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八个专题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对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组织、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下是教育社会学的知识与能力考点:
1. 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分析教育制度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
- 探讨教育制度对社会流动性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2. 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 研究教育政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 分析教育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 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研究教育组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和特点;
- 探讨教育组织对个体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4. 教育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 分析教育实践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 探讨教育实践对社会发展、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以上是教育社会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的概述。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能够深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教育社会学》是教育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旨在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对教育社会学的产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其发展动态有个系统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研究和解释常见的教育社会现象,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研究、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在教学中启发引导、生动活泼。

同时,注重应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自己身边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

面授环节可以精选与工作要求相一致以及与课程考试相关的内容重点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2.小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设计8-10个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交流掌握重点、难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课外作业研究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省电大作业要求,学生可以在作业研究中掌握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

4.个别化研究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教学方式,包括阅读文字材料、上网浏览、参加BBS讨论、用电子邮件和电话咨询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这些记录也是考核学生个别化研究的依据。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两部分构成。

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成绩占20%,其中小组活动成绩占8%。

省电大自主命题和布置作业,共四次,每次占3%。

同时各地电大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小组活动,做好记录工作,并评定成绩。

第一讲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与教育行为论本章重点是根据省电大历年考试复要求,掌握以下内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专题二: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第一部分: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划分(钱朴《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一般来说,都按照流派产生时间先后及影响大小而将其归纳为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三大学派,这种划分清晰,明了,也反映了客观的发展事实。

另一种划分法近年美国学者凯瑟琳·贝内特(Kathleen Bennett)和玛格丽特.D.勒孔特(Margaret D. LeCompte)在其合作的专著《学校运作的方式:教育的社会学分析》(the way schools :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中,就教育社会学流派提出了一种颇有新意的划分方式。

她们认为,教育社会理论框架的基点建构于如何将一个社会的现实理想、信仰、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生活准则通过学校机构"传"给下一代。

社会学家在传的问题上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传递,继承,另一种是反叛、改造。

以此为据,教育社会学理论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块:一、社会传递理论(social transmission theory),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论;关注社会的各个结构如何协调动作,以最大限度地自的功能,失去整个社会的发展。

学校机构则应充分展示其社会化功能,将现行社会的文化价值不加变更地"传承"下去,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均属于对原有文化维持的理论。

在传递过程中,学校对所传递的文化的内容是无法选择的,个体对所施教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也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学校与个体均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解释论(interpretivist theories),包括现象学,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论;这一理论介于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之间,被视为沟通两者的桥梁。

目前普遍认为社会传递论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解释论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取一种微观研究的视角,而社会改造论则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作用。

以下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通过培养人力资源和提供社会机会平等来推动社会变革。

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系统可能存在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方面的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可以影响个体的机会和社会地位。

3. 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息息相关,教育的组织、内容和目标会受到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影响。

4. 教育与社会化: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个体可以融入社会,并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的传递。

5.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就业密切相关,教育水平对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

6.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和改革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制定政策来引导和改善教育系统。

7. 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相互关联,教育传递和塑造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认同。

8. 教育与全球化: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跨国教育合作和跨文化教育交流等。

以上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教育社会学重点

教育社会学重点

教育社会学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1.概念界定迪尔凯姆:米切尔:彼得威尔和弗里德金:友田泰飞:佩恩:鲁杰:多德森:吴康宁:关于概念的基本共识1.研究对象:教育系统中的现象、制度、组织和活动等。

