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歌德与浮士德

合集下载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基本框架: 两次赌赛 五个悲剧阶段
1、知识悲剧(书斋 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 经院哲学,反映了陈 腐的书本知识和丰富 的自然人生之间的矛 盾。
2、爱情(生活)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封 建制度、宗教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否定了 资产阶级的个人享乐主义。
歌德和《浮士德》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人和戏剧家,被 恩格斯誉为“最伟大 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 大师之一,与荷马、 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的“世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 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 变动的时代。他是这 一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3、思想意义
反映了当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 先进思想家的历史追求和局限性。 《浮士德》思想内容的核心,是具 有启蒙时代特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 精神。
主题:
通过浮士德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追 求的经历,反映了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努 力克服内在外在矛盾,挣脱中世纪的精 神枷锁,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艰 苦历程,充分肯定了勇于实践、积极进 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的创作 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 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 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以灵魂换取生 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 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 面学者。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 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浮士德》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浮士德》可以通过“二项对立模型”来分析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二项对立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关系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在一个作品中,作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两个主体,彼此相互作用并共同构建了作品。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作者主体和作品主体两个方面。

在浮士德这一作品中,歌德作为作者主体,与作品主体浮士德形成了辩证的关系。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过程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批评者,同时也是与浮士德进行对话和辩论的一方。

作为创造者,歌德赋予了浮士德以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浮士德这个角色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态,他渴望全知全能,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但同时又感到人生的苦闷和无法填补的空虚。

这些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都是歌德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的。

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可以表达自己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为批评者,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探讨和批判。

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的欲望,以及他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逐的批判。

浮士德的灵魂归属和救赎的问题也是歌德对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通过浮士德这一角色,歌德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浮士德与歌德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

浮士德的思想和行动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了歌德对浮士德的创作。

通过观众和读者的反馈,歌德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创作的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

这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使得浮士德这一作品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也使得歌德的创作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从“二项对立模型”来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作为作者主体,歌德通过创造浮士德这一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现实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作品主体,浮士德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影响了歌德对作品的创作和完善。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编辑ppt
《浮士德》中的辩证法
• 浮士德
• 肯定 • 创造 •善 • 积极 • 超我 • 道德 • 理性冲动
• 靡非斯特
• 否定 • 毁灭 •恶 • 消极 • 本我 • 情欲 • 感性冲动
编辑ppt
浮士德难题:自然欲求VS道德律令
• 怎样使个性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稳步前进 相统一?
•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满足和必要的社会道德 的控制和约束相协调?
第四讲
歌德与《浮士德》
编辑ppt
歌德
(1749-1832)
启蒙时代德国和 欧洲最伟大的作 家,也是全世界 公认的一个塑造 了世界的伟人
(A world-shaper)
K.J.施迪勒尔作于1828年 编辑ppt
你的一双大眼睛 笼罩了全世界 但是也隐隐透出了 你婴孩的心
宗白华
编辑ppt
• 歌德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Goethe)所 暗示的,具有一颗哥特式的不安分的心, 永远向上,向无限和天启渴求。
编辑ppt
维特与绿蒂
•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 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 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 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 惨痛飞迸?。
•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 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 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 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 不要步我后尘。
编辑ppt
“维特热”
•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 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 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 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编辑ppt
第二部:“大宇宙”内的追求
走出地狱,通过世界,再回到天上。 • 政治悲剧(权力的追求) • 艺术悲剧(美的追求) • 事业悲剧(事业的追求)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12
(二)人物形象
• 1、浮士德形象 • 是十八世纪末十九
初的资产阶级人道 主义者,他具有崇 高的理想和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浮 士德对人生真谛和 崇高理想的无限追 求是通过他的需要 程度来表现的,反 映了启蒙时期资产 阶级的探索精神。
CHENLI
13
(1)浮士德的精神探索——需要结构
• 浮士德的精神探索分5个阶段:
CHENLI
5
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给歌 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 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书信 体形式。
• 主人公:维特、绿蒂 • 维特的烦恼:爱情、事业和
社交的烦恼 →种种烦恼让维 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 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 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CHENLI
24
评价
• “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 基督教对一超越上帝的虔诚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 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去了依傍,彷徨、摸索、 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 价值。歌德是时代精神伟大代表。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 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 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解决其问题,指出解救之道。 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P66 .
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CHENLI
9
8
二、代表作《浮士德》
现在,哈姆雷特和浮士德已经 成为欧洲的象征了。
——T·S·艾略特
歌德的《浮士德》是从16世纪 到19世纪这一文艺复兴时代的诗的 象征,它也与但丁的《神曲》一样, 是一首具有世界容量的诗。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第二节 歌德与《浮士德》1

