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里心理

合集下载

公关第六章公众特点与心理

公关第六章公众特点与心理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五种需要的排列顺序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 低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中间层次需要,尊重的需 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 3、优势需要决定人的行为: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只 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一种优势需要 获得满足后,其驱动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优势需 要,由此驱动人的新的行为。公共关系活动要注意不断满足 公众新的需要 。 六、公众态度心理: (一)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所固有的一种心理倾 向。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第六章 公众的特点与心理 第一节 目标公众分析
企业公众关系包括:员工关系、股东关系、消 费者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媒介关系、名 流关系、国际公众关系等。 一、员工关系:(P133)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一)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 内聚力。 (二)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
(三)流言与公众行为: 1、流言是一种公众情绪的反映。 2、流言是一种公众愿望的反映。 八、公众心理的认知: (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 1、通过外部特征认知个体公众心理; 2、通过言谈举止了解个体公众心理。 (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1、通过考察组织内部凝聚力来认识内部公众心理: 2、通过区分公众群体来认知外部公众心理: 与组织相关的外部公众群体有社区公众、媒介公众、政 府公众、消费者公众及其他一些相关公众等。 (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 1、客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 2、舆论导向和教育引起的心理变化。
(二)态度与公众行为: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公众行为有以下影响: 1、通过公众知觉的选择性和判断性影响公众的行为 。 2、预测着公众的行为方式。 3、决定人的行为效果的差异。 七、社会流行和流言: (一)社会流行: 社会流行(或时尚)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 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 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二)流言: 流言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社会成员中传播的有关大家 共同关心问题的新闻。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3,社会趋同作用 , 也叫社会标准化倾向, 也叫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群体成员的行为 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与制约下,差异缩小, 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与制约下,差异缩小,而 趋向于相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趋向于相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研 究表明,人们在单独的情境下, 究表明,人们在单独的情境下,个体间的行 为差异远远大于群体情境下成员间的行为差 这就是说, 异.这就是说,人们在群体中常常会失去个 人的意识而采取一些非本人独处时所能采取 的行为. 的行为. 导致这种社会趋同现象的原因, 导致这种社会趋同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群 体中的个人往往把注意力从自我行为的标准 转移到群体的行为标准上, 上,转移到群体的行为标准上,群体的规范 和标准代替了个人意识和准则;另一方面, 和标准代替了个人意识和准则;另一方面, 也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 也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盲目跟随有 另外, 关;另外,群体情境压力也是导致社会趋同 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群体并非个体的简 单的聚合,如候车室里的乘客, 单的聚合,如候车室里的乘客,马路围观的 人群,排队购物的消费者, 人群,排队购物的消费者,电影院里的观众 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是群体, 等,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是群体,他 们都只能是萍水相逢,各自的目标不同, 们都只能是萍水相逢,各自的目标不同,相 互之间影响力很小, 互之间影响力很小,是个体的简单聚合或汇 管理心理学中所讨论的群体, 集.管理心理学中所讨论的群体,是指由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4,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成就需要 , 一个人只有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认 成就感才能得以实现. 可,成就感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群体 协作活动的过程中, 协作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责任关 系和责任感.群体有助于自我意识和角 系和责任感. 色意识的增强, 色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激发成员奋发向 上的精神和勇气. 上的精神和勇气.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D.资源分配方面 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类型
绩效方面 形象方面 社会交往方面 资源分配方面
21
21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行为的矫正作用 ❖惰性作用
22