2.研究方法与视角:主要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既然是独立的学科必然有自己的理论建构、视角3.逻辑起点和研究目的:有利于健全人格,完成个人社会化二、教育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还是社会学?分歧理论1.教育学分支学科说2.社会学分支学科说3.交叉学科说怎样认识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学三大基础学科: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健全人格、适应社会)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处于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应用于教学领域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不能等同于边缘学科)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研究什么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及领域教育系统中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最终目的焦点在于解决教育问题社会系统中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最终目的焦点在于个体和群体社会化问题(各层面、各机构、各时期的教育社会现象,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个人的影响和教育)教育社会关系的研究①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关系②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关系③社会因素与教育因素互相影响教育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研究研究学科自身:①研究其理论、建构其学科理论②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研究几点基本知识:1.教育社会学对教育做广义的理解2.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整体3.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处于关系中二、教育社会学所研究问题的类型热点研究主题:教育学成分、社会学成分都有教育过度教育与社会需求不一致老师灌输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符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运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用教学方法是使社会学获得合法的地位的关键教育社会学有名有量化研究:科尔曼报告社会学最重要的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社学学的想象力是一种独特的心智品质,就是一种思维模式,贯穿社会与历史①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②质疑常规和常识,离开熟悉的惯例③对未预知后果的洞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整体社会的运转过程中把握教育制度,在群体生活中理解个人的学习与发展,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问题的独特视角教育社会学→关于情景的理论→从环境入手→侧重将教育行为归因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将人放在社会环境中)心理学→关于人的理论→从个体入手→侧重将其归因于个体自身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第四节:为什么研究教育社会学学科功能:描述、解释、咨询功能受益主体: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国家及纳税人,学生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从理论视角来着手研究一门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导,或者说,一种有关社会如何运行的独特观念。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本文将对教育社会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包括教育与社会关系、社会不平等与教育、教育的功能与目标以及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社会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传承。

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影响。

教育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社会不平等与教育教育不平等是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教育机会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这种不平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教育的功能与目标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具有培养公民素质、塑造个体人格、促进社会发展等多种功能。

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发展、社交技能的培养以及培养公民意识和价值观等。

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通过教育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个体通过教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渐融入社会。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个人品德。

总结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教育与社会关系、社会不平等与教育、教育的功能与目标以及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是教育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教育社会学绪论

教育社会学绪论


来源: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互动论” 重点研究:学校日常生活交往 代表:米德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理解和解释) 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忽略 社会对行动者的个体的强制作用。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基础研究:知识本身 应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1.评价研究:对已有实施项目评价 2.社会实验 3.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 “教育优惠券” 4.教育预测: 民意测验 5.教育监测与描述 6.教育政策咨询 7.教育问题诊断 8.教育评论
4.调查会法 奥斯本提出 访谈法的一种
1.观察法 定义 特点:观察对象自然 观察过程主观影响 观察结果直接反映真实事件 分类:实验室和实地观察、参与与非参与观察
2.实验法 类型: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多组实验设计
1.第二手分析 文献 2.痕迹测量法 磨损 累积
源于人类学 强调自然发生情景的教育事实,注重过程, 旨在获得整体情形,依赖对所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 定性判断和主观解释
一、调查法
1、调查法实施步骤: 识别调查总体 选取样本 设计研究工具 研究实施 分析资料 调查的限制
2.问卷法 特点:标准化内容与形式、匿名、间接性 优点:节约调查时间和经费、避免偏见 不足:真实性、回收率 问卷编制:
3.访谈法 人际沟通 特点:双方直接互动,对话 分类:标准化、半标准化、非标准化 关键:访谈者的素质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来源: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 代表:孔德、涂尔干、帕森斯 基本观点: 1.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结构; 2.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3.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平稳运行状态 适合对象:研究稳定、小规模社会系统

代表: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基本观点: 1.冲突普遍存在; 2.社会变迁普遍存在;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

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

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

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

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

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

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教育社会学PPT

教育社会学PPT

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性质根本特征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绪论 2、社会制度与教育 3、社会变迁与教育 4、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 5、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6、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7、教师、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
1、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论 2、教育的社会功能论 3、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4、教育的民主化问题 5、教育知识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探索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学科要素 、学科发展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第四编 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 学校、班级、课程、教师、学生等 第五编 教育的社会功能
马和民:《教育社会学》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教师、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课堂教学、教育知识、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 班级、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教育中的社会问题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 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
18、(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0、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9年版。
21、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年版。
22、麦克·F·D·扬主编:《知识与社会控制》,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
1、绪论:教育社会学是什么? 2、社会制度与教育的社会功能 3、社会结构与教育的调节机制 4、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5、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 6、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问题 7、现代社区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 8、现代社会体系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9、10、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1、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一、经济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教 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和高效性 育 的 生 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 产 性 功 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能
教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



