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3

合集下载

【甲肝疾病常识】 乙肝,甲肝3

【甲肝疾病常识】 乙肝,甲肝3

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种类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

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 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

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

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

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

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乙肝疫苗常见问题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

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传染病学的知识。

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甲型肝炎①管理传染源:隔离期自发病起连续3周,集体机构需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

②切断传播途径:饮食管理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员和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发现肝功能不正常,应及时隔离。

做好环境卫生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搞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加强饮食卫生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分餐制或公筷、饮食用具专用,做好餐具消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水果要洗净,洗漱用具专用、定期消毒。

③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性良好。

2.乙型肝炎①管理传染源: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隔离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出院,不强调隔离日期,但对HBSAg阳性的人应定期随访,并注意以下事项: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注意个人卫生及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传染他人;所用食具、修面用具、洗漱用具均应与健康人分开。

②切断传播途径:对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带血污染物。

对肝炎门诊及病房的病案、用具应单独使用。

尽量少输血、血浆及其他血制品,以减少感染机会;向HBSAg阳性的育龄妇女进行广泛宣传,防止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婴儿及其他人群。

产房的器械要严格消毒,乳头有损伤的HBSAgpB性妇女应停止哺乳,从而阻断母婴传播途径。

③保护易感人群: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均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HBsAg、HBcAg、HBeAg均阳性的孕妇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关于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比较经常听到的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关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知之甚少。

但事实上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而且目前对于巨细胞病毒并没有有效的免疫防治措施。

这种疾病尤其多发于婴幼儿,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以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那么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导致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巨细胞病毒(CMV)或称人类疱疹病毒5型,通过唾液、性接触和宫内或围生期传播,原发性感染后,CMV常不能被宿主完全清除,隐伏在宿主体内,多种情况可使感染再活化。

免疫功能正常时病毒的再活化受到细胞介导免疫的控制,病人常无临床症状。

然而,在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害时,出现再活化。

临床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CMV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是最突出的症状。

新生儿的先天性CMV感染伴有溶血性贫血和肝炎,在新生儿黄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先天性CMV感染的严重后果据报道是肝炎后纤维化、门脉高压或胆道闭塞。

儿童先天性CMV肝炎随访观察表明,肝脏炎症常自行缓解,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弱智和重听。

CMV是肝移植后病人临床出现的肝炎的常见原因。

治疗: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CMV肝炎为自限性经过,无需特殊治疗。

免疫受抑制的病人伴发CMV感染的治疗目前仍甚困难。

药物更昔洛韦疗效甚佳,比阿昔洛韦强10-100倍,但在免疫受抑制的病人疗效甚不理想,用药期间病毒培养可转为阴性,但停药后临床症状常复发,持续用药常见白细胞缺乏症等严重毒性反应。

而药物膦甲酸可用于艾滋病合并CMV感染,虽然可使存活期延长,但具有肾脏毒性、癫涧发作和呕吐等副作用。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没有十分可怕,只要得到及时治疗,是能够控制并痊愈的。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巨细胞病毒。

特别是育龄期妇女应尤其注意,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甲肝,也称为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感染者通常通过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为了预防甲肝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预防知识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甲肝的预防知识1. 病毒传播途径: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水源、污染的物体等。

因此,避免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和食物是预防甲肝的重要措施。

2. 潜伏期:甲肝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6周,但也可以长达6个月。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然可以传播病毒。

因此,及早进行预防和诊断非常重要。

3. 症状:甲肝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2至3周内出现,但也可能在感染后的1至6个月内出现。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4. 高危人群:甲肝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流行,特别是在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供应不足的地方。

同时,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甲肝。

因此,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

二、甲肝的预防措施1. 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甲肝的基本措施。

包括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洗净食物、避免摄入未经煮沸的水源等。

2. 饮食卫生:选择食用煮熟的食物,避免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

同时,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海鲜和水产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可以通过煮沸、过滤或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来净化水源。