22
二、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 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 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2
2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3
3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4
4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5
5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8
18
小资料:V字群型体的动雁力群的三种模式
19
19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 守的。
❖小资料:群体规范的形成
20
20
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
A.绩效方面的规 范
B.形象方面的规 范
C.社会交往方面 的规范
个人的责任 随机的或不同的
工作团队 分享领导角色
依存型 积极
个人或共同的责任 相互补充的
34
34
团队类型
1. 问题解决型团队 小资料:美国Transtech公司的团队活动
2. 自我管理型团队 小资料:哈尼威尔的自我管理团队
3. 多功能型 4. 虚拟团队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群体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群体理论
1、分析你刚加入一个组织的情景,例如,当 你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者当你刚刚开始上大 学的时候。你对哪些正式群体或者非正式群 体感兴趣并加入了它们,你在这些群体中的 成员关系能够帮助你满足哪些个人需要?
2、在问题1的群体中,哪些群体能够帮助实 现组织的目标?
26
二、影响群体发挥作用的外部环 境因素
42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 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被接受以后,它们就成为以最 少的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群体规范一般要写进组织手册中,但是组织 中大部分的行为规范可能是非正式的。
43
(一)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
44
1、与群体绩效的活动有关规范
例如,群体通常会明确地告诉其成员如何进 行有效的工作等,这类规范对员工个体的绩 效有着巨大的影响。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 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德的话来说,这种群体的标准、 目标会成为个人的“内在中心”。但应当指出,个 人所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参加某个群体,而把另 一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36
(一)正式领导
群体领导对于群体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具 体分析的内容放在领导行为。
37
(二)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 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大家每个人均选择一个角色并且长 期保持下去,那么我们对于角色行为的理解 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其实每个人均要扮演多 个不同的角色。
28
2、权力结构
每一个组织均有其固定的权力结构,例如向 谁汇报工作,哪些人具有决策权力等,这种 结构通常决定了一个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 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和群体之间 的正式关系。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3.按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组合成信息沟通方式 划分
(1)明星式。群体中最有权威的“核心”、“明星 “式人物,和围绕在他周围的“卫星”式人物。这 样的群体结构,称为“明星”式结构。 (2)全通道式。非正式群体作为心理和情感的聚合体, 具有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传递快的特点。这与群体 内部依靠情感维系,成员之间更为“平等”是分不 开的。全通道式沟通反映了非正式群体内部的一种 “平等”的组合的方式。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4.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也称为实际群体或实属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准则并 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也称假设群体。 ——个体所参加的群体不一定是个人心目 中的参照群体。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三、群体的结构
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研究的实际意义。群体结构状况如何,对 于群体的心理气氛,团结状况和工作效率有 着深刻的影响。群体成员搭配得当,能使群 体协调一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会 使群体涣散,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 ※现代化的大型组织中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 ※现代化的大型组织中正式群体合理的结构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划分 (1)利益型。 (2)情感型。 (3)信仰型。 (4)“宗族亲朋”型。 (5)目的型。 (6)“压力组合型”。 (7)爱好型。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
(1)积极型。 (2)中间型。 (3)消极型。 (4)破坏型。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也称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人们 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 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 次级群体就是人们通过间接的社会联系 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很少甚至没有直接交 往,相互关系具有“匿名性”。

