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解读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经典戏剧,该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中围绕着诗意与哲思展开的故事线,以及其中蕴含的象征性元素。
浮士德与诗意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海因里希·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抱负和渴望的知识分子。
他求知若渴,但对于生活的现实感到不满足。
通过艺术、文学和音乐,他追寻着心灵深处真正的满足感。
探寻艺术和美感成为他获取内心平衡和个人理想境地的途径。
在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意象征着浮士德内心深处隐藏的理想和渴望。
诗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象征着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于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哲思与人生追问除了诗意,歌德的《浮士德》也非常注重哲思。
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墨菲斯托相互博弈和交流,探讨了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
在故事中,浮士德通过求知、权力和享乐来寻找内心的满足感。
然而,他发现这些世俗追求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人生本质,并提出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与伦理观念、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等。
象征意义的呈现在《浮士德》中,歌德新颖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性元素来传达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色彩象征:红色代表欲望与激情;黑色代表罪恶与堕落;白色代表纯洁与正义等。
•自然象征: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夜晚象征黑暗与未知等。
•字母与符号象征:A代表爱情与诱惑;X代表未知的秘密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呈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主题。
结论通过对歌德的《浮士德》中诗意与哲思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意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在《浮士德》中充当着主角内心理想和渴望的象征。
同时,作品也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元素来展示这些主题。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第二节 歌德与《浮士德》1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
书信体小说 维特 绿蒂 阿尔伯特
第二版卷头诗: 维特与绿蒂》 第二版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六)各种中译本
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 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 绿原译本(人民文学) 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 杨武能译本(安徽文艺)
思考题
1.歌德的文学地位 2.怎样看待少年维特的烦恼 3.浮士德形象分析 4.靡非斯特的意义 请比较《浮士德》 神曲》 5. 请比较《浮士德》与《神曲》
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 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 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你听呀! 快乐不是我所贪图。 我要献身于酩酊, 于最苦的欢情, 于失恋的憎恨, 于爽心的沉沦。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 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歌德 ——歌德
(二)主题思想
国外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形式及发展规律。 形式及发展规律。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上升与 沉沦、有限与无限…… 沉沦、有限与无限……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展历程。 展历程。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希望按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希望的实现很快就使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占有赶开了一个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这 空虚、无聊、 样,空虚、无聊、苦闷也会像欲望一样折磨我 ——德 们。 ——德•叔本华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性诱惑与罪恶
介绍
《浮士德》是著名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
关于人性、欲望和艺术追求的故事。
该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被称为《浮士
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通过对主人公浮士德的生活经历展开了对人
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主题1:人性诱惑
在《浮士德》中,刻画了无休止地追求知识、欲望和力量之间引发的内心冲突。
主人公浮士德以超凡才智和追求无尽的渴望成为他思考现实和命运的驱动力。
然而,这种对知识和欲望的贪婪逐渐引导他走向某种境地:越过道义与伦理界限,不择手段地追求自我满足和个人利益。
主题2:罪恶
随着故事的发展,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陷入罪恶的漩涡。
他与魔鬼梅
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恶势力以换取无尽的享乐和权力。
这个罪恶的行为既对他自身造成了精神上的摧毁,也对周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和伤害。
结论
《浮士德》通过展示人性诱惑和罪恶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
理智与欲望之间无情冲突的思索。
作品中所描绘的浮士德形象成为了人类困境
和纠结心灵存在的象征。
通过对主角深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多重欲望。
总而言之,《浮士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索人性、欲望和罪恶
的哲学著作。
冯·歌德通过刻画主角浮士德及其心灵旅程,描绘出了人类永恒的挣扎与对抗,提醒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在追求欲望时警惕罪恶的陷阱。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1)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浮土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学史称之为“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
①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永远不停止,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
②浮士德不断追寻至善,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发展到与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
