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2007-1-10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和当下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1979-2015)1979 年,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延缓劳动力人口占比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计划生育分为早期的单独二孩政策和后期的一孩政策,同时配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各种措施,如晚婚晚育、节育手术等,以达到生育控制的目的。

经过几十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明显的成果: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有效缓解了资源和环境压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女性教育水平;改善了生育和产科医疗条件等。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生育政策导致了基数过低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带来挑战;二是在实施中出现了强制堕胎、强制绝育等人权问题,一些家庭也出现了“六个有”(有一个孩子,有钱,有退休保障,有房子,有车子,有带孩子的能力)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出现了不少孤独和畸形家庭。

2015 年,中国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推行全面二孩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取消预示着人口政策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和创新,突出体现了实现人口健康发展、提高生育意愿等目标。

二、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2016-2020)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中国也逐步建立起了人口发展战略,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全面实施规划》中,提出了未来五年的人口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完善生育政策,促进生育健康和合理生育;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人口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提高应对能力;完善人口政策法治体系,推动人口政策可持续化发展。

这些措施有助于解决人口结构失衡、城市化、老龄化等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我们前面讲过,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

这一讲是要进一步说明,人类社会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它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要回答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贯穿着两个基本的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这两个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支配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预示着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光辉前景。

我们前面还讲过,马克思一生的一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

所以,在没有讲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里,大家应当首先明确,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同义语,讲的是一个东西,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历史观。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下面我们分别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做一些阐述。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所指的就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构成人类社会这一运动形态的诸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及应对策略研究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一系列原因,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中国的人口发展形势,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超过14亿。

然而,由于人口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重点研究中国的人口发展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人口规模的问题中国的人口规模一直是人口政策关注的焦点。

人口增长速度的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而增长速度过慢又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维持人口规模在一个可持续的范围内。

应对策略:1.继续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普及,提高人口素质和生育观念。

2.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生育、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增加人们的生育意愿。

3.继续户籍制度,消除户籍限制,鼓励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人口结构的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存在着问题。

一方面,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比例减少,这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这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养老问题。

应对策略: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2.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

3.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提高养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口的增加给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对家庭和社会资源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应对策略:1.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鼓励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提供便利的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设施。

人口模型数学建模

人口模型数学建模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讨论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建立人口数量和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新政策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的影响。

针对问题一,分析计划生育政策未调整对人口的影响。

首先对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曲线拟合,描述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时间变化的关系,再运用递推法,建立全国计划生育人口数量模型,并预测计划生育下的2015-2025年的人口数量。

然后根据灰色模型思想,分别建立全国计划生育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模型,同时运用MATLAB编程预测未来十年的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趋势。

针对问题二,研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的影响。

将父母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视为性状,运用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子代的出生率,再运用递推法,建立开放单独二孩政策下的人口数量模型,同时预测新政策下的2015-2025年的人口数量,并对比问题一中的人口数量。

数据表明:新政策实施后出生人数和人口总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都在可控可承受范围内,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产生大的震荡和冲击。

依据灰色模型思想,分别建立新政策的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模型,同时运用MATLAB编程预测未来十年的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趋势,进一步对比问题一中的趋势表明,单独二孩政策会缓慢降低人口性别比例,并提高年轻人的人口比重。

针对问题三,通过问题一、二中模型的数据,分析收集报告的假设与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后,一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老龄化程度和推迟老龄化进程;二是改善劳动力老化的结构,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针对问题四,讨论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影响。

首先讨论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模型,在问题一人口数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迁移率常数,建立上海市的计划生育人口模型并预测未来十年人口趋势。

然后研究上海市开放单独二孩政策下的人口模型,按照问题二的模型分析方法,引入迁移率常数,建立上海市新的人口数量模型,进一步对比上海市计划生育人口模型,探究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人口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从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人口数量方面的分析。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已
经超过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和环
境的压力都提出了挑战,因此,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人口结构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也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

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劳动力的培训和发展,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另外,人口的分布情况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人口的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对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产业的转移来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综上所述,人口分析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
析和研究,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应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人口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实施。

人口发展报告(必备3篇)

人口发展报告(必备3篇)

人口发展报告第1篇——十八大以来重庆人口发展报告十八大以来,重庆人口始终保持均衡发展态势。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结构持续调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人口净流出状况改善;人口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文化素质健康状况均衡发展。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结构优化调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八大以来,重庆常住人口总量实现平稳增长。

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万人,比2011年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年均增速,快于同期全国水平个百分点。