公众的特点与心理重点章

公众的特点与心理重点章

第六章公众的特点与心理(重点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员工关系。

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

员工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事关系和劳动关系,其最主要的责任是要实现一种介于组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双方的良好沟通,促使组织的决策及行为能充分体现组织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利益,能同时反映双方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说服员工将个体利益目标追求寓于组织整体利益目标之中,达成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

员工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组织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

②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

2.消费者关系。

也称服务对象公众,是指社会组织的具体服务对象,如商场中的顾客、宾馆中的住客、酒店中的就餐者及火车、轮船、飞机上的乘客等,他们是各类组织主体服务对象总和。

可以说,失去了消费者,便没有了组织生存基础;反之,了解消费者需求,掌握了消费者需求脉搏,社会组织就拥有了一个生存空间。

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的目的,是促使消费者形成对组织及其产品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提高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对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实现组织和消费者公众的共同利益服务。

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良好的消费者关系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利益。

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有了消费者就有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够实现。

得人心者得市场,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可以给组织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利润第一”还是“消费者第一”,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营观念。

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其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关于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关于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一、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组织管理心理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应用于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专门研究在组织中个人与群体的行为活动规律。

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崇拜到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回归的过程。

(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

(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二、组织管理心理的基本理论组织管理心理的研究内容,就是指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群体、组织等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及其各种理论。

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

在管理中,管理者既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又要千方百计调动人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考虑人的心理特点,从满足人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动机理论和激励理论无非是相当重要的。

2、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主要包括: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群体动力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内容。

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指群体的结构、群体的功能、群体的行为等。

通过对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揭示群体、个体和组织三者之间群体所起的中介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就是指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

它主要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中的矛盾、冲突和竞争等内容。

3、组织心理组织心理主要包括:组织心理的基本理论、组织发展与变革等内容。

组织心理的基本理论就是研究在各种组织系统中,组织环境对人们完成组织目标所构成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有关组织心理的详细内容,请参见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行政组织中的决策、行政组织的沟通、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等章内容。

三、个体行为与激励1、个体行为机制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然后人就会设计目标和方法满足这种需要,即产生动机;接下来是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动机,即产生行为;最后行为无论成功与否都会通过反馈来决定和影响下一轮行为,这便构成了人的行为机制的主要内容。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教学要点(资料整理Percy Zhu)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考点:1、组织识记:组织的概念领会: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2、行为识记:人的行为的概念领会:人的行为的特点3、组织行为学识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4、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应用:请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说明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5、组织行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识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领会:(1)边缘性的主要表现(2)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3)应用性的主要表现应用: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6、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识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7、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识记:(1)影响行为的因素(2)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领会:行为规律理论模式中每个因素的表述内容8、组织行为的主要理论来源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2)文化的主要功能领会:(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方法及主要特性识记:研究方法是提示研究对象的手段领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收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2、科学的研究过程识记: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领会:六个步骤的循环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识记:(1)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有: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

(2)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领会:(1)分析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2)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3)说明调查法的分类,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4)说明实验法的分类,分析准实验的特点应用:说明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并分析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主要研究方法的应用。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 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又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结 合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 。 2.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3.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二、群体分类 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根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这两种现象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客观地评价各种方案 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 (一)群体思维(groupthink)或称小集团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所谓“小集团思维”,用杰尼斯的话来说,是“参与一 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 要”。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 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到客 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
中方总经理外方总经理总经理不同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沟通特点最慢较快信息精确度最高较低领导者的权力显著较显著不发生不发生会易位最高不一定组织化工作变化弹性迅速稳定较慢缓慢稳定最慢稳定不一定最快较快针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应使用不同的沟通网络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决策 团队建设
凝聚力

高生产率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组织行为学自考笔记简答部分分析

组织行为学自考笔记简答部分分析

00152 组织行为学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P5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p12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6.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P4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P14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

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我们要研究班组工人士气的高低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观察和实验的条件就必须排除实验组和对比组这两个班组之间在生产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劳动强度、工资报酬、职业培训等方面对生产率的影响,这说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

2.研究人员直接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参与观察法。

3.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这种分类是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群体心理概述《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概述《管理心理学》

2、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①、群体心理:是指一个特定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 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 总和。
②、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具有群体共有性; *、群体心理具有群体界限性; *、群体心理具有过程性。
3、群体的分类
①、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③、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 ④、松散群体与联合群体 ⑤、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⑥、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②、士气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实践证明,高士气质是提高工 作效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③、影响士气的因素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合理的经济报酬; *、对工作的满足感; *、高水平的群体领导人; *、群体成员之间的和谐; *、良好的意见沟通;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群体心理概述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
本章主要内容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 二、群体的结构、功能和规范 三、群体的凝聚力与士气
群体心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 现象。它既是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 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群体的 概念、特征、分类、结构、功能和心理 现象及发展的内部规律,研究影响群体 活动效率的因素等已经成为管理心理学 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关于群体结构的同质与异质对群体中的个体心理的 影响 *、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同质结构群体效率较高; *、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异质结构群体有更高的效率。
2、群体的功能 ①、实现组织任务的功能;
②、群体的维持功能; 就是能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以维持组织工作正 常运转的功能。 ☆、满足个体成员的社会交往需要; ☆、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能使承运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和力量; ☆、群体能满足成员的责任感。

