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标题】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作者】王佳玲【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精神辩证发展【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经验的总结。
《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来漫长的历史画卷,它涵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
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在思想上所作准备。
《浮士德》这部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主要以德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写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现状而探索理想社会的思想过程。
它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也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可以说,浮士德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浮士德精神,探索中发展《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截去。
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
浮士德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都有着现实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在《天上序幕》中,以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为引,带出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从而争论人类的前途。
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景。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歌德《浮士德》在中國的翻譯與介紹歌德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 曾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 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 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哀格蒙特》。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系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 长达一万二千余行, 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反映从文艺复兴至于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 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宣扬人道主义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歌德是一位文化巨人,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 开创者之一,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是光辉的。
他的思想曾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过影响。
他的艺术曾滋润过我国现代的新兴文学, 我们现代文学的许多前辈, 都直接从歌德的作品中吸取过思想和艺术养料, 推动了我国文学的蓬勃成长。
歌德作品在中国有著廣泛的翻译与流传。
歌德的名字早在1878年就已出现在《李凤苞使德日记》中.李凤苞是清末外交家,深为李鸿章赏识。
李凤苞在《使德日记》中写道:午后,李参加美国驻德公使耶台勒丧仪,“美国公法师谟孙诵诔词。
耶生前笺注《果次诗集》(即《歌德诗集》),脍炙人口。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称李凤苞“中国著作提起歌德,这是第一次。
据吴晓樵先生查证,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与德国文豪歌德的文学因缘,是应使我们认为:辜鸿铭是比较早接触歌德的,而且在中国,辜氏是最早尝试翻译歌德诗篇的先驱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辜鸿铭还是最早将孔子思想与歌德精神相互参比的文人。
曾与辜鸿铭合作以法文翻译出版《论语》的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这样评论道:“他(指辜氏)也是人文主义者,罕见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接受了东方圣贤和西方圣贤———特别是歌德———的教诲。
《浮士德》中的知识与欲望:评估知识对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的影响
《浮士德》中的知识与欲望:评估知识对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作品《浮士德》中,知识与欲望被描绘为主要的主题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对人性、道德和追求无限知识的探索而闻名,引发了深思和争议。
本文旨在评估知识对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相互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2. 知识与欲望在《浮士德》中的描绘”部分,我们将探讨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及其动机,以及欲望在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接下来,在“3. 知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评估”部分,我们将评估知识带来的力量与智慧,并探讨它对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影响。
紧接着,在“4. 知识对道德选择的影响评估”部分,我们将讨论知识与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如何提升道德意识和选择能力,同时探讨它对道德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挑战。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讨论的要点,并展望知识与欲望在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中的互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浮士德》中知识与欲望对个人生活以及道德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并考察其中的相互关系。
通过评估知识对个人成长、幸福感和道德意识的作用,我们将尝试了解知识与欲望之间是否存在平衡,并思考如何在追求知识之时保持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一研究旨在启迪读者思考并提供对于现实世界中知识追求与欲望冲突问题的洞察与参考。
2. 知识与欲望在《浮士德》中的描绘2.1 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及其动机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可以说是无限的。
他不满足于传统学科的学习,而是向上帝提出了挑战,试图获得更高深的知识。
他渴望探索宇宙的奥秘,并寻求超越凡人的力量和智慧。
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真理和意义的追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并实现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的价值。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1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
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 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验了求知 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 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阅历,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 产阶级学问分子精神探究的历史。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气。 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恒久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 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气。梅菲斯特不是一个一般的恶魔,因为他 是考官,是神通广阔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爱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特性的笑容。他喜爱 一个人,就专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知他——我恨 你!我就喜爱他这种直白、真诚的特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 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净的样貌; 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 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 正的魔鬼呢!
