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众多,下面我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稳定的成长环境,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而缺少家庭温暖和睦的孩子往往容易心理失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

家庭的家教方式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产生影响。

家长是否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是否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都会影响孩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质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优质的学校通常能够提供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拥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的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如果学校侧重灌输性教育,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社会背景、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或者阻碍作用。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媒体信息和社会舆论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产生影响。

当社会出现混乱、动荡的情况时,学生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和抵触情绪。

而当社会中存在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的温暖和睦、家教方式的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方式,以及社会的背景、价值观和社会舆论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论文

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论文

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论文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思政教育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发展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成因。

首先,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是一个主要问题。

当前的思政教育往往过于泛泛而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程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们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例如,学生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感到无聊,因为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其次,思政教育中缺乏互动与参与是另一个问题。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即教师统一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当学生们无法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时,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减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思政教育中存在内容单一和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

当前的思政教育仍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思政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问题,并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和改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对于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的思政教育往往受到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机构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思想和人格发展。

另外,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也是问题的成因之一。

一些思政教育的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思政教育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学生可能被商业化和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所影响,缺乏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它是传递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的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行为规范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正如接受任何其他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过程也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挑选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社会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社会背景因素是指一个人所在社会的背景特征。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与社会文化有关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体系等。

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所在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一个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中,人们更加容易接受这些价值观;而在一个传统、保守、封建的社会中,人们容易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观念。

同时,文化背景还会塑造一个人对于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内容的接受程度。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其对思想教育的态度和观点。

学校因素:学校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在一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方式、授课内容,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初步接受程度和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质量。

例如,一所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或者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能无法使学生有效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一个人的性格、知识水平、习惯、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素质。

这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能力。

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的能力和意愿可能更强;而一个习惯固定思维方式、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抵触。

总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不仅限于以上几点。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并加以利用,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6-10-27T14:58:36.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作者:李涛[导读] 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反差。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摘要:本文基于实际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并鉴于此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因素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1.心理困惑:接受内容与现实的反差。

当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定型,思想也相对成熟,追求理论创新和自由个性的意愿相对强烈,对所接触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对独立的看法。

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反差,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了困惑、怀疑,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2.心理拒斥:师生交流与沟通的不畅。

在目前高校学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往往把日常工作的重点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其思想动向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导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理论沟通和政治谈心。

正是大学生与专业导师、任课教师之间思想上、政治上交流沟通不畅,才使得大学生群体对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所产生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消解。

随着困惑程度的逐渐加深,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产生心理上的拒斥。

3.心理诱导: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泛滥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取向产生心理上的诱导,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诸多误区与盲区,例如理想信念模糊、公益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相对割裂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4.心理盲从:行为理性的匮乏。

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00后”,他们大多数成长环境相对简单,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与考验,因而对一些社会问题不能理性看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49535 政治其它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相关理论的论述(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概念是以“接受”为基础而形成的,最先对“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进行论述的邱柏生,他认为:“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特别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该定义强调了思想症教育接受的内化,却忽视了外化的重要作用,与实际不符。

之后,张耀灿克服了这一局限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内化并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

”该理论接受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以叙述,因而得到了学界的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社会发展程度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相适应”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的接受问题。

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问题。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接受主体通过一定的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人的活动是在需要的驱使下得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需要的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同样也为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

大学生一旦产生需要,继而会产生动机来支配行为,并以主动积极的行为来满足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称此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摘要]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心理原因主要有认知偏差、情感抗拒和意志薄弱三个方面。

可以通过培养价值观、发挥情感效应、注重无意识教育和贴近生活现实等策略来消除这些因素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心理原因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当代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主渠道。

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情况还不太令人乐观,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笔者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参考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心理原因(一)认知偏差引起的接受障碍1.对接受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清。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更是受教育者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对此都能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认知。

有的大学生往往从自己的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出发,受世俗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一种不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于己价值不大或无用的结论。

甚至有的大学生误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又是老一套,因而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

在这些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大学生就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2.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不一致。

受教育者接触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在心理上有以下三种反应:一是拒绝接受教育信息;二是把教育信息曲解为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三是改变认知结构以接受教育信息。

有的大学生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因为不能激活认知结构中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或者是接受了相关知识,却不能有效地应用它。