其中,男性人口万人,占总人口,女性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总人口性别比。

多年来,重庆人口性别比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性别结构保持总体稳定态势。

二、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发展更趋协调十八大以来,重庆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在发展中持续调整,人口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一)性别结构总体保持平稳,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万人,占总人口,女性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总人口性别比,与2011年基本持平。

多年来,重庆人口性别比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性别结构保持总体稳定态势。

随着国家对生育政策的适时调整,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2021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比2011年下降。

(二)青壮年人口规模稳中略增,人口红利助推经济发展随着人口净外出趋势放缓,受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加的影响,青壮年(15-64周岁)人口(15-64岁)总量稳中略增,由2011年的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万人,增加万人。

虽然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全市总扶抚养比有所上升,但当前全市劳动力资源仍然较丰富,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并助力全市经济发展,是十八大以来重庆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口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迈上新台阶2021年,重庆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比2011年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万人,减少万人,年均减少万人。

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摘要】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口分布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一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其关键假设和研究方法。

然后,对该理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应用和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现状、思考、起源、发展历程、关键假设、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启示、未来展望、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背景: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作为人口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人口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人口质量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在我国,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显现,以及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问题的不断加剧,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也受到了国际上人口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和启发,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深入研究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人口政策制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开展对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也必将为我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意义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可以揭示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如何合理引导生育政策和移民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等问题。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数据,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国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二、我国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1%。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2)性别结构: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性别比为104.6。

这一现象对婚姻、生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3)城乡结构:我国城乡人口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亿,占总人口的59.6%;农村常住人口为5.62亿,占总人口的40.4%。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 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2018年提高0.16年。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素质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人口总量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8亿。

此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左右降至14亿以下。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07年A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07年A题

CUMCM2007A题: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1) 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附录2就是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收集到的部分数据。

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2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特别要指出你们模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附录1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附录2 人口数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部分数据)及其说明
1。

人口发展 调研报告

人口发展 调研报告

人口发展调研报告人口发展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资源,人口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我国人口的发展概况,分析人口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探讨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以获取他们对人口发展的认知和态度。

文献研究则主要关注人口发展的历史数据和现状,以及已经进行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人口发展的概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的人口总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2019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55亿人,稳居世界第一。

而自2020年起,我国人口开始进入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同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人口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布不均衡特点,大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而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减少。

四、人口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1. 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增加可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减少,引发劳动力市场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2. 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养老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3. 教育负担:人口增长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会加大,学校和教师的供给将面临挑战。

此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也对幼儿教育和育儿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五、人口发展的重要意义1. 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增加了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 人力资源:人口是一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维持社会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创新能力:人口增长促进了知识、技术和创新的交流和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国人口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但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2007a 国家二等奖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2007a 国家二等奖

