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影响201229

合集下载

第3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第3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商纣王
封主和封 臣之间有 什么 权利 和义务?



卫 宋
齐 鲁
镐京

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
夏商周的兴替
朝代 起讫时间
约前2070 — 前1600年 前1600—前 1046年
第一个国君
启 汤
都城
(可能河南偃 师二里头) 亳(今河南 商丘北) (盘庚迁至 殷) 镐(今陕西长 安沣河以东)
第三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 展
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 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飞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迁都西亳,建立了商朝
《诗经· 商颂· 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夏朝
商朝
周朝
前1046—前 221年
周武王

第三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第三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前2070—前 1600年 前1600—前 1046年
前1046—前 771年 前770—前 221年
阳城 亳、 殷等
镐京 洛邑
启 汤
周武 王 周平 王
桀 纣
“公天下”到 “家天下 盘庚迁殷、牧 野之战
宗法制、分封 周幽王 制 周赧王 平王东迁
3、周武王克商——西周的建立(前1046年―前771年)
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 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2、宗法制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嫡长孙……) 大宗 (宗主)
天子
嫡长子(嫡长孙…… )
小宗
大宗
诸侯
卿 大夫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 大宗 小宗 嫡长子…… 大宗
——《史记·夏本纪》
一、夏商周三代兴替
——“公天下”到“家天下”
为什么说夏朝是一个国家?
因为夏朝具备了一个国家所必需的要求: 军队 刑法 领土疆域 都城
一、夏商周三代兴替
——“公天下”到“家天下”
你这个可恨的太 阳什么时候灭亡, 我们情愿与你同 归于尽!
天之有日, 犹 吾之有民。日 有亡哉?日亡 吾亦亡矣 。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庶
二、国家机器的发展
2、分封制——封邦建国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周王
室同 贵姓 族王 族代 先 部和 代 落边 帝 首远 王 领氏 后 叔 虞 ( 唐 ) 尧 后 代 ( 蓟 ) 舜 后 代 ( 陈 ) 商 后 代 ( 宋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设立
臣异 贵姓 族功
姜 尚 ( 齐 )
“周公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桀

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有哪些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有哪些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有哪些影响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起源,到周朝的封建体制建立,再到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夏、商、周等朝代,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文化体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周朝的礼乐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而秦代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标准则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交流。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也为后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影响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到秦朝的统一,再到隋唐的疆域扩展,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更替。

这些政治变迁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统治者,也带来了政治制度、官僚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变革。

例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朝的封建体制都对中华民族的政治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不断塑造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政治体系,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影响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农耕文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再到秦汉时期的贸易繁荣,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推动了中华民族经济结构的演变。

不同朝代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例如,唐朝的盛唐时期和宋朝的繁荣时代都是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历史变迁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影响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封建制度的确立,到科举制度的实行,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推动了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朝代的社会制度变革改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形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体系。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大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全球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全球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国的古代发展历程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贡献。

从夏朝、商朝、周朝等朝代的兴起,到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统一和繁荣,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进步。

古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限于国内,还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的发展不仅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繁荣,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外敌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的发展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然而,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使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为市场经济,并引入了外资和技术。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迅速推进,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教育、科技和创新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科技和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发展对全球人口的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其次,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和多边机制,致力于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世界。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事与战略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事与战略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事与战略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军事冲突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

从战国时期到秦朝、汉朝,再到隋唐和宋代,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从一开始的部落战争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军队,同时在战略思想、兵器发展和军事组织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军事与战略。

1. 战国时期的军事与战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与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七雄争霸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主要注重兵力的集中与战术的灵活运用。

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整理形成。

《孙子兵法》强调了夺取主动权、策应、持久战、避实就虚等许多军事原则,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朝的军事与战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秦朝的军事思想主要是集中力量、速战速决,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兵器的改革和军事组织的重整,形成了以重步兵为主要力量的军队,提升了作战能力和军事实力。

3. 汉朝的军事与战略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盛世之一,也是军事与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军事思想注重了兵员的选拔和军事训练,同时也加强了兵器的研发和生产。