3.已有的认知背景不足。

大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背景本身就有许多不足。

面对多元的价值观,面对社会实际生活的诸多反面启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本身的缺陷,他们有时难以从已有的经验认知背景中走出来,限制了自己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

而且,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经验相冲突时,会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和选择困惑,从而阻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效果。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
为 对某 种 目标 的渴 求与欲 望 ,表 现为 愿 的 , 如果差距过大, 则会产生逆反甚至于 持的态度体验, 形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望、 意向、 兴趣 、 动机 , 这 是 人的认 识 活动 对抗心理。正是人的需要影响其接受兴 特殊的心理反应形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 的出发点 。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 趣 , 使之维持其已在的思想接受活动 , 并 受过程 中 , 情 感无处 不在 。思 想政治 教育 项 有 目的 的认 识活动和 实践活 动 , 就 必然 按一定方向发展 ; 正是人} 向 需要影响其接 接受活 动 中的情 感 , 是对思想 政治教 育与 与一定的 需要相联系 , 没有 需要也就 没有 受记忆 , 如果符合需要的, 则其所获取的 自身关系的主观体验 , 是思想的非理性状
接受活动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新知识将相当巩固与稳定 , 产生长期记 态 , 表现为 喜 、 怒、 哀、 乐等 , 反映 的不是教
中, 当 人产 生了 某种 需要 时 , 心 理上 就会 忆 , 甚至 终身难忘 , 否则 易于淡忘 ; 正是人 育 的客观价值 , 而是 接受 主体对 教育价 值 所 以思想政 治教育 中的接 受 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 形成一种内在驱动 的需要摧发其接受转化 , 人的需要使其对 的心 理感受 , 力 。这种 驱动力促使 主体去寻 找 目标 , 表 新 接收 的思 想信 息迅 速转 化 为 内在 的情 受其 情感参与 的影响 , 这 是思想 政治教 育 现出接受 的积极性 , 同时去选择接受 的 内 感 、 意志 , 并迅 速转 化为 言论 、 行为 , 促 使 中的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 , 接收主体的情 容 。当 目标找到后 , 就开 始了满足 需要 的 其 个人新思想的社会化 。 所以思想政治 教 感体 验是 思想 政治 教育 接 受活 动 中正 负 活动 , 也就是接 受外来信 息的活 动 。当需 育越能接近受体的内在需要 , 接收 则越能产生 效应的 关键 。所以思 想接受 活动 中 ,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9-03-29T09:19:58.90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7期作者:焦缨岚[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过程内涵丰富而复杂,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焦缨岚龙矿集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安装分公司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过程内涵丰富而复杂,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一、内在需要因素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

所谓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向。

人的内在需要往往表现为价值追求,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要所驱动的、价值观参与的,人的思想接受活动也是如此。

我的需要、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存在,形成为思想接受的作用场。

二、理解力因素接收主体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时,总是要先理解其内容,根据他们的“理解定势”来进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经过接受主体的已知的过滤、检验,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接受主体的已知与新知的视界融和过程。

因此,作为一个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

三、情感因素情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引起人们主观体验的特征。

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对接受活动所发挥的激发作用。

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主体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

总之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情感强度越高,接受过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而对信息的过滤作用也就越明显。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影响因素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影响因素

教 学计划 的调整 提供就业 反馈信 息 , 形
成 了招生 、 养 、 培 就业相互 联 系 , 互促 相 进 的运行机 制。在第 七届大学生心理健
对教师所讲述的 内容产生兴趣 。要做好 大 学生 的 思想 政治 工作 只 需把 握 住两
学生们一届和一届之 间的变化 、差别 也
非常大 。 以 , 所 一定要照顾到学生们的特
点 , 用 广 大 学 生 喜 闻乐 见 、 于 接 受 的 采 乐 方 式 。比如 , 当前 的社 会 实 践 、 训 , 些 军 一
以浙江大学为例 ,0 0年 , 21 该校 圆满
完 成 了 全 校 大 学 生 思 想 状 况 调 查 ,成 立 了 大学 生 就 业 指 导 教 研 室 ,班 级 开 始 设 立 心理 委 员 ,举 办 多 次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比较 多的 难题 ,其 中一 个 难 点就 是 如 何 让 学 生 能够 很 好 地发 自内心 地 接 受教 育 。本 文 首 先 分 析 了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接 受・ 影 响 因 心理
素, 并就 如 何 有 效 地加 强思 想政 治 教 育进 行 了深 入 的探 讨 , 有 一 定 的参 考 价 值 。 具
够很好地发 自内心地接受教育 。本文就
思想政 治教 育的接受 心理影响因素进行 探讨 。