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特别是在疫情流行地区。

4. 接种疫苗: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手段。

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供长期免疫保护,减少感染的风险。

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的重要措施。

5.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甲肝传播的重要措施。

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避免污染水源、正确处理垃圾和废物等。

6.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甲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认识,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甲肝的传播。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或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属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一、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体征: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肝、脾肿大,部份病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大部份病例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急性无黄疸型甲型肝炎。

总病程为2—4个月。

二、流行病学(1)潜伏期。

为15—50天,平均30天。

(2)传染源。

主要为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3)传播途经。

主要经粪----口途经传播。

(4)易感人群。

高发地区: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低发地区:各年龄普遍易感。

(5)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三、控制措施1.隔离治疗传染源:自发病起隔离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人员要隔离40天。

隔离期间对病人的大便、便器、衣服、被单、日常生活用具进行消毒,陪护要注意不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用具,餐前进行手的消毒。

2.管理密切接触者:登记密切接触者,并实行医学观察45天。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丙种球蛋白注射,接种剂量按㎏一次肌内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

3.消毒:对病人生活、工作、学习过的环境进行终末消毒;隔离病房进行随时消毒,消毒物品包括病人的排泄物、便器、吃剩的食物、衣服、床单、诊治器材等;对出现暴发疫情的集体机构如学校、托幼机构等进行经常性消毒,直至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发生;对引起暴发(流行)疫情的污染(或可疑污染)食物和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4.开展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地及其周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甲肝的主要临床表现、危害性、主要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特别强调洗手和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病从口入。

【甲肝疾病常识】 肝癌,戊肝3

【甲肝疾病常识】 肝癌,戊肝3

中药治疗肝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

临床表现早期起病长颇隐匿,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常通过甲胎蛋白的检测或普查而发现。

常见症状有肝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上腹胀慢,食欲减退,上腹部肿块呈进行性肿大,全身症状有消瘦、发热、腹泻、黄疸,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脏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等。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肝积”、“痞气”、“臌胀”、“黄疸”等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失疏泄,故见上腹胀痛,胃纳减退,苔腻,脉弦细;气滞血淤,血性受阻,日积月累,故见肋下有积,胀痛不适,倦怠乏力,面色黧黑,消瘦,苔腻,舌质紫暗,脉细涩;脾虚生湿,湿郁化热,热毒内蕴,故见黄疸,发热,齿衄;臌胀,苔黄腻而感,脉弦数。

中医对肝癌患者的辨证施治:1.气滞血瘀型:[证侯]胁下症块刺痛或胀痛,疲乏无力,纳食低下,嗳气呕逆,失眠心烦,舌质正常或偏暗,有时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2.湿热瘀结型:[证侯]胁下症块,坚实,痛如锥刺,脘腹胀满,或腹大如鼓,目肤黄疸,日渐加深,烦热口干,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可见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破结3.热毒伤阴型:[证侯]腹大胀满,症块膨隆,形体赢瘦,头晕耳鸣,潮热盗汗,间或高热烦渴,或牙宣鼻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化瘀。

4.肝肾阴虚型:[证侯]口干欲饮,烦热盗汗,腰酸肢软,形体消瘦,肝区隐隐作痛,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弦细或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养肝肾,化瘀清热。

肝癌预防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肝炎科普小知识

肝炎科普小知识

肝炎科普小知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病毒感染引起。

根据病毒的不同类型,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等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关于肝炎的科普小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肝炎。

一、肝炎的病因肝炎的病原体主要是各种病毒,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最常见的两种。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此外,肝炎还可以由其他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

二、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

性接触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妊娠期间和分娩过程中。

三、肝炎的症状肝炎的症状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肝区疼痛、肝大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仍然可以传播病毒给他人。

四、肝炎的预防预防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疫苗。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都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接种后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剃刀,避免性行为中的不安全行为也是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

