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浮士德》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浮士德》可以通过“二项对立模型”来分析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二项对立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关系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在一个作品中,作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两个主体,彼此相互作用并共同构建了作品。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作者主体和作品主体两个方面。
在浮士德这一作品中,歌德作为作者主体,与作品主体浮士德形成了辩证的关系。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过程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批评者,同时也是与浮士德进行对话和辩论的一方。
作为创造者,歌德赋予了浮士德以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浮士德这个角色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态,他渴望全知全能,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但同时又感到人生的苦闷和无法填补的空虚。
这些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都是歌德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的。
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可以表达自己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为批评者,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探讨和批判。
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的欲望,以及他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逐的批判。
浮士德的灵魂归属和救赎的问题也是歌德对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通过浮士德这一角色,歌德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浮士德与歌德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
浮士德的思想和行动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了歌德对浮士德的创作。
通过观众和读者的反馈,歌德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创作的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
这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使得浮士德这一作品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也使得歌德的创作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从“二项对立模型”来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作为作者主体,歌德通过创造浮士德这一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现实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作品主体,浮士德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影响了歌德对作品的创作和完善。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人和戏剧家,被 恩格斯誉为“最伟大 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 大师之一,与荷马、 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的“世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 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 变动的时代。他是这 一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1、早期生活:生于法 兰克福中产阶级家 庭 ;(莱比锡大学 -回家养病-斯特拉 斯堡大学)
2、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1771.8— 1775.5)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 冯· 伯利欣根》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抒情诗《五月之歌》、《野玫瑰》 特征: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感情,要求 自由和个性解放。
5、事业悲剧 :
浮士德围海造堤,领悟到“人需要 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 生活的享受”。他情不自禁地说:“你 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倒地而死。靡 非斯特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天使将 浮士德的灵魂迎接上天。
5、事业悲剧 : 肯定了改造自然的意义,实质是 欧洲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 反映。这也是歌德当时所能达到的思 想境界。
3、思想意义
反映了当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 先进思想家的历史追求和局限性。 《浮士德》思想内容的核心,是具 有启蒙时代特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 精神。
主题:
通过浮士德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追 求的经历,反映了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努 力克服内在外在矛盾,挣脱中世纪的精 神枷锁,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艰 苦历程,充分肯定了勇于实践、积极进 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基本框架: 两次赌赛 五个悲剧阶段
中年学者浮士德 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自杀未遂。魔鬼靡非 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 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 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浮士德歌德
自杀—行动的力量
浮士德认为自己的知识毫无用处,置身书斋 形同牢狱,使自己与自然隔离。他痛苦得想自杀。 他深信自己这一行动可以使他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放弃 追求,走投无路,自我毁灭,而是他为认识真理 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脱 离实际的必然结果。浮士德把自杀看作一种最后 的行动,并以此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尽管 自杀本身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但浮士德岩石,把它们打成碎片,
茫无目的和宁息的恶汉?
一定要葬送她,连她的平安!
她怀着天真的稚气,
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
家住阿尔卑斯山畔小小田园, 我同她一起归天!”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 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 活,否则就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必须离开玛甘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 狭窄。在“小世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
浮士德:“我总是觉得这狭隘的 尘世生活十分苦闷。我觉得生存是 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梅菲斯特:“在这我甘愿做你的 仆人,听凭你指使,可是在那边,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带 你安然地乐享佳肴。”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 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 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 满,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 你打赌!只有自强不息,才算是个 堂堂男子汉。”
天上序幕
《浮士德》全剧总纲。魔鬼与天帝对话及打赌:
天 帝:“你可认识浮士德?我的仆人!” 梅菲斯特:“不错!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第二节 歌德与《浮士德》1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
书信体小说 维特 绿蒂 阿尔伯特
第二版卷头诗: 维特与绿蒂》 第二版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六)各种中译本