应加强对科学发展 观教育教 学中重 点、 难点问题的研究 , 断增 强教育教学 不 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 , 充分发挥第二 , 并
将就业指导贯穿 于学 生在 校期 间教 育教 学管理全过程 ;为毕 业生举办就业招聘 洽谈会 ,主动邀请用人单 位到学校招聘 毕业生 ;鼓励学生 “ 扎根 西部 ,服务社
关键 词 : 想政 治 教 育 ; 受 心 理 ; 响 因素 思 接 影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因素众多。

本文将从教育者、学习内容、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专业素质、教育方法、教学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教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探究教育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态度也关系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知识。

然而,如果教材编写和选取不当,过于抽象、生疏难懂,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厌恶心理,难以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状态等,从而科学地选取和编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生动有趣的教材。

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健康、价值观念、家庭环境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认知水平不够,难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思想,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产生阻力。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此外,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帮助。

总结来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生自身三方面因素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科学选取和编写生动有趣的教材,与学生和家长充分沟通,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体验。

学生自身要注重对自身认知、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的建立和完善,积极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共同促进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一、问题的存在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然而,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思政教育内容单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授,对其他相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很少。

由于教材和课程的单一,思政教育过程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思政教育形式单调。

当前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缺乏创新和互动。

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作用。

再次,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思政教育主要以论文、考试为评价手段,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

这种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投入不高,只追求成绩而忽略思考和感悟。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局限了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问题成因的分析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与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管理有关。

首先,思政教育理念不够先进。

当前的思政教育仍然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忽视了世界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现实。

因此,思政教育缺乏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思政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扩大思政教育的渠道,通过在线课程、讨论小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思政教育管理不够科学。

目前,思政教育的管理主要由学校领导层负责,而缺乏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合作。

此外,对思政教育的预案和评估不够详尽,导致教育效果无法及时监测和调整。

三、解决思政教育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要强调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本性,关注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价值观,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和规律,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过程中的矛盾和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首先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以及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规律、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发展规律、教育环境与教育效果的关系规律等,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各种矛盾和规律。

在这些矛盾和规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差异上。

教育者通常掌握着一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他们的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授这些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然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往往受到家庭、社会、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教育者所传授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还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差异上。

教育者的行为方式通常是以教育、引导、示范为主要手段,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受教育者的行为。

然而,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却受到个人性格、习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学习、选择、吸收既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而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的过程。

接受行为所遵循的轨迹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中,大学生在外界各种刺激影响下,通过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且外化为实际行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心理层面的接受准备阶段、思想观念层面的内化阶段和行为层面的外化阶段。

一、心理层面的接受准备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主要表现——注意。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是说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事物而离开其余的事物。

所谓集中,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某一事物所达到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正是由于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接受活动才有一定的方向性,也才能准确、清晰地反映事物。

因此,注意是接受的前提。

任何接受总是在一定的注意的条件下进行的,不注意、不了解就不能接受。

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户,凡事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二、思想观念层面的内化阶段“所谓思想品德内化是个人真正接受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变为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这一阶段又分为分析、筛选、整合三个环节。

1.分析。

分析是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和方法依据主观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引起自己注意的、进入自己的认识领域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辨别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分析是对接受客体进行理性认识的过程,它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信息来源的渠道及其真实、可靠性做一个判断,对于虚假的、荒谬的信息予以排斥和拒收。

二是对信息传播的意图做判断和推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传递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使受教育者能学习、了解和掌握这些规范,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黎志远112012332221978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指导思想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在环境的影响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所经过的程序。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用图示分析如下:大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阶段,阐释如下:第一阶段(内化阶段)即教育者将社会的指导思想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其它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内化为自己个人的思想。

(将外在教育思想根据个体需要进行内化)第二阶段(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将自己在内化变为动机,去支配或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行为习惯。

(通过个体内化,形成自身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认识指导实践)第三阶段(反馈阶段)即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将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过评估和反馈,去丰富社会和个人的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三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阶段:内化阶段。

