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才观与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精选多篇)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
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真正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优先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全面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
要注重掌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才的动态发展,保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规划的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
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具体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
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
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辈出的重要前提。
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树⽴科学的⼈才观,构建结构合理的⼈才队伍2019-08-04科学的⼈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才、⼈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好⼈才等⼀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
我们必须全⾯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才观的基本内涵,⾃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增强实施⼈才强国战略的⾃觉性和坚定性。
“⼈才资源是第⼀资源”,是科学⼈才观的重要内涵。
⼈才作为先进⽣产⼒和先进⽂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产⼒发展的核⼼要素。
“⼈⼈都可以成才”,是科学⼈才观的⼜⼀重要内涵。
什么是⼈才?⼈才就是品德⾼尚、掌握知识、能⼒较强和业绩突出的⼈。
以此来衡量,就不能唯学历、不能唯职称、不能唯资历、不唯能⾝份,做到不拘⼀格选⼈才。
正如邓⼩平同志所说的,“衡量⼀个⼈是否是⼈才,关键看这个⼈实绩如何”。
要充分尊重⼈才的个性,按照各类⼈才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选拔和使⽤⼈才,使各类⼈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都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和舞台。
要努⼒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伟⼤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民、对民族有⽤之才的社会氛围,从⽽创造⼈才辈出的⽣动局⾯。
⼀、树⽴科学的⼈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才竞争的客观需要树⽴科学的⼈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才竞争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新⽉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知识与⼈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点。
⼈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各企业发展的战略制⾼点,谁占据了这个制⾼点,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树⽴科学的⼈才观,实施⼈才强国战略,是适应经济不断发展、应对⼈才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树⽴科学的⼈才观,是全⾯建设⼩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的客观需要。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在 社会 发展 中 的主体 地 位 ,尊重 劳 动 、 人才保 障 。 尊 重知识 、 尊 重人 才 、 尊 重 创造 , 不断促 4 月 艮 务 科 学 发 展 的 理 念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就 是 要 按 照 党 的 十八
在 我 国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的 关 键 时 念 和 技 能 的 海 外 留 学 人 员 。 制 定 个 性
的“ 重 物不 重人 ” 的观 念 . 以 及 不 把 人 才 型 国 家 的 目标 , 以科 技 领 军 人 才 、 创 业
作 为资 本进 行管理 的旧观 念 . 确 立 在 经 人 才 、 创 新 团 队 为 代 表 的 高 层 次 创 新 型
别 人 才
树立适应新形势 、 新 任 务要 求 的科 学
长期坚持 、 不 断 完 善
一
养和开发 。 1 . 1 尤先培 养 开发 高层 次 创新 科 技人 才 围绕 提高 自主创 新能 力 、 建设 创新
3 . 人 才 资 源 是 第 一 资 源 的 理 念 破 除就 经 济抓 经济 、 就 改 革 抓 改 革
、
创 新人才 工作理念 。 不 拘 一 格 识
彻 科 学人 才观 , 不 断提 高人 才 工 作 的 科 学
化水平 。
关键 词 : 科 学发展 观 : 人才 : 科 学 化发 展 观 在 人 才 工 作 中 的集 中体 现 和 具 体 运 用 . 是 推进 人 才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
(二)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科学观念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 (四)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思考题: 如何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二、人才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
是主体通过教育、培养、配置、 使用、管理等途径,增强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 提升人才资源整体能力的系列活 动。
(一)人才能力建设的三个层面
1、创新与创新战略 2、创新动力 3、创新环境和障碍 4、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
思考题:
1、简述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 合作创新战略的内涵。
2、你认为什么样的创新环境最适合你?
(四)拓展人才的沟通能力--发送信息、寻求反馈、相互理解、和谐互助
1、沟通的基本类型 沟通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2、有效沟通和增进了解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3、怎样学习
(1)学习机理: 学习过程是学习的主体、客体、环境及不同
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
建构理论 意义结构
(2)学习过程和学习要素(60-67页)
4、阻碍高效学习的因素
(1)学习障碍 : 习惯性防卫 (2)心智模式与个体学习的关系 (3)常见的心智摸式障碍
(三)实现人才能力建设的途径
1、培育和开发 人才是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来实现的
2、人才价值的实现 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
3、人才的合理流动 人才的边际效益才有可能实现递增
4、遵循市场规律,完善配置、开发机制。 5、优化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干事业的外在空间。
思考题:
1、人才能力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2、什么是人才能力?
