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的致癌机制治疗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在HPV相关良性病变中, 病毒DNA多以游离状态存在. 在癌前病变中, 病毒DNA约一半处于整合状态. 在恶性肿瘤中,病毒则大部分以整合状态存在
在HPV感染的W12宫颈细胞里, 病毒基 因组整合分为两种类型: a. 一类是没有完整的病毒DNA存在,病毒 DNA丢失发生于E1、E2区 b. 一类是在宿主染色体中,可出现多拷贝 完整的病毒DNA,其两端可被不完整的病 毒亚基因序列和细胞染色体序列包围.
国病毒学家Zur Hausen提出
② 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研究已经明确HPV感染
为宫颈癌前病变和浸润性宫颈癌发生的必 要条件
③ 流行病学证据:
a 几乎所有的CIN、宫颈鳞癌、宫颈腺癌中都可以查 到HPV-DNA,尤其是某些基因型如16,18,31,45
b 高危型 HPV相对低危型 HPV与癌前病变的程度
HPV 感染的原发性宫颈癌组织细胞内存在这 两种类型的整合方式.
整合有病毒DNA的细胞中, E7蛋白表达量高于 病毒DNA处于游离的细胞, 病毒DNA整合导致 病毒基因和侧翼的细胞DNA扩增. 整合有病毒DNA的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病毒DNA整合多发生于E1、E2区域,但在细胞 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都是随机的 . 染色体整合 造成 E1、E2 区丢失 , 使 HPV16 型产生 E2c 及 E2 蛋白功能丧失 ,失去了对E6、E7基因转录的调 控.
c. 当HPV16型E6、E7基因置于β-acting启动 子之下, 可引起转基因动物中枢上皮肿瘤形 成, E6、E7mRNA仅在肿瘤细胞中转录,不 在癌旁组织中转录
d. 当E6、E7基因置于α-晶状体蛋白启动子 之下, 则可导致小眼畸型及白内障,并在转 基因动物晶状体中形成肿瘤 这些均表明HPV感染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机制研究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机制研究第一章:前言宫颈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惧怕的疾病之一。
根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近50万例,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最主要病因之一。
因此,对HPV的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一)HPV的基本情况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种DNA病毒,目前已知超过170种不同的HPV类型。
这些HPV可以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高危型HPV(如HPV16和HPV18)是导致宫颈癌的病因之一,低危型HPV(如HPV6和HPV11)则可以导致生殖器疣等良性肿瘤。
(二)HPV的感染方式HPV感染通常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皮肤或黏膜进行传播。
例如,性接触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之一。
此外,由于HPV也可以通过口腔接触传播,因此口交也可能导致HPV感染。
(三)HPV的感染过程HPV感染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染、潜伏期、复制和表达病毒基因。
在第一阶段,HPV通过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并在上皮核中感染上皮细胞。
在第二阶段,病毒进入细胞,但在该阶段不会引起症状。
在第三阶段,病毒开始复制,并在该过程中破坏了宿主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
在第四阶段,病毒开始表达自己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第三章:宫颈癌的发生机制(一)宫颈癌的基本情况宫颈癌是一种来源于子宫颈的恶性肿瘤,通常由高危型HPV引起。
根据统计,在全球每年新发的宫颈癌病例中,大约有70%和高危型HPV感染相关联。
(二)宫颈癌的发生过程宫颈癌的发生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其中包括细胞DNA的改变、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肿瘤的形成。
具体地说,高危型HPV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的DNA变化,例如DNA损伤和整合。
随着这些变化的不断积累,宫颈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机制逐渐被破坏,从而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和宫颈癌的发生。
HPV与宫颈癌知识科普
HPV与宫颈癌知识科普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密切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HPV与宫颈癌的关系,了解HPV的传播途径、病毒类型、感染率、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提高公众对这一重要健康问题的认识。
一、HPV是什么?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常见的DNA病毒,它可以感染人体的皮肤和黏膜。
HPV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同时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一病毒家族极其广泛,已知存在超过200种不同类型的HPV,它们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
1. HPV的感染途径(1)性接触:性接触是最常见的HPV传播途径。
HPV可以通过阴道、肛门和口腔性交传播。
不使用避孕套或其他屏障方法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皮肤接触:HPV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皮肤传播。
这包括接触生殖器疣或其他HPV感染部位的皮肤。
(3)母婴传播:新生儿可能会在出生时从母亲传播HPV,通常会引发生殖器疣。
此外,通过触摸、共用毛巾等也可能传播。
2. HPV的分类HPV根据其致癌潜力被分为两大类:(1)高危型HPV:这些HPV类型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例如,HPV 16和HPV 18是最常见的高危型HPV,它们与宫颈癌、生殖器癌和口咽癌等癌症有关。
(2)低危型HPV:低危型HPV引发的感染通常导致良性病变,如生殖器疣。
尽管这些感染通常不会导致癌症,但仍然可能引发不适和疼痛。
3.高危型HPV与宫颈癌的关系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当高危型HPV感染持续存在时,可能会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最终可能发展成宫颈癌。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因此,高危型HPV的筛查和预防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二、HPV的传播途径HP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性接触:性接触是HP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这包括阴道、肛门和口腔性交。
不使用避孕套或其他屏障方法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高危型HPVE6E7蛋白在宫颈癌相关细胞调亡通路的研究
32智慧健康Smart Healthcare2020年11月第6卷第31期No.6 roll up No. 31 Issue, November, 2020智慧医疗_前沿综述DOI:10.19335/ki.2096-1219.2020.31.012高危型HPVE6/E7蛋白在宫颈癌相关细胞调亡通路的研究黄雪芳,符爱珍(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0)摘 要:细胞调亡信号通路受阻是包括宫颈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最大特征,也是宫颈癌产生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研究发现的关键细胞调亡信号通路有:mTOR、VEGF、HDAC、Cox2、microRNA等。
如今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已经得到了确认,慢性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诱因。
