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传播效果

信息的重复出现可以提高受众的 记忆和理解,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因素
媒介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具有不同的传播特 点和受众群体,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规模
媒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越大,其传播效果越强。
媒介信誉度
媒介的信誉度越高,其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任。
受众因素
需求和兴趣
详细描述
双向对称模型,也被称为传播的互动过程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该模型认为传播不仅 是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双向对称模型突出了 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PART 03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者因素
信誉度
01
传播者的信誉度越高,其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任。
公共形象塑造
通过公关活动和信息传递,塑造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公共形象。
新媒体传播效果
新媒体平台选择
根据传播目标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新媒 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数据驱动的营销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实现精准 营销和个性化推荐。
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提高受众的参 与度和粘性。
国际传播效果
国际媒体合作
与国际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信息传 播活动。
跨文化传播
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 的跨文化信息传递。
国家形象塑造
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和维护本国的良好形象 和声誉。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 效果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子弹理论 • 有限效果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媒介即讯息理论 • 使用与满足理论
01
子弹理论
定义
• 子弹理论,也称为“皮下注射” 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 传播效果,信息能够直接“击中 ”受众,对其产生直接、快速的 影响。
理论观点
需求的多样性
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媒介应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服务,以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评价
理论贡献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理论局限
该理论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也 难以全面解释复杂的媒介传播现象。
理论观点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观察周围人的态 度和意见,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 一致,就会更积极地表达出来;如果自 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悖,则可能会保
持沉默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导致某些观点在 大众中越来越被接受和强化,而与之相
反的观点则越来越被排斥或忽视。
这种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和强化 公众意见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高度权威性,受众 对媒介信息没有任何选择不受其 他因素影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能够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评价
子弹理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直接效 果,忽略了受众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对 传播效果的影响。
理论观点
1 2 3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能 够推动社会变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 惯。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10.劝服研究有万能效果论、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16.◆万能效果论的依据.答(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

(3)纳粹运用心理宣传。

(4)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公司林立,尤其是媒体广告越来越发达,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影响。

17.◆简述魔弹论的成效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后盾。

第二,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没其它信息来源。

第三,强大的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

有限效果论: 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有限效果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是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劝服效果的研究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拉扎菲尔德等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两极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存在,此外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罗杰斯等衣阿华学者的“创新—扩散”研究:另一主要流派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他们的“传播与态度变化”较有影响,其关心的焦点也主要是劝服的功能。

19.◆拉扎菲尔德他们发现了“两极传播”“意见领袖”的存在。

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影响极为有限。

模式可表述为:(1)媒介的影响通常经过中介因素产生,是间接的、辅助的、有限的;(2)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导致受众意见的改变,而是加强了受众本身的意见。

这里的“中介因素”即指“意见领袖”以及某些社会关系和受传者自身的接收态势。

两级模式20.◆凯兹和拉扎菲尔德的研究显示,两级传播模式包含哪几种假设?答:(1)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12.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三、“培养”理论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五、“知沟”理论六、“第三人效果”12.2 重难点解读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理论概要及特点(1)理论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深入研究(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①初期的研究只是显示了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高度相关,并没有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证实了媒介议程形成受众的议程,媒介报道在先,受众认知在后的时间顺序。

③1973年冯克豪瑟对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更全面的检验。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①“0/1”效果或“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②“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③“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第十二章 几种重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重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与以往的效果研究相比,其特点在于: 1.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告诉人们“想什么”)认知效果 可能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
2.考察的是整体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 动所产生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而不 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 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对 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 活动。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 舆论,通常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 (1)政治哲学观点:舆论就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卢梭)。 (2)社会学概念: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 互动的有机整体(库利)。 (3)行为科学观点:舆论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舆论是其 中的多数意见。 (4)社会心理学观点: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机制,是通过从众 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 (5)诺依曼的舆论观: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 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融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 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一般认为,大众传媒 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 (1)0/1效果或知觉模式。是否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受众对该 议题的感知
(2)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媒介对少数的议题的突出强调 会引起受众对该议题的突出重视
(3)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按一定优先顺序的不同 程度报道,会影响受众的判断。
(1)多数媒体报道内容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 产生累积效果;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 果。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 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 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 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 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 “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 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组员
李雅芩 李佳乐 冯曼曼 刘 岚
START
目录
CONTENTS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四、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五、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 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 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从黛玉到妙玉:陈晓旭的红楼 梦宿命
• 2007年农历大年初 六,人们大多还没有 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陈晓旭出家了。这个 曾经扮演过林黛玉的 演员,因那部《红楼 梦》重播过700多次, 而长时间留在人们的 视野里。
中外新闻界认为新闻价值大体包括:
4、接近性
• •
事实令人关切的程度。 引起受众关切的因素有:地理、职业、 年龄、心理、文化及利害关系等。具有 这些因素的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在相关的 特定人群中引起较大程度的关注而具有 较高新闻价值。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一)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看似人人平 等,其实只是假象。 (二)尽管人人有权建立自己的媒介,像建立私 人博客、私人空间供大众参与和评判,但这些与 专门的网络新闻机构或商业网站相比力量明显不 及,更别提与原有的传统媒体网络版抗衡。 (三)群体压力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存在。 (四)网络传播具有和其他传统媒体传播联动、 促成舆论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公开的意见变成 公众意见,因此,“沉默的螺旋”规律依然存在。 (五)网络时代出现了一批规则约束和评论员, 这些人负责引导网民向意见的多数发展。