第二节  歌德与《浮士德》1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
书信体小说 维特 绿蒂 阿尔伯特
第二版卷头诗: 维特与绿蒂》 第二版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六)各种中译本
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 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 绿原译本(人民文学) 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 杨武能译本(安徽文艺)
思考题
1.歌德的文学地位 2.怎样看待少年维特的烦恼 3.浮士德形象分析 4.靡非斯特的意义 请比较《浮士德》 神曲》 5. 请比较《浮士德》与《神曲》
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 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 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你听呀! 快乐不是我所贪图。 我要献身于酩酊, 于最苦的欢情, 于失恋的憎恨, 于爽心的沉沦。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 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歌德 ——歌德
(二)主题思想
国外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形式及发展规律。 形式及发展规律。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上升与 沉沦、有限与无限…… 沉沦、有限与无限……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展历程。 展历程。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希望按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希望的实现很快就使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占有赶开了一个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这 空虚、无聊、 样,空虚、无聊、苦闷也会像欲望一样折磨我 ——德 们。 ——德•叔本华

《歌德和浮士德》课件

《歌德和浮士德》课件

05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与意象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古典元素
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背景都充满了 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古希腊神话、中 世纪欧洲风情等,展现出古典的韵味 。
现代思考
浮士德的故事中融入了现代人性的探 索和思考,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伦 理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魔法与科学的对立统一
魔法元素
作品中充满了魔法和神秘元素,如浮士德的魔法书、女巫的 魔法药水等,这些魔法元素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
玛格丽特在故事中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外界因素所左右,无法掌 控自己的幸福。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弗丽达
忠贞不渝的妻子
弗丽达作为浮士德的妻子,展现 了忠贞不渝的形象。她对浮士德 的爱情坚定不移,即使在浮士德 陷入困境时也始终支持他。
贤良淑德的女性
弗丽达具备贤良淑德的传统美德 ,她对家庭和丈夫的照顾无微不 至,是浮士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支持者。
在契约即将到期时,浮士德意识到自己的 错误和罪恶,最终在天使的帮助下战胜了 魔鬼,获得了灵魂的解脱。
04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
纯洁无暇的少女
玛格丽特作为浮士德的爱人,展现了纯洁无暇的少女形象。她对爱情充满憧憬 ,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最终因无法忍受浮士德的冷漠和自私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
命运的牺牲品
小说创作
歌德的小说作品以细腻的 心理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著称,对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地位
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 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视为世界文
学的经典之一。
思想影响
歌德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欧洲文 化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 欧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篇首语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 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 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性格, 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 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 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 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 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 然而并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 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 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历 程。
概括地说,《浮士德》主要是写“两次赌 赛”和浮士德在探索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 经历的“五个阶段”—— 1.学者生活阶段; 2.爱情生活阶段; 3.政治生活阶段; 4.艺术生活阶段; 5.建设“理性王国”阶段。