随着近几年对HPV研究的深入,人们已初步揭示了HPV致癌的分子机制,E6和E7蛋白与宫颈癌发病机制最为密切。
E6和E7蛋白是如何调控这些细胞调亡通路的,我们将主要从mTOR、VEGF、HDAC、Cox2、microRNA这5条通路去阐明E6和E7蛋白如何与这些通路上的分子物质发生反应,引起这些通路的阻断,进而发生宫颈的癌变,转移,复发。
关键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蛋白;宫颈癌;细胞调亡;信号通路本文引用格式:黄雪芳,符爱珍.高危型HPVE6/E7蛋白在宫颈癌相关细胞调亡通路的研究[J].智慧健康,2020,6(31):32-34,40.Study on the Apoptosis of High Risk HPVE6 /E7 Oncoprotein in Cervical CancerHUANG Xue-fang, FU Ai-zhen(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0)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s for malignant tumor including cervical cancer is the blockage of apoptotic signal pathway. Apoptosis aberrance is also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incurable diseases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The key apoptosis signal pathway in cervical cancer are mTOR、VEGF、HDAC、Cox2、microRNA and so on. Nowaday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risk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has been confirmed. Chronic persistent high-risk HPV infec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cervical canc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HPV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preliminarily reveal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ervical cancer. E6 and E7 proteins are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cervical cancer. How E6 and E7 proteins regulate these apoptosis pathways? We will explain the reaction of E6 and E7 protein with the molecular substances in these five pathways: mTOR, VEGF, HDAC, Cox2, microRNA. The reaction causes the blocking of apoptosis signal pathway, and then cervical cancer transformation,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KEY WORDS: The high-risk HPVE6/E7 oncoprotein; Cervical cancer; Apoptosis; Signal pathway0 引言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中仅比乳腺癌低。
高危HPV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
高危HPV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张敏鸽【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3页(P670-672)【关键词】高危型HPV;宫颈癌【作者】张敏鸽【作者单位】710100,西安航天总医院妇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统计,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已位居第二位,且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现有的研究显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并进一步引发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现将高危型HPV在宫颈癌中的致癌机制综述如下。
1 HPV结构与功能HPV是1种嗜黏膜和皮肤的双链闭合环状DNA病毒,属乳头状病毒科。
HPV基因组按功能分为3个编码区:①早期基因区(E区):分别编码早期蛋白E1、E2、E4、E5、E6和E7。
E区基因编码产物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调节和诱导宿主细胞发生转化。
E1参与病毒复制;E2参与病毒复制与基因转录调节,高危型HPV的E2具有抑制E6、E7基因启动子的作用;E4主要与病毒颗粒的成熟和释放有关,E4能破坏细胞骨架,打乱细胞质角蛋白网络,使挖空细胞形成。
此外,E4可能支持病毒基因组的扩增。
E5能与多种细胞膜蛋白及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刺激病毒基因组复制。
最近发现,E5还能阻止DNA损伤后细胞的凋亡。
E6、E7主要与细胞转化及致瘤性有关,其致瘤作用与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及肿瘤抑制基因密切相关。
②晚期基因区(L区):L1和L2分别编码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和次要衣壳蛋白,共同构成包装病毒的外壳。
③上游调节区:功能不明确,可能对病毒复制及转录起调节作用。
2 HPV在宫颈癌中的致癌机制现已证实至少有18种高危型HPV能引发宫颈癌,研究表明,在85%~90%的宫颈腺癌中可检测到高危型HPV,而HPV阴性者几乎不发生宫颈癌。
在高危型HPV中, HPV16 及18型是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感染的主要类型,感染率分别为50%和20%[1],因而,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HPV16及HPV18上。
2024年HPV感染与宫颈癌的预防到治疗
2024年HPV感染与宫颈癌的预防到治疗一、HPV感染与宫颈癌:背景与关系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80%的性活跃人群在其一生中会感染至少一种类型的HPV o幸运的是,大部分感染是暂时的,并不会引发任何症状。
然而,某些高危型HPV 的持续感染,如HPVl6和HPV18 ,却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二、HPV检测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测HPV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1.高通量检测技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对样本进行大规模的DNA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HPV的类型。
2. ISH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直接在细胞样本上定位HPV的DNA ,对于确定病毒感染程度和位置非常有帮助。
三、宫颈癌发病机制宫颈癌的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首先,HPV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处进入细胞内,并在细胞核内复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感染的细胞可能会发展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0CIN根据严重程度分为ClN1、CIN2和CIN30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部分QN 可能会发展成为浸润性宫颈癌。
四、基于筛查与预防措施1.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HPV和宫颈癌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2.定期筛查:推荐适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CIN o3.接种疫苗:目前已有针对HPV的预防性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高危型HPV的感染。
