
05 第4章 教育目的
06 第5章 教育制度
07 第6章 课 程
目录
08 第7章 教学(上)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美 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体 育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综合实践活动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第七~八章教学(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1. 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 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智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 任务:教学任务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般任务为:(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其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1. 概念: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重在说明学习过程。

(2)夸美纽斯:个体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3)赫尔巴特:“统觉理论”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4)杜威:“从做中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5)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 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1. 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1.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 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1.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 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欢迎下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完整版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完整版笔记

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了解)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了解)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记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

代表著作包括《论语》、《学记》,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自1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中学)笔记资料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中学)笔记资料

最新福建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中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地五章学生与老师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育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七八章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七八章重点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主要作用。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1.在我国长期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观点如下:①教学过程主要死一种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教学过程的结构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①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②教学原则是人们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2.我国的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巩固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⑥理论联系实践原则3.教学方法。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九章)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九章)
明 确 问 题 深 入 探 究 作 出 结 论
运用问题/探究教学需要注意的基本点(参见P195-199)
第三节 教学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三)接受教学与发现教学的比较
接受教学
间接经验 教师主导 学科逻辑 便捷高效
发现教学
学生主体 联系实际 知情意行 直接体验
忽视学生主体 缺乏教学民主 脱离社会生活 拘于死记硬背 难以因材施教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我国:孔子、《中庸》、朱熹等 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 特点: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 卢梭 赫尔巴特
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 凯洛夫 赞可夫 布鲁纳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思想的比较
赫尔巴特
德行
杜威
教学目的
资产阶级、新兴贵族所需 民主社会的“公民” 的“臣民” 教学不同于教育 重视儿童经验与系统知识 重视全面系统的知识教学 的学习在教学中的恰当结 合 知识中心 教师中心 经验中心 儿童中心 反对设置内容广泛、分科 过细的学科课程
教学观
教学组织 教学步骤
“五段教学法”:分析、 “五步教学法”:困难、 综合、联想、系统、方法 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不足/缺点)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有效的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 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2.课的类型和结构(略)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作业 参观 讲座 辅导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教育学第七、八章

教育学第七、八章

第七章教学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

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1)间接性与简捷性。

2交往性与实践性。

3教育性与发展性。

4引导性与指导性。

5.教学过程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一是引起学习动机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

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

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第二节教师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第三节知识的保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笔记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所教授的学科比较传统和古老的定义,把课程看作是所教授的学科,强调课程的知识累积与组织、保存功能。

这种观点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其影响也最为深广,它比较符合广大民众和众多课程实践者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现代课程实践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西周就有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教以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六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课程成为先秦课程的主导。

孔子开设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课程来教授学生,即后来的《六经》课程。

《四书》、《五经》:宋朝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四书》课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课程),并为《四书》详加注释,它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的标准课程和教材,并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学校课程及科举考试的唯一依据。

我国古代课程的特点有:(1)流派众多,儒学为主。

(2)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轻自然科学教育。

(3)重视德育,智育,轻体育、美育。

西方古代课程1、五项竞技:古希腊的学校教以跳跃、跑步、铁饼、标枪、角力等内容,是古希腊斯巴达最早的课程。

2、七艺:古希腊后期的“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课程,这种课程不是旨在政治与战争,而是旨在闲暇怡乐以及丰富精神生活。

3、武士七艺:欧洲中世纪的世俗封建主本无教育可言,到十一世纪末“十字军东征”时期,他们要求青年学习击剑、骑马、打猎、投枪、游泳、下棋、颂诗,逐渐形成“武士七艺”课程。

局限把课程看作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没有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

教育学(第七、八章)