歌 德 在 意 大 利
在意大利,歌德在给卡尔· 奥古斯特的信 中所:“我在这一年半的孤独中重新找 到了自己,我自己是什么呢?是艺术 家。” 歌德的意大利之行标志着他的新生,他 克服了精神上的危机,他获得了对艺术、 对自然,对人性的一种新的认识。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1775散文体-1789诗体)
普罗米修斯片断
要我尊崇你吗?为了什么? 你何时曾减轻 身负重担者的苦痛? 你何曾止住 心怀恐惧者的眼泪?
锻炼我成为男儿的 是那万能的时间 和永恒的命运, 也就是你和我的主宰! 难道你妄想要我 憎恨生命 隐避在沙漠里, 由于我青春的梦想 没有全部实现?
我昂然坐在这里, 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创造和我同类的种族, 让他们受苦和哭泣, 享乐和欢腾, 也蔑视你, 就和我一样!
1、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 (1771.8—1775.5)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第11讲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第11讲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3、歌德(Goethe)
▪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和戏剧家,被恩格斯誉 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之一,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界诗人”; 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变动的时代。 他既是德国和欧洲启蒙时代的产儿,也是变革时期 的见证者。
Your company slogan
第十一讲 歌德与《浮士德》
问题分析
核心问题: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如何体现德国文学的特性和 启蒙主义者的理想与困惑,又有着怎样的时代特色 与普遍意义? 分支问题: 德国文学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浮士德》的主要篇章内容如何? 《浮士德》的时代特色和普遍意义怎样? 《浮士德》体现了歌德的哪些启蒙主义思想?
Your company slogan
内容提要
德国文学的总体特性 歌德的文学创作与思想特点; 《浮士德》的思想主旨与艺术特点; 浮士德与魔鬼靡菲斯特形象;
Your company slogan
德国文学的总体特性
普鲁士精神是德国文化的灵魂 德国称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日耳曼、条顿、雅利安、普鲁士、德 意志, 在文化和文学研究中,“德国文学”与“德语文学”基本同义,指 的是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在内的国别文学。 “普鲁士精神”是以德意志国家主义、日耳曼种族主义为核心、普 鲁士民族主义为特征的思想观念。 在民族层面上,普鲁士精神反映了德国人渴望国家统一和国家强盛 的强烈愿望:“德意志人愈是体验到这种分裂,他们克服这种分裂 的尝试就愈加强有力”(科佩尔 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 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98年) 席勒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歌德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 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 如果我们 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 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的追求(下)
• 所以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 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内在张力中所有矛盾的主轴就是浮 士德心灵的永恒矛盾及其对生命意义永 不满足的追问。 • 浮士德的追求经过了五个阶段,即追求 知识→爱情→权力与政治→艺术理想→ 社会理想。
浮士德难题(上)
• • • •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 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 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 天入地纵横飞行, •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的结局
• • • • • • • “我也想到,只是徒然, 把人类精神的瑰宝搜集在身边, 等我坐下来的时候, 仍无新的力量从内心涌现; 我没有增高丝毫, 而对无垠的存在未曾接近半点。” 这是歌德较其他启蒙学者的高明之处,他意识到把握 无垠的宇宙并非容易。《浮士德》的结局是:他尚未 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双目失明,并说出了那句“真美 啊!”就倒在地上,险些被魔鬼劫走。这个结局不像 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那样乐观。
《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持之烦恼》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 部在国际上发生巨大 影响的作品,18世纪 就出现了十几个国家 的三、四十种不同的 译本。我国在五四运 动以后不久就有了郭 沫若的译本。这部小 说发表后引发了全欧 性效应。
《浮士德》(一)
• 晚年歌德的主要作品 《浮士德》不仅是歌 德的代表作,也是德 国民族文学最主要的 代表作。然而即使最 杰出的作家也常常不 一定理解自己的作品, 不一定理解它对时代 意味着
•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 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限值。浮 士德较之哈姆莱特,没有那么多的孤独、 软弱和犹豫。因为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 使当时的学者有一种普遍的信心。那就 是: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按照人的 意志去改造它。在这一点上,启蒙学者 把人的力量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但对于 实现它的艰辛却远远认识不足。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第三节 歌德和《浮士德