从《浮士德》中体会歌德
从《浮士德》中体会歌德歌德自己把写《浮士德》看作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
在他临死前一年完成了《浮士德》,他曾欣慰地对他晚年的挚友艾克曼说:“我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
”[1]由此可见,《浮士德》对歌德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浮士德》的创作过程和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浅谈从《浮士德》中所体现出的歌德的精神世界。
标签:《浮士德》;歌德;创作过程;生活经历;精神世界歌德出生在德国,他从小接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其中,《浮士德》是歌德最为著名的作品,它也是一部颇富哲学意味的诗剧,主要描写了一个屡遭挫折、但仍然坚信正义和善良的人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伟大精神。
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浮士德》的创作过程《浮士德》是用诗剧的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
歌德在儿童时代就通过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木偶戏熟悉了十六世纪德国的有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便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诗剧中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他却对长期习惯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获得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也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但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然而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歌德在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
1794年歌德与席勒建立了友谊,在席勒的鼓励和敦促下,歌德终于又鼓起了勇气,提笔续写中辍多年的《浮士德》。
1797年歌德完成《浮士德》开卷的“献诗”,最清楚的表达了歌德当时重新拿起笔来写作《浮士德》的心理状态。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揭示人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该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生历程,深刻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自由意志、责任等问题。
以下是《浮士德》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欲望与理性的冲突
浮士德是一个深受欲望驱动的人,他渴望获取知识、权力、地位和享受,但他的理性也让他认识到欲望的危害。
他在一次交易中与魔鬼缔结契约,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但这也导致他堕落,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冲突是人性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需要寻求平衡点。
自由意志
浮士德拥有自由意志,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命运。
但是,他的自由意志也让他承担了自己所做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带来的责任。
责任
在整个故事中,浮士德一直在寻找他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但是,他没有成功地找到。
相反,他通过自己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毁灭。
这表明,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将责任推卸给别人。
综上所述,《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经历,探讨了人性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例如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自由意志和责任等。
这部作品提醒人们,要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并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是人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
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正文: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
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
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
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
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
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浮士德心得体会优质例文5篇
浮士德心得体会优质例文5篇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
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
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士德心得体会优质例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心得体会优质例文一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
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
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
”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
”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
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
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
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名著《浮士德》阅读启发范例
名著《浮士德》阅读启发范例前言《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所创作的一部长篇诗歌剧。
这部作品曾经被誉为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深受读者和批评家们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成为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自《浮士德》问世以来,它的影响和启示力就一直在迅速扩散。
它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启示和灵感来源。
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思想界和文艺界的一面旗帜。
本文将以《浮士德》为案例,探讨它对读者的启发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阅读启示和范例,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正文1. 深刻的人物塑造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歌德通过深刻的人物塑造方式,呈现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和感人情感的角色形象。
其中,主角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心思敏锐但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
他热爱知识和追求真理,却因为自己的贪欲和欲望而陷入了心灵的危机。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是一个仁慈善良、坚强勇敢却又朴素无知的女性,她的出现不仅为浮士德提供了情感净化,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温情和深情。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歌德不仅刻画了一个充满思想和情感的世界,同时也激发了读者们对自身内心和精神层面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人物塑造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审美体验,更是一种自我感悟和思考的启示。
2. 强烈的反思意义歌德在《浮士德》中描绘了一个贪欲和渴望无止境的人类世界,通过浮士德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反映了人类本身困惑和挣扎的现实。