6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 人口总数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1 相关名词解释 ①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同期该地区年平均人口数×1000‰ ②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数/同期育龄妇女人数×1000‰ ③年龄别生育率=一年内某年龄组妇女生育的活产数/同年该年龄组妇女数×1000‰ ④总和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⑤死亡率=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年均人口数×1000‰ 6.1.2 短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2.1 短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人口增长为非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且人口的增长现象的倒数逐期增长量的环比发 展速度大致相等时,所以我们考虑使用 Logistic 曲线函数: 1 K + ab t K > 0, a > 0,0 < b ≠ 1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摘要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人口问题也是始终是制约我国 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首先解决人口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实际 情况从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控制考虑,分三个步骤对中国的人口问题进行 探讨。为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第一步,对中国人口数量分短中期和长期进行预测。 人口数短期预测, 我们考虑应用 Logistic 曲线来预测, 对 1979~2005 年全国总人口 数进行拟合并将其与实际值作比较,发现最大误差不超过 0.6%,拟合效果比较好,然 后我们再采用该曲线对以后的 15 年全国人口进行了中短期预测,结果显示到 2010 年我 国总人口将达到 13.502 亿,2020 年将达到 13.919 亿。 人口数长期预测,我们首先仍考虑能否也用 Logistic 曲线来预测长期的人口增长, 经过计算验证发现用 Logistic 曲线来预测长期变化,误差很大,故考虑用 Leslie 模型来 预测长期的人口增长。在进行简单的预测后,发现误差比较大,最小误差达到 6.345%。 在进一步考虑我国的迁移人口对于我国人口的影响,以及我国的男性因素(即考虑总人 口中男女比例不是定值)的基础上,我们对 Leslie 模型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使误差降低 到不超过 2%。最后我们用改进的 Leslie 模型对中国的人口进行了长期的预测,根据预 测结果,中国总人口数在 2030 年达到峰值,届时人口总数达到 15.37838 亿;之后人口 总数将有所下降,到 2050 年,人口总数为 14.55 亿。 第二步,对中国人口结构进行预测。我们仍然运用上面得到的数据,我们从人口老 龄化、城市(镇)化、男女性别比三方面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在分析老龄化问题时,把人口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认为是老年人,当老年人百分 比超过 7%时,即认为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预测了 2002 年~2100 年的老年人比 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并且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到 2088 年达到峰 值,此时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28.39%。 在分析城市(镇)化进程时,我们通过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之和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变 化,来研究我国的城市( 镇)化问题。预测结果显示城市(镇 )化进程随着时间成近似直线 的速度增长,我国居民的整体平均素质也随着提高,到 2050 年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将占 全国总人口的 61.15%。 在分析性别比时,我们通过男性总人数与女性总人数的比值来分析,预测结果显示 性别比在 2050 年之前也随着时间呈近似直线增长, 在 2050 年男女性别比达到 1.086951; 到 2073 年达到峰值,为 1.104778972。 第三步, 对中国的人口控制进行研究。 由于本文的预测结果略高于国家的战略目标, 所以需要通过对人口加以控制。本文基于 Leslie 模型建立控制模型,以出生率、人口迁 移、男女出生比例为参数,通过控制这三个参数来控制总的人口数量。 接着我们根据上面的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提出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些较 有参考价值的政策性建议,希望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最后,本文还特别对所建的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发现用 Logistic 曲线来预测 中国的中短期人口总数相当准确,但是预测长期变化误差就会变得很大。而我们改进后 的 Leslie 模型预测长期变化就比较准确。之后,本文将模型进行了推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ogistic 曲线 Leslie 模型 人口结构 人口控制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指导教师:赵联文参赛队员:臧天磊邹大云陈沁野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西南交通大学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臧天磊2. 邹大云3. 陈沁野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赵联文日期:2007年09月21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研究摘要本文对我国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人口增长趋势进行了中短期和长期预测。

首先,利用Excel软件对我国的人口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呈上升趋势,乡村人口城镇化明显。

其次,对附件中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异常数据并利用插值方法补全数据,以使所得数据能尽可能地反映客观实际。

进而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便于后面的分析。

接着,对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进行中短期预测,建立了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和参数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较精确地进行中短期的各地区人口比率、老龄化程度及全国人口增长率的预测。

人口预测模型(经典)

人口预测模型(经典)

⼈⼝预测模型(经典)中国⼈⼝预测模型摘要本⽂对⼈⼝预测的数学模型进⾏了研究。

⾸先,建⽴⼀次线性回归模型,灰⾊序列预测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

考虑到三种模型均具有各⾃的局限性,⼜⽤加权法建⽴了熵权组合模型,并给出了使预测误差最⼩的三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该模型对⼈⼝数量进⾏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其次,建⽴Leslie ⼈⼝模型,充分反映了⽣育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男⼥⽐例等影响⼈⼝增长的因素,并利⽤以1年为分组长度⽅式和以5年为负指数函数,并给出了反映城乡⼈⼝迁移的⼈⼝转移向量。

最后我们BP 神经⽹络模型检验以上模型的正确性关键字:⼀次线性回归灰⾊序列预测逻辑斯蒂模型 Leslie ⼈⼝模型BP 神经⽹络⼀、问题重述1. 背景⼈⼝增长预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来的。

由于⼈类社会⽣产⼒⽔平低,⽣产发展缓慢,⼈⼝变动和增长也不明显,⽣产⾃给⾃⾜或进⾏简单的以货易货,因⽽对未来⼈⼝发展变化的研究并不重要,根本不⽤进⾏⼈⼝增长预测。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产⼒达到空前⽔平,这时的⽣产不仅为了满⾜个⼈需求,还要⾯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

⽽⼈⼝增长预测是对未来进⾏预测的各环节中的⼀个重要⽅⾯。

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案具有重⼤的理论意义和实⽤意义。

2. 问题⼈⼝增长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短期、中期、长期的⼈⼝预测。

例如,中国⼈⼝预期寿命约为70岁左右,因此,长期⼈⼝预测最好预测到70年以后,中期40—50年,短期可以是5年、10年或20年。

根据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及《中国⼈⼝年鉴》收集的数据(附录⼆),再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如⽼龄化进程加速,⼈⼝性别⽐升⾼,乡村⼈⼝城镇化等因素,建⽴合理的关于中国⼈⼝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利⽤此模型对中国⼈⼝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同时指出此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开题报告-公众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评估量表的研究