五、案例分析以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例,该研究使用了基于ISH技术的HPV检测方法,对超过10万名女性进行了筛查。
结果显示,通过接种疫苗和定期筛查,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了60%o六、医护人员的角色与挑战医护人员在宫颈癌的防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们需要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患者的筛杳参与率、提高诊断准确率以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DOI:10.16096/J.cnki.nmgyxzz.2019.51.03.008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曾益平1,段仙芝2,张永东3,张瑞清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北京100176;3.准格尔旗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薛家湾010300;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摘要]宫颈癌在全球最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列第4位,严重威胁世界女性健康。
大量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高度依赖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对子宫颈的持续感染。
因此,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了防治宫颈癌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了宫颈HPV疫苗的研制工作并最终成功上市,促使宫颈癌成为了目前唯一可有效预防并有望完全根除的癌症。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癌;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中图分类号]R737.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19)03-0274-02宫颈癌在全球最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列第四位,严重威胁着世界女性的健康,是妇女癌症死亡的元凶之一。
全世界每年新增宫颈癌患病人数约53万,死亡人数约27万,且发病人群倾向年轻化态势[1]。
2015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约为98/ 30万人。
宫颈癌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明确病因、早期可有效防治并可期完全根除的癌症[2]。
肿瘤防治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便是相关疫苗的研制。
1976年国外学者Hausen第一次提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息息相关。
之后,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生、发展高度依赖于高危型HPV对子宫颈的持续感染[3]。
这一发现直接促使人们致力于HPV疫苗的研制,同时HPV疫苗的出现和使用也显著减少了全球宫颈癌的发生。
1人乳头瘤病毒(HPV)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能通过受损的宫颈上皮感染,大约有70%的人会发生感染,感染人体后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可引起丘疹性或疣状增生性皮损。
HPV-16,-18型致宫颈癌机制及其疫苗研究
摘 要
骆
丹 审校
宫颈癌病例中 , 人乳头瘤病毒 1( V 1 )一8型的枪 出率可高达 5 6 HP 6 ,l O%~ 0%。H V 1 ,l 型诱发宫 7 P 一6 一8
颈 癌 的 主 要机 制 是 其 E 6和 E 7基 【在 宫 颈 细胞 中表 达 增 加 ,其 基 因产 物 E 六 l 6和 E 7两个 癌 蛋 白分 别 与抑 癌 蛋 白 P 3 5 和 p b结 合 , 而诱 导 P 3和 P b蛋 白降解 。t V疫 苗 包 括 预 防性 和 治疗 性 疫 苗 。 国 际 上预 防性 疫 苗 只有 G K的 R 进 5 R t P S C rai疫 苗 和 Mek 公 司 的 G rs 疫 苗 . 要 预 防 HP 一6 一8 感 染 以及 H V 1 ,l 型 相关 性 宫 颈 肿瘤 和 生 殖 e r v x re adi l 主 V 1 ,1 型 P 一6 一8
亡作 用”。
E 6蛋 白主要作用 于 P 周期 G 相 , 进 细胞 凋亡 和加速 D A 抑 , 促 N
阳性 的宫颈 癌病变 中存 在 H V基因组 的整合 。 中 P 其
以 H V1 P 一6和一8型为 主 。综 述 H V 1 1 P .6和.8型 1
生 的危 险性 HP 将 V分 为低危 型 和高危 型 常从外 生 殖 器疣 和宫 颈 良性 病 变 中发 现 低 危 型 如 H V 6 P 一 型 和 H V 1 型 。高危 型 H V与宫颈 癌 、 阴癌 和 P .1 P 外 肛 门癌等恶性 肿瘤相关 , 包括 HP .6 .8 . 1一3 V 1 ,1 , , , 3 3
关键词
HPV病毒和宫颈癌的关系是什么?
HPV病毒和宫颈癌的关系是什么?宫颈癌唯一病因明确,唯一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唯一可以彻底根除的差别癌症,HPV病毒和宫颈癌的关系是什么?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一 HPV病毒和宫颈癌的关系HPV持续性感染会导致HPV-DNA与人体DNA整合,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原因;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年宣布HPV是引起子宫颈癌变的首要因素。
宫颈癌是目前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明确病因的癌症,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当今世界上每2分钟就有一位妇女死于宫颈癌,我国宫颈癌两率很高,属于最严重的肿瘤之一。
(每年有15万新发病例,每年约有10万名妇女死于宫颈癌)。
今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
二了解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简称HPV)属乳头瘤病毒科,嗜上皮,无包膜的双链闭环的小DNA 病毒,具有高度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该病毒主要感染区有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至今已分离出130多种,HPV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是唯一宿主,70%-80%的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会感染HPV。
HPV病毒类型: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1、3、4、7、10、12、15等与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关;皮肤高危型:包括HPV-5、8、14、17、20、36、38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有关,其他还与可能HPV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黏膜低危型:如HPV-6、11、13、32、34、40、42、43、44、53、54等与感染生殖器、肛门、口咽部、食道黏膜;黏膜高危型:HPV-16、18、30、31、33、35、39与宫颈癌、直肠癌、口腔癌、扁桃体癌等。
三 HPV病毒感染的机制HPV具有严格嗜上皮细胞的特点,只在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寄居,不进入血液,HPV经粘膜或皮肤微小损伤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接触,以胞吞方式进入基底细胞24小时后病毒DNA以附加体的形式进入宿主细胞核开始大量复制。
【HPV】知道真相的我科研做起来,HPV致癌机理渐行渐近