强调受教育者根据个体需要将外在教育思想进行内化的一个过程。

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内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指导思想总是属于统治阶级,带有鲜明政治性和阶级性,是由政治体制、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要素构成,是教育者开展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遵循的行动指南,又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说社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只有在社会指导思想科学性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起教育对象认识和感情上的共鸣,使受教育对象从内心认同并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产生,社会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想 。因此当有的高校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 , 有 的学生把思 想政治教育当作单纯 的政治学 习, 学生学 习起来往 往存在排斥 性 。无论是学生的价值观还是认知观 , 如果不 深入 了解学生 主 体状况 ,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 时 , 学 生对思 想政治 教育 的
接受性就会很低。 1 . 2 教 育客 体 因 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 素 主要是指 大学生思 想政 治 教育接受 的各类信息 以及 学 习形 式。各类 信息主要 包含 大学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8 5 5 4 . 2 0 1 3 . 1 2 . 2 2 8
1 影 响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接 受 度 的 因 素 1 . 1 学 生 主 体 因 素
环 境 的不 良要 素对 大 学 生 接 受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同 样 造 成 了一 定
础, 结合当下社会动态 , 从学生 日常思维 和行 为人手 , 以多角度 的讲解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思 想政治教育新 认识 , 把抽 象 的 理论转化为生动 的、 贴近生活 的、 满足学生 需求的学 习认知 , 以 此 建 立 学 生 同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情 感 基 础 。
2 . 2 创 新 思 想政 治教 育模 式
阻碍 。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 育的接受 主体 , 本身 的价值 观、 认 知 2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对策 观不 同, 在面对思想政 治教育 时往往表 现的情 况是不 一致 的。 2 . 1 提 高 大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接 受 的情 感 基 础 在价值 观方 面 , 随着我 国经济 改革开 放 以及 国外文 化 的进 入 , 要想提高大学 生对思想政治教育 的接受度 , 关键在于建 立 各类务 实主义在学生 中逐渐形成 , 有 的学生在学校 的生 活和学 学生与思想政 治教 育的情感关 系。情感 的建立 首先要基 于 学 习都以实用性 为 目的, 没有实 用性 的事情往往 就会排 斥 , 没有 生价值观层面的认 知。思想政治 教育 者应该转 变学 生价值 思 参 与 动 机 。 当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活 动 开 展 时 , 务 实 主义 的 学 生 则 会 维 , 多通过 E t 常生活案例分析学生价值 观层 面存在的弊端 以及 把思想政治教育 当做一种形式 , 觉得这种教育既不 能解 决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下乃至今后 指导学 生 日常 思想和行 为 的重 E t 常的生活问题 , 对将来 的就 业也没 有意义 , 因此学 习起 来并 要性 , 使学 生从 内心深入 建立对 思想政 治教育 的价值依 赖 ; 其 不投入 ; 在认知观方面 , 每个主体都有原来的认知体 系, 当学生 次要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 教育 的多元认 知。思想政 治教 育不 形成 自己的认 知体 系后往往很难 调整 自己去适 应新 的教育思 是单一模式的政治灌输 , 教育者应该 以学生原有知识 构建为基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
区域治理
思政素分析
崔鹏 抚顺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辽宁抚顺113008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因素、情感因素等内部因素分析,以及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 分析,最后从教育者自身出发,只要这些因素都涉及到,才有助于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
59.
[2]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fMl.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45.
作者简介: 崔鹏(1978.7一),男,宁省抚顺市, 职称政工师,从事工作领域单位的人事工 作。
·
16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十分重视教育过程 中接受问题的研究,按受教育者的接受规 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价 值和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 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 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内在需要因素 需求是人的普遍追求。所谓需要是指 对象依赖和摄取对象,这是人们缺乏某种 东西时的主观意图。需求是现实状态与期 望状态之间的差距。他们是一个人缺乏满 足感而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它们表现为 对某个目标的愿望和愿望,表达为愿望, 意图,兴趣和动机。这是人们的认知活动 出发点。作为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 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必然会满足一 定的需求,不需要接受活动。在思想政治 教育过程中。当人们有某种需求时,会产 生心理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内在的动力。 这种驱动力激发学科寻找目标,表现出接 受积极性,同时选择接受什么。当目标被 找到时。就开始满足需求的活动。当满足 要接受的内容时,这些需求的接受暂时中 止。出现新的需求并开始新的验收过程。 需求一满意一新需求一新的满意度是接受 活动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接受程度取 决于接受者内部需求的适应程度和满意程 度。人们的内在需求是他们教育的动力。 人们的内在需求往往表现为追求价值。 2情感因素 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信息接受和接受活动信息选择的 过滤效应以及接受活动的激励效应。信息 接收和信息选择对接收活动的过滤效果。 当目标确定后,接受者不可避免地会对教 育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绪有 时源于先前的经验:有时候是由于情绪传播 等原因。接受活动开始时形成的这种情绪 会对教育主体的信息选择和信息的理解产 生重要影响。接受主体有意无意地被这种 情绪驱动,以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集中在 满足主体情感需求的信息上,避免或忽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