③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人生的真谛,即劳动和实践的可贵,领悟到“人必须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总之,“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进取、肯定现实人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的精神特征。
(2)寻求真理的探索历程《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①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②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F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
④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⑤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歌德经典作品分析与思考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歌德经典作品分析与思考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追求无尽欲望的人生追求,最终沦为一个堕落的悲剧形象。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与道德问题。
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主角浮士德形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卓越才智和求知欲望的学者,他渴望超越常人局限,追求无尽的力量和快乐。
然而,他在满足自己欲望过程中逐渐陷入道德堕落和精神困境。
反派墨菲斯托费勒形象墨菲斯托费勒是一位魔鬼般的角色,代表着诱惑、欺骗和恶意。
他利用自己的巧妙手段来引诱浮士德走上邪恶的道路。
墨菲斯托费勒与浮士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
情节发展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物质享受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与墨菲斯托费勒之间的交易;第二部分则呈现了他的内心挣扎和灵魂危机,最终导致他无法逃脱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
哲学与道德主题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浮士德》通过浮士德和墨菲斯托费勒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人性中善恶对抗、欲望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作品提出了关于人类本质、理性和欲望关系等哲学问题。
成功与幸福观念反思浮士德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成功和享乐,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内心空虚和痛苦。
这使我们反思成功和幸福的真正定义,并质疑追求权力和物质是否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知识与道德的冲突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逐渐放弃了道德底线。
他因为对知识的过度追求而陷入了一系列道德困境。
这引发我们对于知识与道德、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思。
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浮士德》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下人们对权力、欲望和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该作品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文化,成为许多电影、戏剧及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
总结《浮士德》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情感共鸣的巴金作品,通过对浮士德悲剧人生的揭示以及对知识、道德、欲望等主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触动了读者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浮士德》的概况,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经历以及《浮士德》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将对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心理与角色发展演变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浮士德》的主题,并解读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个人对于其中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浮士德》这一伟大作品,并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分析,展示出《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同时也能引发更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知识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一位杰出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德在法兰克福出生并长大,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古典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浮士德歌德
政治悲剧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 除了供统治者消遣取乐,不会做出有 意义的事情。政治生活概括了歌德十 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 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 纪古典主义依附王权,把改革社会希 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改良的艺术思考。
艺术悲剧
浮士德回到古希腊神话世界与象征 古典美的海伦结婚并生下儿子欧福良。 古典美的海伦结婚并生下儿子欧福良。 欧福良和海伦却很快消逝。 和海伦却很快消逝 欧福良和海伦却很快消逝。浮士德追 求美的历程以美的消失告终。 求美的历程以美的消失告终。美的幻 灭预示古典主义美的王国也不是人生 的最后目标。 的最后目标。
政治悲剧
浮士德随魔鬼来到罗马帝国皇 为腐朽封建王朝服务, 宫,为腐朽封建王朝服务,最后以 失败告终。皇帝异想天开, 失败告终。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 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 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 消遣。 消遣。浮士德看到美的化身海伦有 了新追求,从政治家变成艺术家。 了新追求,从政治家变成艺术家。
浮士德与魔鬼订下契约是必然的,他们相 互利用。浮士德离开魔鬼就无所作为,没有浮 士德魔鬼一切将会落空。他们的关系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浮士德 十分自信,所以敢于应战,相信自己不会被魔 鬼战胜。 歌德的历史观: 歌德的历史观:在歌德看来,人类社会固 然充满矛盾,但这不能影响历史前进。这些矛 盾对个人来说,有可能造成悲剧,但对全人类 来说,只是小小波折。人类是在同各种势力的 斗争中发展的,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克服矛盾中 前进的。
爱情悲剧
魔鬼帮助浮士德恢 复青春,他获得小市民 之女玛甘泪的爱情。爱 情生活使单纯的玛甘泪 因失误害死亲人,最后 自己发疯。浮士德经历 爱情享受,也感到良心 谴责的痛苦。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悲剧分析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二项对立模型”是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用来解释人际关系、文化冲突等社会现象。
在这个模型中,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对立关系,两个对立的极端被称为“自我”和“他者”。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在解释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时需要谨慎,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往往是复杂的,不容易用简单的对立关系来概括。
