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问题探究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本语言,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情感表达较为细腻、感染力强的作文。
1.2 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传奇故事,通过苏武被迫劳作于边疆、忍受寒酸和困苦生活的艰辛,展现了他毅然坚守唯一的信仰和忍受折磨的精神品质。
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故事情节、文本语言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展开。
1.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步骤二: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苏武传》,并对关键情节进行整理和归纳。
步骤三:讨论与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力;•归纳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场景,分析故事的结构。
步骤四:文本语言分析•导入相关的古代文学知识,如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中的文本语言,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文本语言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五: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涉及的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忍耐、信仰、坚持等,展开小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步骤六:写作实践•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或主题展开写作;•学生自主写作,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后进行班级评比。
步骤七:反思和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
二、教育反思《苏武传》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传奇故事,通过苏武坚守信念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苏武传知识点》练习答案
《苏武传知识点》练习答案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苏武的传奇经历。
通过阅读和研究苏武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提供苏武传知识点的练习答案。
希望这些答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苏武传。
一、选择题1. 苏武传的作者是谁?A. 杨雄B. 曹操C. 欧阳修D. 熊掌答案:A2. 苏武传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D3. 苏武被贬到哪个地方?A. 塞外B. 长安C. 洛阳D. 陇西答案:A4. 苏武所养的羊是什么品种?A. 羊驼B. 绵羊C. 羚羊D. 羊鸣答案:C5. 苏武传中的苏武最终能否顺利回到中原?A. 能B. 不能答案:A二、填空题1. 苏武被贬到塞外时,他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
答案:放羊2. 苏武在面对狼群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保护自己的羊?答案:利用高山等地形躲避狼群的袭击3. 苏武在塞外生活了多少年?答案:十九年4. 苏武回到中原后,被任命为____________。
答案:光禄大夫5. 苏武传中,苏武通过__________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回家的愿望。
答案:坚持不屈的精神和智慧三、简答题1. 苏武传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什么?请简要描述该场景,并简要解释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答案:(个人回答)我的回答只供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苏武在塞外与狼群搏斗的情景。
在这个场景中,苏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的行动,成功地保护了羊群,并最终战胜了狼群。
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展示了苏武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智慧。
面对困境和危险,苏武不退缩,不放弃,而是不断地寻找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
他的勇敢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着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
2. 苏武传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有哪些?请从苏武的行为或者其他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个人回答)我的回答只供参考苏武传中体现了诸多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坚韧不拔、忠诚正直和努力奋斗等。
苏武传答案
苏武传答案第一课时【自学提要】4.缑王叛乱,武被扣留;卫律劝降,苏武拒绝;李陵劝降,终不为动;两国和亲,汉使寻武5.苏武:中郎将,不投降,后归汉朝张胜:副中郎将,投降匈奴常惠:临时充任苏武的下属,不投降,后归汉朝卫律:曾经是汉出使匈奴的使臣,后投降匈奴,被封为丁灵王,成为单于的亲信李陵: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曾是汉朝的骑都尉,后兵败投降匈奴6.第一段:因渐渐升迁互相抵押判断使...回去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让苏武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报临时充任备办财物判断句第二段: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恰逢带领暗地里一起拜访希望第三段:审理告诉把情况告诉武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件事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侮辱才死... 牵连被才招供即使谋杀单于,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第四段:拿踩认为...豪壮逮捕监禁第五段:派使者判罪趁着使...投降判处应当用使...肥沃通过通过背叛主上和亲人,在异族那里做奴隶(状后)反而想要使两位主子争斗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第六段:告诉囚禁下,下雪同“毡”,毡毯一起认为;把...看作生小羊同“弆”,收藏拄着结网用檠矫正陷入困境【探究释疑】1.乃:于是才于是才2.因:趁机通过趁着于是【精炼拓展】1.D2.B第二课时〖自学提要〗1.第七段:第二年访求一向,向来交情深偏指一方,“你”通“无”,没有殿阶弹劾祭祀囚禁,关押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呢?年纪栽培,提拔蒙受第八至十段:使...投降欺骗说自己详细的陈说这几年的经历情况依照责备身边的侍臣在...时候在...时候2.三次没有成功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3.卫律威逼:①剑斩虞常②降服张胜③举剑杀武苏武:威武不能屈卫律利诱:①封王赐爵,荣华富贵②称兄道弟苏武:富贵不能淫手法: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性格特征: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二〖探究释疑〗1.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细节描写2.假:临时充任与“真”相对币:财物货币稍:渐渐稍微当:抵押充当遗:送给遗留会:恰逢会议左右:身边的侍臣左边右边春秋:年龄(纪)春天秋天成就:栽培,提拔成绩〖精炼拓展〗1.①才②才③竟然④竟然⑤竟然⑥才,只⑦是⑧是⑨你的2.①根(依)据②根(依)据③乘着,趁着④依靠⑤通过⑥沿袭⑦趁机⑧趁机⑨于是,就⑩因为。
苏武传课后练习解答ppt
⒊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 什么不同?
