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有赏月 、拜月、吃月饼的习俗。月饼 又称为“团圆饼”,故而中秋 节又叫团圆节。 古时候,还设 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 。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 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 、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 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 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 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 节、乞巧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 传说。
农历的七月初七, 有时恰逢天气 晴朗, 民间有晾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
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 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每到此时,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 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 用来 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 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往 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 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 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 自尽,后裔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 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 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 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 端午节文化内涵。
中
国
传
统
与 饮 食 文
节 日 民 俗
化
想一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有 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 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 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 月一日定为元旦。
饮食民俗概述

茶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 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即茶俗。 1、客人来时的茶俗 2、喜庆茶礼 3、祭祀茶礼 总之,饮茶作为我国的国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国各族人民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茶文化。因而了解一些有关茶礼知识是很有意义 的。
酒俗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美酒 飘香的历史。 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饮料之一。 俗话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礼”这些不 同的民俗活动,由于内容不同,饮酒的礼仪 形式也不同。因此,酒礼酒俗,在民间饮食 文化中,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酒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酒礼名目繁多,主要 有: 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会后酒宴。 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仪。如:婚宴 3、节日酒俗。如春节、中秋等。
饮食的惯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相当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的 累计下,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民俗形成了一定的惯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以汉族为例,多一日三餐,早餐多喝粥,外加馒头、油条、包子等。午 餐、晚餐多吃馒头、米饭,副食主要为蔬菜、荤菜和饮料。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饮食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并且还带有浓厚的地 方性与民族特色。如饺子、年糕、腊八粥、元宵、粽子、月饼、馕、糌 粑、手把肉、抓饭、酥油茶等。这些食品主要供应相应的节日与不同的 民族使用。
外国饮食民俗
亚洲国家饮食民俗 日本:自古以来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鱼、虾、 贝等海鲜。生鱼片,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名菜。 弁当,即盒饭,也是日本人传统的饮食。寿司,即 “日本饭团”是一种带菜码或调料的大米饭团。吃 时蘸酱油,并佐以醋渍的生姜片。 日本人喜欢饮茶,并对茶颇有讲究,现已发展到日 本特有的茶道。 日本人也是用筷子,日本用筷有八忌。
中国饮食民俗ppt课件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
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 “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 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 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 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 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 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 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 “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 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 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 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 “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 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 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我国城乡 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 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8的 《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
6
5~七夕节简介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
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民俗

2.主要食物 (1)圆子。元宵节的圆子在唐朝时期叫面蚕、浮圆子。 (2 )元宵。这种食品,也叫汤圆、汤团。
(三)中和节的饮食民俗 • 1.节日由来 •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青龙节,龙抬头节。
• 2.主要食物 • 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行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 二这天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 (1)春饼 (2)面条 (3)猪头肉 (4)吃芥菜 (5 ) 赏面花 ( 6 )爆米花蹦豆 (7)五蔬盘 (8)其他食物
(四)上巳节的饮食民俗
• 1.节日由来 •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 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
• 2.主要食物 • (1)彩蛋。 • (2)荠菜。
(五)清明节的饮食民俗
• 1.节日由来 •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比较,人们更重视寒食节(即清明 节前一天)。
2.主要食物 正月初一及以前 • 腊味 • 年糕 • 饺子 • 屠苏酒 • 其他
初二 • 开年饭
初三 • 禁食米饭与豆类 初四 • 供品
初五 • 俗称破五也叫“财神日” • 吃饺子,放鞭炮 初七 • 七宝羹 • 吃捞菜 • 薰天饼 • 拉魂面
(二)元宵节 1.节日由来 传说一: 传说二: 传说三: 传说四:
第一节 传统节日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一.节日的含义
节日时具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着特定的主题 内容和活动方式,同时是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 人们在这个时间里,进行主题内容获得,是世代传承的一种 民族现象。
二、节日产生的原因 1.历法解气 2.原始崇拜 3.禁忌与迷信 4.祭祀 5.宗教 6.多神信仰 7.近代出现的节日
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概述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的饮食民俗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情。
从北方的面食文化到南方的米饭文化,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传统和习俗。
本文将就中国的饮食民俗进行概述,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独特习惯和文化传承。
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和象征。
比如,中国人认为吃饭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方式,每到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家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共进美食。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平衡,认为五谷杂粮的搭配对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饮食上追求“荤素搭配、饱腹宜涮”等原则。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偏爱面食,如面条、包子等,而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更偏向米饭、粥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色饮食习俗,如四川的火锅、上海的小笼包、广东的早茶等,这些美食成为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
除了日常饮食之外,中国的饮食民俗还体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中。
比如,春节期间的饺子、年夜饭等传统菜肴,除夕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清明时节的“踏青”与吃青团等习俗,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节日饮食文化,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食品都承载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仪式感。
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民俗是一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饮食民俗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尊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饮食民俗,有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愿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让人们共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及民俗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及民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更是一种传统仪式和社交礼仪,同时也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色、香、味、形”,这四个要素被认为是一顿饭的灵魂。
在中国菜肴中,色彩鲜艳、香气诱人、味道独特、造型美观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比如,四川菜以其麻辣鲜香、形态各异的美食而闻名;广东菜则以清淡鲜美、脆嫩可口而著称;在北方,蒸煮、炒炸的菜品更具有油腻爽口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口味和风味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了“色、香、味、形”,中国饮食文化还倡导“食物药用”的理念。
《黄帝内经》中就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以教小民”等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
中国传统药膳烹饪技艺源远流长,例如煲汤、蒸炖、煮煎等方式都被认为有益于人体健康。
比如人们喜欢在冬季食用滋阴补肾的食物,而在夏季则更倾向于清热解暑的食材。
这种食疗养生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千年饮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饮食习俗中,饮食节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例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品尝各种特色美食。
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有的饮食习俗和民俗活动。
这些传统的饮食节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在美食的享受中感受到乡愁和归属感。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小幸福与精致,那就是茶文化。
中国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茶叶被视为中国传统饮料的代表。
中国茶有很多种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
在中国,品茶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多少代表了中华文化对内涵与品位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饮食民俗