汉朝建立了兵营制度,实行了军队编制的制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还进行了对匈奴的多次战争,实行了雄图霸业的战略思想,与匈奴的边界战争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4. 隋唐时期的军事与战略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与战略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士兵装备和战争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明了火药,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火药的出现使得军事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加了火器的使用,并且对城堡和城市的攻防战也带来了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禁军制度,将兵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增强了军队的纪律性。

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战争到统一的封建制度,再到近代的现代化战争,中国的战略与军事思想不断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形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狩猎时开始体会到合作和战术的重要性。

学会以小组形式狩猎,以围饲的方式捕猎野兽,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战术之一。

这种合作与战略思维的运用,奠定了中国古代战争中心理性与科学思维的根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规模更大的战争,人们开始探索更加复杂的战略和战术。

例如,在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孙子创造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将战争视为一门科学,强调谋略和策略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打破了简单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以智胜敌的理念,并对后来的中国战争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统一的封建制度的形成,中国的战略与军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皇帝作为统治者和最高指挥官,开始对军队的组织和武装进行总体规划。

这种统一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基础,例如著名的《三十六计》和《水浒传》等著作,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外敌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战略与军事思想在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国开始吸纳外来文化并发展自己的军事思想。

例如明代朱棣创建定边军事制度,引进火器和西方战略观念,使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到了近代,中国的战略与军事思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变革。

在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不平等条约事件中,中国的军事思想暴露出封建落后和缺乏现代化的问题。

这促使中国开始从外国学习西方的战术和战略,并努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战略与军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从最早的部落战争到现代化的战争,中国的战略与军事思想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与应用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与应用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与应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军事战略一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从战国时期的兵法兵书,到明清时期的兵器改革,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军事战略。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魏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主张运用各种策略和战术,以迅猛速度击败敌人。

这种战略在当时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军事战略逐渐经历了变革。

汉朝时,董卓兵法提出了"歼远勿追,隔阂相打"的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在战争中迅速击败敌人的主力部队,避免过多消耗自己的资源。

隋唐时期,辽东地区与北方民族的边界战争屡屡爆发。

李靖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主张首先攻击敌人的军心,削弱其战斗力,然后再围攻城池。

这一战略思想在边疆防御战中大获成功,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宋朝的兴起,中国的军事战略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岳飞提出了"高声疾呼铁无敌,万人望风土起波"的战略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以打破敌军的决心,并以此实现胜利。

岳飞的思想对后来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在宋朝的北伐中取得了重要的战果。

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战略进一步演变。

明朝时期,朱熹提出了"以战为破,以破为用,以胜为法"的战略思想,主张在战争中通过节约资源、寻找敌军破绽来取得胜利。

清朝时期,郑成功提出了"已成虚用,欲战必胜"的战略思想,强调充分利用敌人的虚弱之处,争取战争的胜利。

从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与应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是与时代背景和军事需求相适应的。

不同时期的战争形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推动了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创新。

虽然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已经过去了,但其思想和精髓仍然对当代军事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战略与兵法

中国古代的战略与兵法

中国古代的战略与兵法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军事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淀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战略与兵法对于国家的统一、领土的防卫以及国际关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战略的演变、兵法的发展和影响等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战略与兵法。

一、战略的演变战略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长期规划和行动方案。

在中国古代,战略的演变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其核心思想逐渐凸显。

最早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商朝的兵士,他们注重组织训练并灵活运用战术,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战略思想。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战略思想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

鲁国的孔子提倡“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赵国的苏秦主张以联盟对抗强敌,齐国的孙子思考军事战略与兵法等。

这些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初步形成。

到了战国末期,兵法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司马迁撰述的《战国策》成为了研究战国时期军事战略的重要文献。

同时,兵家三绝的孙膑、吴起和孙武也都通过自己的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兵法经典。