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 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 绿原译本(人民文学) 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 杨武能译本(安徽文艺)
思考题
1.歌德的文学地位 2.怎样看待少年维特的烦恼 3.浮士德形象分析 4.靡非斯特的意义 请比较《浮士德》 神曲》 5. 请比较《浮士德》与《神曲》
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 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 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你听呀! 快乐不是我所贪图。 我要献身于酩酊, 于最苦的欢情, 于失恋的憎恨, 于爽心的沉沦。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 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歌德 ——歌德
(二)主题思想
国外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形式及发展规律。 形式及发展规律。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上升与 沉沦、有限与无限…… 沉沦、有限与无限……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展历程。 展历程。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希望按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希望的实现很快就使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占有赶开了一个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这 空虚、无聊、 样,空虚、无聊、苦闷也会像欲望一样折磨我 ——德 们。 ——德•叔本华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
• 第一部: 第一部: • 1.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 永远为魔鬼所有
• 浮士德形象源于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传说中浮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与魔鬼签 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约,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 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博士 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浮士德博士 )。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以灵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不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 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岁开始创作, 岁完成 共用约60年时间 岁完成, 年时间。 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共用约 年时间。 岁开始创作
爱情悲剧
•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们不可能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否则就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必须离开玛甘 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 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在“小世 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抛弃或不抛弃都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对浮士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对玛甘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矛盾的解决只能以牺牲爱情 作代价。 作代价。 •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浮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小市民出身的女性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浮士德这一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了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浮士德这一角色形象起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文学作品《浮士德》,这一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由于其极具代表性,被认为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
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其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在歌德的作品中,浮士德被描绘为一个胆大妄为的人物,他追求知识和美的无尽之路,不断尝试探索人类的本质和世间万物的秘密。
然而,浮士德也深陷于自己过于自负和骄傲的缺陷中,他罗列出无数的学识和知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孤独和失落。
这一矛盾的形象立足于人物的二元对立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浮士德的形象被塑造为了一枚拥有极大野心的矛盾体,他既是成功与失败、儒雅与野蛮、自由与束缚的矛盾体现。
浮士德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一地位也与于歌德作品中巧妙处理的二元对立模型有关。
浮士德的形象被塑造为了一枚矛盾体,这一矛盾体内部的矛盾和对抗揭示了歌德对人性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浮士德的形象使得歌德极端地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由此让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形象也与文化传统中的多重意象有关。
这一形象是西方文化中根植深深的文化符号,被认为代表着人类的极致追求和感性情感。
他的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和人和命运的和谐。
通过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也融合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观念,从中体现出了对于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反思和探索。
尽管浮士德的形象在文化传统中已经被塑造了几个世纪,但是它依然具有很高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世界中,人类依然在不断寻求对于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性本质的再思考。
浮士德这一形象通过歌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能够为当前的人类思考和探索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歌德与浮士德
篇首语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 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 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性格, 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 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 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 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 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 然而并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 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 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历 程。
概括地说,《浮士德》主要是写“两次赌 赛”和浮士德在探索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 经历的“五个阶段”—— 1.学者生活阶段; 2.爱情生活阶段; 3.政治生活阶段; 4.艺术生活阶段; 5.建设“理性王国”阶段。
歌 德 在 意 大 利
在意大利,歌德在给卡尔· 奥古斯特的信 中所:“我在这一年半的孤独中重新找 到了自己,我自己是什么呢?是艺术 家。” 歌德的意大利之行标志着他的新生,他 克服了精神上的危机,他获得了对艺术、 对自然,对人性的一种新的认识。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1775散文体-1789诗体)
普罗米修斯片断
要我尊崇你吗?为了什么? 你何时曾减轻 身负重担者的苦痛? 你何曾止住 心怀恐惧者的眼泪?
锻炼我成为男儿的 是那万能的时间 和永恒的命运, 也就是你和我的主宰! 难道你妄想要我 憎恨生命 隐避在沙漠里, 由于我青春的梦想 没有全部实现?
我昂然坐在这里, 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创造和我同类的种族, 让他们受苦和哭泣, 享乐和欢腾, 也蔑视你, 就和我一样!