德国作家歌德的著名作品《浮士德》中的两个主人公浮士德和魔鬼墨菲斯托可以被看作是“二项对立模型”的两个极端,浮士德代表了人类一切美好的追求和理想,墨菲斯托则代表了一切邪恶的力量和现实的妥协。
但是在小说中,浮士德和墨菲斯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小说中,浮士德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于知识和人生的追求。
他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知识,但是却发现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下,浮士德决定将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以换取对于人生的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过程中,浮士德和墨菲斯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墨菲斯托为浮士德提供了帮助和指引,但是也让他陷入到不断的诱惑和痛苦之中。
在小说中,浮士德的理想和生活态度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而墨菲斯托则代表了现实的妥协,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了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的结局中,浮士德死去,但是他留下了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思考,这些思考被看作是一种友好的警告,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不要被现实的妥协所打败。
总的来说,“二项对立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往往是复杂的,不容易用简单的模式来概括。
作家通过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这种相互作用往往是多样的,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度。
歌德《浮士德》简评
评《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从1733年开始创作,到大概1792年其逝世不久全部完成。
中间历经近60年的时间。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各分5场。
而第二部分又分成5幕。
第一部分则在开篇设计《献诗》、《舞台上的续剧》和《天上的序幕》做引子,歌德陈志伟诗体悲剧,一共12110行。
书中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
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哲学。
以下是歌德的一些主要作品及其分析:1. 《浮士德》(Faust)《浮士德》是歌德最知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权威之作。
这部作品以浮士德博士为主角,描写了人类对无尽知识的渴望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冒险和让与魔鬼梅菲斯特风马牛不相及的结局,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欲望、道德和人性的发展。
2. 《青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青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小说之父”。
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维特的心理发展和苦恼,在描写一位自由浪漫的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对抑郁和自杀的深入触摸。
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让人们深思痛苦和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
3. 《诗歌与真理》(Collected Poems)歌德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集《诗歌与真理》被誉为德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部诗集融合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元素,关注人类的情感、自然以及哲学思考。
歌德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象征意义,深刻地探索了生命、爱情、艺术和人性的主题。
4. 《西东记》(West-East Divan)《西东记》是一本以古典波斯文学为灵感的诗集,歌德在这本诗集中通过研究波斯文化和诗歌,表达了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这部作品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作品中,歌德试图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5. 《悲惨故事》(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悲惨故事》是歌德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这部戏剧以寻求真爱的主人公克劳修斯为中心,探讨了个人的社会责任、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
这部戏剧具有深刻而普遍的主题,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矛盾。
总之,歌德的作品时代性和普遍性兼具,不仅对德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整个欧洲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必须每天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自由 的生活和享乐。
这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 归宿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
靡非斯特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其实你说破自己,就算得是个哑谜。 我试把你的本质仔细分析: “善人和恶人都少不了你, 对善人你是甲胄,磨练刺击, 对恶人你是帮闲,胡作非为。 而两者都使宙斯大神感到有趣。”
歌德
(1749—1832)
地位 性格 “弱点” 歌德语录
地位
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 是欧洲启蒙文学的最杰 出的代表;欧洲文学第四 座里程碑
性格
一个全面的人,和谐的人 永远努力 既外向又内向 有很高的悟性和诗情
“弱点”
“怯懦” 对王公贵族 对革命 对婚姻
歌德语录
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 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 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 过他的弱点来和他的世纪
浮士德一生1
知识悲剧:绝望于对学问的追求决意走 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
表明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人文主义者 摆脱中世纪学问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愿 望
对生命的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 的创造力和破坏与的源泉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在贤明君主身上的做法:为封建王朝服 务除供统治者消遣取乐外,其他几乎不 能有所期待
浮士德一生4
艺术的悲剧:追求古典艺术阶段:
海伦与浮士德的结合;欧福良的自由精 神及其陨失
美与爱的结合、对古典艺术的追求也是 虚幻一场
否定了找不到变革社会的途径只好把理 想转向古典艺术的做法
浮士德一生5
事业悲剧:在改造自然的理想中体悟真 理: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互相交织但 以浪漫主义为主体
表现手法上善用象征手法,是诗剧达到形象 性和哲理性的高度统一
宁愿死而不愿生。
浮士德: 你别担心,我不会把盟约毁弃! 我和你约定的事情。 我将全力以
赴。 …… 我久已厌恶一切知识。
让我在感观世界的深处沉浸, 好平息我燃烧般的热情!…….