答:⑴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 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的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
⑵①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 ,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毫 不客气。②劝降时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皆施, 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 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 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 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 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 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 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 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 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 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 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 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听《苏武传》范读,正音正字:
栘(yí)中厩(jiù)监 且(jū)鞮(dī) 单(chán)于(yú) 缑(gōu)王 遗(wèi) 昆(hún)邪(yé)王 浞(zhuó) 阏(yān) 氏(zhī)弩(nǔ) 重(zhòng)负国 秩(zhì) 訾(zī) 熅(yún) 北阙(què) 窖(jiào) 啮(niè) 旃(zhān) 徙(xǐ) 羝(dī) 廪(lǐn) 旄(máo) 於(wū)靬(jiān) 弋(yì) 缴(zhuó) 檠(qíng) 棫(yù) 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汤镬(huò) 衿(jīn) 贳(shì) 隤(tuí) 秩(zhì)
《苏武传》课堂设计分析及反思
《苏武传》课堂设计分析及反思伴随高中新课程改革,新教材知识容量加大,难度加强,课时相应减少,语文必修模块怎样进行专题教学,怎样在有效的短时期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是我在必修模块教学中重点探究的问题,针对《苏武传》我开展了专题教学,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究与思考:一、语文必修模块专题教学要体现课改新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要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二、语文必修模块专题教学要充分利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
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运作。
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中,只有这一个传记单元。
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了解传记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同时,又要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文言语感。
根据这些要求,讲完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古代人物传记常用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记常见的写作思路是什么?结束整个单元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给这个单元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写颁奖词,给司马迁写颁奖词,给《史记》《汉书》写颁奖词。
三、语文必修模块专题教学要用新教法。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要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就必须钻研文本,思考领悟,设立专题。
《苏武传》字词理解和积累就不多说了,但是怎样从文本中挖掘出具有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提高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专题,怎样让学生提高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苏武传》课后问答
皇帝还是法律(受辱)也难说。所以,苏氏兄弟的死,账算在皇帝身上应该是李陵的挑
拨说辞。苏武即使忠于武帝也应该,算不上愚忠。更何况那个时代是家天下, 忠于皇帝大致等同于忠于祖国。
国家强大是保障。苏武背后的大汉不比匈奴弱小。杀了汉使,汉焉能不 复仇,所以苏武在怒斥卫律时说,“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的表现也让单于对苏武没有了杀心。苏武为了维护国家尊严自杀,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表明已由怒转敬。后来卫律威逼利诱, 遭到苏武怒斥,“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单于 “愈益欲降之”,即是更加尊敬看重苏武。苏武一直坚守节操,决不投降, 单于当然更加敬仰。君主最喜欢的是永不背叛的忠臣,苏武越忠诚,单于 越喜欢,越想降服而为己所用。
问:苏武是愚忠吗?
答:不是。愚忠通常是忠于个人。而苏武,强调的是忠于大汉,或者说是忠 于国家、民族。即使是对汉武帝的忠诚,也不能说是愚忠。上文说过,苏家世受皇恩,
苏武父亲被封侯,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西汉的贵族世袭制是只有一个儿子 有资格,苏家哥仨都“以父任”,做了郎官,皇帝对苏家是格外恩宠的;郎官虽品级不 一定多高,但却是皇帝身边的官,显示了皇帝对苏家格外信任。皇帝与苏武存在恩义关 系的。苏武的兄弟苏嘉和苏贤的自杀,很难说是皇帝的责任。哥俩都有严重失职的行为, 而那个时代涉及皇帝的事,法律极其苛刻是没错的,或许哥俩犯的就是死罪,于是自杀。 看苏武的个性,发现苏家兄弟身上有“侠”的品格,宁死不辱。苏武也曾为了不受辱而
苏武不降,反衬他变节的丑恶,并且在劝降时,还被苏武大骂一顿, 所以卫律对苏武有恨意。卫律和单于一样,都特想让苏武叛降。而苏武不 降,单于“壮其节”,是敬;卫律则是恨。所以,卫律狠狠地折磨苏武, 既想让苏武忍受不了而降,又泄心中之恨。
对《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模板
对《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自去年5月在新浪开博以来,我陆续贴出了一些有关课文细节探讨的已发文章:有博友读后,便高看于我,甚而还有“讨教”者在。
今年7月,就曾收到这样一张纸条:“《苏武传》中,苏武引刀自刺,众人这样救他: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请问宋老师,这是什么原理?”由于苏教版教材没有《苏武传》一文,我对这个问题自是相当陌生:考虑到博友的信任似不可轻易辜负,再加上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探讨价值,于是,我便翻开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课本,见相关文字是:“(苏武)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课本注释(75页,20XX年版)则为: [坎]坑。
[煴(yun)火)无焰的火。
[覆武其上)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
[蹈]踩。
读罢,多有困惑:第一,为何要在坑中放进无焰之火?第二,苏武当时应该是奄奄一息,他能有力气“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吗?如果火坑稍大,岂不是有掉进坑里的可能?第三,对于胸部受严重刺伤而卧在火坑上的苏武,若再“踩”其背,会不会将其“踩”进火坑?会不会因“踩”之重力致其伤口出血进而促其死亡?不得已,只好再去翻阅书刊——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蹈,通“招”,轻轻拍打。
(简编本172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蹈,同“掏”,敲击。
(38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陆精康《{苏武传)备课参考》: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
”媪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
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
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
”蹈其背,指稻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
杨说是。
(30页,《语文学习》20XX年第9期) 或许是由于“搯”乃“‘掏’的异体字”(《辞海》缩印本70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古文鉴赏大辞典》方有“蹈,同‘掏’”之说;事实上,《辞海》、《汉语大词典》(缩印本372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均收有“招”之“叩,轻击”这一义项,故朱东润、杨树达二位先生对“蹈”的疏解似更为可取。
《苏武传》课后练习指导
《苏武传》课后练习指导《苏武传》课后练习指导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2、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4、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
(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的时候。
《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教学反思《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
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千百年来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因此,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势必就成了赏析此文的重点。
在设计教学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类比法。
课前先温习了以前所讲的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引出苏轼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扣动了现代女子的芳心的结论。