【HPV】知道真相的我科研做起来,HPV致癌机理渐行渐近上一期我们探讨了HPV阳性的恶性肿瘤中HPV整合的机制,在HPV整合的过程中,不仅会破坏病毒本身的基因组,宿主基因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这些基因的改变就有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透以宫颈癌为例,HPV整合时破坏了E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导致E2基因表达受抑,从而失去对HPV两个重要的癌基因E6和E7的表达调控,最终抑制p53和pRB的功能,使得宿主细胞凋亡失控,诱导细胞无限增生,转向恶性。
而在某些HPV阳性的恶性肿瘤中,如头颈部鳞癌,则并非所有的癌变样本中E6和E7基因的表达水平都会增加,这就意味着癌变的发生也有可能来自宿主基因的改变。
本期主要讨论HPV整合后宿主基因的改变及其致癌机理。
HPV整合后宿主抑癌基因失活当HPV整合事件发生时,病毒选择性地插入宿主基因中,同时伴随周期性的区域扩增、切除和重排,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宿主基因(如图1)。
宿主抑癌基因失活是病毒整合的结果之一,这可能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图1 HPV 整合后宿主基因的改变及致癌机理示意图Parfenov 等人发现原发性HNSCC 肿瘤样本中抑癌基因RAD51(DNA 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产物失去原有功能。
进一步研究发现,HPV 病毒整合位于宿主RAD51基因的8号内含子中,整合后8号内含子中约42kb 的区域与病毒插入序列同时扩增28倍,扩增后破坏了RAD51原有的转录本,导致表达的蛋白失去活性(如图2)。
而Ojesina 等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多个宫颈癌样本中HPV16、HPV18和HPV52的整合位点也在RAD51基因中,病毒整合后RAD51基因表达产物失活,宿主基因组稳定性大大降低,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
透类似的功能失活的抑癌基因还有ETS2基因,虽然病毒整合后基因结构保持完整,拷贝数变化也不大,但整合位点附近的7号和8号外显子表达水平大幅下调,导致基因表达产物功能失活。
这也是9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CD274功能失活的主要原因。
HPV讲义检查与宫颈癌PPT课件
创新诊疗技术
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HPV 感染治疗方法和宫颈癌诊疗技 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推广HPV疫苗
加强HPV疫苗的宣传和推广 ,提高接种率,从源头上预防 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进HPV和宫颈癌防治领域的
研究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是首 选的治疗方法,包括宫颈锥切术
和全子宫切除术等。
放疗和化疗
放疗和化疗是宫颈癌的重要辅助 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缩小肿瘤、
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宫颈癌治疗 中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调节患 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提高治疗效果。
CHAPTER 04
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
宫颈癌的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早期发现并治疗癌前病变,预 防宫颈癌的发生。
接种HPV疫苗
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因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建议适龄女 性尽早接种。
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 助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流行病学证据
全球范围内,约99%的宫颈癌病例可检测到HPV DNA,表明 HPV感染与宫颈癌有密切关联。
临床观察
在感染HPV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宫颈 癌。HPV感染通常通过性行为传播。
hpv感染对宫颈癌的影响
促进癌变
HPV感染可引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从CINⅠ到CINⅢ,最终发展为浸润 性宫颈癌。
宫颈癌和高危型HPV疫苗研究概述
宫颈癌和高危型HPV疫苗研究概述肖湘君肖义军*(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350108)摘要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Noa,HPV)的持续感染相关,是目前所有癌症中唯一一种病因明确、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的癌症。
该病发病率、死亡率极高,且日益低龄化。
本文概述HPV病毒、宫颈癌的病因、HPV疫苗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宫颈癌HPV HPV疫苗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中约有一半的患者死亡。
宫颈癌的发生大多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a,HPV)持续感染相关,且宫颈癌的发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中国女性感染高危型HPV的年龄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5-24岁和40~44岁。
目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最重要的手段。
本文概述HPV病毒、宫颈癌的致病原因、HPV疫苗及其安全性问题。
1HPV及其分型HPV是一类具高度种属特异性的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病毒颗粒直径约为45-55nm,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主要感染人体特异部位的皮肤、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而引起病变。
HPV基因组分为早期基因区(E区)、晚期基因区(L区)和非编码调节区(LCR 区)[1)。
E区编码E1-E7早期蛋白,与HPV的复制、转录调控、翻译和细胞转化有关。
其中,E6和E7蛋白是宫颈癌最主要的致癌蛋白[2)。
HPV病毒衣壳主要由L区编码的衣壳L1蛋白和次要衣壳L2蛋白组成。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首要病因,通过对HPV DNA »»»»»»»»»»»»»»»»»»»»»»»»»»»»»»»»»»»»»»»»»»»»: [5:万山,杨喆,朱保庆,等.响应面法优化红树莓花色苷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3),220-224,228.[6:王煜伟,胡娜,索有瑞.树莓中花色苷的超声提取工艺以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7,23(2):81-86.[7]李斌,王小杰,杨磊,等.HPLC-MS/MS法测定树莓中树莓酮含量的研究[J]生物技术进展,2013,3(6):439-442.[8]辛秀兰,李小萍,危晴,等.红树莓果中糅花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0,32(3):356-357.[9]肖军霞,黄国清,仇宏伟,等.红树莓花色苷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1,32(8):15-18.[10]宁玮锤,冯建文,吕长山,等.红树莓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9):117-122.[11]毕凯媛,李娜,崔珊珊,等.红树莓花色苷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9,40(6):279-284.分离鉴定,目前已将HPV分为100多个亚型,可分为嗜皮肤类和嗜黏膜类,引起宫颈癌的主要是嗜黏膜类。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10 9 3 (0 7 2— l8一o 0 6— 54 20 )o 0 1 2 染色体不均分布或改变染色体 的稳定性 , 经过 E 、 发挥 6E 作用后 , 宿主细胞可 能失去 正常生 长特性 , 转变 为永生 化细 胞, 但要演变为癌细胞 , 只有在其 他致癌 因素 的协 同作 用下 才能成为可能。 三、 P I V与宫颈癌的关系 t
1 P 检 测 .H V宫来自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 瘤 , 在发展 中国家尤为常 见, 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 , 颈癌的 发病率有 明显 的年轻 宫 化趋势 。许多研究表 明 , 类乳 头瘤病毒 ( u ap io a 人 h m n apl m ・ l