我要投入时代的激流! 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
让苦痛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尽量互相 轮换;
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 汉。
浮士德 : 你听着,值不得再把快乐提起
价值
《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精神代表; 一本艺术化的人生教科书
浮士德形象的渊源与发展
德国民间故事 文艺复兴后期 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的内容
诗剧分两部,万余行。第一部25场不分 幕;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全剧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整故 事可概括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5 幕悲剧:一生追求(附)
相联系
抒情诗
《五月之歌》 《迷娘歌》等
成名作与代表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中篇小说)
《浮士德》(诗剧)
其他作品
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 自传:《诗与真》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声誉 维特 艺术特点
声誉
划时代意义;歌德成名; 德国文学第一次获得世界声誉
我要委身于最痛苦的享受,委身于陶醉沉迷, 委身于恋爱的憎恨,委身于爽心的厌弃。 我的胸中已解脱了对知识的渴望, 将来再不把任何苦痛斥出门墙, 凡是赋与整个人类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内心中体味参详, 我的精神抓着至高和至深的东西不放, 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 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最后我也和全人类一起消亡。
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 浮士德向后倒下,死灵们将他扶起,
放在地上。
灵界高贵的成员, 已从恶魔手救出: 不断努力进取者, 吾人均能拯救之。 更有爱从天降, 慈光庇护其身, 极乐之群与相遇, 衷心表示欢迎。
灵 悔悟柔和之人, 仰沾浩荡天恩, 从此革面洗心, 共同超凡入圣! 任何向上意志, 无不对你皈依!…… 不如意事常八九, 而今如愿以偿; 奇幻难形笔楮, 焕然竟成文章; 永恒女性自如常, 接引我们向上。
维特
一个聪明、善良、有美好理想青年 最终因失恋和社会的窒息而自杀
维特的自杀是对令人窒息的环境 的孤独无力的抗争
艺术特点
书信体促进了与读者的 交流和共鸣;
文笔清新自然特别是景物描写 优美传神,诗情画意
《浮士德》的创作
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杰作; 概括了歌德世界观发展的全过程; 概括了欧洲析产阶级思想发展的过程 一部具有历史总结意义的史诗性作品
…… 这简直叫我心内如焚,
…… 就是狗也不愿意这样苟延残喘!
我早晨蓦然惊醒, 禁不住泣下沾襟, 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 不让我实现任何希望, 连每种欢乐的预感 也被顽固的批评损伤, 而且用千百种丑恶的人生现实, 阻碍我活泼心胸的创造兴致。
到了黑夜降临, 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就寝; 这时我还是不得安宁, 常常被噩梦相侵。 我内在的神明, 能够深深地刺激我的方寸; 那君临我一切力量的神明, 却不能将外界事物移动毫分。 所以我觉得生存是种累赘,
《浮士》的思想意义
《浮士德》歌颂了崇高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强
烈的批判否定精神;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精 神
浮士德得救的秘诀也是人类的命运所在“凡自 强不息者,我辈均得救”
从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可知:人类的 道路是曲折的充满矛盾但只要人类一心向善, 家就不会堕落,反面的力量不但不能阻止人 类前进反而会促进人类进步
浮士德一生2
爱情悲剧:追求感官和爱情幸福阶段 是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感官享
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否定感官刺激,转向精神世界;实现了
由“肉”的需求向“灵”的需求的升华 市民姑娘:玛葛丽特 社会道德、宗教影响、市侩习气等压迫
浮士德一生3
政治悲剧:为宫廷服务阶段(附) 否定了走为宫廷服务,把改革希望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