1、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2)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 (3)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纪律
浅谈科学发展人才观
浅谈科学发展人才观把脉社会肌体,中国正处在一场类似“火车拐弯加速”式的社会转型,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跑过西方国家三百至五百年才能走完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这是惊人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抛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取胜。
胡锦涛总书记和李源潮部长曾在多次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才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要靠人才,社会的和谐稳定要靠人才,构建“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更要靠人才。
人才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有些更是不可估量、无价之宝。
例如,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创建的价值何止千万、亿万能计算;又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美国空军赞扬钱学森对胜利作出了“无法估计的贡献”等等。
人才资源是巨大的宝库,是蕴含着金山银山的富矿,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就有了发展,就有了强大的竞争软实力,就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建设人才强国,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唯有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好的让人才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科学人才观
科学用人是经济发展永恒的动力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能在各方面独领风骚。
对人才的重视,早在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充分重视科技人才的观点,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的,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
我县是经济强县,目前正加快建设人才强县的脚步,使人才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科学人才观各方面理念政策的正确落实对我县各方面的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
”谁能拥有这第一资本,谁就能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我县建设人才强县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最基本的观念。
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以前说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其实是尊重人才。
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各方面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保证经济竞争力。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为此,要克服有些领导未能真正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旧观念,改变人才资源建设开发不力的状况。
我们常说,人才难得。
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之所以难得,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凡眼不识、世俗不容。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认同既成的事实,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具有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
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规矩出牌,“扰乱”了现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常常被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认为是危险人物,加以攻击和扼杀。
科学发展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在极不利 于人才 的培养 。“ 重资历 ,
轻 业绩 ” 。高校重 学历 、 资历 , 轻能 力、 业绩 的思想仍然存在 , 无论是在
科学发展观 的本质 内涵。 科学发展观与科 学人才观是统
一
的。科学的发展观需要科学的人
引进人 才还 是培养人才方面 ,论资 “ 排辈” 现象还很突出。 重个体 , “ 轻整
论 坛
20 0 9年 第 3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对 我 国社 会 主 义
人尽其才 , 才尽其用。作为人才基地 的高校 ,要把坚持科学的发展 观与 科学的人才观统一起来 ,并落实到
现代化建设指 导思想 的重 大创新 , 具有十分 丰富而深 刻的科 学 内涵 。
人才问题是高校改革发展 的核 心问
教师 只重视 “ 身份” 和待遇挂 钩 , 不重视岗位职责 ,
因此使教 师的定编 、 定岗工作难 以落到实处 。 很难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了教 师队伍结构 比例失 造成
调, 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 在管理机制方面 , 缺乏系统 、 学、 科 规范、 有效 、
1 1
人才资源配置 , 挥人才 队伍 的整体功 能, 发 避免人
新活动 、 进人才工 作与学 校发展相 协调 。 促 作为深 化学校人 才管理改革 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 , 破除 那些 不合 时宜 、束缚人 才成 长和作用发挥的观念 、
、
正 确 认 识 科 学发 展 观 与 科
学 人 才观 的 内在 联 系
不健全 : 三是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 四 是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人才认识和使用方面 ,重引 “
胡锦涛 同志在全 国人 才工作会
议 的重要讲 话中提出 ,要 牢固树立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推动。
在当今社会,为了推动创新和研究的进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的人才观应当包括对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应对挑战能力的科学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首先,科学的人才观要求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素养水平。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不仅要善于运用科学思维,还要熟练掌握科学方法并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
因此,科学教育应当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同时,科学素养也应当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眼光又有人文情怀的科学人才。
其次,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人才。
创新精神包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等特质。