此后,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开始融合起来,进一步发展。

汉朝时期,李斯主张“兼爱非攻”,认为外交是战略的重要手段。

唐朝时期,骑兵战术成为主流,战略思想有了新的突破。

明朝时期,朱棣统一中国之后,实行和平统一的战略,对战略的思考也有了新的深度。

二、兵法的发展兵法是指战争的原则和规范,是指导军队指挥和作战的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的兵法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的兵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的孔子提出“兵甲利器不如文之以德”,将文化和道德作为兵法的核心。

而孙子则以《孙子兵法》闻名于世,他提出了“非战胜而示之以战胜”的思想,强调迂回战术和情报战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兵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孙膑主张以奇制胜,吴起则强调战争的实际操作和组织指挥,孙武则以《孙子兵法》系统化地总结了战争的原则和战术。

到了秦朝,兵法进一步发展。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出“择将而用之”的观点,强调指挥官的重要性。

中国的国家形成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的国家形成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的国家形成及其影响研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国家形成的过程历经千年。

这一过程中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的国家形成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封建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其特点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中心,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以官僚系统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严格的阶层结构,世袭贵族的奢华生活和压迫农民的统治成为社会的主流。

同时,封建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帝国时代的兴起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多个帝国时代,每个时代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统一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朝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帝国时代的兴起,使得中国有了一个更加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的国家形态近代中国的国家形态呈现出了一种复杂多变的状态。

在西方列强的侵华压迫下,中国开始摆脱传统封建制度,逐渐朝资本主义社会迈进。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受到了太多的阻碍,进而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经济的衰退。

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

四、当代中国的国家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家形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中国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都看作是阶段性的历史遗产,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壮大了国家集权,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性的经济体之一。

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五、结论总之,中国的国家形成及其影响是一段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历经磨难,但从未停止前行的步伐。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演变一、战国时期的兵法格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演变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同诸侯国的兵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兵法格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

《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被编写出来,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精辟的兵法思想成为了世人研究的对象。

它主张灵活运用兵力,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并以“变化”为核心原则,注重战争的防御性质。

《孙子兵法》的出现对后世的军事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吴子兵法》则强调了兵力的集中和进攻的能力,主张发动积极的攻势并追求战争的胜利。

它注重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和运用,强调训练士兵的技术和素质,并提倡将军带领士兵亲历战斗。

《吴子兵法》的出现为士兵的训练和实战经验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秦朝的统一战争思想秦朝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演变中的重要节点,其战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战争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全国一统的战略目标,二是追求大规模战争的力量。

为了实现全国一统的目标,秦国积极采取“攻城略地”的战略策略,通过攻占其他六国的都城和重要要塞,迅速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最终实现统一。

同时,秦朝的军事战略也注重了军队的集中指挥和兵员的统一编制,通过一系列军事改革,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效率。

秦朝还注重了大规模战争的力量,积极推行兵工业的发展,加强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同时,秦朝还重视了军事训练和纪律的建设,通过严苛的军纪和激励机制,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三、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隋朝初期,杨坚积极推行了军事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以京营、州镇、保甲为主要组成的军队编制。

这个编制保证了军队的快速动员和战斗能力,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和管理。

而唐朝时期,以安史之乱为契机,唐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中央统一指挥的军队体制。

古代战争与战略演变

古代战争与战略演变

古代战争与战略演变古代战争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而战略则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古代战争与战略的演变,从而深入了解古代战争的规模、策略和战术的发展。

古代战争的演变是由不同因素驱动的。

首先,人口的增长导致各个文明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和领土,各国不得不采取军事手段。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方式和规模。

随着技术的发展,武器和装备的制造变得更加先进,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也随之增加。

古代战争的战略演变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战争主要是以农民起义和领土之争为主。

国君通常亲自统帅军队,战略目标比较明确,主要是保卫本土领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战略的转折点。

随着中央集权的崛起,战争开始将战略重点放在统治边疆和维护边境的安全上。

秦始皇就是以征服六国而闻名于世的。

而汉朝时期,以匈奴的威胁为主要战略问题,大量资源被投入到边防军事建设中。

中世纪战争的特点是战略的复杂性和规模的扩大。

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使得战争不再仅仅局限于君主的个人兴趣,而是扩大到了整个国家。