第六章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第六章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第六章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是指社会集体对个体消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状态不仅受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还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态度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企业进行消费者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习惯和消费决策上。

群体是社会上相对固定的,具有相似价值观念和消费模式的群体。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往往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甚至趋同化。

这是因为人们在群体中会相互观察和学习,对其他成员的消费行为进行模仿和效仿。

例如,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开始购买其中一品牌的产品或者采取其中一种消费方式时,其他成员也很可能会跟随其后,从而形成了群体消费行为。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商机,因为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一个群体的需求,并获得群体的认可和好评,就有可能通过这个群体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其次,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心理激励和品牌认同上。

人在群体中往往会寻求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消费行为往往是个人表达自我的一个途径。

在一个群体中,当其中一品牌、产品或服务赋予了群体其中一种特殊的意义或象征,成为了群体认同感的象征,个体就会倾向于购买和使用该品牌或产品。

这是因为个体通过购买和使用特定的品牌或产品,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念,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企业可以通过定位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在群体中的象征作用,来吸引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消费心理。

最后,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信息获取和决策过程中。

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消费者需要在众多的选择中进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些属于自己社交网络的人。

这是因为个体相信自己的亲朋好友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更加可信,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出决策。

第六章汽车消费者的群体心理案例

第六章汽车消费者的群体心理案例
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汽车,深得公司 经理的赏识。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辆车。深 懂人性奥妙的老李对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 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经理点了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成。没想到 一个月过后,老李竟然卖了12辆汽车,公司经理对他大大夸奖一番。
经济 合作
赡养 老人
维系种 族延续
家庭因素对汽车消费者的影响
购车数量
购车时间
E D C
B
支付能力
支付方式
A
购车档次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性别对汽车消费者的客观影响
1、“汽车消费性别换位”
2、男性重性能,女性爱舒适
3、车内装饰是女性强项 4、男性车主更关注油耗
4
家庭因素对汽车消费者的心理影响
什么是家庭?
中年
老年
心理、老年的消费心理。
(一)青年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 1、追求新颖、有特色、个性化的商品。 2、房屋渐渐成为青年需要消费的首选。 3、青年的精神消费日益充实,发展。旅游热方兴未艾。
消费特点:
1、消费能力很强,市场潜力大。 2、消费意愿强烈,具有时代感和自我意识。 3、消费行为易于冲动,富有情感性。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你第一节群体基本概念一群体及其类型1 群体的定义:(1)①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一张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中文版教材②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第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三,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者谋求共同的利益③群体是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的特殊组合,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第二,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第三,有共同规范第四,有共同的目标导向2有学者认为,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中文版教材①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②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③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具有共同个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注: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2构成群体的要素:1中文版:①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②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2)陈春花版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种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3群体的特征:从想象上看,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但并非任意集合起来的一些人都可以成为群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第二,有一致点对点群体意识;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第三,有共同的行动能力;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或工作,并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做出反应; 第四,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具有的特殊的社会功能;只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群体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组织上分配下来的任务和执行所规定的职责,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群体对个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其心理的需要,而这也正体现了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其中包括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的需要;以及完成任务的需要;第三,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5群体的分类5-1 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规章,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①非正式群体的特征:a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b成员具有交叉性c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d排他性和不稳定性e信息沟通快②非正式群体的成因:A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B相互认同尤其是在社会价值得不到承认时C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我认识等相似D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E亲朋关系③非正式群体的分类P156 