1、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 (1771.8—1775.5)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的追求(下)
• 所以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 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内在张力中所有矛盾的主轴就是浮 士德心灵的永恒矛盾及其对生命意义永 不满足的追问。 • 浮士德的追求经过了五个阶段,即追求 知识→爱情→权力与政治→艺术理想→ 社会理想。
浮士德难题(上)
• • • •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 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 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 天入地纵横飞行, •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的结局
• • • • • • • “我也想到,只是徒然, 把人类精神的瑰宝搜集在身边, 等我坐下来的时候, 仍无新的力量从内心涌现; 我没有增高丝毫, 而对无垠的存在未曾接近半点。” 这是歌德较其他启蒙学者的高明之处,他意识到把握 无垠的宇宙并非容易。《浮士德》的结局是:他尚未 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双目失明,并说出了那句“真美 啊!”就倒在地上,险些被魔鬼劫走。这个结局不像 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那样乐观。
《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持之烦恼》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 部在国际上发生巨大 影响的作品,18世纪 就出现了十几个国家 的三、四十种不同的 译本。我国在五四运 动以后不久就有了郭 沫若的译本。这部小 说发表后引发了全欧 性效应。
《浮士德》(一)
• 晚年歌德的主要作品 《浮士德》不仅是歌 德的代表作,也是德 国民族文学最主要的 代表作。然而即使最 杰出的作家也常常不 一定理解自己的作品, 不一定理解它对时代 意味着
•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 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限值。浮 士德较之哈姆莱特,没有那么多的孤独、 软弱和犹豫。因为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 使当时的学者有一种普遍的信心。那就 是: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按照人的 意志去改造它。在这一点上,启蒙学者 把人的力量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但对于 实现它的艰辛却远远认识不足。
歌德和浮士德
勃兰兑斯的论述
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 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 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 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 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 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 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 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 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 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 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 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 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 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13
《歌德谈话录》中歌德的说法:
人们还来问我在《浮士德》里要 体现的是什么观念,仿佛我懂的 是什么而且说得出来。 从天上下来,通过世界,下到地 狱,这当然不是空的,但这不是 观念,而是动作情节的过程。 此外,恶魔赌输了,而一个一直 在艰苦的迷途中挣扎、向较完善 的境界前进的人终于得到解救, 这当然是一个起作用的可以解释 许多问题的好思想,但这不是全 部戏剧乃至每一幕都以这种观念 为依据。
11
(二)情节结构
两部,12111行 天上序幕(帝—魔) 两次赌赛 书斋(魔—浮士德) 学者生活 恋爱生活(玛甘泪) 五个阶段 政治生活 追求古典美 理想事业12(Fra bibliotek)主题思想
丰厚、深邃、驳杂 国外的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 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 咒。
15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 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
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精神牢笼的象征。 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示了作家 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 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既是人文 主义思想家精神的写照。 爱情生活及其悲剧表现的是人文主义 的个性解放及其评判。 政治生活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魏玛宫 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纪古典主 义依附王权,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 于开明君主的改良的艺术思考。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第11讲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形象思维中夹杂逻辑思维,具体描写中穿插抽象 思考,成为德国文学的普遍特征之一。 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在文学思潮上的表现是, 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重抽象、重概括、重 象征,充满深刻的哲理思辨和逻辑论证。
Your company slogan
浮士德原型是德国文学的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母题
一、文学地位
Your company slogan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1749-1832)
早期生活:生于法兰克福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任皇家参议,学识丰富,爱好文艺,母亲 是市长的女儿,富于幻想,善讲故事; 1765年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回家养病; 1770年斯特拉斯堡大学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席勒式”风格是德国文学的主要风格