故事中的浮士德虽然知识渊博,却因自己的无穷欲望和贪婪而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这种反思意义,不仅是对人性的彻底审视,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当今充满物欲和功利的社会,读者们可以借鉴《浮士德》中描绘的反思意义和深刻启示,加强自身的思想深度和精神修养,拥有更为完整和丰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极具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歌德在《浮士德》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长篇诗歌剧的形式,将诗和戏剧语言进行了高度融合,展现出了极具情感和艺术性的独特魅力。
浅谈《浮士德》-优质范文
浅谈《浮士德》浅谈《浮士德》本文简介:浅谈《浮士德》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浅谈《浮士德》本文内容:浅谈《浮士德》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大自然阶段。
在学者阶段主要有三处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浮士德的叶公好龙。
学者浮士德终日探究自然的规律,但直面规律化身的地灵时却嫌它丑陋。
其次是浑浑噩噩。
浮士德作为学者,在书斋中度过了几十年,到头来却是变得迂腐,而且既无成就也无名利。
魔鬼靡菲斯特讥嘲他这一类的俗人竟想消化这千百年来嚼不烂的发酵面团。
第三处是虚伪。
当有学生前来恳请传授学问时,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为满腹诗书的学者,把一心求教的学生忽悠得团团转。
作者通过这部分告诫我们,人生意义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问的积累,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
在爱情阶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丽卿,两人坠入爱河。
但在这期间,两人皆因爱情而犯下错误,爱情变成了悲剧。
作者通过爱情阶段告诫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官能享受与个人主义,必须到更高的境界去实现理想。
在政治阶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领下在罗马帝国中当上了大臣。
皇帝需要钱财,他就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问题;皇帝需要欢乐,他与靡菲斯特就用魔法举行了化妆舞会,把焰火化作火山爆发;皇帝需要看戏,他就用魔法把海伦与帕里斯召唤。
但是最终也仅仅是个弄臣而已。
作者以此讽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托于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根据浮士德瓦格纳写短文
根据浮士德瓦格纳写短文《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
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
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
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
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
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
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
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
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
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
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
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
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歌德经典作品分析与思考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歌德经典作品分析与思考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追求无尽欲望的人生追求,最终沦为一个堕落的悲剧形象。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与道德问题。
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主角浮士德形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卓越才智和求知欲望的学者,他渴望超越常人局限,追求无尽的力量和快乐。
然而,他在满足自己欲望过程中逐渐陷入道德堕落和精神困境。
反派墨菲斯托费勒形象墨菲斯托费勒是一位魔鬼般的角色,代表着诱惑、欺骗和恶意。
他利用自己的巧妙手段来引诱浮士德走上邪恶的道路。
墨菲斯托费勒与浮士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
情节发展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物质享受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与墨菲斯托费勒之间的交易;第二部分则呈现了他的内心挣扎和灵魂危机,最终导致他无法逃脱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
哲学与道德主题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浮士德》通过浮士德和墨菲斯托费勒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人性中善恶对抗、欲望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作品提出了关于人类本质、理性和欲望关系等哲学问题。
成功与幸福观念反思浮士德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成功和享乐,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内心空虚和痛苦。
这使我们反思成功和幸福的真正定义,并质疑追求权力和物质是否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知识与道德的冲突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逐渐放弃了道德底线。
他因为对知识的过度追求而陷入了一系列道德困境。
这引发我们对于知识与道德、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思。
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浮士德》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下人们对权力、欲望和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该作品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文化,成为许多电影、戏剧及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
总结《浮士德》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情感共鸣的巴金作品,通过对浮士德悲剧人生的揭示以及对知识、道德、欲望等主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触动了读者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浮士德》的概况,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经历以及《浮士德》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将对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心理与角色发展演变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浮士德》的主题,并解读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个人对于其中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浮士德》这一伟大作品,并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分析,展示出《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同时也能引发更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知识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一位杰出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德在法兰克福出生并长大,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古典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浮士德Word
《浮士德》交响乐欣赏——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作者:任课老师:《浮士德》交响乐欣赏 (1)引语: (3)歌德《浮士德》(创作背景) (3)主体: (4)一、作者弗朗茨.李斯特简介 (4)二、创作背景 (5)三、赏析 (5)结语: (10)致谢: (11)引语:歌德《浮士德》(创作背景)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
——歌德《浮士德》这是歌德写在《浮士德》之前的献词,它生动而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创作这本巨著的前后经过和心境。