战争手段也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伴随着骑士文化的兴起,重型骑兵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力量。

同时,城堡和城市防御工事的建设也催生了新的攻城战术和战略。

到了近代,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进一步扩大。

枪械的出现使得战争变得更加致命。

同时,新的战争思想也在这个时期涌现。

拿破仑一世的军事思想提出了集中兵力、迅猛突袭的新战略,对战争和战略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战争与战略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从最早的领土争夺到中世纪的封建战争再到近代战争的集中兵力和科技的应用,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战略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战争与战略的演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

这也对今天的战争和战略思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为正文内容,字数约1203字,根据要求适当拓展字数并保持内容完整)。

古代中国的历史战略与战争

古代中国的历史战略与战争

古代中国的历史战略与战争古代中国的历史战略与战争,是一个让人们充满敬畏和思考的话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上下五千年积累了丰富的战略智慧,形成了独特而精湛的战争艺术。

本文将以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典型战略事件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一、古代中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此时期,诸侯争霸,纷争不断。

因此,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

最著名的典籍之一《孙子兵法》即源起于春秋时期。

《孙子兵法》强调了战争的全面性、谋略的重要性以及战斗时的布阵和军事组织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随后,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战略思想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著名的军事家兼思想家孙武、李斯等人为中国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武的《孙子兵法》主张以“以民为贵,以天为度,以地为权,以法为绳”的战略原则,将政治、军事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

李斯在《谏太后书》中提出“以农殖国、以商富民、以武争胜”的发展思想,强调农业、商业和军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来统治者的军事和战略决策提供了借鉴。

二、典型战略事件及其影响古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充满战略智慧的战斗与决策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时期。

曹操与刘备孙权联盟分列对壁,形势严峻。

然而,周瑜等出色的将领利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战略上采取火烧赤壁、借东风等措施,最终成功阻击了曹操的进攻,大大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另一个重要的战略事件是明朝将领郑和的七次航海。

郑和的航海活动是中国古代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也是明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

郑和带领大舰队航行到南洋、印度洋和非洲沿岸,展示了中国强盛的国力与航海实力,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古代战争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申论思考: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演变

申论思考: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演变

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演变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旨在指引国家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

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国家战略的提出通常是基于国家内外的形势变化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带来了竞争压力和市场变革,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威胁不断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战略来应对各种问题。

国家战略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实力的发展,国家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国家战略的演变中,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国家实力的改变是决定国家战略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军事等实力发生变化时,它的战略目标和路径很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和调整。

例如,一个发展中国家可能在其经济起飞之初采取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战略,但随着实力增强,可能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改变其战略方向。

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会引发国家战略的调整。

在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的利益博弈和地缘政治因素都会对国家战略产生影响。

世界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国际冲突的升级和解决、国际组织的兴起等都会对国家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国家领导层的决策也是国家战略演变的重要因素。

国家领导人的背景、价值观、能力等都会影响他们制定国家战略的方式和目标。

不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风格和政策导向可能导致国家战略的不同走向。

最后,公众舆论和民意也会对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演变产生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对国家事务越来越关注,并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

政府需要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制定国家战略,确保其得到广泛支持。

总之,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家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以应对迅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

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演变趋势

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演变趋势

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演变趋势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涌现了许多关键事件和演变趋势,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演变趋势。

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帝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随后的汉朝和唐朝也都取得了较长时间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关键事件是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开放的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华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达到了巅峰,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唐朝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演变趋势是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

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逐渐提升,商业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唐朝时期,商业繁荣达到了顶峰,尤其是长安和杭州等城市成为了国内外商贸的中心。

这一演变趋势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千千万万的人有机会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一制度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进步,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个重要的演变趋势是佛教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也推动了艺术、哲学和文学的发展。

佛教的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演变趋势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中国古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由于国家之间的争斗和内外的敌对势力,战争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时期,诸多著名的战略家和将领通过精准的军事布局和巧妙的战术手法,为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并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事件。