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教育他们勇于质疑和创新,培养他们具备从问题中发现机会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此外,还应当加强科学人文交叉培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为科学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再次,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注重团队合作。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的集成和合作,单打独斗的科学家已经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科学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善于协商、沟通和合作,能够有效地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协作。
科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锻炼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动力。
最后,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关注社会责任。
科学人才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积极参与科技伦理的讨论和引领。
科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和科学伦理,并通过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和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
争的事实 。这也是 思想不解放 造成 的 , 由 聪明才智焕 发 出来 , 而推动经 济发展 和 异标新二月花” 进 这样一种人文氛 围和局面。
此 垦 区 贻 误 了很 多 发 展 自 己 的 大 好 时 机 , 社会 进步。离开人 、 人才 、 人的积极性 创造 要舍得在 文化建设上投 资 , 为文 化投资 因
维普资讯
农 场经济 管J2 0 . 1 0 84
人 力资源研 究
树 立 科 学 的人 才观
实现 人 才 资 源 效 益 最 大 化
徐树清
实现企业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是企业 人才的最大效益 ,造成人才提前消费或高 际 , 目引进 高层 次人 才, 盲 不但不能为企业
念 , 变发展方式 , 决发展难 题 , 转 解 实现经
是“ 展”第一要务是发展 。 发 ,
( 作者单位 : 黑龙 江省农垦 总局北安分 [ 责任编辑 : 昭春 ] 孟
济倍增 和翻番。各级领导干 部的首要 职责 局体改 办 、 政研室 ) 三是 大力加强垦区文化 建设。要激 发
维普资讯
方面均取得 了很大成绩 , 以说没有 改革 解 放 和 发 展 上 , 人 的 自 由 是 一 切 自 由 发 可 “
自由、 励精 图治 、 与时俱进 、 开拓进取 、 故 革
就没有垦 区的今天。但是 在对外 开放 、 内 展的源泉和动力” 。解 放思想 , 归根到底是 鼎新 、 为人先 , 闯新路 、 敢 独 百花齐放 、 同 求 外 开 放 方 面我 们 的 差 距 是 明 显 的 , 是 不 要 把 人 的 活 力 、 造 力 、 种 潜 力 和 一 切 存异创 新精神 , 这 创 各 营造 “ 删繁就 简三秋树 , 领
人 力资源研 究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将人才 资源 能力 建 设 的 目标 高度 概 括 为 “ 大 素 三
质 ”“ 、 三种能力 ” “ 和 四种适应 ” 。其 中三 大素质 是
全体人 民的思想道德 素质 、 学文化 素质 和健康 素 科
质; 三种能力是 指学 习能力 、 实践能力 和创新 能力 ; 四种适应是人才 总量 与 国家 发展 的 目标相适 应 , 人
机 制 创 新 , 强基 层 党 建 工作 和 机 关 作 风 建 设 , 升教 师 的 专 业 化 水 平 , 新 高职 院 校 教 师 文化 , 加 提 创 营造 人 才 建
设的 良好环境, 促进 高等职业教育 又好 又快发 展 。
关 键词 :高职 院校 ; 学人 才观 ; 才 资 源 ; 力 建设 科 人 能 中 图分 类 号 : 1.3 G7 7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5 6 2 1 ) 1— 0 3— 4 10 6 3 (0 0 O 0 3 0
已取得 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胡锦涛总 书 记 在党 的十 七大报告 中明确指 出:科 学发展观 , 一 要 义是 发 “ 第
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l。这是对科 学 发 展 观 的科 _ J 学概括和理论 总结 , 为学 习和实践 科 学 发 展 观奠定 了坚实的理 论基础 。对于高职 院校来 说 , 以科 学 发 展观引领 学 校 的改 革 和发展 , 该 落 实 到 实践 中。 应
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提高管理效益 。其 次 , 高等 职 业
教育 内涵建设 既要依靠一线 的教学 科 研 多 出成 果 ,
也需要依靠科学管理 才能多出效 益 。 同时 , 强 服 增 务意识 、 提高管理水 平也是建设 和谐 校 园 的迫 切需
科学技术人才观
科学技术人才观
科学技术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首先,科学技术人才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创新思维能力。
他们需要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对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得到深化和完善。
因此,在培养科技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科学技术人才的引进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引进优秀的海外科技人才,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内科技人才的不足,推动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
总之,科学技术人才观应强调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要性,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1 -。
科学技术人才观
科学技术人才观
科学技术人才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人才。
科学技术人才观就是关于培养、引进、使用、保留和管理科学技术人才的理念、方法和原则,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人才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人才发展最优化
科学技术人才观应该坚持人才发展最优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
要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普及基础科学和发展应用科学,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发展,强化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层次优化,提高人才质量。
三、坚持协同育人
科学技术人才观应该坚持协同育人,通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要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产学研相融合,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为培养复合型、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
四、坚持市场化引导
科学技术人才观应该坚持市场化引导,逐步形成市场和人才的有效匹配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国家战略和需求的规划引导,促进人才的流动、交流和支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外籍人才等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
五、坚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科学技术人才观应该坚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实行分类精准管理。