表6—2④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作用:第一,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第二,融洽员工的感情第三,激励和培训员工第四,保障员工的权益消极作用第一,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削弱管理者的权利第三,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⑤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第一,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第二,运用舆论导向引导第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其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5-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5-4按群体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5-5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5-6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1)假设性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5-7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2)一般性群体5-8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分:(1)开放群体:群体经常更换成员,成员来去自由;人员不稳定,不适合于长期任务,但经常输入“新鲜血液”、新思想、新人才,所以环境适应性较强;具有发展眼光;(2)封闭群体:成员稳定,成员等级关系严明,具有历史的眼光;长期任务更有效;5-9按工作性质分陈春花版(1)任务群体(2)友谊群体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P159-160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第四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第五阶段:结束阶段三群体行为1 从众行为: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P161第一,对群体的信任度第二,对偏离的恐惧第三,群体的规模第四,群体的专长第五,个体的自信心第六,责任感第七,性别差异2 顺从行为:又称为依从,是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①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期待第二,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第三,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②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异同相似点:两者都是由于外在的群体压力而产生的区别:行为者的内心是否处于自愿;在群体压力下的作用下,放弃自己原先得到想法去附和大家的意见,这是从众;而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顺从;与从众行为相比,顺从行为是外在的:虽然个体的外部行为发生了改变,但内心的态度和看法并没有改变;3 暗示、模仿和感染(1)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特点:①暗示是一种刺激,那些能够引起被暗示者反应的刺激才是暗示,不能引起被暗示者反应的刺激不能称之为暗示;②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直接暗示:有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被暗示者;间接暗示:暗示者额凭借其他事物或行为为中介,被暗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是有暗示形成的;所以,间接暗示一般不会使被按时装周产生心理抗拒或逆反心理;(2)模仿:是有意无意得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态度等;可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自发模仿:即无意识的模仿他人自觉模仿:有意识地模仿他人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可分为个体间的感染、间接感染和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两个人或能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间接感染: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它的显著特点是“循环反应”,一个人的情绪会引起其他人相对应的情绪的发生,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了此人原有的情绪,反复振荡,激起强烈的情绪爆发;四中国当前群体心理发展变化的特征第一,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第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第三,非正式群体作用和影响范围增大第二节群体动力“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B = fP,E B:behavior,指个人的行为;P:person,指个人,包括遗传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environment,指现实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群体动力: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群体动力的三种模式见P167图6—2.一、群体规范:1定义①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②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2 群体规范的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3群体规范的一般特征:①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所以,它可以使成为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②群体非凡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③并非所有的规范都对所用的成员使用;4 群体规范的作用:第一.维系群体的作用第二.认知的标准化作用第三.行为的矫正作用第四.惰性作用二群体压力: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的作用:三群体凝聚力:1定义:①又称为群体凝聚性或内聚力;它是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②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其他因素: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群体性别、以前的成功经验3群体凝聚力的计算公式:多伊奇p171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P1715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制约群体凝聚力大小的因素第一,群体的规模第二,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第三,外部压力第四,群体的领导方式第五,群体内部的奖励第六,促进信息的沟通、提高群体的地位、努力达到目标等也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有效的控制和利用这些因素,就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有效方法;四、群体士气1概念士气原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精神,现在也应用与企业中,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心理学家史密斯把士气定义为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此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态度;因而,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此满足得之于群体,因而原以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含义;柯瑞琪认为,一个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奇特特征P1722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3影响士气的因素①对群体目标的赞同②合理的经济报酬③对工作的满足感④群体成员间的和谐⑦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第三节团队建设一、团队的概念1定义:团队是一个小数目的人群,他们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些列绩效目标,以及使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相互依赖性;2团队与群体的比较P1753团队的类型:1问题解决型团队:一般由来自一个部门的5到12个员工组成的,每周用几个小时来讨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作环境的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是为了弥补问题解决型团队的某些不足而出现的,这种团队一般由10到15人组成,他们承担着以前自己的上司所承担的一些责任;一般来说,其职责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工间休息等;3多功能型团队:是为了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而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的团队;4虚拟团队: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5英文版补充团队授权:指成员感知到下面四个方面的程度:第一,团队的有效性第二,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三,工作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第四,体验到群体对完成工作及目标达到的重要性及影响力二、有效团队的特征一个有效团队由一群相互独立却拥有共同目标的人员所组成,同时成员也认同共同努力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式;有效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p178第一,目标明确第二,非正式的气氛第三,参与第四,倾听第五,君子之争第六,共识第七,公开的沟通第八,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第九,分享领导权第十,对外的关系第十一,多元化风格第十二,自我评估一个团队拥有以上特征的程度决定它的有效性,这些基本特征同时适用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三、管理者建设团队的策略p1801认识成员2确定团队的目标3明确角色4建立标准5描绘计划6鼓励提出问题7维持均衡8分享荣誉9强调参与10庆祝11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第6章_公众心理分析