vu, P ) i sH V 感染是宫 颈癌发 生的 主要 因素 。H V感染 会引 r P
变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减 少阴道镜检查 及病理活检率 , 延长
复查间隔时间 ; ④作为宫颈病变治疗后的随访 指标。
( )H V 的检 测 方 法 2 P
① 免疫组化
取 少量病 变组 织制 涂片 , 特异抗 人类 用
期 区 E 、7基因具有转化功能 , 6E 是一种病毒癌基 因。
二 、 PV 的致 癌 机 制 I I
标本 中 H V 6 E P E 、 ,mR A 结 果 显 示 , 灵 敏 度 为 9 . % 。 N 其 13
(rg eiiie i ,HT) 因 内 , 示 宫 颈 上 皮 中 H V 6 f ihs d ta F I 基 a l t n rd 提 P 1
② 原位杂 交 (S IH是 一种 敏感 、 IH) S 特异 , 对简便 相
的方法 , 细胞定位准确 , 能在 亚细胞水 平上 定位特 异性核 酸 分子序列 , 细胞分 子水 平上来 探 讨 H V感 染。N r as 从 P ai t m u 等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 高度鳞状 上皮 内病变 ( SL H I)
感染HPV的人那么多,宫颈癌为何偏偏砸中你
感染HPV的人那么多,宫颈癌为何偏偏砸中你?很多人都知道,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原因,也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通过HPV疫苗和宫颈癌筛查来预防宫颈癌。
HPV的感染人数远远高于宫颈癌患者,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发展成宫颈癌,绝大部分的人可以靠自身清除病毒。
那么,感染了HPV后,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清除,而有的就会持续感染,最终发展成宫颈癌呢?换言之,感染HPV的人那么多,为何宫颈癌偏偏砸中你?今天的这篇文献就来说一说,这看似“天意”的背后,也许是宫颈阴道中的菌落在捣鬼“2018 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表明,宫颈癌在全球女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四,在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二。
随着微生物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宫颈阴道菌群的组成和改变与HPV的侵袭、持续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而是存在着多种菌群。
健康女性的菌种多样性相对较低,并且以一种或多种乳杆菌为优势菌。
一项研究将女性阴道菌落分为五组:CST Ⅰ-ⅤCST Ⅰ:以卷曲乳杆菌占优势CST Ⅱ:以加氏乳杆菌占优势CST Ⅲ:以惰性乳杆菌占优势(记住这个惰性乳杆菌,与卷曲、加氏、詹氏比它算是异类,下面多处会提到)CST Ⅳ:相对缺乏乳杆菌,以多种严格厌氧菌占优势CST Ⅴ:以詹氏乳杆菌占优势当然,宫颈阴道菌群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不断变化,不同CST之间会相互转化,其中以CST Ⅲ向CST Ⅳ的转变最常见。
多数研究表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宫颈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呈正相关,与乳杆菌数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宫颈病变越严重,宫颈阴道中的菌落种类越多,乳杆菌的数量越少。
而且,宫颈病变越严重的患者中,CST Ⅳ所占比例越高。
但也有少数研究认为,宫颈阴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而是与某些特定的菌种相关。
宫颈癌不同发展阶段宫颈阴道菌群的变化宫颈上皮内瘤变阶段|宫颈癌阶段1宫颈上皮内瘤变阶段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前期的重要阶段,分为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下简称「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下简称「高级别」),在此时期宫颈阴道菌群已发生改变。
宫颈癌疾病研究报告
宫颈癌疾病研究报告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症状往往表现为异常的阴道出血,尤其是在性行为后出现,而它的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行为、烟草使用、免疫抑制等。
近年来,宫颈癌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基于最新的宫颈癌研究成果,探讨宫颈癌的病因机制与最新治疗进展,并引用一些专家的观点。
1.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其中HPV 16和18型是最常见的致癌病毒。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约90%)呈现HPV DNA阳性,这说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结果显示,HPV的致癌机理可能涉及到microRNA的调控,而microRNA是一类小分子的非编码RNA,在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体来说,一些研究人员发现,HPV E6和E7蛋白能够促进某些microRNA的降解,从而导致细胞内转录后调节因子的异常表达,这最终会引发肿瘤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microRNA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还存在于微环境中,比如外泌体,具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意义。
专家意见:美国辉瑞公司肿瘤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Elisabeth A. Burger指出:“HPV感染仅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一个不良生活方式和其他不良因素也会增加一个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
”2. 免疫监视对宫颈癌的影响宫颈癌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能力,从而能够在体内存活和扩散。
因此,针对免疫逃避机制和启动免疫细胞的攻击已成为目前宫颈癌治疗的研究热点。
一些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治疗,比如使用肿瘤疫苗、肿瘤微环境调整剂等方法,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宫颈癌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包含人类T細胞抗原2 (HPV2)抗原的新型疫苗(HV2E7SA),针对12个宫颈癌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发现其能够有效地诱导患者体内产生HPV2抗体,并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力和生存期。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摘要:宫颈癌为临床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死亡率比较高,可对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在当前的医学领域研究中,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
对此,本文主要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探究,并对宫颈癌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宫颈癌;HPV;免疫机制宫颈的形状为圆锥形,在女性非孕期,宫颈的长度在2.5cm至3cm之间,与子宫和阴道相连接。
宫颈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以及宫颈阴道部鳞状细胞所组成的,二者之间的交接区域即为宫颈移行区,这一区域肿瘤发生率比较高。