要建立起符合国情、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人才发展需求的人才管理制度,推行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提高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保留和管理的效率。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什 么 是 人 才 、人 才 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所 处 的地 位 、 如 何 用好 人 才 等 一 系 列 问 题 进 行 了科 学 阐述 。人 类
资 源 为 主 ,人 才 资 源 已上 升 为 最 重 要 的 战 略 资 源 。
资 源 ” 的 观 念 。这 是 科 学人 才 观 最 基 本 的观 念 。人 是 生 产 力 中的 首要 因 素 .在 向知 识 经 济 形 态 迈 进 的
过 程 中 .人 类经 济 发 展 的 资源 依 赖 正 在 发 生 着 根 本 性 转 变 ,从 以 自然 资 源 为 主转 向 以 劳 动者 智 力 人 才
处 于传 统人 事 管理 阶段 ,还存 在 许 多不 容 忽视 的 问题 , 高校 要进 一 步 深化人 事 制度 改 革 ,就 必须 坚持 以科 学人
才观为指 导 ,加 强 高校人 力 资 源管理 。
关键 词 :人 才观 ;高校 ;人 力 资源
自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随 着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的
收 稿 日期 :2 0 — 1 — 0 07 2 5
作 者 简 介 :刘 小丹 ,广 东药 学 院人 事 处 处长 ,副研 究 员 。 ( 州/ 106 广 500 )
・
71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高 教 探 索
20 年 第 2期 08
H i h r Ed c to p o a i n g e u a i n Ex l r t o
以科学 人才观 为指导
加 强高校人 力资源 管理
刘 小 丹
摘
要 :随着 高等教 育 改革 的不 断 深入 ,高校 内部 的人 事制 度 改革取 得 了相 当成就 。但 由 于 目前 高校 大 多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推动。
科学人才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深化人才发展改革的关键,要推崇素质和能力,倡导实践与创新,激发潜能和激情,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学人才。
一、倡导素质和能力科学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素质方面,科学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公德,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力方面,科学人才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科学研究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科学论文和科研项目撰写的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科学人才才能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强调实践与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发现和创新。
科学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在实际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
科学人才应该积极参与实验室、实地考察、工程设计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科学人才应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要勇于思考、大胆尝试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科学上的难题。
在创新过程中,科学人才还要与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合作,形成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科学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创新的火花。
三、激发潜能和激情科学的探索和创新需要激发科学人才的潜能和激情。
科学人才要保持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坚定科研理想和信念。
科学人才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积极主动地思考、观察和思辨问题。
科学人才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并加以充分发挥。
科学人才要树立远大的科研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懈,坚持对科学探索的持续突破和高追求。
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学人才科学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重视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科学人才。
要加大对科学人才的培养投入,提升科学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中国梦人才梦——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走向
——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走向在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大背景下,迎来了汽车人才发展论坛。
这个论坛的召开很及时,选题也很有价值。
我将围绕论坛主题,结合我两次参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经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就“中国梦 人才梦”谈一谈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走向。
在此,主要谈以下七个战略走向。
一、观念走向:从片面人才观走向科学人才观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是指导人才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大力宣传普及和切实贯彻落实好科学人才观,对于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克服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错误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第二,克服“只有精英才是人才,平凡工作者不是人才”的错误思想,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大人才观”;第三,克服“论资排辈”的错误思想,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第四,克服人才评价中“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鼓励务实研究、潜心创新;第五,克服人才工作“形式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人才工作的科学化。
二、目标走向: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这一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机制走向:从忽视人才使用走向“以用为本”十八大在谈到人才发展时,特别强调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这是一个新提法。
我国的人事制度不是很成功,最起码的是人才流动、使用很困难。
要求在人才开发中,进一步落实“以用为本”指导方针,解决人才流动使用问题。
四、体制走向:从计划配置为主走向市场决定性配置五、开发走向:从一般人才开发走向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六、管理走向:从传统人事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才工作要在认识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上下功夫”。
这为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加强人才的科学管理指明方向。
七、空间走向:从开发利用国内人才走向国内国际人才习近平在2007年就提出推进人才国际化。