“席勒式”风格指的是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 法国启蒙主义作家的思想是现实的,社会的,政治的,而德 国文学的哲学化和观念化则是超越时代的、超过社会的,是 非常抽象化的和追求终极性的。 哲学化与观念化的表现是作家喜欢从抽象人性、终极意义上 描写世界、表现人生; “总的说来,哲学思辨对德国人(的文学创作)是有害的, 这是他们的风格流于晦涩,不一了解,艰深而惹人厌倦。他们 愈醉心于某一哲学派别,也就愈写得坏。但是从事实际生活、 只顾实践活动的德国人却写得最好。席勒每逢抛开哲学思辨时, 他的风格是雄壮有力的。”(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 3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歌德与《浮士德》一、歌德简介:1、地位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负世界声誉的作家,也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公认欧洲‚四大诗人‛之一。
他创作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宙斯。
‛2、生平与创作(1749--1832)①高贵的出身:父亲市参议员,母亲市长女儿,从小受母亲影响,热爱文学。
②良好的教育:在大学学习法律,更喜爱自然科学和艺术,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作了不少抒情诗③参加‚狂飙突运动‛,写作大量抒情诗,戏剧、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是运动的主要成果。
④十年从政:1775年官居魏玛共和国部长,枢密顾问等要职,全国依靠开明君主进行政治改革,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后无法忍受内心苦闷,秘密离开魏玛去意大利,从事古代艺术和自然科学研究,希望通过教育和改良实现,启蒙主义理想。
并写下一系列古典倾向的剧本,追求宁静、和谐、朴素的古典美,《士德》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⑤晚年生活写作,晚年虽对现实保持妥协态度,但在现实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思想不断前进,并写下大量重要作品,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西方与东方诗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
3、思想①宗教哲学方面,歌德是泛神论者②在社会政治方面,歌德思想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向往进步,希望变革现实,追求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处处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了歌德的二重性‚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三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向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③艺术观方面,‚狂飙突进‛时期富于激情,自由的叛逆精神,后向古典主义风格转变,把纯朴宁静、和谐作为艺术理想,追求形式的完美,语言的纯洁。
二、重要作品1、诗歌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很高。
①形式多样:形式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格言诗、十四行诗等。
②作品丰富:诗集十五部,仅抒情诗达2000多首。
③成熟突出:歌德的诗尤其是抒情诗、爱情诗感情热烈真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优美生动,是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开始。
最著名的诗作为:‚五月歌‛、《野蔷》《欢迎与离别》等。
2、小说歌德的小说有:长篇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包括《学习时代》漫游时代》)《亲和力》,还有部分中短篇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表现主人公维特的思想感情。
出身市民的青年维特爱上了已经和别人订婚的少女夏绿蒂,激情彭湃,最后绝望自杀。
小说通篇围绕维特的烦恼来描写。
种种烦恼让维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①《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更是德国第一部是有重大世界影响的作品。
②小说人物故事的原型及小说情节。
(略)③作品发表后的巨大影响——‚维特热‛。
④维特形象及烦恼的意义。
维特是一个在德国保守、落后、停滞的封建现实中觉醒了的先进知识青年形象。
他市民出身,有才能、有教养,受进步启蒙思想影响,热爱人生,传统自由、平等、崇尚自然,渴望一种高尚的生活。
但他的理想同庸俗腐朽、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孤独、寂寞、苦闷、忧郁。
维特的烦恼实际上是当时有觉醒的一代德国知识青年的普遍苦闷精神状态的概括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然维特的烦恼也有他个人的内容----失恋。
但失恋的烦恼也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维特爱绿蒂,是因为她的自然质朴,绿蒂的自然美,体现了维特的崇尚自然和对社会腐朽庸俗风气的厌恶,反映了维特高尚的生活理想。
而绿蒂的软弱,反映出封建社会习俗力量的强大。
失恋加深了维特对社会人生的绝望。
所以,维特失恋烦恼不仅仅是他私人生活的情感挫折而产生的纯个人化的情绪,而是和社会矛盾现实冲突交织在一起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蕴的复杂社会心理。
况且,维特感到爱情无望,也曾努力摆脱,他主动离开绿蒂,希望投身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摆脱爱情的烦恼。
是专制、黑暗、庸俗腐朽的现实把他又逼到绝望的深渊,所以说,失恋尽管是他烦恼的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更不是逼他走上绝路的罪魁祸首。
失恋最多只是一个诱发因素,或是个导火线。
英国19世纪作家、历史学家卡莱尔分析维特的烦恼认为:‚那种说不出的不安宁,一个被束缚的灵魂的盲目挣扎,那种极度的抑郁的、绝望的、刺痛着每个人心胸的失意,几乎令歌德陷入绝望之城。
一切人都感觉到了,只有他一个人能说出来,歌德之所以能风行一时,其秘密就在于此。
……维特是一种凄惨而深刻的痛苦的呼声,某一时代的沉思的人们都在这种痛苦里挨着折磨。
它描绘出苦难,并且热烈地吐出怨诉的声音,欧洲,一切人的心,立即高声地和他呼应。
‛⑤艺术特点艺术上,由于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采用直抒胸臆的第一人称和便于抒写心声的书信体写成,因此,具有一种逼真的现实感和强烈的情感力量。
小说自然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且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加上优美清新的文笔,使小说富于浓郁的诗意。
⒊戏剧歌德一生创作了大量戏剧,除《浮士德》外,重要剧作还有:《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托夸多〃塔索》等。