进而导入新课“那么,同为姓苏的苏武,他又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今天的我们呢?”这样,使学生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教学收获1.课堂教学目标清晰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着,又在课件中明确地展示学习目标:重点分析文段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同时,借用苏轼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对比探究的意识与兴趣。
有好多学生刚看到问题就跃跃欲试,急于回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堂教学方法明确在合作探究开始时,我利用课件提示了探究、思考方法,包括探究方向、探究方法、小组任务等。
这样,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就不至于把握不清方向,胡乱思考,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意识的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例如,温馨提示:(1)一二三组探究1、2题;三四五组探究3、4题;七八九组探究5、6题。
(2)找出文中有关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再次验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道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基于以上两点,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答: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
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扣留胡地....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⒉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
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
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答:⑴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⑵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⑶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②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苏武传任务探究
自杀需要勇气,活着更需要勇气“勇气”这个词可以用在古往今来很多人的身上,它可以是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毅然决然和国家共存亡的态度;它可以是闻一多明知会招来杀身之祸却坚决向世人道出真理的意念;它可以是苏联红军保卫身后莫斯科的视死如归……但我觉得,提到勇气,不能忘却一位在漠北草原操持一根光秃秃的使节棍的老者,他的勇气不仅仅是“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自杀,更是十九年活下来的勇气。
一开始张胜虞常等人的事情暴露后,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和国家尊严自杀,后被救活后匈奴人想方设法地为难他,想让他投降,他在匈奴一待就是十九年,但无论是在大窖中吃雪,还是在草原吃田鼠充饥,苏武却再也没有想过自杀,这里面的矛盾令现在的我们不解,有人甚至说苏武怕了,我却说,他比之前更有勇气了。
首先我认为苏武刚开始的自杀和后来的艰难活下去,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维护一个汉朝使节的尊严,维护汉朝的尊严。
第一次自杀,文中直接写明了原因:“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他作为汉朝使节被匈奴审讯,因为他代表汉朝出使,所以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他第一次自杀了。
第二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这回接受审讯是摆在面前的事实了,苏武就断然自杀,原因还是为了维护尊严。
其次是如何理解苏武求生也是为了维护尊严,匈奴在十九年内刁难苏武是为了让他屈服,苏武的表现也让单于对苏武没有了杀心。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单于是想折磨他摧毁他的肉体,消磨他的意志,让他屈服。
如果苏武自杀也是证明他屈服了,他的意志被摧毁了,他是汉朝的使节代表了一个国家,他如果自杀也代表了汉朝会被肉体折磨所难倒。
所以苏武不自杀,他要坚强的活下去,两次自杀说明苏武并不是没有勇气,他有更大的勇气去保持气节,维护作为一个使节的尊严和意志,他求生的前提与支柱是汉使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苏武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考虑的只是汉朝的荣誉和利益。
《苏武传》问题探究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 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 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 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 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 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 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 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 的民族英雄形象。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 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 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 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 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 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 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 臵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 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 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 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 “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 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 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 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 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 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 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 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 要自杀,以维护国家民族尊 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 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 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 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 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 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 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 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 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 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
《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宋桂奇自去年5月在新浪网开博以来,我陆续贴出了一些有关课文细节探讨的已发文章:有博友读后,便高看于我,甚而还有“讨教”者在。
今年7月,就曾收到这样一张纸条:“《苏武传》中,苏武引刀自刺,众人这样救他: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请问宋老师,这是什么原理?”由于苏教版教材没有《苏武传》一文,我对这个问题自是相当陌生:考虑到博友的信任似不可轻易辜负,再加上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探讨价值,于是,我便翻开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课本,见相关文字是:“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课本注释则为:[坎]坑。
[煴火)无焰的火。
[覆武其上)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
[蹈]踩。
读罢,多有困惑:第一,为何要在坑中放进无焰之火?第二,苏武当时应该是奄奄一息,他能有力气“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吗?如果火坑稍大,岂不是有掉进坑里的可能?第三,对于胸部受严重刺伤而卧在火坑上的苏武,若再“踩”其背,会不会将其“踩”进火坑?会不会因“踩”之重力致其伤口出血进而促其死亡?不得已,只好再去翻阅书刊——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蹈,通“招”,轻轻拍打。
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蹈,同“掏”,敲击。
陆精康《{苏武传)备课参考》: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
”媪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
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
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
