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旄节、社稷、节、拱服”的意思,会写“社稷、旄、拱服”等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了解苏武形象,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1.《苏武牧羊》本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组互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根据诗歌教学的三原则:一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初步感知诗意;二、通过充分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三、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理解创作意图。这首诗歌重点是通过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所以从想象入手,通过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具体化。
3.多种形式的朗读是本节教学采用的主要手段,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计划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奉命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终不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苏武牧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扞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相传是北京的高中教师蒋荫棠所作,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为流传,是以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旄”、“笳”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节:国家派出的使者以所持旄节为凭信。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上面有牦牛尾装饰。旄节意思为旗帜,象征国家的主权尊严。“节不辱”是不使旄节受辱的意思,也就是维护国家尊严,不使国家受辱。节也可以引申为气节、节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苏武虽然滞留在匈奴,却不辱气节。
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年中有五个月封冻,冰层有90厘米,冬季气温平均-38℃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指长谷物的土地之神。在古代农业社会,社稷指国家。汉社稷指汉朝,那时以朝廷作为国家的代表。
还:回来,回国
笳:北方独有的一种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其音凄怆。
红妆:指女人,这里指苏武的妻子。
帏:做遮挡用的布,床有床帏。
大节:民族大节、气节。
亏:缺失。
拱服汉德威:拱、两手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服,服从。德,指恩惠,威,指威力。德威从两方面显示国家的统治力量。
2、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考一: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歌词,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概括,指名回答)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思考二:刚才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把歌词读一遍,看看这首歌词从结构上分析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完成)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3、研读课文,体会情感,理解第一节。
思考一:刚才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把歌词自由读一遍,体会一下,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并能够边读边做批注。
(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思考二:请一位同学饱含着你对歌词感情的理解读一下第一小节(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师指名平时朗读课文较好同学读,起到示范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提问: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那么“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哪位同学用流利的语言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思考三:苏武生活的环境确实艰苦,那么“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中的两个“难”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四: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难”呢(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注意强调人物所处环境,结合历史背景做点拨。)
思考五:现在谁来给我说一下你看到的苏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概括总结:高大、威武、临危不惧、浩然正气等)
教师小节:同学们的概括给我们再现了一个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那我们就带着对英雄的崇敬高声读第一节,体会一下苏武的英雄气概
4、理解课文,深化情感,理解第二小节。
思考一:指名读第二小节(要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请你们用心默读“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这几句,想一想,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
提示:情景一——秋风萧瑟,北雁南飞。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情景二——梦回故乡,倾诉衷肠。情景三——梦中惊醒,痴心不改。)(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苏武坚定的信念。幻灯片显示苏武牧羊图,及三个情景画面)
思考二:下面请哪位同学给我们重点描述一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是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你你的想法。
(强调情景,加深理解)
思考三:那么我们怎样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句表明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及其坚定的信念,是全文的中心。
5、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分小组讨论:通过诗歌的学习,作者是怎样刻画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教师总结1、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2、对比手法的应用。(“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三、小结。
本文主要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由于某种原因被匈奴扣留,牧羊十九年,历经磨难,坚决不从。高度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探究。(幻灯展示)
1、走进文天祥。
教师:同学们,时势造英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苏武这样的民族英雄有很多很多,他们像璀璨的群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民族英雄,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有着怎样的表现。(幻灯演示文天祥资料)讨论: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说说苏武和文天祥在民族气节方面的异同。(指名学生发言,教师指正。)
2、学唱民歌《苏武牧羊》。
最后我们用歌声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放《苏武牧羊》歌曲,学生学唱)
五、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说说苏武牧羊故事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