五、肝炎的治疗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支持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理、补充营养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肝炎的并发症肝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如肝硬化、肝癌等。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炎患者非常重要。

七、肝炎的防控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肝炎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包括加强对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关注和管理,及早发现和治疗肝炎患者。

总结起来,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巨细胞病毒是本病的病原体,主要通 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病理机制
巨细胞病毒在肝脏内复制,引起肝脏 炎症和坏死,同时可累及多个器官和 系统。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巨细 胞病毒性肝炎,但发病率 存在地区差异。
人群特征
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 能低下者和孕妇易感。
研究热点与展望
疫苗研究
目前还没有针对巨细胞病毒性肝 炎的有效疫苗,因此疫苗研究是 当前的热点和未来的重要研究方
向。
临床治疗策略研究
目前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 法有限,因此开发新的临床治疗
策略是研究的重点。
疾病预防和控制
如何预防和控制巨细胞病毒性肝 炎的传播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
题。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发 病机制,以期发现更有效的治疗
使用保肝抗炎药物如甘草酸二 铵、熊去氧胆酸等,减轻肝脏 炎症,保护肝功能。
治疗原则
以抗病毒为主,同时辅以免疫 调节、保肝抗炎、营养支持等 综合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干 扰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 进病毒清除。
营养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营 养支持,如补充白蛋白、维生 素等。
肾功能不全
部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 者会出现肾功能不全,表 现为尿量减少、水肿、高 血压等症状。
03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鉴 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存在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同时血清CMV-IgM抗体阳性或CMV-DNA阳性。
病理诊断
肝组织活检显示肝细胞内有典型的CMV包涵体。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1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1

◎第二章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症状及预防1、流行病学:巨细胞病毒(CMV)或称人类疱疹病毒5型,通过唾液、性接触和宫内或围生期传播,原发性感染后,CMV常不能被宿主完全清楚,隐伏在宿主体内,多种情况可使感染再活化。

免疫功能正常时病毒的再活化受到细胞介导免疫的控制,病人常无临床症状。

然而,在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害时,出现再活化。

2、临床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CMV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是最突出的症状。

新生儿的先天性CMV感染伴有溶血性贫血和肝炎,在新生儿黄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先天性CMV感染的严重后果据报道是肝炎后纤维化、门脉高压或胆道闭塞。

儿童先天性CMV肝炎随访观察表明,肝脏炎症常自行缓解,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弱智和重听。

CMV是肝移植后病人临床出现的肝炎的常见原因。

3、诊断: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查病毒抗原应用病毒早期表达蛋白的部分基因组做PCR直接检测病毒RNA以标记的克隆病毒核酸作为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标本内的病毒DNA或RNA,可用于组织样品的检测。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4、治疗: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CMV肝炎为自限性经过,无需特殊治疗。

免疫受抑制的病人伴发CMV感染的治疗目前仍甚困难。

更昔洛韦:比阿昔洛韦强10-100倍,但在免疫受抑制的病人疗效甚不理想,用药期间病毒培养可转为阴性,但停药后临床症状常复发,持续用药常见白细胞缺乏症等严重毒性反应。

膦甲酸:用于艾滋病合并CMV感染,虽然可使存活期延长,但具有肾脏毒性、癫涧发作和呕吐等副作用。

相关整本阅读:/ebook/e36c467c2b160b4e767fcf60.html甲肝的症状及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

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有着不同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炎的病毒分类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肝脏疾病。

其主要通过口-粪途径传播,主要特点是急性起病,可自愈而无持续慢性化倾向。

通常在发展中国家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流行。

甲型肝炎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经过充足休息和支持治疗可以自愈。

在恢复期,个人卫生意识与饮食卫生尤为重要,避免食用未加工或污染食物以防再次感染。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乙型肝炎感染者,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别进行选择。