开题报告-公众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评估量表的研究
2008年初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 》,这 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
研究背景
一,健康素养
1.2健康素养的定义与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定义为:健康素养代表 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 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 途径促进和维持健康。 美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提 出的健康素养概念为: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 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健康相关决策的能 力。
因此,开发健康素养评估工具,既能反映我国居民健康素养
实际情况,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对传染病的防 控,乃至我国卫生事业都具有深远意义。
研究目的
1.制定一套有较高信效度的传染病防治素养评估量表
根据德尔菲法得出的公众常见传染病防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起 草传染病防治素养测评量表初稿。依据信效度分析结果,讨论修改指 标体系的指标结构、指标描述、指标权重、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资 料收集方法,经专家审核确定公众传染病防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量表 。
质量控制
1.量表的编制 依据德尔菲法得到的指标体系,并在设计研究方案、编制调查问卷以及修改完 善问卷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咨询和研讨等确保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的科学性、 可行性。
2.现场调查
培训调查员 编写现场工作手册等指导性材料,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
组织协调 明确调查员、质控员、现场协调员等各类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好 组织协调工作
研究内容和方法 3.量表的评价
3.1数据录入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平行双录入,并进行逻 辑检错。对录入完成的数据进行缺失值、极端值和数据分布的检查与 处理。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基本判断: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

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展。

战略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

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

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将基本完成。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

2000年,世界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和7%,欧洲为20%和15%。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王子兰、赵军、史彦峰(07年国家一等奖)综述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王子兰、赵军、史彦峰(07年国家一等奖)综述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首先将其总人口按照区域、性别和年龄进行划分,然后根据2001~2005年人口的历史统计数据和Leslie矩阵原理建立了差分方程组预测模型,解决了中国人口的中短期预测的问题;并利用差分方程的稳定性原理对中国人口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我们结合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和乡村人口城镇化的人口发展特征,运用Leslie矩阵方法分别从男性和女性人口预测入手,利用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数,人口比率、死亡率(存活率)、生育率、迁移率,建立了差分方程组模型。

该模型首先将人口按区域、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其次将各区域看作一个系统,各区域内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再作为一个子系统,以子系统为描述单位;然后结合女性人口总和生育率和生育模式分布函数以及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对各子系统人口增长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模型描述,最后运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求解。

对 2006~2050年中国总人数进行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全国总人口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并在2032年到达峰值,此时人口数为15.4亿,城镇人口呈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乡村人口则逐渐递减,这与乡村人口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是相关联的;2、全国老龄化系数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但其总体变化趋势是增加的,这将进一步增加社会负担;3、依赖性指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是分不开的。

其中2032年全国总人口的预测值为15.4亿人;性别比为114;市镇乡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0.35,0.25和0.4;依赖性指数为0.43。

结合差分方程的特殊性,我们利用特征根法对该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利用MATLAB软件求得了相关稳定分布值:稳定年限为2044年,市、镇、乡自然增长率为1.0254、1.0112、0.9685;男性比例为0.54,女性的为0.46;老龄化指数为0.9235。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人口发展变化的实际规律,按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将总人口预测划分为多个子预测,充分反映了不同区域和不同性别人口增长的发展变化规律,所建立的模型简单可行,而且都是矩阵形式,方便计算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2001~2005年人口历年的统计数据,在人口实际预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我国⼈⼝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第31卷第5期2007年9⽉⼈⼝研究Vol131,No15September20079Population Research我国⼈⼝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内容摘要】⽂章从影响⼈⼝迁移的动⼒要素和迁移⽅式⼊⼿,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

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到城市的净常住⼈⼝数量将⼤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式主导下,⼈⼝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的改变,仅出现⼀些微调,未来迁移⼈⼝还将主要集中在⼤都市区范围内。

关键词:⼈⼝迁移;迁移趋势;空间格局;演变【作者简介】蔡建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师,北京100101;王国霞,⼭西⼤学经济与⼯商管理学院博⼠,⼭西太原:030006;杨振⼭,荷兰乌德勒⽀⼤学和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博⼠⽣。