•
除上述几点外,中国饮食民俗还有出于健身的风味饮食,如 酒酿蛋、红枣枸杞酒、莲子粥等。 • 另外,在中国的宴席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习俗惯制。除了品 尝风味、解决肚饥以外,还有社交、联络感情的目的和意义。 其中的私宴如结婚、儿女满月、接风、钱行、拜师、谢师等都 有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惯制。
3.2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八大菜系
(3)烹饪。
• 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 的进步,人类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也丰富了,从而也就有了主 食和副食的划分。稻米、小麦、玉米、高梁、小米等成了人类 社会的主要食物;蔬菜、禽蛋、肉类成了副食。各种主食与副 食的不同配制,形成了不同风味和民族特色的食品。
•
饮料在饮食习俗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饮料一般有茶、酒 和奶。其中以茶和酒为主
饮食民俗
刘慧敏,刘佳琪,张芯萌,赵淳,刘师含,钱禹彤,常然
3.1)饮食民俗概述
• 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生存和改造 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 物质力量。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 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它们共同构 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 食及其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在本章中介绍一些 国内外的饮食民俗就很有必要。
•1)鲁菜
鲁菜是山东菜的总称,主要 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组成。 济南菜擅长爆、烧、炒、炸, 以清、鲜、脆、嫩著称,特 别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胶东菜擅长爆、炸、扒、蒸, 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名菜 有九转大肠、糖醋黄河鲤鱼、 德州扒鸡、油焖鱼、清余赤 鳞鱼、煎白条鱼饼、韭青炒 海肠子、福山烧小鸡、烤小 雏鸡等。
3.1.3饮食结构和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饮食ppt

• 其二,石磨产生,大量粉制食品出现,彻底改变了我 国古代单一的传统粒食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饮食 品种内容。
三、调制饮食的发展传承
4.豆腐、豆制品的产生
• 李时珍《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 南王刘安。”
• 豆饭藿羹: 穷人饮食
三、调制饮食的发展传承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1.不同区域的饮食资源差异
• “西北之人食陆畜,东南之人食水产。食陆畜者, 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食水产者,龟 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 (晋)张华《博物志》
• 动物体味特点:水居者腥,肉食者臊,草食者膻。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2 、 饮食习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① 饮食口味差异 南、北方调味差异:浓厚—清淡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 周去非《岭外代答》
关于广东人“好吃”的简析: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二)清淡鲜活,蛇肴突出 (三)兼收并蓄,综合性强 粤菜基本构成: 广州菜 潮州菜
东江菜 海南菜
五、我国传统饮食生活的两极分化
1、传统饮食的等级身份
达官贵人 —— “肉食者” 平民百姓 —— “蔬食(藿食)者” 奴隶 —— “犬豕之食”
五类菜式:高档筵席菜式
大众便餐菜式 民间小吃菜式
三蒸九扣菜式 家常风味菜式
(三)价廉物美,平民化大众化特征突出
四、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③ 粤菜(广东菜系) 特点:(一) 菜肴取材资源极其丰富
A.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 (背靠五岭,濒临南海)
五岭:大庾、都庞、越城、骑田、萌渚岭 “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
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