《葛兹》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事实,它以葛兹领导的起义,描写了封建专制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作者反对封建暴政、渴望国家统一,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情绪。
剧中主人公葛兹被描写成一个反皇帝、反诸候,同人民一起争自由的英雄。
失败临死时一再高呼‚自由万岁‛。
恩格斯称这个剧本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
集中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时代精神。
三、《浮士德》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歌德穷毕业精力,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历时60年完成的巨著,是作家思想艺术的总结,它是德国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⒈题材来源浮士德在德国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说他生于1480年,死于1540年。
他是个游方学者,精通多种学术,死后民间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传说的核心是:浮士德同魔鬼订了契约,借助魔法追求各种知识和生活享乐,约期满后,魔鬼把他的灵魂带走。
16世纪后期开始,有许多作家搜集这些传说,并加工写作小说、戏剧等,著名有:1587年德国约翰〃施比斯出版关于浮士德生平的小说,1589年,英国作家学娄又改编成副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些作品表现的主要是文艺复兴时代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
歌德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根本上改造挖掘和发挥了浮士德的传说,赋予深厚的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内涵。
使之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思想巨著。
⒉基本情节及体例①体例:《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的悲剧,分为上下两部,共12111行。
第一部共25场,不分幕;第二幕分5幕,25场,虽然称之戏剧,实不能上演,仍是案头文学。
②基本情节《浮士德》情节离奇,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主要是通过浮士德在各个生活领域里的悲剧经历,表现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理想的思想发展历程。
《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以概括为:两次赌赛和五个悲剧。
两次赌赛:第一次赌赛是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的赌赛。
内容是:以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和赌赛的对象,看人类本性是向善升华还是向恶堕落。
在原传说中没有这个情节,纯属歌德创造,提出一个终极性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历史基本走向问题,意在提示作品将要探索的基本主题,交代悲剧的主要冲突和情节发展基本构架和动力。
第二次赌赛:浮士德和靡非斯特之间,即以来世灵魂换取今世的青春生命去探索人生。
五个悲剧:即浮士德的一生追求历程,包括: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具体内容(略)⒊思想意义《浮士德》是一部意蕴十分丰富、思想博大精深的作品,应作多层面的理解:①从历史层面看:浮士德的一生五个悲剧形象地概括了近代进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是一部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具体是:知识的悲剧:中世纪歌德知识分子了无生趣、痛不欲生的书斋生活,最终决定走出书斋,拥抱现世人生,这正是近代开端知识分子的心灵状况。
爱情悲剧: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追求感性、现世的生活幸福以及这些追求与封建现实的冲突。
政治悲剧:既是歌德十年政治生涯的体验,也是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政治理念与实践的概括和缩影。
即‚拥护开明君主‛,幻想通开明君主的统治改革社会,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美的悲剧:幻想用古典美的艺术来改良社会的失败。
无论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代还是启蒙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都一直崇尚理性,希望以古典美的理想、理性主义精神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以达到改良社会目的,尤其是德国启蒙运动思想。
歌德、席勒等曾幻想以美育来改良社会。
席勒写作《美育书简》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事业悲剧:创建‚自由的土地居住着自由的国民‛的王国,实现‚每天每时去开拓生活和自由‛,并享受自由生活的理想人生。
正是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尤其是启蒙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莫尔的《乌托邦》,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都是这些思想的文学表现。
浮士德的五个悲剧的思想内容,正好总结和概括了西方近代进步知识分子从文艺复兴初期至十九世纪初五百年的精神历程。
所以说《浮士德》是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浮士德的精神历程与近代先进思想发展发生了同构关系。
②从人生哲学层面讲:《浮士德》展现了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及指出人类自我拯救之路。
浮士德命运是人类命运的象征,他屡屡追求,屡屡失败,每一次向善的最终失败的追求成为下一个追求的悲壮的前导。
然而,浮士德在一次次失败中生命获得极大充实,灵魂不断升华。
尽管每个个体,每一代人生命是有限的,但在不断的追求中,人生获得了意义,不断追求,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
天使说:‚凡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浮士德》结尾,浮士德倒地而死,天帝令天使将之接进天堂。
意义正在此。
同时从另一面理解:人一旦停止追求,生命将失去意义,浮士德满足了,所谓他倒地而死。
所以,《浮士德》告诉我们这么一条永恒的人生哲理:人生本质上是悲剧的,但每一个人,乃至人类,只有不断克服阻力,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人生却又能到达幸福、真理境界,能获得不朽意义。
③从宇宙世界运动规律层面讲,《浮士德》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
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
而这一辩证法则主要通过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关系演释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