《浮士德》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宏伟的史诗,虽然我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但每次看是自己都百感交集:物是人非之感、内心冲动和现实阻挠、梦和生活的落差……《浮士德》对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作了艺术概括。
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它的思想、内容、情节,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浩繁广泛。
这部博大精深、具有高度哲理性和强烈艺术魅力的史诗,被看作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三百年来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历史,并被称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和“欧洲现代诗歌的皇冠”。
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主体:这部巨作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情节和迷幻的场景,吸引了许多艺术家。
单取《浮士德》部分内容为题材的音乐家,就达五十多名。
其中涉及到歌剧、舞剧.交响乐、大合唱、清唱剧、序曲、音画、幻想曲、狂想曲、钢琴曲、歌曲以及配乐等多种体裁。
我想赏析的便是其中一部伟大的作品——弗朗茨·李斯特的交响乐《浮士德》一、作者弗朗茨·李斯特简介弗朗茨·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歌德议论文素材
歌德和席勒
歌德和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 颗巨星,又是一对朋友。两人相 差十岁,身世和境遇也截然不同, 但两人的友谊却万古长青。二人 合作出版了文艺刊物《时代女 神》,讽刺诗集《克塞尼恩》等。
论证角度2: 团结与合作成就双赢
魏城佳话
歌德与希勒的友情是足以照彻欧洲文 学史半边天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 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 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浮 士德跃出水面,他的火焰穿过历史的 黑暗,点亮了今天的天空。
而席勒也说:“如果我的生命失 去了朋友,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 半。”正是有了歌德在他生活困 窘时无私的帮助,席勒才得以安 心地完成了名著《威廉·退尔》。 他们为人们贡献了艺术巨作,诠 释了友谊最伟大的意义。
论证角度4:创新
《赛森海姆之歌》 受到赫尔德的影响和鼓励,歌德开始搜 集民歌。同民歌的接触,使歌德这一时 期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 诗中,他打破惯例,直接向读者直抒胸 臆;他用的是阶梯式结构。把颂诗的结 构和民歌的形式融合成一种新的抒情诗 体,这种情况在德国诗歌中还从未有过。
实用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 谈话。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只是一瞬之间。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 成功的向导。 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 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谦虚会使人赢得好感。
感悟篇
年青时,由于兴趣广泛,容易忘事;年 老了,由于缺乏兴趣而健忘。 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 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 是最幸福的人。 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 生之味的人 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 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论证角度1 : 积累
王羲之经过了”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的积累,才写出了笔走龙蛇的《兰亭集序》; 李时珍经过亲尝百草的积累,才编成了祖国 的医学宝典 《本草纲目》;马克思经过了 二十年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才写出了享誉全 球的《资本论》;歌德经过了六十年的笔耕, 才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凡此种 种,都告诉我们没有经过量的积累,就妄 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外国文学》课题论文:简析歌德笔下浮士德和魔鬼的形象
简析歌德笔下浮士德和魔鬼摩菲斯特的形象摘要:《浮士德》(Faust)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道路的故事。
书中有两个核心人物——浮士德和魔鬼摩菲斯特。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背景内涵等方面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简析,体会《浮士德》中故事构思宏伟、内容复杂、风格多变的特点,作者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的写作方法,感受作品极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浮士德,摩菲斯特,思考,追求,浪漫主义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借魔鬼靡非斯特的帮助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索。
浮士德发现他所掌握的知识全是死的,他一生困守书斋,无谓地消耗着生命,他希望投身真实生活,但却没有力量独自走出书斋,这时,靡非斯特帮助他恢复了青春,从此以后,浮士德前进的每一步都印上了靡非斯特魔力之助的痕迹。
浮士德作为歌德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其艺术魅力无不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歌德循着文艺复兴时期马洛在其戏剧《浮士德博士》中的方向,在《浮士德》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否定的精灵。
一、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浮士德歌德梗概作文600字
浮士德歌德梗概作文600字英文回答:Faust is a tragic play written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scholar named Faust who makes a pact with the devil in exchange for unlimited knowledge and worldly pleasures.The play begins with Faust feeling disillusioned and dissatisfied with his life.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more meaningful and fulfilling. In his desperation, he makes a deal with Mephistopheles, the devil, who promises tofulfill all of Faust's desires in exchange for his soul.Faust is initially thrilled with the newfound power and pleasure that Mephistopheles provides. He indulges inworldly pleasures, such as wealth, power, and love. However, he soon realizes that these things do not bring him true happiness or fulfillment. He becomes increasingly tormented by his own desir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Throughout the play, Faust experiences moments ofregret and longing for a more meaningful existence. Hefalls in love with a young woman named Gretchen, but their relationship ends in tragedy. Faust's actions indirectly cause the death of Gretchen's mother and her child, leading to Gretchen's descent into madness and eventual execution.In the end, Faust realizes the emptiness of hispursuits and seeks redemption. He turns to God and repents for his sins. Through his repentance, Faust is saved andhis soul is redeemed.中文回答:《浮士德》是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悲剧。
《浮士德》中的追求知识: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自我提升