他说,“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才国际化,努力满足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
树立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强校建设_陈晓晖
才在综 合国 力 的竞 争 中越 来 越具 有 决定 性 的 意 义 , 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 突出重点, 切实 加强高层 次人才 队伍 建设 等 一系 列英 明论断 , 领导和推 动 着 人才 强 国 战 略 的 实施。教 育 部 在 2004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 高校工作 会议上, 响亮地发出 了 人才强校 号召 , 随后 又召开了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实施工作会 , 推出了以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和 高 校创新团 队计 划 为重点 的若干 人才 工作计 划。 党中央、 国务院的决定和教育部人才计划, 为我们加强教师 人才建设 , 推进人才强校进程 , 提供了良好的政策 环境。 第二 , 高校积极行动和努力工作, 为人才强校 建设提供了根本动力。首先, 高校教职工普遍地增 强了危机意识 , 充分认识到人才强校的极端重要性 和紧迫性 , 参与人才强校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 性大大提高。其次 , 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早已 进行积极实践 ,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尤其是上世纪 末以来, 高校纷纷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 , 在人才培 养、人才管理、人才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 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许多高校逐 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建设机制 , 这些都是 我们推进人才强校建设的宝贵财富。 第三 ,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殷实的经济基础, 为 人才强校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首先, 我国实施科 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 把教育和人才问题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队伍的关 注不断提升, 这无疑为推进人才强校建设提供了最 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 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科技 文化交流更加广泛 , 这为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名校 的人才建设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 同时, 为 我们扩展引进先进人才的视野、吸引更多世界优秀 人才参与高校建设提供了广阔无天地。再次 , 近年 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经济实力稳步提 升, 经济建设领域不断扩展, 一方面为我们加大人 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和物质保证; 另一方面 , 为我们在更大领域开发人 才提供了契机。 ( 二 ) 推进人才强校建设的不利因素 面对人才强校建设的大好形势 , 我们务必要分 析人才强校建设的矛盾和问题 , 认识人才强校建设 的不利因素。我们要清醒看到 ,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 规模与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相比还相对不足, 人才队 伍的整体素质距离国际化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高
用科学人才观指导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
20 0 6年 7月
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o n u A r utrl nvr t( c l ce c dt n o r l f A h i gi l a U i sys i in ee io) n c u e i o as i
GUIZ x a u- ing,S UN Fu
(e n e D p r n f h i gi l rl n、r t, ee 2 0 3 , n u) P  ̄o nl eat t u A r ut a u i s y H f , 3 0 6 A h i me o An c u r i e i
t ta e y he sr tg
,
“
t e e o he u i e ste n olg sb h a e t” c n b e l e ‘ v lp t n v r i sa d c le e y t e tl n s )d i a e r a i d. z
( ) 固树 立人 才资 源是 第一资 源的 观念 一 牢
人 才 资 源是 第一 资 源 的观 念 ,说 明 了人 才资 源
人 才 问题 上 的各 种 不合 时 宜 的观 念 。 胡锦 涛 同志关 开发 在经 济 社会 发展 中的基 础 性 、 略性 、 定性 作 战 决 于 必 须树 立 科 学人 才观 的指 示 , 我 们 加 强 学 校人 用 , 是 强调 了人 才 的重 要性 。 一位 经 济学 家 曾经打 了一 才 队伍 建设 , 实现 人 才强 校 的 重 要 指导 原 则 。我 们 个 比喻 : 识就 像推 动 经济 发展 和社会 进 步 的杠 杆 , 知
Ab t ac s r t:I r rt e eo he t ln e e p e p o,u i e ste nd c le e ho d h v o r c n o de o d v l p t a e t d p o l o l n v riis a olg ss ul a e a c re t u d rt n i g o h e p i l ai n o e s i n i c c n e to he tl n s ir y p t “he n e sa d n ft e d e mp i to ft c e tf o c p ft a e t,f ml u c h i t s i n i c o c p f t a e t ”i t a tc , c ng he ta ii n l me ha s o he ce t c n e t o he t n s i f l n o prc ie ha e t r d to a c nim ft tl n sma a e n, r n w urn to s i r v d o t z he g o t n v l p n a e t n g me t e e o oi n , mp o e a p mie t n h a d de eo me t n r e vr nme tf rt e tl n s Thu , t e t e td p o l a u l e e o herp tn i n n io n o h ae t s h a n e e p e c n f ly d v lp t i o e ta a d l l
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热门话题。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科学技术应该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民生活服务的观念;人才观是指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资源,要注重人才培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是一种探究自然和社会的方法,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基础。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并应用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利益和福祉。
发展科学需要倡导物尽其用,勇于创新,追求效率和协调。
发展科学,可以采用专业知识,推进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
人才观
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精神,引领着中国人才事业的发展。
人才能够毫无保留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人才观的重要核心。
人才又分为各种类型,包括高级人才、专业人才、教育人才、文化人才等等。