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离不开一系列特定的背景。

古代中国政权的更替、领土的扩张和保卫、部族和民族的融合与分裂等因素都促使着中国古代战争与战略的发展。

战争是当时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问题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军事行为,更是国家命运的体现。

二、兵法与战策中国古代的战争战略主要体现在对兵法和战策的研究和运用。

兵法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书》、《将略》等经典著作,这些兵书总结了古代战争的经验和智慧,指导了将帅们在战场上的决策和作战。

战策则是根据特定的战争形势和目标来制定的灵活策略,它强调机动性和变化性,以适应不同的敌情和战局。

三、代表性战争1.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与战略发展的高峰期,各国争霸、纷争不断。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战略家和将领,如孙武、吴起、郭威等,他们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战略思想。

其中,孙武的《孙子兵法》以其独到的观点和策略深受后人推崇。

2. 秦朝统一战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封建专制制度。

他采取了连横、分兵、攻坚等战略手段,成功地实现了统一。

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3. 抗日战争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并不局限于国内战争,还涉及到对外的抗击侵略。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中国民众和军队齐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的抗击,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的真谛。

四、总结与反思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战略是多样而复杂的,它们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战场上,还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

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及启示 讲稿

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及启示  讲稿

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及启示官厅九年制学校钱庆中国历史是最值得世人关注的,世界有九大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历史延续至今,其他国家的历史都曾中断过,甚至消亡。

创造古巴比伦文明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现在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埃及人多是阿拉伯人,早不是当年的埃及人了,古代印度文明也在存在了一千多年后神秘的消失了,而黄皮肤的华夏族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延续了五千年,五千年历史的发展就如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这种不变的东西有人称之为历史规律,而规律就应该给人以启示。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我想我们不是那种不鉴前人的后人,所以我总结了几条历史规律,希望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些许启示。

规律一: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的发展一直是分合交替的,从夏商周至清灭四千来年的历史,分裂的时间大致有1300多年,分布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对峙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辽宋夏金时期;统一的时间大约有2600多年,朝代有秦、汉、晋、隋、唐、元、明、清,从时间来看,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分裂的原因除了外族人入侵外,主要原因是内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如果中华民族放弃内斗,用自己先进的文明去向外扩张,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但中华民族却有着一个可怕的传统: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所以,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向外扩张的很少,有一次打到了欧洲,甚至非洲,但那是蒙古族人干的事,我们汉人是热爱和平的,很少倚强凌弱。

当然,分裂也未必都是坏事,正如统一也未必都是好事一样,中国历史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孔孟、老庄、墨子、韩非、孙子等皆出于这一混乱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期出现了三教合融;而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如秦朝一统天下却要焚书坑儒,汉出现大一统却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代有八股文,清朝有文字狱。

