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体会其中的哲理。
3.鉴赏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并解读诗词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2.讲解(20分钟)
3.分组朗读和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词进行朗读,并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同时保留时间给其他小组提问和发表看法。
4.诗词欣赏(20分钟)
教师播放《次北固山下》的名家朗诵,并与学生一起欣赏。
通过名家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5.创作和表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次北固山下》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段小品或短剧,并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6.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评估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表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评估学生成绩时,除了看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外,还要考察学生成绩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问答,了解学生对诗词中意境、情感和哲理的理解程度。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逐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对时间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颇具盛唐诗歌特色,意境开阔,眼界独大,充满生机。
另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为世人所推许,残夜孕育着朝阳,江春的新气象闯入旧年,其中的“生”和“入”两个字特别能体现唐诗炼字的特点,气势雄浑,也是本诗的重点,值得学生们体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式接触诗歌还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为主,细节研究为辅,通过对“生”和“入”的具体讲解,初步体会唐诗景和情的联系及其炼字的特点,再加以适当讲解诗歌常识及诗人生平,对学习本诗会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歌中壮丽景物所隐含的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物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四)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朗读法、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律诗,一起念课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二环节:介绍诗歌的四联及五言律诗。
(明确:诗歌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点到即可)整体感知阶段第三环节:朗读全诗。
听老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标好注音。
同学自由朗读诗歌。
齐读。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说说你的理解。
(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性字词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次,客路,乡书,归雁,指导学生按思路回答:1.这个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达效果;3.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归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点研读阶段第五环节:描绘画面。
诗词中一个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品味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教案二、学法指导话说当年曹丕对曹植苦苦相逼的时候,曹植曾语惊四座,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作是什么?对,是《七步诗》。
本学期的古诗学习,我们也来个《七步来学诗》。
不过此七步非彼七步。
这七步是读古诗要过的七关: 文字关 文意关 文理关 文趣关 文采关 文学关 文化关三、学习新课(一)读背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七关:【文字关】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青山:指北固山。
5.绿水:长江6.前:向前航行。
7.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学流程:1、导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我们在小学学过他的诗歌有《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等等。
那你喜欢哪一篇?甲:《赠汪伦》,因为它传达了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情谊,令你十分感动。
乙:《静夜思》,因为它写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孤独愁苦,抒发了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思乡之作,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许多多。
那么,当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漂泊在外的诗人王湾会有怎样的感概?我们今天通过《次北固山下》来倾听他的心声。
2、老师泛读。
(我们都说题好一半文,其实古代诗歌也不例外,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能从诗题上获得哪些信息)动词:次,停留;名词:北固山下,江苏镇江之北(地点);主人公:王湾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件: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
3、学生大声朗读(思考: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他总有事做。
那么请同学们归纳出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
)所见(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残夜)(江春)所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从新整合: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
整体感知:那么作者的心情是高兴、喜悦还是愁苦、失落了?4、古代诗歌体裁了解。
(这首诗歌属于什么体裁,同学们不知道,那么老师给同学们补充介绍)形式上:1、古体诗:以五言、七言居多。
特点,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太讲平仄,用韵自由。
2、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律诗,包含五言、七言律诗,其中每首律诗共8句。
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合起来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局叫尾联。
其中,颔、颈两联一般讲究对仗。
绝句,包含五言、七言绝句,每首共四句。
(不仅要记住这个顺序,还要注意颔和颈联的写法)其次,老师再补充一下5字诗句的停顿,要么是2/3,也可2/1/2,还可2/2/1,当然一首诗歌也可同时采用这3种停顿 5、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
个人、小组学习。
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学习第一首诗词:一、【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2.散读课文
3.听录音范读
三、出示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四、指导自学
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在诗中寄予的感情。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录音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二次设计
导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精选6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精选6篇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
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
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音乐:陨。
旋律: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1《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趋势正在转变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注重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更加多元、全面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本文将以清代诗人文学家林则徐的两篇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为例,给出一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表层意义,抓住文章的主旨2.发现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3.阅读作品,并感受文章的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通过这两篇代表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重视和对文学理解的方法、思路的锻炼,提高其文学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为学生传达出一种淡远、恬静的清雅和怡人的感受。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信息收集:请抓住本篇的句子从中获取林则徐的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背诵林则徐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4.课外阅读挖掘:通过查询资料和延伸阅读,对本篇作品以及作者林则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探讨与本篇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因后果。
5.拓展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问答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讲述绿柳如烟、红桥印水的美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将情感融入到阅读中。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剖析:讲授文学修辞手法、并请学生寻找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
4.直指人心:通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产生共鸣。
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
4.情感体验:与家人交流,询问他们关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体验,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
5.赏析作业:从《次北固山下》中挑选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撰写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次北固山下》,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方法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a.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受?
