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数据的集中趋势 【一等奖教案】

2数据的集中趋势   【一等奖教案】
2数据的集中趋势   【一等奖教案】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1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

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20.2.2 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

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六、随堂练习: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 众数90 中位数85 平均数84.6

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

七、课后练习:

1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

(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万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答案:1.(1).2090 、500、1500

(2).3288、1500、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2.(1)

3.2万元(2)2.1万元(3)中位数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课案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的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是十进制、十进制不是唯一的数的表示方法,表示数的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的位权都是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的位权依次是100,101,102,103 ……;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的位权依次为10-1 10-2 10-3 N=a n ?10n + a n-1 ?10n-1+ …… +a 1 ?101+ a 0 ?100+ a -1 ?10-1+ …… +a -m ?10-m 数制的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的数字。 举例:(101)2与(101)10 基数:所使用的不同基本符号的个数。 权:是其基数的位序次幂。 ① 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的概念 (1)十进制(D ):由0~9组成;权:10i ;计数时按逢十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5.59) 10 或345.59D 表示。 (2)二进制(B ):由0、1组成;权:2i ;计数时按逢二进一的规则进行;用(101.11) 2 或101.11B 表示。 (3)十六进制(H ):由0~9、A ~F 组成;权:16i ;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的规则 进行;用(IA.C )16或IA.CH 表示。 (4)八进制(Q ):由0~7组成;权:8i ;计数时按逢八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6) 8 或34.6Q 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是数字后 加相应的大写字母D 、B 、H 、Q 。 ② 按权展开基本公式: 设一个基数为R 的数值N ,N=(d n-1d n-2…d 1d 0d -1…d -m ),则N 的展开为:N=d n-1×R n-1 +d n-2×R n-2+…+d 1×R 1+d 0×R 0+d -1×R -1+…+d -m ×R -m 。 位值 位权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在理解、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培养阅读,建模及应用的数学能力. 3.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中进一步养成独立自主、合作分享、倾听质疑等学习品质和人格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 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及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在学习中进一步养成独立自主、合作分享、倾听质疑等学习品质和人格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 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及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以前以前我们曾学过平均数的求法,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感兴趣的,请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一名同学读学习目标.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111-113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时9分钟. 1.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___ _________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其中x,读作“_______”. 2.数据3,4,5,6,8,8,8,10的平均数是. (二)自学检测 过渡语: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 用6分钟时间完成以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步骤规范,不乱勾乱画.

北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6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1 生日 优质教案

生日学习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法:练习法、启发法 学法:练习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1、2月是冬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得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得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得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得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得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得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数就是十进制、十进制不就是唯一得数得表示方法,表示数得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得位权都就是以10为底得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得位权依次就是100,101,102,103……;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得位权依次为10-110—210-3 N=an?10n+ a n-1?10n—1+……+a1?101+a0?100+ a-1?10-1+ ……+a-m?10—m 数制得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得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得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得不同基本符号得个数。 权:就是其基数得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得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5、59) 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得规则进行;用(101、11) 2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得规则进 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6) 8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得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就是数字后加相应得大写字母D、B、H、Q。 位值位权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3.4方差教案新版苏科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3.4方 差教案新版苏科版 方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极差和方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 【过程与方法】 掌握极差和方差概念,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理解其统计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极差和方差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极差和方差概念解释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离散程度,并形成相应的数学经验.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2015年世乒赛将在苏州举行,在使用乒乓球的大小时,其尺寸有严格的要求,乒乓球 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对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进行检测,从A.B两厂 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测量结果如下(单位:mm): 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厂:40.0,40.2,39.8,40.1,39.9,40.1,39.9,40.2,39.8,40.0. 1.你能从哪些角度认识这些数据? 极差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变 化范围,我们就把这样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通常,一组数据的极差越小,这组数据的波动幅度也越小. 2.通过计算发现,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的平均数都是40mm, 极差都是0.4 mm.怎样更精确地比较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呢?