第6章_公众心理分析
第六章 公众心理分析
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 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后面3 后面3节下次讲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 比较密切的几种公众心理现象,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 理、逆反心理等等,通过学习要把握一般 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三、知觉的偏见(P131): P131):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 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四个(P131)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四个(P131) (一)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
在人的心理中,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而且 这种作用具有持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效应 。 所以给他 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特别是在面试的时候第一印象非常重 要,相信大家对于这一点事非常了解的了吧。
3.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 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 性。 性格如何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要环游世界,一个为有太多 钱而烦恼。 而企业或者其他组织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公关对象的 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公关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极力向节 约的顾客推荐我们的节能产品,向阔气的顾客吹捧我们的 产品室多么的有气派,有格调。
刚才我们学习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效应,这四类公众知觉。对于社会组织来说, 很难绝对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或是有害, 关键在于社会组织要合理的去把握这四类公众知 觉,即使的去促成或是改变,从而保证组织与公 众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理论
第一节 群体特征 第二节 群体内行为 第三节 群体间行为
第四节 团队管理
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一节
一、角色
1.角色的概念
群体特征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 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需要根据所处情境的不同扮演不同的角 色。
私人友谊。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三、地位
是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资、头 衔、资历、实权等等。其中一个因素的 改变就可引起地位的变化。
7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四、凝聚力
1.概念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 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2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3.群体决策常用的方法 BS法(Brain Storming)
20世纪50年代最早由奥斯本提出,愿意是指精 神病人的胡言乱语。
德尔非法(专家意见法)
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共同提出 的。
2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电子会议法
问题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意 见输入到计算机。 优点:匿名,可靠,坦率表示自己的真实态度,不 必担心错了会收到惩罚 缺点:打字快的与口才好与打字慢地人相比,可以 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沟 通丰富。
22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4.群体决策与冒险心理 冒险转移产生的原因
责任分摊
领导人物的作用 社会比较作用
文化放大
23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四节
群体间行为
一、冲突概念
二、冲突的过程 三、冲突管理
24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一、冲突概念
1.冲突的定义:一种对抗性交往的过程。 这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 的事情已经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就是心理 上和行为上的矛盾。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2.创建高效团队应注意的问题
工作团队的规模

36
成员的能力 团队角色及其匹配 确立具体目标 选择领导和团队结构 清除社会惰化 建立恰当的绩效评估与奖惩体系
建立共同愿景
培养相互信任
2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2.角色知觉 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怎样 的行为反应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行为者对 他人希望的解释的基础上的。 3.角色期待
指他人对处于某一特定情境的人应该如何行事 的客观要求。
3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4.角色冲突
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就可能 会产生角色冲突。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 色要求,就很难服从另一种,就产生冲 突。
3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五节
团队管理
一、团队与群体的比较
群体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团队定义: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 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
3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二、团队的类型与特征
1.解决问题型团队
在十几年前,团队刚刚盛行,大多数团队的形 式很相似,一般由来自同一部分的5-12人人员组 成,他们每周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碰碰头,讨论 诸如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作环 境等问题。我们把这种团队称为解决问题型团队。
4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二、规范
1.定义 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 的一些行为标志,是群体对其成员行为 的共同期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按 这种共同的期望行事。
5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2.形成
群体中的领导者或某个有影响力的 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