一般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期感染四种情况。

1. 急性感染:大多数人在急性感染后会自愈。

治疗重点在于充足休息和改善饮食,以支持身体恢复。

2. 慢性持续性感染:这些患者血清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

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对这类患者都建议进行监测,并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HBV DNA水平。

3. 慢性活动性肝炎:这类患者除了HBsAg阳性外,还具备HBeAg(乙肝e抗原)和HBV DNA阳性。

在治疗上,可以采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 慢性迁延期感染:这是指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水平较低的患者。

治疗原则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类似,但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继续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和共享注射器等。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病毒类型。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2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2

甲肝的鉴别诊断与急性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输血和输血制品史及临床特点外,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特异血清学诊断综合分析判断。

要注意发病季切、年龄及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病前有无与甲型肝炎中层得密切接触史及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

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不难,但在黄疸前期易误为“感冒”、“急性胃肠炎”,应注意尿色加深呈深黄色是考虑本病的重要线索。

无黄疸型与亚临床型不易早期发现,常依靠肝功能及特异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

慢性肝炎一般不考虑甲型肝炎的诊断。

重型肝炎由甲型肝炎所致者很少见。

有以下任何一项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I.血清抗-HAVIgM阳性。

II.病程中抗-HAVIgG有四倍以上增长。

III.粪便经免疫电镜找到HAV颗粒或用ELISA法检出HAV抗原。

IV.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的RNA急性甲肝的诊断甲型肝炎在过去20年中发病率已显著降低,仍是最常见的急性肝炎。

绝大多数感染的个例是无症状的,如出现症状,绝大多数病例的经过是自限的。

临床表现:潜伏期15-50天。

前驱期中粪便排毒来自短暂的病毒血症。

黄疸发生前ALT出现高峰,伴有重度厌食、恶心、呕吐。

黄疸期一般仅10余天。

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可以有多种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两点尤为瞩目:①无黄疸病例很常见,亚临床和临床感染的比例可达(10—20):(1)中国人群lgG抗HAV检出率可达70%-80%,而广大感染者并无黄疸史,不能忆及曾有肝炎发作。

(2)另一方面,有些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则可有显著而迁延的肝内胆汁淤滞。

没有特征性的生化改变,在进行系列检测时,ALT在甲型比乙型肝炎上升和恢复都较快。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恢复。

随访上海80年代大流行中的1212例甲型肝炎病人,2个月内临床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为63.4%,20.40%的病人需3个月,8.6%需4个月,4.8%需5个月,1.5%需6个月,超过6个月才恢复的仅1.3%。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4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巨细胞病毒肝炎和甲型病毒肝炎4

易感人群凡是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是易感者。

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因为病后获得了持久的免疫力,至成年时,患甲型肝炎者减少,老年人更少。

危害一:对肝脏的损害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尤其是甲型和乙型肝炎。

但如为急性重症肝炎或急性重症肝炎,则病死率很高,可达60%-70%,即使恢复,也往往发展为肝硬化。

甲肝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很少。

但急性乙肝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国内报告一组1357例急性乙肝,经2-10年随访,发现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分别为16%和2%,约0.6%发生肝癌。

丙肝演变为慢性肝炎者更高,约26%-55%,现已证实有些肝硬化和肝癌是由丙肝演变而来。

故乙肝和丙肝的危害性很大,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慢性肝炎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二:对身体其他器官的侵害现已证实,肝炎病毒可侵犯其他器官,如乙肝病毒标志亦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找到。

因此病毒性肝炎还有一个危害性,即是肝外组织的并发症,如关节炎,肾小球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较少见的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等。

发生肝外并发症以乙型肝炎多见。

三:对患者心理的伤害病毒性肝炎不仅对患者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危害,而且对患者心理上的打击也是十分沉重的。

无论是肝炎患者还是病毒携带者,在生活、社交、求职、升学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改变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因此,无论是肝炎发病者还是病毒携带者,都应该积极、主动、彻底地治疗,绝不能对肝炎掉以轻心,也不能认为肝炎病毒终身携带而不会发生病变。

