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他应该满足。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他发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他感到,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原”,而离开生命本原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

我不象诸神,对这一点我深有所感!我不过象虫蚁在尘土里钻,当它在尘土里求生觅食,路人会一脚把他踩死、踏烂。(《浮士德》第22页,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把脱离社会现实的书斋生活视同委琐的、爬虫式的生活,这是一切启蒙学者的共同理念。他们认为,只有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学者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当浮士德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便转而歌颂死亡,歌颂那使他摆脱困境的毒药。他是那么迫不及待地要走向死亡:

虽然在它狭窄的路口有整个地狱之火在燃烧;兴高采烈地下决心走这一步,即是有危险流入虚无。(同上书第23页)

“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这反映了启蒙时代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渴望,也是力图改变现状、寻求发展的强烈追求。

在《浮士德·天堂序曲》中,天主表示,相信一个永远向上、力图进取的人即使也会有所迷失但终能进入清明圣境;而魔鬼梅菲斯特却说,他能够把浮士德引向满足、怠惰和堕落的道路。天主答应同魔鬼打赌,令梅菲斯特去引诱浮士德。天主认为: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

其说追求欢乐,不如说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限值。

走出了一个人的书斋世界,浮士德进入了两个人的世界,即爱情的世界。在一个残存着中世纪陋习的小镇上,他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和带有宗教式谦卑的女孩子格蕾琴。这场爱情既是浮士德冲出书斋的第一次情感的历险,又是他同旧世界的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作为一个追求精神无限发展的青年贵族,他不可能在一个中世纪女孩子面前停留太久,结果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他误用毒酒毒死了女孩子的母亲;有了私生子的格蕾琴,受到周围邻里的尽情嘲笑;玛格蕾琴羞愧难当,把孩子淹死了,因此而入狱。格蕾琴的哥哥瓦伦廷为此和浮士德决斗,被浮士德杀死。魔鬼梅菲斯特很想让浮士德继续在酒色中沉沦,带他进入了所谓“瓦尔普吉斯之夜”,卷入了各种各样裸体半裸体的女人举行的狂欢。但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他得知格蕾琴遭遇的不幸,良心深受谴责。他潜入监牢坚持要格蕾琴跟他走。遭到拒绝。格蕾琴被处死刑。浮士德内心中充满了愧悔,感到自己不能过这样的生活。在第一幕结束时,无论浮士德还是魔鬼都陷入了深深的走投无路的绝望之中。

小世界的毁灭是走向大世界的开端。第二部开始,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带到了官场,希望他能满足于宫廷的生活。浮士德就像当年的歌德一样,希图在官场上一展才智,为解决经济危机提出发行纸币的办法。他想要取悦于皇帝,皇帝也并没有看得起他,依然把他看作一个魔术师,强迫他一定要让古时候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丽影再现。在变出海伦的影像之后,浮士德被海伦的美所惊倒,突然意识到他自己应该去美的王国里追寻。从污浊的官场反身求诸古希腊的艺术理想,这是浮士德精神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的突破。他借助于他的学生瓦格纳的一个“人造人”的指引,重新返回了古典的希腊的美的王国,在那里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沉迷于古希腊时代光芒四射的美。梅菲斯特在酒色和官场上还可以引诱浮士德,到进入美的王国之后他已无计可施,只能跟着浮士德。浮士德不仅见到了海伦,而且和海伦结婚,生下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叫欧福里翁。欧福里翁做为美的结晶,他酷爱自由,时而上天,时而入地,结果摔死了。通过这段悲剧,歌德象征性地揭示了:无限制地追逐自由的美,最后也是要失败的。歌德在浮士德身上体现的不断追求,已与卢梭时代不同。他的追求不是一任主观欲望驰骋,还包括对先验灵境——人的道德本体的追求。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由和谐发展的前提。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欧福里翁摔死了,海伦非常悲伤,返回了古希腊。浮士德又回到了现实,此时的浮士德已经遨游了所有的历史和神话,无止境地探索了各种经验的可能性,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穷途末路。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启示,使得他对历史的生生不息的活力有了新的启悟:他决心从官场转向自然,从精神世界的浮游转向物质世界的改造。他要制伏不受驾驭的大海,为老百姓造一片可以开垦耕作的田地。这件事他做得很努力,魔鬼想阻止他都阻止不了。但他没有料到,自己想为人民造福,实际上又造了孽,使得一对老年夫妇在梅菲斯特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他内心感到忧愁。这时,忧愁的魔鬼乘机在浮士德的眼睛上吹了一口气,使浮士德双目失明。魔鬼让那些移山填海的人给浮士德挖掘坟墓。浮士德只听到铁锹的声音,以为他的事业还在进行,不禁感到心花怒放。他说:“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按照和魔鬼打赌的约定,语涉“停留”,浮士德就失败了。这时候上帝派了天使下来,和魔鬼争夺浮士德的灵魂,把浮士德带到了天上。带走时,天使讲:“凡自强不息者,终会得到拯救。”(据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版)德国文学专家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是“自强不息”。当然,它同我国《易经》所阐释的概念有所不同。它强调,人的“自强不息”是获得上帝拯救的前提。

剧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并不是西方传统悲剧中的“反面人物”。在戏剧冲突中,他是主要人物浮士德的对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