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有效实施 材料分析

合集下载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探析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探析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探析摘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

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反映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等思想,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路径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

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

国内外学者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解上,虽有差异,但他们都十分肯定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如,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决定于参与——即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的参与决策。

”①“对许多人来说,参与意味着他们与决策过程本身有着重要的关系。

至少它意味着他们不仅有机会选择,而且可以在决策过程的某一点影响决策者,这种影响对最终的决策及其实施有着显著的效果。

”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支持,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但在决策实践上,“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③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政府失效是指政府在公共决策或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或基本难以克服的缺陷,而导致其制定的公共决策和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达到其理论上的应然状态的情形”。

④政府失效使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成为现实需要。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并不乐观。

经济落后抑制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抑制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制度化渠道不足、不畅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性,政务不公开弱化了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参与成本高降低了公民参与的普遍性,对参与结果的理性预期强化了公民参与的“搭便车”心理。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

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1、关键公民接触法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

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

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

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

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

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

试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方式

试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方式

试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方式一、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以及困境1.我国工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的几十年,政府对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做了积极的推动。

本文指出了一下几点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日益逐渐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公共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逐渐的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国社会的整体改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外还逐渐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主行政立法制度,公民批评建议制度等。

同样政府也在公开公共行政活动包括机关工作,工作总结,行政人员管理和经费开支等情况,以确保政府的透明度和人民对政府行政活动的知情权。

第二公民参与制度的日益健全,宪法为重点的法律体系为公民参与合法行为提供了制度,规范的准则,不管是选举,党团,政治监督以及其他活动,都在法律和宪法或其他有关规范文件中得到确立。

我国的立法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选举法,工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公共事业捐赠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都有公民参与的相关内容。

公民在法治基础上自主地参与公共政策活动,通过影响我国政府对权威性价值的分配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的多样化,我国对公民参与从宪法上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宪法对公民参政权的规定给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共事务,公民自身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一方面是实现公民权力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更愿意直接参与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

2.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体现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体现在一下几点:第一,民主选举制度选举的基本特征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从而实现公众的选举权。

选举权是现代民主社会中的最基本政治权利。

第二,信访制度我国国情的具体体现之一,人民群众通过写信渠道来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也是法律所赋予权力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意志的表达,同时信访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广的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甚至称为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为此,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接着分析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应从制度、技术、思想三个层面拓宽公民参与途径、重塑公共精神,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以进一步因应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途径我国今日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主题是社会的公平、公正。

这牵涉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即个人权利的实现。

其实,利益分配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只有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才能使资源共享,那怎样才能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个人的参与非常重要。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写道:“每一个人,或任一个人,当他有能力并且习惯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时,他的这些权利和利益才不会被人忽略。

”这是公民参与的力量,为了早日完成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的力量进行考察,找到一条公民实现自己权利的途径。

1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1.1政府失败要求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作为公共政策核心制定与执行主体的政府,并不是神造物,并不具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命题和全部的理论意义也就是‘政府的失败’,即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治家和官员不是政治上的“阉人”,他们在参与公共政策时有自私的动机,政府不可能自动代表公共利益。

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却从另一层面反映了一个事实:人都是复杂人,作为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政府官员也有经济人的一面,也要追求自身利益,政府机构本身也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

由于政府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借社会利益之名行机构私利之实,这当然就难以制定并执行正确而有效的公共政策,必然导致政府失败。

公众参与与公共决策的效果分析

公众参与与公共决策的效果分析

公众参与与公共决策的效果分析公众参与与公共决策是现代社会民主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公共决策通常涉及政府在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而公众参与则是指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征求意见以及接受公众对政策的监督。

那么,公众参与对公共决策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一、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公众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众参与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决策方式,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并使政策更具合法性。

同时,公众参与使政府更加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将公众的智慧与专业知识融入到政策制定过程中,从而增强了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避免政策的失误和决策的短视性公众参与可以避免政策的失误和决策的短视性。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政治压力、利益集团的影响等。

而公众参与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降低政府的风险,减少政策的失误。

公众的参与能够帮助政府更全面地认识问题,从多方面、多层面的视角进行思考,避免决策过程中的短视偏差,使决策更加科学、切实可行。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公众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公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减少了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公众参与不仅仅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是一个使社会力量组织和社会资源调配得以合理布局的过程,通过民众的参与,建立起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公众参与意味着公民要为自己所在的社会、国家负责。

政府通过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使公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公众通过参与决策过程,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并愿意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民主意识的萌芽,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担当。