预防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肝病】乙肝3

【肝病】乙肝3

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较轻,小叶界板完整。

(2)慢性活动性肝炎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坏死,界板被破坏,或有桥样坏死。

严重者肝小叶被破坏,肝细胞呈不规则结节状增生,肝小叶及汇管区有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

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两型(1)坏死型以大块肝细胞坏死为特征。

肝脏缩小,肝细胞溶解消失,仅肝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

一般无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淤积。

(2)水肿型突出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呈现显著的气球样变,相互挤压,形成“植物细胞”样,尚有肝细胞灶状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大小不同的亚大块、大块肝坏死,与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并存,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继发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

累及多个肝小叶,有假小叶形成,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乙肝的临床表现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5~90日)。

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

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

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淤胆型与甲型肝炎相同。

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

相关整本阅读:/ebook/682570407fd5360cba1adbb3.html(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

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3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3

类型庚型肝炎主要有三种亚型:庚型病毒性肝炎(1)gbv-c可见于非洲,北美,亚洲及欧洲;(2)新组:主要见于亚洲及欧洲;(3)hgv:主要见于欧洲,亚洲及北美。

据在美国和西非的调查表明,在急性肝炎病例中,庚型肝炎病毒RNA阳性率分别为13%-18%和7%-14%;亚洲地区庚型肝炎病毒RNA的检出率尚偏低,日本学者的调查显示其国内阳性率约占急性肝炎及暴发发型肝炎的5%;我国这一方面研究起步较迟,hgv亚型分布尚不清楚,虽然近年陆续出现有关病例的报道,但缺乏统计学资料。

庚型肝炎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肝炎特点,也可在暴发型肝炎中流行,其表现缺乏明显特异性,有一般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例如纳差,恶心,右上腹部不适,疼痛,黄疸,肝肿大,肝区压痛等;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目前检测方法包括排除法,非行异性检查法,抗hgv检测及hgv-rna检测等,后二者的检测最为准确;一般来说,庚型肝炎病例大部分呈急性过程,经休息,护肝治疗可获痊愈,只有少部分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至于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目前尚不很明确。

防治切断经血传播途径、筛选献血员及血液制品,是减少和预防庚型肝炎最关键的方法。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输注血制品和新鲜血液。

其它预防措施和知识可参考乙型和丙型肝炎章节。

现有的对症保肝和降酶药物均可促进轻型庚型肝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促进肝脏修复。

干扰素治疗慢性庚肝与乙肝或丙肝病毒合并存在的病例有一定效果。

已报道l例乙、丙、庚肝病毒三重感染的患者经干扰素—。

治疗后临床治愈出院。

但合并感染多个病原的患者较易复发。

因此,对干扰素制剂的剂量、疗程、品种,是否应与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合并使用,以及感染病毒的剂量,多重感染是否影响抗病毒药物疗效等问题均在研究探索中。

中国庚肝病毒:302—I株的克隆脱氧核糖核酸(cDNA) 列与美国株cDNA序列有极高的同源性,在5,端非编码区、前El区、胞膜置1区、NS,区和NSs区与美国株HGV核苷酸序列有高达90%以上的同源性,编码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6%以上,表明庚肝病毒属全球分布,但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这为研究制备庚肝疫苗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甲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甲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甲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主要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

经消化道或非消化道途径传播。

按病原分类,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至少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个型,另外尚有HGV、TTV等,但未最后定论。

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疾病。

在《传染病防治法》中。

病毒性肝炎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1.病原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的嗜肝RNA病毒属。

病毒为无包膜(裸露)的直径27nm的球形颗粒,病毒颗粒呈20面体对称。

内含单股RNA,由约7500个核酸组成。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毒株呈同一血清型,即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HAV无脂蛋白外膜,对有机溶剂及理化的抵抗力较其它小RNA病毒强,特别是对热的抵抗能力。