•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 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 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 真是难以言喻 。
•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 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 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 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 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 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五福临门 主料: 大白菜(白梗) 600克 猪肚 200克 草虾 250克 鱿鱼(鲜) 100克 海参 50克 火腿 75克 香菇(鲜)50克
调料: 盐 5克 胡椒粉 4克 各适量 做法:1. 大白菜洗净,切大片,用2大匙油炒软后,先放入炖盅内; 2. 猪肚切条; 3. 鱿鱼切花后氽烫过捞出; 4. 海参洗净,先去腥再切厚片; 5. 火腿先煮过再取出切片; 6. 香菇泡软,去蒂,分别放置在大白菜上; 7. 大草虾剪掉须足,氽烫过捞出,备用; 8. 将调味料放入炖盅内,移入电锅或蒸笼蒸40分钟,然后放入草虾再蒸5分钟即可移出食用。
•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 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 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 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 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 时来临之意。
•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 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 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 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 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 面、素面、荤面、挂面……
•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 吃顿饭。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 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 长面、元宵等等。
中国元旦民俗吃什么传统食物

中国元旦民俗吃什么传统食物中国元旦民俗吃什么传统食物中国过元旦的饮食习俗一:年糕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
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
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
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中国过元旦的饮食习俗二:饺子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
”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
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
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
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郊区"郊区"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中国过元旦的饮食习俗三:糍粑烤炸出来的糍粑是最饱眼福的,颜色金黄,然后又是圆圆的。
不过炸出来的糍粑需要放些糖,或者加上一些佐料才会好吃些。
我不推荐炸糍粑,因为经过高温油炸的东西里面的营养等成分都会大打折扣。
或者煮着吃。
试想一下,冬天在燃得正旺的火炉上放一个小壶,里面热着甜酒,甜酒里有一块一块的糍粑。
家人就围在火炉边,端着甜酒,吃着糍粑,谈着白天发生的事情。
煮出来的糍粑是温馨的。
中国元旦民俗风俗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
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中国饮食文化之中国饮食民俗

二、主要传统年节食俗
(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春节旧称元旦,时间为农 历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公历纪年, 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旧时,从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元宵 节(正月十五),都属新年范围,其中从除夕至 正月初三为高潮。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夕
节、灯节。因避秦始皇(名“政”)讳,
曾改称端月十五。该日为满月,即“望”
日,象征团圆、美满,是日,要进行祭天,
合家团圆,祈求丰年。
元宵节的起源,可能是远古人类在过
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就是祀太一神。 《史记·东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 一甘泉,以昏夜祀,至明而终。”因是夜 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演变为元 宵节。汉代勘平“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 五结束的,汉文帝下今“与民同乐”,使 元宵节具有灯节的性质。又因道教有三元 之道,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大帝是在正 月十五诞生的,因此,元宵节又名上元节。
(二)年节产生的原因
1.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时、
八节、二十四气,这便形成了许多节气节日,如 立春、春分、清明、立夏、夏至、冬至等。在中 国,节日的本意是指节气相交转换之日,没有民 俗意义上的“节日”的含义。但一部分节气节日 逐渐变成了民俗节日,如清明、夏至、冬至等。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第一节 民间节日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 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 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 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第一节 民间节日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 “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 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 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 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 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 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 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 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 等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 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饮食和烹饪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饮食和烹饪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节日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节日中,民俗饮食和烹饪是人们独特的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彰显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并介绍它们独特的传统民俗饮食和烹饪。
春节——中国传统新年庆典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标志着一年的开始,人们会通过丰盛的宴席和特色食物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例如,饺子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
饺子是用馅料包裹在面皮内煮熟或蒸煮,形状类似于元宝,寓意着财富的增加。
另外,春节期间还有年糕,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点,有着美好的寓意,代表着“年年高升”。
端午节——中国传统诗人屈原的纪念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
这个节日的特色食物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馅料制成的传统食物,用粽叶包裹,再蒸或煮熟。
传统的粽子馅料有许多种,比如红豆沙、肉类和豆沙等等。
而粽子的形状常常是三角形或长方形,有时还夹杂着一些花样以增加装饰性。
粽子的烹饪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也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传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敬意和对幸福和安康的祝福。
感恩节——美国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感恩节是美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举行。
这个节日标志着感恩和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举办丰盛的感恩晚宴。
传统的感恩节晚宴的主要食物是火鸡。
火鸡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食物,通常用烤或者炖的方式制作,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烹饪师傅的巧手和经验。
此外,感恩节晚宴还包括许多其他美味佳肴,如南瓜派、红薯和蔓越莓酱等。
感恩节的传统民俗饮食和烹饪是美国家庭团聚和感恩的象征。
圣诞节——西方世界共同庆祝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世界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着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准备各种特色的圣诞食物。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PPT课件