教育学(第七、八章)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E程va是lua一tio种n 特on殊ly.的认识过程:间 eated with A接s性po、se.交Sl往ide性s f、or教.N育ET性3、.5指Cl导ien性t Profile 5.2.0 C3o、py教rig学ht过20程04不-2仅01仅1 A是s一po种se 认Pty识L过td程. ,而
辨析
教学就是智育。 备课是教E师v单alu独at的ion活o动nly,. 因此不属于教 eated with A学s活po动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 C教op学yr无igh论t 2效00果4-怎20样11,A都sp具ose有P教ty育Lt性d. 。 教学是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 要手段;Evaluation only.
eated with A2、spo教se学.S为lid个es人fo全r .N面E发T 展3.5提C供lie科nt学Pr的ofi基le础5.2.0 C和op实yr践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教学的特征:
1、教学以培Ev养al全uat面io发n o展nl的y. 人为根本目的 eated wit2h、As教po学se由.Sl教ide与s 学for两.N方E面T 3活.5动C组lie成nt Profile 5.2.0
3C、o教py学rig具ht有20多04种-20形11态A,sp是os共e P性ty与Lt多d.样性 的统一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与学共同组 成的活动E。valuation only.
eated with A是s学po校se.进Sl行ide素s f质or教.N育ET的3基.5本Cl途ien径t P,ro在fil整e 5.2.0 C个op学yr校igh教t 2育00系4-统20中11出A于sp中ose心P地ty位Lt,d. 是教 育工作的主体部分。

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总结7-8

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总结7-8

第七章课程论一、填空1、课程理论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研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2、课程类型包括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其他类型课程)3、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的四个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和全面性)4、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5、从课程实际、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课程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6、稳定基础课的目标是(重视公民基本素质,提高公民基本学习能力)。

7、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和实用性、国际性、现代化等方面)8、课程结构的优化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优化课程结构)9、课程结构调整的三项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10、课程内容的完善的目的在于实现课程内容的(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恰当地处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精选有助于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课程内容的完善和优化)11、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在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

13、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表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体系;关注师生的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向“未来”,重在发展)14、课程评价的特是(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15、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八章教学(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1. 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 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智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 任务:教学任务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般任务为:(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其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1. 概念: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重在说明学习过程。

(2)夸美纽斯:个体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3)赫尔巴特:“统觉理论”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4)杜威:“从做中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5)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具有中介性。

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间的矛盾(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a. 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b. 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c. 认识的教育性。

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发展。

d.认识的领导性。

学生(主体)----教师(领导)----课程与教材(客体),“三体结构”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情境等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重视教学的发展性)(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a.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b.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学会学习。

c.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参与意识,提供其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d.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1)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他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2)“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1)教师:组织者、主导作用,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学生:学习的主体,对信息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对信息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 引起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1)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从已知到未知,而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反映教学规律。

1. 直观性原则(1)概念: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意义: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3)要求: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电影片等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1)概念: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级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背景:a.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启发一词的来源b.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c. 苏格拉底:“产婆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d.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3)要求: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b.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问、激疑、耐心、重点、深入、过程、方法)c.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由易到难的作业)d. 发扬教学民主(民主平等的关系、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质疑)3. 巩固性原则(1)概念: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背景:a.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b.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3)要求:a.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但也不否定对一些知识的机械记忆。

b.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提出任务、时间安排、记忆方法、编排知识、提纲口诀)c.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前进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巩固)4.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1)概念: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背景:a. 学记:“学不鑞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b.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3)要求:a.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编写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b.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

c.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 因材施教原则(1)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概念: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要求: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方式: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a.讲述: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b.讲解: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

c.讲演:系统全面的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2)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2. 谈话法(问答法)(1)概念: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方式:复习谈话、启发谈话(3)要求: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因人而易c.要善于启发诱导d.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帮助他们准确掌握知识。

3. 讨论法(1)概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2)要求: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c.做好讨论小结4. 演示法(1)概念: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以指导学生获得知识(2)特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5. 练习法(1)概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方式:a. 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来分)b. 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6. 实验法(1)概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置,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起始阶段)1. 钻研教材(1)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2)钻研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3)阅读参考资料2. 了解学生3.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 课的类型(1)依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依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 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上课开始时;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3.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一是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要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一是教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二是组织严密(5)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1.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 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测验或考试)1. 测验与目标(1)教学内容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