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ppt

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ppt
青銅器:
統治者鑄造各種祭祀用禮器,利用這些青銅祭 器彰顯其統治的合理性
製造武器,亦可保衛國家、鞏固政權
7
古代國家出現的標誌
商代的文字:
金文:
別稱:又稱為鐘鼎文。 為正體字,商周時代用於鄭重場所。
甲骨文:(影片介紹)
別稱:貞卜文字、卜辭、殷墟書契。 內容:占卜為主,少數記事。 結構:「六書」具備,以象形為多,次為會意、指、 假借、轉注、形聲。 書寫工具:以刀契刻者為多,也有以朱墨和毛筆書寫。 特徵:為俗體字,已脫離圖畫,但文字方向正反不拘, 筆畫繁簡未定。
13
鄭州商城遺址
位於河南省鄭州 市,為商朝的宮 殿遺址。其上有 明代城牆,規模 為明代鄭州城的 兩倍大。
14
安陽殷墟
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為商後期的都城,其北 側有皇宮和宗廟的舊址,有大量的銅器、玉器、 陶器及甲骨文的出土。
15
司母戊鼎 世界青銅器之最
殷墟王陵區出土的司母戊 鼎青銅禮器,高達133公 分,口長79.2公分,重量 達875公斤,是至今世界 上發現最大的銅器鼎。原 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5
古代國家的出現
時間:新石器時代晚期 背景:
生產力的提昇,於是出現了『私有制』,進而 產生貧富分化,富者就逐漸成為貧者的統治者
氏族領袖因戰爭而使自身權力不斷增加,於是 取代了部落聯盟共主的地位,形成王權
6
古代國家出現的標誌
城市:
意義:為國家權力中心,具有政治、經濟、文 化中心職能
結構:城牆、壕溝、宮殿、宗廟或神壇、手工 業作坊、住宅區、墓葬區
部落聯盟的領袖,權力漸增,職位由選舉變成 世襲而成為『國家』
2
部落聯盟
軍事民主制:
部落聯盟領袖由部落會議推選產生,負有作戰 責任,如『四嶽』(部落會議代表),向堯舜推 薦鯀治水,堯雖不贊成,卻只得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扞边者,则目为粗 材。 ——(明)黄宗羲 格君之本,亲贤之务,养民之政,善俗之方,凡 古之所谓当先而宜急者,曷为不少留意,而独于 财利兵刑为汲汲,徒益乱耳。 ——(宋)朱熹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之所以为治者,在乎礼乐教化,富强所不屑为 也。„„中国之强盛,视乎政事之得失,而不关乎财 货之多寡;而世运之安危,根乎治理之纯驳,而不在 乎兵力之盛衰。 ——(晚清)方浚颐 我中国历代圣君贤相,才智非逊于西洋,而卒无有刳 天剖地,妄矜巧力,与造化争能,以图富强者,盖见 理深而虑祸远,非如英人之徒知计利。 ——(晚清)刘锡鸿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孟子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至少从阿伽门农领导下的希腊人对特洛伊的远征 时开始,对商路的控制就已成为国家的目标和巨 大财富与权力的源泉。巨大和持久的帝国往往是 在商路枢纽上兴盛起来的,控制主要商路的斗争 往往成为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对这些商路控制的 改变以及这些商路本身位置的改变,都对一些帝 国和文明的兴衰起过决定性作用。 ——罗伯特·吉尔平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明)朱元璋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民,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者皆其 末业也。 ——(清)雍正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儒教徒归根到底是个和平主义的、以国内福利为 政治取向的士人,对军事强权他们自然持拒绝或 不理解的态度。 ——马克斯·韦伯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这种政权之中的统治者,一般被期望给予政 治—集体性目标——诸如领土扩张、军事强盛和 经济增长——以较少的重视。 —— (以色列)艾森斯塔得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 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 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孟子 德业之外无事功。 ——(明)王阳明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的两种力量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的三个重心 军事重心 政治重心 经济重心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的两个周期 中原王朝的周期性兴衰 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南下
中国历史的一个主题 天下秩序的维持与重建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古代中国战略目标的三个层次 内部稳定 内部稳定并阻止外部侵略 内部稳定、阻止外部侵略并对周边国家保持一定 程度的影响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战国 两汉 唐 两宋 明清 亩产量指数
第三讲:古代中国 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宫玉振
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战略重心与战略目标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航海时代不同的国家战略选择 中西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地理的三个特征: 相对的封闭性 整体的统一性 局部的独立性


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 ——汉文帝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 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食货志上》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盐铁论·击之》 夫治国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近者亲附, 然后来远;百姓内足,然后恤外。 ——《盐铁论·地广》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 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 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 虽成必败。 ——《三略》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书生是一切美德的最高代表,而当兵的只不过是 流氓而已,也许他们力大如牛,可是不见得比牛 聪明。 ——(美)拉尔夫·鲍威尔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儒林公议》 衣冠之士,羞与武夫为伍,秀才挟弓矢出,乡人 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 。 ——(清)戴望:《颜氏学记》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 曰:“去兵。” ——《论语·颜渊》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 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 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之。„„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 罪也。 ——孟子