因此,国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和使用政策,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为此,创新并应用新模式、新制度和新机制,同时在不同领域采取合适的分配措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追求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社会、
环境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才观要求我们深入实践,积极推进
人才政策的创新,营造有利于人才的环境,落实有利于人才的各项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世界》(月刊)2006年第9期(一)科学人才观与人才资源能力建设1.科学人才观的涵义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及以人为本3个方面。
这3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科学人才观内在严整的逻辑体系。
其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是科学人才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人才观上的体现,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充分肯定;“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才观上的群众论,是一种不拘一格识人才、育人才和用人才的新观念,其内涵是指人人都具备成才的机会和条件,只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人人都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以人为本”的深层内涵是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投资于人自身,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人才价值自我实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科学人才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对人性、人才认识的全面升华,是马克思哲学在人才观上的实践论,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2.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一个新战略,体现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思维,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国策。
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大素质”、“三种能力”和“四种适应”。
其中,“三大素质”建设目标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种能力”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全体人民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适应”的建设目标是促进人才总量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与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
3.科学人才观与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关系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与科学人才观在内容和实现的逻辑结构上具有高度对应性和耦合性。
一方面,科学人才观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命题明示了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要素中的战略性资源,昭示了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源,揭示了当代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中的人才资源管理是第一管理、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人才资本投资是第一投资。
但人才资源如何转化为第一资源呢?其核心就在于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中三大能力———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人才创新能力作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核心和支点,其形成往往有一个由劳动力资源到人才资源的转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使用、配置和激励机制,并通过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来不断提高人的知识、素质,并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来不断完善、提高和充实自我,最终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核心———人才创新能力提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纯粹的经济增长,也不是为了纯粹的社会发展,而是人和人性、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全面发展。
对人性、人格、人权、人的生命的尊重是对人的本质属性认可和尊重,这是进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人才配置的基础,也是科学人才观中“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见事不见人,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人才资源开发的同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创新1.人才资源能力的内涵人才资源能力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个体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能量,也是一个人力资本价值存量在运营条件下变现的过程。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应包括两个层面:具有一定人力资本积累的“主体人”和客观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
因此,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实质是要对“主体人”的能力的开发和对其能力的应用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进行创造的过程。
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囊括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自主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范畴。
在能力的层级递进层次上,学习和适应能力是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创新能力则是能力建设的核心和难点。
2.人才创新能力源泉与人力资本张力理论进行人才创新能力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什么?在此,本文提出“人力资本张力理论”,认为人才创新能力是指人力资本在使用、变现和放大过程中的创新动能。
其现实和直接源泉是人力资本张力即人力资本扩张能力。
可见,如何促进人力资本扩张是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体系应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人才资本张力指人力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是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变现的能量,它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扩张的本质属性(陈全明,1999)。
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