要澄清的问题
1、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考虑的仅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 受众共同兴趣的问题,不考虑新闻的社会 效果问题。 新闻的价值,由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来 决定,考虑的是新闻的社会效果的问题, 能否有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等。
2、新闻定义无法概括新闻选择的标准 3、不能用新闻价值一个概念囊括全部 新闻工作
2、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
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 趣的素质。
新闻事业与口头新闻、书信新闻的区别

12 大众传播的效果

12 大众传播的效果

对有限效果研究的批评
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 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和忽视了大 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而 忽视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 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电视的普及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媒介效果 在“有限效果论”的框架下不能得到说明,过 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 来某些消极影响。
感知社会“意见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 为的“皮肤”;同时又作为包裹社会“身体”的“皮 肤”,维持社会整合,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 社会解体。 把社会控制的概念和大众传媒以及人际传播过程相结 合。媒介中所暗示或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 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社 会传播的螺旋化过程。因此可以说,传播媒介具有 “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议题”的几种类型: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 共议题”
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 同特点。
框架与铺垫
新闻报道成为公众议程需要一段时间,经过一定步骤 议程的建构:水门事件研究: 报纸突出报道某些事件或活动 各种类型的广泛报道以引起注意 对焦点事物的框架性(framing)报道以确立意义 媒介语言影响对议题重要性的感受 媒介把关注焦点与政治图景中易于辨认的次级象征联系起
媒介效果: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 和“改变”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领袖,往往是普通人,只是在传播活动中 扮演了领袖角色。
意见领袖首先要有较高的威望和良好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次,意见领袖是个见多识广的人,较多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参与
高层次的交往活动,在群体之外富有社会关系。它们由于经常从各个 信源获得大量信息,因而经常扮演信源和指导者的角色. 第三,意见领袖和他的追随者很相似,通常属于同一群体,同一水平 层次上。 意见领袖只是在其赋有特长的领域里充当领袖,指导他人,在他不熟 悉的领域内只好充当追随者,因此,意见领袖是相对的,可变的。 当然,人群中地位相当的人平等交换意见、分享信息的情况也经常存 在。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①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概念发展之一)①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对某个议题报道与否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②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强调少数议题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③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传媒按一定优先次序给与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3、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概念发展之二)韦弗:①个人议题:私下认为重要的问题;②谈话议题:与别人交谈、议论时受重视的问题;③公共议题:自我感觉多数人都重视的问题。

三种议题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的可能性,传媒对后两种议题的影响更大。

4、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研究(概念发展之三)①报纸:对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形成“议程”基本框架,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②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挑出最主要的“议题”突出强调,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5、“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概念发展之四)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五、“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时空因素•媒介宗旨•社会文化规范•(二)不足•1、它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三)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与其说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或消失,不如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概念。

•1980论著《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 :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系统陈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

•“舆论”Public Opinion是什么?•卢梭:公共意见•库利:社会互动的有机体的意见。

•行为科学:多数人的意见。

舆论的形成即社会合意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是表面上的“多数人意见”,是可以操纵的。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具有公开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这种环境认知带来压力或安全感,会造成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螺旋式扩展——舆论的诞生。

•它由三个命题组成:•第一,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可以影响和制约舆论。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舆论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即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效果观: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意味:操纵媒介便可操纵舆论,操纵舆论即可操纵社会。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与评价•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的不同。

•3、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中坚分子的存在。

•“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质疑还有:•过分强调了人们对孤立的恐惧这个动因,其实意见表达后面利益的期待这一动因,超过了对孤立的惧怕;•对问题的了解程度也是人们决定是否公开表态的重要因素;•论证中忽略了公众所在社团、群体在调解社会问题中的角色。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 •培养理论:周旋于“三个现实”之中–大众传播理论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Social Reality) ,媒介再现的“象征性现实” (Symbolic Reality),以及受众主观理解和阐释的“主观现实”(PerceivedReality)。

–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 Analysis,又译“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教化理论”)也是如此。

背景与起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主持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培养分析课题。

• 该理论的着眼点:– 1、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 2、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2、理论要点:•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营造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 同时。

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社会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理论概念涵化假设社会有一种“共识”。

•提供这种“共识”是现代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该理论的外围研究—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 index studies •1、制度分析:–分析大众传播的制度性压力和制约性因素,揭示内容特定性倾向的形成原因。

• 2、讯息系统分析:–揭示其整体倾向性。

•3、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news frame•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或利益关系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框架frame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媒介框架media frame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对于新闻框架的几点理解: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符号体系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和反馈新闻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框架效果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新闻框架的建构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框限”,即决定新闻取材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第二层是“内在结构”,这里主要使用重组策略,即在入选的报道内容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构新闻文本的完整意义。

新闻选题、新闻主题、叙述模式、消息源的选择、新闻背景、句法结构、用字技巧等等,都为新闻的解释和答案限定了框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框架例:•“国立台湾大学女学研究社放映A片事件”–源自中国社会以男性为尊的传统(中国社会环境因素)–与台湾大学学风有关–女性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台大学生会会长竞选造势有关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框架效果并不是绝对的。

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对立的和挑战性的信息,尽管它能通过信息呈现的形式来摧毁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和降低其显著性。

•新闻框架四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受众框架也具有多样性,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结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知沟”理论有助于缩小社会各界层之间一、“知沟”理论的产生及其背景背景:社会教育机会、受教育水平不均衡《芝麻街》现象理论诞生:1970年,蒂奇诺等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大》提出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大众媒介流入社会系统的信息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快,从而造成这两群人在知识上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