56℃ 6小时部分灭活,60℃ 6小时才完全灭活,100℃ 5分钟可全部灭活;在一20℃长期稳定。

HAV在贝壳类(牡蛎、蛤)中置于冰箱4℃条件下24~28小时,仍然稳定,但在60℃42分钟大部分灭活。

HAV对紫外线照射敏感,依照照射条件不同在1一5分钟内完全灭活。

HAV 可被70%乙醇和5%~8%的甲醛灭活。

1:4000的福尔马林(37℃)72h,可以使其失去感染性而保持免疫原性。

能抵抗2%~5%的来苏尔和2000ppm的有效氯达1h以上,因此在常规消毒中要考虑氯的有效含量和作用时间。

HAV的易感动物为狨猴和黑猩猩,且可传代。

在多种人或猴细胞中可以生长、复制和传代,我国浙江、昆明、长春等地采用细胞培养制备了甲肝减毒活疫苗。

2.临床表现甲肝病毒潜伏期为14—49天,平均为28~30天。

大多急性起病,典型患者有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一般为肋下1~2指,质软。

约10%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少数有关节酸痛,皮疹,荨麻疹,出血倾向和心率异常。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或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较多,尤其以儿童多见。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患者多因食用或饮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尤其以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最为常见。

人类对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在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30%~50%,以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多发,5~14岁发病率最高。

主诉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厌油腻等消化系统症状。

病史多为1周,有的可达半月甚至更长。

诊断(一)临床表现甲型病毒性肝炎常急性起病,畏寒、发热、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在疾病的早期,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纳差、尿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皮肤、巩膜黄染。

(二)临床分型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1.急性黄疸型(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日。

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日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

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

患者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

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

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大。

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肝功能明显异常。

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

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为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少见。

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健康教育

巨细胞病毒感染健康教育

巨细胞病毒感染健康教育
巨细胞病毒感染概述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病毒之一。

大多数CMV感染者无症状,但对于免疫功能较弱或孕妇来说,CMV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播途径
1.咳嗽、打喷嚏传播
2.粪口途径传播
3.血液传播
4.母婴传播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状
1.发热
2.疲劳
3.肌肉疼痛
4.头痛
5.肝脾肿大
6.视力受损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
对于健康人群,通常不需要治疗,充分休息、饮食调理即可恢复健康;对于免疫功能较弱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方法
1.保持个人卫生
2.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3.避免婴幼儿和幼儿园传染
4.怀孕期间避免感染
总结
巨细胞病毒感染虽然常见,但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并不危险,而对于免疫功能较弱或怀孕期的人群来说,需引起重视。

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肝可以治疗好吗
甲肝是一种传染性很高的疾病,特别是不注意饮食卫生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了。

感染了甲肝病毒,也不需要特别的着急,只要科学化的治疗,甲肝还是可以治愈的。

甲肝的治疗主要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不可盲目用药,忌烟酒,防止过度劳累及避免应用损伤肝脏药物。

首先,甲肝的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

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其次,甲肝早期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

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最后,甲肝患者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

也可以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

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嵩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

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

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症状与治疗
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预防甲肝除在生活上注意清洁外,注射甲肝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预
甲型病毒性肝炎
防手段。

对患者的粪便及被其污染的用具要加强消毒处理。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

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甲肝的临床表现和年龄的关系中国医学健康网
儿童(<5岁)成人
隐性感染发生率80—95—25%
黄疸或其它临床表现的发生率5—20u—90%
完全康复99%+98%+
14岁及以下甲肝的死亡率0.1%
15-39岁甲肝的死亡率0.1%
40岁及以上甲肝的死亡率0.1%
病理周期
相关整本阅读:/ebook/ff13902910a6f524cdbf852e.html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

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

整个病程2~4月。

一.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

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急性黄疸
2.黄疸前期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

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

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

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