公民参与与政府决策效果

公民参与与政府决策效果

公民参与与政府决策效果现代社会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主原则,增强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然而,公民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对政府决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对政府决策效果的影响。

一、公民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方式众多,包括但不限于民意调查、公众听证会、社会咨询、志愿服务等等。

这些方式反映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多样性,也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在重要决策前的民意调查能够直接了解到民众的真实需求,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

而公众听证会则能提供一个平台,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有效地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二、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效果的影响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对其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公民参与能够整合各方利益,凝聚社会共识。

政府决策需要综合各方利益,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公民参与能够促使政府更多地考虑到民众的需求,减少决策的偏颇性,增强社会共识,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其次,公民参与还能够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公众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的参与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例如,一些重要环境问题的决策,需要考虑到科学研究和民众意愿的综合因素。

公众参与能够帮助政府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此外,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还能够加强政府的监督和责任。

在公民参与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公开透明地展现决策的过程和理由,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这种监督和责任意识能够有效遏制腐败行为,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公众的投诉和监督也能够促使政府及时纠正错误,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决策的效果和质量。

三、优化公民参与的途径为了确保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的效果最大化,有必要优化参与途径和方式。

首先,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公民的参与。

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参与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参与渠道,以便公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试议公共政策中公民的参与

试议公共政策中公民的参与

试议公共政策中公民的参与1我国公民参与的问题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公民参与理念已传入我国,开始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但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却还是呈现一种“内输入”的特点。

例如2012年3月周口市政府“平坟政策”的出台,没有举行任何的听证会以及意见征求。

其政策一出台就遭到了众人的唾骂,这项政策的执行也只能靠强制力。

此案例引发了众人对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的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公民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政府方面1.1政府对公民参与的认识存在误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民主制度,是行政民主的要求,但是从效率角度来讲,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却会使公共政策出台的过程更加的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不利于自己私利的实现,因此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尽量避免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因此就形同虚设。

以河南省周口市的“平坟政策”为例,此政策的出台并未举行听证会,也就是说此项政策的出台并未征求公民的意见。

1.2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在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只有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相关信息掌握的足够充分,才能发挥自身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方面的民主机制还不是很成熟,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有限,存在着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与公民想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透明度不高等现象。

这种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完善的弊端,从信息源上阻碍着公民参与效能的发挥。

1.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公民参与的概念和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广泛传入我国,虽然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在公民参与的机制、路径和方式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

具体表现为:一是法律过于抽象化和理论化,对公民参与的具体制度、程序和方式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关于公民参与的制度规定也仅限与各类规范性的文件,尚未实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在公民参与机制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都有公民参与的专门法律,例如:《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公民参与法》,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接近于空白的局面。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 键 词 :公 民参 与 ;存 在 问题 ;解 决途 径
中 图分类号 :F 1 . 0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9 6 (0 1 2( ) 2 6 0 0 9 16 2 1 )0 6c一0 5 - 2
前些年 ,Leabharlann 到 “ 公民社会 ” ,很多人似 乎都 会愣一 下: “ 公民社会是怎样 的?”这些年 ,随 着国内改革开 放和经济 的发展 ,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 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逐 步增强 ,参政 额度有所提高。可 以说 ,我 国公 民正在一 定程度上朝着理想状态下的国家 政治轨 道方 向前 进 ,逐 渐成为 公共政策制 定的一大 主 体 ,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扮演等着政策制定 出来 、颁 布下来 , 傻颠颠地去遵从的份儿 。但是 , 细细观察与分 析 ,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 其实并不 乐观 ,公民参 与的总体水平较低 ,公 民的实际 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 多亟待解决 的矛盾和问题 。 存在 问题 对于存在的 问题 ,可以从两个 方面进行 解析 :政 府
学术探 讨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 民参与存 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文/ 杨燕瑚
摘 要 :前些年 ,提 到 “ 民社会 ” ,很 多人 似乎都会 愣一 下 : “ 公 公民社会是怎样的?”这些年 ,随 着国内 改革开放和 经济 的发展 ,以及 国际政 治经济发展趋 势的影响 ,我 国公民的 民主 意识逐 步增 强 ,参政额度 有所提 高 。但是 ,细细观察 与分析 ,不难 发现 现阶段我 国公民参 与公共政 策制定 的现 状其实并不 乐观 ,公 民参 与的总 体水平较低 ,公 民的 实际政治参 与仍然存在 着许 多亟待解 决的 矛盾和 问题 。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分析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制定是一项政府重要的职能,不仅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保障息息相关,而且对于民主和社会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