产 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



适 应
教育与生产力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适应
商品经济与教育



文 化 传
教育是文化传 播的重要途径
系统工程法:分解再组合,大系统测试
数学法: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 一些教育现象在数量上的相对 稳定的关系(正比,反比,开 方等)
研究的具体技术
调查研究的技术:计划制定技术 资料收集技术 资料整理技术 资料分析技术
研究工具使用技术:传统工具和现代化工具
研究程序和步骤
提出研究课题:选题意义和选题可行性
研究课题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 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 比较教育的协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 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 到世界各国
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传 统
萌生阶段(19c末到20c初) 孔德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探讨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学科,它包含了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研究。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所涉及的教育社会学知识,旨在帮助教师候选人提高他们的备考水平。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学到现代教育社会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技术和方法,而现代教育社会学注重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个体,并通过教育来传承社会价值观。

此理论对于解释教育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强调教育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个体可以学习社会化的技能和价值观。

3. 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源对于教育的成功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文化资本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三、教育社会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教师候选人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政策与法律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背景和目的。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合法合规地开展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2. 教育平等与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多元文化教育。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与教育平等和多元文化教育相关的题目,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教师候选人的答题。

3. 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了解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8门主干课程

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8门主干课程

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8门主干课程一、介绍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8门主干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社会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社会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

下面将从不同层面来介绍这8门主干课程。

二、社会学导论2.1 课程目标•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和应用2.2 课程内容1.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2.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3.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流派4.社会学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2.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流派 - 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三、社会学研究方法3.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3.2 课程内容1.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2.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3.社会学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4.社会学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3.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掌握社会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 熟悉社会学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 - 理解社会学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四、社会学思想史4.1 课程目标•介绍社会学经典思想家和他们的社会学观点•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认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4.2 课程内容1.社会学思想史的起源和发展2.社会学经典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3.社会学思想史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和启示4.当代社会学思想的新兴方向4.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理解社会学经典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 - 分析社会学思想史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 熟悉当代社会学思想的新兴方向五、社会学基础理论5.1 课程目标•系统地介绍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5.2 课程内容1.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与分类2.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理论分析3.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理论分析4.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5.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理解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 - 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六、社会学专题研究6.1 课程目标•介绍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6.2 课程内容1.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2.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3.特定社会问题的研究案例分析4.社会学在实际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和价值6.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熟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 - 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研究 - 理解社会学在实际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和价值七、社会学调查与统计分析7.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实际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综合能力7.2 课程内容1.社会学调查的设计和实施2.社会学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社会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案例分析4.社会学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7.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掌握社会学调查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 熟悉社会学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 运用社会学调查和统计分析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八、社会学实践与实习8.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学实践素养和职业发展意识8.2 课程内容1.社会学实践与实习的途径和机会2.社会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3.社会学实习单位和师资资源的获取4.社会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8.3 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 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独立设计和实施社会学实践项目 - 总结和反思社会学实践经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结语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8门主干课程,涵盖了社会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思维、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机会不平等、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功能和结构,以及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

以下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1. 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现象,例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和地理位置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 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功能与结构:教育社会学研究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功能和结构,包括学校的组织形式、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3.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整体流动性的作用。

4. 教育改革和政策: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改革和政策对教育制度和学生的影响,以及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

5. 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例如教育和社会不平等、教育和社会变革、教育与就业问题等。

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为促进公平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课题

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课题

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课题
教育社会学是一个关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效应、学校组织以及成就形态的影响因素。