探索活动: 1.将上面的两组数据绘制成下图: 2.填一填: A 厂 x1 x2 x3 x4 x5 x 6 x7 x8 x9 x10 数据 40.0 39.9 40.0 40.1 40.2 39.8 40.0 39.9 40.0 40.1 与平均数差 B 厂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数据 40.0 40.2 39.8 40.1 39.9 40.1 39.9 40.2 39.8 40.0 与平均数差 3.怎样用数量来描述上述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呢? 归纳总结: 1.在一组数据x1 ,x2 ,…,xn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_ x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2 1()x x -, 2 2()x x -,…, 2 ()n x x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 -+-++-? ? 来表示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们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从方差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小. 2.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第三章栈和队列习题_数据结构电子教案

习题三栈和队列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作进栈运算时,应先判别栈是否(① ),在作退栈运算时应先判别栈是否(② )。当栈中元素为n个,作进栈运算时发生上溢,则说明该栈的最大容量为(③ )。 ①, ②: A. 空 B. 满 C. 上溢 D. 下溢 ③: A. n-1 B. n C. n+1 D. n/2 2.若已知一个栈的进栈序列是1,2,3,…,n,其输出序列为p1,p2,p3,...,pn,若p1=3,则p2为( )。 A 可能是2 B 一定是2 C 可能是1 D 一定是1 3. 有六个元素6,5,4,3,2,1 的顺序进栈,问下列哪一个不是合法的出栈序列?() A. 5 4 3 6 1 2 B. 4 5 3 1 2 6 C. 3 4 6 5 2 1 D. 2 3 4 1 5 6 4.设有一顺序栈S,元素s1,s2,s3,s4,s5,s6依次进栈,如果6个元素出栈的顺序是s2,s3,s4, s6, s5,s1,则栈的容量至少应该是() A.2 B. 3 C. 5 D.6 5. 若栈采用顺序存储方式存储,现两栈共享空间V[1..m],top[i]代表第i个栈( i =1,2)栈顶,栈1的底在v[1],栈2的底在V[m],则栈满的条件是()。 A. |top[2]-top[1]|=0 B. top[1]+1=top[2] C. top[1]+top[2]=m D. top[1]=top[2] 6. 执行完下列语句段后,i值为:() int f(int x) { return ((x>0) ? x* f(x-1):2);} int i ; i =f(f(1)); A.2 B. 4 C. 8 D. 无限递归 7. 表达式3* 2^(4+2*2-6*3)-5求值过程中当扫描到6时,对象栈和算符栈为(),其中^为乘幂。 A. 3,2,4,1,1;(*^(+*- B. 3,2,8;(*^- C. 3,2,4,2,2;(*^(- D. 3,2,8;(*^(- 8. 用链接方式存储的队列,在进行删除运算时()。 A. 仅修改头指针 B. 仅修改尾指针 C. 头、尾指针都要修改 D. 头、尾指针可能都要修改 9. 递归过程或函数调用时,处理参数及返回地址,要用一种称为()的数据结构。 A.队列 B.多维数组 C.栈 D. 线性表 10.设C语言数组Data[m+1]作为循环队列SQ的存储空间, front为队头指针,rear为队尾指针,则执行出队操作的语句为() A.front=front+1 B. front=(front+1)% m C.rear=(rear+1)%(m+1) D. front=(front+1)%(m+1) 11.循环队列的队满条件为 ( ) A. (sq.rear+1) % maxsize ==(sq.front+1) % maxsize; B. (sq.front+1) % maxsize ==sq.rear C. (sq.rear+1) % maxsize ==sq.front D.sq.rear ==sq.front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优秀教案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课题从统计图分析数据 的集中趋势 第六章第三节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 (2)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过程与方法: (1)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求出或估计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过程 (2)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勇于表达和创新的意识; (2)通过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重点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 2.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难点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 2.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1)调研本班男生、女生的码数情况; (2)进行数据统计。 倾听 自主探究讨论一:折线(散点)统计图 (1)为了更好的研究男生的脚的大小情况,我们从男生组随机抽取了10位同 学,这10位同学的数据如图所示: 提问:如何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从哪些方 面去分析? 引导学生去挖掘信息,并找出这10个同学码数 的众数是()、中位数是()、平均码数() (2)组织小组讨论,在折线统计图中,可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 众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倾听 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 从哪些方面讨 论统计图数据