然而,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的效果及其影响力如何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第二章:公民参与的概念及作用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参与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权利的实现可以以多种方式体现,例如广泛的公众讨论、建立社区议事机构、代表制度等等。

公民参与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民主性,使政策更符合社会各方利益的需要。

第三章:公民参与实践的类型公民参与实践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和代表民主两种类型。

约翰·舒尔茨曾经指出:直接民主是指所有成年公民都直接参与决策过程;代表民主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决策过程。

两种类型的实践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直接民主强调公民的直接参与,但因为它需要保障参与者的知情权,组织能力和时间,所以不太适合具有大规模和复杂性的政策。

代表民主依赖选出的代表,更适合处理大规模和复杂的政策问题。

第四章:公民参与实践的重要性公民参与实践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更好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增强民主决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改善决策的实施效果,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公民参与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它可以强化公民的意识,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公信力。

在发达国家,公民参与实践已经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的挑战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也面临挑战,常见的挑战包括公民参与的难度和成本、公共意见的分裂和对决、政治渐进主义和利益集团的影响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公民参与实践的效果不理想或者缺乏参与者的支持。

浅析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析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析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应当积极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只有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公共政策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才能更稳妥地落到实处。

所以,研究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现状;提高一项公共政策的出炉,其制定和执行过程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

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可以加强公民对公共政策、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为公共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情况并不乐观,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具有随意性、途径狭窄等问题很严重。

为了更好的将一项公共政策落实到实处,提高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政策及公民参与的概念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是指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的分配和对公众行为的规定而提出的一系列措施。

所有的公共政策都是要经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几个环节,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公民参与的概念,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很多论述,大致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民参与,主要是指公民参与贯穿于整个政治过程。

而狭义的公民参与则是从不同的、具体的研究领域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分别阐述。

如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公民参与是指公众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的利益团体等活动,用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定的行动。

从社区的角度对公民参与加以界定,公民参与则是社区中的居民运用权力,来决定有关社区中一般事务的过程。

一项公共政策从产生到落实的过程中,公民参与贯穿于其制定和执行的各个阶段。

二、我国公共政策参与现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虽然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民参与的意义入手,指出其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意见得不到充分反映等。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包括公众意识、政府开放程度等,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有效的意见征集渠道等。

最后探讨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包括公民论坛、听证会等。

总结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可以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促进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我国,问题,影响因素,措施,形式,途径,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政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以及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意见,而公民参与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确保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公正和全面。

公民参与可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受社会认可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是指社会中各类公民,包括个人、组织和团体,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包括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公民参与是民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形式、挑战及应对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当公民能够参与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将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和民意,增强了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

公众参与能够使得政府决策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成效。

公民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壮大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民、组织和团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合作与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动力和资源。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有多种形式。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听证、政策建言和政策评议等渠道,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监督、评估等手段,对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在政策评估中,公民可以通过调查、评议等方式,对政策的效果和成本进行评估。

公民还可以通过投票、选举、参加公共服务的管理等途径,直接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够强。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公民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对于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并不够强。

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限制了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深度。

公民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在公民参与过程中,公众的建言和参与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导致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信任度不高,影响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发展。

应该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教育。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对于参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公民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性。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非 制度 化 的形 式 出现 目前 ,我 国公 民参 与公共 政 策 策议程 的设置方面 , 应该使那些社会影响面大 , 关 系 制 定 的渠 道 有 :一 是 各级 人 民代 表 大 会 和政 治 议 ,人 民通过 选 举人 民代 表 和推 荐 政协 委 员 的 方 社 会 问题 尽快 进 入政 府 决策 议 程 ,从 而 成 为政 策 问 式 参 与政 策 制定 过 程 二是 党 和政 府 设 立 的来 信 来 访 题 ,实 现更 多地 体 现人 民群 众 的利 益 诉 求 和利 益表 领 导 接待 日各种 不 定期 的座 谈会 各 种 形式 的热 线 等 达 , 使政策作为社会利益调节器的功能得到最大程
治 制 度下 ,参 与 已经成 为公 民的一种 普 遍 性 和广 泛 过程中,绝大多数政策议程都是由政治领袖和权力
性 的行为,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是衡量一个社 精 英 所创 始 , 属 于 典 型 的精 英 决 策模 式 , 而 这种 政 策
会政 治 现代 化进 程 的重 要 尺度 。从 公 民参 与 的实 践 选 择 和制 定 的精英 决策 模 式在 制定 政 策之 后 依靠 国 来 看 ,公 民参与 所 涉及 的 内容更 多 地是 集 中在 公 共 家 政权 力 量强 制推 行 ,公 众很 难把 自己的利 益诉 求
1 8 《 情感读本} 2 0 1 3 年8 月