宫颈癌是造成女性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显著提升,并且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对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宫颈癌患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对此,本文将对宫颈癌患者的几种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很多专家学者均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因素,另外,病毒感染、家族史遗传、性生活紊乱等均会对宫颈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发病机制,HPV为球形双链闭环DNA病毒,在人体感染HPV后,其能够直接作用于鳞状上皮细胞,并且不断增殖,进而诱发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尖锐湿疣。
德国科学家HaraldZurHause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生与持续性感染HPV具有较大关联,HPV-16、HPV-18以及HPV-31等均属于高危型HPV,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要素。
现如今,HPV的基因亚型显著增加,对于HPV的基因组,可划分为3个功能区,包括早期转录区(E区)、晚期转录区(L区)以及晚期基因区(UPR)[1]。
(1)早期编码区。
E区具体指的是E1~E7,其长度为4500bp,E区的作用在于对病毒生命周期、DNA复制、细胞骨架重组、病毒蛋白质翻译等发挥调节作用,HPV致癌蛋白指的是高危型E6以及高危型E7,是癌变的关键因素。
HPV与宫颈癌 Microsoft Word 文档
宫颈癌的罪魁祸首--人乳头瘤病毒HPV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8年06月21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某些特殊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提示HPV感染在宫颈癌发生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HPV感染趋向于年轻化,感染率也在逐年升高。
在美国,HPV的累积感染率高达82%。
因此HPV感染13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1HPV的致癌机制1.1E6和E7蛋白、目前公认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能是细胞发生恶变的重要步骤,而E6和E7是两个具有重要转化特性的癌基因L3j。
Shai等发现,E7为显性癌基因,与E7相比E6具有较弱但可以检测到的致癌潜能,而且E6和E7双转基因小鼠所形成的肿瘤远大于E7转基因小鼠。
高危型HPVE6蛋白与野生型P53蛋白具有高度亲和性,二者极易结合使P53蛋白快速降解,从而失去对细胞生长周期的正常调控而引起细胞无限增殖并向恶性转化。
HPVE7蛋白通过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结合位点,优先与非磷酸化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这种高亲和性使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一转录因子复合物解离,转录因子被游离,从而发挥其作用。
Johung等对Hela癌细胞株的研究也发现,当HPV18E7蛋白被牛乳头瘤病毒E2蛋白抑制后,Hela细胞迅速老化,这种老化需要的途径是内源性Rb途径而非P53途径。
E6和E7的致癌特性以及它们对P53和Rb途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在伴有HPV感染的宫颈癌变过程中HPV的角色,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1.2端粒酶端粒酶的作用是在染色体末端合成新的端粒DNA,许多永生细胞和肿瘤细胞能表达端粒酶活性并且保持端粒的长度。
超过90%的永生化细胞或癌细胞可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但在正常的体细胞中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
提示端粒酶的活性在细胞永生化和恶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关键是HPVE6蛋白上调内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hTERT)水平而激活端粒酶。
HPV引发宫颈癌的机制研究
HPV引发宫颈癌的机制研究作者:董爱荣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34期[摘要]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肿瘤之一,是迄今为止唯一找出致病原因的癌症,是人为可以控制其发生、发展的疾病。
本文详细讲述了宫颈癌发病过程中HPV所起的作用,介绍了宫颈癌与HPV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了解宫颈癌病变的发生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漫长的进展阶段进行有效地筛查和及时的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宫颈病变进行有效地治疗,从而阻止宫颈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宫颈癌;HPV[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033-02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1]。
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2]。
研究表明宫颈病变的主要病因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3]。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3万女性死于宫颈癌。
近年来由于HPV和细胞学筛查的应用,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4]。
在宫颈癌的防治上早期发现HPV感染,早期分型,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
本文就HPV病毒在宫颈癌中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综述。
1 宫颈癌子宫颈癌是指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迄今为止唯一找出致病原因的癌症。
宫颈癌是由HPV引起的。
2 HPV高危型HPV感染是引起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和宫颈鳞癌的主要原因[6]。
HPV是一种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嗜上皮病毒,人类是HPV 的唯一宿主,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亲和力[7]。
HPV是一种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
表现为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症状。
随着性病中尖锐湿疣的发病率急速上升和宫颈癌、肛门癌等的增多,HPV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已分离出130多种,不同的型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①皮肤低危型;②皮肤高危型;③黏膜低危型;④黏膜高危型。
研究37种HPV亚型对不同人群的致癌风险
研究37种HPV亚型对不同人群的致癌风险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类常见的性传播病毒,被认为是导致许多阴道、宫颈、肛门和口腔等癌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HPV有多个亚型,其中被确定为致癌的亚型有37种。
本研究旨在探究这37种HPV亚型对不同人群的致癌风险。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我们将搜集并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科学文献、病例控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
通过对不同亚型HPV感染与致癌风险之间的关联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亚型在不同人群中引发癌症风险的异同。
首先,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以便提供一个完整的概述。
然后,我们将讨论这37种HPV亚型对不同人群的致癌风险的具体情况。
以下是各人群的相关发现:1. 女性人群:女性宫颈癌是HPV病毒最经典的相关癌症之一。
根据研究结果,在37种HPV 亚型中,亚型16和18是导致宫颈癌最常见的两种亚型。