人力资本价值变现量是一个流量概念。
它是人力资本存量在实践中将知识群化、外化、融合和内化,最终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人力资本存在动态积累的属性,即学习刺激学习,早期技能使后期的学习更加容易;能力越强,学习的难度和成本越低;人力资本积累越多,适应变化和抓住创造性产出的机会越多。
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才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价值变现过程。
人力资本张力,按其自身形成的源泉可分为积累性源科学人才观与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陈全明张广科151--泉、配置性源泉和激发性源泉3个方面。
(1)积累性源泉。
人力资本的积累性源泉主要是指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即通过教育、培训、健康保健投资等方面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2)配置性源泉。
人力资本配置性源泉也叫协调性源泉。
系指人们组成团队或集体,发挥比原来个体的人力资本加总更大的能量和价值。
(3)激发性源泉。
通过制度和激励,释放人力资本能量,放大人才创新能力。
3.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构架我们认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体系涵盖着相互联系的3个方面:一是人才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即通过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人力资本的存量积累和潜在创新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人才创新条件建设体系,即为人才潜在创新能力向现实创新能力的飞跃提供优越的外部条件。
三是人才创新能力运营体系,即从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更好地充分开发、激励、配置人才资源。
人才创新能力的运营实质上就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运营与建设,其目的在于如何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自我增值,自主扩张能力的提高。
人才资源创新能力运营对象是“活”的资本———人力资本。
其运营具有利润率高、风险大、复杂缓慢、收益隐蔽等特点。
根据人力资本张力理论,人力资本张力的大小由人力资本价值流量与人力资本存量之间的差值所决定,二者差值越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就越大,所以要扩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张力,就必须努力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价值流量,即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本的运营状态和运营质量。
(三)构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机制体系1.建立“人成其才”机制。
(1)建立“潜人才”甄选与评价体系。
进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打破过去“人才文凭化”、“人才洋才化”、“人才职称化”以及“人才完美化”等人才理念误区。
全国人才会议提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内容,即具备某个方面的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人才能力建设的基础;具有创造性才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这是人才能力建设的核心;实际工作中有突出的成绩,这是人才能力建设的外在表现。
但这只是对“显人才”的判断标准,对于那些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创新能力,但目前还没有突出业绩表现的“潜人才”,又该如何来量化判别呢?在现实中,“显人才”来源于“潜人才”。
但当前的社会人才评价机制已经使人才资源内部产生了“马太效应”,即“显人才”获得的机会(培训学习、课题申报、社会资源支持等)越来越多、获得荣誉也越来越多;而欠缺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的“潜人才”获得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社会给予的认可也越来越少。
如何建立“潜人才”的甄选标准和激励机制,将是落实全国人才会议精神的重要环节。
(2)平衡投资结构。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投资水平差异很大,实物投资状况也甚为失衡;同时,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也由于种种政策附加和制度扭曲而受到重重限制。
这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就会引致地区之间人才资本投资水平的差异,以及形成新一轮、更大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此,在宏观层次上,各级政策和制度执行机构应树立和谐社会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构建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学历与非学历、学校与社区、教育与培训、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人才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结构均衡以及不同教育类别、不同地区之间人才资本投资结构的均衡。
对于不同地区之间物质资本投资水平的差异以及由于长期人才资本投资沉淀所形成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应通过树立地域层次上的“大人才观”,打破人才流动在户籍、档案、子女入学以及社会保障水平衔接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和政策限制,形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来逐步解决。
(3)建立动态、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资源能力是一个相对社会需要而言的概念。
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这是“人成其才”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需要是动态的,往往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更,而人才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又存在一定的时滞,即今天的人才投资是为了明天的人才使用。
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强调具体的社会岗位对于特定专业或某种技术人才的需要,把人才的培养简单等同于各种专业技能的掌握。
这只能说是一种机械论的人才观。
社会对人才资源创新能力的需求的动态性、多元性和发展性,要求国家在建立动态的人才梯队规划的同时,必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制度、机制和体系。
2.营造“人尽其才”环境(1)引进人才市场机制。
通过合理的人才资本投资提高人才资源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人成其才”的基本条件之一,“人成其才”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要提供人才成长、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在市场经济框架中,适宜的社会环境即为公平、通畅的人才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对于“人成其才”有两个功能:一是市场机制发现人才价值并通过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人才价值。
二是市场机制对人才进行评价、筛选和识别。
通过以上功能,市场机制最终可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才”。
(2)实施人才共享机制。
人才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是建立“人尽其才”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