”蹈其背,指稻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
杨说是。
或许是由于“搯”乃“‘掏’的异体字”,《古文鉴赏大辞典》方有“蹈,同‘掏’”之说;事实上,《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收有“招”之“叩,轻击”这一义项,故朱东润、杨树达二位先生对“蹈”的疏解似更为可取。
关于《汉书·苏武传》成篇问题之研究
关于《汉书·苏武传》成篇问题之研究
《汉书·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其成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汉书·苏武传》的成篇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言风格角度入手,探讨《汉书·苏武传》的成篇问题。
该篇章的语言风格纯正,句式简洁,表达含蓄,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而且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苏武传奇的故事情节。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角度入手,分析《汉书·苏武传》的成篇问题。
该篇章描绘了汉武帝时期,苏武被匈奴俘虏后,坚守信仰,最终成功归国的故事。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非常特殊,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苏武的故事有着很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最后,我们可以从文学意义角度入手,探讨《汉书·苏武传》的成篇问题。
该篇章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献,还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
其情节跌宕起伏,表达了苏武的坚韧不拔和忠诚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从语言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等多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汉书·苏武传》具有很高的成篇价值。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
这篇历史文献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
苏武传ppt课件问题
VS
详细描述
在苏武传ppt课件中,存在动画效果过度 的问题。有些动画效果过于复杂,有些动 画与内容无关,有些动画的切换速度过快 或过慢,导致观众无法专注于课件内容。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还 会降低课件的教学效果。
03
互动环节问题
课堂互动不足
总结词
课堂互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 与度。
详细描述
有时候,由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或者在转述时出现偏差,导致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对历史时间的表述可能会与实际时间不符,或 者对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描述不准确。
专业术语使用不当
要点一
总结词
在苏武传ppt课件中,专业术语使用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对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领域的术语使用上。
人物性格分析不足
总结词
PPT课件在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时,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细致,未能全面展示苏武 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详细描述
PPT课件在描述苏武的性格特点时,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深入挖掘苏武的内 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如忠诚、坚韧、爱国等品质,使得观众难以全面了解苏武的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解析不透
课堂节奏把控不当
总结词
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对教学质 量有重要影响,把控不当可能影响学 生的学习体验。
详细描述
在《苏武传》PPT课件教学中,教师 可能没有很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导致 课堂节奏过快或过慢,影响学生的学 习效果。
04
时间安排问题
内容过于冗长
总结词
内容过于冗长,导致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 内掌握全部信息。
总结词
文字排版是课件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规范的文字排版会影响课件的整体美观度和阅读体验。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问题详解版)
武传一、知识要点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父:班彪;弟:班超并称“三班”。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二、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6、何以女为见女:通“汝”三、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古义:抵当。
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
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礼品今义:钱币遗:古义:送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 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 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 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 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 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 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 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 的民族英雄形象。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 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 “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 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 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 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 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 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 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 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苏武传》问题探究源自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 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 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 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 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 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 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 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 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臵之死地。这些典型 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 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 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 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 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 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 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 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 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 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 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 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 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 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 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 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 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 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 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 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 臵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 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 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