《浮士德》中的追求知识: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自我提升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在对知识的无尽追求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探讨知识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而闻名,鼓励读者积极追求知识,并在不断学习中实现个人成长。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中呈现的教育意义以及如何激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自我提升。
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在《浮士德》中,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对知识无尽渴望并为之奋斗的形象,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认同感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和获取知识,我们能够培养批判思维、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
追求知识的动机《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一个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狂热者,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而是渴望深入了解宇宙和人类的本质。
这种追求知识的动机在学生中同样存在。
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或主题充满好奇和热情,在探索中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鼓励他们对知识追求和自我提升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实践项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创造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也能够鼓励他们敢于向前探索未知领域。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对知识有持续而深入的追求,教师应提供多样化且有趣味性的学习体验。
例如,组织实地考察、开展小组合作项目、设立阅读俱乐部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培养学习方法和技能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者还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以更有效地追求知识和实现自我提升。
教授阅读技巧、写作规范、独立思考等方法是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条理地获取、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建立积极自信的学习氛围积极自信的学习氛围对于鼓励学生对知识追求至关重要。
教室应该是一个容纳错误和失败的场所,并且赋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认可每个人在追求知识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激发学生持续努力并愿意面对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
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
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
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
正文:
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
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
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
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
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
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
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
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为了让浮士德的灵魂能最终落入自己手中,为他安排了许多奇异的冒险。
这其中,既有与少女格蕾辛的偷情,也有与绝代美女海伦的爱情,也有与希腊神话中的各式神灵和英雄,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家的对话。
歌德将神学,神话,哲学,科学,艺术,音乐等等文化要素以奇异而巧妙的方式贯穿其中,语言精妙绝伦,各种各样的思想穿插其中。
然而对于浮士德来说,这些都是虚空,他获得了,失去过,但他到底获得过什么。
以《旧约.传道书》的话来形容:“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
首先,浮士德追求的是知识。
此时的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博士,他半生钻研学术,桃李满天下,素有威望,然而他却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惶惶不可终日,认为“生存对于我只是一种负担,我宁死而厌生。
”忧愁占据了他的心灵。
然后在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定下契约后,浮士德对梅菲斯特说“我愿为之献身的,是销魂的境界,是最痛苦的赏玩,也是被迷恋的憎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厌烦. 我的心胸既已为求知欲所控,今后将不会拒绝任何苦痛,凡是分配给全人类的一切,我将在我的内心独自享用,并且以我的心神去领悟至高至深的道理,在我的胸中拥有全人类的祸福休戚,于是我的小我将扩大成为了它的大我,最后将像这个大我一样一败涂地!”“如果不能获得全心全意追求的人类的冠冕,我又算得了什么?”这可以说是浮士德最初信誓旦旦地说出的追求。
可是梅菲斯特却嘲笑他看事情简直跟常人没有两样。
就仿佛一个世故的老人对垂髫小童狂妄自大的想法的委婉劝告。
其实人类的小时候不也是如此,当我们年龄尚幼之时,老师让我们说出自己的理想,我们总是说要成为科学家,要世界和平等等。
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事情。
但是,总有些人能坚持下来,即使是无用功,但是却在这追求中获得了升华。
等到浮士德饮下女巫的魔汤回复年轻,他却疯狂地追求起了纯洁的少女格蕾辛,但是这也许是由于梅菲斯特的原因。
其实浮士德和格蕾辛的人生追求截然不同,格蕾辛所追求的对个人生活的幸福,然而浮士德确实在只求人生意义刚理想社会的抱负。
当浮士德满足了自己和格蕾辛的爱欲之后,和梅菲斯特在瓦尔普吉斯之夜狂欢,直到知道了格蕾辛的悲剧,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然而他并没有将那疯狂的爱情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而是只带着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回忆,再去追求人生新的爱情——海伦。
人类追求爱情,年轻之时甚至为爱情而疯魔。
其实在爱情的博弈中,人类学到的东西应该是最多的。
我们曾经以为自己追求的是那一份纯洁,那心灵的相许,那一种狂热的欲求。
但最终,我们在爱情与更多的事物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真正所想要追求的事物。
情欲和荷尔蒙使我们在年轻时满足于爱情,成熟的人却在追求攀登。
所以在爱情悲剧之下,浮士德驱使梅菲斯特让他成为了成为了皇帝的弄臣,让浮士德在政治上享受了权力的滋味。
后来又为国王平定叛乱,获得了自己的封地,意欲在此地建造那理想国。
人类在这种永远追求向上不言满足的精神,使浮士德成为了人类的写照,我们追求,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是失败,我们向上,我们永远走在追求的路上。
三、结论
浮士德的变化大概是从梅菲斯特让他喝下变得年轻的魔药开始的。
于是,他从一个追求无涯的知识博士,变成了一个浪荡子,沉迷于追求和女子的爱欲中,最终造成了少女的悲剧。
经过此事,浮士德低迷了一阵子。
可是,由于梅菲斯特对他每求必应,让浮士德在成为了国王的宠臣后,更加狂妄地要求得到海伦的爱,梅菲斯特让他成为了一个虚假的国王,最后海伦也悲剧了。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获得了国王的分封,对权力更是执着。
但是上帝说“善良人就在迷惘中挣扎,也终会悟出一条正路。
”最终他的为自己的理想的奋斗输了与魔鬼的赌约,却应得了上帝的帮助。
人类生来不满足,得一想二,我们先想获得知识,得到了却又要求爱情、爱情得到手又要掌握权力和金钱,甚至想要填海造田,开创自己的宏图霸业,实现现实的乌托邦,甚至不惜以来世为魔鬼奴隶做代价。
现代人,更是如此,为了想要的,我们抛弃了灵魂,抛弃了看起来遥遥无期其实触手可及的来生。
而到底我们想要什么?大概只有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方会幡然回首,醒悟过来,深切忏悔。
若还有继续的机会?必然又是重蹈覆辙。
浮士德就是我们精神的化身,我们就是浮士德。
可是,我们没有魔鬼梅菲斯特的竭力帮助,也没有上帝驱使天使来将你我度化,最终只能狠狠跌落地狱。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拥有最美好的一点,我们能永远的追求下去,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郑克鲁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林珊玲《浮士德人物形象浅析》2004年。
[5]陈玲亚《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2007年。
[6]王辽南《论《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