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

亚当.沙夫著

周子恒、张碧译

人类行为通常建立于某种动机的基础上。这种说法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但这里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使我们忽视了主体(agent)处于病理学状态(广义上的)时的行为。因此,我们不仅对那些严格意义上的疾病患者(例如精神病患者)的行为视而不见,同时,对于那些其精神意识饱受滥用酒精、毒品扰乱之苦的人、那些处于催眠状态的人等等而言,关于他们的行为,我们同样漠然视之。

当然,不同类型的动机,可能在特征、潜在认知因素(我们这里不考虑真实性[truth]价值)和情感因素方面迥然相异,而这些因素通常会共同参与这种动机结构的构建。这种结构非常复杂,原因在于:它们都建基于人类在有意或无意的状况下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准则体系,其中,后者包含了社会所公认的人类义务和禁忌。这里,我们不妨忽略所有这些细节和微妙之处(尽管这在行为理论学者眼中非常有趣),而将我们自己限定于某种一般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即便在做出每个决定前,都早已经过意识层面的深思熟虑,但人类行为的动机依然受制于诸多认知和情感因素。行动个体通常无法完全意识到这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他形成于内心的价值体系,以及经由社会途径而传达的心理图式及话语套路,等等,都会影响他的情感偏见、恐惧和偏好。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认识越薄弱,它们对理性化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并伪装成有客观认知价值的元素,同时,它们对个体的影响力就越强。这正是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语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力量的来源。

话语套路是一种特定的认知结构,这种特定性结合了认知、情感等诸多因素,因此,也是一个特定的语用结构,换言之,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并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行为理论中。我们不妨换个说法:话语套路有其认知、情感和语用方面的价值。但我们这里并不在意这些以及其他观点,而是想阐述这样一个事实:话语套路对人类活动具有某种影响,同时,这个事实也可以揭示它们的起源问题。话语套路的社会功能与它们的起源互有联系:社会功能影响它们的起源,反之,话语套路的社会起源也会决定它们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功能。下面的分析,首先会阐述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问题,如上所述,这种功能与话语套路的起源相比,出现得较早。

众所周知,话语套路必须通过社会途径才能实现向个体的传达,这些途径,主要包括来自家庭的、童年时周遭环境的,以及此后学校、同学、同事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童年时代的早期阶段,这种影响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并行的。在牙牙学语的过程中,孩子接受了社会向他们传达的一系列观念,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恰恰具有话语套路的属性。需要强调的是情绪与话语套路的关联过程。年轻个体的心智在形成过程中,与上面提及的一系列观念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他便通过模糊自己天性的方式,极大地强化了话语套路的作用。这种情况,便决定了话语套路对人的社会角色所形成的影响。

我们所使用的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是由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设想的。尽管其他作者也曾以别的称谓方式提及这个概念,但在我看来,正是埃里希·弗洛姆为其赋予了最成熟的形式。弗洛姆将人的社会角色阐释为某种总体性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通过社会途径传达给这个人,同时,也控制他对外部刺激做出某种类本能(quasi-instinctive)的反应。这种认识建立在以下的推理基础上:动物的心智结构中存在某种机制,它通过激发动物求生

欲的方式,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机制就是本能。对于智人(Homo sapiens)的发展水平而言,为了赋予那些能够做出合理决定的行为以更多空间,在人类生活的某些领域,本能的作用已逐渐减弱,乃至完全消失。这种情况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原因在于,人类将不得不面对一些处境,在这些处境中,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应对各种状况,并且被迫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取代了消失的本能反应的机制,具有一种类本能的反应特征,但这种反应并不听命于遗传密码(genetic code),而是受作用于心理上的文化符码(culture code)控制。这种态度建立在上述机制的基础上,自身就具备了为进行活动所做的铺垫(readiness),从而使人类有可能不通过反应神经(reflection)即做出反应,并表现出类本能反应。这种类本能反应比纯粹的本能反应更灵活,因为它们在适应给定环境方面,总是游刃有余。这种态度与他们的特征融为一体,形成社会角色。

尽管事情远远不够清晰明朗,但很明显,话语套路在塑造人类的社会角色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如前所述,话语套路与态度不同,态度是信念(conviction)的基础,为行为的进行做好铺垫,然而,话语套路在态度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话语套路具有相应的稳固、恒定性特征,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某种先验性质。它在人类形成社会角色信念的过程中注定起到基础作用,而这种基础作用同时具有类认知和情感属性。人的社会角色,能够保证他的反应具有自动性、相对稳定性、对经验的超越性,同时也能够以某种方式适应现实。话语套路能够完美地满足这些要求,并使人做出类本能活动;但是,在某些不利条件下,或者在某种限制作用下,话语套路同样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而社会活动也将随之陷入危险之中。关于自动行为(automatism)与灵活性相契合的形式与机制,依然需要深入探讨,并且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入手。

在这种机制中,话语套路和价值体系的联系成为了一个开放性论题,而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准则正是建立在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一个给定的价值体系为行为的铺垫(readiness)奠定基础,这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本质;同时,这种价值体系也为信念奠定基础,这种信念制约着行为的铺垫,并且是由通过社会性传递的话语套路来提供的。然而另一方面,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一个最复杂、且最不为人所知的社会过程)也需要分享以话语套路为属性的信念。这是否意味着,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导因素又是什么?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个问题并无定论,仍需研究。话语套路问题要想获取一个成熟的答案,并以此来应对由它引发的诸多问题,还为时尚早。

如上所述,话语套路的根源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在遵循反馈的基础上,话语套路发挥着塑造和调整这种制约条件的社会功能。由此,话语套路便成为社会整合活动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活动的动机、意识形态的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宣传的形式、社会偏见、人类社会角色,等等。这样,它们将在社会活动领域中发挥重要功能,这种功能通常被分析工作所忽视,这必须归咎于工作中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研究者从根本上忽视这种功能,主要是因为他们懒得理它。试图从对手的角度出发,来证明话语套路的功能,这种方式诚然是一种批评利器;然而,这种批评也可能转而对利器的使用者自身发出攻击,原因在于,没人能逃脱话语套路的影响。但事实上,话语套路的功能总是被忽视,却是由于话语套路一项相对较新的理论的提出。因此,让我们大致回顾一下,不同形式的话语套路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发挥功能的。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话语套路的社会整合功能。我们往往将一个群体划分为“我们的人”(our people)和“外乡人”(alien)1,这种一刀两断的分法,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其基础在于“我们的人”这一群体的凝聚力。反过来看,特定的社会确保了这种凝聚力,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契约和基本价值观的准则,早已扎根于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

在某些条件下,这种划分可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我们的人”可以指基督教、穆斯1根据具体语境,后文将该词分别译为“局外人”、“异教徒”及“异族人”。——译者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