1我国⼈⼝迁移的驱动因素与迁移⽅式111⼤量农村剩余劳动⼒的存在是我国⼈⼝迁移的原动⼒⼯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个显著特征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的转移,这是⼀个世界性的规律。

据估计,我国农村⼈⼝数量约为8亿左右,其中农村劳动⼒数量约为5亿左右,除去农业所需劳动⼒115亿和乡镇企业所需农民⼯7000万左右外,尚有⾄少218亿左右的农村劳动⼒需要转移到城市经济中来,⽬前这部分就业⼈⼝约为112亿左右,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内,我国还会有⼤约116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需要继续被城市经济所吸纳。

112城乡和地区间收⼊的巨⼤差异进⼀步激发了⼤规模的⼈⼝迁移引发劳动⼒在两地之间流动的基本因素是两地为劳动⼒提供的收⼊差距(李强,2003)。

⽽收⼊的差距则是由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三⼤经济地带之间和城乡之间。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扩⼤是⼈⼝迁移规模扩⼤的主要动⼒。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简介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简介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简介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怎样,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研究放眼国际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大背景,在研究历年来人口变动和对当前人口态势做出准确判断基础上,通过对“五普”等数据资料进行调整和补正,如将全国1.22总和生育率(TFR)调整到城镇1.31、农村2.06、全国1.72,做出低、中、高三种方案人口预测,比较分析后确定中方案“软着陆”战略思路;然后将该方案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变动发展趋势与国家“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以及21世纪前半叶“新三步走”发展规划联系起来,阐发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图象、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就贯彻实施这一人口发展战略,提出具有理论前沿意义和较强实证研究价值的对策建议。

研究提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在零增长以后寻求理想适度人口规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由人口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加大人口结构调整力度,将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城乡人口保持在合理水平;最终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专著按这五个部分,做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阐发: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于人口学视角,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出具有新意的诠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应着眼于代际的可持续发展,把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结合起来;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力资本,21世纪人力资本比自然、产出、社会资本具有更高价值;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人口惯性测量方法投稿

人口惯性测量方法投稿

人口惯性的测量方法茅倬彦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国际上较为成熟、可操作的人口惯性测量方法,包括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人口惯性因子计算法、人口模拟预测法、以及年龄别人口惯性因子计算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优势和不足。

同时,首次提出利用模型生命表和模型稳定人口,探索在人口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估算人口惯性大小,为从不同层面估计、量化人口惯性提供有效、实用的工具。

关键词:人口惯性;稳定人口;模型生命表;Title :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Population MomentumMAO Zhuoyan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foreign mature and exercisabl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population momentum in detail, including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population momentum factor, population forecast and age-specific population momentum factor, and analyze the method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eanwhile, model life table and model stable population are firstly used to estimate population momentum lack of enough data, which supply the effective and applied tool to quantize population momentum for different levels.Key words: population momentum; stable population; model life table一、研究背景人口惯性是一个不断被提到的重要人口规律,特别是,当前中国人口增长被认为是人口惯性导致的惯性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中国人口网2007-01-11 19:57:04基本判断: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

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

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

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将基本完成。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

2000年,世界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和7%,欧洲为20%和15%。

三是人口素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是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接近50%。

我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少生了4亿多人,拆除了“人口爆炸”的引信,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

二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三是人口素质状况明显改善。

15岁以上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已提高到目前的8.5年左右;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显上升,大学以上毕业生由1982年的610万跃升到2005年的7000万人左右。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四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

五是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人口领域的对外开放,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

过去曾有专家预测(按照总和生育率2.0),我国的人口峰值在2045年将达到16亿人。

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

按此预测,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见图1)。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

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还将长期存在。

同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图1 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2.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

艾滋病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

2000年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人(见图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

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

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

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图2 2000年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数的国际比较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3.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

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

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

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

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见图3)。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

尤其要关注庞大老年人群中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见图4),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

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

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图3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图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是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

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

如果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

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

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图5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地区之间人口态势差异明显。

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新问题。

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则生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

1978-2003年间全国净增人口3.25亿人,排除迁移因素,东部占33.9%,中部占35.6%,西部占30.5%;中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

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多数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

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需要强调指出,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见图5)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见图6),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同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

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将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有明显增加。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51-1958年,形成了中国人口规模“由缓到快”的增长基础;第二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62-1976年,是由于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和年龄推移形成的;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85-1991年,是由于前两次出生人口高峰年龄推移形成的。

图6-1 未来我国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预测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图6-2 未来我国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人数预测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