在家庭环境因素方面,家庭的思想观念、家庭氛围等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则包括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舆论、传媒影响等。

针对这些因素,我们提出了一些有效对策,如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等。

从提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总结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结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对策、建议、研究成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心理影响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和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指导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在新形势下,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步骤和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43-0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1.1 学校方面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课时少,而且往往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正常的教学中。

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老师上课时也是机械地传达信息,更多的是像复读机一遍又一遍地讲授知识。

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

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可有可无,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政课毫无作用,有的甚至极端的认为思政老师就是催眠师,思政课对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总而言之,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欠缺,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呈现萧条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懈怠。

1.2 学生方面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当代大学生就是一定程度素的受害者。

很多大学生把接受教育都极端的“功利化”,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来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不是复习其他课程,就是看小说,丝毫没有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

1.3 社会方面社会上一些负面事件的夸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态。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和环境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过程内涵丰富而复杂,是接受者认识世界的主动行为过程,是对教育者思想、周围人们的思想的认同过程,是接受者横向与教育者、环境、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还存在着接受活动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出现和意外转化的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思想接受都是新的思想接受活动的起点。

只有懂得接受才真正懂得教育,离开接受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分析、思考与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十分重视教育过程中接受问题的研究,按受教育者的接受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价值和质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一、内在需要因素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

所谓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向。

需要是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的差距,是个人的某种缺憾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动机,这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接受活动的产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促使主体去寻找目标,表现出接受的积极性,同时去选择接受的内容。

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了满足需要的活动,也就是接受外来信息的活动。

当需要接受的内容满足后,对这种需要的接受活动就暂告一段落,于是产生新的需要,开始新的接受过程。

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新的满足是接受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永无止境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态度和趋势,使这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而且也成为推动人类活动的持续动力。

”可见,接受是以受体内在需要的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为其条件的,人们的内在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驱动力。

人的内在需要往往表现为价值追求,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要所驱动的、价值观参与的,人的思想接受活动也是如此。

我的需要、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存在,形成为思想接受的作用场。

人的需要作用于其思想接受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正是人的需要唤醒其接受注意,强化其接受准备,使其产生对与自己需要有关联的思想信息源的敏感与专注;正是人的需要激活人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引起人的思想接受活动的主动与活跃;正是人的需要左右其接受选择,需要越强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弃取选择、受拒反应越鲜明,这是人们思想接受活动的共同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的适应与满足为条件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受体的内在心理的需要,则会引发受体的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反应,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受体的心理需要存在差距,则受体反应将会是麻木的,迟钝的,如果差距过大,则会产生逆反甚至于对抗心理。

正是人的需要影响其接受兴趣,使之维持其已在的思想接受活动,并按一定方向发展;正是人的需要影响其接受记忆,如果符合需要的,则其所获取的新知识将相当巩固与稳定,产生长期记忆,甚至终身难忘,否则易于淡忘;正是人的需要摧发其接受转化,人的需要使其对新接收的思想信息迅速转化为内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转化为言论、行为,促使其个人新思想的社会化。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越能接近受体的内在需要,则越能产生受、教双方的心理共震,越能产生受体在受教活动中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理解力因素接收主体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时,总是要先理解其内容,根据他们的“理解定势”来进行接受。

这个“理解定势”,就是接收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该结构由受体已有的文化积淀、概念体系、思维定势三个部分组成。

对不同接收主体来说,他们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结果等是有差异的,是凭借其“理解定势”的功能,实现对内容的整合与内化,并最终完成接受。