它还考察了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影响。

常见的教育社会学课题包括:
(1) 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何处理教育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
(2) 学校组织与社会结构:如何在学校组织中实现社会结构的反映?
(3) 教育舆论:教育舆论如何影响公众的看法?
(4)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如何在教育中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机会?
(5) 教育改革:如何实现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6) 教育政策: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政策?
(7) 教师团队: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师团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8) 学生参与: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教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自身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社会学:教育自身的独立性教育对社会的制约性(一)教育的社会背景:1、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2、社会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3、社会变迁:渐变混变(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研究对象第一专题: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二、学科性质三、方法论一、研究对象:(1)研究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佩思,涂尔干)(2)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学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2、教育过程与社会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研究对象的界定教育社会学既姓教也姓社二、学科性质价值判断/服务性(一)(1)规范学科“规范”指方向、原则、规则、方法、技术、措施/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沃德)(2)事实学科论:不做价值判断/科学更具容观性,揭示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现象、规律(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价值判断科学(二)分析(1)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应用学科社会学教育教育社会学(三)方法论没有自己的方法论教育社会学是事实判断的学科三、定义: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从社会层面进行事实判断的学科,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专题学科发展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中叶到20世纪初)(一)教育学视野的扩展(赫尔巴特夸美纽斯)社会教育学教育哲学文化教育学公民教育学教育学科(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三)社会学的研究兴趣扩展(斯宾塞涂尔干沃德)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沃德美国社会导进论)研究成果的展示:(涂尔干“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教育功能:个人适应社会,将社会内化为个人二、学科的形成时期(20世纪出二战结束)1、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在1907 1926(一)学科制度的成形2、专门的学术刊物3、学术团体1923年(二)研究范式的成形理论滞后于制度规范性的研究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三、范式转换时期(一)证验性的研究范式沃德涂尔干汉森“寻找确定无疑的知识”(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四、学术争鸣时期(一)冲突论1、新韦伯主义:传授处于支配地位的身份文化,动力来源冲突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文化再生产2、新马克思主义抵制理论:(二)解释论:研究方式:抨击宏观的功能论,冲突轮(剖析学校教育内容的过程)1、教育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英国M.杨2、符号互动论3、人种方法论(三)功能论五、趋向修正时期六、宏观和围观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第三专题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传递结构一、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生产力方面的结构+ 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及教育在这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及教育在这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在这种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社会中国民经济产生主要是农业教育职能:培养精英庶民教化(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1、开放的2、不平等的经济结构3、多变的、流动的精英培养方式由保举筛选,范围扩大了教育职能不断教育普通百姓,变成资产阶级自觉行为社会调试(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贝尔“后工业社会即工业社会以后的时期”软件化国际化倾向特征模糊化倾向教育职能变动急剧化社会更新的职能二、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一)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结构及教育的控制典型国家:法国(二)地方分权制的政治结构(美国)(三)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相结合的政治结构(日本)三、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价值系统核心与世隔绝的(一)后喻文化(重复过去)特征“师援学承”韦德提出原始的(二)前喻文化(开拓未来特征追求新的变化(求变的)开放性(开放的)四、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学校中心非学校中心思考:1、隔代教育2、如何看待家长不把学生放入学校而接受家庭教育?“文化阻力”教师,书籍(学校教育)传递者年长者(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网络(媒介)(社会教育)学校(中心)内容(文献、知识)家庭:家长师资垄断对象经济家庭教育政治(二)年长者媒体(全方位的影响)学校具有传递的能力和权力第四专题社会差异起点:入学(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教育机会均等过程:教育资源(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活动的均等)结果:(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活动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社会差异客观存在,只能减少社会差异地区社会差异阶层性别第一节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一、省市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我国现阶段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所属层次一般较为稳定(二)是不同层次间差距逐渐拉大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表现1、首先表现为就学机会实际享有的失衡2、地区间教育机会失衡表现在儿童入学后就所能享有受到的资源失衡二、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历史原因国家政策:“制度性不公平”:资源配置失衡优质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追求资源共享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经验差异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二节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差异经济阶层文化阶层第三节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性别差异分为性别地位差异性别角色差异☺教育的性别公平它是指男女不同性别的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平等性☺教育不公平现象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公平的程度逐渐扩大☺中国在教育性别公平方面,城乡差距较大。

第五专题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一)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社会地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区别:1、责任①教师:与社会的契约②家长:利益共同体2.教师的权利:①教学方式方法②评价学生③课程进度(二)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社会角色社会化承担者促进学生社会化(承担者权威)价值认识教师自己的社会化内容——职业手段职业规范职业性格途径——预期的职业社会化;继续的职业社会化教师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社会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整体性社会地位社会统治阶层进行价值定位研究者对各种职业进行“客观”比较社会成员的择业倾向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实际上是教师职业在社会成员的择业取向中所处的位置,即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地位,是社会成员。