管理研 究 ・
策 的制定实际上是一种政府机构内部决策或关 门决

项 社会 问题 要成 为 政策 问题 ,就 必须 引 起 社
策造成 了公民缺乏参与政策制定的相关信息和政策 会上一 部分 或相当一部分人 的关注或利益诉求 , 并
为 议题的公共管理信息 ,公民不能够就政策 问题发表 且 引起政 府 的重视 并进 入政府 的议 事 日程 。那 么 , 自己的意 见 和表 达 自己 的利益 诉 求 ,制定 的公 共 政 什 么有 些社 会 问 题能 够成 为 政 策 问题 ,而 有些 则 不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我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即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也是践行“互联网+”的重要形式之一。

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促使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然而,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非理性、无序性行为,使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本文从政策制定层面出发,从我国公民参与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尝试通过法律和道德等路径加以规范,从而实现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在戴维·米勒所编著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公民参与被定义为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

具体来说,公民网络参与就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民能够参与进来,并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估和监督产生作用。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如下定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我国公民在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体的过程中,依赖互联网技术,以电子邮件、后台留言、微信微博等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并对公共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我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双重影响(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积极影响互联网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了公民对于政治权利的追求。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浏览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并发布自身诉求,而这个过程也极少受到外界的约束和影响。

也就是说,“互联网+”政治参与给公民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获取与发布平台,使公民能够更加快捷地了解政府所发布的最新公共政策,并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这种便利也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带来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情绪化。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在 中国 当前公共决策体制内对公民参与权 的制度 化和规 范化远远不 够 。健全 中国公 民参与权利体系 , 加强其 制度化 、 规范化 , 促进公 民参 是 与公共决策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
2 公 民文 化 构 筑 .
治决策所 需的信息 。但决策技术化也 产生 了某 些负 面效 果 : 出现 技术专 家控制的精英决策 , 使政府决策者宁愿相信专家的力量而排斥民众参 与。 2 民意普遍性 与决策效率 的矛盾 . 民主参 与可 以给决策 的合法化 、 科学性带 来好处 。但参与个体 数量 巨大 和参 与途径复杂性往往影响决策的效率。公民参与会增加公共 决策
皇 全
— —
厂 — — — — 一
中 国公 共 决 策 中 的公 民参 与 问 题 分 析
赵 延 华
( 州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郑 4 00 ) 5 0 1
摘 要:公共决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公 共决策过 程是否有公 民参与 , 否符合公众 的利 益需求 , 是 决定 着公 共决策 的合 法性 、 合理性和 可行性。论文分析 了当代 中国公共决策 中的公民参 与的理论与现 实问题 , 为中国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与 面临 认 着 一 些局 限性 。针 对 这 些 问题 , 文 提 出 了促 进 公 共 决 策 中 公 民 参 与 发展 的基 本 思路 。 论 关 键 词 :公 共 决 策 ; 民参 与 ; 理 公 治 中 图分 类 号 :6 D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9 2(0 0 0 O 0 1 7 0 9 2 1 ) 8一 1 3—0 1
参与纳入到公共 管理中来 , 在公共决策 中融入积极有序 的公 民参 与, 已势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

确保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文化困境、制度困境、法律困境以及渠道限制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困境;对策1 引言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民参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使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公民参与及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形式的概念阐释公民参与是指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或公共组织,在公共领域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的一切活动。

另外,从公民参与的领域上讲大致可以分为政治上的公民参与(国家政策制定之前、制定过程中以及政策实施中的公民参与)、经济上的公民参与、文化上的公民参与以及较小范围内社区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就是指在法律上保障公民以及公共组织,享有自由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权力的同时,促使公民及公共组织能够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充分参与对居民自身生活产生各种影响的政策和决策的制订,并监督其执行情况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实困境3.1 公民参与意识不足官本位思想的误区认为公民只应接受公共政策的结果,而忽视公民应有的参与权利;即使是意识到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权利,却对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效果持怀疑态度,而片面强调“专家”和“精英”治国。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政府机构根据特定目标和需求,对社会资源和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带来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民的权益,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率。

本文将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分析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推动公民参与的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公共管理恰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使政府更加贴近社会,更加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和矛盾,更加公正地进行决策和管理。