6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组织行为学
二、冲突的过程
1.潜伏期 彻底的冲突 (1)沟通 (2)结构 (3)个人因素 2.感知期 3.感觉期 公开摧毁对方 挑衅性的身体攻 击 威胁 言语攻击 质问或怀疑 轻度的意见 分歧或误解
4.行为期
5.事后期
27
无冲突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三、冲突管理
解决冲突的技术 问题解 冲突双方直接会晤,通过坦率真诚的讨论来确定问题并解 决 决问题 目标提 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该目标不经冲突双方的协作努力时 升 不可能达到的 资源开 如果冲突时由于自有缺乏造成的,那么对资源进行开发可 发 以产生双赢解决办法 回避 缓和 折衷 逃避或拟制冲突 通过强调冲突双方的共同利益而减弱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冲突双方各自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官方命 管理层运用正是权威解决冲突,然后向卷入冲突的各方传 令 递它的希望
28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解决冲突的技术 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如人际关系技 改变人的 术训练),改变造成冲突的态度和 因素 行为 通过工作再设计、工作调动、建立 改变结构 合作等方式改变正式的组织结构和 因素 冲突双方的相互作用模式
组织行为学
3.多功能型团队 多功能型团队是指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 而由来自同一层级、不同部分的员工组成 的团队。
34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三、创建成功的团队
1.高效团队的特征

35
具有对共同目标的信念 相关技能 团队成员有相互信任何依赖感 成员拥有一致的承诺 自由畅通的信息沟通 谈判技能 团队自己解决其中的冲突 恰当的领导
25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2.冲突观念的演变
冲突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有从群体绩效的角度, 才能判断其价值。 如果冲突是支持群体目标的,并能提高绩效,是 具有建设性的,我们就称其为功能正常型冲突。 如果冲突妨碍了群体绩效,是具有破坏性的,我 们就称其为功能失调型冲突。
26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副作用: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悲观厌世 易怒,吹毛求疵
自杀,
行为:食欲下降,失眠,过量吸烟饮酒,滥用药 物
16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二、从众行为
1.从众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把个体因群体压力而产生 的行为改变叫做从众。
X 17
A
B
C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2.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环境方面:如果某一群体是一个人的参 照群体,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 团结,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在群体的压力下产生 从众行为。 个性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较差,情绪 容易波动,自信心不足,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 他人,也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12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第三节
群体内行为
一、群体压力
二、从众 三、群体决策
13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压力的普遍性
普遍性:日本的过劳死非常常见。国际劳工组织 (ILO)发表一项调查指出,在英国、美国、德国、芬兰 和波兰等国,每10名员工就有1人苦于忧郁、焦虑、压力 或过渡工作的处境之中。 在芬兰,心理健康失调是发给伤残津贴的主要原因, 50%的劳工或多或少都有与压力有关的症状,7%的劳工 工作过度而导致过度劳累及睡眠失调等症状。 在美国,37%的人报告工作压力增加了;75-90%到医 院就医的员工都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据估计,每天约有 100万的员工为了逃避压力而缺勤,每年由于压力会损失 5.5亿个工作日。
18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三、群体决策
1.概念
多个人组成的群体进行的决策。
知识结构互补 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上的互补
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
决策群体的人数
19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2.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优点: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心同德,决策质量高。
缺点:
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 决策成本高
29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激发冲突的技术
运用沟通
引进外人 重新建构 组织 任命一名 吹毛求疵者
利用摸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 提高冲突水平 再群体中补充一些再背景、价值观、态 度&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 同的个体 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 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 打破现状 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 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凝聚力
高 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效 规 范 低
10

中等生产率
低或中等生产率
高生产率
低生产率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群体规范案例
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 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教师。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 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用电规则 上 赫然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例 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 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校 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半年中曾有两间房 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同情。此 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他们 这种行为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师德相背离的, 但他们的规范是:
14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组织行为学
一、群体压力
1.压力的概念 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 压力产生的核心:需要得不到满足 压力源:工作超负荷,人际关系,社会变革 加剧,网络的影响;来自家庭的,子女教育, 照顾老人,家庭矛盾,离异,丧偶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