此外,亚型31、33和45等亚型也与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
2. 男性人群:尽管宫颈癌在女性中更为常见,最近的研究表明,男性也可能通过性接触感染HPV并引发相关的癌症。
在男性中,HPV相关的肛门癌、口咽癌和生殖器癌的发生率正在上升。
亚型16和18也是男性HPV感染最常见的亚型,并与上述癌症形成密切相关。
3. 弱免疫系统人群:具有弱免疫系统的人群,如器官移植受体、HIV感染者等,更容易感染HPV,并且发展出更严重的HPV相关癌症。
这些人群通常容易被多种HPV亚型感染,其中包括致癌亚型16、18以及其他致癌风险较高的亚型。
4. 年龄人群:研究发现,HPV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较高。
这可以归因于年轻人的性行为活动较为频繁,导致更容易感染HPV病毒。
对于这部分人群,亚型16和18仍然是最常见的亚型。
5. 地理因素:根据不同地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37种HPV亚型的分布存在区域差异。
例如,亚太地区的HPV感染率较高,而非洲地区HPV相关癌症的发病率较高。
这表明不同亚型在不同地区的致癌风险可能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课程论文拮抗Bcl-2——从HPV的致癌机制治疗宫颈癌拮抗Bcl-2——从HPV的致癌机制治疗宫颈癌摘要自从1972年Kerr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至今,人们对细胞凋亡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是,凋亡的分子和生化机制迄今尚未彻底明了;而已形成的初步认识大多源于对Bcl-2基因家族的研究。
基于已清楚的Bcl-2与细胞凋亡的联系,细胞凋亡与宫颈癌的联系,经过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讨论和查阅有关资料,找到了Bcl-2与宫颈癌的治疗的关系。
关键词HPV、Bcl-2、宫颈癌的治疗前言癌症是当今世界最难攻克的顽症之一,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卫生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均位居致死疾病之首,占死亡原因的20%以上,且增幅最大。
在我国,癌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中宫颈癌又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
因此,研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找到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方法是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体HPV的分类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国际癌症研究所正式提出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病因。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具有不同核苷酸序列的HPV共200多种,其中85种的基因型已经确定。
病毒根据其组织嗜异性的不同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
皮肤型主要感染手部和足部的皮肤而黏膜型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口腔、喉部和呼吸道的黏膜。
感染女性生殖道的HPV约有30种,根据其致癌能力的大小又被分为两类:①HRHPV包括HPV16、18、31、33、34、35、39、45、51、52、56、58、59、66、68和70,主要引起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其中最常见的是HPV16和18型;②低危型HPV,包括HPV6、11、42、43和44,主要引起良性的生殖道疣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
[3]HPV的流行病学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如北美、欧洲的国家其发病率远低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却高居首位。
国际癌症研究生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新发病例,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在13.5万例左右,约占全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29.0%。
近50年来我国广泛开展宫颈癌筛查工作,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但由于今年来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者急剧增多,使得宫颈癌发病率在我国某些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患者趋于年轻化。
[1]流行病学一、流行病学特点(一)地理分布特点不同的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差异。
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宫颈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智利(15.4/10万)其次是中国(14.6/10万)第三是委内瑞拉(11.2/10万);日本最低(2.4/10万)。
在我国宫颈癌的分布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死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宫颈癌死亡率超过5/10万以上者有甘肃、陕西、湖南、江西、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形成一个自北向南的高死亡率的条形地带,并且整体呈现的分布特点是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
如湖北五峰县鱼关区、陕西略阳县、甘肃武都县、江西靖安县均为全国的高发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死亡率较低的有北京、上海等地。
地理分布特点反应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并非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2](二)人群分布特点1、年龄我国的普查资料显示,在30岁以上的妇女中,宫颈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44岁~49岁是高发年龄组,之后宫颈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但是近几年宫颈癌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
研究表明这可能跟性因素及HPV感染等有关。
2、民族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的居民,其宫颈癌发病率也有所不同,发病率最高的民族多为本地区民族或长期移居该地区的少数民族。
另外移居的居民中其宫颈癌和环境的因素也有关,例如从高发地区移民至低发地区的人群,其宫颈癌发病率要低于其原籍居民。
我国少数民族中,宫颈癌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维吾尔族(17.27/10万)、蒙古族(15.72/10万)和回族(12.29/10万);而苗族、藏族和彝族的发病率较低。
3、社会经济状况和职业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的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较高。
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分布的特点也反应出在经济状况差的地区妇女宫颈癌发病率较经济状况好的地区显著升高。
天津肿瘤研究所根据20世纪80年代相关报道资料分析发现32~65岁宫颈癌职业发病率在经济、文化和卫生水平较低的农业人口和从事装卸、建筑、制革、皮毛业的女工中较全市区同龄妇女人群的发病率高十至数十倍。
[2](三)时间分布特点WHO统计28个发达国家,从1960到1980年间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了30%。
而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展了宫颈癌普查防治工作以来,全国宫颈癌的死亡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10.28/10万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5/10万,下降了69%。