公民可以通过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通过民意调查、公共听证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一个社会的公共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公民的利益和权益。

如果公民无法参与公共管理,政府的决策可能无法体现社会多数人的意愿,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通过提出建议、行使监督权、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等方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率。

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率是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公民对公共管理的参与,可以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和执行。

而且,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决策更加全面和准确。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也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使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多数人的意愿,更加有利于政府的长治久安。

要促进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建立健全的公民参与机制和平台至关重要。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随着社会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整体质量,同时充分实现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

但目前看,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阐述了公民参与的概念,分析了公民参与基本动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对策和建议,以引起对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标签:公民参与;动因;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利益多元化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所面临的新情况,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应对这一情况。

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积极影响公共政策,从而保证公共利益最好的实现。

一、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概念。

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学术界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陈振明教授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1]。

通过陈振明教授的定义,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这点也是决定着公共政策过程是否可以有公民参与的关键点。

通过解读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者目的,政策不是无意识或者偶然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公共政策拥有特殊的主体,政策的根本落脚点是实现公共利益上。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2]。

因此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实现公共利益。

而公民是公共利益的主体享有者,所以公民理所当然成为公共政策的参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管理课程第二次作业: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

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赋予公民表达利益的机会,而且也是维系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关系,保持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础。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支持,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有效实施。

一、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一)、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赋予公民表达利益的机会,而且也是维系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关系,保持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础。

20多年来,我国各级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参与渠道和方式吸引公民参与,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对参与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公民参与的效果,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要求公民参与方式的形式意义与实质价值相统一,需要在确定优选标准、优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参与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三)、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

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

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二、实现广泛公民参与的途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公众正日益成为政府公共决策的主体,如何实现决策目标的科学化民主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完善法律,实现公民参与的法制化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条文规定社会各部分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应有的责任,并根据有关法律出台一些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相关具体细则,使公民在行使参与、制约和议政权利时,既有法律依据,接受法律指导,又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必须加强程序法制建设,实现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化。

从法治建设上看,必须在实体规范上规定了公众可以成为公共决策的主体,但是这些规定都需要切实可行的程序去落实,没有程序和秩序就没有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有序化。

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目前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

必须正视公民参与中的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二)拓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不断拓宽利益表达渠道,使更多的公民有机会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

发展政府性民意表达结构,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增加开放度、透明度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亲和力,广泛开展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平等协商与对话。

公民在政治素养、政治认同、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社会成员的多元性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利益表达渠道。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者可以多采用一些公民参与渠道,创造更新的参与方式。

如深入交流法、在政策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价值取向法等。

此外,公民自己应懂得运用不同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为充分发挥利益团体在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方面的功能,发挥各种利益团体的实际政策参与作用,我们还需多方面开拓政策参与渠道。

(三)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决策意识公民具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又有参与的能力、途径,才可能达到参与的目标,保证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加强公民参与意识教育,培育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是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的基础,也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目标要求。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激发调动参与热情,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以及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从而使他们的参与行为符合社会的发展目标,减少和避免为图一时的满足而最终影响民主政治进程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参与行为。

加强有序参与的实践引导和锻炼,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

(四)为公民参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决策主体走向分散化,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决策主体必须同各种社会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民进行广泛的沟通、联系,交换信息,商洽方案,以取得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中造成一种民主、平等和协商的气氛,形成一种人人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的局面。

政府部门应破除各种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化的决策观念。

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营造良好的决策环境。

三、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

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建设滞后,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度低、配套性差,缺少有效的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

从整体上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本质决定了我国政治机制对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

但问题在于,多年来的实际运行情况已使一些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不够畅通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相对狭窄,政治参与的方式单一。

公民没有经常性的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现有的政治参与的路径往往局限于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

虽然近几年出现了民主评议政府、公示制、听证制度等各种参与方式,但这些制度执行不到位,往往流于形式,各种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决策参与渠道也未能全部发挥其功效。

(三)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法制不完备公民参与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公民参与缺乏充分的法制保障。

法律所涉及公共决策范围有限,实体性规范多,程序性规范少,公民参与决策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在目前的政治生活中,人民只能把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委托给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公民是委托人,政府是代理人。

但是,现实中的制度安排却很难体现委托人的参与。

(四)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感并不强,参与决策的动机层次不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所试图影响的也多限于某些政府官员的个别态度,或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处理,而对政府工作中具有方向性和决策性的方面很少触及。

四、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

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

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

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

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

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

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

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

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

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

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

(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

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