2020春五年级数学下册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1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第1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2.结合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3.学会整理和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方格纸。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启迪探究 1.谈话引入:我们以前学过统计图可以怎样分类?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平时喜欢什么运动? (出示同学们打篮球的视频)问:我们班谁打篮球打得最好?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对篮球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3.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投篮的时候是单手投篮还是双手投篮投得远呢? 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怎么投篮投得比较远呢?(举手表决,统计) 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单手投篮的同学请举左手;支持双手投篮的同学请举右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刚才我们只是对本班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随机抽取了7名同学投篮的情况。 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学生:条形统计图) 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地看清楚每个同学投篮距离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单手投篮和双手投篮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完整版)数据结构详细教案——图

数据结构教案第七章图

第7章图 【学习目标】 1.领会图的类型定义。 2.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构造算法,了解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其选用原则。 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 4.理解各种图的应用问题的算法。 【重点和难点】 图的应用极为广泛,而且图的各种应用问题的算法都比较经典,因此本章重点在于理解各种图的算法及其应用场合。 【知识点】 图的类型定义、图的存储表示、图的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图的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无向网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学习指南】 离散数学中的图论是专门研究图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但图论注重研究图的纯数学性质,而数据结构中对图的讨论则侧重于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图以及如何实现图的操作和应用等。图是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因此和线性表、树不同,虽然在遍历图的同时可以对顶点或弧进行各种操作,但更多图的应用问题如求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等在图论的研究中都早已有了特定算法,在本章中主要是介绍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实现。这些算法乍一看都比较难,应多对照具体图例的存储结构进行学习。而图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和树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极为相似,应将两者的算法对照学习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益。 【课前思考】 1.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灯已从过去的一对改为三对,即每个方向的直行、左拐和右拐能否通行都有相应的交通灯指明。你能否对某个丁字路口的6条通路画出和第一章绪论中介绍的"五叉路口交通管理示意图"相类似的图? 2. 如果每次让三条路同时通行,那么从图看出哪些路可以同时通行? 同时可通行的路为:(AB,BC,CA),(AB,BC,BA),(AB,AC,CA),(CB,CA,BC)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

八年级数学下册20.1《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引入新课: 重庆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 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 2.你还能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 x2, …, xn,我们把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计算某篮球队10个队员的平均年龄: 请问,在年龄确定的时候,影响平均数的因素是什么? (在年龄确定的情况下,队员人数1、3、1、4、1是不同年龄的权.)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提问1:如果这家公司想找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说、读、写成绩按多少比确定?如何计算平均成绩,说明你的方法. 提问2: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一般地,若n个数x1, x2, …, 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如上题解提问2中平均数79.5称为甲选手的加权平均数;其中2、1、3、4就是甲选手听、说、读、写各项得分的权! 例题分析: 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三、随堂练习:(略) 四、课时小结: 一个“权”的意义: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 两种平均数的求法: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三种表现形式: (1)频数 (2)百分比 (3)比例 五、布置作业:(略) 教材第121至122页习题20.1第1、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生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 教学目标: 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说一说。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

节吗? .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涂一涂。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说一说。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调查、记录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生日

月是春季5、4 7、8月是夏季 10、11月是秋季 1、2月是冬季 条形统计图 课后反思: 栽蒜苗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7页。 教学目标: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让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数据的表示教案