但是今年很多国家包括德国、挪威、英国、美国部分地区及中国等出现一个新的现象是年轻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性自由程度如早年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危险因素增加有关。
[2]二、流行因素(一)HPV感染生殖道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最早由德国病毒学家zur-Hausen提出。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原学研究,已经明确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浸润性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
[1](二)性行为初次性交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盒宫颈癌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妇女较对照组妇女有更多的性伴侣,且患病的危险性与性伴侣数成正比。
报道表明,有婚外性伴侣(1个或2个以上)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08和4.31.Velema等研究报道20岁以上开始性生活的妇女患CIN的风险较16岁以前开始者降低50%以上;16岁以前开始性生活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是20以后者的2倍多。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配偶的性行为及其他行为对妇女宫颈癌发病也有影响作用。
宫颈癌配偶的性伴侣数较对照组的性伴侣数为多;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大多有各种性病史,包括生殖器疣、淋病、生殖器疱疹等;男性阴茎癌患者的妻子较其对照组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高3~6倍。
另外,前妻患宫颈癌的男性,其仙子阿的妻子患宫颈癌的危险较对照组妇女高约2倍;包皮环切者的妻子患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很低,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患宫颈癌的危险性。
(三)分娩因素早孕、多孕多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已被证实。
我国台湾地区1991~1994年的资料显示:阴道分娩≥4次者与≤1次者相比较,前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较后者增加了2倍。
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亦增加。
此相关性可能为分娩对宫颈的创伤及妊娠对内分泌及营养的改变所致。
此外,还发现妊娠妇女HPV检出率很高,很可能是妊娠期免疫功能低下,促使病毒的活性增高所致。
(四)口服避孕药关于妇女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增加宫颈癌发生目前还存在争议。
Beral等对46000名妇女25年的随访表明,口服避孕药是宫颈癌发生的治病因素。
WHO 关于肿瘤与甾体类避孕药的多中心协作研究发现,使用避孕药的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并且用药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
最近资料显示,单纯口服避孕药与宫颈癌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具有协同其他危险因素如HPV感染等致癌的作用。
(五)吸烟1977年,Winkelstein首次提出吸烟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的假设。
后许多研究发现,吸烟室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在吸烟者的宫颈黏膜中可以检测到烟草中特有的致癌成分如尼古丁、亚硝胺等。
Gram等研究表明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及初始吸烟年龄均与宫颈癌发病有关。
这不仅是由于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质,还因为吸烟会影响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阻碍抑癌基因起作用,从而可能会增加感染HPV的机会及加强HPV的致癌作用。
常见病因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相关研究认为与宫颈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为生物学因素,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第二类是行为危险因素,诸如性生活混乱、多孕多产、口服避孕药、吸烟、营养不良等;第三类是机体免疫因素,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免疫抑制剂,如药物、HIV感染等;第四类是遗传易感性,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表明宫颈癌可能存在着家族聚集现象。
[2]一、生物学因素人乳头状瘤病毒(HIV)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致病因子;生殖系统感染尤其是性传播疾病也与宫颈癌密切相关。
(一)HPV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而近几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时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HPV感染和宫颈癌的相关度甚至高于吸烟和肺癌的关系。
在一项全世界范围内上千例宫颈癌的研究中发现宫颈癌患者HPV的感染率达到99.7%。
(二)单纯疱疹病毒-2(HSV-2)是首先被认为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一种病毒。
研究表明从宫颈活检中发现25%患活动性HSV-2病毒感染的患者,将会发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或浸润性宫颈癌。
其次,实验检测表明宫颈癌患者血清中HSV-2抗体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在宫颈癌组织中分离出HSV-2病毒的DNA和mRNA。
此外,在一项体外实验中发现,HSV-2可转变大田鼠的正常细胞,并使其他大田鼠产生肿瘤。
(三)人巨细胞病毒(HCMV)HCMV同属疱疹病毒家族。
用原位杂交方法在宫颈癌活检组织中测得了HCMV-DNA 相关序列。
HCMV具有致癌的潜在能力,患者可长期隐性感染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四)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报道显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亦高,这可能与免疫抑制导致的HPV易感相关。
研究还发现HIV的tat蛋白可以上调HPV的两个主要致癌基因E6和E7的表达。
并且HIV阳性患者发生宫颈癌后,往往期别晚,进展快,且对治疗不敏感。
二、行为危险因素(一)吸烟现已证实吸烟能降低免疫力,增加宫颈癌患病风险,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危HPV感染妇女主动及被动吸烟者发生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是危险度增加。
在控制了其他各种因素后发现吸烟的影响依然存在。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2倍,高危患者大多为长期大量吸烟者。
Gram的研究表明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及初始吸烟年龄均与宫颈癌发生相关。
(二)性行为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位意大利医生从死亡登记资料分析中发现,患宫颈癌的妇女大多数为已婚者,未婚者很少,而修女几乎不患宫颈癌,因此他提出结婚与否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人们首先从修女中宫颈癌极为罕见这一现象认识到宫颈癌可能与婚产情况及性混乱有关,继之这一观点得到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实。
(三)月经及分娩因素研究发现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良者与对照组间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为 2.27.而早育、多子女亦是造成宫颈癌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