2023/11/17
20
4.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食谱,如:《诗经》、《离骚》、 《楚辞》、《红楼梦》。 汉代保留下来的食单有三张(一张见牧 乘《七发》,二张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
传统饮食讲求色、香、味、形俱佳,食器制造要求“雅丽”, 传统饮食常伴有音乐,舞蹈,这些讲究都极具美学价值。到明清 时,食品制作非常精细。如《红楼梦》记贾府的一道小菜“茄鲞” 制法:嫩茄子去皮,切成丁,用鸡油炸过,加入鸡脯丁、香菇丁、 新笋丁、磨菇丁、五香豆腐干丁、各色干果丁,用鸡汤煨熟,香 油收汤,加酒糟油拌匀,放入瓷罐封严,吃时将鸡脯肉炒熟与之 拌匀。
13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
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
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
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
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
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
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
2023/11/17
8
• 饮食为什么是文化?在物质的层面上它仅仅是饮 食,但是在精神的层面上,它就上升为文化了。
• 我们早就说过,中国人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而西方人善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一 旦中国的饮食具有文化的功能,西方的饮食与中 国就难以相比了。比如孙中山在《民生主义·建国 方略》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 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 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 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 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 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 至乐。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俗习惯节日饮食传统习俗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俗习惯节日饮食传统习俗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而丰富的民俗习惯、节日庆典和传统饮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更是维系了中国人民的情感纽带。
本文将从民俗习惯、节日庆典和传统饮食三个方面为您介绍中国历史朝代中的相关习俗。
一、民俗习惯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
比如,唐朝时期,每年到了春天,人们会庆祝国家的富饶和丰收。
他们会在田间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感谢土地的恩赐。
在宋朝时期,人们注重家庭和谐与团结,每年的农历端午节时,会举行踏青游玩和划龙舟比赛等庆祝活动,以求家庭安康和平。
此外,在明朝时期,人们喜爱赏花,每年春天会组织赏花活动,如赏梅、赏菊等,以欣赏花卉之美。
二、节日庆典中国历史朝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节日庆典,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以驱除厄运、祈求丰收和平安。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在农历的清明时节举行,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墓地,并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此之外,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也都有各自的独特庆祝方式。
三、传统饮食习俗中国历史的每个朝代都有独特的传统饮食习俗。
例如,汉朝时期,人们注重饮食养生,讲究五谷杂粮的均衡搭配,追求平衡饮食的艺术,尤其偏爱鲜美的水果。
隋唐时期,人们尤其钟爱面食,认为面食可以带来团圆和好运。
宋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逐渐兴盛,人们开始饮用茶水,并且饮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此外,每个朝代的传统节日也有相应的特色饮食。
例如,庆祝春节时,人们会制作和食用饺子、年糕等寓意团圆、吉祥的食物。
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寄托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中秋节时,人们则喜欢品尝月饼,既可以团聚家人,又可以赏月品茶,感受节日的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民俗习惯、节日庆典和传统饮食习俗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民间节日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 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 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 到十日。
民间节日
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 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 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 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 “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 俗。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民间节日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 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
到宋代,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成为我国 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民国元年, 规定: 以元旦为春节, 以端午为夏节, 以中秋为秋节, 以冬至为冬节。
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 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 神) 。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每到这一天, 群僧集会, 诵经演法, 用香谷及各类果 实作粥供佛, 以资纪念。
腊八蒜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中
国
传
统
与 饮 食 文
节 日 民 俗
化
民间节日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除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六、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和节日食俗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