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密度的教学设计,希望你对物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密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
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1、激趣引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3.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天平、容器、测量尺;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2. 展示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密度。
二、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称量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的质量,然后通过测量尺测量它们的体积,最后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汇总到PPT上展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材料的选择、金属铁道桥的建设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密度?如何计算密度?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尝试计算其他物质的密度,并思考密度对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同时能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最新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课时 探究物质的密度》精品教案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3.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求物质密度、鉴别物质.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到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到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和物理意义.2.通过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变化无关.【教具准备】3个塑料杯(或小烧杯)、适量的水、醋、酒精,几组体积大小相同的铝块、铁块、铜块,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天平,量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我们常常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属性来鉴别物质.教师展示1:一杯水和红醋,请学生鉴别.问:你们是如何鉴别的?学生:看物质的颜色.教师展示2:一杯水和酒精,请学生鉴别.问:你们是如何鉴别的?学生:闻气味.多媒体展示一块金属和一块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师它们是纯金的还是镀金的铜条?师引导学生先排除上述的鉴别方法.师如何鉴别它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密度.板书课题: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进行新课】知识点1 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师我这里有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果能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是不是可以判断出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学生思考、交流:①用手掂量一下就可以区分开;②用天平称量(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物块放在两盘中,下沉的那端是铁块.)师回答正确.下面就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帮忙鉴定下.(教师出示一台天平,指导学生演示操作.)师由此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1.(用多媒体展示).表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启发与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板书: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讲解.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猜想与假设:学生甲: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相等的.学生乙: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等几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测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做出图象,并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实验前,要弄清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按照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将数据记入表格2中,做出图象,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表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铁块、铜块、铝块)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交流与合作: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师在实验中,当铁块2的体积增大为铁块1的2倍,质量也跟着增大为铁块1的2倍;当铁块3的体积增大为铁块1的3倍,质量也跟着增大为铁块1的3倍,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表明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板书:结论2: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物质的密度师 同学们观察一下铜块组同学的实验数据遵不遵循这样的规律?其它小组同学的呢? 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师 铁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铝的一样吗?还有铜的呢?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物质不同,这个比值不同.这就表明这个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属性,因此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这个比值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密度.我们求出来的就是铝、铁、铜的密度.(1)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单位师 密度究竟是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我们以第一次实验为例,看看得出密度的过程.我们将铁块1的质量79g 除以体积10cm 3得到的是1cm 3铁的质量,即单位体积铁的质量,所以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常用的单位体积除了1cm 3还有1m 3.板书:(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用符号ρ表示.(2)密度的定义式:ρ=m/V 式中:ρ—密度(kg/m 3),m—质量(kg ),V—体积(m 3).(3)密度的常用单位有g/cm 3、kg/m 3,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多媒体展示,得出1g/cm 3=103kg/m 3,g/cm 3是大单位,kg/m 3是小单位.注意: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 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 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 ),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 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 3).1g/cm 3=1×103kg/m 3=1kg/dm 3=1t/m 3.(很多同学认为质量单位kg 比g 大,体积单位m 3比cm 3大,则由质量和体积单位复合而成的密度单位kg/m 3一定比g/cm 3大,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来进行单位换算,1g/cm 3=3633m 101kg 101cm 1g 1--⨯⨯==103kg/m 3,所以g/cm 3比kg/m 3单位大)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教师提醒学生注意:(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 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师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同一种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多少、体积的多少无关.不能简单地说,物质的密度ρ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跟体积V成反比.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板书:(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质量的多少、体积的多少无关.例题1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小明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1)分析表中实验序号1、2、3或4、5、6的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 .(2)分析表中实验序号,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不相同.(3)分析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1)在实验1、2、3或4、5、6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对于甲液体来说,还是对于乙液体来说,其体积都随质量增加相同倍数,所以可得结论是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从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1与4、2与5、3与6中的液体体积都相同,但质量不同;(3)比较实验1、2、3和4、5、6可知:甲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都是1.8,而乙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都是0.80,所以可归纳得出:同种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答案:(1)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1与4、2与5、3与6;(3)同种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例题2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实际是指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B.根据ρ=m/V可知,某种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C.将密闭容器的气体压缩,密度变大,因此其质量增大D.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余酒精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解析:同一种物质在同种物态下,其密度是不变的,即物质密度的大小与其质量和体积是无关的;公式ρ=m/V只是用来计算密度大小的计算公式,公式中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直接决定密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生活中的说法:“铁比棉花重”,用物理语言准确地描述应该为: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或等体积的铁和棉花,铁的质量大.固体或液体其内部结构疏密不会因为失掉一部分而发生改变,即自身温度和状态不变时,其密度不变;气体由于能填充所能达到的任何空间,内部结构疏密会随容器容积和自身质量的改变而改变,即:(1)容器容积一定时,气体质量减少,密度减小;(2)气体被压缩,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生活中人们习惯说“铁比木头重”,本意是相同体积的铁和木头,铁的质量大,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该是铁的密度大于木头的密度,故选项A正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体积的变化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故B错误;将密闭容器的气体压缩,密度变大,体积变小,但质量不变,C选项错误;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余酒精的质量和体积减小,但物质种类和状态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D选项错误.答案:A.【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本节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发现它们的质量不等,由此得出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即单位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接着进一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即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综合上述两种探究的结果,水到渠成引出密度这个物理量.进而介绍密度的相关知识,如单位、定义式.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然后选择小组探究的结果评比,这样可以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学生励志寄语: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要明白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优秀篇〕
§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⑴密度概念的理解。
⑵密度概念的建立。
⑶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A1《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县(市、学校姓名学科物理
区)
能力维度
J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J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主题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种特 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 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洁计算。
(5)用试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学问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乐观 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学问或现象 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 学情分析效率。
本节安排了3个试验探究,主要是想培育学生通过观察和试验,收集记 录试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试验和在试验现象中发觉物理问题的 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与收集试验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试验探究, 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和能力.