第三节  歌德和《浮士德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一 疲于为政,倦于效命, 试问,我等为官之人, 怎能辜负大好春光, 滞留在这北国帝京? 怎能不去绿野之中, 怎能不临清流之滨, 把酒开怀,提笔赋诗, 一首一首,一樽一樽。
(六)漫长而又伟大的晚年(1806~1832)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长篇小说《亲和力》 自传《诗与真》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一)创作历程: 1、早年的情感生活: 2、不朽的夏绿蒂·布封 3、无价的自杀——耶路撒冷
(二)情节简介: 1、主要人物: 维特 ——阿尔伯特—— 绿蒂
2、维特的情感世界: 自此,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 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 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我将要见到她啦!” 清晨我醒来,望着东升的旭日,兴高采烈地喊 道 ,“我将要见到她啦!”除此我别无希求; 一切的一切,全融汇在这个期待中了。 我从来还不曾如此幸福过;我对自然的感 受,哪怕小到一块石头,一根青草,也从来还 不曾这么充实,这么亲切过。


恩格斯曾经非常精辟而全面地论述了歌德的矛 盾及其根源。“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 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 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 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受嘲笑的、 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 襟狭隘的庸人„„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 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 却是很可怜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 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 歌德总是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情节与结构 开篇: 献词→舞台戏剧→天上序幕(正式开端) 内容:众天使出现→上帝出现→魔鬼梅菲斯特出 现

歌德与浮士德,外国文学

歌德与浮士德,外国文学
14
象征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 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天上序幕》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人究竟是善还是恶, 人在世界上是进取还是沉沦。 天帝坚信善的威力和 “造化之功”,认为追求进取是人的本性。魔鬼对世 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天帝完全相反,他不相信历史的 发展与进步,认为人必然堕落。 书斋的赌赛将天庭的 “至善”和“至恶” 形象化、 具象化。从作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浮士德在没有成 为打赌对象之前,他只不过是封闭书斋中的一个行将 就木的老翁,陷入精神绝境。只有当善与恶的矛盾作 用到他身上之后,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浮士德 之所以处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前进进程中,根本原因 在于他是始终受至善至恶矛盾制约的。 浮士德自身也是个矛盾体,灵与肉、成与毁、上升与 沉沦构成了他的内宇宙,有着向善和作恶两种可能。
青年歌德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 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他们合作写诗,共同 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二人的创作实践和 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 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 谣。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融圆时期(1805—1832)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 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 “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 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理化的深 度开掘。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 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 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 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长篇小说《亲和 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 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 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 《浮士德》第二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问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姑娘
要问我得到怎样的姑娘?告诉你们,
我已经如愿以偿。我想,有她已经足够。 我曾漫步海滨,替自己拣拾贝壳; 在其中一个里我发现了珍藏,它永在我心中 珍藏。
• 《浮士德》
作者身患疾病,经过了出世以及游历沉淀之 后的作品。
年轻时代听来的故事再演绎
游历:不断进取
爱情(情欲)-格雷琴、香艳场所 官场(社会)-德国社会 古希腊(历史、美与艺术)-南欧经历 自然(世界)-反思
歌德与《浮士德》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1749-1832)
• 狂飙少年(1765-1775) 《少年维特的烦恼》:浪漫与感伤、寻找德国性 • 大学:洛可可诗歌、接触浮士德的故事 《安内特诗集》 • 任官职 • 游历意大利(1786-1788) • 《意大利游记》 • 患疾,与席勒的友谊(1788-1805) 《浮士德》
浮士德意识到自己是行动的矮子,意识到书 斋文学久之就虚无。 疏离、反思与嘲弄很重要
• 但是缺乏动力
• 梅菲斯特的出现开启了另一道博弈的闸门 • 欲望(本我)和理智(超我)博弈的过程
刺激浮士德趋于行动
——讨论欲望与伦理
此时的歌德-游历欧洲,身患重疾
舞台序剧
• 经理
• 剧作家 • 演员(丑角)
天上序幕
• 上帝与魔鬼打赌
• 魔鬼梅菲斯特-离心、否定的力量、本能 • “我是否定的精灵!”
《书斋》中浮士德问梅菲斯特“到底是谁”, 魔鬼回答说:“是总想作恶、却总行了善的 那种力量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