b.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的?
c.你认为这首诗的哪些句子最具表现力?为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文的情感。
2.选取诗中的名句,让学生进行赏析,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次北固山下》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平仄、韵脚、对仗等;
(3)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1)对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释义;
(2)深入挖掘诗文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班级:八年级(10)班时间:2022年3月29日[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1)听录音(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还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诗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想象法: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赏析,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介绍王湾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其作品。
3.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诵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4.深入研读:分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同时,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意境和
艺术魅力。
5.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对祖国山河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相关背景和内容。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通用8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通用8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七班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班级:时间:[学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争辩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洁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祖国文化的喜欢。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洁的诗歌。
[课时部署] 一课时[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学识)▲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需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需押韵。
二、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相关学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育鉴赏诗歌的才干。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简介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出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观赏(1)听录音(2)指导同学朗读。
(3)同学朗读。
(4)同学齐读。
五、释词明义出示疑难词语,同学思考后投影,让同学依据解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靠”。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的愁绪。
《次北固山下》教案课程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案课程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次北固山下》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诗人王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学生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
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诗人介绍:学生了解诗人王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分析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问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3.2 课文讲解:教师逐句讲解《次北固山下》,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3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诗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
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批改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或古诗文选本,进行课文讲解和教学。
5.2 多媒体资源: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资源,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学习。
6.2 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进行创意表达,如绘画、表演或写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第七章:拓展与延伸7.1 相关诗词推荐:教师推荐与《次北固山下》相关的其他古诗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三、解题、作者: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次北固山下》的词牌形式和作者历史背景;2.理解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观,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次北固山下》的诗意和意境;2.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格;3.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对山水景观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次北固山下》的权威解读资料;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呈现一幅山水画作,请学生观察画作,尽量描写画中的景物。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画中的意境和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水诗?山水诗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写山水诗?3.引导学生了解《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告诉学生这是唐代文学家陆游在朝代混乱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Step 2 学习篇章(30分钟)1.课堂呈现《次北固山下》的诗歌原文。
2.解读诗歌,分段讲解诗句的意思。
3.解释《次北固山下》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并对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Step 3 分析修辞和意象(30分钟)1.引导学生发现《次北固山下》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Step 4 感知山水之美(4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并呈现一组山水图片。
2.学生欣赏音乐及图片,通过观察和倾听,感受山水之美。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以下问题:《次北固山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对山水之美有了怎样的认识?2.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山水之美的感悟。
3.教师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要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山水诗进行欣赏和分析,拓展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
2.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山水诗,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即使是身处国外,人们也能在短时间内回到自己想回来的地方。
可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在外的游子,虽心系故乡,但是要长时间在路途中停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思念家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发乡愁的诗歌。
(板书)二、诗歌常识(1)诗歌通常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
注意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仍有人写古体诗。
(2)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并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重点词语解释:①客路:行客前进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三、品诗1、诗人现在何处?他的家在何方?他现在在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旅途奔波之意)他的家在洛阳,这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可以看出。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诗人的家乡河南洛阳。
江苏属于江南地带,景色秀丽,诗人经常来往两地。
可是江苏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
2、途中天气如何?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残冬腊月,即将过春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4、写乡愁的诗句:《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首联:旅途之思颔联:大江行船颈联:残冬腊月尾联: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感悟抒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四)拓展达理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