接收主体理解力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异。

任何接受主体都已有认识框架和认知结构,都不可能是零存在。

人的行为总是受其已有思想所控制的,思想接受活动也是如此,受其已知所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经过接受主体的已知的过滤、检验,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接受主体的已知与新知的视界融和过程。

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差异,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如果接受主体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经验丰富,那么在接受教育的活动中会扩大其接受教育的容量与跨度。

但是,另一方面,知识能力强的人,自信心、自尊心也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接受教育也会越困难。

如果接受主体智能水平高,易于接受理性化的、合理性的、宏观性的教育内容,而智能水平低一点的,易于接受简明的、情感化的、经验化的教育内容。

另外,接受主体知识、经验、价值观、世界观等会凝成一种合力,从而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与拒斥作用。

如果接受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一致时,则受与教易于同化、契合;如果不一致,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顺应,重构,改变思维定势;二是封闭、排斥,固守自我。

因此,作为一个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

三、情感因素情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引起人们主观体验的特征。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形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形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情感无处不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情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关系的主观体验,是思想的非理性状态,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观价值,而是接受主体对教育价值的心理感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受其情感参与的影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接收主体的情感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

所以思想接受活动中,接收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好与恶的情感反应。

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对接受活动所发挥的激发作用。

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

当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教育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等等。

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教育主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

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主体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

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

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强烈,固此就越容易对教育主体加以接受,反过来也就越能满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而对厌恶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往往注意的时间较短,甚至不加以注意,注意的强度也较弱,不太容易对它加以接受。

总之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情感强度越高,接受过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而对信息的过滤作用也就越明显。

接受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者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

当接受者的情绪状态不好时,他的大脑感受力随之降低,神经反应活动迟钝,从而使感知、理解、想象、判断能力下降,影响接受;接受者情绪状态较好时,大脑的感受力增强。

接受者情感不仅影响接受的主导取向,而且影响能否接受。

接受主体的情感状态不由自主地将内在情感转移至接受对象,使接受活动充满着一种情感色调,使接受活动具有一定的与接受主体情感保持一致的倾向性。

当接受主体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教育主体的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含带有否定性情感的痕迹,反之亦然。

在现实的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面对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情感状态,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出现是否接受的不同。

情感不仅影响是否接受,而且还对接受的程度有所影响。

即使都是处于积极情感状态下的接受,由于接受主体情感的强度不同,其感受也不同,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所做出的接受的程度自然不同。

四、教育者自身因素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高度重视施教者的人格品质对其施教效果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强调,在说服教育中,“演说者的品质”“对听众的态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良好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人们在思想接受活动中,往往会对施教者的可亲可信的感情转移到对其所教育传播的思想的可信可接受的认定上。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施教者人格形象好的教育更可信,接受主体更易于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活动中有自身形象的两大影响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力、地位产生的强制性影响力,二是人格品质产生自然影响力,接受主体面对前一种情况是被动接受,面对后一种情况会主动接受。

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否,不完全决于施教者的权力、地位如何,内容如何,还决定于施教者的人格品质威信如何。

一般说来,接受主体在受教活动中,总是要认真审视施教者的形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做出人格解读、情感解读、智能解读,并从中决定自己的受、拒态度。

接受主体往往以教者的行为接受参照,教育者言教还是身教,其言行是否一致,内外是否如一,都会影响受教者的思想接受效果,如果教者言行一致,则受者会作可接受性解读,从而产生接受欲,否则教者言行不一致,受者徒生反感。

接受主体还以教者的态度为接受写照,教者若以权威自压,一派道貌岸然,都会拉开授、受的心理距离,导致接受欲的冷淡与抑制。

还以教者的情感为接受写照,是为教育者自身着想,还是教者对受者的真心实意,还只是教者对上级的受命所为,这都会影响受者接受情感、接受思维的启动与封闭,接受的质量与效果。

从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来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者高水平的教育与学生高水平的接受是成正比的。

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来说,教育者不同的教育方式,必然带来学生不同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效果。

单纯的教育者讲学生听这一教育方式,学生的接受效果是比较差的,而教育者和学生双向交流和沟通,则接受效果就比较好。

这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方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优化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接受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的和最后的环节。

如果没有这个接受,前面的教育活动都没有了意义,可见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环节。

正是这个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因此,接受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就是这种思想进入了人的头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