学情分析实践 方案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进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 辑思维能力进展水平不高,学生己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 活经验,己初步把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试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 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试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稳固和加深对物质密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态度。
三、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介绍物质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3. 数据处理: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以及密度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什么影响。
四、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进修:老师提供相关的教材和视频资源,让学生自主进修物质密度的相关知识。
2. 实验准备:老师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械,指导学生准备实验。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5. 思考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相关问题,加深对物质密度的理解。
五、作业要求:1.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需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数据分析:学生需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3. 思考问题:学生需回答设计步骤中提出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4. 提交作业:学生需按时将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结果提交给老师进行评阅。
六、评判标准:1. 实验报告: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语言规范。
2. 数据分析: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明确。
3. 思考问题:回答全面、思路清晰、观点独到。
4. 实验操作:操作规范、数据准确、实验过程记录完备。
2024年《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教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
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
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
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
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学生在实验中要学会处理数据,准确计算密度值,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学生应理解密度在物质鉴别、质量判定等方面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记住水的密度约为1g/cm³,并了解其它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如何准确测量物质密度,包括使用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器材。
3.掌握密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密度在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变化,学会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归纳、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分组中进行合作,相互协助完成实验任务。
-学生在实验报告、课堂讨论中,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然而,对于密度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学习密度之前,可能对物质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初中物体密度教案
初中物体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方法。
教学准备:1.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金属块、细线、足量的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体的密度会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讲解如何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金属块的质量、体积等。
3. 学生计算金属块的密度,并与实际密度进行比较。
四、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误差的原因及减小方法。
3.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评价自己的实验表现及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开展密度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设计密度计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初中科学密度教学教案
教案:初中科学——密度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密度公式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各种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物体哪个更重?2.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质量或重量。
3. 教师总结:是的,物体的质量或重量是判断它们重轻的重要依据。
但是,还有一种属性可以用来判断物体,那就是密度。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国际单位是kg/m³,常用单位是g/cm³。
2.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上的公式,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3. 教师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数据处理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种物体的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和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2)测量物质的密度。
(3)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相同?体积是否相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质量、体积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密度是否相同?2. 探究密度概念(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定义密度?(2)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观察质量、体积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1)教师介绍密度公式:ρ = m/V。
(2)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
(3)教师提问: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讲解:如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密度?如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4. 测量物质的密度(1)教师提出任务:测量一块铁的密度。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操作,测量铁的质量和体积。
(4)学生计算铁的密度,并与教材中的密度数据进行比较。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提问: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回答: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航海等。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在设计这一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展开。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包括电子秤、量筒、水、各种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密度概念,比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测量工具,他们需要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时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导出物体的密度。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密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这就是我设计的第五章第三节的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密度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我选择了冰块浮在水面的生活实例,这是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 物质 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6.3 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液体压强、浮力和物体沉浮条件的基础,它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渗透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许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
如,比热容、热值、电阻等,他们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物体或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又都是用“比”的形式来表达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密度前已具有测量等知识的基础,在生活中已具备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些都是当前学习中较有利的因素。
学生把数学中浅显的比例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有些困难。
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四、重点、难点重点: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难点: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密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五、教法(1)教法: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学法:1.应用实验探究2.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六、教学思路: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你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吗?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出示后放在讲桌上)图1:铜丝图2:食用油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物质的密度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密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观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3. 能够应用物质密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 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 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容积瓶测量物体的体积,然后计算密度。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密度的观点,如铁块和木块的密度比较。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3. 进修: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观点。
4. 实验:进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计算过程。
5. 总结:总结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导学反馈1.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2.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经验,加深对密度观点的理解。
3. 答疑:解答学生在进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知识。
五、拓展延伸1. 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比照,如水和油的密度比较。
2. 分析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探讨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设计实验验证密度和浮力的干系,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导学评判1. 考查学生对密度观点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 考察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评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观点,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希望学生们在进修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2、探究实验①提出问题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design of material density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
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
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②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密度的概念是今后学生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
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与分析归纳。
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
如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伊始有了较高的学
习情绪。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
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
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密度。
·猜想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
是否相等?进一步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
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过渡到本
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三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
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用天平测出它们
的质量,用量筒或直尺测出它们的体积,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
与体积的比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
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
以小组为单位,
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
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
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交流与合作
每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对收
集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
①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
在以上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评估反思
对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思考:
①实验结论与生活经验有没有冲突?
②你是怎样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
③实验过程中哪些做法影响着结论的可靠性?
④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⑤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整个探究全过程的体验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反馈练习
①阅读表格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②sts型。
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探究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板书内容】
教学板书内容应突出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
观察探究抽象应用,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思路有所把握。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