(秦始皇)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辟地进境, 戍于北河,飞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屠将楼 船之士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北构 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 退。……行十余年,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 聊生,自经于道路,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 下大畔 。——《汉书· 严安传》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从政治上看,在帝制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根据儒教思 想建立的国家制度与信仰以及领导集团狭隘的利益,通常 强调国内安定比发展更为重要,强调保持国内和睦、稳定 和繁荣比攻取和吞并国外领土(特别是那些比周边地区更 远的地区)更为重要。在中华帝国历史上的许多时期,无 论是对人所共知的周边地区发动军事入侵,还是以更大的 野心企图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扩展到比现在周 边地区更远的地方,都常常遇到有儒教思想的文职官员和 皇室谋士的抵制。 —— (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公共工程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 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它有众多的人口(在15世纪有 1—1.3亿人口,而欧洲当时只有5000—5500万人),有灿 烂的文化,有特别肥沃的土壤以及从11世纪起就由一个杰 出的运河系统联结起来的、有浇灌之利的平原、并且有受 到孔学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 构,这使中国社会富于经验,具有一种凝聚力,使外国来 访者羡慕不已。 ——保罗·肯尼迪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在中国的全盛时期,中国在全球没有可以与之相 匹敌的国家,这是指没有其他大国能够向中国的 帝国地位挑战,甚至如果中国想进一步扩张的话, 也不会有任何其他大国能够抵挡中国的扩张。中 国的体系是自成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对异族和 地理上处于周边的附庸国,中央只比较有限地使 用力量。 ——布热津斯基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中华帝国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两千年之久,事实 上这个正统也曾有动摇的时候。战争在中国发生 的频率不下于欧洲,但中国的战争通常因争夺帝 位而起,其性质多属内战,而且迟早必然会导致 新的中央政权出现。 ——基辛格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对中国国家的主要威胁不是外力入侵,而是内部 瓦解。因此,维持与重建国内秩序,既是国家的 主要考虑,又是其行政力量投付最多的方面。 ——王国斌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商业交易永远须受官吏的监督和征税。政府对于 大宗重要产品的专卖垄断,像古代的盐铁,或者 近时的茶、丝、鸦片、盐和火柴,都是国家的高 于一切的经济特权。决不许任何商人独立地从中 致富,并侵占这些特权。 ——费正清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官方的庇护照顾是任何大商业经营所必需的。官吏和商人 不能单独成功的地方,双方互相联合即可以获利。因此, 商人、银钱业者、经纪人和各式各样的买卖人成为一个依 附于官僚的阶级。作为商品和资本的经手人和操纵者,他 们协助官吏,不仅从商业中,也从农业中榨取剩余。 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问题之一是, 中国的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 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 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垄断权。 ——费正清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 市。„„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 菽粟货财。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 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 也。 ——(西汉)《盐铁论·本议》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坚甲利兵,虽可张国威于一时,而孝弟忠信,终 可以结民心于悠久也。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 巩固帝国,较少的是一个军事上的难题,而较多 的是民事统治方面的问题。 ——(美)王国斌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正统的新儒家观点,儒家国家的首要目标是 维护儒家的道德教义,而非政治扩张或经济发展 意义上的集体成就。 ——(美)张灏
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的演进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中国毕竟有过著名的将领,有过它的军事上辉煌的时代, 无畏的旅行家和海外探险家。中国的版图从它最初的发祥 地扩大了许多倍,到纪元前1世纪时,它拥有的领土比同 时代的罗马帝国极盛时的疆域还要大。在帝国影响范围的 另一方向——过去三四百年间——中国的移民像墨水滴一 样向周边地域扩散,特别是向东南亚的陆地和海岛扩散。 不过,中国人的黩武和扩张举措毕竟与欧洲不同。固然有 一些皇帝——汉武帝是其中之一——感到迫切需要借助军 事扩张为自己增添光彩。不过总的说来,中国最严重的对 外战争是反抗来自亚洲腹心地带的部落民的似乎无休止的 进入的战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对外战争致力 于像西班牙的美洲征服者那样,夺取珍贵的战利品,或者 建立像一些欧洲人的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商业据点。 ——(美)德克·卜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