☺教师的层面社会地位1、职业选择次第2、对教师职业各层面因素的评价等第。

3、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经济地位:教师经济收入——评价主要依据二、教师的双重角色(一)对教师角色的一般定位社会表现:①教书育人的角色②行政管理的角色③心理辅导的角色自我表现的角色:①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②学生家长的代理者③模范公民(三)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1、教师角色的转换(1)社会代表者角色(社会规范性:奉行不平等的原则)(2)同事(个人独立性奉行平等原则)2、教师角色的冲突教师自身不同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教师自身角色现定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社会对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社会代表者角色与同事之间的冲突三、教师的教育权威(一)教师教育权威的来源制度的权威:法定权威、传统权威(社会认定)个人的权威:人格权威、专业权威(学生认可)(二)教师权威的变化由于社会变化或学生差异而出现的教师权威的变化法定层面:社会变迁传统层面:社会风气专业层面:大众媒体冲突四、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一)预期的职业社会化(职前阶段——师范教育)(二)继续职业社会化第六专题学生一、对学生社会特点的认识(一)学生群体具有“边际人”的特点从学生所处的社会位置来看,学生群体具有边际人的特点从学生所处的成人社会文化关系来看,处在“文化的边际状态”学生所处的边际地位常常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二)关于学生是“年龄的成人”的预设1、关于“年轻的成人”的含义学生是一种尚未成熟的社会正式成员“年轻”不成熟应该教他们我们应该与之平等对话(孔子)2、关于“年轻的成人”的提出及解释学生的变化:(1)社会性品质的变化:①有强烈的爱国心,道德观,但知行脱节②富有个性,追求自我③课业负担重,缺乏实践(2)社会的变化:a.计划经济——市场经济b.成人的变化c.拔尖(解释、理解不同)(三)关于学生的成人化倾向儿童的成人化倾向,是指儿童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

儿童成人化倾向的影响因素1)成人环境的无形影响2)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切,可以追求儿童的心智早熟3)社会评价的偏颇导向4)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影响与渗透儿童成人化倾向的弊端:影响创造力保护儿童的成长过程,捍卫童年二、儿童的社会地位(一)儿童的三重地位1、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家庭的影响的特点:a.显著性影响b.生活化了的影响c.聚合性影响d.家庭影响的物质后盾保障2、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

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和可控性权威的教育机构:社会界定性非自愿性3、同辈群体: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乃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建构的产物高参照性特点(二)学生的社会位移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越界和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三、学生的同辈群体(一)同辈群体的功能1、保护功能: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的功能独特的调试场所和避风港导致同辈群体成为学生的社会依存与心理依存的重要对象乃至主要对象。

为其成员提供一种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2、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是指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家庭和学校。

(二)同辈文化的类型1、克拉克玩乐型亚文化学术型亚文化违规型亚文化2、苏加曼中产阶级成人文化(亲文化)劳动阶级文化(反文化)学生同辈文化的形式与发展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四、学生的家庭背景(一)学业差异的家庭背景恒常性,固着性家庭背景具有一个复杂的结构(家长受教育程度,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结构)(二)品德差异的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与品德的影响基本趋同家长职业类别与文化程度同学生品德风貌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五、学生的重要他人影响学生的因素主导性的影响因素:一般性的影响因素:重要他人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第七专题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一、学校组织的性质理论依据:艾滋奥尼的社会组织性质分析的理论框架: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组织并参与到组织之中而采取的支配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性质的类型,即:1)强制性组织: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2)功利性组织:主要依靠物质刺激的手段3)规范性组织: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一)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但是学校是具有强制性)依据: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而内化无法在物理的威逼手段作用下出现:物理的威逼手段本身是反教育的手段学校组织的性质的特点: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代表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及是学校组织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学校对教师来讲是功利性组织学校对教师来讲是功力性组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经济联系学校对学生的功利性价值,但非其功利性组织功利性价值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存在的区别基本价值—辅助价值普遍性—非普遍性双向性—单向性(三)学校对于师生而言均为规范性组织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内化教师与学生的特殊身份教师:教育者——自尊社会代表者——自尊文化人——自律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可塑性较强;学校是教育组织,应具有教育性二、学校组织的结构●异质结构●多权威结构●多层次结构(一)异质结构学校组织在结构上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的结合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在“文化品质”上的区别●规范性文化——需求性文化●权威性文化——受抑制性文化学校异质结构的结果组织目标不同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二)多权威性结构●教师的制度权威的来源组织角色和高社会身份●多权威结构的结果学校容易成为“封闭式组织群”教师群体较难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三)多层次结构1、组织间的分层(1)分层标准:学校的教育质量因管理制度上的分等而保持或加强;因社区居民的评价及择校行为而强化(2)分层现象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分配功能对教师的影响:影响自信心进而固化学校的社会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