5.2 数据的表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2.理解统计图表的各自特点,能合理地利用统计图直观地展示数据,并通过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能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得出比较明显的结论.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得出比较明显的结论. 三、教学难点 统计图表的各自特点及数据的直观表示.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且知道收集到的数据是有用的,那么如何把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呢?同学们在电视、报纸等有关媒体中经常看到如下一些图形,出示课件中的图形,并说明名称:统计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对数据进行表示. (二)讲授新课 问题1:建校以来,我校每学年的在校生人数一直呈递增趋势,1956-1957学年只有515人,1966-1967学年增长到830人,1976-1977学年增长到1036人,1986-1987学年增长到1407人,1996-1997学年增长到2680人,2002-2003学年达到2938人(资料来源:侨声中学校史馆) 1.让学生设计一张统计表,把数据填入表中,简明地表达这段文字的信息. 2.再让学生设计一张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明这种递增趋势.(分小组制作,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与课件中的图形进行比较) 3.展示课件中的统计表(表5.2.1)并说明:统计表可以简明地表达一段文字的信息,但利用统计表并不能直观地看到它的增减趋势.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可设计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4.展示课件中的折线统计图(图5.2.1). (1)引导学生从这张图中得到一些明显的结论: ①我校每学年的在校生人数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121教学模式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 潘明明

课前1分钟防火教育 “121”教学模式导学案(______科) 数学 2013 年 11 月 29 日制订

检测预习交代目标检测预习: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 交代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目的:通过学生读取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面包的统计图的信息,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初步体会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从而引入新课。 注意事项:引例的解答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带着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目的:以上“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分别从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中获取信息,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与同伴交流,学生能都有所获,形成学习经验,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注重学生读图、估计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及时评价矫正。 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课本P145随堂练习题。 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情况,及分析数据的能力,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 注意事项:教师除了掌握学生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通过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有什么认识,有什么经验?(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一趋势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日本的课题综合学习中体现尤为清楚。国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总之,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上述趋势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第一,目前国际小学数学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如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注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差别化的数学教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我国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些趋势。第二,我国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总是存在一些担心,深怕一旦计算机器或计算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就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上述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计算器(机)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电脑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水平,增加我国数学教育的技术含量,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三,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上,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有许多优势,例如,我国的方块字中存在着许多几何图形,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古代的数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民族特色。又如,我国小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好。我们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扬我们的优势,克服我们的不足。因此,在吸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有益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 第二节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

15.2 数据的表示 教案

15.2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收集到的或提供的数据,设计、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观察统计图,培养从统计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让学生获得动手参与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设计、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体会数据的作用,学会用数据说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数据设计简单的统计图表. 难点:根据统计图表提取信息,对不规范统计图的识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某班委会决定用勤工俭学所得的班费购买一些有意义的书,为了满足大部分同学的需求,决定购买科技类,中外名著,课程辅导类等书籍.但有多少同学喜欢科技类?有多少同学喜欢中外名著?有多少同学喜欢课程辅导类或其他读物?如果老师安排你去购买书籍,为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该怎样完成这一任务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并达成共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看教育软件需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一量每部分的圆心角是多少度? 2.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你量出的圆心角度数与百分比有何关系? 在学生活动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板书. 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其中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的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解决问题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求各部分百分比;②

求各部分圆心角=360°×百分比;③画扇形统计图.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在“文明湖北·美丽宜昌”读书活动中,某学习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随机调查了该校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绘制了平均每人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统计图. (1)补全扇形统计图中横线上缺失的数据; (2)被调查学生中,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为60分钟左右的有20人,求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 (3)请你通过计算估计该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 【答案】 (1)1-(10%+30%+55%)=5% (2)20÷10%=200(人) (3)60×10%+40×30%+20×55%=6+12+11=29(分钟) 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 根据某中学同学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扇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课外活动? (2)最受欢迎的两类课外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 (4)图中的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5)假如你是校长,为了尽可能多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会增添哪种体育设施? 教学说明: 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决策. 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某实验中学2015年秋季计划给入学新生订做校服,学校拿出甲、乙、丙、丁四种式样的校服来征求师生的意见,得出如下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